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心脏骤停抢救别等医生
突发心脏骤停抢救别等医生
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3秒钟之后,人就会因脑缺氧感到头晕;10至20秒钟后,人就会意识丧失;30至45秒钟后,瞳孔就会散大;1分钟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由于心脏骤停,患者立刻失去知觉,已处于临床死亡阶段。一般人的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6分钟,如果在4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患者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就极为渺茫。因此对于心脏骤停的病人,不要“争分夺秒”地去医院,应就地抢救。
一旦发现心跳骤停者,应尽快使病人就地平卧,迅速掏出咽部呕吐物,以免堵塞呼吸道或倒流入肺,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在患者心前区用拳叩击,拳击力中等,连续3-4次,心跳可能因此而恢复。如果拳击数次无效,应立即改为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解开病人的衣领及腰带,使之平卧,抽出枕头,垫在肩下,使患者头部后仰,然后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施行者一手将患者的口张开,另一手捏紧患者的鼻子,深吸一口气,向患者口中吹气,吹毕再用两手按压患者胸部,协助呼气。
人工呼吸常与胸外心脏挤压同时进行,可每按压胸部5次吹气一次;如果急救者只有一人,同时兼作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挤压,则每按压15次,较快地连续吹气2次。病人躺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或垫木板于其背下,施术者将左手掌放在病人胸骨中下端1/3处,右手掌重叠于左手背上,两手十字形交叉,两臂伸直,借体重力量加压,每分钟有节奏地挤压60-80次,以可摸到动脉搏动为有效,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肋骨骨折。
心脏病心脏骤停怎么办
我们在急诊或者是手术室,以及一些重症监护里面经常可以看到心脏骤停的患者,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如果得到有效的治疗的话,在临床上我们的生命会得到挽救,但是如果抢救无效的话那么病人就失去生命了,我们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抢救这些患者应该了解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性让患者不失去生命。
1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扪不到
2神志突然丧失、抽搐
3呼吸减慢呈叹息样直至停止
4瞳孔散大、固定
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心脏骤停症状体征的先后顺序:
①原发病的表现或意外事件的发生;②心脏停跳;③循环中止;④意识丧失;⑤全身抽搐;⑥呼吸停止;⑦瞳孔散大;⑧呕吐、大小便失禁
心脏骤停的诊断: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搏呼吸骤停的判断,是看反应、看呼吸,而不要像过去那样花太多的时间去摸脉、听心音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心脏骤停这种疾病的相关内容阐述,我们都知道心脏骤停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为此我们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一定要给出高质量的治疗和护理,此外还应该给与患者精神支持,让患者对生命充满渴望,家属也应该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这样我们受到的打击才不至于太大。
心脏病急救方法
心脏病急救方法
数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的不同场合,因此开展群众性的心脏复苏知识与技术普及教育、建立完善的社会急救体系格外重要。一旦确诊为心脏骤停,抢救者应当机立断、分秒必争,迅速采取十大抢救措施:
1、头部后仰气道通畅
患者一旦心脏骤停,应立即对其进行捶击复律或咳嗽复律,捶击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捶击1~2次后,部分患者可瞬即复律。如患者意识并未丧失,仍处清醒状态,可嘱患者用力咳嗽,提高胸内压,同时还要注意清理患者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
抢救者可一手置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患者头部后仰,另手托起患者下巴,使头颈部后伸,保持下颌尖、耳垂与地平面垂直,以畅通气道。
2、人工呼吸反复进行
如患者自主呼吸已停止,应迅速做人工呼吸,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最好。抢救者以拇指与食指捏紧患者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紧贴患者口唇做深而快的用力吹气,反复进行,每分钟16~20次。
3、挤压心脏重建循环
以剑突为定位标志,将食、中两指横放剑突上方,手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位即为按压区。抢救者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压区,另一手放在前一手背上垂直用力按压,每分钟80~100次,按压应平稳、均匀、有规律,避免用力过度,以免造成肋骨与胸骨骨折。
4、抢救药物及时应用
常用药物有利多卡因、溴苄胺、硫酸镁、普鲁卡因胺、碳酸氢钠、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可根据患者病情,及时应用。
5、心电监护不可或缺
心电监护仪的监测要贯穿于抢救全过程,即使复苏成功也要继续监护,应将患者送入监护病房,连续监护至少48~72小时。
6、治疗“室颤”迅速妥当
迅速恢复窦性心率是复苏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一旦心电监测确定为心室颤动或持续性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应即刻用200焦耳能量进行直流电除颤。
7、血气尿量动态观察
在抢救的全过程中,要动态观察生命体征、血尿常规、水电酸碱以及各项生化指标、血气分析等数据变化,以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8、减低代谢要降体温
心脏骤停后脑组织急性缺氧,必然导致缺氧性脑损伤,甚至出现脑水肿。此时应积极降温,可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提高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减轻脑水肿。降温应及早进行并以头部降温为主,一般降至32℃为宜,可用冰帽、冰袋物理降温,必要时可加用冬眠药物。
9、集中治疗纠正异常
心脏复苏成功后,仍不能松懈,应进一步强化治疗,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呼吸功能,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防治脑水肿及急性肾衰与继发感染等。
10、保护脑肾预防猝死
心脑肾都是人体重要的器官,脑复苏是心脏复苏最后成败的关键,部分患者虽心肺复苏成功,但终因不可逆转的脑损害而致死亡或遗留严重后遗症。因此,抢救措施除降温外,还包括应用脱水剂甘露醇、高压氧疗以及防治抽搐(常用安定静脉注射)。
心脏病急救方法
数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的不同场合,因此开展群众性的心脏复苏知识与技术普及教育、建立完善的社会急救体系格外重要。一旦确诊为心脏骤停,抢救者应当机立断、分秒必争,迅速采取十大抢救措施:
1、头部后仰气道通畅
患者一旦心脏骤停,应立即对其进行捶击复律或咳嗽复律,捶击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捶击1~2次后,部分患者可瞬即复律。如患者意识并未丧失,仍处清醒状态,可嘱患者用力咳嗽,提高胸内压,同时还要注意清理患者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
抢救者可一手置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患者头部后仰,另手托起患者下巴,使头颈部后伸,保持下颌尖、耳垂与地平面垂直,以畅通气道。
2、人工呼吸反复进行
如患者自主呼吸已停止,应迅速做人工呼吸,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最好。抢救者以拇指与食指捏紧患者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紧贴患者口唇做深而快的用力吹气,反复进行,每分钟16~20次。
3、挤压心脏重建循环
以剑突为定位标志,将食、中两指横放剑突上方,手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位即为按压区。抢救者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压区,另一手放在前一手背上垂直用力按压,每分钟80~100次,按压应平稳、均匀、有规律,避免用力过度,以免造成肋骨与胸骨骨折。
4、抢救药物及时应用
常用药物有利多卡因、溴苄胺、硫酸镁、普鲁卡因胺、碳酸氢钠、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可根据患者病情,及时应用。
5、心电监护不可或缺
心电监护仪的监测要贯穿于抢救全过程,即使复苏成功也要继续监护,应将患者送入监护病房,连续监护至少48~72小时。
6、治疗“室颤”迅速妥当
迅速恢复窦性心率是复苏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一旦心电监测确定为心室颤动或持续性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应即刻用200焦耳能量进行直流电除颤。
7、血气尿量动态观察
在抢救的全过程中,要动态观察生命体征、血尿常规、水电酸碱以及各项生化指标、血气分析等数据变化,以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8、减低代谢要降体温
心脏骤停后脑组织急性缺氧,必然导致缺氧性脑损伤,甚至出现脑水肿。此时应积极降温,可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提高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减轻脑水肿。降温应及早进行并以头部降温为主,一般降至32℃为宜,可用冰帽、冰袋物理降温,必要时可加用冬眠药物。
9、集中治疗纠正异常
心脏复苏成功后,仍不能松懈,应进一步强化治疗,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呼吸功能,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防治脑水肿及急性肾衰与继发感染等。
10、保护脑肾预防猝死
心脑肾都是人体重要的器官,脑复苏是心脏复苏最后成败的关键,部分患者虽心肺复苏成功,但终因不可逆转的脑损害而致死亡或遗留严重后遗症。因此,抢救措施除降温外,还包括应用脱水剂甘露醇、高压氧疗以及防治抽搐(常用安定静脉注射)。
心肺复苏知识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一种大家都见过的急救技术,至少在电视上是都见过的。但是,心肺复苏这种看似简单却又技术性十足的急救术,你了解多少呢?
心肺复苏,是一种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搏骤停的急救技术,而心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超过10min则基本丧失生还希望。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这种时间上的迫切要求大大限制了专业医务人员能及时到达现场实施CPR的可能性。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熟练掌握这项技术,那么每年可能就有数十万个家庭免去失去亲人的悲痛。如果你对这个技术非常感兴趣,那么就来简单的来了解一下吧(而且希望你永远也不会用到)。
心脏骤停有哪些表现
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诸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原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原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属发生心原性猝死的亚群。
发病期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原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心脏骤停期
迈克尔·杰克逊死于心脏骤停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依次出现如下:①心音消失;②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⑥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其复苏成功率取决于:①复苏开始的迟早;②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③心电活动失常的类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机械分离抑心室停顿);④在心脏骤停前病人的临床情况。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在医院或加强监护病房可立即进行抢救的条件下,复苏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病人在心脏骤停前的临床情况:若为急性心脏情况或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较佳;若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肺炎、败血症、糖尿病或癌肿),则复苏的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高。后者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最好(成功率达67%),心室颤动其次(25%),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的预后很差。高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复苏成功的因素。
心脏病心脏骤停怎么办
1)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扪不到
2)神志突然丧失、抽搐
3)呼吸减慢呈叹息样直至停止
4)瞳孔散大、固定
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心脏骤停症状体征的先后顺序:
①原发病的表现或意外事件的发生;②心脏停跳;③循环中止;④意识丧失;⑤全身抽搐;⑥呼吸停止;⑦瞳孔散大;⑧呕吐、大小便失禁
心脏骤停的诊断: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搏呼吸骤停的判断,是看反应、看呼吸,而不要像过去那样花太多的时间去摸脉、听心音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心脏骤停这种疾病的相关内容阐述,我们都知道心脏骤停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为此我们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一定要给出高质量的治疗和护理,此外还应该给与患者精神支持,让患者对生命充满渴望,家属也应该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这样我们受到的打击才不至于太大。
心跳呼吸骤停的抢救措施
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依据
心跳呼吸骤停是指心脏突然衰竭,不能搏出足够的血液保证大脑及其他重要器官的需要;呼吸突然停止,机体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一般在心跳呼吸停止5至8分钟内称临床死亡期,处于此期的患者是有可能被抢救过来的。但如果超过8分钟,则进入生物学死亡期,患者无法被抢救过来。因此,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心跳呼吸骤停的标志是:一、神志完全消失;二、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
三、呼吸停止;四、心音听不到;五、瞳孔散大、各种生理反射消失。
现场抢救步骤
一、通畅呼吸道:抢救者一手使患者头后仰,另一手把患者下颏向前提起或使颈抬升、舌根上移而不影响呼吸道通畅,并用手或器具去除口腔内的异物。如果异物在气管内,则可用腹部按压法,即使患者仰卧,抢救者一手掌根部放在患者上腹部剑突下方,另一手重叠在前一手掌背上,双手用力向胸部方向推压,使腹压剧增,把气管内异物迫出。
二、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患者仰卧于硬地或硬床板上,抢救者一手使患者头后仰、口张开,另一手拇指和食指紧捏患者鼻孔,抢救者深吸气后对患者口内猛吹气至患者胸部抬起;随后开放鼻孔,使患者被动呼气,这时可见胸部回缩。吹气频率为每分钟14至16次。
三、胸外心脏按压:患者仰卧在硬地或硬床板上,双腿稍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抢救者位于患者一侧,把一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手掌与患者胸骨纵轴一致),另一手掌根部重叠于该掌背,双肘关节伸直,借助双上肢和自身体重垂直下压,使患者胸骨下沉约3至4厘米,然后迅速放松,使胸骨弹起(这时抢救者手掌要始终轻贴患者胸壁),如此反复。按压频率为每分钟60次。
抢救注意事项
一、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交替进行。
二、操作次序:如两人同时进行抢救,每按压心脏5次,吹气1次;如果仅一人抢救,则按压心脏15次,吹气2次。
三、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指标:出现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如能测到血压和发现散大的瞳孔缩小、紫绀消失、皮肤转红,则表明大脑血流灌注已经建立。
四、胸外心脏按压常见的并发症有肋骨骨折,偶可致肝、脾破裂。故抢救者应根据患者年龄和胸廓弹性灵活按压,对胸部损伤者则不可施术。
五、心跳呼吸骤停恢复后的处理:抢救者要尽快向附近医院求援,或火速将患者送往有条件的医院继续抢救。
突发心脏骤停怎么办
什么是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
心脏病突发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病人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胸部剧烈疼痛或憋闷;另一种是意识不清,倒地不起。
对这两种情况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 对于突发胸闷胸痛的病人,首先要保持安静,让病人保持一种比较舒服的体位。如果是既往有心绞痛的病人,应立刻让其将硝酸甘油含在舌头下面,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情、心率、血压、脉搏,如果症状仍然没有得到缓解,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究竟该如何急救?
心脏骤停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千万不要坐等救护车到来再送医院救治。要当机立断采取以下急救措施进行心肺复苏。
(1) 做胸外心脏按压。让病人背垫一块硬板,同时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2) 迅速掏出咽部呕吐物,以免堵塞呼吸道或倒流入肺,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3) 头敷冰袋降温。
(4) 急送医院救治。
当病人突然意识不清,倒地不起时,先用手摸病人脖子上的大动脉,如果此时血管不跳,要高度警惕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拨打120急救电话要说明病人的基本情况,以便救护人员随车带相应的药物。与此同时要立即开展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具体步骤
1、让病人平躺在硬板床或平整的地面,保持其镇静、舒适,解开其贴身衣扣。
2、检查病人口中是否有异物,如果有假牙的话一定要摘下来,防止其窒息。 3、进行胸外按压时施救者手掌掌根重叠,手指相扣,手心翘起,放在病人胸骨下三分之一处,用手臂的力量持续有节奏地挤压,节律以每分钟100次为宜。
4、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应同时进行。救护者深吸一口气,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鼻孔,双唇将病人嘴包严,进行口对口吹气。每吹气一次,放开捏病人鼻孔的手,使其将气呼出。救护者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再进行下一次吹气。
家庭自助急救的基本方法
一、影响心肺复苏普及的重要因素
面对国民普遍缺乏心肺复苏技能导致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极低的这一不争的事实,如何走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1%的窘境,需要人们清醒看到我国医务者人数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这一强大的优势,如果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均能从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家庭入手,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对提高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具有重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务者是普及心肺复苏的主力军,亦是影响心肺复苏普及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有194万名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5万名注册护士;如果每一位医务者能适时地教会家庭主要成员心肺复苏的基本方法,仅以5-10人计算统计,即可有高达3,290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将使心肺复苏普及率增加0.25个百分点,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应该看到在心肺复苏普及方面,发达国家多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贯彻实施,比如美国法律规定18岁以上公民都要掌握心肺复苏,其成人心肺复苏普及率在80%以上;而在中国某市4160名居民中,其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普及率甚至低于0.82%,考虑我国心肺复苏普及法律体系尚未健全的现状,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心肺复苏的普及中来,从身边的家庭成员做起实乃为上策。
二、闲置心肺复苏普及的专业资源
掌握并实施心肺复苏是医务者的基本专业技能,医务者是接受历次心肺复苏最新指南的第一培训对象,其中部分学者更是心肺复苏研究的领导者或指南的制定者;然而只有不到1%的的医务者将此救命之术传授给其家庭成员,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闲置专业资源的问题。笔者我们致力于心肺复苏的普及工作,坚持倡导医务者将基本的心肺复苏传授给身边的家庭成员,在向医务者讲授心肺复苏专业知识后,都对其是否传授心肺复苏给家庭成员做出现场调查,回访显示,听过其讲课的学员就会将心肺复苏技术传授给其家庭成员。故我们有理由认为心肺复苏普及的专业资源出现闲置的问题与心肺复苏普及的认知观念息息相关。在对医务者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过程中要将“医务者不仅是掌握心肺复苏的对象,更是执行心肺复苏普及的工作者”这一认知观念传递给所有医务者。
三、反馈心肺复苏普及的盲点误区
心肺复苏普及日益引起医务者的重视,针对高危人群、特殊人群(警察、消防员、司机等)以及高校学生的心肺复苏普及活动日渐增多;但是医务者传授其家庭成员心肺复苏<1%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务者忽视了对最亲密的家人和朋友普及心肺复苏相关知识与技术。有调查研究显示,心脏骤停发生4 min内给予心肺复苏,并于8 min内给予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可达到43%。国外有30%的心脏骤停患者接受第一目击者提供的院前心肺复苏,而我国对心脏骤停患者行院前心肺复苏的比例为4.48%。当亲人或朋友发生心脏骤停时,79.0%的居民愿意对其实施心肺复苏进行抢救,而当陌生人发生心脏骤停时,仅有29.9%的居民愿意实施心肺复苏。由此可见,以家庭或以亲情为纽带,进行心肺复苏普及,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而且将极大的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实施率,切实增加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四、完善心肺复苏普及的制度建设
心肺复苏普及一方面要求每位医务者要有主动进行心肺复苏普及的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卫生急救体系制定相关制度引导医务者的行动。目前我国急救届同仁为促进心肺复苏普及,降低心脏骤停致死率已提出有益倡议包括建立家庭自助急救体系,起草类似"Good Samaritan Statutes”的法律,注重提高偏远农村地区心肺复苏的普及工作等。在对上万医务者进行了其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技能的调查后,针对医务者传授家庭成员心肺复苏<1%的现状,笔者所在科室建立了“以一带五”的心肺复苏普及考核举措,即每一名医务者都是一个传授心肺复苏的执行者,要对其身边的至少五名家庭成员每隔一年就要进行一次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普及。科室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对医务者普及心肺复苏的活动予以登记并记入科室评优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医务工作者的心肺复苏普及意识,为家庭成员危难之时及时实施心肺复苏创造了条件,并逐步推广心肺复苏这一普及举措,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馈。新近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高达54.4万人,居全球之首;而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却低于1%,归结这一令人堪忧的比例,与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低不无相关。通过对医务者传授心肺复苏<1%的反思,笔者倡导在心肺复苏的普及中,应建立“医务者是主教员、家庭成员是主对象、医院是主考官”的“三主”心肺复苏普及模式。通过医务者传授亲友心肺复苏这种以点带面乃至“滚雪球”的方式,籍以突破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低的瓶颈,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心肺复苏普及之路,必将有力的促进我国心肺复苏的推广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