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过度以五种形式伤害身体
锻炼过度以五种形式伤害身体
我们都知道适度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它能减轻体重和降低人们患上多种疾病,如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考虑到运动的好处势不可当,很明显,如果我们想过上健康的生活,就需要保持身体活跃。但是,锻炼量越多,对我们越有好处,是这样吗?非也。有些时候,锻炼也会过火;身体会告知你什么时候锻炼量就足够了。
先前的研究曾经发现,长期的耐力训练如马拉松、铁人三项赛和超长距离的自行车比赛,会对心血管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例如,一组被诊断为冠状动脉疾病的病人开展了超过60分钟最大建议量的运动之后,他们体内的抗氧化水平下降了,血管也变得僵硬了。与此同时,那些锻炼60分钟或更短时间的病人其体内的自由基数量减少了,这就改善了他们的循环功能。
美国一家医学媒体近日总结了训练过度的五种不同迹象。
一、心率改变
分子类型的改变会发生在运动员的心脏里,这就会造成他们患上与心脏相关的健康问题。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终身从事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其心肌的纤维化率很高,特别是他们的心脏细胞也会硬化。这种硬化会造成心脏骤停,引发心律不齐。每周跑步持续超过25英里(约合40公里)的跑步者其死亡风险相当于那些不锻炼的人。
二、肌肉骨骼改变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和骨骼会不可避免的遭到损伤,它们需要24-48小时的休息才能完全恢复过来。如果肌肉的疲劳感超过了48小时,这就意味着锻炼者的生理功能受到了过度挑战,也表明他的肌肉和能量存储没有有效的恢复过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认为:锻炼后的慢性疲劳感表明锻炼者训练过度了。
三、免疫系统改变
运动过度会损伤免疫系统的功能,因为身体需要与疲劳感和不充足的肌肉恢复相斗争。研究表明:超过90分钟的高强度耐力运动会让运动员在锻炼结束后的72个小时内容易患上疾病,这是因为剧烈运动会暂时性地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
四、激素改变
训练过度会影响到激素的分泌功能。运动员会体验到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增多,这两种激素也被称为应激激素,它能升高血压和胆固醇含量,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训练过度还会通过增加两种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量而抑制食欲。热量摄取不足,就会放缓恢复速度,让训练过度的不适症状更为严重。
五、睡眠改变
运动过度会对身体施加压力,导致皮质醇含量上升。皮质醇和其他激素含量的升高会影响到睡眠习惯。皮质醇的功能决定了睡眠模式,所以,如果皮质醇含量在就寝时过度升高,就会妨碍睡眠质量。
老人健身不宜长时间蹲马步
现在健身锻炼已经成为了老年人的热潮,清晨或是傍晚的时候经常见老年人在公园里健身。有的老年人在进行锻炼时有长时间蹲马步的动作,这是特别要注意避免的。因为屈膝的时候人的膝关节很紧张,所以磨损得非常厉害,容易引起关节病病程的加快。还有的老人喜欢压腿,拉伸韧带,这种锻炼当然没问题,可是像有骨质疏松的老人,压的时候如果外力给的比较大,就很容易受伤。
现在老年人经常在晚饭后到街心花园跳老年迪斯科,有的节奏还相当“强劲”,老人的协调性不太好,如果刻意追求跟上音乐的节拍,动作容易走形,万一身体重心失去了,摔倒是很危险的。对于老人来说,没有什么大家都适合的运动,需要自己摸索什么是适合自己的。
另外,要把握锻炼的量,不能觉得自己还像年轻时一样。锻炼的时候如果穿得太少,肩关节、腰背部容易受凉而出现关节问题,这也要在渐凉的秋季提起大家的注意。
还需要给老年人的另一个提醒是,平时在家不要老坐在沙发或椅子上看电视,因为有的老人不愿意出门,一看电视就是四五个小时,这不论对内脏器官还是对身体的素质都没有好处。
老年人的健身方式应该是在平时细水长流式的,其实做做家务也能达到锻炼的目的,但是不要幅度很大地弯着腰扫地或搬重的东西,免得身体适应不了这种变化,把肌肉拉伤。
五大招式锻炼腰肌
(1)转胯运腰:两腿分开,稍宽于肩,直立全身放松,双手叉腰,调匀呼吸。胯先向左、再向前、向右、向后,围绕腰的中轴,做水平转圈动作。转胯1圈为1次,可酌情做15~30次,再反方向做同样动作。
(2)转腰捶背:两腿分开,与肩同宽,直立,全身放松,两腿微弯曲,两臂自然下垂,双手半握拳。先向左转腰,再向右转。两臂随腰部的左右转动而前后自然摆动,借摆动之力,双手一前一后,交替叩击腰部和小腹,左右转腰为1次,连做30~50次。
(3)双手攀足:全身直立放松,两腿微微分开。先两臂上举,身体随之后仰,尽可能达到后仰的最大程度,稍停片刻,随即身体前屈,双手下移,手尽可能触及双脚,稍停,恢复直立体位。如此为1次,可连续做10~15次。
(4)飞燕式:俯卧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如飞燕状。反复锻炼20~40次。
(5)拱桥式:仰卧床上,双腿屈曲,以双足、双肘和后头部为支点用力将臀部抬高,随着锻炼的进展,可将双臂放于胸前,仅以双足和头后部为支点进行练习,反复锻炼20~40次。
五种最伤害女性身体的早餐
NO.1速食早餐:油脂过高
速食早餐指的是中式油炸早餐、西式早餐。
她说,很多人在早餐的时候偏爱中式油炸食品,如油条、煎炸饼类、西式的汉堡加咖啡或者牛奶 、红茶。
中式早餐吃油条、煎炸饼类一般是我们从小的一种习惯,但其实油条是高温油炸食品,跟烧饼、蛋饼、煎饺等一样都有油脂偏高的问题。食物经过高温油炸之后,营养素会被破坏,还会产生致癌物质;而且油条的热量也比较高,油脂也难消化,再加上豆浆也属于中脂性食品,这种早餐组合的油脂量明显超标,不宜长期使用。而西式早餐除了热量高之外,营养也很不均衡,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
对女人而言,长期食用油炸食品,体内毒素会增加,衰老会加快。
建议早餐:
如果比较钟爱油条等食物,可以控制吃的次数,例如每周一次,然后该天尽量吃清淡的午餐和晚餐;如果喜爱西式早餐,可以增加水果或蔬菜,保持营养均衡,但也不可多吃。
NO.2 再利用早餐:诱发胃癌
所谓再利用早餐,也就是由剩饭、剩菜加工而成的早餐,如剩饭菜炒饭、剩饭菜煮面条等等。
不少家庭的“妈妈”都会在做晚饭时多做一些,第二天早上给孩子和家人做炒饭,或者把剩下的饭菜热一下。这样的早餐制作虽然方便,但是一点都不健康。
炒熟后的菜里有油、盐,隔了一夜,菜里的维生素都氧化了,使得亚硝酸含量大幅度增高,进入胃后变成亚硝酸盐。硝酸盐虽然不是直接的致癌物质,却是健康的一大隐患。因为亚硝酸盐进入胃之后,在具备特定条件后会生成一种称为NC的物质,该物质是诱发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此外,空气中的有害细菌会在2个小时内附着在剩菜上开始繁殖。如,蛋白质和脂肪在细菌的作用下,大部分会产生有害物质,如硫化氢、胺、酚等,这些物质对人体有害。
建议早餐:
吃剩的蔬菜尽量别再吃;可以把剩余的其他食物做早餐,但一定要保存好,以免变质;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要加热透。
NO.3“营养”早餐:欠缺主食
有水果、蔬菜、鸡蛋、牛奶等营养食物,但没有主食的“营养”早餐一般很受女性欢迎。因为主食是热量的主要来源,而热量则是苗条女性与减肥人士的天敌。所以,很多女性吃早餐时会吃各种高营养但热量低的食物。
很多人都错误的认为主食仅仅提供热量,跟营养挂不上钩。其实,碳水化合物也属于营养的范围,而且对人体极为重要,因为没有足够的热量供给,人体就会自动分解释放热量,长期不吃主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并导致身体各种功能的削弱。
另外,酸奶和西红柿、香蕉、雪花梨、李子、杏等口味上呈酸性的水果和粗纤维的水果,都不宜空腹食用。
建议早餐:她建议,吃这类“营养”早餐时,应该增加面包、馒头等主食。因为谷类食物可以使人体得到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也利于牛奶的吸收。而对于想减肥的女性而言,全麦食品则是个不错的选择。
NO.4 零食早餐:营养不够
许多人在拿零食当早餐时,一般选择干食,例如饼干、巧克力等。但是,人体经过一夜睡眠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和营养,清晨已处于半脱水状态,且各种消化液分泌不足,吃干食会难以吞咽,不仅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不利,也不能够给身体补充足够的营养素。
建议早餐:
一般零食的热量都很高,且大多没有营养。平时生活中女性就应少吃零食。拿零食当早餐的行为不可取,早餐应该吃有营养的食物。
NO.5 运动型早餐:不利于消化
上班一族的早晨都是在匆忙中度过的,尤其是住处离单位远的,早餐往往都在路上解决。小区门口、公交车站附近卖的包子、茶蛋、肉夹馍、煎饼果子等食品,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买上一份,就可以边走边吃。
边走边吃不利于肠胃消化和吸收。另外,街头食品往往存在卫生隐患,有可能病从口入。
建议早餐:
如果选择街边摊食品做早餐,一定要注意卫生,而且最好是买回家或者到单位吃。应尽量不要边走边吃,以免损害健康。
慢跑减肥的正确方法 变速度跑形式
当锻炼者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就可以尝试变速度跑的形式,刚开始时速度变动幅度不能太大,否则会引起身体不适,这种跑法不但能提高锻炼者的体力,有效减肥,还能提高心脏的应变能力,只要适度掌握和利用,这种形式的锻炼将有很好的成效。
锻炼过度以五种形式伤害身体
一、心率改变
分子类型的改变会发生在运动员的心脏里,这就会造成他们患上与心脏相关的健康问题。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终身从事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其心肌的纤维化率很高,特别是他们的心脏细胞也会硬化。这种硬化会造成心脏骤停,引发心律不齐。每周跑步持续超过25英里(约合40公里)的跑步者其死亡风险相当于那些不锻炼的人。
二、肌肉骨骼改变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和骨骼会不可避免的遭到损伤,它们需要24-48小时的休息才能完全恢复过来。如果肌肉的疲劳感超过了48小时,这就意味着锻炼者的生理功能受到了过度挑战,也表明他的肌肉和能量存储没有有效的恢复过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认为:锻炼后的慢性疲劳感表明锻炼者训练过度了。
三、免疫系统改变
运动过度会损伤免疫系统的功能,因为身体需要与疲劳感和不充足的肌肉恢复相斗争。研究表明:超过90分钟的高强度耐力运动会让运动员在锻炼结束后的72个小时内容易患上疾病,这是因为剧烈运动会暂时性地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
四、激素改变
训练过度会影响到激素的分泌功能。运动员会体验到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增多,这两种激素也被称为应激激素,它能升高血压和胆固醇含量,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训练过度还会通过增加两种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量而抑制食欲。热量摄取不足,就会放缓恢复速度,让训练过度的不适症状更为严重。
五、睡眠改变
运动过度会对身体施加压力,导致皮质醇含量上升。皮质醇和其他激素含量的升高会影响到睡眠习惯。皮质醇的功能决定了睡眠模式,所以,如果皮质醇含量在就寝时过度升高,就会妨碍睡眠质量。
雾霾天锻炼身体的危害
1、雾霾中含多种有毒化学颗粒、汽车废气
专家介绍,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的化学颗粒,其中如矿物颗粒物、燃料和汽车废气等诸多物质都对身体有害,被人体吸入后会黏附在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咳嗽、咽干、咽痒等不适。所以说,雾气很容易诱发咽喉炎、气管炎等一些过敏性疾病及呼吸道疾病。
2、起雾时气压低 含氧量低
之所以说雾天也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天”,是因为起雾时气压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来自四面八方的污染物难以消失,特别是像酸、胺、苯与病源微生物等剧毒滞留其中而聚集较高的浓度,刺激人体的某些敏感部位。人们很容易感到胸闷,早晨潮湿寒冷的雾气还会造成冷刺激,很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同时,雾中的一些病原体会导致头痛,甚至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
3、剧烈运动吸入有害物质更多
大雾天由于近地层空气污染较严重,雾滴在飘移的过程中,不断与污染物相碰,会使空气质量遭到严重破坏。若在雾天进行剧烈的运动是非常不恰当的,组成雾核的颗粒很容易被人吸入,并容易在人体内滞留,而锻炼身体特别是剧烈运动时吸入空气的量比平时多很多,这更是加剧了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损害程度。
4、雾霾天的养生保健法则
雾天里,空气中的悬浮物很多,哮喘病患者应尽量少出门,减少与过敏原的接触,外出时要戴上口罩,这是减少呼吸道刺激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梨、百合、枇杷、莲子、萝卜等,能健脾化痰,多饮水,少食刺激性食物,这样不仅可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的作用。
心血管病人不宜雾天做运动,如外出,应注意头部和手、脚的保暖,外出锻炼应等到太阳出来、雾气消散之后,活动时间不宜过久,每次45分钟即可。
高架桥下以及主干道旁的街心花园里不宜锻炼。机动车是城市的流动污染源。在高架桥上及主干道行驶的车辆流量大,会排放出大量尾气,有害气体浓度也会很高。
在干燥的秋冬季节,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湿润,且适当的开窗通风也是有必要的。
运动与锻炼的不同
将运动和锻炼分开说,好象多余。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运动就是锻炼,锻炼就是运动;这似乎很有道理。而任何一种运动在客观上都可以起到锻炼的作用;锻炼又是通过运动去实现的。但是,无论从方式、原理、目的;还是整个过程中和之后在人体上产生的作用,运动和锻炼都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我们现在所说的运动,是指那些早就规定好的、人们都已经熟悉的方式;比如打球、打拳、跳舞、跑步、游泳等等;但这些运动对于在人体上产生的作用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具体的要求,因此是笼统、模糊的。人们对它们了解更多的只是形式、规则、形态等;至于能够提高人体哪些部位、方面的功能;能否真正起到这些作用;以及为此采取了怎样切实可行、步步为营的步骤等;却不十分清楚。相反,往往使该运动的部位得不到运动,不该运动的部位过度运动等等;事实上,大部分运动造成的损伤原因即源于此。
而笔者所理解的锻炼,是指在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需要设计的、为提高健康水平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因此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所用方法,主要针对身体的哪个部位、哪个方面、哪种功能;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在心里都非常清晰,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去实现;因此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和现成的方式;甚至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要求。
打一个比喻:锻炼一词好象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打铁。拿一块方铁,要把它打成一把刀。这首先已经对这块铁的大小、材质、用途等等做了一个初步或通盘的设计;还要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同时经过千锤百炼,最后才能打出一把刀来。因此,所谓锻炼就是运用自己身体的功能、或借助外物;对自己身体的这块铁千锤百炼,使之更加坚强。而运动则好象只是拿着这块铁乱扔瞎摔,扔来摔去,最多只能使其变形,却什么也摔不成,甚至还不如没扔没摔前的样子。
(二)一般的运动,主要是为了实现身体以外的目标,而不是为了实现身体以内的需要。比如打篮球,人们更多的是关心球在哪儿、怎样抢到球、怎样阻拦别人抢到球、怎样破坏别人投球的准确率、怎样躲过别人的拦截、怎样把球投进蓝筐等等;至于这时身体需要不需要、受得了受不了;则全然不顾、也顾不过来;更谈不上做哪个动作,是为了调节身体的哪个部位、起什么作用等等;因此容易造成损伤,造成损伤也在所不惜、又后悔莫及。
或者说,一般的运动只是为了完成身体以外数量和形式的要求,而不是为了完成身体以内质量和内容的要求;某些方面只是为了满足心理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求;只让身体去迎合运动形式,而不是让运动形式去适合身体。比如跑步,是为了完成计划好的距离,或怎样保持、提高速度;打拳,是为了练完规定的动作套路,或所做动作是否连贯、娴熟;跳舞,是在不断重复早就熟悉的舞步,或姿势是否优美、协调;是否符合规定标准、甚至能否获得别人的赞誉等等;至于身体是否需要、能否真正达到健康,却从不考虑。
而锻炼则恰恰相反,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身体健康起来,所用方法只要适合自己的身体需要,就都可以用,也应该用。在这个前提下,需要怎样锻炼就怎样锻炼,而决不去顾及什么形式,或好看不好看,因此效果异常明显。
(三)一般的运动形式基本上都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月、一年、甚至一生,只要从事这项运动,就一直按照这种形式进行。而人体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随着运动的进行,这种变化就越快、越大;人体对适应这些变化的要求就越高、能力就越强。不变化,就会使受力部位总得不到改变,相关功能越来越强,久而久之,又会由强变弱。而其他部位、功能则长期闲置不用,本来就弱,变得越来越弱;造成人体极大的不平衡,很多病痛由此产生。
锻炼则不同。锻炼的一个原则,就是讲究不断变化,并且永远针对身体的薄弱部位进行。当一种方式已经满足了身体这方面的需要时,就不应该再用;而其他方面又相对薄弱了,就应该马上变化,运用其他方法,针对其他部位、方面、功能;使人体达到更高程度的平衡。
(四)一般的运动形式对不同人的要求往往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不管高矮、胖瘦、年龄大小、身体差异等等;统统按一种方式进行。哪怕有所不同,也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一样,对运动形式的需要同样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这样很难照顾到每个人身体的差异。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虽然常年运动,但身体却没有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甚至反而又增添了一些新疾病的原因;至少使运动效果大打折扣。
锻炼则不同。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所设计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只适合自己身体的需要。除了原理上一致,不需要、也不可能和别人一样;而且其方法各具特色、五花八门、甚至千奇百怪;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五)一般的运动要求所做动作必须正确,是以形式上的硬性规定为标准,而不是以身体需要为标准的。比如武术套路中,拳头应该指向什么方向、胳膊应该抬高到什么位置、腿应该蹲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应该用什么速度等等;要求相当严格,差一点都不行。但这种正确不一定适合每个人身体的需要,因此不可能带来健康,反而会造成损伤。这也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有些拳法再练不了,或者有些练武之人很年轻就一身伤痛的原因。
而锻炼则不同。运动是通过动作去实现的,每一个动作在人体上的作用都是不同的、也是无可替代的;这就要求所做动作必须适合自己身体的需要。在这里,适合也叫对应;只有所做动作与身体需要相对应,对健康才有益,因此也才正确;所做动作与人体需要不对应,对健康就无益,因此就不正确。
(六)一般的运动,只注重外在形态的表现,而不讲究体内气血运行状况;更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而很大程度上,人体健康是由体内气血运行状况决定的。还以武术为例:武术应该是最讲究气血运行的,但往往由于动作转换太快,气血运行还没有跟上,马上又改变了,根本起不到这个动作应有的作用。另外,武术的高境界,应该是达到内外合一。所谓内外合一,是指所做动作与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和保持一致。但现在大多数武术套路的设计,都很难使人做到这一点,有的人甚至练一种拳多少年,都不能掌握其要领,因此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而锻炼则恰恰相反,不讲究外在的表现形态,只讲究体内的血运行路线。所做每一个动作,都必须使气血运行跟上,起到应有的作用,再转入另外一个动作中去。
运动和锻炼的不同还表现在:
(七)一般的运动虽然讲究适度,但对适度的理解却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运动应该讲究适度,因为只有适度才能给身体带来健康,不适度就不能达到健康。比如打篮球需要多长时间、跑步需要多长距离就算适度?同时还应该把不同人的不同身体状况等因素考虑在内,因此很难真正做到适度。
而锻炼则比较容易把握适度。所谓适度,就是满足身体对这种方式、这个动作的需要。比如肩周炎患者,抬起胳膊使劲去够一个高度,在已经够到这个高度后,就不需要再练这个动作。因为一个动作并不能使肩周炎完全康复,还要再练其他一些动作,才能根治肩周炎。由此还可以说,不适度的运动就是运动,适度的运动就是锻炼;事实上,所有运动和锻炼的不同,最终都表现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弄明白的是怎样运动,才是锻炼,才对健康有益。
(八)一般的运动本身就是目的,好象只要从事一种运动,就什么都解决了,就已经是锻炼了,因此身体就一定会好起来;至于能否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则根本不考虑。这对一些身体比较孱弱、但没有实质性疾病的人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于有实质性疾病的人,比如让一个患有腰肌劳损的人去打篮球,不但起不到好作用,还会加重腰肌劳损的程度,甚至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但对于锻炼来说,运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运动是锻炼的一种形式,而非所有形式;锻炼包含运动所有的形式。一般的运动超越于人体需要之上,因此也超越于锻炼之上;而锻炼则一定要建立在人体需要的前提之下,因此很大程度上也建立在运动的前提之下。
(九)一般的运动都必须处于运动状态,但一定不能处于静止状态;而且往往属于团队集体行为,经常处于较为激烈的对抗中,比如各种球类的比赛等。而锻炼则不一定要处于运动状态,而是可以处于静止的状态去完成;比如对意志、意念、还有呼吸等锻炼,就不一定要通过外形动作的变化去实现。锻炼一般也不处于对抗中,而更多的是个人独处的行为,并会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体不使造成损伤。
(十)由于以上原因,也决定了一般的运动在人体上应该产生的作用是不彻底的。虽然在开始的时候,这些运动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程度上改变身体原来的状况,但毕竟是模糊的、笼统的;而任何一种运动形式的长期运用,又会固定在人体上的作用力形式及受力部位,造成相关部位、功能的过度运用和损伤;同时限制了对其他功能的运用。
而锻炼,则一定讲究作用的彻底性,由于方法到位,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因此效果特别显著。
(十一)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运动带有更多的盲目性,而锻炼带有更多的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像打球、游泳、打拳、跳舞、跑步等;就只是运动,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锻炼。运动可能碰巧使身体健康,但也可能碰巧给身体造成损伤;而锻炼,特别是为了健身养生的锻炼,却一定要使人健康。
(十二)当然,说锻炼能够给人体带来健康,也不是所有锻炼都不会给人体造成伤害。比如竞技体育中,为了提高某种技能,超负荷训练,就会造成损伤。因此,锻炼也分两种,一种是为了达到健康的锻炼,另一种是为了提高某种技能的锻炼;两种锻炼,都有明确的针对性,但目的不同,结果相反。
说到这里,还可以看出运动和锻炼的另一个区别,就是运动在人体上造成的损害几乎都是意外的,而锻炼中发生的意外则可以说是提前早预计到、早有准备、甚至是故意的。
另外,一般的运动不能使运动损伤得以修复,比如打篮球造成的伤害,就不能再通过打篮球去修复。而锻炼,由于只讲需要,不讲形式,有明确的针对性,且方法千变万化,则可以迅速使损伤得以修复。比如脚踝骨扭伤,运用什么方法,大概在几天内修复,就比较有把握。某种意义上讲,人体及其功能时刻处于破坏和修复之中,而锻炼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修复而进行、而展开的。从这个方面还可以说,运动是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而锻炼只有懂得原理才能做好。
补充一点:在这里,笔者决不是说不能从事这些运动,甚至提倡取消这些运动。而是说,应该弄明白这些运动的作用、原理;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去从事这些运动;最好在运动之前、特别是运动之后,对相关部位做一些针对性很强的调节,就不容易发生意外了。
其次,一般的运动也决不是一无是处的。比如几大球类,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使人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对精神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而这永远是获得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一点还可以说,运动主要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从中获得无穷乐趣,由此带动身体健康,因此是不可或缺的;而锻炼,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精神的陶冶;从这个方面又可以说:二者有同工异曲之妙。
这就是运动和锻炼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