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脏性猝死的原因

心脏性猝死的原因

1.发病原因

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发病至摔死时限愈短,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愈高。统计学资料显示24 h内猝死,心源性占50%~60%;l h内猝死,心源性占80%~90%。冠心病是80%以上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其次是心肌病、肺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成人心脏性猝死的常见病因:

(1)冠状动脉疾病:①冠心病;②冠状动脉栓塞;③冠状动脉畸形;④冠状动脉瘤破裂;⑤风湿性冠状动脉炎。

冠心病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如原来心脏正常的患者,大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在导致心肌梗死的一瞬间就发生室颤,这些情况较为多见;另一方面,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梗死后的瘢痕提供了折返性室速的解剖基础,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对大多数冠心病的患者,猝死的直接原因在这两者之间。在Holter纪录中,摔死更常见于有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患者。明确的冠心病可以无症状,或者没有被发现。一般人群中有大量的这类患者,高达50%的冠心病所致的猝死可以发生于以前不知道患有冠心病的患者。

(2)瓣膜疾病:①主动脉瓣狭窄;②主动脉瓣关闭不全;③肺动脉瓣狭窄;④严重二尖瓣脱垂。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年轻人,猝死常与运动有关。虽然相关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心室充盈的突然改变或主动脉阻塞和继发心律失常可能为猝死的原因。在获得性瓣膜性心脏病,猝死常发生于心力衰竭和心室肥厚的晚期。虽然有症状的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见于二尖瓣脱垂的患者,除非并发症存在(如长Q—T综合征、电解质紊乱或者药物毒性),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罕见。

(3)心肌病变:①严重心肌炎;②扩张型心肌病;③肥厚型心肌病;④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猝死多发生于原来无心脏症状的年轻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以剧烈运动时居多。在其他家庭,猝死更容易发生于心力衰竭的症状或体征出现以后。猝死的危险因素包括猝死的家族史、反复发作的不能解释的晕厥以及非持续性室速和严重的左室肥厚。循环系统常见急症

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猝死发生相对较晚。在心功能不全症状出现一段时间后,各种心律失常可以出现,如单形性和多形性室速。在晚期心力衰竭的患者,50%心脏骤停的患者存在缓慢性心律失常。

严重心肌炎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出现,是造成猝死的原因之一。

(4)大血管病变:①主动脉瘤破裂;②主动脉夹层;③急性巨大肺动脉栓塞;④原发性肺动脉高压;⑤动静脉瘤破裂。

主动脉夹层患者如果夹层主动脉持续性扩张破裂,可破裂入胸腔或心包内,形成心脏压塞,如处理不及时,90%患者可死亡。肺栓塞临床表现的轻重急缓取决于栓子的大小、广泛程度以及发病时间的长短,2/3的急性病例死于发病2 h内。

(5)心律失常:①长Q—T综合征;②预激综合征伴房颤;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④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⑤Brugada综合征;⑥夜间猝死综合征;⑦青壮年猝死综合征;⑧原发性电疾病;⑨心脏震荡。

先天性长Q—T综合征为家族性疾病,体表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有发展为多形性室速或变成室颤的倾向。电解质紊乱、心动过缓或心搏暂停及突然的交感神经刺激药物的作用都可以进一步延长这些患者的复极,引起室性心动过速。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到,标准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加重这种心律失常。

Brugada综合征为引起猝死的另一家族性疾病。患者有完全或不完全的右束支阻滞,伴有V1、V2导联ST段抬高,发生自发性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包括室速和室颤,通常发生于睡眠时。相似的心律失常也可以在电生理检查时诱发。

室上性心律失常如果节律极快,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蜕变成室颤。在WPW综合征患者,房颤伴有快速的旁道传导是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最常见的原因。但其他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偶尔也可以发生猝死,虽然预激综合征发生猝死少见,但它可以是该病的最早的临床表现。缓慢性心律失常也可以引起猝死,完全性心脏阻滞,心室率逐步减慢而使患者越来越不适应。在严重心室功能障碍、并发性疾病、电解质紊乱或药物中毒时,这些心律失常可引起猝死。

最近发现心脏正常的年轻人猝死综合征称为震荡心(commotio cordis)。患者在被用力撞击胸部后发生室颤,通常在运动中发生。动物实验显示打击胸部的时间和部位正好在T波的易损期能够诱发室颤。

药物毒性也可引起猝死,许多药物可以影响心脏电生理,导致致命心律失常。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可以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6)其他:①先天性心脏病;②左房黏液瘤;③左房球形血栓;④心脏起博故障。

2.高危因素

(1)中年以上男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心电图提示左室肥大等。

(2)有广泛严重冠状动脉损害的冠心病,据822例冠心病猝死统计,冠状动脉狭窄>75%在2支以上者占72%~88%,3支以上者占36%~65%。

(3)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脏性猝死危险性大,特别是最初几小时和3 d内,急性心肌梗死院前猝死率达10%~47%。(4)冠心病伴心脏增大、心肌节段性收缩异常及左室功能减低者(EF<30%)猝死危险性高。EF被认为是当前预测SCD的独立指标,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心脏泵的功能及心肌供血能力,EF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并存则对SCD的预测价值更大。

(5)心脏复苏存活者,复发SCD的危险性极大,1年内可有30%的再发。

(6)新近出现的持续时间长、进行性加重有明显ST—T异常或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心绞痛者。

(7)心梗后有心脏增大、舒张压高、吸烟或梗死时曾有心衰,随访5年内95%发病猝死。

(8)持续QRS波群低电压。

(9)宽大畸形的低振幅室性早搏或频发多源性室早、长串的室性心动过速,尤其发生在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小全的患者,SCD的危险性随着室性心律失常的频繁和复杂有所增加。

(10)急性心肌梗死后精神高度紧张者或反复出现昏厥者。

老年人心脏猝死的症状

由于那件事情我知道了珍惜二字,好怕我姥姥也会离开我,但是人老了就容易得这种心脏病,想到这时,我就会很害怕,好害怕我的亲人也会离开我,但这又是自古不变的定律,生老病死,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让每一个人都健康呢,那么老年人心脏猝死的症状有那些,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临床表现

心脏性猝死的经过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终末事件开始,心脏骤停和生物学死亡。不同的患者各期表现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在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前数天到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心前区不适、心悸、气短、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但亦可无前驱表现,直接发生心脏骤停。而有些报道佩带动态心电图的猝死患者,当时心电记录多为心室颤动,说明心脏骤停时多为心室颤动。部分患者先有心脏缺血或左室功能不全症状,迅即发生心脏骤停。

1.病史及体格检查

有些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在发病前数分钟或数天可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有的呈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有的发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所以,如冠心病、心肌病或弥漫性心肌炎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应高度警惕,防止发生心脏性猝死。

2.心率变异性

近10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与心脏性猝死之间存在肯定的相关关系。在心率变异性指标中,SDNN<50毫秒为心率变异性高度抑制,SDNN<100毫秒为心率变异性中度抑制。如心率变异性受抑制,提示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增加。

3.Q-T离散度

Q-T离散度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最长、最短QT间期(QT)的差值。近年研究表明,QTd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QTd的正常参考值为<50毫秒,50~70毫秒有参考价值,以>70毫秒有诊断价值。临床研究显示,长QT综合征患者,心梗后有室速的患者,心脏性猝死以及药物致心律失常的患者,其QT离散度增加。研究表明,猝死患者的QTd远大于其他心脏病患者。所以,QTd对心脏性猝死有预测作用。

怎么有效治疗心脏性猝死

无论是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或心脏性猝死,一旦发现应立即抢救,由于猝死者除很少一部分发生在医院内,大部分在院外,因而抢救复苏最重要的是在猝死后最初2~4min内,给予合理的基础生命支持,复苏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正确做出判断并施行现场救护,复苏的目的必须达到脑功能恢复,1982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学术会议建议将复苏称之为心肺脑复苏,根据1985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的规定,心肺脑复苏的程序分为3个阶段,9个程序。

(1)心脏性猝死初期复苏或基础生命支持心脏性猝死:即现场抢救的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A,B,C)的目的,是尽快在人工条件下建立有效的氧合血液循环,维护脑部的血供,以维持基础生命活动,为下一步的复苏创造条件,临床实践证明胸外心脏按压应先于人工呼吸,即C,A,B程序。

(2)人工呼吸应与胸外心脏按压协调治疗心脏性猝死。

口对鼻呼吸:适应于张口困难,牙关紧闭,以及婴幼儿口鼻间距太近者,抢救者用手闭合病人口部,深吸气后用口封住病人的鼻部用力吹气,然后张开病人口部以利呼气,每隔5s重复吹气1次。

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适用于心脏性猝死者,在初期即可进行,其效果优于前两种,方法将简易呼吸器的关闭口罩罩住病人口鼻,系上四头带,防止加压呼吸时漏气,b.将氧气与之相连接,操作时术者左手维持呼吸道通畅,右手按压球囊,使其上胸部抬起。

面罩加压人工呼吸:适用于在心脏性猝死者,方法:.面罩侧管接上氧气,面罩罩住病人口鼻,直接进行加压呼吸,开放氧气,挤压气囊为吸气,放松气囊即为呼气。气管插管加压人工呼吸:方法为先行气管插管,再连接呼吸囊或人工呼吸机,进行人工呼吸,这种方法能减少呼吸道无效腔,便于清除呼吸道的异物和分泌物,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气管,效果切实可靠。

过去认为胸外心脏按压是通过挤压心脏来维持有效循环的,当胸外心脏按压解除后,心室恢复其舒张状态,并产生吸引作用,使血液回流心室充盈,这即为传统的心泵机制,而目前认为80%病人主要是胸泵机制,即按压胸部引起胸膜腔内压和胸腔血管内压力升高,造成与外周动静脉压力梯度,血液从动脉流向静脉,放松时,胸腔内压力下降,血液回流入心脏,胸腔压力规律性变化产生的抽吸作用推动血液循环,建立人工血流灌注,从而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

心脏性猝死八成由冠心病引起

记者从昨天举行的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高端论坛上了解到,我国每10万人中就有40余人遭遇心脏性猝死,目前,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已经占到总死亡人数的9.5%。

在医学的定义上,猝死是指发病后1小时内的死亡。导致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脏性猝死。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大约有八成猝死与心脏病有关。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杨杰孚说,在心脏性猝死中,有80%都是由冠心病引起的。猝死尽管来得很突然,其实也可以预防。冠心病等高危人群,最好到医院定期检查,包括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此外,还要坚持用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情绪稳定,注意饮食清淡,忌烟限酒。

猝死的最佳急救时间 什么是猝死

猝死就是指意外的,非意料中突然的死亡,在世界卫生组织组织即WHO的标准是24小时之内的死亡叫猝死。很多的心血管专家认为心血管是猝死的主要原因,而且心血管导致猝死比较危险又比较快,所以就把心血管病导致猝死叫做心源性猝死或心脏性猝死。

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

0~2分钟: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

心脏性猝死虽然来势汹汹,但是它的发生也不是“无中生有”。研究表明,在406个心脏性猝死病例患者中,有106例有由血管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史,约10%的患者有高血压史。“由此可见,有这些基础病的患者发生猝死的风险会大大提高,他们对基础病的治疗和控制刻不容缓。

一般来说,心脏性猝死是由于冠心病、冠状动脉结构异常及心肌肥厚等心脏疾病引起的,其中80%的心脏性猝死为冠心病作祟。但遗憾的是,有近四分之一的冠心病患者,在猝死发生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身患冠心病,更没有进行过任何治疗。“而这些人,往往是那些很多忙于事业的‘精英阶层’。”

所以,坚持定时体检,提高防病治病意识,及时发现并通过药物治疗各种心脏病,是预防猝死最有效的手段。

猝死发作时,主要表现是意识丧失,惊厥、抽搐、心跳呼吸停止。如果在发生猝死的0~2分钟内进行抢救,大约有50%的人可以存活,而到了20分钟左右再抢救,基本就没有存活的希望了。而上面提到的德国所进行的研究还发现,当心脏性猝死发生的时候,有旁观者为其进行了心肺复苏的患者,23%的人能存活至出院,而在无旁观者为期进行心肺复苏的情况下,存活率则只有4%。

在远离医院、没有医生的情况下,一旦有人出现心脏性猝死,除了要马上打120求救之外,正确的抢救步骤为:

首先将病人就地平躺,大声呼唤,如果发现病人没有意识也没有呼吸,要立即对准病人的前胸正中偏下部位猛力捶击1~2拳。同时捏住病人的鼻子,对他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往病人嘴里吹4口气,然后进行胸部按压,每分钟100次,每按压30次,口对口人工呼吸进行2次,一直坚持到急救人员到场。

老年人心脏猝死应该做哪些检查

血小板黏稠度正常。

1.心电图 目前已知,心肌肥厚是心脏性猝死的标志性心电图。QRS波群高电压和侧壁导联明显的间隔部Q波的出现可能是猝死的危险因素。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电图出现右束支阻滞,6个月的猝死风险约30%。

2.动态心电图(Holter) 动态心电图可使39%~82%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得到诊断,并能了解室性心律失常的频度、复杂程度、昼夜节律等变化,尤其是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发现的室性心律失常对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明确的预测价值。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随着室性心律失常的复杂性和频发性而增加。

3.运动试验 有研究表明,运动试验对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4.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VLP) 心室晚电位是体表记录到的局部心室延迟碎裂电活动,一般出现在QRS终末部并可延伸到ST内,呈高频(20~80Hz)、低幅(≤25μV=碎裂波),持续10s以上。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心室晚电位在预测患者发生致命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Brethard等报道,冠心病患者伴有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比心室晚电位阴性者高3.3倍。

心脏性猝死的前兆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1.前驱期在心脏性猝死前的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乏力、软弱、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但有些患者亦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的表现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期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如下:①突然的意识丧失常或抽搐、可伴有惊厥。②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③听诊心音消失。④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伴发绀。⑤瞳孔散大。

4.生物学死亡期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常见的四种猝死原因

1.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最可能的原因是心血管功能的障碍,使脑血供突然停止而丧失意识,最后导致生物学死亡。这种猝死最为多见,多发生于起病后1小时以内,有的甚至仅数分钟,主要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其中冠心病最为多见。有些人可以无心绞痛及其他心脏症状,冠心病隐匿存在,猝死为最早表现。不少所谓“健康者”猝死,即是这种情况。而高血压病累及心脏,引起左心室肥厚者,也易发生猝死。另外,吸烟、肥胖、糖尿病和生活方式也与猝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表明,吸烟使发生SCD危险性增加2-3倍,这是少数几个导致冠心病猝死危险成比例增加的因素之一,肥胖是第二个可导致冠心病猝死危险成比例增加的因素,不习惯运动的人猝死危险也比经常运动的人高。

2.中风性猝死

一般中风引起的猝死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可达数小时至1天。多见于止血量多、出血速度快,累及重要生命中枢部位的出血性中风。也可见于范国大、累及重要部位的缺血性中风。有冠心病心房颤动,伴有左心房血栓形成者,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脑循环,造成多发性脑梗塞,便发生猝死。原有中风病史、脑软化者,再度中风也易发生猝死。

3.肺源性猝死

肺源性猝死是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可因为夜间严重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而猝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如过量使用止喘气雾剂,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收缩,出现窒息缺氧,导致猝死。长期卧床不起的老人,因体弱无法用力咳嗽排痰,可致痰栓阻塞气道,在继发肺部感染时更为加重,从而导致肺源性猝死。

4.噎食性猝死

噎食性猝死是指老年人咀嚼功能差,吞咽反射不敏感,在饮酒后反应更为迟钝,所以在进食、饮酒时常会发生“噎食”。大块食物团块可阻塞气管,引起窒息死亡。这种死亡常突然发生,病人无法言语,常用手指着喉部,随之脸面发紫,两眼上翻,猝然倾倒。

究其原因,老年人因噎食而酿成猝死,首先是因为他们有牙病或牙齿缺失,咀嚼功能不良,容易囫囵吞枣;其次,老年人的脑血管病变发生率高,咽部发射力迟钝,吞咽动作不协调;第三,嗜酒的老人饮酒后易失去控制力;第四,老年人食道狭窄,以致吞咽食物不顺利;第五,老年人情绪不稳,易因受刺激而发生食道痉挛。上述诸因都易导致食物梗塞于咽喉或食道而致窒息。噎食是意外死亡的原因之一,国外统计资料显示,此类死因占猝死原因的第六位。学者们认为,此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原因是老年人在餐馆就餐的人和次数在不断增加,又常被误诊,不易引起老年人及其亲属的重视。

相关推荐

频发室性早搏能根治吗

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性猝死。 1、对伴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应对其原发病进行治疗。 2、对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早搏。除停药外,静脉注射苯妥因钠或静脉滴注氯化钾常有效。低钾引起的早搏,应积极去除原因,纠正低血钾。 3、心肌梗塞后或心肌病病人并发室早,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当同时存在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肌梗塞后室早,猝死与心血管总死亡率反而显著增加。原因是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应

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教授指出,每个人的一生中几乎都会经历心律失常,更多见于有病变的心脏。轻度心律失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对人体不产生危害;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因发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心律失常预防和诊治的主要问题是,多数人“不认识、不重视、不治疗”,民众对心律失常这一常见疾病的知晓率严重低下,治疗率和控制率更低。归咎原因主要有:中国各地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宣传教育不完善,从而人们对心律失常的认识普遍不足,并且产生了两种偏差或称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度紧张

心房颤动的并发症

可出现脑动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肺栓塞,心功能不全,心脏性猝死等并发症。 1.脑动脉栓塞:是房颤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流行病学统计,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6%,房颤患者并发全身栓塞中75%为脑动脉栓塞,脑栓塞的栓子主要来自左心房和心耳部,75%的栓子来自左心房内附壁血栓,25%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 2.周围动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80%有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后,随动脉血流向体循环远端造成急性动脉栓塞。 3.肺栓塞:房颤患者右心的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栓塞发生肺栓

每天约有1500人因心脏性猝死离世

心脏性猝死是异常凶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病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一般为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导致迅速死亡,很多公众人物,甚至医学同道,都因为心脏性猝死离世。”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张澍说。 据张澍介绍,在诊断心脏性猝死的过程中,心电图所传递的信息往往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数患者病因复杂,一次性标准心电图难以有效地捕捉做出诊断的准确数据,而动态心电监测(Holter)虽然可以提供长达24小时的连续数据,但其在患

心脏性猝死如何急救

近年来,我们时常可以听到“某某猝死”这类不算新闻的新闻。所谓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其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在20—30秒的叹息样呼吸后呼吸停止。猝死发生前可能胸疼,气急,也可毫无预兆就突然发生。在成人发生的全部猝死中,心脏性猝死占80%以上。因此,学会心脏性猝死急救对挽救患者生命能够起到及时的作用。 猝死发生后,如果在2—4分钟内没有获得有效的治疗,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死亡了。当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使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

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猝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我国每年大约有近60万人发生猝死,这就意味着每天有1500到2000人发生猝死,这对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高发的我国来说,无疑是成为大众健康最大的杀手! 首先一类是冠心病患者,甚至得过心梗的患者。 第二类是心脏射血分数过低、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 第三类是有心律猝死家族史。家族里有50岁以前早发冠心病的人,不管是是你的父母,或者你的叔叔、姨姨、姑姑,只要有50岁以前有过心脏病史的,那你就要把自己列为高危人群,一定注意尽早检查心脏状况。 第四类是有遗传相关疾病者,

吸烟易引起猝死

所谓猝死,即是暴死、急死。它是指突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非人为因素造成心脏骤停而引起的死亡,病人从发病到死亡往往不超过1小时。在美国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兴脏性猝死,其中70%是心脏病所至。 学者弗莱明翰经过12年的研究发现,吸烟者由冠心病一起的猝死要比非吸烟者高四倍以上,猝死的发生率还与每天吸烟数成比率。追踪研究发现,戒烟组猝死的负法率为19%,而继续吸烟组为27%,有显着差别。戒烟可使猝死的复发率下降。 专家指出,吸烟所以易引起猝死是由于烟雾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使心肌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1.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由冠心病引起最多,占3/4以上,在所有冠心病死亡者中50%~70%为猝死。美国Lown报告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每年心脏性猝死者40万,平均每分钟即有1例发生心脏性猝死,其中80%是冠心病引起。不少冠心病患者平时无任何症状,猝死为首发的临床表现,约占冠心病猝死的20%左右。在国内一般北方省市的冠心病患病率、猝死率均明显高于南方。 2.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脏病的惟一症状。可以出现各种快速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但临床多见的冠心病心律失常主要有期前收缩(房性和室性)、心房扑动与心

心脏性猝死与复苏知识

心脏性猝死与复苏 世界卫生组织将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不能预期的死亡,称为猝死。 心脏性猝死系指因心脏原因意外地突然性死亡。患者既往或”有或无心血管系统疾患史。通常以急性症状出现的1小时内突然意识丧失为先兆,往往于发病后1—24小时之内死亡。如果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心肺脑复苏抢救,病人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 心脏性猝死的直接致命原因电跳骤停,包括心室停搏、心室颤动、电一机械分离等情况。心脏射血停止数分钟以上就可引起永久性的脑缺氧和损饬而致死亡,因此,复苏宜尽早进行。 [临床表现] 无论心脏性猝死原因是哪种

室性心动过速会引发什么疾病?

1.心脏性猝死 :心律失常性心脏猝死中占80%~90%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大规模临床回顾性研究表明,院外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10%以上以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65%~85%在紧急救治时表现为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是室性心动过速最严重的并发症。 2.阿-斯综合征 :也称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是指一种暂时性脑缺血、脑缺氧引起的急性而短暂的意识丧失,并伴有抽搐、面色苍白、发绀的综合征。在接受临床电生理检查的晕厥患者中,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占晕厥原因的20%。 3.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长期心动过速可导致心脏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