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病原菌有哪些
尿路感染的病原菌有哪些
一般来说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滴虫,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等,如果局部卫生不清洁、性生活频繁、饮水量不足、本身伴有妇科炎症都是引起尿路感染的常见因素。所以尿路感染时所使用的抗生素需要针对不同病菌引起的症状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
引起尿道感染的病因有什么
(一)尿路感染的发病原因
尿路感染95%以上是由单一细菌引起的,其中90%的门诊病人和50%左右的住院病人,其病原菌是大肠埃希杆菌,此菌血清分型可达140多种,致尿感型大肠埃希杆菌与病人粪便中分离出来的大肠埃希杆菌属同一种菌型,多见于无症状菌尿或无并发症的尿感;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克雷白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链球菌等见于再感染,留置导尿管,有并发症之尿感者;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感染多见于糖尿病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的病人及肾移植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皮肤创伤及吸毒者引起的菌血症和败血症;病毒,支原体感染虽属少见,近年来有逐渐增多趋向,多种细菌感染见于留置导尿管,神经源性膀胱,结石,先天性畸形和阴道,肠道,尿道瘘等。
(二)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
尿路感染是由致病菌入侵所致,其发病机制与病原菌感染有关,病原菌入侵感染的途径和方式大致分以下几种。
1、上行性感染
大约95%的尿路感染,其病原菌是由尿道经膀胱,输尿管而上行到肾脏的,正常情况下,尿道口上端1~2cm处有少量细菌存在,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尿道黏膜损伤时,细菌才能入侵,繁殖,尿液的冲洗,尿液中的IgA,溶菌酶,有机酸,黏膜的完整性,膀胱移行上皮分泌的抗黏附因子(Muein)均能抵制病原菌的入侵,近年来电镜证实,大肠埃希杆菌表面有许多P菌毛,它们能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于尿路上皮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从而使菌体紧密黏附在尿路上皮细胞上,避免被尿液冲洗掉,大肠埃希杆菌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荚膜(K)抗原,多糖类的K抗原能抑制吞噬细胞杀菌活性,与其致病力直接有关,变形杆菌无P菌毛和K抗原,不易黏附于膀胱的移行上皮,但能黏附于外生殖器的鳞状上皮细胞上,留置导尿管,尿路结石,刨伤,肿瘤,前列腺增生肥大,先天性尿路畸形(包括膀胱壁内输尿管,括约肌发育不全引起的膀胱输尿管反流),神经元性膀胱等均是上行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2、血行性感染
血行性感染仅占尿路感染的3%以下,肾的血流量占心搏出量的20%~25%,败血症,菌血症时,循环血中的细菌容易到达肾皮质,糖尿病,多囊肾,移植肾,尿路梗阻,肾血管狭窄,镇痛剂或磺胺类药物的应用等增加了肾组织的易损性,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假单胞菌属和白色念珠菌属直接感染机会罕见,经淋巴道感染尚未证实。
前列腺炎的发病机理
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细菌感染常继发于尿道菌群的聚集,引起前列腺感染的细菌与引起尿路感染的细菌谱相同,通常由好氧的革兰氏阴性肠道细菌引起,偶尔由肠球菌引起。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菌种,变形菌属、假单胞菌属和克雷白菌属比较少见。引起前列腺感染的特异细菌毒素尚未鉴别出来。男性尿道的正常菌群通常为类白喉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支原体和解脲尿原体比较常见。性生活可能增加尿路内致病菌的聚集。Blacklock和Stamey发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内含有的致病菌类型与其性伴侣阴道内菌群类似。
虽然临床EPS培养可检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等革兰氏阳性菌属,但在前列腺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尚有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些微生物不是导致前列腺感染的常见因素。
由于男性的下尿路对会阴和肛门周围的病原菌有一定的抵抗力,菌尿比较少见,而且前列腺液有抗菌的作用,使尿道粘膜受到保护,因此前列腺的感染并不多见。
前列腺有一系列的防御机制来预防感染的发生,这包括局部的抗菌因素,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因素。前列腺液有明显的抗菌活性。Fair等在前列腺液中发现了一种含锌的多肽一前列腺抗菌因子(PAF),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活性。该因子可能为一种自由锌,可预防细菌感染,并可抑制疱疹病毒、念珠菌、毛滴虫和衣原体。精胺和精脒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前列腺可产生明显的局部免疫反应,保护前列腺不受菌尿的感染。这种抗体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全身免疫反应,与其他在腺上皮表面发生的局部免疫反应一样。放射免疫检测方法发现随着前列腺的细菌感染,前列腺液内出现针对病原菌的IgG和分泌性IgA,无尿路感染病史的人前列腺液内通常无任何针对病原菌的抗体存在。前列腺液内针对病原菌的lgA浓度与总lgA的浓度比值比血清内高100倍。前列腺液内细菌特异性lgG的浓度与血清浓度平行。细菌特异性IgA的分泌可维持到前列腺感染治愈后1年。
前列腺还可以调节体液免疫反应。如前列腺液内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比尿液内高10倍,IL-6可刺激体液免疫反应。前列腺细菌感染的患者前列腺液内IL-6的浓度比正常人高10倍。这些免疫反应在菌尿出现时就开始,延续到菌尿被清除后。这种反应甚至在无前列腺炎症状时也发生,表明该机制是前列腺的重要保护机制。
尿路感染多久可以同房呢
一:女性尿路感染最好不要同房
尿路感染是女性易患的一种泌尿感染疾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由于尿路感染对患者健康的危害很大,如果在患病期间进行性生活,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所以,女性患者最好在治疗期间不要同房。
二:尿路感染同房的危害有哪些
1、滴虫性尿路感染:滴虫的传染性非常强,它能够通过性生活传播。如果女性患有的是滴虫性尿路感染,就会在性生活中传染给伴侣。
2、非淋球菌性尿路感染:病原微生物是衣原体和支原体。患有此种尿路感染的女性在过性生活时,潜藏在尿道黏膜内的病原体就会乘机侵入伴侣体内。
尿路感染是怎么引起的
西医病因:
①尿路梗阻:尿路结石、肿瘤、狭窄均可引起尿路梗阻。前列腺肥大、神经源性膀胱则可致尿流不畅和膀胱残余尿增多。尿路梗阻者中约60%并发肾盂肾炎。
②尿路畸形或功能异常:多囊肾、肾盂或输尿管畸形和肾发育不全等常可引起尿液膀胱输尿管返流,甚或肾内返流,为细菌上行感染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局部创伤或防御功能降低:导尿、膀胱镜检及泌尿系统手术均可诱发感染。
④全身性抵抗力低下:糖尿病、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慢性消耗性疾病、慢性腹泻、心衰、肾淤血等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均增高。
⑤妊娠和性生活:妊娠妇女雌激素分泌增多,使输尿管平滑肌张力降低,蠕动减弱,妊娠后期膨大的宫体压迫输尿管及膀胱导致尿流不畅,膀胱输尿管返流亦增多。性生活时由于女性尿道口受压内陷和创伤等,前尿道的细菌可直接挤入膀胱引起感染。
尿路感染为常见病,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约为(6-10):1;在20-40岁的女性,和女性婴幼儿中尤为多见,50岁以上男性也常发病。
强度与传播:
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他尚有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少数为真菌。无并发症或夹杂症的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和医院外发生的上尿路感染,其病原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反覆发作膀胱炎的病原菌约 85%。为大肠杆菌,其他尚有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和肠球菌。医院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绿脓杆菌、肠球菌和念珠菌属,尿路感染伴前列腺肥大者的病原菌常为肠球菌,血行感染者的病原菌常为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约5%-6%的患者有两种以上细菌感染。病原菌引起尿路感染通过下列途径:①上行性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正常情况下,在尿道口、肛周有大量正常菌群,女性和男性前尿道亦存在一走量细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又有某些诱发因素,如导尿、膀胱镜检或输尿管插管术等的存在,会阴部细菌可繁殖并进入尿道,前尿道细菌亦可被带入膀胱造成上行感染。据统计一次导尿的感染率为1%-2%,留置导尿96h的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女性患者由于尿道短而直,并缺少一些抑菌因子,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远高于男性。此外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存在也是上行感染的重要因素。②血源性感染:较少见,败血症时,或病原菌自肾外任何部位的感染灶经血循环播散至肾脏,导致肾盂肾炎发生。③淋巴性感染:结肠病变时,该处细菌可经淋巴管播散至肾;盆腔感染时,细菌亦可经输尿管周围淋巴管播散至肾脏。 ④邻近组织的直接蔓延:如阑尾脓肿,偶而结肠憩室炎、 瘘管等处的细菌可直接引起肾盂肾炎。
发病机理:
正常泌尿道对入侵细菌有清除、吞噬和抑制的作用。尿液经常不断自输尿管进入膀胱,排出体外,具冲洗和稀释细菌作用,可减少感染机会。膀胱粘膜上有粘液素,可粘附细菌便于白细胞吞噬。尿液pH<6,尿液中抑菌物质如尿素、溶菌酶、IgG和IgA等的存在均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当机体全身或泌尿道局部防御机制发生障碍时,进入膀胱的细菌可在该处繁殖或上行至肾盂,扩散至肾实质引起膀胱炎或肾盂肾炎。由于细菌的反覆感染,肾小管可被破坏,产生瘢痕而闭合,呈慢性病变。部分细菌在抗生素作用下尚可形成无细胞壁的L型细胞,成为持续存在的细菌抗原,并产生免疫反应不断破坏肾组织。肾内小动脉炎可导致肾缺血病变。以上因素是导致慢性肾盂肾炎的重要原因。
中医病机:
劳淋指因热淋等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邪毒蕴结,气阴亏损,常因劳倦或外感而发。
尿路感染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尿路感染95%以上是由单一细菌引起的。其中90%的门诊病人和50%左右的住院病人,其病原菌是大肠埃希杆菌,多见于无症状菌尿或无并发症的尿感;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克雷白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链球菌等见于再感染、留置导尿管、有并发症之尿感者;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感染多见于糖尿病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的病人及肾移植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皮肤创伤及吸毒者引起的菌血症和败血症;病毒、支原体感染虽属少见,近年来有逐渐增多趋向。多种细菌感染见于留置导尿管、神经源性膀胱、结石、先天性畸形和阴道、肠道、尿道瘘等。
二、发病机制
尿路感染是由致病菌入侵所致,其发病机制与病原菌感染有关,病原菌入侵感染的途径和方式大致分以下几种。
1.上行性感染
大约95%的尿路感染,其病原菌是由尿道经膀胱、输尿管而上行到肾脏的。正常情况下,尿道口上端1~2cm处有少量细菌存在,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尿道黏膜损伤时,细菌才能入侵、繁殖。尿液的冲洗,尿液中的抗体、酶和有机酸,黏膜的完整性,膀胱上皮分泌的物质均能抵制病原菌的入侵。
近年来电镜证实,大肠埃希杆菌表面有许多菌毛,能够使菌体紧密黏附在尿路上皮细胞上,避免被尿液冲洗掉。大肠埃希杆菌有很多抗原能抑制人体免疫细胞对它的伤害,这与其致病力直接有关。变形杆菌没有菌毛和抗原,不易黏附于膀胱的上皮,但能黏附于外生殖器的上皮细胞上。
留置导尿管、尿路结石、刨伤、肿瘤、前列腺增生肥大、先天性尿路畸形(包括膀胱壁内输尿管、括约肌发育不全引起的膀胱输尿管反流)、神经元性膀胱等均是上行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2.血行性感染
血行性感染仅占尿路感染的3%以下。肾的血流量占心搏出量的20%~25%,败血症、菌血症时,循环血中的细菌容易到达肾皮质。糖尿病、多囊肾、移植肾、尿路梗阻、肾血管狭窄、镇痛剂或磺胺类药物的应用等增加了肾组织的易损性。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假单胞菌属和白色念珠菌属直接感染机会罕见,经淋巴道感染尚未证实。
3.易感因素
(1)尿路梗阻:
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如肾及输尿管结石、尿道狭窄、泌尿道肿瘤、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引起尿液潴留,使细菌容易繁殖而产生感染。妊娠子宫压迫输尿管、肾下垂或肾盂积水等均可使尿液排泄不畅而致本病。
(2)泌尿系统畸形或功能异常:
如肾发育不全、多囊肾、海绵肾、蹄铁肾、双肾盂或双输尿管畸形及巨大输尿管等,均易使局部组织对细菌抵抗力降低。膀胱输尿管反流使尿液由膀胱反流到肾盂,因而增加了患病机会。神经元性膀胱的排尿功能失常,导致尿潴留和细菌感染。
(3)尿道插管及器械检查:
导尿、膀胱镜检查、泌尿道手术均可引起局部黏膜损伤,把前尿道的致病菌带入膀胱或上尿路而致感染。据统计,一次导尿后持续性菌尿的发生率为1%~2%;留置导尿4天以上,则持续性菌尿发生率为90%以上,并有致严重肾盂肾炎和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危险。
(4)女性尿路解剖生理特点:
女性尿道长度仅3~5cm,直而宽,尿道括约肌弱,细菌易沿尿道口上升至膀胱,同时尿道口与肛门接近,为细菌侵入尿道提供条件。尿道周围的局部刺激,月经期外阴部易受细菌污染,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疾患,妊娠期、产后及性生活时的性激素变化,均可引起阴道、尿道黏膜改变而利于致病菌入侵。故成年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男性8~10倍。
(5)机体抵抗力减弱:
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慢性腹泻、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总之,尿路感染的发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概括起来可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带有P菌毛的细菌菌落在肠道和尿道口周围并播散至尿道。
②通过尿液反流,细菌在泌尿道内逆行并与泌尿道的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局部繁殖,产生炎症。
③通过输尿管中尿液的湍流,细菌上行至肾脏,如炎症没及时控制,则肾组织损伤,最终发生纤维化。
前列腺炎发病机理
在前列腺炎患者中仅5%有细菌感染的证据。无感染证据的患者中,一部分患者前列腺分泌物白细胞增多。这些证据表明前列腺内的炎症反应(虽然无感染)是引起前列腺炎症状的原因。其他的一些前列腺炎患者甚至没有炎性改变。Brunner的研究显示有前列腺炎症状的患者中,有炎症表现和无炎症表现分别占64%和31%。
1.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细菌感染常继发于尿道菌群的聚集,引起前列腺感染的细菌与引起尿路感染的细菌谱相同,通常由好氧的革兰氏阴性肠道细菌引起,偶尔由肠球菌引起。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菌种,变形菌属、假单胞菌属和克雷白菌属比较少见。引起前列腺感染的特异细菌毒素尚未鉴别出来。男性尿道的正常菌群通常为类白喉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支原体和解脲尿原体比较常见。性生活可能增加尿路内致病菌的聚集。Blacklock和Stamey发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内含有的致病菌类型与其性伴侣阴道内菌群类似。
虽然临床EPS培养可检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等革兰氏阳性菌属,但在前列腺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尚有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些微生物不是导致前列腺感染的常见因素。
由于男性的下尿路对会阴和肛门周围的病原菌有一定的抵抗力,菌尿比较少见,而且前列腺液有抗菌的作用,使尿道粘膜受到保护,因此前列腺的感染并不多见。
前列腺有一系列的防御机制来预防感染的发生,这包括局部的抗菌因素,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因素。前列腺液有明显的抗菌活性。Fair等在前列腺液中发现了一种含锌的多肽一前列腺抗菌因子(PAF),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活性。该因子可能为一种自由锌,可预防细菌感染,并可抑制疱疹病毒、念珠菌、毛滴虫和衣原体。精胺和精脒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前列腺可产生明显的局部免疫反应,保护前列腺不受菌尿的感染。这种抗体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全身免疫反应,与其他在腺上皮表面发生的局部免疫反应一样。放射免疫检测方法发现随着前列腺的细菌感染,前列腺液内出现针对病原菌的IgG和分泌性IgA,无尿路感染病史的人前列腺液内通常无任何针对病原菌的抗体存在。前列腺液内针对病原菌的lgA浓度与总lgA的浓度比值比血清内高100倍。前列腺液内细菌特异性lgG的浓度与血清浓度平行。细菌特异性IgA的分泌可维持到前列腺感染治愈后1年。
前列腺还可以调节体液免疫反应。如前列腺液内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比尿液内高10倍,IL-6可刺激体液免疫反应。前列腺细菌感染的患者前列腺液内IL-6的浓度比正常人高10倍。这些免疫反应在菌尿出现时就开始,延续到菌尿被清除后。这种反应甚至在无前列腺炎症状时也发生,表明该机制是前列腺的重要保护机制。
尿路感染可以同房吗
尿路感染是女性易患的一种泌尿感染疾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由于尿路感染对患者健康的危害很大,如果在患病期间进行性生活,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所以,女性患者最好在治疗期间不要同房。
同房会传染给伴侣的尿路感染有哪些:
1、滴虫性尿路感染:滴虫的传染性非常强,它能够通过性生活传播。如果女性患有的是滴虫性尿路感染,就会在性生活中传染给伴侣。
2、非淋球菌性尿路感染:病原微生物是衣原体和支原体。患有此种尿路感染的女性在过性生活时,潜藏在尿道黏膜内的病原体就会乘机侵入伴侣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