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早期发病表现
抽动症的早期发病表现
1、突然的、快速的、不自主的、重复的肌肉抽动
起始抽动症状比较轻,通常以眼、面肌开始抽动,而后抽动症状逐渐加重,牵涉部位更广,从头部发展到颈、肩、上肢、躯于及下肢,形成多部位的抽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出现各种难以克制的、形态奇特的运动抽动:比如刺戳动作、脚踢、下蹲、走路旋转等。
2、秽语特点
有部分病例以多发性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或发声抽动在运动抽动发作之后1~2年后出现;或单一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如无音节的喊叫,各式各样的动物叫声、清嗓声,或发出无意义的字句声,或不适当的语句,往往是重复刻板地秽语,至少有 30%出现秽语症。
3、模仿动作和言语
部分患儿出现模仿动作、重复言语、强迫动作或其他奇特的行为等。如果出现上述行为,家长就应当加以注意,必要时可以向有经验的大夫和医院咨询。抽动症的症状反复发作,无法自控,若失治误治,呈渐进性加重,出现心理障碍,有的继发性精神异常、强迫症等,或有行凶、自杀行为。一般不能自愈,只有极少数到青春期才有缓解。
青少年抽搐的治疗措施是什么
现在的孩子身体素质没有以前的孩子好,因为很多的食物都被受到了污染。目前特别多的孩子会遇到小儿抽动症疾病,从而让患儿的健康受到了伤害,而且不利于患儿的发育,家长们要将小儿抽动症认识透彻,此病的到来要积极的进行治疗才可以,接下来为朋友们介绍一下小儿抽动症的治疗措施有哪些呢。
小儿抽动症的治疗: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可被称之为多发性抽动症俗儿童抽动症,在儿童或者青少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是一种神经精神性的疾病,其症状表现在呈固定或着游走性的身体任何部位的某些肌肉群出现一些没有自主性、缺乏目的性的、具有重复性的或者较快色的收缩性的动作。这些抽动的行为可出现在儿童身体某个部位的某组肌肉之中,也可在多组肌肉中同时或先后出现,可呈连续性也可呈间断性。
抽动症大多发生于4~12岁的儿童之中,其发病率在0.05%以上,且男女之间的发病率之比(3~5):1,也就是说至少有3%的儿童可能会出现秽语的症状表现。与此同时,在这些儿童之中大约有50%~60%的患者可能伴有多动、注意缺陷和学习困难等之中。这些儿童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长期下来会使患者产生自卑的心理,更为严重时可能会使儿童出现心理疾病,使得儿童的情感缺失,产生社交恐惧等症状。这些对儿童的成长都非常不利,所以需要引起家长朋友的关注,及时治疗儿童抽动症。
治疗小儿抽动症,分轻和重,如果轻的话可以不用吃药,平时生活中多注意照顾,不看电视,不玩电脑,多出去接近大自然,多吃水果,增加体质。这病不能急,更不能失去信心,要知道它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小朋友可以自已好,不用太担心。当然如果非常严重的话,就必须去医院及早用药了。不过这种病非常容易反复的,一段时间好了,不代表以后不会犯,所以一定要时时小心,天天注意,保持长期的好的生活习惯。
小儿抽动症的病因:
1.学习理论,开始时的抽动可能是出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学习其他人的某些生理缺陷或病态,后来由于外界的原因起到了增强作用,以致形成了习惯性抽动。药源性因素,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哌甲酯、抗精神病药的长期服用可能产生抽动症的不良反应。长期或大剂量应用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抗精神病药物 (如氯氮平)、左旋多巴、卡马西平及氨茶碱等,均可能诱发多发性抽动症或使抽动症状加重。
2.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多发性抽动症存在着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多种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底神经节和相关结构中的各种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主要是与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类递质异常有关。最早发现多巴胺与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倾向于认为本病存在基底神经节纹状体的神经突触多巴胺活动过度及多巴胺受体超敏感。
现在的孩子身体素质没有以前的孩子好,因为很多的食物都被受到了污染。清楚的认识上面的内容之后,我们了解到了小儿抽动症发病后的有效治疗办法有哪些了,抽动症十分复杂,同时它的出现会带给孩子相当严重的伤害,希望家长朋友们可以多去认识抽动症的知识,而且在孩子发病后要及早的治疗。
孩子眨眼眨不停小心是抽动症
“开学前几天,来看多动症的孩子最多,开了学,门诊基本都是看抽动症的孩子了。”昨天,在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陈玉燕的门诊,很多来看病的孩子,其中有2/3是来看抽动症的。
反复眨眼以为得了结膜炎
“陈医生,我孩子是不是得了‘精神病’啊?”昨(23日)天上午,陈玉燕的专家号挂了60多号,临近中午,一位带着哭腔的妈妈,来找她加号,身边跟着一个小男孩。
妈妈抱着孩子坐下来,陈医师一眼就看出了不对劲,孩子的五官一直在动。“四五岁开始,我儿子眼睛总是眨呀眨的,他说眼睛难受,我带他去眼科看病。”妈妈说,配了眼药水滴滴,情况好转了,但没过多久,孩子又老方一帖。之后看了好多眼科专家,怎么也看不好。
“我上网一查,说可能是抽动症,据说大部分孩子会自愈,也就没放在心上,但后来连嘴巴也开始动了。”妈妈说,儿子变得越来越怪异,就像是个“精神病”患者,甚至出现了仰头、大喊、拍桌子等很恐怖的行为。
陈医生检查问询后,孩子被诊断为抽动症,需要两三个月的药物干预治疗。
紧张焦虑易诱发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2岁到青春期的男孩比较易得。”陈医生说,60%的抽动症患儿刚开始会表现为频繁眨眼,之后出现清嗓声、耸肩、摇头等症状。疾病初期,常被诊断为结膜炎、鼻炎、哮喘等,不少家长会带着孩子辗转眼科和五官科看病,怎么用药都不见好。而且这种病有时会自行减轻,分辨起来更加困难。
“抽动症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刻板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的综合征。和小儿多动症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多动症是有目的而非反复性的动作,容易使注意力转移。一般来说,抽动症容易成为多动症。”前两天,陈医生收治了一个男孩。因为抽动症,男孩经常不自主地咬舌头自残,舌头上咬出了血窟窿也停不下来。
“抽动症发病原因并不明确。研究证实,遗传因素与抽动症发生有关,但发病同时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如环境、情绪、躯体刺激、体质、大脑多巴胺分泌等。”陈医生说,开学后抽动症患儿多,是因为经过一个暑假的放松,一下子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精神过度焦虑诱发。
“我有时一天看七八十号小病人,其中五六十个是抽动症。现在秋季容易感冒,孩子总是流鼻涕或咳嗽,也很容易诱发抽动症的发生。”
三种行为疗法挺有效
陈医生说,抽动症没法早预防,唯有早发现。“有很多患儿受过惊吓,家庭关系不和谐,养育习惯不好,如干涉限制孩子行为,生活起居管得过细,过分严厉等都容易诱发抽动症。”
陈医生的门诊,主要看儿科抽动症,但偶尔也会有成年患者来找他。这些人往往小时候没有治疗,长大后影响到正常的社交、婚恋。其实孩子患了抽动症,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疗,除了药物以外,家长还可以采用行为心理疗法。
“抽动症患儿多内向敏感,一紧张就犯病,平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兴趣活动,多和别人交流。抽动发作时,家长不要过分关注,总盯着孩子看或是提醒孩子,因为越责怪孩子越紧张,不自主动作就会越频繁。”
陈医生说,有三种行为疗法挺有效。一是消极练习法,要求孩子在指定时间内,有意识地重复做某一种抽动动作,随着时间进展,孩子会逐渐感到疲劳,减少抽动频率。二是厌恶疗法,家里装面大镜子,让孩子面对镜子做抽动动作,孩子觉得不好看,自然就会慢慢不做。三是行为反向训练,教孩子应用一种与抽动动作相反或不一致的行为,来对抗反应,如一些爱发声的孩子,可以让他们紧闭嘴巴,通过鼻子进行慢节奏深呼吸来阻止发音。
小儿习惯性抽搐的中医治疗
小儿的身体健康是父母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了,但是由于小儿身体各个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所以小儿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病症,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护理好小儿才行,小儿抽搐症对于儿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建议家长可以多了解一些小儿抽搐症的信息,下文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小儿抽搐症的中医治疗。
中医上讲抽动症发生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一般与肝、皮、肾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抽动症,首先辨明阴阳的偏盛偏虚以及归属脏腑,在辨证基础上选择针对性药物治疗 。
我们临床上统计的是抽动症是可以治愈的,但西药治疗抽动症一般应用抗精神病或者抗癫痫药物,近期效果尚可,远期效果并不理想,对抽动症的治疗属于治标不治本,很难彻底治愈抽动症。想要彻底治愈抽动症,综合治疗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方法,一般以应用中药治疗为主,辅以心理调整和饮食调整,对抽动症标本兼治。
抽动症是分五种不同的类型,如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多发性抽动障碍(综合征或抽动—秽语综合征)、感觉性抽动障碍、混合型。类型不一样相应的治疗方案也都是不一样的。建议针对性治疗。
小儿抽动症的不良影响
1、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患有小儿抽动症的孩子,由于时常会不自主的做抽动行为,导致孩子学习困难,孩子正是大脑发育的阶段,不能很好的学习知识,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育,因此孩子患了小儿抽动症,一定要及时治疗。
2、导致孩子自卑
患有小儿抽动症的孩子,时常的做出挤眼睛、弄眉毛的怪样子,很容易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和讥讽,这样很容易让患有小儿抽动症的孩子,心里难过,导致孩子出现自卑的心里。
3、让孩子不爱上学
孩子患有小儿抽动症,在抽动症发作的时候,无法正常的学习,造成孩子的成绩不好,还很容易受到同学的歧视,这样很容易伤到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出现不爱上学,甚至是厌学的心理。
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会导致儿童抽动症的发生
抽动症又叫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神经椎体外系功能缺陷,多数患儿表现为很夸张地挤眨眼睛、出现摇头、挤眉、耸肩、甩胳膊、踢腿、鼓肚子,或扭动肢体、躯干,常被大人斥责为“扮鬼脸”;发声性抽动是累及声带和 呼吸 道器官的抽动,常不由自主地发出哼、啊、咳等异常声音,严重者爱讲脏话。
抽动症患儿的这些动作反复发作,无法自控,若失治误治,呈渐进性加重,出现心理障碍,有的继发精神异常、 强迫症 等。
引起抽动症的原因有很多:
器质性因素:研究提示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器质性疾病。约50%-60%的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有脑电图非特异性异常。
药源性因素:抽动症原因有哪些方面呢?也表现在长期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可产生 抽动障碍 或使抽动症加重。
遗传因素:抽动秽语综合症患儿家族中患抽动症和抽动秽语综合症的发病率为10%-66%。
神经生化因素:由于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所致。
除此以外,长时间看电视和电脑也会导致发生儿童抽动症。
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中本来就缺少伙伴,而很多家长出于安全考虑,控制甚至禁止孩子和外界接触。长此以往,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必然低下。心理健康也不容乐观,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另外,缺少玩伴使孩子们更依赖于电视和电脑,而医学研究已经表明,长时间看电视和玩电脑会使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产生畸形,令儿童抽动症发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小孩抽动是什么原因
1、首先孩子的不好的生活习惯是可以导致孩子出现抽动症的主要的原因,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多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孩子的不良生活方式,如爱吃快餐、喝可乐、看电视、玩电脑,都对脑神经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这都是抽动症的病因。
2、长时间的看电视或者电脑,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会导致孩子的抽动症的发生,由于大多数孩子缺少玩伴,只好看电视、玩电脑,而医学研究已经表明,长时间看电视和电脑会使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产生畸形,使儿童抽动症发病的可能大大增加。
3、遗传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导致孩子抽动症的发生,所以如果父母有抽动症病史的,一定要多注意孩子的抽动症。短暂性抽动症可有家庭聚集性,患儿家庭成员中患抽动障碍着较为多见,故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4、抽动症的病因还包括家庭因素,儿童由于家庭生活事件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婚、亲人死亡、学习负担过重等影响,抽动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
5、生活中孩子得抽动症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某些药物如中枢神经兴奋剂、抗精神病药等,长期服用可能产生抽动副作用。
6、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脑部的轻微损伤也可成为诱因之一。有人认为抽动症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过性不良习惯。
7、本症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及便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
小儿习惯性抽搐的中医治疗
中医上讲抽动症发生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一般与肝、皮、肾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抽动症,首先辨明阴阳的偏盛偏虚以及归属脏腑,在辨证基础上选择针对性药物治疗 。
我们临床上统计的是抽动症是可以治愈的,但西药治疗抽动症一般应用抗精神病或者抗癫痫药物,近期效果尚可,远期效果并不理想,对抽动症的治疗属于治标不治本,很难彻底治愈抽动症。想要彻底治愈抽动症,综合治疗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方法,一般以应用中药治疗为主,辅以心理调整和饮食调整,对抽动症标本兼治。
抽动症是分五种不同的类型,如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多发性抽动障碍(综合征或抽动—秽语综合征)、感觉性抽动障碍、混合型。类型不一样相应的治疗方案也都是不一样的。建议针对性治疗。
抽动症发病原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短暂性抽动障碍可有家族聚集性,病儿家族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者较为多见,故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躯体因素 起始往往由于局部激惹而产生抽动。如眼结合膜炎或倒睫刺激引起眨眼;或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吸鼻、面肌抽动。当局部疾病原因去除后,抽动症状仍继续存在。
3、精神因素:惊吓情绪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性的动画片等。这些都对正处于发展期的儿童有一定的影响,造成儿童不同于其他小朋友的心理,长期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小孩发生异常反应。
儿童抽搐症预防方法
小儿抽动症是临床当中特别容易频发的一种疾病,一般患儿会有频繁的挤眼睛、做出很奇怪的动作等等,导致的大都跟遗传、围产期损伤、感染等诸多因素造成,除了对其进行积极治疗,在对小儿抽动症的护理方面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的呢?
一般来说,抽动症患儿会频繁地挤眼睛,做出一些奇怪的行为,有些患儿还会出现单调的声音重复,在睡眠的时候这些症状会消失。对于这种疾病有些家长也并不了解,对于它的护理方法也可以说闻所未闻,如果在患儿的病情发作时,严厉指责不但不会让孩子的症状减轻,还会让病情越来越重。
抽动症还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加重,比如患儿的心情、压力等出现消极的情况,就会加重病情。有些患儿想要自己克制这些症状,让神经更加紧张,反倒让病情越来越重。这些不自主的行为就成了孩子的心理负担,造成有些患儿出现了一些自闭的心理问题。
专家指出,抽动症患儿要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治疗。有些家长在发现孩子的不正常行为时,会出现打骂、呵斥的行为,导致症状不但没有消失,还越来越明显,所以在病情发作时,应该不要去强制孩子,同时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增加孩子战胜疾病的信心,让孩子有一个乐观的心态,这样才会加快恢复,不久之后患儿抽动症发病次数就会越来越少。
此外,抽动症发病一般在学龄前儿童居多,特别在刚开学时,或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最容易发作,这个时期家长应该多加注意,并给予一定的开导与鼓励。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给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和影响,甚至会延续到成年影响将来的就业、和家庭。
通过上面的详细介绍,相信现在大家一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生活中孩子一旦患上此病后,作为家长首先要积极的去医院进行和孩子仔细检查,并且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治,希望能尽快的恢复患儿的身体健康。另外,平时不要因为孩子小动作就训斥甚至打孩子。
抽动-秽语综合征与儿童多动症有什么区别
儿童多动症发病率较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率高,所以人们对多动症记忆深刻,又因其名字类似,故两者易于混淆。但其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均不相同,是绝然不同的两种疾病。
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和行为及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数患儿从婴幼儿期即表现易兴奋、睡眠差、喂养困难等。年龄渐大,活动明显增加,且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钮扣等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冲动,缺乏控制能力,平时好与人争吵,容易激动,不听话,不讲道理,无礼貌,不避危险。对指试验阳性。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以肌群抽动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合并有多动症状。但儿童多动症绝无抽动的表现,这是鉴别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