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所要注意的地方
练习太极拳所要注意的地方
太极拳是非常好的健身方式,现在打太极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要知道打太极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人体的各项系统。但是,太极拳虽然看着简单,练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开始最好有专人指导,并且,打太极要长期坚持,才能逐渐看到效果。
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相济,以意念引导动作,符合人体的生理保健要求,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能对人的心情进行调节。在神意和心情上平静、自然,神舒体松,有益于身体康健。太极拳的特点和其他运动的区别就是身体放松、心静,身心完全沉浸在运动中,使大脑和身体、心理得到安静和平衡。消除头脑的紧张、忧愁、恐惧,摆脱病态心理,可以对人们身心进行调节,使心情愉快、心情平静,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健康长寿。
习练武术不仅强身健体,更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习武者必须武德修养、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练习太极的同进也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如《黄帝内经》道家学说。
自然太极拳:
以京城吴式太极拳松柔大师杨禹廷的八十三式为基础,吸收了大江南北各派吴式太极拳之精华编著而成,根,仍然植在吴式太极拳上。早年吴式太极拳是八十一式,被杨禹廷大师增加了二式,成为八十三式。八十三式第一段有两个提手上势,两个白鹤亮翅。传统太极拳的拳理源于老庄哲学。老子《道德经》云:虚极,守静;复归于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极拳要虚极守静,太极拳修炼到神明境界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自然是修太极拳大道。吴图南大师说,太极拳要顺先天自然。杨禹廷大师说,练太极拳不要拿劲,要自然,越自然越好。
心意太极拳: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内涵深奥,拳种众多,心意太极拳是其中上乘的攀法之一。心意太极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心意太极攀的理论源于道家、儒家、医家、兵家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陈令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太极之理者……古之神圣发明太极之理者,莫如包羲氏。”所以,心意太极拳文化中包含有阴阳太极、四象八卦等的“天人合一”的内容。
陈式太极拳:
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十五个套路(具体参见《杨禄禅太极拳谱》)。杨禄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他回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习惯相结合,根据拳的特点,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改为太极拳大架、太极拳中架、太极拳小架、太极拳提腿架、太极拳快架、太极四路炮捶、太极四隅捶、极十三路炮捶、太极撩挎八卦掌、太极散手、太极一时短打。其中太极拳中架有四个套路,太极拳提腿架有两个套路,共计十五个套路。杨禄禅经过多年的演练,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使具有独特风格的杨式太极拳得以形成。杨式太极拳十五个套路的拳谱如下。
1、学习太极拳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拳谚云:“理明拳法精”。在练习太极拳之前首先要学习了解太极拳的文化背景、起源、特点、运动规律,也就是说,对太极拳的全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前热后冷,虎头蛇尾,自动放弃的结果。
2、掌握太极拳的手型、步型、步法、身法、眼神练习。
常言说:“练拳不懂手眼身法步,由如划船行路眼上蒙着布”,举手投足,前进后退不知所云,没有方向。
3、熟练掌握太极拳的入门功法、基本套路、攻防含义。
拳谚云:“拳无功一场空”。不练习太极拳基本功,直接去练套路,必定是时倍功半,始终不能掌握太极的精髓,永远入不了太极拳之门;如果不懂得太极拳招式的攻防含义,太极拳就失去了其灵魂,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内含、健身价值和乐趣。
4、跟明师学拳(有相当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老师)。
拳谚云:“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如今练习太极拳者多如牛毛,会练者少如麟角。因此,大家在初练太极拳时一定要找一个名门正派的,具有相当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明师,这样会较快的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和运动规律,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5、要做到心平气和,松静自然,不急不躁。
能静则气能通达;能静则能集中精力,全心贯注;能静则能做到放松舒展。练习太极拳不可不和,不可不静。
虽然现在很多打太极的都是些老年人,这让很多人误以为,太极拳就是一种健身方式,其实,太极拳本质还是一种武术,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简化过了的,从而适应大多数人练习,但就算是简化过的太极拳,如果没有专人指导,练习错了的话,不仅起不到健身效果,反而还会危害我们的身体。
练习太极拳有什么好处 练习太极拳精神效益
练拳时因要「心静用意,心无杂念」,又要体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极拳本身要求刚柔并重,呼吸调协,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故练后使人顿感轻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又因练拳后血气循环畅旺,精神亦抖擞起来,工作效率自然提高。这无疑对样样讲求效率、日常生活紧张、精神压力沉重的香港人有著正面的帮助。
太极拳论所说之「舍己从人」,彰显了太极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独特武学精神。太极倡借力打力,以小力胜大力,一切回击纯顺应对方来势,以灵巧的动作,较小的力气加殊其上,使来犯者失准而落败。故太极拳的真正威力,只有在被人蓄意侵犯下才发挥出来,其终目的也只是「立自己於不败之地」罢了,绝无加害对方之意!
修习太极拳要讲求「中正安舒,心静体松」,这八字真言正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最佳座右铭。透过练太极拳,学生可以体会到立身不正之弊:劳劳终日而不得其所。做人只要「中正」,不走歪路,不偏不倚,就可感「安舒」之态;平日只要学会「心静」,抛开生活压力的负担,就能体验到「体松」之感!
头疼不要紧可以练习太极
现在太极成为了当下非常流行的运动方式,它的养生效果也是人们值得赞同的,但是你不知道的是其实太极的功效不仅如此哦!
研究人员组织紧张性头痛患者进行为期15周的太极拳练习。经过练习,这些患者的头痛症状有所缓解。科研人员在对练习者的身体各项功能进行测试后发现,患者的体力、社交能力以及精神状态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
精神过度紧张和压力是引起紧张性头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太极拳是一种静中有动、令人放松的运动,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们的身心和谐。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练习者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增强体质,达到有病治病、健身防病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和注意力集中,动作需要完整,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前后连贯,这就需要练习者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其他系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太极拳通过意念和呼吸与动作配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可以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对心理疾病,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专家表示说其实练习太极不仅对老年人对于年轻人也非常适用,对于现在工作以及学习的压力都有缓解作用。
太极拳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改善消化功能
练习太极拳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婴儿它可以防治因为神经系统紊乱带来的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再者,练习太极拳要求腹式呼吸,这样对肠胃起到了积极的刺激作用,也改善了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自然能促进人体的消化。
练太极拳能治腰椎病吗 腰椎病怎么练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要求动作准确,松腰松胯。建议选择师傅或者熟悉太极拳的人士指导,如果动作不对,随意乱扭,往往对腰部伤害更高。普通人都会如此,腰椎病患者应该更加谨慎,做到动作标准正确,才能有治疗效果。
腰椎病患者练习太极拳应该由轻到重,动作应当轻缓,每日的练拳的时间不宜过长。
压腿会使腰脊紧张,没有经过十分足够的训练,可能会加重腰突症状,所以建议压腿的动作少练。
练太极拳对老年人有哪些好处
太极拳的益处
太极拳融合了力量、平衡、姿势以及凝神静气等要素,属于一种轻量级运动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
·维持心肺耐力;
·增加身体柔软度;
·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摇摆能力;
·对关节炎、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冠状动脉硬化有一定疗效;
·对老年人的自我意识、自信心、睡眠、懊丧情绪等方面均有改善和提高。
环境要求
阳光和空气一般在阳光斜射时练习较好。在夏季,体弱者更应避免在直射光线下练习。空气越新鲜越好。空气污浊,多含二氧化碳、烟灰、尘埃、细菌等物,吸入肺内是不利健康的。雾天练拳要避开空气污染的地段。
地势在练习太极拳时要选择松软、平整一些的场地,如草地、塑胶场地、泥土地等,如果在较硬的场地上锻炼,就一定要穿柔底的鞋,减缓地面对脚、踝、膝等关节的撞击力。
初学者和体弱有病者最好在平坦宽敞的地方练拳,以便立稳。熟练后地面不平坦也可以练习,这对脚的适应力还有好处。
此外,环境幽静容易做到精神集中、情绪镇定。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因为初学者最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
膝盖痛能练太极拳吗
膝关节如长期处于紧张和负重状态,可引起膝关节疼痛,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
头痛患者练习太极拳
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日前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练习太极拳有助于减轻成年人紧张性头痛症状,并可增强患者身体一些方面的机能。
报告说,研究人员组织紧张性头痛患者进行为期15周的太极拳练习。经过练习,这些患者的头痛症状有所缓解。科研人员在对练习者的身体各项功能进行测试后发现,患者的体力、社交能力以及精神状态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
研究人员说,精神过度紧张和压力是引起紧张性头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太极拳是一种静中有动、令人放松的运动,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们的身心和谐。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练习者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增强体质,达到有病治病、健身防病的作用。
科研人员指出,这一结论符合医学理论。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和注意力集中,动作需要完整,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前后连贯,这就需要练习者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其他系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重感冒还能打太极拳吗
1、重感冒能打太极拳吗
一般来说,如果只是一般轻微的感冒则可以打太极拳,而重感冒则不建议继续练习,因为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容易出汗,如果重感冒的话很容易因为受凉而加重病情。
感冒后打太极要注意练习时的一些方法。练太极拳防止感冒加重一要适当注意练拳时的穿着。练太极拳既要考虑服装的柔软舒适,也要根据季节、气温情况来定,特别是秋冬季,应注意保暖。注意出汗防风。练太极拳虽然较为缓慢,但内气运转还是有一定的运动量,练太极拳不应该出大汗。单练习一段时间,会浑身发热,有微汗,这时如果受了风,就容易感冒,所以练拳一般要避风。风不大时,练拳出了汗也应及时擦干。如果练得大汗淋漓,就说明运动量过大了。
2、哪些人适合打太极拳
2.1、慢性肌肉损伤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专家表示,中国太极拳这一古老的强体健身方式能够有效缓解诸如纤维肌痛等一些慢性肌肉损伤疾病的症状。
在美国最近的这次研究中,太极拳对缓解和治疗纤维性肌痛综合症效果明显。能全面提高人体活动的灵活性、柔韧性和协调性。
2.2、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腹式呼吸的深、长、细、缓、匀、柔的呼吸方式,能增强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增强肺活量,因此有利于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非活动性肺结核等疾病的防治和康复。
2.3、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
练习太极拳要求在意识控制下进行运动,故能配合治疗神经系统方面疾患,比如焦虑、抑郁、失眠等疾病,练习中要求意识集中,排出杂念,思想内敛,意识引导动作,从而能更好调节各项神经功能。
2.4、心脑血管病
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的舒张收缩,全身肌肉骨胳关节柔缓运动,使静脉血液能更充分回流心脏,符合人体正常生理机能,而又适度逐渐增强血管壁的弹性,预防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2.5、胃肠道慢性病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教练会教你用到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对内脏的按摩作用,使内脏得到适当的运动,改善各脏器的血液循环,使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正常。
3、哪些人不适合打太极拳
3.1、很多老年人都不适合练太极拳
随着年龄的增长,膝盖内的半月板和软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形象点说,就好像墙面剥脱一样,膝关节已经发生退行性变化,经常弓腿、扭动等动作都会加重膝关节的磨损。太极拳中的很多动作都是对膝关节损伤较大的,如标志动作马步蹲裆需要弓腿,还有很多需要金鸡独立的动作。所以,很多老年人都不适合做对膝关节损伤较大的运动,包括太极拳。
3.2、膝关节骨质增生患者不宜练习太极拳
膝关节骨质增生是骨关节炎的一种,这种增生是机体功能减退,人体衰老的一种表现。它一般发病于45岁以后,也有个别人在40岁左右患早期骨关节炎。膝关节骨质增生与练太极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练太极确实可以诱发症状,加重病情。
打太极拳要注意什么
1、锻炼时间
冬季清晨的空气清洁度相对差些,因此锻炼的最佳时间是日出之后,练拳前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豆浆、牛奶之类的饮料,吃几片饼干或其他小点心,但千万不要吃饱。
2、锻炼场所
不宜在煤烟弥漫、空气污浊的庭院里进行健身锻炼,应选择向阳、避风的地方进行锻炼(有雾时不宜在室外进行锻炼),如果选择在室内进行锻炼时,要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运动强度
应根据自身的状况灵活调整运动量,选择一定的驾势,做到量力而行。在锻炼中慢慢适应,不要急于求成,千万不要故意用力呼吸来达到所谓的“气沉丹田”,以免出现头晕目眩,心跳气促等现象,影响自然呼吸。
4、不要带病锻炼
正在咯血、出血的患者更不宜练拳,冬练时若发生心绞痛应立即停止锻炼,不要紧张,可坐下或半卧位休息片刻,如疼痛无缓解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打太极拳有什么禁忌
1、忌串门走户
太极拳是内家拳,重点要内外双修,如参杂外家拳的招式修炼就很难登堂入室。
2、忌杂拳同练
练太极拳与其他杂家拳同练,容易造成体内气血散乱,很难练通周天。
3、忌过急速成
功不是单靠学能得到的,而是练出来的,只有练至火喉,才能水到渠成,没有直通车,欲速而不达也。
4、忌过火求功
练太极拳关键是搭好桥,调好息,只有文火攻之才有津液满池,丹药而养。口腔不松,牙关紧闭,搭桥过紧,就会口干味苦,损精耗气。
5、忌松散无力
松是太极拳之门,是太极拳练者入门的第一关,松是使关、节、椎松开,使肌、腱、肤扩张,让气血直达梢端。绝不是松散、松乱、松懈。
如何防止膝关节疼痛
如何进行防治
我们在分析了造成膝关节疼痛的基本原因后,就给我们以后练习太极拳指明了方向,即在练功前做到准备活动充分;练功后要充分做好休整活动,平时在练功时或不练功时都要注意对膝关节的保护;在练功方法上要纠正不正确的姿势,即跪膝时要注意做到松胯、收胯,这样就不至于使膝关节超过脚尖。
练拳时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四平八稳,在定式时尽量做到实腿膝关节与脚尖对照,即动作到位,不丢不顶,使内劲通达。重心倒换时要做到两腿抓地,幅度不要太大,两脚要像吸盘一样落地生根,不能扭来扭去,在转换方向时不要带重心,待方向转好后再将重心转过去,即脚尖外摆、内扣时这条腿一定是虚腿。原来就有的伤痛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因人施教。运动量的大小要根据一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可急于求成,太极拳最忌一个“贪“字,贪多则欲速不达。所以初习太极拳者,要先练高架子,待腿部支撑力增强了在逐步放低架子。
由于膝关节疼痛将会严重的影响姿势动作的准确到位,从而阻碍拳艺的进步和提高,使自己对前途失去信心,以至于放弃练拳。这就要求我们太极拳的教练要对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运动解剖学有所了解,要正确的、系统地、科学地去练习太极拳。要做到在练出一身好功夫的同时,练出一个好身体,不能功夫练上身了,身体却练坏了,所以练真功与养生同样重要。只有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才能练出一个强健的体魄,让太极拳成为我们最佳的健身方式,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它应有的贡献!
腰椎间盘突出能打太极拳吗 腰椎间盘突出练太极拳要注意什么
练习太极拳要求动作准确,松腰松胯。建议选择师傅或者熟悉太极拳的人士指导,如果动作不对,随意乱扭,往往对腰部伤害更高。普通人都会如此,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该更加谨慎,做到动作标准正确,才能有治疗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练习太极拳应该由轻到重,动作应当轻缓,每日的练拳的时间不宜过长。
压腿会使腰脊紧张,没有经过十分足够的训练,可能会加重腰突症状,所以建议压腿的动作少练。
练太极拳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太极拳锻炼的好处
1、益于中医疾病。对关节炎、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冠状动脉硬化有一定疗效。
2、改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太极拳通过意念和呼吸与动作配合,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人体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3、加强大脑的调节能力。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这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练习太极拳,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协调毫不紊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加强了大脑的调节能力。
4、促进血液循环,增大肺活量。练习太极拳时,随着机体的运动,加强了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了体内的淤血现象。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由于呼吸的加深,从而促进了冠脉循环,加强了心肌的营养。
5、具有健美作用。太极拳的顶悬、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腹开胯、敛臀等身法要求,加上在练习时的腰部旋转,使练习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保持良好的体型。
6、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练习太极拳时,常常一条腿支撑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
7、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心脏病是世界第一号杀手,目前西医对这种疾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练习太极拳能预防心脏病。
环境要求
阳光和空气一般在阳光斜射时练习较好。在夏季,体弱者更应避免在直射光线下练习。空气越新鲜越好。空气污浊,多含二氧化碳、烟灰、尘埃、细菌等物,吸入肺内是不利健康的。雾天练拳要避开空气污染的地段。
地势在练习太极拳时要选择松软、平整一些的场地,如草地、塑胶场地、泥土地等,如果在较硬的场地上锻炼,就一定要穿柔底的鞋,减缓地面对脚、踝、膝等关节的撞击力。
初学者和体弱有病者最好在平坦宽敞的地方练拳,以便立稳。熟练后地面不平坦也可以练习,这对脚的适应力还有好处。
此外,环境幽静容易做到精神集中、情绪镇定。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因为初学者最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
注意事项
不同的人,在锻炼过程中,都应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调控运动强度和量,强身健体,预防损伤。
作好准备活动在正式练拳之前,应做好准备活动,适当慢跑、徒手操使身体微微发热,再适当压压腿、拉拉韧带,做几次半蹲起,尤其要把膝、踝关节充分活动开。
从简单入手刚学太极拳时,最好是从简单的入手,即先学简化的太极拳,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后,掌握了动作要领,才可以过渡到学习传统的太极拳。
低重心运动要适宜太极拳特有的运动形式是膝关节始终处于半蹲姿势,下肢运动负荷比较大,长时间、低重心的运动,很容易造成膝关节软骨、韧带损伤,引起疼痛。因此,在打拳过程中,不要过分追求“太极步伐”的低重心行拳姿势,可把重点放在“走架”和精、气、神的统一上。
时间不要过长练习时间也不宜过长,套与套之间要有一定的休息,不要把一套拳连续打好几遍。
练太极可减轻紧张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患者进行为期15周的太极拳练习。经过练习,这些患者的头痛症状有所缓解。科研人员在对练
习者的身体各项功能进行测试后发现,患者的体力、社交能力以及精神状态等方面也有很大改善。
精神过度紧张和压力是引起紧张性头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太极拳是一种静中有动、使人放松的运动,能够有效调节人们的身心和谐。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练习者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增强体质,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作用。
因为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和注意力集中,动作需要完整连贯,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毫不紊乱,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这一切都要在大脑较紧张的活动下完成,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间接的训练作用,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机能,加强了大脑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