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反应的预防
输液反应的预防
发热反应
1.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2.症状 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防治方法
(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
(2)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
心力衰竭、肺水肿
1.原因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3.防治方法
(1)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入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脏病人、老年和儿童尤须注意。
(2)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按医嘱给以舒张血管、平喘、强心剂。
(4)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须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
静脉炎
1.原因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防治方法 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氢化可的松等,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3)用中药外敷灵或如意金黄散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4)超短波理疗,用TDP治疗器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空气栓塞
1.原因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少,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将阻塞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
2.症状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电图可表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3.防治方法
(1)输液时必须排尽空气,如需加压输液时,护士应严密观察,不得离开病人,以防液体走空。
(2)立即使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位置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飘移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肺动脉内。
(3)氧气吸入
(4)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更换水枪时,应在病人呼气时或嘱病人屏气时进行,以防空气吸入,保留硅管或换液体时的任何操作环节,均不能让硅管腔与大气相通。
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
1 药物
(1)大输液:大输液若在贮存、搬运、使用中发生玻璃碰撞出现的细小裂纹或瓶盖松动,会造成漏气而致微生物污染大输液。所以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输液瓶口松动、瓶壁有细微裂纹及澄明度不合格,则不得使用。
(2)添加药物:①添加的药物质量不合格,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必须使用合格的药物。②添加药物剂量过大,浓度过高,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应降低药物浓度。③添加药物与输液发生物理变化或分解、聚合等,从而导致疗效下降,引发输液反应。应避免药物配伍禁忌。④药物致热停用后,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⑤大容量注射液选择不当,中草药针剂应与葡萄糖注射液混配稀释后静脉滴注,不宜与生理盐水混配。原因为中草药针剂与生理盐水配伍后常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从而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3)热原累加:静脉给药时,当进入体内热原质细菌内毒素达到一定量,患者即发生热原反应。静脉滴注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配伍药物品种。
(4)微粒累加:配液顺序不当也可使微粒增加、甚至超标。配药受空气污染,尘埃微粒较多,配药针头过大,致使输液胶塞橡皮进入输液中,导致输液微粒增加。应改变配液顺序,配药间要设净化设施,使用小针头配液,可减少输液中微粒。
2 输液器材质量 不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一次性输液器也是造成热原污染的途径,临床上必须使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
3 输液速度 静滴含K + 、Ca 2+ 、Mg 2+ 等离子的药物时,如滴速过快敏感患者可引起输液反应。对体质较弱或敏感患者一定要控制滴速。
4 输液环境 一般在夏季气温炎热,空气湿度偏高时,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发输液反应。气候寒冷季节,对高龄患者或者体质较弱者,也可引发输液反应。输液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温度。
5 患者因素
(1)疾病:病人有炎症、发热性疾病或体质虚弱、免疫力失调等患者,可使反应率升高。排除药物及操作方面的因素后,判断为病情发展变化所致。
(2)患者年龄:老年患者、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增强,输液反应发生比例偏高,输液时应注意年老体弱和幼儿患者。
(3)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细菌内毒素有不同的耐受阈值,所以对敏感体质患者输液时要特别注意。
上吐下泻需要去医院吗 上吐下泻可以在家自己输液吗
上吐下泻是最好不要在家自己输液。
输液也属于有创治疗,在家自己输液如果消毒措施没有做好,可能会发生感染。并且还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输液反应,比如过敏等。
上吐下泻如果在家自己输液,万一出现状况,家属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应急或抢救,因此最好到医院或者附近的社区医疗机构输液。
宝宝拉肚子可以输液吗 宝宝拉肚子输液要注意什么
宝宝拉肚子时,如果需要输液,家长一定一直陪同着,以防出现突发状况。此时宝宝的身体虚弱,加上生病时内心也比较脆弱,家人的陪同也能够增加安全高。
家长们不宜在家给宝宝输液,因为输液属于有创治疗,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输液反应,比如过敏、感染等。如果在家自己输液,万一出现状况,家长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应急或抢救,因此最好到医院或者附近的社区医疗机构输液。
在给宝宝输液的过程中,有的人觉得打点滴的速度较慢,会自己动手调节速度,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输液如果速度过快,易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衰或肺水肿等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
一般情况下凭经验作出诊断不难。但有些比较模棱两口,真正鉴别比较困难。两者本身也有重合,输液反应中的一个类型就是过敏反应。所幸两者治疗有许多共同点。所以这个话题颇为复杂,但临床也有规律可循。
过敏反应
首先:应明确的是与药物的种类和病人的体质差异有明确的相关性,而输液反应与输液的环境、护理操作关联较大。
其次:从时间窗内的发生率来分析:过敏反应是散发的,而输液反应在某段时间内是集中发生的。如果不能去除诱发因素,则会持续发生。
再次:从症状上分析:过敏反应多见于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诱发哮喘、过敏性休克等。而输液反应绝大部分表现为寒颤,体温骤升,一般出现于输液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有些可在15分钟内发生。寒颤往往是患者再次寻求医生的首发原因。过敏反应引起的药物热,发生比较缓慢,不停药则顽固。发生体温骤升的情况机率很低。
最后:在不考虑个体差异的情况下,临床医生都有这样一个概念:有些药物比较容易过敏,有些药物则很少发生过敏。举个例子:同一个病人,第一次因感冒输液青霉素,出现皮疹,那么首先考虑过敏反应。第二次,因急性胃炎输液西咪替丁,过程中发生寒颤高热,那么首先考虑输液反应。所以顺着药物这个滕去摸瓜,也是比较有指导作用的。
治疗方面:两者都需要抗过敏和激素使用。但过敏反就注重于抗过敏治疗,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素。而输液反应则注重于退热处理,各有特点。
输液反应的常见类型
热原反应
主要是细菌内毒素经过静脉输液剂进入体内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量时,便发生热原反应。临床症状是高热、寒颤、皮肤苍白、瞳孔散大、血压升高、白细胞减少;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头痛以至于昏迷,甚至休克、死亡。
热原样反应
由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类似热原的反应,主要受生产、贮存、输液器具、输液操作过程及输液环境等污染。
过敏反应
除表现有皮肤瘙痒、红斑样皮疹等一般过敏反应外,临床常见有类似热原反应的严重过敏反应,难与热原反应区别。
细胞污染引起
被细胞或真菌污染的液体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比热原反应为严重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反应,如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
输液的坏处有哪些
微粒污染:有药物学专家介绍说,开放人体静脉通道的任何形式都是有风险的,注射液中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则可能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而且输液中所配的药物越多,所含的微粒就越多。如果输液器、药品等质量再不合格,输液配伍也存在问题的话,微粒所造成的后果将更为严重。
输液反应:最常见的输液反应为发热,约占80%以上。一般认为,输液反应多发生在输液开始后30~60分钟内,患者突然畏寒或出现寒战,数分钟后发热,体温迅速上升达39~41℃或更高,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水中毒:短时间内水分进入体内过多,超过了肾脏的排出速度,过多的水使细胞外液稀释为低渗液,细胞因水进入而发生水肿,造成水中毒。病儿表现为精神委靡,全身无力,肌张力降低,体重增加,浑身浮肿,尿量先增后减,呕吐、腹胀。脑水肿明显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病儿生命。
不良反应最严重: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最轻、最慢,因此最安全。静脉输液是把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最猛也最快,有的几分钟内就置人于死地。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院、个体诊所由于抢救设施缺乏,人员的抢救知识匮乏,一旦出事很难逆转。
交叉感染:因为在医院输液,就需要在一个病人很多的空间里,就会造成交叉感染。
成本最高:用于输液的抗菌药费用往往高出口服药很多,甚至是数倍。
扎针有痛苦:尤其是孩子的血管很细,扎起来挺难,有时难免要重扎。
有关于输液的坏处有哪些相关话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相信各位朋友通过以上内容已经了解到了输液的坏处,也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要注意身体不宜太过于劳累,平时可以多做有氧运动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
小儿感冒乱打点滴当心适得其反
宝宝一生病,妈妈就又着急又心痛,巴望着病痛快快过去不要折磨宝宝。也因此,在吃药和打点滴的选择中,心急的家长,往往会选择后者,认为见效快。
宝宝生病时也并非一定要打点滴不可,打点滴也有适应症。
有些宝宝一输液就会造成发烧、过敏性休克等输液反应,而有过敏体质的孩子也可能有过敏反应,有些时候还可能造成感染。如果宝宝只是患了普通的感冒、发烧,或是为了预防疾病发生就提出输液治疗,是不可取的。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小孩生病了,首先选择的应该是口服用药,如果效果不好出现以下情况才考虑输液:高烧持续几天不退;小孩子不能吃东西;明确的细菌或病毒感染;口服效果差或者不能耐受。
小儿感冒 不宜动辄打点滴
对孩子感冒很多家长非常着急,一到医院就要求输液,要求使用各种高档抗生素。但是经常输液对宝宝来说也不是件好事!
感冒发热,输液输出“输液反应” 4月的一天,张科长的两岁儿子鹏鹏感冒了,晚上发起了高烧。由于他家离医院较远,而且上次鹏鹏感冒发烧时打了点滴后很快就好转了,加之张夫人学过急救,夫妇俩觉得这次依样画葫芦就行了,于是决定给鹏鹏在家里打点滴。他们翻出上次到儿童医院看病的病历,到附近小诊所买了输液的药品,给鹏鹏挂上了点滴。但就在快滴完时,鹏鹏突然出现畏寒,继而热度更高,讲胡话,夫妇俩吓呆了,赶紧打车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输液反应,经紧急抢救后才得以脱险。 医生点评:输液如同用药,人体有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即输液反应。据统计,最常见的输液反应为发热,占80%以上。 一般认为,输液反应的基本特征如下: 1.在输液过程中,病儿突然出现畏寒或寒战,数分钟后开始发热,体温迅速上升至39~41℃或更高; 2.一般多发生在输液后30~60分钟内,滴入液体100毫升~250毫升时; 3.通常在停止输液后数小时,或使用镇静、脱敏药后,畏寒或寒战现象消失,体温能较快恢复正常。 一旦出现输液反应,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注射非那根,严重者(发生休克)须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并予以吸氧及抗休克治疗;若病情严重仍须输液,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药物及液体。 小儿患普通感冒发热,不宜动辄打点滴,因为: ①这类病儿用些对症(如打喷嚏、流涕、鼻塞、发热)药物治疗2~3天后,多能逐渐痊愈; ②在气温较高时,发热病儿易出现输液反应,重者可引起高热惊厥,进而危及生命。
呕吐腹泻,补液补出“水中毒” 周末,儿科急救室收治了一名病儿,病儿约三岁,已处于昏迷状态,烦躁不安,呼之不应,四肢间断性抽搐。 医生给孩子作了全面体检后,考虑为输液不当所致水中毒(稀释性低钠血症)合并脑水肿,化验血钠值为118mmol/L(正常值为135~150mmol/L)。诊断明确后,立即给予供氧、补碱、静滴高渗氯化钠溶液等治疗。通过10多个小时的紧张抢救,病儿终于转危为安。事后追问病史,寻找原处方,得知病儿以往身体健康,这次发病始于前天的腹泻。病儿每天拉稀水便10多次,呕吐数次,并伴发热,妈妈带他到个体诊所输液,输液量达1250毫升,其中糖水约1000毫升,盐水只有250毫升,且输液速度偏快。 医生点评:水中毒亦称稀释性低钠血症,是指体内水分过多,导致血液稀释、血钠浓度降低的情况。临床上,输液导致水中毒并非少见,幸好大多数为轻度水中毒。该病儿由于短时间内水分进入体内过多,超过了肾脏的排出速度,过多的水使细胞外液稀释为低渗液,细胞因水进入而发生水肿,造成水中毒。病儿表现为精神委靡,全身无力,肌张力降低,体重增加,浑身浮肿,尿量先增后减,呕吐、腹胀。脑水肿明显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病儿生命。 轻度水中毒只需严格限制入水量便可。重度水中毒的处理,主要是用高渗含钠液提高血钠浓度,恢复渗透压和细胞功能,促使多余的水从肾脏排出。 其实,对于急性腹泻并轻度脱水的病儿,治疗首选口服补液盐,并不需要静脉输液。 输液治病观念亟待“刷新” 纵观全球,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输液都有严格的规定,不会随便给病人输液。事实上,多数疾病都可通过吃药治愈,不需要输液。 医学界公认,用药时能口服的不选择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选择静脉输液。这一用药原则是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形成的,但公众未必都清楚。 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原则,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在这三种用药方式中,口服用药不良反应最轻、最慢,因此也最安全,还可防止交叉感染,减少病人输液时的疼痛,减少抗药性。静脉输液是把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最猛也最快,有的几分钟内就可置人于死地。特别是一些基层医院、个体诊所,由于缺乏抢救设施,医务人员的抢救知识也不足,一旦出事很难逆转。 二是这三种用药方式的成本差别较大,输液成本最高,特别是抗生素输液费用,往往比口服药高出很多。
输液反应的类型
1 热原反应 主要是细菌内毒素经过静脉输液剂进入体内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量时,便发生热原反应。临床症状是高热、寒颤、皮肤苍白、瞳孔散大、血压升高、白细胞减少;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头痛以至于昏迷,甚至休克、死亡。
2 热原样反应 由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类似热原的反应,主要受生产、贮存、输液器具、输液操作过程及输液环境等污染。
3 过敏反应 除表现有皮肤瘙痒、红斑样皮疹等一般过敏反应外,临床常见有类似热原反应的严重过敏反应,难与热原反应区别。
4 细胞污染引起 被细胞或真菌污染的液体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比热原反应为严重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反应,如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