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浴养生有禁忌
足浴养生有禁忌
1、最佳时长20—30分钟
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泡脚不超过20分钟没有发挥应有的保健效果,但泡脚时间过长,血管长时间扩张也不宜,再者期间太长脚部皮肤也容易被泡破皮。
2、最佳水温在40
水温不能太高。许多人觉得只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水温自然是越高越好,其实并不然。泡脚的最佳水温在40 左右,比人体温度稍高一点便可,感受水温不要用手去测量,最好就是用脚去感受。假如水温过高的话,脚上的血管容易过度扩张,体内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反而容易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对身体不利。
3、水量不可太少
泡脚不同于洗脚,水位最好高一些,以没到膝盖为宜,可以对足部和小腿部的穴位都起到作用。
4、浴盆材质选择以木盆为佳
木盆相比其他材料,散热比较慢,适合长期间泡脚,普通塑料盆或者铁盆十几分钟水就容易变凉。再者,有些木材,如樟木、松木,性温,可以辅助提升泡脚的效果。
5、泡桶注意卫生清洁
如泡脚桶不清洁彻底或者桶壁内没有进行抗菌处理,脚上细菌就容易残留在桶壁内,造成对脚部的反复感染,因此选择好的泡脚桶十分重要。
6、女性经期别自己乱用中药泡脚
女性经期出现的问题比较复杂,如果不能辨清原因就用中药泡脚,不但不会起到舒缓的作用,还可能会加重痛经等症状。因此,如果女性希望用中药泡脚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痛经等经期健康问题的目的,最好能够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对症用药。
泡脚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养生方式,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人、所有情况都适合泡脚,着名中医养生专家王凤岐就为我们列出了一些不适合泡脚的人群。
足浴的好处和禁忌有哪些
想要更好地发挥卓越给我们身体健康,带来的好处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这些,凡是问题都需要我们重视,只有了解这些保健常识才可以尽量发挥它的保健功效,避免一些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足浴的好处
足浴具有温水足浴、药物外治及足反射区刺激三种作用,三种作用可以互相影响。温热的药物易从皮肤、腧穴和呼吸道吸收,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足浴可作为内病外治的疗法,也可作为多种皮肤病疾患的洗浴。药浴时借助药力和热力,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祛除邪毒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足浴时水的温热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而药物可从皮肤上的汗腺、皮脂腺渗透吸收,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所以足浴时水温很重要,选择药物很重要,按摩手法也很重要。
足浴有禁忌
患严重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皮肤破损或皮肤感染者不宜足浴。
饭前、饭后30分钟不宜进行足浴。由于足浴时足部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肠及内脏血液减少,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饭前足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对消化不利,饭后立即足浴可造成胃肠的血容量减少,影响消化。
足浴是利用药力和热力的协同作用而发挥效用的。药液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稍冷即应调换药液。浴后,应立即擦干脚部的水,穿上暖和衣服,以免受凉感冒。
足浴的时候,由于足部血管受热扩张,使头部血液供应量减少,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的症状。这时候应暂停足浴,让患者平卧片刻后,症状就可以消失。也可给患者冷水洗脚,使足部血管收缩,以缓解症状。
以上就是关于足浴的好处还有禁忌问题介绍,希望通过这些介绍之后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更加关注这些问题, 当你在做足浴的时候一定要遵守这些原则,这样子才可以更好的降低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泡脚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热水泡脚,加点中药”是中医保健方法之一。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很重视对双足的锻炼和保养,并运用足部泡脚按摩(足疗)来防病治病。
历史上,名人足浴养生保健的故事也层出不穷:杨贵妃足浴养颜美容;苏东坡每晚足浴强身健体;曾国藩视“读书”、“早起”和“足浴保健”为其人生三大得意之举。中医保健理论中关于 “一年四季沐足:春浴足,可以疏肝升阳;夏浴足,可以固气养心;秋浴足,可以润肺健脾;冬浴足,可以暖肾培元。”的记载,正是对中药足疗功能的形象概括。
现代科研表明,人的双脚上存在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穴位),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机能,取得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效果。
泡脚可缓解头痛
有句古话:“中药洗脚,胜吃补药”,现在也流行一句俗语:“富人吃药,穷人洗脚”。每天若泡脚15分钟就能发挥保健作用,如把双脚浸入到4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中,约15~20分钟后头痛会明显缓解。这是因为双脚血管扩张,血液从头部流向脚部,可相对减少脑充血,从而缓解头痛。
对于感冒发热病引起的头痛,热水泡脚还有助于退热。如果在泡脚同时能不断用手按摩涌泉穴及按压大脚趾后方偏外侧足背的太冲穴,还有助于降低血压;揉按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可以防治脾胃病。
坚持中药泡脚应用范围很广,如风湿病、脾胃病、失眠、头痛、感冒等全身性疾病,都可通过泡脚缓解症状。甚至截瘫、脑外伤、中风、腰椎间盘突出症、肾病、糖尿病等大病、重病后的康复治疗以及便秘、减肥、美容等都可以运用泡脚辅助治疗。
泡到汗出为宜
那怎样算是泡好脚了呢?泡到你的后背感觉有点潮,或额头出汗了,就算好了。注意,千万不要出大汗。因为汗为心之液,出汗太多会伤心的,只要出微汗就可以了。泡脚应用一个较深的木桶,要能把小腿整个放进去的那种。一是容易保温,二是自然。肝主木,肾主水,这么一泡,能助肝肾排毒。
泡脚通络排毒
孙思邈告诉我们,足有三阴:肝脾肾;三阳:胃胆膀胱,都是气血充盛的经络,最需天天疏通。肝藏血,肝经不通,心脏供血就会不足;脾主运化,脾经不通就会吃不下饭,气血就生不出;肾藏元气,神经不通,元气就虚弱。胃、胆、膀胱是腑,主排毒,经络不通,五脏就会中毒。所以泡脚既可以通经络排毒素,又可以养阳气补脏腑。会养生的人一定会养脚。
泡脚好处多多,却非人人适合,如太饱太饿时不宜泡脚。严重心脏病、低血压病人当心晕厥。糖尿病患者千万留意水温。脚气患者要小心感染。患有脚气的人,病情严重到起疱时,就不宜用热水泡脚,易造成伤口感染。足部有炎症、皮肤病,外伤或皮肤烫伤者也不宜泡脚。老人泡脚不要久,每日临睡前泡20分钟为佳。
老人冬季养生有禁忌
一忌外出过早。冬季的早晨,室外是一天温度最低的时候,所以外出最易引起感冒,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病,因此老人最好选择上午10点以后到室外锻炼。
二忌日晒过长:日晒过长会损伤皮肤,破坏人体的自然屏障,使大气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微生物侵袭人体,造成感染,还可引起视力减退。
三忌活动过剧:适当的体育运动是强身健体、防病抗老的重要手段,但老人不宜做剧烈运动,要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若运动后头晕、头疼、四肢乏力、胸闷气短、失眠多梦,那就说明运动量过大,要注意减少运动量,甚至暂时停止运动。
四忌蒙头睡觉:有些老人冬季喜欢捂头睡觉,以为这样可以暖和些,殊不知这样一来被窝内的氧气含量会逐渐减少,而二氧化碳等废气逐渐增加,使正常的呼吸运动受到影响,甚至造成窒息,或因缺氧诱发心脑血管病。因此正确的睡眠方法是:右侧卧位,低枕,头露被外,双腿屈伸。
足浴养生是有健康秘籍
春天洗脚,升阳固脱;
夏天洗脚,暑湿可怯;
秋天洗脚,肺润肠濡;
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这首歌谣道明了足浴能够养生的道理。
从经络学的观看点,人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部不仅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还是足三阳经的终止处。这六条经脉之根都分别在脚上的6个穴位中。仅足踝以下就有33个穴位,双脚穴位达66个,占全身穴位的十分之一。经常进行足浴,使足部的涌泉、太冲、隐白、昆仑等穴位都受到热力刺激,就会促进人体血脉运动,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脉,强身健体,推迟衰老,祛病延年。因此,“天天洗脚,胜吃补药”、“三天吃只羊,不如洗脚再上床”、“夜夜把脚洗,难得寒气从脚起”,这些谚语是确有道理的。
现代医学证实,“人老脚先老”、“寒从脚下起”、“小看脚一双,头上增层霜”,这些俗语不俗,说明了脚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人的健康,而且和寿命有很大关系。因为脚掌有无数神经末梢,与大脑紧紧相连,同时又密布众多的血管,故有人的“第二心脏”的美称。另外,脚掌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表面脂肪薄,温度较低,且与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黏膜有密切的神经联系,所以脚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体温下降和抵抗力减弱,导致感冒等多种疾病。而足浴作为一种良性刺激,可使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得到调节,并有益于大脑细胞增生,增强人的记忆力;同时,能使体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可见,足浴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实践表明,足浴不仅可防治足部疾患,如脚气、脚垫、脚冻疮、脚干裂,以及下肢麻木、酸痛、发凉、肿胀等病症,而且由于经络的作用,对防治感冒、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眩晕、失眠、便秘等病症,也都有确实疗效。
笔者便是足浴的受益者之一,本人原患有失眠顽疾,经数年多方医治无效,后从“睡前洗洗脚,强过安眠药”这句俗语得到启发,坚持足浴,每晚一次,至今已达五年,从无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原先“辗转反侧夜难眠”的状况逐渐得到改善,现在睡起觉来真香!同时,足浴使我感到头脑清醒,记忆力增强。
怎样进行足浴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呢?研究表明,足浴养生,先取适量水于脚盆中,水温应因人而异,以脚感温热为准,或烫或凉都不好。水深开始以刚覆脚面为宜,先将双脚在盆水中浸泡5~10分钟,然后用手或毛巾反复搓揉足背、足心、足趾。为强化效果,可有意识地搓揉足部一些穴位,如位于足掌心的涌泉穴等。必要时,还可用手或毛巾上下反复搓揉小腿直到腿上皮肤发红发热为止,为维持水温,需边搓洗边加热水,最后水可加到足踝以上。洗完后,不要晾干,用干毛巾反复搓揉干净最好。一般来说,每晚一次足浴即可达到养生的目的。当然,也可一天数次或早晚两次。实践表明,晚上临睡前足浴的养生收效最佳,因此,保证每晚足浴是十分必要的。每次足浴以20~30分钟为宜,时间太短效果不佳,过长无必要。足浴后最好在半小时内上床睡觉。
足浴养生,切实可行而又简便易行。关键是持之以恒,日久必见良效。
冬天泡脚的功效与作用 改善睡眠
泡脚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足浴养生,一般是用热水进行,可以帮助促进人体体内的血液循环,加速血液流速,从而可以帮助人体的疲劳,具有一定缓解疲劳的作用,尤其是晚上忙碌了一天之后进行是比较好的。
祛湿足浴有禁忌
▶太饿太饱、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
▶儿童不宜泡脚;
▶女性经期慎用中药泡脚;因为艾叶会生寒,所以泡脚一定要停止吃一些凉性的食物!
▶心脏病、心功能不全、低血压患者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
▶糖尿病人(末梢神经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泡脚前最好先由亲人试水温,避免被烫伤;
▶患脚气、足部有炎症、外伤者不宜用热水泡脚。
足浴养生知识
1、最佳时长20—30分钟
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泡脚不超过20分钟没有发挥应有的保健效果,但泡脚时间过长,血管长时间扩张也不宜,再者期间太长脚部皮肤也容易被泡破皮。
2、女性经期别自己乱用中药泡脚
女性经期出现的问题比较复杂,如果不能辨清原因就用中药泡脚,不但不会起到舒缓的作用,还可能会加重痛经等症状。因此,如果女性希望用中药泡脚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痛经等经期健康问题的目的,最好能够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对症用药。
中医推荐养生足浴方
为什么中药足浴养生保健效果好?
脚是人体中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到了秋冬季节,由于天气寒冷,脚部血管收缩,血液运行不畅,容易诱发多种疾病。
中药足浴在热水泡脚的基础上加入了中药,既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还可以借助热水,促进皮肤吸收中药液里的有效药物成分,更利于药效在人体发挥作用。并且,因为脚是人体经脉会聚处之一,人体12条正经中有足三阳经终止于足,足三阴经起始于足,分布于脚部的经络穴位多达60多个。通过中药浸泡,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另外,中药足浴能对西医治疗有局限的疾病如便秘、失眠、神经衰弱、腰腿痛、手足发凉、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疲劳等有辅助治疗的效果。
推荐几款常用的足浴方
1.主治:腰部发冷酸痛、膝软无力,遇劳更甚者;方药:熟附子50克,肉桂50克,川断50克,寄生50克,川芎50克,川椒50克。
2.主治:失眠多梦,神经衰弱;方药:酸枣仁50克,合欢皮100克,夜交藤100克,炙远志50克。
3.主治:高血压;方药:灵磁石80克,双钩藤50克,夏枯草50克,怀牛膝50克,杜仲50克,红花20克。
不适合做足疗的人
不适合做足浴的七类人群
1、妊娠及月经期中的妇女,因为中药浴足可能会刺激到妇女的性腺反射区,从而影响妇女及胎儿的健康。
2、患有各种严重出血病的人,如咯血、吐血、便血、脑出血、胃出血、子宫出血及其他内脏出血等,在进行足底按摩时,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内出血。
3、肾衰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肝坏死等各种危重病人,由于病情很不稳定,对足部反射区的刺激可能会引起强烈反应,使病情复杂化。
4、一些急性的传染病、急性的中毒、外科急症的患者,如外伤、骨折、烧伤、穿孔、大出血等,因为可能会贻误治疗最佳时机。
5、正处于大怒、大悲、大喜之中或精神紧张、身体过度疲劳的人。
6、饭前后1小时内进行足浴的人。由于足浴时足部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肠及内脏血液减少,影响胃肠消化功能。即饭前足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对消化不利;饭后立即足浴可造成胃肠的血容量减少,影响消化。
7、足部有外伤、水疱、疥疮、发炎、化脓、溃疡、水肿及较重的静脉曲张的患者。
中药足浴的应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泡脚可以减轻疲劳,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去除污垢,使身心舒畅、精神爽快。加入中药的泡脚不光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还可通过皮肤在温水作用下的强渗透能力,充分吸收中药成分,疏通筋骨关节,改善体内的水分分布和血液循环,起到祛病、护肤、美容的作用。
中药足浴的确实是好处多多,但是以上七类人,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被吸引哦,等调理好身体后,在进行中药足浴养生保健吧。
延伸阅读:足疗的十大好处
1、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2、防治神经衰弱和失眠。
3、防治高血压。
4、防治风湿性关节炎。
5、防治腿脚麻木。
6、防治糖尿病。
7、防治感冒,祛寒暖身。
8、美容减肥。
足浴养生有禁忌
1、最佳时长20—30分钟
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泡脚不超过20分钟没有发挥应有的保健效果,但泡脚时间过长,血管长时间扩张也不宜,再者期间太长脚部皮肤也容易被泡破皮。
2、最佳水温在40℃
水温不能太高。许多人觉得只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水温自然是越高越好,其实并不然。泡脚的最佳水温在40℃左右,比人体温度稍高一点便可,感受水温不要用手去测量,最好就是用脚去感受。假如水温过高的话,脚上的血管容易过度扩张,体内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反而容易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对身体不利。
3、水量不可太少
泡脚不同于洗脚,水位最好高一些,以没到膝盖为宜,可以对足部和小腿部的穴位都起到作用。
4、浴盆材质选择以木盆为佳
木盆相比其他材料,散热比较慢,适合长期间泡脚,普通塑料盆或者铁盆十几分钟水就容易变凉。再者,有些木材,如樟木、松木,性温,可以辅助提升泡脚的效果。
5、泡桶注意卫生清洁
如泡脚桶不清洁彻底或者桶壁内没有进行抗菌处理,脚上细菌就容易残留在桶壁内,造成对脚部的反复感染,因此选择好的泡脚桶十分重要。
6、女性经期别自己乱用中药泡脚
女性经期出现的问题比较复杂,如果不能辨清原因就用中药泡脚,不但不会起到舒缓的作用,还可能会加重痛经等症状。因此,如果女性希望用中药泡脚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痛经等经期健康问题的目的,最好能够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对症用药。
足浴缓解心律失常
足浴疗法属足疗诸法中的一种,也同属中医外治法。在中医文化中,足浴疗法源远流长,它源于我国远古时代,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传统。
古人曰“晨起皮包水,睡前水包皮,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称奇”。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更是不乏名人靠足浴养生保健的故事:唐朝一代美女杨贵妇经常靠足浴来养颜美容;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每晚都运用足浴来强身健体;清代名臣曾国藩更是视“读书”、“早起”和“足浴保健”为其人生的三大得意之举;近代京城名医施今墨也是每晚比用花椒水来泡脚养生。
足浴在中华养生保健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足浴治疗心律失常有效果吗?如何治疗?具体如下:
第一、足浴时要注意温度适中(最佳温度在40-45℃),既防止水温过灼伤皮肤,尤其是昏迷、生活不能自理者,同时凉水对血管的收缩作用而有利健康。最好能让水温按足部适应逐步变热。
第二、足浴的时间在30-40分钟为宜,足浴时间内水温要保持,尤其进行足浴治疗时,只有保持一定的温度和确保规定的足浴时间,才能保证药物效力的最大发挥,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
第三、足药浴时,如给予足部以适当的物理刺激,如按摩、捏脚或搓脚等,有条件者也可使用具有加热和按摩功能的足浴盆进行足浴,效果更佳。
第四、饭前、饭后30分钟不宜进行足浴,由于足浴时,足部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肠及内脏血液减少,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饭前足药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对消化不利,饭后立即足浴可造成胃肠的血容量减少,影响消化。
第五、足药浴治疗时,有些药物外用可起泡,或局部皮肤发红、瘙痒。有的病人属特异体质,用药后可出现过敏反应。出现这些症状后,应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