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生长特点有哪些
新生儿的生长特点有哪些
1.新生儿的皮肤特点
新生儿的皮肤娇嫩,皮肤表层覆有胎脂,显得光滑柔软。由于新生儿皮肤薄嫩,皮下布满血管,所以皮肤显现轻微红色。出生后初遇阳光,婴儿身上会有红斑,这种红斑叫做婴儿斑,一个星期左右便会消失。
2.新生儿的呼吸特点
新生儿会有两种不同的呼吸方式,一是腹式呼吸,二是胸式呼吸。婴儿呼吸时会有腹部起伏和胸部起伏的两种表现,以前者为主,婴儿呼吸急促时会表现为小腹起伏加快。婴儿清醒时一般的呼吸频率在每分钟40-50次,睡眠时呼吸频率快慢不一,但婴儿若是呼吸过快或者过慢,都应该及时送医查看。
新生儿黄疸病因
(一)发病原因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所决定,胎儿出生后由于血氧分压突然升高,红细胞破坏很快,产生较多胆红素,而新生儿肝酶活力低,无法清除过多的胆红素,因而发生黄疸。
胆红素生成多 胆红素生成较多原因有:
(1)红细胞破坏多: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代偿性增多,但寿命短,出生后血氧含量增高,过多的红细胞被迅速破坏。
(2)血红素加氧酶含量高:在生后7天内含量高,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
(3)旁路胆红素来源多。
二是消化系统不成熟
1肝功能不成熟
(1)肝结合胆红素功能差:肝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
(2)肝摄取胆红素能力差: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不足,使肝对胆红素摄取不足。
(3)肝排泄胆红素功能差:排泄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易致胆汁淤积。
2肠-肝循环特点 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粪胆原),且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将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壁吸收经门静脉达肝脏。
最后还有一方面,新生儿黄疸多发生于母乳喂养的孩子,因此,母乳中的化学物质和激素是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又一原因,但这种黄疸多为生理性黄疸,对新生儿没有危害,应鼓励母亲继续母乳喂养。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明显不及成人,且胆红素产生多而排泄少,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在缺氧、胎粪排出延迟、喂养延迟、呕吐、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等情况时会加重黄疸。
(二)发病机制
生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
胎龄12周时,羊水中已有胆红素。这是由胎儿气管和支气管树分泌到羊水中的未结合胆红素。胎儿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未结合胆红素,极大部分通过胎盘到母体循环去清除,故新生儿刚出生时都无黄疸。
出生后,新生儿必须自己处理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一未结合胆红素。但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在足月儿要3~5天、未成熟儿要5~7天才成熟。加诸概述中已提及的各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就发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有哪些特点
1.新生宝宝的身体形态
从外观看,头比较大,头发多少不一,眼常定视;躯干长,四肢短小,呈外展和屈曲姿势;胸部窄小,其前后左右宽度几乎相等,呈筒状;腹膨隆,全身皮肤覆有一层胎脂。身长一般在46—52厘米之间,体重一般在2500—4 000克之间;头围一般为34厘米,胸围一般比头围小1—2厘米,约为32—33厘米。
2.新生宝宝的头部
新生宝宝的头部大约要占出生时身长的1/4。新生宝宝的颅骨由柔软的组织连接,以便头部可以顺利地通过产道。因此有些新生宝宝在出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头部有些像圆锥形,对此父母不必担心,几天之后新生宝宝的头部就会恢复为正常的圆形。新生儿的头部有两个“柔软的点”,这是囟门,是因为新生儿的头部骨骼没有长合而形成的。前囟是菱形的,位于头顶处,前囟通常在宝宝1岁的时候才闭合,还有的宝宝在15—18个月时还有空隙。后囟呈三角形且比前囟要小很多,位于头部后面突起部分的上方,通常在宝宝两个月大时闭合。有时父母在照顾新生宝宝时会发现这些柔软的地方在跳动,不要担心,这些部位都有结实的膈膜,而且一般的触摸是不会造成危险的。
3.新生宝宝的皮肤
有些宝宝生下来时全身由乳白色的覆盖物包裹着,这种覆盖物叫做胎脂或胎垢,其作用是在子宫中保护宝宝的皮肤。皮肤上的这种覆盖物在宝宝出生后数小时内就会消失。新生宝宝生下来后,肩膀和后背还会有茂密的毛发,这些毛发叫做胎毛,通常在宝宝3个月大时就会消失。新生宝宝皮肤柔嫩,有弹性,表面角质层发育不良,出生后与外界环境接触,皮肤受到刺激很容易充血,出现手脚微带青色的情况,这种现象叫做新生宝宝红斑,一般持续1—2天后便可逐渐消退。 新生宝宝的肤色应该是细腻柔和的粉色或者桃色。经过最初的适应期后,有些新生宝宝因为新陈代谢缓慢,肤色会显得有些浅,手足可能有轻微的发白现象并会持续几天。肤色较深的新生儿,手足可能会显得有些苍白,但这和新陈代谢没有关系,是受新生宝宝自身色素含量影响的。在新生宝宝的骶尾部及臀部往往可以看到灰蓝色的色素斑,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且边缘明显,用手按压时不退色。这是皮肤深层堆积了色素细胞的缘故。这种色素斑在宝宝5—6岁时会自行消退,无须治疗。
4.新生宝宝的脐带
正常情况下,新生宝宝的脐带会在结扎后3—7天内干燥脱落,血管闭锁形成韧带,脐带外部伤口向内凹陷形成肚脐。新生宝宝脐带末端残留的血管与体内血管相连,一旦发生感染容易导致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父母处理新生宝宝脐带时应格外注意。
5.新生宝宝的呼吸
新生宝宝的呼吸频率通常比成年人要快得多,有时每分钟能达到40—60次。并且新生宝宝在呼吸的时候还会发出很多声音,特别是在他们熟睡的时候。有时新生宝宝呼吸时还会出现时间长达三四秒钟的憋气,这是因为宝宝有着不规则的呼吸模式。
6.新生宝宝的心率
新生宝宝出生后的几天,偶尔可以听到心脏杂音。新生宝宝心率较快,每分钟可以达到120—140次,并很容易受啼哭、摄食等因素影响。新生宝宝的血流大多分布在躯干和内脏,因此常可出现肝、脾肿大及四肢发冷和青紫等现象。
7.新生宝宝的体温
新生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皮下脂肪也比较薄,因此保温能力差,散热比较快,很容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导致体温不稳定,此时父母应多注意宝宝的保暖。特别是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如果周围环境温度较低,出生后一小时内体温可以下降2℃,然后逐渐回升,12—24小时内应稳定在36℃—37℃之间。
8.新生宝宝的排便状况
新生宝宝出生后10小时第一次排出的是胎便。胎便黏稠,呈棕褐色或绿色,这种胎便是由消化道各种分泌物、咽下的羊水和剥落的上皮细胞组成的。如果呈绿色,是因为混有胆汁。胎便无臭味,一般在宝宝出生后第一天排出的完全是胎便,其总量可达100—200毫升。第二至第三天过渡到粪便,以后逐渐排出正常粪便,粪便转为黄色,每天大便次数不等。如果新生宝宝在24小时之后仍未排大便,或大便呈咖啡和柏油样,应及时送医院检查。新生宝宝出生后3—4天时就不再排黏稠的大便了,排出的是吃了母乳或牛乳后经过消化的大便,这样排便说明新生宝宝的肠道是通畅的。大便的性质也不同,同是吃母乳的新生宝宝,有的大便黏稠、呈金黄色,有的则呈绿色,并混有白色疙瘩夹有黏液。喂牛奶的新生宝宝,有排白色大便的,也有排黄色大便的,不能说哪种大便颜色好,哪种不好,只要新生宝宝能正常生长,就不需要为粪便的形状和颜色担忧了。
新生儿的生长特点
1、新生儿的皮肤特点
新生儿的皮肤娇嫩,皮肤表层覆有胎脂,显得光滑柔软。由于新生儿皮肤薄嫩,皮下布满血管,所以皮肤显现轻微红色。出生后初遇阳光,婴儿身上会有红斑,这种红斑叫做婴儿斑,一个星期左右便会消失。
2、新生儿的呼吸特点
新生儿会有两种不同的呼吸方式,一是腹式呼吸,二是胸式呼吸。婴儿呼吸时会有腹部起伏和胸部起伏的两种表现,以前者为主,婴儿呼吸急促时会表现为小腹起伏加快。婴儿清醒时一般的呼吸频率在每分钟40-50次,睡眠时呼吸频率快慢不一,但婴儿若是呼吸过快或者过慢,都应该及时送医查看。
3、新生儿的心跳特点
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心跳较缓,随后会越来越快,一般在出生一周左右心跳达到最快,每分钟140次上下都属正常。在婴儿时期,心跳普遍快于长大后,随着年龄增长,心跳速率也趋于稳定。
4、新生儿大便的特点
一般新生儿会在出生后5-7个小时内排第一次小便,在11-12个小时内排第一次大便,若24小时内都未排便,甚至有呕吐,胃痛等病症时,需及时就医。
芦苇的生长特点
多年生,根状茎十分发达。秆直立,高1-3 (8)米,直径1-4厘米,具20多节,基部和上部的节间较短,最长节间位于下部第4-6节,长20-25 (40)厘米,节下被腊粉。叶鞘下部者短于而上部者,长于其节间;叶舌边缘密生一圈长约1毫米的短纤毛,两侧缘毛长3-5毫米,易脱落;叶片披针状线形,长30厘米,宽2厘米,无毛,顶端长渐尖成丝形。圆锥花序大型,长20-40厘米,宽约10厘米,分枝多数,长5-20厘米,着生稠密下垂的小穗;小穗柄长2-4毫米,无毛;小穗长约12毫米,含4花;颖具3脉,第一颖长4毫米;第二颖长约7毫米;第一不孕外稃雄性,长约12毫米,第二外稃长11毫米,具 3脉,顶端长渐尖,基盘延长,两侧密生等长于外稃的丝状柔毛,与无毛的小穗轴相连接处具明显关节,成熟后易自关节上脱落;内稃长约3毫米,两脊粗糙;雄蕊 3,花药长1.5-2毫米,黄色;颖果长约1.5毫米。染色体2n=36(Tischler 1942,Labadie 1976 a)44,46,48(Hunter 1934,Vachova 1976),49,50,51,52,54(Avdolov 1928,1931),84(Tarnavschi 1948),96(Gorenflot et al.1972)。为高多倍体和非整倍体的植物。
芦苇生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为全球广泛分布的多型种。除森林生境不生长外,各种有水源的空旷地带,常以其迅速扩展的繁殖能力,形成连片的芦苇群落。
叶
叶舌有毛,叶片长线形或长披针形,排列成两行。叶长15-45厘米,宽1-3.5厘米。
夏秋开花,圆锥花序,顶生,疏散,
芦苇 多成白色,圆锥花序分枝稠密,向斜伸展,花序长10一40cm,稍下垂,小穗含4~7朵花,雌雄同株,花序长约15~25公分,小穗长1.4公分,为白绿色或褐色,花序最下方的小穗为雄,其余均雌雄同花,花期为8~12月。
果
芦苇的果实为颖果,披针形,顶端有宿存花柱。具长、粗壮的匍匐根状茎,以根茎繁殖为主,芦苇是经常见到的水边植物或干枯的水塘里,芦苇常会和寒芒搞混,区别是芦苇的茎是中空的,而寒芒不是,另外,寒芒到处可见,芦苇是傍水而生。
新生儿吐奶频繁吐奶的原因
吐奶是新生儿常见的症状之一,有可能就是他的一个生理现象,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原因与其他年龄组的小儿不尽相同,其差异取决于新生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其出生前后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也取决于他的生长发育的状况,主要与新生儿胃内容量小,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低,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胃呈水平位,肠道神经调节功能差,以及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少的生理特点有关。另外大脑皮层和第四脑室下的呕吐,中枢受全身炎症或代谢障碍的毒素刺激或颅内压升高,均可引起呕吐。
一般如果宝宝只有吐奶,一般其他情况都还可以,大小便是正常的,精神状态也还行,生长发育都是跟上了,这时候有可能就是一个生理性的吐奶,家长注意护理,避免呛奶就行了。
如果频繁的吐奶伴有其他的不舒服,或者吐奶里面带有明显的咖啡样或者是血性的分泌物,还有就是大便、小便明显的减少,体重明显的下降,明显的哭闹不安,或者是嗜睡,这种现象家长要引起重视,有可能宝宝就是生病了引起吐奶。
茴香的生长特点
茴香为多年生草本,作一、二年生栽培。全株具特殊香辛味,表面有白粉。叶羽状分裂,裂片线形。夏季开黄色花,复伞形花序。果椭圆形喜温暖,适于砂壤土生长;忌在粘土及过湿之地栽种。春秋均可播种或春季分株繁殖各地普遍栽培,适应性较强。主要春秋两季栽培。(露地栽培)春播:3月下~4月上旬,5月中、下旬收获。秋播:7~8月份,九月份收获。果实为双悬果,呈圆柱形,有的稍弯曲,顶端残留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时有细小的果梗。分果呈长椭圆形,背面有纵棱5条,接合面平坦而较宽。横切面略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有特异茴香气,味微甜、辛。
双悬果,圆形,每个棱槽内有一个油管,合生面有2个油管。花期6~9月。果期10月。茴香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长良好,但耐寒耐热力均较强。在冬季不太冷的地区可作多年生栽培,主要栽培季节为春、秋两季。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为保证高产、优质,宜选用肥沃的地块种植。种植地深翻后施足有机底肥茴香出苗困难,故整地做畦要细致,畦面要平整,以便浇水及保全苗。茴香可以露地直播或育苗移栽。以畦作为主。春茴香可在4月初播种,秋茴香可在7~8月份播种。育苗移栽主要以春茴香为主,一般3月下旬在或小拱棚中进行育苗,最好进行浸种催芽,种子处理春茴香用40℃左右温水浸种24h后,放在15~20℃温度下催芽,待种子露出芽眼后,选暖和天气采用播法播种,每667m2播种量为2.5~3.0kg。育苗移栽把处理过的种子均匀撒在育苗盘或温室内的畦面上,覆土0.5~1.0cm。
秋茴香播种时因气温较高,出苗慢且参差不齐,播种前应进行低温浸种催芽,方法同春茴香,或用5×10-6的赤霉素液浸种12h左右,可代替低温浸种催芽。待种子80%露出芽眼时即可播种。加强播后管理播种后,忌干燥,保持土壤湿润,可在畦面上覆盖稻草等使形成花阴以保湿、保温、防雨打。采用湿播法的当芽子顶土时轻洒1次水,1~2天苗出齐后撤去覆盖物。育苗移栽5月,苗龄35~45天时定植于露地苗出齐后要进行间苗,结合中耕进行1~2次间苗。平畦栽植的一般每穴2~3株,或单株栽植,幼苗生缓慢应注意防除杂草,苗期不宜过多浇水,适当蹲苗,当苗达10~12cm高之后浇水宜勤,结合浇水施少量速效氮肥,株高30cm时即可收获。
新生儿睡眠特点
(1)安静睡眠状态:宝宝的面部肌肉放松,眼闭合着。全身除偶尔的惊跳和极轻微的嘴动外,没有其他的活动。呼吸是很均匀的。小宝宝处于完全休息状态。
(2)活动睡眠状态:眼通常是闭合的,仅偶然短暂地睁一下,眼睑有时颤动,经常可见到眼球在眼睑下快速运动。呼吸不规则,比安静睡眠时稍快。手臂、腿和整个身体偶尔有些活动。脸上常显出可笑的表情,如做怪相、微笑和皱眉。有时出现吸吮动作或咀嚼运动。在觉醒前,通常处于这种活动睡眠状态。以上两种睡眠时间约各占一半。
(3)瞌睡状态:通常发生于刚醒后或入睡前。眼半睁半闭,眼睑出现闪动,眼闭合前眼球可能向上滚动。目光变呆滞,反应迟钝。有时微笑、皱眉或噘起嘴唇。常伴有轻度惊跳。当小宝宝处于这种睡眠状态时,要尽量保证他安静地睡觉,千万不要因为他的一些小动作、小表情而误以为“宝宝醒了”,“需要喂奶了”而去打扰他。 夜不安眠的外在因素
有很多宝宝夜间不但睡得少,而且白天精神萎靡,不爱活动,那么做家长的就应好好找找原因,细心观察,到底是生理原因,还是病理原因。引起小儿夜间睡眠不好的原因多是非病理性的。
1、饥饿
多见于新生儿和3个月之内的宝宝,这时需要哺乳或喂奶来解决。稍大的宝宝如果睡前吃饱,可以排除这个因素。天气干燥的情况下,宝宝夜间可能会口渴,给他补充点水分可以让他安静。
2、缺钙
缺钙是导致小宝宝睡觉不安稳的首要因素之一,大多数妈妈都会考虑到它。缺钙、血钙降低,引起大脑植物性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宝宝夜醒、夜惊、夜间烦躁不安,睡不安稳。最好到医院做个血钙检查,解决方案就是给宝宝补钙和维生素D并多晒太阳。 A、补钙:每日元素钙300—500mg B、补VD:每日400—800IU
3、太热
现在的宝宝穿盖多半是偏热的。其实小宝宝凉一点没有关系,太热会使他不舒服,也容易生病。如果室温挺高,又穿着睡袋,再盖上小被子,宝宝自身散热能力差,会感到热而醒来。这时只要减少穿盖即可解决。
4、腹胀
1岁以内的婴儿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睡前吃得过饱,或喝奶后没有打嗝排气,小宝宝都会因腹胀而醒来。大点的婴儿多半是睡前几小时内吃了一些难以消化的东西。注意按摩、排气和调整饮食即可解决。积食的宝宝可用点小中药治疗。
5、尿布湿了、想尿尿
尿裤太湿或勒得太紧,也会使宝宝不舒服。有的宝宝想尿尿时不愿轻易尿在尿裤上,也会翻来覆去睡不安稳。细心的妈妈观察一下,对症处理,就会解决。
6、白天太兴奋或环境的变化
稍大点的宝宝的睡眠不安也可与白天过度兴奋或紧张、日常生活的变化有关。如出门、睡眠规律改变、搬新屋、有新的保姆和陌生人来。比如老的保姆走了会引起婴儿晚上睡眠不安。经常更换抚养人也使孩子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白天睡的太多也可影响晚上的睡眠。
7、出牙或身体不适
宝宝出牙期间往往会有睡不安稳的现象。有时几夜反复折腾之后妈妈才发现,宝宝的牙床冒出了白白的小牙。其他疾病当然也会引起睡眠不安。生病或发烧前的夜晚往往是翻覆不宁的。这些都需要细心的观察和判断。
小儿的大脑神经发育尚未成熟,生理上尚未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宝宝生物时钟日夜规律的调整,要倚赖宝宝生理成熟度的配合。调查表明,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的宝宝,生理成熟度往往晚些,容易出现睡眠不安的情况。这种宝宝相对睡眠好的宝宝,性格可能更趋向活跃、外向、敏感。
人的睡眠分为深度睡眠和浅度睡眠,夜间约3—4小时交替一次。婴儿和幼儿同样,可能深睡和浅睡的交替时间更短一些,约2—3小时交换一次。大人和许多睡整夜觉的宝宝,在浅度睡眠到来时,可以较好地自我调整,重新进入深度睡眠。而小宝宝无法自我调整入睡,所以就从浅度睡眠中醒来。
排除掉渴饿冷热缺钙腹胀出牙兴奋等等外在因素之后,你的睡不好觉的宝宝,也许只是因为大脑皮层活跃,无法自我调整进入深睡状态。何必奢望自己的宝宝是能够自行完成调整的那一个?在断奶之后,或随着宝宝的成长,这些睡眠现象总归会解决的。
蒜苔的生长特点
蒜薹,即大蒜的蒜薹,包括花茎和总苞两部分。苔苞是大蒜花茎顶端的总苞,内含发育不全的花序。蒜苔外皮含有丰富的纤维素。选用良种,地膜覆盖选无病虫、无挤压、无损伤的大瓣种,播前深翻地,亩施5000公斤腐熟有机肥作底肥,然后作畦、起垄。垄宽70厘米,高10-15厘米,垅间距30厘米,垄上播6行蒜,株距10厘米。
播前1-2天用水浸闷蒜种,稍晾后再播,栽植深度3厘米左右,注意覆盖地膜生育期管理肥水管理:蒜是需肥量大的作物,在重施底肥的前提下,合理追肥4-5次。一般2-3叶期时施一次追肥,亩施硫铵5-10公斤,浇足水保持田间湿润。蒜后植株开始独立生活,花芽和鳞芽开始分化,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此时,对肥水的需求量显著增加。追肥以磷肥、氮肥为主,并合理灌水。在蒜薹“打弯”后,提苔前5-7天左右,应停止浇水并揭膜,畦内钩划一遍,使土壤水分散发,降低畦内温度以利提苔。蒜薹采收后,鳞茎进入膨大盛期,为加速鳞茎膨大,在蒜苔采收完后,及时追肥一次,以硫酸铵、粪水为主,促进蒜头膨大,蒜苔的营养成同时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温度。主要发生于叶上发病后叶片上出现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的防治方法用浸种24小时进行提高其自身抗病力在病害发生初期液喷雾。
在入贮前要对贮藏库彻底消毒灭菌,可使用库房苔苞不膨大、苔茎基部无老化、粗细均匀,苔茎长度应不少于30厘米最好选用前期采收的蒜苔,并注意不要雨后或带露采收采后严禁放在阳光下暴晒和在常温下放置不能及时入库的蒜薹,应放置在阴凉处正常的生理现象在大蒜生植株迅速,而种蒜内营养消耗净尽,这时大蒜生长依靠根系吸收营养,在由蒜母供应营养转为根系吸收营养的过程中,蒜苗营养产生。这种正常的现象通常在植株1-4片叶出现发生。不正常气候的影响蒜是冷凉蔬菜,茎叶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2-16℃,当气温达到26℃以上时,叶片呼吸旺盛,水分蒸腾,养分消耗多,这时在植株上部叶片顶端产从叶尖向基部逐步发展,进而出现干尖。如遇上干热风,对叶片危害更重。发生越早,危害越重。
栽培措施的影响大蒜的根系是喜湿根系,须根分布范围小,对水肥要求较高。土壤过干或过湿,肥力不足,极易出现黄叶干尖。另外连年重茬种植,密度过大,缺乏氮素或钾素肥料也易出现黄叶干尖现象。此种原因产生的干尖在生产上较普遍,常在植株部叶片发生。
宝宝咳嗽吐奶是肺炎吗
吐奶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出生以后的前后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是有关系的,新生儿他的胃内容量小,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低,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胃呈水平位,肠道神经调节功能差,以及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少等生理特点有关系。所以新生儿出现吐奶,如果一般情况都还可以,他的大小便正常,生长发育也是正常的,这时候吐奶可能就是一个正常现象。
如果是肺炎这种宝宝,他就会出现明显的吐泡泡,或者是呼吸增快,或者是精神状态也明显的不好,有时候小宝宝有可能会出现哼哼唧唧这种表现,有可能就是肺炎了,所以吐奶和肺炎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然后如果是宝宝生病了,得了肺炎,有可能会加重吐奶的现象,所以家长要观察宝宝的其他伴随症状,明确一下他是不是生病了。
小儿生理性黄疸怎么回事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
1、胆红素产生相对较多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70-90天),循环中的红细胞数量多,因而红细胞破坏多,胆红素产生就多。
2、肝细胞受体蛋白缺乏肝细胞胞浆内Y、Z蛋白含量低,故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
3、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由于肝细胞内形成结合胆红素的酶系统不成熟,主要是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含量及活性均低,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的过程受限。
4、胆红素排泄障碍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的排泄有暂时性缺陷,胆红素产生过多时可致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
5、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无菌,无尿胆原形成,小肠腔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使结合胆红素脱去葡萄糖醛酸重新形成未结合胆红素,重新由肠道吸收。由于以上五个原因,致使新生儿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大大增加而出现生理性黄疸。
藕的生长特点
1.萌芽生长期:从种藕萌发开始到立叶发生为止,中晚熟品种需15-30d。春季当温度上升达15℃左右时,土中的种藕开始萌芽生长。立叶抽生前的营养主要靠种藕贮藏的养分,种藕较肥大,土壤肥沃,水位较浅,土温较高,可促进早生立叶,为旺盛生长打下基础。
2.旺盛生长期:从植株抽生出第1张立叶到出现后把叶为止,中晚熟品种历时40-60d。温度逐渐升高,营养生长逐渐加快,一般长出2张立叶后,主茎开始分枝,根、茎、叶等器官全面旺盛生长,立叶逐渐高大,主茎上抽生6-7张立叶后,开始出现花蕾。此期营养生长达到高峰,既要求根、莲鞭旺盛生长,建成强大的营养系统,又要防止植株疯长贪青,延迟结藕。
3.结藕期:从后把叶出现到新藕充分膨大为止,需50-90d。后把叶的出现,标志着地下茎的先端已开始由水平向斜下方伸展,节间逐节缩短和膨大,积累养分,形成新藕。每一支藕从开始膨大到全藕膨大定型约需30d。但此时新藕内水分含量多,淀粉和蛋白质等干物质含量少,一般还需经30d左右,才能使新藕内含水量逐渐减少,干物质含量增多,最后达到内部充实,进入休眠越冬。地上部叶片也逐渐黄化,经霜后全部枯死。在地下部主茎和分枝陆续结藕的同时,地上部也相应陆续开花结果。每一朵花从开花、授粉、受精到莲子成熟,需30-40d。
新生儿的生长特点
孩子初到世上,刚刚展露头脚,生命力脆弱,需要父母的精心照顾才能在风吹雨打中茁壮成长。父母在照料婴儿前,应先提前了解新生儿的生长特点。
1.新生儿的皮肤特点
新生儿的皮肤娇嫩,皮肤表层覆有胎脂,显得光滑柔软。由于新生儿皮肤薄嫩,皮下布满血管,所以皮肤显现轻微红色。出生后初遇阳光,婴儿身上会有红斑,这种红斑叫做婴儿斑,一个星期左右便会消失。
2.新生儿的呼吸特点
新生儿会有两种不同的呼吸方式,一是腹式呼吸,二是胸式呼吸。婴儿呼吸时会有腹部起伏和胸部起伏的两种表现,以前者为主,婴儿呼吸急促时会表现为小腹起伏加快。婴儿清醒时一般的呼吸频率在每分钟40-50次,睡眠时呼吸频率快慢不一,但婴儿若是呼吸过快或者过慢,都应该及时送医查看。
3.新生儿的心跳特点
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心跳较缓,随后会越来越快,一般在出生一周左右心跳达到最快,每分钟140次上下都属正常。在婴儿时期,心跳普遍快于长大后,随着年龄增长,心跳速率也趋于稳定。
4.新生儿大便的特点
一般新生儿会在出生后5-7个小时内排第一次小便,在11-12个小时内排第一次大便,若24小时内都未排便,甚至有呕吐,胃痛等病症时,需及时就医。
新生儿护理的基本知识
1.喂养知识
新生婴儿喂养,以母乳最佳,而且越早喂养越好。在婴儿出生半小时内,如果妈妈的乳房中还未分泌出乳汁,也需让婴儿吮吸乳头,以促进乳汁分泌。同时,母乳喂养也可增进孩子和母亲之间的感情。
在母乳喂养宝宝时,喂养姿势也十分重要,其中专家公认的最符合人体科学的喂养姿势是“竖抱位”,即让婴儿在喂养时头部微微向上抬起。婴儿在喝奶时还可以看着母亲,增进感情。喂养婴儿前,妈妈要保持乳头的清洁,喂完后,最好将乳房中剩余的奶水挤掉,防止乳汁淤积,促进乳房正常分泌乳汁。
2.衣服和尿布
新生儿皮肤娇嫩,衣服和尿布都应该采用吸水性能好的纯棉衣物。其次,衣服颜色应选淡色系,既防止婴儿因漂染色素感染,也方便父母及时发现衣物上的脏污,为婴儿保持清洁。婴儿头发稀疏,头部散热快,头部也就容易着凉,气候寒冷或在室外有风吹的情况下,最好给婴儿戴上小帽。
尿布需要经常更换,妈妈要勤快并且细心地洗尿布,每天白天至少要换4次,晚上也应该换2次以上,每次更换尿布,都要把婴儿的小屁屁洗净擦干,最好擦上少许护肤油。倘若使用尿不湿也需选择透气柔软,不宜包裹太紧,要保证婴儿屁屁干爽透气。
3.睡眠和睡姿
新生儿一天的睡眠时间长达18-20小时之久,但新生儿不宜睡眠过长时间,父母需要每个2-3个小时就把孩子弄醒,让孩子活动活动或者给孩子喂奶。
新生儿睡觉的姿势会影响呼吸,头颅的发育,良好的睡姿配上一个舒适柔软的枕头,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有有利。
新生儿以平躺睡姿为好,这样不会压迫肺部,导致呼吸不畅。在喂完奶后,最好采取侧睡,防止平躺时压迫胃部,奶水外溢。
4.疾病护理
新生儿免疫力低,护理时十分需要注意卫生。父母或者他人触碰婴儿前要洗手,细菌接触婴儿皮肤,有可能会导致皮肤感染。给婴儿洗澡后要用干毛巾将水擦干,难以清理的皮肤褶皱部位要敷爽身粉,或者用吹风机小风慢慢吹干,潮湿的皮肤也易使皮肤感染。
若新生儿有便秘、发烧、感冒等症状,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处理。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以至于皮肤粘膜出现肉眼所见的黄疸。事实上,大部分出生不久的新生儿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之所以叫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
1.新生儿红细胞的寿命比较短,只有70-90天,红细胞破坏得多,胆红素产生得就多。
2.肝细胞转运胆红素的蛋白要到出生后5-10天才能达到正常水平,所以出生后最初几天胆红素的转运功能还不足。
3.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还不完善,产生的胆红素就不能及时转化。此外,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无菌也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使新生儿血中胆红素增多而发生黄疸。由于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所以称为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点是,大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时最严重,足月儿一般在7-14天消退,早产儿一般在3-4周消退。此外,黄疸一般都是轻度的,孩子也没有其他不适症状,所以家长不必担心。
蒜薹的生长特点
蒜薹,即大蒜的花薹,包括花茎和总苞两部分。薹苞是大蒜花茎顶端的总苞,内含发育不全的花序。蒜薹外皮含有丰富的纤维素。选用良种,地膜覆盖选无病虫、无挤压、无损伤的大瓣种,播前深翻地,亩施5000公斤腐熟有机肥作底肥,然后作畦、起垄。垄宽70厘米,高10-15厘米,垅间距30厘米,垄上播6行蒜,株距10厘米。
播前1-2天用水浸闷蒜种,稍晾后在播,栽植深度3厘米左右,注意覆盖地膜生育期管理肥水管理:蒜是需肥量大的作物,在重施底肥的前提下,合理追肥4-5次。一般2-3叶期时施一次追肥,亩施硫铵5-10公斤,浇足水保持田间湿润。蒜后植株开始独立生活,花芽和鳞芽开始分化,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此时,对肥水的需求量显著增加。追肥以磷肥、氮肥为主,并合理灌水。在蒜薹“打弯”后,提薹前5-7天左右,应停止浇水并揭膜,畦内钩划一遍,使土壤水分散发,降低畦内温度以利提薹。蒜薹采收后,鳞茎进入膨大盛期,为加速鳞茎膨大,在蒜薹采收完后,及时追肥一次,以硫酸铵、粪水为主,促进蒜头膨大,蒜薹的营养成同时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温度。主要发生于叶上发病后叶片上出现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的防治方法用浸种24小时进行提高其自身抗病力在病害发生初期液喷雾。
在入贮前要对贮藏库彻底消毒灭菌,可使用库房薹苞不膨大、薹茎基部无老化、粗细均匀,薹茎长度应不少于30厘米最好选用前期采收的蒜薹,并注意不要雨后或带露采收采后严禁放在阳光下暴晒和在常温下放置不能及时入库的蒜薹,应放置在阴凉处正常的生理现象在大蒜生植株迅速,而种蒜内营养消耗净尽,这时大蒜生长依靠根系吸收营养,在由蒜母供应营养转为根系吸收营养的过程中,蒜苗营养产生。这种正常的现象通常在植株1-4片叶出现发生。不正常气候的影响蒜是冷凉蔬菜,茎叶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2-16℃,当气温达到26℃以上时,叶片呼吸旺盛,水分蒸腾,养分消耗多,这时在植株上部叶片顶端产从叶尖向基部逐步发展,进而出现干尖。如遇上干热风,对叶片危害更重。发生越早,危害越重。
栽培措施的影响大蒜的根系是喜湿根系,须根分布范围小,对水肥要求较高。土壤过干或过湿,肥力不足,极易出现黄叶干尖。另外连年重茬种植,密度过大,缺乏氮素或钾素肥料也易出现黄叶干尖现象。此种原因产生的干尖在生产上较普遍,常在植株部叶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