养生健康

什么人易患脑卒中

什么人易患脑卒中

1、高血压病:高血压病不仅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血压升高还会造成心、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因此,高血压病患者应提高重视、坚持服药、监测血压,不能因为没有症状或者今天血压不高就不吃降压药,否则,长期放任血压升高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2、糖尿病:血糖升高会对血管、视网膜、神经、肾等器官造成严重损害,糖尿病患者需采取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降糖药物等治疗方法。

3、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是心房颤动患者容易出现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可能需要抗凝药物治疗。

4、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最主要因素,对于LDL增高的人群需注意减少摄入动物脂肪、蛋黄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他汀类药物治疗。

5、吸烟:长期吸烟不仅使肺癌的发生率增高,而且对全身血管的损害非常大,是动脉粥样硬化症、脑梗死、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6、血液流变学紊乱:使血液黏度增加时(例如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等),脑血流量下降,容易发生缺血性卒中。

房颤的危害有哪些

房颤的危害表现在房颤患者的心脏内容易形成血栓,而房颤又容易使血栓脱落,脱落的血栓随血管运行到脑部,容易引起脑梗塞。所以,房颤患者患脑梗塞大约是心律正常人的4~7倍。可见,房颤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

房颤的危害还表现在长期心房颤动会导致心房缺少有效的收缩,而代之无效的不协调收缩,心跳极不规则,心室充盈不完全,心排血量显著减少,这些无效收缩不仅不能将血液排出到动脉里去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反而要消耗心肌的能量,因此时间长了,容易引起心力衰竭。

房颤还能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房颤是脑卒中最危险的独立危险因素,20%的中风事件与房颤有关。35%的房颤患者在一生中会发生一次或一次以上的血栓栓塞事件。房颤使动脉系统血栓栓塞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5倍。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从小于1%到大于12%不等,取决于患者是否有临床或超声心动学检查发现的危险因素 ,平均在4.5%左右。

脑中风发病率增高导致自杀率升高

脑中风发病率增高导致自杀率升高,脑中风是很常见的疾病,日常生活中导致脑中风的原因很多,得了脑中风之后患者一定要想办法积极的去治疗,否则对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脑中风与自杀率的关系。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日前发表一份研究结果说,脑卒中患者发病后5年内,因自杀和意外事故而死亡的风险相当于普通人的10倍左右。

此前的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病后1年以内患抑郁症的风险将提高。而这项新研究是首次调查脑卒中与自杀和事故死亡的关系。

研究小组从1990年开始,用约20年时间,对日本8个县约9.3万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了跟踪调查。开始调查时,这些居民的年龄为从40岁至69岁不等。

调查期间,共有512人自杀,其中有22人患有脑卒中,他们在发病后5年内自杀的危险性约为未患脑卒中者的10倍。

此外,研究小组对因交通事故、跌落、摔倒等“外在原因”而死亡的728人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脑卒中发病后5年内,患者因这些原因而死亡的危险性也是其他人的约10倍。

研究小组认为,脑卒中发病后,往往会留下麻痹和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因此在发病数年内心理压力非常大,容易导致自杀,而因事故死亡的危险性提高应该也与后遗症有关,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对精神方面的关怀非常重要。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该国国内包括脑卒中在内的脑血管障碍患者约有120万人,虽然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在不断下降,但留有后遗症的患者如何回归社会是一大课题。

哪些人易患脑血栓

1、遗传因素。如果有脑血栓家族史,尤其是父母和祖父母有患患病经历,会使发病几率增加。

2、患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中老年人,如果发生心房纤颤,更易形成脑血栓。

3、血压偏高,尤其是高血压的中、老年人,容易罹患脑血栓。

4、患有短暂性脑缺血但没有充分重视及时治疗的中、老年人。

5、糖尿病患者及高血脂症人群。

6、经常性头痛、头晕,四肢麻木无力或感觉异常的人群。

7、有烟酒嗜好的中老年人。

8、血液粘稠度高,血流动检查不正常的中、老年人。

以上者八类人群,是潜在的脑血栓高危人群,所以更要注意日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并及时发现身体的各种症状,防患于未然。[2]

​如何快速测试脑卒中

2002年,在美国第28届国际脑卒中会议上,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简单快速测试脑卒中的方法。此方法包括三项内容:

1.让患者微笑。

2.让患者举起双臂。

3.让患者连贯地说短句。

若患者微笑困难,抬举上肢无力,讲话含糊不清,则表示患者有患脑卒中的可能。上述测试方法简单易行。

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测试,即使不是医生,也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在这三项测试中有一项是阳性,就应送患者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当家中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时,这一测试方法不妨可经常使用,以便及早发现此类病人脑卒中的先兆。

老人新增脑梗塞怎么办

老年人脑梗塞怎么办,老年人脑梗塞吃什么药治疗。为什么中老年人容易患脑血管病?哪些人容易患脑血管病?得了脑中风还能长寿吗?老年人应该怎样预防脑梗塞。

工具/原料

哪些人容易患脑血管病?

为什么中老年人容易患脑血管病?

得了脑中风还能长寿吗?

实例分析

老年人怎样调整性格脾气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予

方法/步骤

哪些人容易患脑血管病?

从年龄来看,中老年人多见,约有90%的脑血管病发生于40岁以上者。有人统计,55 - 64岁者每10万人中有350人发生脑血管病;而85 - 94岁的人中每10万人就有4 000人发生脑血管病。

为什么中老年人容易患脑血管病?

人过中年,血管(主要是动脉)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在动脉壁上出现了多个由于脂质沉积和坏死所形成的灰黄色斑块,同时伴有纤维增生,从而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如果斑块形成于一些较小的动脉上,就会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发生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相应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血管梗死。

严重的动脉硬化会导致血管脆性增加,易于开裂出血。此外,血管病变的部位,动脉的管壁还会变薄,变薄的部位向外膨出而形成动脉瘤。如果患者的血压突然升高,就会导致动脉瘤破裂,从而引起脑出血。这就是为什么中老年人易得脑血管病的原因。

得了脑中风还能长寿吗?

为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较高,因此,有人说得了脑血管病就活不长了,至少不可能长寿。

实际上,脑血管病:生后再活上20 年以上者并不少见,活到 70岁或80岁以上者也可经常看到。

那么哪些脑血管病的病人可以比较长寿呢?这就要看该病人脑血管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如何了。如果出血量大,脑血管梗死面积大,神经系统的损害和偏瘫的程度严重,则病人的存活时间短;而脑血管病如果发病3个月或半年内及时进行中药治疗,康复效果很好,恢复程度佳,后遗症状消失快,病人的寿命就长。严重偏瘫、长期卧床的病人,多因感染或合.并其他疾病而容易早亡;而轻度偏瘫者,若能积极坚持治疗和功能锻炼,素注意保养,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那么长寿也并非困难。

随着药物、医疗技术的进步,急性中风死亡率已降至一成左右,患者只要有良好照护、持续复健,存活时间可显著延长。若能及早控制血压,规律服药,不仅可避免中风不幸,活到八九十岁更不成问题。

适量食用肉和乳制品有助降低脑卒中风险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调查发现,适量食用肉类和乳制品中含量丰富的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脑卒中风险,却容易引发心肌梗死,人们应注意适量食用肉类和乳制品。

研究结果发现,食用量最多的一组(每天22~97克)与最少的一组相比,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在内的脑卒中发病率要少23%。这是因为肉类和乳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饱和脂肪酸,可以使胆固醇增加,促进血管强健。但摄取量最多的一组与最少的一组相比,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会提高39%。

研究人员认为,要想同时避免患脑卒中和心肌梗塞,每天摄取20克左右的饱和脂肪酸最为合理,这相当于每天饮用一杯200克的牛奶,或隔天食用150克肉类。

秋冬脑卒中高发

秋冬季如何防脑卒中

30-40岁患者不在少数

康复医学会脑卒中防治与康复分会会长、神经内科副主任洪华教授介绍,脑卒中又称为“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为“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70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有将近两百万的新发病例。“脑卒中发病率递增的原因跟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相关的”,洪华表示,脑卒中发病人群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为主,但由于吸烟饮酒、高盐高糖,暴饮暴食、肥胖、生活不规律、加班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脑卒中的患者日趋年轻化,30-40岁的患者不在少数。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人们常说的“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都是导致脑卒中最大的危险因素。同时,洪华表示,曾有脑卒中病史的、缺乏运动、吸烟、肥胖或超重、房颤等都是常见的危险因素。这八大因素中有三个以上的,我们都把他定为发生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另外,气候本身也是一个诱因。可以明显看到,冬天发生脑卒中的病人比较多,而且北方的发生几率明显也比南方高很多。

许多病人患脑卒中后,会留下偏瘫、失语、麻木及手脚运动不灵活、反应迟钝、痴呆等后遗症。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同时也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和压力。

“脑卒中”的几大误区

症轻时不在乎,身在病中不知病

有些人对相关的医学知识不以为然,特别是自以为身体素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恢复后,饮食百无禁忌,烟照抽、酒照喝,也不坚持正规的治疗。他们对脑卒中的危害缺少了解。不清楚“小病闹,大病到”的道理,这是十分危险的。

轻信“中风预报”

某些商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热衷于搞伪科学,在街头、公园、商场、社区,弄个“仪器”就给人测出不少毛病,如高血脂、微循环障碍甚至“中风危险”等,接着就热情推荐他们的“特效药、保健品”。有些人特别容易上当,其结果是花钱添堵、添病,还延误疾病的及时诊治。能够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不能只依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来判断脑卒中危险性的程度。而仅凭血液流变学检验结果判断是否将患脑卒中是不可靠的,观测手指的微循环就更无科学依据了。

偏信虚假广告.迷信高价药物

有的病人和家属根本不了解广告宣传和高价药物的作用和疗效,盲目听信,自行选购所谓“疗效达90%以上”的药物,或误认为价钱贵的药品疗效也高。实际上,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疗效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尤其是脑功能本身具有代偿功能,也就是说有自然恢复的情况。因此,应由医生针对病情进行适宜的治疗。

脑卒中肯定遗传

有人以为脑卒中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父母患脑卒中,自己也就惴惴不安。其实,脑卒中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遗传度只有40%左右。由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的脑卒中才与遗传因素有关,后天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等才是发病与否的关键,因此,脑卒中病人的子女不必为此而忧心忡忡,但应加强自我保健,并定期体检。

一旦发生脑卒中就难以康复

近年来,治疗脑卒中的新药及新疗法不断涌现,脑卒中的治愈率显著提高,使脑卒中后生存5年以上者达62%,生存6—10年者达20%,11—15年者达15%,16~20年者达3%,平均寿命已达60岁。肢体偏瘫的恢复也有提高,许多病人的后遗症轻微,甚至不留后遗症,生活可以自理,有些还能恢复正常工作。脑卒中后能否康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救治时间。如果病人在发病后6小时内能将其送往医院,并得到正确的诊治,致残率可以大大降低。另外,还取决于病后的功能锻炼,即康复治疗。因此.只要坚持治疗和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恢复,1/3的病人可以恢复到病前的正常水平。

每年春秋季定期输液

当前由于医疗过度市场化,个别医疗机构诱导病人“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再加上许多病人认为自己血液黏稠,在春秋季节易形成血栓,而定期输液可“活血化瘀”,使不少人每年春秋季都到医院输液治疗,这样做是有害而无益的。心脑动脉毕竟不像抽油烟机,每半年清洗一次就行了,血栓的形成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预防的最佳办法是每天适量饮水和口服药物。

当病人急性发病时,应及时就医,积极静脉输液用药,就像发生火灾时必须迅速灭火一样。而为防病定期去输液则是不可取的,就像为预防火灾每年请消防队、救火车到家里来两次一样,这显然是错误的。用药的原则是:能口服就不注射,能皮下、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

不重视非药物治疗

有些人坚持常年服药,却不注意心理、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治疗,使药物的疗效将大打折扣。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取得协同作用,既可增强疗效,义可减少用药量。重要的是,非药物疗法对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有句古话说得好: “医生不治之病,快乐、节食、运动。”

不坚持正规药物治疗

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不少病人由于种种原因而自行换药、减药、甚至停药,这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有人嫌药太贵而中断治疗,一旦病重住院,费用则高达成千上万,实际上,平时花些钱使用些必用药,细水长流地防治疾病才是最经济的。有些人担心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不敢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但因噎废食而不用药,那七分好的作用也就得不到了。“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防治心脑血管病需要打持久战,医患之间完全可以充分沟通,制定出针对性强的用药方案,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七分、八分、几分甚至十分的最佳疗效。

可预防中风的四种食物

香蕉

香蕉中富含的钾元素对于脑卒中疾病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为钾是神经传递的媒介物质,对于神经信号传递和细胞营养的吸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每天吃约100克的香蕉,将大大减少患脑卒中的危险。

土豆

土豆富含钾元素和维生素C,所以,其作用和香蕉类似。中医认为,土豆具有和中养胃、健脾利湿、降糖降脂、宽肠通便的作用,每天吃一次土豆约50克,可使脑卒中风险下降32%。

牛奶

牛奶除含有利于人体吸收的多种营养物质外,还含有一种营养物质,这种物质对脑神经能起保护作用。每天喝牛奶对防治脑卒中大有益处。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科学家研究发现,血液中维生素C水平含量较高的人,较维生素含量较低的人患脑卒中的几率要低很多。所以,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或蔬菜。

突然失语中风怎么办

防卒中需注意多运动、合理饮食

不运动是国人患脑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缺乏维生素D以及HCY(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也是常被忽略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缺乏维生素D很容易导致血管硬化,引起中风;HCY的升高则是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HCY是食物中蛋氨酸在体内分解的中间代谢产物,对人体有害无益。高蛋白饮食,有可能会导致HCY代谢异常,也就是氨基酸代谢异常。预防脑卒中,需注意合理饮食,除了避免高糖、高脂、高盐“三高饮食”外,还应避免高蛋白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D。

一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危险因素,或脑卒中的先兆,需每三个月一次到医院进行糖化蛋白检查、血脂检查、维生素D3、HCY等相关检查。根据病情,可以考虑三个月至半年定期到医院做血管相关的影像学检查:颈动脉彩超、脑部CT或MRA等。

哪些人易患脑瘤

近年来,颅内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颅内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5%,占儿童肿瘤的70%,而其它恶性肿瘤最终会有20-30%转入颅内,由于其膨胀的浸润性生长,在颅内一旦据一定

空间时,不论其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势必使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导致中枢神经损害,危及患者生命。

颅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最多见。少儿以颅后窝及中线肿瘤较多见,主要为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及室管膜瘤。成人以大脑半球胶质瘤为最多见,如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等其次为脑膜瘤、垂体瘤及颅咽管瘤、神经纤维瘤、海绵状血管瘤、胆脂瘤等。原发性颅内肿瘤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男稍多于女。

长期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体质酸化,人体整体的机能下降,引起肾虚,肝肾同源,肾虚肝亦虚,进而引起上焦代谢循环变慢,阻塞脑动脉,血气凝滞。这时一些脑部寄生虫,病毒就大量繁殖,造成脑部严重损伤。

脑组织液酸化,脑细胞处于酸性体液中,进而形成脑细胞溶氧量下降,造成细胞的活性下降,代谢循环减慢,下降到正常值的65%时,正常细胞就无法生存,但也有不惜改变染色体采取主动变异的细胞,细胞的表型发生改变,肿瘤性状得以表达,这些细胞迅速扩增,从而形成真正的肿瘤实体。

另外,还有因体质酸化身体发生其他组织的癌变,又因脑部机能下降,脑部组织液酸化,癌细胞趁虚而入,造成了脑瘤。

相关推荐

哪个季节老容易生病

冬季老易生病。有句老话叫:“老难过冬。”每当寒冬腊月、气温骤降之时,许多常见老年疾病,如肺原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和脑卒中等的发生率就大幅度上升。 老冬天容易生病是因为,冬季气温下降,而老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比年前要差,加上老对于平时疏于锻炼与运动,因此进入冬季,很容易感冒生病。天气寒冷可使血液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血液黏度增高和血液凝固时间缩短,引发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另外,由于气温降低,易导致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高,从而引发高血压和脑卒中。寒冷还可使体免疫功能

心血管疾病如何预防

预防四大危险因素 身体超重 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导致超重与高血压。研究表明,体重指数与血压呈正相关,体重每相差10千克,收缩压相差约3.0毫米汞柱(0.4千帕),舒张压相差约2.2毫米汞柱(0.29千帕),而高血压已知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对11万余名女性进行长达16年的随访,发现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及钠摄入与脑卒中呈正相关,是脑卒中病死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一般而言,脂肪摄入每天不超过50克为宜,且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不宜过高。 蛋白质缺乏

脑中风群有哪些

1、血粘度高者:血液流变的紊乱是近几年医务界所承认的脑中风的危险指标。 2、脑动脉硬化者:脑动脉硬化是脑中风中发生的基础,目前认为随着血中服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发病率也升高。 3、高血压者:80%以上的脑中风病有高血压史;舒张压急剧升高、血压波动较大、顽固性高血压、不进行治疗和治疗无效的高血压用者,更容易发生脑中风。 4、小中风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是预报完全性中风最明确的信号,据统计,小中风发作者发展为脑卒中的可能性比无此病症者高16倍。因此,曾经有过小中风发作,但并

中年男性夏季严防心脑血管病 啤酒危害多

这组数据是近20年在70万进行监测的基础上,对15008例脑卒中者调查得出的结果。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北京的心脑血管病疾病谱,已经进入转型时期,由以前的出血性脑卒中多发,转成现在的缺血性脑卒中多发、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而这个心脑血管病疾病谱的转变,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典型的经济转型期特点,即的生活水平已由温饱提高至小康,胆固醇等高热量膳食导致缺血性病变增加,预示着群发病情况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的病变增加。 通俗地说,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因为血管本身的病变,引起出血,导致脑卒中。而缺血性脑卒中

吃点肉可预防脑出血脑梗塞

报道称,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员调查了日本国内8万多的饮食习惯,并根据受调查者食用肉类和乳制品的量将其分为5组。结果发现,食用量最多的一组(每天22至97克)与最少的一组相比,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在内的脑卒中发病率要少23%。这是因为肉类和乳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饱和脂肪酸,可以使胆固醇增加,促进血管强健。 但研究小组还发现,肉类和乳制品摄取量最多的一组与最少的一组相比,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会提高39%。因此,过多或过少摄取饱和脂肪酸对体都有害。 研究员认为,要想同时避免脑卒中和心肌梗塞,每天摄取20克左

为什么年轻也得脑中风

哪些又是风险因素呢? 行为因素:如不健康的饮食、吸烟、缺乏锻炼等。 代谢因素:如空腹血糖高,高胆固醇,收缩压高、肥胖等。 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铅暴露等。 在这些因素中,行为因素是占比最多的,但是行为因素也恰好是我们最好控制的。 年轻也会脑中风 “脑卒中”不仅仅是老年的疾病,脑卒中也盯上了年轻脑卒中也就是脑中风的学名,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以每年8.7%的惊速度增长,30岁至60岁青壮年卒中者占所有卒中的1/3。 现在年轻用脑过度、吸烟、工作压力大、平

眼睛是脑卒中危险的一扇窗户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血压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也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高血压者一定要做好平常的预防保健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出现脑卒中的出现。眼睛是脑卒中危险的一扇窗户。借助视网膜照片可以预测高血压者的潜在脑卒中危险。 新研究对近3000名高血压者进行了平均13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开始时,所有者接受了视网膜拍片检查。研究员根据视网膜照片显示的者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病情将其分为:零危险组、轻度危险组和中高危险组。研究期间,165发生脑卒中。轻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者发生脑卒中

中年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

脑卒中是威胁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中国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中年面临着较高的卒中风险,40岁以上群中约15%属于高风险群(《中国卒中项目群筛查数据分析》);而血脂当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又称“坏胆固醇”,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水平开始。 第六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红梅博士从“坏胆固醇”在导致脑卒中的重要作用讲起,倡导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她指出,脑卒中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血性脑卒中,另一种是缺血性脑卒中,其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根本原因是沉积在

哪些脑中风呢

一、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血管壁发生退行性改变,特别是动脉粥样硬比,则是发生中风的潜在性病理基础。 二、具有下列慢性疾病之一者 1.高血压,中风者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的占60%~70%。 2.心脏病,脏病有直接促使脑中风发生和增加脑梗塞的危险。有心脏病(主要是冠心)者缺血性中风要比一般高5倍。 3.糖尿病,中风是糖尿病容易引起一种并发症。有糖尿病史者中风发生率比一般高21倍。 4.血脂症,高血脂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有高血脂症者缺血性中风要比一般高2倍。 5.慢性支气

冬季谨防脑中风

为什么寒冬季节脑血管病者大幅增加? 1.天气寒冷,室外易引起脑动脉血管收缩、痉挛,导致血管血流不畅通; 2.冬季们喜好吃火锅、烧烤等,过多饮食油腻、高胆固醇饮食,饮酒过量; 3.驾驶汽车出行或伏案工作多,运动少; 4.室内外温差大,空气不流通,氧含量低。 5.年底生活及工作压力过重,情绪紧张; 6.平时忽视健康检查,不知道自己有“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 中国脑血管病现状 我国脑血管病病率于大多数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位于世界前列。我国脑血管疾病有四高:高病率、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