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急救常识
心脏骤停的急救常识
1、快
10秒完成判断
“快”在心脏抢救的整个过程中,是最重要的。有研究表明,在心脏急救上每延迟1分钟,病人的存活率就下降10%;10分钟后,病人存活的希望就很小了。因此,看到一个人晕倒,你第一反应就要去判断他是否为心跳骤停。判断的方法为:一看,看他还有没有意识;二摸,在喉结两边距离2—3厘米的地方,找到他的颈动脉,摸摸还有没有搏动。这些动作一定要在10秒钟之内完成。如果触摸不到颈动脉搏动,病人又无意识,可以判定心跳已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意识时,还可以掐掐人中,看他有没有反应,但关键还是摸颈动脉。有些癫痫病人晕倒后也可能没有意识,但颈动脉还在搏动,说明心脏没有停止跳动。
“心脏急救的前6分钟,是黄金时间,因为一旦大脑缺氧超过4—6分钟,脑细胞功能呈不可逆状态。”因此,脏急救一定要遵循“现场复苏”和“目击者先复苏”的原则,就是说,谁先看到病人倒下,谁就先复苏,不要互相推托、到处找人,浪费时间。正确的心肺复苏最好在4分钟以内就开始做,操作的速度和频率是让心脏骤停病人回生的关键,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简单的心肺复苏方法。
除了抢救速度快,转运快也非常重要。黄从新提醒,病人恢复心跳后,要尽快转运到医院。转运时要继续观察病人的反应,此时还有可能发生心跳骤停。一旦发生,要马上继续心脏按压。
2、顺
身体放平仰头举颌
病人在硬地板上放好后,要保证他的身体是平的,头向后仰,下颌向上抬。可以用手扶着他的额头,帮助头后仰,同时用手指清除他嘴里一些可能阻碍呼吸的东西,比如假牙等。
一旦心跳停止或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很快会出现呼吸停止。在抢救原则上,首先就是要开放气道,之后才能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只有仰头举颌,才能保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不过这点很容易被人忽视,有人光顾着实施心脏按压了,也不管病人的身体是什么姿势;还有人一看见有人晕倒,第一个反应就是从后背扶起他来,用身子托着他的头,这时很难进行正确的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这些方法都是错误的。身体不“顺”,呼吸道不通畅,即便心跳短暂恢复,如果氧气进不来,心脏也很难继续维持正常跳动。
3、直
双臂垂直用力按压
病人的呼吸顺畅了,这时才开始真正的按压。按压的时候,要左右手重叠。按压的地方在胸骨中下1/3区域,或者2个乳头连线的中点,就是心脏的位置。
抢救者的姿势也有一定的要求,不能扭着、歪着,也不能骑在病人身上。陈韵岱指出,心外按压一定要记住一个字“直”———抢救者要跪在病人的右侧,脸冲着病人;双臂绷直,肘关节固定不动,双肩保持在患者胸骨上方的正中,以髋关节为支点,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抢救者可以利用自己身体的重量,但胳膊一定要绷住劲,才能保证力量传递到患者胸骨上。
4、硬
躺在木板或地上
心脏按压的地点,一定要选择硬板或地上。但如果病人是在床上或沙发上发病,黄从新认为,搬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最好是学学医院里或120急救人员的做法———把病人的头稍微抬起,快速地在后背下方插入一块硬板。这种硬板不用太大,比病人的背稍宽一点、2尺来长就行,垫在上半身下面,使按压心脏时后背有个支撑。如果床或沙发非常软,垫的时候也要注意,最好把板子搭在床沿硬一点的地方,别让它一按就陷下去。要是家里实在找不到这样的板,为了节约时间,也可以搬动,但搬动时一定要平抬,头向后仰,保持气道畅通。
天气冷的时候,因为怕病人着凉,有些人会在地上铺一层被子,或者把病人放在铺着地毯的地板上,这样是否影响抢救的效果呢?这些做法都可以,只要不在有弹簧的地方,比如席梦思床和沙发上实施就行,这是心脏按压最忌讳的。因为心跳停止之后,实施心脏复苏的目的就是通过按压胸廓来挤压心脏,让心脏向外排血,人工地恢复心脏血液循环。在软的地方按压时,身体会随着弹簧一起下陷,但胸廓并没有下陷,所以完全起不到挤压心脏的目的。
错误的事故急救方法
乱掐“人中”。“人中穴”位于鼻唇沟的中点,但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人中”的准确位置,慌忙乱掐,起不到急救作用。温新华说,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判断昏迷者是否有意识,可以通过呼喊、拍打、刺激痛觉的方式来叫醒昏迷者,若发现昏迷者没有脉搏和心跳,应当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不敢实施心肺复苏术。碰到溺水或心脏骤停情况,身边的人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解开患者领口,保持呼吸畅通,双手重叠,十指交叉相扣,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按压,下压深度至少5厘米,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每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做2次人工呼吸。现代医学表明,在患者心脏骤停的4~6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有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突发心梗判断失误。心肌梗死与多种疾病有关,一旦发作需要先判断原因。有些情况下,可嚼服阿司匹林以防止血栓形成,但若有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史或是夹层动脉瘤,则不能用阿司匹林,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冠心病急救措施是怎样
冠心病发作时,首先要停止一切活动、平躺休息;拨打急救电话;如神志清楚、呼吸脉搏稳定,应及时服药;如果出现心脏骤停,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来。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绝大多数心脏形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西方国家,酒精引起的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有较高的高发病率,而有80%的心脏猝死是由以上因素导致的,其中冠心病患者中约有75%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梗死病史。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学表现主要是心律失常,尤其是致死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缓慢性心率失常和心室停顿。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所占比例比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原因导致。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迫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1)先兆症状:心脏骤停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症状,仅部分病人在发病当日有心绞痛、胸闷和极度疲乏感等。(2)意识丧失及大动脉搏动消失:是心脏骤停最可靠最迅速的判断依据。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断续或停止,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其中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是最可靠也是可以最迅速作出心脏骤停判断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只要发现病人有此表现,就可以作出心脏骤停的诊断并立即开始抢救。(3)心电图表现:包括心脏停搏、心室颤动及电机械分离。心脏停搏心电图表现为一条直线,心室颤动、电机械分离虽然在心电图上有电活动,但此时的心脏排血量为零,相当于心脏停搏。
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有很多,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除了上文介绍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可能是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外,过度喝酒、超负荷工作、严重睡眠不足等也都会引起心脏骤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注意健康饮食,戒烟戒酒,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疾病发生。
急救常识的意义
急救常识的意义一:
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提高生存质量的关注,学习并掌握一些卫生保健、疾病防治与急救知识成为现代社会的新时尚。面对近年来自然灾害的肆虐,工业交通事故的频发,电击、溺水、中毒病例的剧增,一个呼唤“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多一份保险——让救护知识走进千家万户”的声音正从医务界响彻全社会。学习一点有关家庭急救护理方面的知识,就有可能挽救家人的生命和减少伤残。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的创伤病人,20%因创伤后没有得到及时的现场救治而死亡。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病例中,有40%—60%在发病最初几小时内死亡,而其中的70%是因来不及到医院就诊而死于家中或现场。在我国,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高血压病患者已达1亿,糖尿病在某些地区发病率高达10%;据目前的死亡病例分析表明,有40%的冠心病病人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其死因大多是由于不能得到迅速及时的抢救,而并非是病情开始即已发展到不可挽回的致命程度。
因此,掌握一些家庭急救护理常识,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
急救常识的意义二: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近年来在急救知识普及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使公众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甚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 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8 min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10 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因而“4 min”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急救强调的是速度,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报到赶抵现场平均约需10min,这正是心搏骤停、人工复跳的“黄金时间”。但由于我国部分公众急救意识较差,对自已能否正确运用急救知识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后果,缺乏救死扶伤的精神和责任感,急救意识的淡漠让很多生命贻误了宝贵的抢救时机。大多数人除了消极等待急救医生的到来而别无他法,而部分人不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事件中因为搬运不当等导致伤者“第二次伤害”。所以急救知识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
我国急救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急救知识的培训工作。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也是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2001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民航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等15个部委办联合发文《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救护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北京市政府也要求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前使北京市民接受急救培训的比例达到1/60,而参加奥运会的志愿者必须经过急救技能的培训。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对“120”医疗急救电话的知晓率和急救一般知识的了解非常匮乏。而对美国旧金山院前急救系统的调查发现,那里的急救知识十分普及,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患急病时应拨打“911”国内统一的呼叫号码。有学者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急救知识培训的认识不够,缺乏职业的急救教育部门和队伍,教师未受过系统的正规化的训练,教学方法、教材、训练器材不规范。
综上所述,由于急救措施有待规范以及普及不够,我国的心脏骤停急救成功率不到1%,低于全世界的2%,而美国的拉斯韦加斯州更是已经高达74%.当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都会放置心脏除颤器等急救设施,“而且法律规定18岁的青年都要学会急救,急救知识灌输到了公众。”为此,提高公众的急救普及意识有着很大的意义,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急救培训,从而提高我国第一目击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心脏骤停正确急救步骤
1、拳击
适用于即刻心脏骤停,而且估计可能为心室纤颤时立即用力拳击。从20-30厘米高度用小鱼际握拳快速向胸骨中点捶击一次(无心跳时可再拳击2-3次)。
一旦证明(听诊)有心跳,切勿进行捶击。每次拳击可有5瓦特能量,对初发室颤可能复跳。
2、按ABC顺序进行处理
在拳击无效或失去拳击机会时按ABC顺序进行处理。所谓A(Airway)即疏通气道,立即将口腔分泌物清除;所谓B(Breathing)即人工向肺吹气;所谓C(Circulation)即人工心脏按压,建立有效循环。
人工向肺吹气即人工呼吸,在气道通畅的情况下,解开病人的衣领及腰带,使之平卧,抽出枕头,垫在肩下,使患者头部后仰,然后施行口对口呼吸。
施行者一手将患者的口张开,另一手捏紧患者的鼻子,深吸一口气,向患者口中吹气,吹毕再用两手按压患者胸部,协助呼气。
这样每分钟有节奏的做16-20次,以吹气后胸廓膨胀或听到呼吸音为有效。人工心脏按压应于口对口呼吸同时进行,病人躺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或垫木板于其背下,施术者将左手掌放在病人胸骨中下端1/3处,右手掌重叠于左手背上,两手十字形交叉,两臂伸直,借体重力量加压,每分钟有节奏地挤压60-80次,以可摸到动脉搏动为有效,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肋骨骨折。
一般在抢救时,如单人在场抢救时按压与吹气比例为15∶2;如双人抢救时心脏按压与吹气比例为5∶1。
心脏复苏急救要怎么做
由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严重创伤、电击伤、溺水、挤压伤、踩踏伤、中毒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
心肺复苏概述
▲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伤病员,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时间。
▲在心跳呼吸骤停后4分钟之内开始正确的心肺复苏,8分钟内开始高级生命支持者,生存希望大。
重点提示:
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现场及时开展有效的抢救非常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心肺复苏技术。1判断意识。轻拍伤病员肩膀,高声呼喊:“喂,你怎么了!”
2
高声呼救。“快来人啊,有人晕倒了,快拨打急救电话”或赶快呼叫场馆内的急救人员。
3
将伤病员翻成仰卧姿势,放在坚硬的平面上。4打开气道。成人: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90°)5判断呼吸(一看,看胸部有无起伏二听,听有无呼吸声
三感觉,感觉有无呼出气流拂面)
重点提示:判断呼吸的时间不能少于5—10秒钟口对口人工呼吸
救护员将放在伤病员前额的手的拇指、食指捏紧伤病员的鼻翼,吸一口气,用双唇包严伤病员口唇,缓慢持续将气体吹入。
吹气时间为1秒钟以上。
吹气量700—1100毫升(吹气时,病人胸部隆起即可,避免过度通气),吹气频率为12次/分钟(每5秒钟吹一次)。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为12—16次/分钟。
以上就是关于人们应该具备的一些常识性的关于心脏复苏应该如何急救的相关内容的具体介绍。在遇到有人因为心脏骤停而昏倒休克的时候,应该及时拨打120电话寻求帮助,然后通过自己的一些医学常识先对患者进行抢救。
心脏骤停急救要怎么做
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与启动急救系统
(1)观望四周,确保环境安全。
(2)检查反应和呼吸(轻拍患者肩部,在患者左右耳交替呼叫,看患者有无反应)
(3)起动急救系统(拨打20)(拨打后,告知患者的地点、患者的情况、自己的联系电话。)
2.尽早心脏复苏
先进行 胸外按压 ,在进行人工呼吸
3. (1)胸外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
(2)掌根放在两乳连线的中点 ,然后另一只手扣上去(十指相扣,指尖上翘) (3)按压深度:至少5cm
(4)按压频率:至少100次| 分钟
(5)按压时,手臂一定要持垂直状态,并报数“一压、二压、三压、四压、五压、、、、、、”
4.胸部按压30次以后,进行两次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的前提:仰头抬颏法 开放气道(一只手让患者头仰起来,另一只手抬患者下颏)
5.进行人工呼吸。
(1)。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一只手让患者头仰起来,另一只手抬患者下颏)
(2)。吹气时,捏闭患者鼻腔,口要完全封闭患者口腔
(3)要求【1】吹气的时间:1s以上
【2】每次吹气量;要引起胸廓起伏
【3】胸部按压30次后 人工呼吸两次(30:2的比例)
【4】如果有两名以上施救者,每5个循环轮换按压和吹气人员
6.如果有除颤仪,请尽快进行除颤
7.除颤后,立即恢复徒手cpr 2min后 再检查脉搏和心率
8.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悲剧会发生的少一点!!!
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是什么呢
心脏骤停的同时呼吸也骤停,因此心脏骤停的急救要点是进行心肺复苏。首先,先让心脏骤停者平卧在地上,然后解开其皮带及比较紧的纽扣,再建立人工循环,进行人工呼吸。若事发地点靠近附近的医院,可将病人立即送往医院用电除颤救治。若条件无允许,在救治时需注意如下事项:
1.恢复有效血循环:1)病人仰卧在地上,术者双掌重叠,然后按压病人胸骨中下段,按压频率每分钟70-80次;2)心电监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后,要严密监测病人的情况,若心室颤动,要及时救治;3)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注射量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不宜过大;4)无法用电除颤救治,可用静脉注射普鲁卡因胺或者利多卡因治疗;5)若心跳停止,用药无效,应立即行胸外心脏起搏。
2.呼吸停止后立即疏通气道及人工呼吸:1)将病人平卧在地上,清除口腔异物;2)口对口人工呼吸或口对鼻吹起,吹起频率为每分钟12-16次;3)吸氧;4)若经人工呼吸后病人仍没有恢复呼吸,则要与胸外心脏按压交替进行;5)若情况紧急,应尽快使用机械通气。
心脏骤停按压胸部会提高存活率
“美国目前每年的意外猝死有30万人,我国差不多有50万人,其中超过八成在医院外,没有医务人员在身边,所以心肺复苏的普及显得相当重要”。
传统的猝死急救方法包括气管张开、嘴对嘴人工呼吸及胸部按压3个步骤,复杂而不易为人掌握。根据网络统计数据,95%的人因没有急救常识,错过心脏骤停患者的黄金治疗时间。
据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西南医疗中心急诊科教授、美国心脏协会资深顾问伊德里斯(Ahamed H.Idris)介绍,美国心脏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哪怕仅进行胸部按压,也能起到明显的救命效果,“我们曾对21000个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在医务人员介入之前没有得到任何提前帮助的患者,救活率只有3%,但若能在最短时间内进行胸部按压,救活率提高到9%。”
所以说,当周围人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后,即使按压胸部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为了做好中老年保健工作,无论你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了解和掌握按压胸部的正确方法,都是很重要的养生事。
心脏突然停止跳动的原因
考虑是早搏造成的,因为发生早搏时间很短暂,所以检查时不易被察觉。建议你去医院做一下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再对症治疗,平时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喝浓茶、吸烟饮酒等可以发现你不正常的心跳,如果确实有心跳短暂的暂停的现象,就需要治疗了,一般就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了
是指心脏骤停,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有80%的心脏猝死是由以上因素导致的,其中冠心病患者中约有75%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梗死病史如果心脏骤停。患者发生在院外现场,应先就地进行徒手复苏操作,并尽快设法边急救边护送至附近医疗单位作二期复苏。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 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声,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
心脏骤停为心脏疾病引起,80%病人由于心电功能异常,20%病人为机械收缩功能丧失,也可因循环衰竭或通气障碍引起明显的呼吸性酸中毒(心肺骤停)。不论心或肺何者先行衰竭,两者通常密切相关。心电功能异常为心脏猝死的最常见机制,心室颤动为来院前心脏猝死主要的心律(占70%)。
心脏骤停急救的关键
关键点一、快:10秒完成判断
“快”在心脏抢救的整个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华伟指出,有研究表明,在心脏急救上每延迟1分钟,病人的存活率就下降10%;10分钟后,病人存活的希望就很小了。因此,看到一个人晕倒,你第一反应就要去判断他是否为心跳骤停。判断的方法为:一看,看他还有没有意识;二摸,在喉结两边距离2—3厘米的地方,找到他的颈动脉,摸摸还有没有搏动。这些动作一定要在10秒钟之内完成。如果触摸不到颈动脉搏动,病人又无意识,可以判定心跳已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意识时,还可以掐掐人中,看他有没有反应,但关键还是摸颈动脉。有些癫痫病人晕倒后也可能没有意识,但颈动脉还在搏动,说明心脏没有停止跳动。
“心脏急救的前6分钟,是黄金时间,因为一旦大脑缺氧超过4—6分钟,脑细胞功能呈不可逆状态。”因此,心脏急救一定要遵循“现场复苏”和“目击者先复苏”的原则,就是说,谁先看到病人倒下,谁就先复苏,不要互相推托、到处找人,浪费时间。正确的心肺复苏最好在4分钟以内就开始做,操作的速度和频率是让心脏骤停病人回生的关键,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简单的心肺复苏方法。
除了抢救速度快,转运快也非常重要。黄从新提醒,病人恢复心跳后,要尽快转运到医院。转运时要继续观察病人的反应,此时还有可能发生心跳骤停。一旦发生,要马上继续心脏按压。
关键点二、顺:身体放平仰头举颌
病人在硬地板上放好后,要保证他的身体是平的,头向后仰,下颌向上抬。可以用手扶着他的额头,帮助头后仰,同时用手指清除他嘴里一些可能阻碍呼吸的东西,比如假牙等。
陈韵岱说,一旦心跳停止或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很快会出现呼吸停止。在抢救原则上,首先就是要开放气道,之后才能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只有仰头举颌,才能保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不过这点很容易被人忽视,有人光顾着实施心脏按压了,也不管病人的身体是什么姿势;还有人一看见有人晕倒,第一个反应就是从后背扶起他来,用身子托着他的头,这时很难进行正确的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这些方法都是错误的。身体不“顺”,呼吸道不通畅,即便心跳短暂恢复,如果氧气进不来,心脏也很难继续维持正常跳动。
关键点三、直:双臂垂直用力按压
病人的呼吸顺畅了,这时才开始真正的按压。黄从新说,按压的时候,要左右手重叠。按压的地方在胸骨中下1/3区域,或者2个乳头连线的中点,就是心脏的位置。
抢救者的姿势也有一定的要求,不能扭着、歪着,也不能骑在病人身上。陈韵岱指出,心外按压一定要记住一个字“直”———抢救者要跪在病人的右侧,脸冲着病人;双臂绷直,肘关节固定不动,双肩保持在患者胸骨上方的正中,以髋关节为支点,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抢救者可以利用自己身体的重量,但胳膊一定要绷住劲,才能保证力量传递到患者胸骨上。
关键点四、硬:躺在木板或地上
心脏按压的地点,一定要选择硬板或地上。但如果病人是在床上或沙发上发病,黄从新认为,搬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最好是学学医院里或120急救人员的做法———把病人的头稍微抬起,快速地在后背下方插入一块硬板。这种硬板不用太大,比病人的背稍宽一点、2尺来长就行,垫在上半身下面,使按压心脏时后背有个支撑。如果床或沙发非常软,垫的时候也要注意,最好把板子搭在床沿硬一点的地方,别让它一按就陷下去。要是家里实在找不到这样的板,为了节约时间,也可以搬动,但搬动时一定要平抬,头向后仰,保持气道畅通。
天气冷的时候,因为怕病人着凉,有些人会在地上铺一层被子,或者把病人放在铺着地毯的地板上,这样是否影响抢救的效果呢?华伟说,这些做法都可以,只要不在有弹簧的地方,比如席梦思床和沙发上实施就行,这是心脏按压最忌讳的。因为心跳停止之后,实施心脏复苏的目的就是通过按压胸廓来挤压心脏,让心脏向外排血,人工地恢复心脏血液循环。在软的地方按压时,身体会随着弹簧一起下陷,但胸廓并没有下陷,所以完全起不到挤压心脏的目的。
关键点五、深:胸骨下陷5厘米
按压的力度怎么掌握?华伟指出,要让胸骨下陷到一定的深度,临床上的标准是:成人胸骨下陷4—5厘米,5—13岁的孩子下陷3厘米,婴幼儿下陷2厘米———小孩的胸壁薄,太用劲会导致胸骨骨折和心包破裂。如果你记不住这么具体的数字,只要记住,不管什么对象,按压时把胸廓按下去3—5厘米就行,小孩取下限3厘米,大人取上限5厘米,感觉到昏迷者的胸骨下陷了,才算有效。“不仅是老百姓,这点连医院里的年轻大夫也很容易忽视,按压时很快、频率很高,但没有深度,心脏受到的挤压不够,白白浪费了抢救时间。”华伟说。
除了按压要有深度,人工呼吸时吹气也要深,一定要把这口气“送”到病人肺里。黄从新提示,做的时候要一手捏紧患者鼻子,另一只手放在下颌,向下用力,把他的嘴打开,然后深深地吸一口气,用自己的嘴盖严患者的嘴,别漏气,最后用力地把气吹进患者的呼吸道里。只有当这口气达到肺里,患者的胸廓才会鼓起来。
“对于没有心脏急救知识的老百姓来说,人工呼吸不太好掌握,也有人在心理上比较抗拒。”黄德嘉指出,国外临床研究显示,与单做心脏按压相比,人工呼吸加心脏按压反而会降低抢救的成功率,因此,目前国外一般提倡只进行心脏按压。同时让其他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让专业的急救人员尽快赶来。
关键点六、数:每分钟100下
“按压时,不能没有规律地乱按,”黄从新说,最好自己心里数着数,按压的频率要快,基本上每分钟80—100次。
此外,黄德嘉特意指出,做心外按压时注意,不仅要保证每分钟100次的频率,还要判断每次按压是否有效,其标准是:每按压心脏1次,颈动脉就跳1下。如果你自己不会判断,就一直按压下去,千万不要停,观察着病人的情况,直到急救人员赶来进行进一步的救治,包括上呼吸机、心脏除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