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体重特点
新生儿体重特点
婴儿出生时的平均体重是3.2公斤整,正常男婴要比女婴重一些,身高体胖的父母,婴儿也比较重一些。若婴儿的体重在平均体重之下,但不少于2.5公斤,则属于是体重正常的婴儿,我们常遇到这样大小的小婴儿,这些新生儿一般喂养与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只是有个别孩子由于小,吸吮能力相对比较差,有时吃奶很少就累了。 那么对这样的小婴儿,新妈妈更要耐心,仔细,吃母奶时,应采取少吃多餐的方法,使孩子的总喂奶量不减少,并且有利于他的消化与吸收。
此外,对于出生体重相对较轻的新生儿,可采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如新生儿抚触、新生儿体操,这些方法可以增加新生儿胃泌素的分泌,提高食欲,促进消化与吸收。同时,这种皮肤接触,还可以加强母子交流,感情沟通,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发育很有好处。
值得一提的是,抚触必须有专业的指导,否则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体重是反映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是判断小儿营养状况、计算药量、补充液体的重要依据。
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000克。正常范围为2500~4000克。
一般说,小儿体重的增长是随年龄的长大而增加,年龄越小,体重增加越快。但是有一个特殊的地方。
新生儿出生后2~3天,由于胎粪的排出、胎脂的吸收及丧失水分较多,加上初生孩子吸吮能力弱、吃奶少,可以出现暂时性的体重下降,甚至比出生时的体重还低,临床上称“生理性体重下降”。到出生第3~4天,体重减轻可达出生体重的6~9%。如:出生时体重3700克,到第3~4天可以减轻222~333克,此后,随着孩子吃奶量的增多,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逐步调整,体重会逐渐增加,恢复到出生时体重。若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10%,或生后第10天仍未回升到出生时水平,那就不是正常的“生理性体重下降”了,应该找找原因,是否喂养不当、奶量不足,还是小孩生病了。
新生儿体重增长标准 新生儿体重增长规律
正常足月的宝宝出生时体重为2500-3999克左右。
最初3个月,宝宝每周体重增长180-200克,4-6个月时每周增长150-180克,6-9个月时每周增长90-120克,9-12个月时每周增长60-90克。
按体重增长倍数来算,宝宝在6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岁时大约是3倍,2岁时大约是4倍,3岁时大约是4.6倍。
在出生第二年,宝宝体重平均增长2500-3000克。
2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2000克左右,一直到青春发育期。
宝宝出生5斤多正常吗 如何正确测量宝宝的体重
用柔软的小毛巾将新生儿包住,称体重,然后减去小毛巾、新生儿衣物(包括尿布)的重量,就是新生儿体重。
家长抱着新生儿称体重,减去大人的体重以及新生儿衣服(包括尿布)重量,就是新生儿体重。
提醒
婴儿1岁以内,建议每个月测量一次体重。每次测量体重时,应该先让宝宝空腹,并且排去大小便,否则宝宝的净重体重容易出现偏差。
什么是低体重儿
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称为低体重儿。在妈妈怀孕的阶段,也就是孕后的8~38周里,妈妈的营养不良或疾病因素都可能导致胎儿发育迟缓,在出生时体重过低甚至超低。
低体重儿还包括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27周的活产婴儿;足月小样儿是胎龄在37周以上,但是出生体重低于同龄胎儿。
胎儿体重过低可不是什么好事儿。体重过低的新生儿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呼吸机能和代谢机能都比较弱,特别容易感染疾病,死亡率比体重正常的新生儿要高得多。低体重儿出生后可能会发育不良,其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婴儿吃奶量标准
· 婴儿胃容量影响吃奶量
新生儿胃容量与喂奶量相关,而胃容量与宝宝体重也有关。何谓胃容量,通俗来说,就是胃的大小,能够承受多少食物。一般情况下,一位新生儿奶量以30—60毫升为佳,一日需要哺乳6—8次。当然,随着消化能力的完善,需逐渐增加奶量,3个月以后,新生儿胃容量明显增长,约为100ml,建议每次可以喂食90—120毫升奶,但喂的次数要相应减少。宝宝除了要喝奶,还需要喝水,两次哺乳的间隔可以喂一次,每天喂水量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到正常哺乳。
· 根据婴儿体重计算吃奶量
归根到底,奶量如何控制?据调查,奶量可以根据新生儿体重加以计算。例如,因牛奶不易消化,新生儿食用需要兑水,如果新生儿每日吃奶量为100~200毫升,可以按照4:1、3:1、3:2、2:1、1:1的比例兑水。简单点说,如二份奶300毫升勾兑一份水150毫升,可分7—8次喂食。消化功能正常的婴儿出生满15天才可喝纯奶,奶量参照婴儿体重,每公斤体重需要喂食100~150毫升纯奶,每顿需摄入60~100毫升。
空气污染地区更易产下轻身宝宝
空气污染或致出生宝宝体重偏低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呼吸病学》15日在线刊登的这篇研究报告称,这项研究共涉及欧洲12个国家近7.5万名女性,她们在1994年~2011年有过分娩经历。由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分析了这些女性受访者的生活环境、怀孕时长,以及新生儿性别、体重等状况。
结果发现,空气污染程度与新生儿体重偏低风险之间有关联。如果每立方米空气中PM2.5微粒的含量增加5微克,这一风险会升高18%。研究还显示,孕妇如果生活在交通密集地区也会增加新生儿体重偏低的风险。这项研究把足月出生的婴儿体重低于2.5千克定义为体重偏低。
研究人员说,虽然这一研究结果并不能将新生儿体重偏低直接归咎于空气污染,但至少显示出这一联系相当紧密,从而再次证实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因此治理空气污染尤其是限制可吸入微粒排放十分必要。
新生儿体重不增加是什么原因 新生儿体重增长标准
体重是观察小儿营养状态的临床指标。正常足月儿生后第一个月体重可增长1~1.5kg,生后三个月体重约为出生时的两倍。根据孩子发育的一般规律,孩子月增体重值的最低值限是:0~6月正常增长值≥600克/月;6~12月正常增长值≥300克/月。如果连续两个月中,每月增长值不足这个标准,医生便认为孩子的体重增长不足。
新生儿体重增长标准
新生儿体重增长规律正常足月的宝宝出生时体重为2500-3999克左右。
最初3个月,宝宝每周体重增长180-200克,4-6个月时每周增长150-180克,6-9个月时每周增长90-120克,9-12个月时每周增长60-90克。
按体重增长倍数来算,宝宝在6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岁时大约是3倍,2岁时大约是4倍,3岁时大约是4.6倍。
在出生第二年,宝宝体重平均增长2500-3000克。
2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2000克左右,一直到青春发育期。
婴儿体重的计算标准
1~6个月:标准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6
7-12个月:标准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5
1岁以上:标准体重(kg)=8+年龄×2
影响小儿体重低下的因素
产妇年龄和生产性质
初产年龄在30岁以下,新生儿出生体重随孕妇年龄增加而增加,超过31岁则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第二胎、第五胎新生儿出生体重与第一胎相比,呈递增现象,多胎新生儿体重一般都较低。胎儿在母体中的时间太短或太长,均会影响新生儿出生的体重。孕35至39周,新生儿出生体重随时间延长明显增加;孕40周至43周,体重增加较慢;孕44周后,体重反而下降。
孕妇健康和营养状况
孕妇患、心脏病、肾病等疾患,新生儿出生体重低。气喘孕妇怀孕期内并无发病现象,但其胎儿在出生体重上也普遍存在着明显偏轻的非健康迹象。另外,孕妇本人或丈夫吸烟也会使胎盘的血流供应减少,使得营养物质不能顺利地到达胎儿,进而影响新生儿体重。节食、偏食、挑食都会造成营养缺乏而导致新生儿体重过低。孕妇节制肉食,造成妊娠贫血,这样不仅导致孕妇、头晕等,还会造成胎儿慢性缺氧,而[1] 影响胎儿脑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胎儿出生后若体重过低,不仅体力差,智力也差且反应迟钝。
表皮生长因子(EGF)
表皮生长因子(EGF)是一种对上皮及间质细胞的增生具有刺激作用的细胞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妊娠妇女血清、羊水及胎儿脐血中都存在高浓度的EGF,而且在蜕膜、羊膜、绒毛膜及胎盘上EGF受体(EGFR)的浓度也较高。因此,EGF可能与妊娠期胚胎及胎儿的生长发育有关。
新生儿哺乳的标准
婴儿胃容量影响吃奶量
新生儿胃容量与喂奶量相关,而胃容量与宝宝体重也有关。何谓胃容量,通俗来说,就是胃的大小,能够承受多少食物。一般情况下,一位新生儿奶量以30—60毫升为佳,一日需要哺乳6—8次。当然,随着消化能力的完善,需逐渐增加奶量,3个月以后,新生儿胃容量明显增长,约为100ml,建议每次可以喂食90— 120毫升奶,但喂的次数要相应减少。宝宝除了要喝奶,还需要喝水,两次哺乳的间隔可以喂一次,每天喂水量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到正常哺乳。
根据婴儿体重计算吃奶量
归根到底,奶量如何控制?据调查,奶量可以根据新生儿体重加以计算。例如,因牛奶不易消化,新生儿食用需要兑水,如果新生儿每日吃奶量为100~200毫升,可以按照4:1、3:1、3:2、2:1、1:1的比例兑水。简单点说,如二份奶300毫升勾兑一份水150毫升,可分7—8次喂食。消化功能正常的婴儿出生满15天才可喝纯奶,奶量参照婴儿体重,每公斤体重需要喂食100~150毫升纯奶,每顿需摄入60~100毫升。
新生儿体重有什么特点
体重是反映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是判断小儿营养状况、计算药量、补充液体的重要依据。
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000克。正常范围为2500~4000克。
一般说,小儿体重的增长是随年龄的长大而增加,年龄越小,体重增加越快。但是有一个特殊的地方。
新生儿出生后2~3天,由于胎粪的排出、胎脂的吸收及丧失水分较多,加上初生孩子吸吮能力弱、吃奶少,可以出现暂时性的体重下降,甚至比出生时的体重还低,临床上称“生理性体重下降”。到出生第3~4天,体重减轻可达出生体重的6~9%。如:出生时体重3700克,到第3~4天可以减轻222~333克,此后,随着孩子吃奶量的增多,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逐步调整,体重会逐渐增加,恢复到出生时体重。若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10%,或生后第10天仍未回升到出生时水平,那就不是正常的“生理性体重下降”了,应该找找原因,是否喂养不当、奶量不足,还是小孩生病了。
影响早产儿体重的因素
1 、初产年龄:初产年龄在30岁以下,新生儿出生体重随孕妇年龄增加而增加,超过31岁则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2、孕妇健康状况:孕妇患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等疾患,新生儿出生体重低。如感染病毒或其它微生物,也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3、孕妇嗜好:孕妇吸烟会导致新生儿体重低于正常体重。
4、孕周:胎儿在母体中的时间太短或太长,均会影响新生儿出生的体重。孕35至39周,新生儿出生体重随 周增加而明显增加:孕40周至43周,体重增加较慢;孕44周后,体重反而下降。
5、胎次及多胎:第二胎第五胎新生儿出生体重与第一胎相比,呈递增现象,多胎新生儿体重一般都较低。
6、营养状况:节食、偏食、挑食都会造成营养缺乏而导致新生儿体重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