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早期注意三个安胎误区
孕早期注意三个安胎误区
根据资料统计,妊娠女性的自然流产率高达10%~18%。还有不少女性在妊娠早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道流血和下腹隐痛,大部分经过适当的安胎治疗可以痊愈,也有少数会发展为自然流产。另外,还有一些女性,特别是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女性,虽然在孕早期没有先兆流产的表现,但胚胎已存在受损害和发育不良的情况,如果不能针对性治疗,最终也会导致流产发生。因此,临床上需要安胎治疗的孕妇不在少数,但在对安胎问题上,人们却存在一些误区,甚至由此引致不良后果。
安胎误区一:安胎需长期绝对卧床
关于安胎时是否需要绝对卧床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如果孕妇正处于阴道流血活动期,就需要暂时卧床;如果阴道出血已经停止,B超显示胎盘后方和孕囊下方未见液性暗区,这时就无须绝对卧床,包括有多次习惯性流产病史的孕妇,只需避免较激烈的活动,相对减少活动量即可。
实际上,适当的轻微活动(如散步等),对改善子宫及胎盘的血液循环大有裨益。胎盘贴在子宫壁上的紧密程度,关键取决于胎盘细胞侵入子宫壁的深度。如果胎盘细胞侵入子宫壁较浅,则引起流产的可能性要大。胎盘细胞在发育正常的情况下,一般的轻微运动是不会发生流产的。所以,除非阴道出血处于活动期,都无须绝对长期卧床;长期卧床反而容易导致体质虚弱、消化不良、便秘、下肢萎缩,严重者还可能形成下肢及盆腔静脉血栓,甚至引起肺栓塞。
安胎误区二:黄体酮可能致畸
黄体酮是一种安胎的良药,在临床上已有几十年的应用史。黄体酮属孕激素类药物,补充黄体酮是治疗因黄体功能不全造成流产的最好方法,以保护和维持胚胎的发育。近几年的科学研究发现,黄体酮除了有调节内分泌保胎的作用,还有很好的免疫保胎效果。黄体酮能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产生白血病抑制因子,对受精卵的黏附、着床,及胎盘细胞的分化有好处;还能促进母体Th1型淋巴细胞转化为Th2型淋巴细胞,保护胚胎不受免疫损害。因此,对有早期先兆流产,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女性,黄体酮是可作为常规的安胎药物的。
近几年,有报道说黄体酮可能导致女性出现体毛增多的现象,但长期的临床观察显示,常规剂量的安胎用药并不会出现上述现象。而另一种常用的安胎药绒毛膜促性腺素(即HCG),它主要是通过促进妊娠黄体细胞产生孕激素起保胎的作用,但安胎功效没有黄体酮好,但如果黄体酮和绒毛膜促性腺素同时使用,则可增强保胎效果。
安胎误区三:孕早期滥用宫缩抑制剂
妊娠早期流产(指孕12周之前)多数是由遗传、免疫、内分泌等因素,或受精卵本身的质量不良引起的。由遗传因素和受精卵质量引起的流产是一种自然淘汰的过程,所以,就算进行积极的安胎治疗,也会以失败告终;而免疫和内分泌因素所致的流产,应根据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免疫治疗或内分泌治疗的治疗原则。
宫缩抑制剂主要是针对孕晚期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时的子宫异常收缩。而早期先兆流产的子宫异常收缩并非主要矛盾,关键是对因治疗,几乎不用宫缩抑制剂。事实上,宫缩抑制剂不但对早期安胎效果不好,还会有一定的不良作用,如硫酸舒喘灵和安宝有扩张血管作用,对于有出血倾向但无宫缩的患者,有时反而令出血难以止住。因此,近年来,国内开始应用一些新的平滑肌解痉剂,作安胎时的辅助之用。
保胎的三个误区你要注意
压力大,保胎的80后多了起来
保胎人群中,最多的是高龄孕妇,因为年龄越大,卵巢功能就越衰退,卵子质量下降,不利于孕育健康胎儿。但现在住院保胎的孕妇中,还有30%左右是80后的年轻人。很多80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承受了全家人的压力,另外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这些年轻孕妇的精神压力会随之变大。很多人常为怀孕后能否保住现有职位而忧心忡忡,结果导致内分泌水平变化,出现先兆流产的迹象。
“还有个问题值得注意,保胎人群中,不少人有过多次人流史。”多次人流会导致子宫内膜变薄,孕育胚胎的“土壤”营养不够,就容易流产。研究发现,做过2次以上人工流产的女性再次怀孕时,出现先兆流产的几率是普通女性的2倍。
保胎的三个误区你要注意
卧床休息即可保胎
33岁的刘女士第三次怀孕。前两次怀孕,都是到了妊娠第50天左右发生流产。去年6月,她再次怀孕,经过两个半月的卧床休息,全家人满以为大功告成,但B超检查结果让她悲痛万分。原来,胎儿在50天时已停止发育。
医生提示:病人有3次流产史,一定要寻找流产原因。应该在孕初期接受B超等相关检查,了解胚胎发育情况,寻找病因。如有异常,要积极配合医生对症治疗,而不是单纯卧床休息。
孕期不能服用活血药
小文每次怀孕到两个多月时就会发生流产,已经流产了3次。这次怀孕后,她忐忑不安,干脆住进了医院。但到了3个月时,B超提示胎心音明显增快,每分钟180次。医生建议她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但她认为丹参有活血功能,拒绝治疗。3天以后,在使用吸氧等方法无效后,她才勉强接受丹参治疗。用药3天后,胎心音下降,10天后正常。在医生的指导下,她生了一个足月健康婴儿。
医生提示:经过多年临床观察,丹参如使用得当,能起到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胎盘血流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流产、胎死腹中、胎儿宫内发育不良。
盲目保胎
曾经7次流产,医生发现夫妻俩染色体均有问题,提醒张女士不要再怀孕。但她十分想要孩子,冒险怀孕,6个月后到医院作B超检查,显示胎儿发育正常,但医生依旧劝她及早终止妊娠。可她不听医生的建议,结果生了一个多发性畸形残疾儿。
医生提示:一部分怀孕早期的自然流产属于自然淘汰,避免了畸形儿的出生。如果盲目保胎,有可能保住了染色体异常胎儿和病态畸形胎儿。
不要陷入保胎的三个误区中
保胎3误区
1.卧床休息即可保胎。
病人有流产史,一定要寻找流产原因。应该在孕初期接受B超等相关检查,了解胚胎发育情况,寻找病因。 如有异常,要积极配合医生对症治疗,而不是单纯卧床休息。特别注意,没有阴道出血可下床活动,有出血要及时到医院查找原因。医生将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以及是否保胎。
2.孕期不能服用活血药。
经过多年临床观察,丹参如使用得当,能起到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胎盘血流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流产、胎死腹中、胎儿宫内发育不良。活血化淤药一定要在医院使用,以便医生及时监测用药后的病情变化。
3.认为孕期检查不重要。
孕期检查各项抗体、激素水平非常重要,但一些孕妇往往忽视。对于孕前检查显示正常的习惯性流产女性,孕期检查格外重要。
保胎QA:
卧床保胎期间很无聊,只好玩手机,这样行吗?
胚胎和胎儿组织特别容易受辐射损伤。这种损伤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表现为坏死、细胞凋亡或细胞膜受损,但细胞不死亡,或导致生长发育的缺陷。如果是在胚胎形成期,受到电磁辐射,有可能导致流产;如果是在器官形成期,正在发育的器官可能产生畸形;而在胎儿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期,若受到辐射,则可能导致婴儿智力低下。所以专家认为妊娠头3个月,也就是妊娠早期,受辐射影响的危险比妊娠中、晚期的危险大得多。因此,为了宝宝的健康发育,避免它受到任何伤害,特别是在保胎期间,坚决不能用手机。3个月过后,能不用手机就不用。
保胎后生出的宝宝是不是会体弱多病?
保胎生出的宝宝一样很健康,保胎就是为胎儿提供一个健康的子宫内环境。中医认为自然流产和脾肾关系密切,因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升华之源。胎儿依赖气血滋养。所以,中医保胎治疗主要是健脾补肾,益气补血。
自然流产主要有3大原因,如染色体异常、夫妻间的免疫因素、黄体功能因素。按照临床情况看,绝大多数是黄体功能因素,环境污染、生活工作压力大等是重要诱因。
试管婴儿的四种认识误区介绍
误区一:“很多人以为这么先进的技术肯定一做就行了”。
做试管婴儿的时候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失败的永远比成功的多。虽然试管婴儿手术的成功率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仍距离50%的成功率还不到,也就是说病人重复做试管婴儿手术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很多人就以为这么先进的技术肯定一做就行了,所以这是一个误区。
误区二:“手术做了4次还不成功的话就不可以再做了”。
错误,是否继续做下去这个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来进行评估的。做试管婴儿手术是需要具备条件的,如果没有条件硬要做的话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子宫完全坏掉了,或者说超排卵也打不出卵的话,那么就应该放弃,不用说硬要做到多少次才放弃。然而,如果是具备条件的,则不论次数,都是有成功的机会的。
误区三:“第一次手术失败后可以马上进行第二次手术”。
在两次手术间,最好间隔3个月,这是从超排卵的安全性角度来考虑,每个超排卵的周期之间应有3个月的时间给病人的卵巢休息。在间隙期里,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与针对性的生活指导方案;绝大多数的病人都是没有特殊情况的,只要保持平常的心态正常地生活就可以了。
误区四:“冷冻胚胎比不上新鲜胚胎好”。
不能说一概而论,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的确,冷冻胚胎存在着缺陷,如在冷冻之后会有不少胚胎经受不起低温冷冻打击而死掉。
胎教误区有哪些
五种胎教误区
误区一,将耳机、麦克风贴在准妈妈的肚皮上: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并且不可取的方法。
在此小编温馨提醒准妈妈,这样是对胎儿正在发育中的耳蜗及听觉神经造成损伤,引起听力障碍,甚至耳聋,以及我们的音响设备所放出音乐的音量是以我们感觉为准,但你不知道腹中的胎儿以什么姿势在子宫中,更不知道他的耳朵距离发出声音的地点多远,也不清楚胎儿听到的音量有多大。
误区二,光照胎教:一些胎教图书中专门提出用手电筒照射腹部进行胎教。
在此小编温馨提醒准妈妈,胎儿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中生长,他的视神经一天天在发育,当突然来的光线透过腹壁、子宫、羊水出现在子宫里,对胎儿是一种恶性刺激,以及我们不知道他的眼睛距离光源有多远,刺激是强是弱。
误区三,胎教图书教准妈妈拍打腹部。
在此小编温馨提醒准妈妈,我们的胎儿在子宫里处在一个羊水包围的环境,羊水的环境是安静的,当我们拍打腹部时,羊水引起震荡,会给胎儿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误区四,“胎教催生百万富翁”、通过胎教使胎儿在“子宫内散步”、做“宫内体操”、“把鼠标放在腹壁上滑动对胎儿进行科技胎教” 。
在此小编温馨提醒准妈妈, 其实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还是个未知数,知之甚少,每一个从事胎教的老师,可能对于胎儿的发育、人类的心理、精神卫生等等的知识并不专业和权威,往往会产生误导。
误区五,胎教商业化。
在此小编温馨提醒准妈妈,把胎教神话就来自这些商业机构,他们把胎教说的神乎其神,动辄几千元学费。不胎教孩子根本没法要,胎教的孩子发育早,学习优秀。将胎教商业化使用胎教作为敛财的方式,最终并不理会孩子的成长和发育。
胎教的三大误区
1、随时进行拍打胎教?——可能影响胎儿休息
据调查发现,孕妈咪在怀孕期间,最常的动作就是拍打肚子,第二个动作就是拍打肚子里的宝宝,让他们两个人有进一步的互动。所以,当宝宝有胎动之后,孕妈咪经常时不时就拍打一下自己的大肚皮。
小编有话说:当胎儿踢肚子时,母亲可轻轻拍打被踢部位,然后再等第二次踢肚。胎儿再踢,母亲就再拍打。每天早晚两次,每次3-5分钟。据说,生下来的宝宝在听、说和使用语言方面都能获得最高分,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胎动并不是宝宝闲来无事在和你做游戏,他可能是伸个懒腰,或换个睡姿。如果准妈咪时常不顾场合于时间便拍打肚皮,很容易引起胎儿的烦躁不安,反而会影响胎儿休息。
2、音乐胎教愈多愈好?——小心干扰胎儿听力
如今,市面上有一些热门的“胎教”课程,其中就包括音乐胎教,怀孕3个月时,每次5-12分钟;在怀孕6个月后,每次20分钟,一天1-2次。连音箱摆放的位置都有讲究,放在1米左右处,扬声器对着腹部,分贝在65-75。这种音乐胎教,真的有效吗?
小编有话说:用声音刺激胎儿,无非是想对其生长发育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否真的有实际意义还不一定。音乐通过母体的传递,再传送到胎儿的听觉神经时,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音乐了,旋律与节奏都已经产生了变化,成为单纯的物理声波,反而有可能对胎儿造成易干扰和易激惹性。
3、光照胎教越早越好?——6个月胎儿才能感觉
光照胎教,时指对胎儿给予一定的光照刺激,以促进胎儿视网膜光感细胞的功能发育。在已有的动物试验中表明,光照对视网膜以及视神经有益无害。通过彩色超声波观察可知,胎儿在感受到光照后会立即出现转头避光动作,同时心率有所增加。
小编有话说: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视觉功能发育较晚,一般七个月的胎儿视网膜才具有感光功能。过早地对胎儿进行光照胎教也是多余的。孕妈妈可以在怀孕24周之后,用手电筒紧贴孕妇腹壁照射胎头部位。但不要影响胎儿正常的生理周期,必须在有胎动的时候进行胎教。光照时可以配合母子互动对话,综合的良性刺激可能对胎儿更有益。
孕妇进补谨防六大误区!
误区一:怀孕后一个人要吃两个人的东西
老一辈的人总觉得孕妇应该一个人要吃两个人的量,天天逼着孕妈吃很多很多的东西,吃得很撑,让孕妈苦不堪言。
怀孕期间营养摄入不甚注意,一味大补特补,产妇中的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激增,也会使胎宝贝长得太大,影响分娩顺利进行。大部分孕妇分娩后会转化为Ⅱ型糖尿病,这样也极容易导致孩子将来出现过敏症状,对于孕妈咪和胎宝贝都没有好处。就产后塑身而言,如果体重过度增加,孕期沉积在肩部、臀部的脂肪以后也很难消失。
误区二:你吃什么孩子就能补什么
怀上宝宝之后最难熬的就是吃饭,每天都是各种营养汤,草鸡汤、排骨汤、虾仁汤、螃蟹、炖猪肚子……天天大补特补,腻死了孕妈咪们。婆婆总是“含情脉脉”的望着你,觉得孕妈吃了什么,孙子就能补到什么。
研究表明,女性在怀孕时体重轻微超重,就容易让生下的孩子智商偏低,在语言能力和数字能力的测试中得分均略低于同龄人。
误区三:吃动物胎盘安胎
有的孕妇平时稍有点磕磕碰碰,就觉得身体不适,便要医生给她打安胎针,还有的信奉“吃什么补什么”的道理,四处寻找动物胎盘来进补。
其实,需不需要打安胎针是有严格的诊疗标准的。安胎针补充的是孕酮,动物胎盘、卵巢里也含有孕酮。这种激素在孕妇出现阴道少量流血等流产先兆时,能够起到稳定妊娠的效果。但是,如果没有流产先兆却使用人工合成孕激素类的药品,一旦过量,就可能影响胎儿生殖器官的发育。
孕妇进补谨防六大误区!
误区四:盲目吃药膳
中国传统的药膳绝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如不具备医药常识而盲目制作或食用药膳进补,难免会误入歧途。
比如,临产孕妇食用黄芪炖母鸡,易造成难产。这是由于黄芪有“壮筋骨、长肉补血”的功用,加上母鸡本身是高蛋白食品,两者起滋补协同作用,使胎儿骨肉发育生长过猛,造成胎儿过大,导致难产。黄芪有利尿作用,通过利尿,羊水相对减少,以致延长产程。
误区五:有营养的东西摄入越多越好
在孕期中加强营养是必须的,但营养摄入绝非多多益善。太多的营养摄入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并存积过多的脂肪,导致肥胖和冠心病的发生。体重过重还限制了准妈妈的体育锻炼,致使她们抗病能力下降,并造成分娩困难。
误区六:多吃菜,少吃饭
许多人认为菜比饭更有营养,准妈妈应该把肚子留下来多吃菜。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饭是米面等主食,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一个孕中、晚期的孕妇一天应摄入400~500克的米面及其制品。
孕早期安胎,警惕三个误区
孕早期,不少准妈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道流血和下腹隐痛等情况,常需要安胎治疗。不过,在安胎问题的认识上,人们存在三个误区。
误区一:安胎需长期绝对卧床
安胎不等于长期绝对卧床。安胎是否需要绝对卧床,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当准妈妈正处于阴道流血活动期时,这时有必要暂时卧床休息;当阴道流血已停止,则可适当运动,无须绝对卧床。
误区二:滥用宫缩抑制剂
宫缩抑制剂主要用于晚期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时的子宫异常收缩,而非孕早期流产。孕早期流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精卵本身的质量不良引起的,是一种自然淘汰过程,遵循着“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所以这时往往不需要安胎治疗。另外,滥用宫缩抑制剂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会对准妈妈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
误区三:黄体酮可能致畸
关于黄体酮可致畸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黄体酮是一种安胎药,属孕激素类药物,对 黄体功能不全造成的流产有良效。如果确需注射黄体酮保胎,就应该注射。
产前检查的5大误区
误区一:
发现怀孕后安心养着就行,孕早期不用检查
专家提醒:因为早孕试纸的普及,一些女性在家自行测试,发现怀孕后就安心在家等着3个月后建档,认为前三个月没必要去医院检查。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孕早期检查是相当必要的,在停经后7—10周要做腹部彩超排除宫外孕,并确定胎心及胎儿是否在宫内存活,一些孕早期的产检项目还将及时了解孕妈妈的身体情况,是筛选高危妊娠、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期死亡率的关键,大家一定要重视。
误区二:
产检次数和时间自己定,找时间、看心情
专家提醒:现在很多孕妈咪都是职场女性,时间受限,所以经常不能按时产检,另外一些年轻的孕妈咪对待产检的态度应该转变一下,不要因为不想动、天气不好、没啥不良反应等理由随心所欲地打乱原定的产检计划。产检时间和次数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只有按时产检,才能更好地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和母亲的生理状况,出现异常也能及时处理。
误区三:
B超对宝宝不好,能少做就少做
专家提醒:来产检的孕妈妈很多一听要做B超都会下意识的问一句:“对胎儿有没有影响?”可见大家都B超存在很多误解。B超作为现代医学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基本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此,孕妈妈不可擅自减少B超检查的次数。
误区四:
只要按时产检就能百分之百保证胎儿健康
专家提醒:产检在受到重视的同时,也存在被神化的现象,很多人认为产检无所不能,只要按时产检,就能排除胎儿的所有畸形,保证胎儿的健康。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比如说,唐氏筛查只是通过化验孕妇的血液,来判断胎儿患有唐氏症的危险程度,并不能完全确定是否是唐氏儿,所以大家要理性的对待产检中的每一个项目。
误区五:
在哪产检都一样产检医院不固定
专家提醒:我们发现很多孕妈的产检经历就像打游击一样,今天在这个医院产检,明天在那个医院产检,真是想去哪检去哪检,但是我们还是建议各位孕妇能够固定在一家医院,一名医生进行产检,这样能够使产检医生清楚掌握你整个孕期的情况,在出现突发情况时,便于处理,同时有助于日后制定个性化的分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