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关于乳腺癌的认识误区

关于乳腺癌的认识误区

1、乳腺癌是不治之症,一旦患病就没有治疗价值

由于受不少影视作品或身边的道听途说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仍将恶性肿瘤视为“不治之症”,甚至于谈癌色变。然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的药物及新的治疗方式的出现,目前不少恶性肿瘤已经获得治愈的机会。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乳腺癌的死亡率却有所下降,恰恰证明乳腺癌并非不治之症。当然不同阶段的恶性肿瘤获得治愈的机会不一,但早期的乳腺癌其临床治愈率可达90%以上。因此恶性肿瘤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乳腺癌的自然病程以无症状的临床前期最长,约占全病程的2/3,使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具备了客观的条件。目前资料显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可使乳腺癌死亡率下降15~25%。临床上经过影像学的检查发现的不可扪及的乳腺癌其远处转移率低,10年无瘤生存率达90%以上。另外,即使是晚期的乳腺癌,经过合理的药物或生物学治疗也可延长患者生存、提高患者生活治疗。因此当患上乳腺癌的时候,切忌炜疾忌医,应该及早治疗,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2、乳腺癌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的女性才会患癌

不少人认为恶性肿瘤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组织细胞异常生长,因此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我外婆、妈妈都没有患过乳腺癌,我自己肯定不会患乳腺癌。”然而,恶性肿瘤的发生是由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和人体的遗传易感性所决定的。某些遗传缺陷或免疫缺陷病的个体,会表现出易患某些肿瘤的倾向,即对肿瘤的遗传易感性。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复杂,至今尚不能用已知的单因素或多因素模型来完全解释其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因此,遗传因素只是影响乳腺癌发生的因素之一,其他危险因素亦会对乳腺癌发生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对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的突变的研究可以解析大部分遗传性的乳腺癌,但仍有不少基因与遗传性乳腺癌相关,另外超过50%的遗传行乳腺癌尚无法解释。实际上遗传性乳腺癌大约占说有乳腺癌的5~10%,大部分的乳腺癌在多因素的作用相关的。影响乳腺癌发生的其他因素包括:雌激素的刺激、电离辐射、饮食习惯和乳腺其他疾病等。

3、乳腺癌是女性的疾病,男性不会得乳腺癌

乳腺并不是女性特有的器官,男性同样有乳腺组织,只是外观上并不明显。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相比之下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较低,仅为女性乳腺癌的1%左右。文献报道男性乳腺癌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5~65岁,约占全部乳腺癌的0.7~1.2%。男性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BRCAl和BRCA2基因突变)、内分泌因素、电磁辐射以及环境的致癌化学物质等有关。同女性乳腺癌一样,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缺乏有关男性乳腺癌的防治的宣传以及男性患者及部分医护人员常对此掉以轻心,不少男性乳腺癌未能做到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从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应该引起人们对男性乳腺癌的关注。

4、自我检查时最有效的早期诊断方式,不需要花钱体检

乳腺自我检查是妇女定期自行进行乳腺触诊,以期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发现,但BSE的敏感性仅20~30%。诚然,乳腺为体表器官,不少乳腺癌的征象可以自行检查发现,如乳房肿肿块、乳头血性溢液、乳房皮肤改变等。但不少乳腺癌,特别是病灶较小的乳腺癌,临床上没有明显症状,需要通过临床影像学的检查方法才能发现。目前的临床研究试验结果显示,乳腺自我检查仅提高良性肿瘤的检出率和活检率,并未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也不能有效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因此,美国癌症学会的“癌症早期发现指南”已经不再推荐乳腺自我检查作为常规的乳腺癌早期诊断措施,但仍建议告知妇女乳腺自我检查可能潜在的获益(提高自我意识)和局限性(主要是假阳性率)。

因此,目前仍然建议妇女定期到专科医院进行乳腺体查,特别对40岁以上的妇女和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以期达到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5、乳房没有触及肿块,就没有患乳腺癌的危险

乳腺癌的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乳房肿块,但并不是唯一的临床表现。既往,不少人曾错误认为只要乳房没有触及肿块,就不可能患乳腺癌。随着广大妇女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和乳腺癌筛查及早期诊断工作的不断开展,愈来愈多的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被检出,其中25~35%的不可触及病变为临床。临床上不可触及的乳腺癌的多数由乳腺X线检查和超声检查发现。除了乳腺肿块,有时微小的钙化灶甚至是乳腺X线检查诊断乳腺癌的唯一表现。部分不可触及的乳腺癌中有22%~30%仅能由超声检查发现,特别是腺体致密的年轻患者。部分早期的乳腺癌临床上仅仅表现为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的乳头溢液,乳腺X线及超声检查均阴性,仅能通过乳管镜检查发现。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乳腺专用MRI(核磁共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不可触及乳腺癌的临床检出。

另外,与可触及肿块的乳腺癌相比,不可触及的乳腺癌大多为早期乳腺癌(0、I、Ⅱ期的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良好。目前,临床建议妇女每年进行临床乳腺检查和乳腺超声检查;对于40岁以上的妇女建议每1~2年增加1此乳腺X线检查,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议选择性MRI检查,以期达到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6、乳房摸到肿块,肯定得了乳腺癌

尽管80%以上的乳腺癌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但并不是所有乳房肿块都是乳腺癌。实际上,很多的乳房肿块都是良性的肿块。乳腺癌的肿块一般表现为无痛、质硬、边界不清、活动欠佳的特点;而大多数便面光滑、活动的肿块都可能是良性的肿块。当然,如何鉴别乳房肿块的良恶性可通过超声检查、乳腺X线检查等作初步判断,最终需要组织学病理检查才能确定乳房肿块的良恶性质。

当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是难以初步判定乳房肿块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因此,如果发现乳房肿块,首先需要到乳腺专科作进一步的诊断,以免延误诊治。

7、患乳腺癌就一定要切除乳房

乳房,对于女性而言不仅有哺乳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代表着女性健康、美丽和自信。不少女性认为一旦患乳腺癌,就意味着将要承受失去乳房的痛苦。但乳腺癌患者一定要切除乳房吗?

乳腺癌传统根治术需要切除整个乳房和清扫腋窝淋巴结。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从肿瘤生物学角度讲乳腺癌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乳腺癌是否根治不取决于手术方式,而在于疾病分期的早晚及全身综合治疗是否有效、规范。国内外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早期乳腺癌行保留乳房手术及术后放疗可取得和传统乳腺癌根治术(全乳切除手术)同样的临床效果,另外,对于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者,可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从而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大部分的早期乳腺癌可以进行保乳治疗,保乳手术不是以牺牲生命来换取美丽,符合保乳适应症的患者施行保乳术后与传统切乳手术的远期效果基本一致。

另外对于不适合保乳手术的患者,通过乳房重建可以让失去乳房的女性再圆拥有完美曲线的梦想。乳房重建是指用自体组织或人工移植物再塑乳房外形,包括乳头乳晕的重建。自体组织主要采用背阔肌、腹直肌和臀大肌肌皮瓣,移植物主要采用硅胶假体。乳房重建可以和乳房切除术同期进行,也可以在乳房切除术后2~3年后再做。医学实践证明乳房重建术并发症少,也不会增加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

8、乳腺癌已经治愈了,不需要定期复查

不少乳腺癌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接受手术、化疗、放疗及内分泌药物治疗了,也就获得临床治愈了,而且自我感觉良好,也就不需要找医生麻烦了。然而乳腺癌治疗后并非万事大吉了,不管早期或晚期的乳腺癌临床治愈后都存在一定的复发转移风险,而且患乳腺癌后对侧健康的乳腺患乳腺癌的机会也比普通的人群要大。对于部分局部复发的患者,如果早期得到合理治疗往往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疗效。如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后出现肿瘤的的局部复发,再经过根治性的全乳腺切除手术可以获得根治性的临床治疗效果。另外,乳腺癌可通过淋巴或血管发生全身性转移,如何及时发现这些可能潜在的远处转移病灶必须定期接受常规的检查,而早期发现这些转移灶十分有利于延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建议乳腺癌患者术后2年内每4~6个月定期复查,其后3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5年后每年复查一次。

走出乳腺癌认识误区

对乳腺癌的恐惧是女性健康的大敌

新华网沈阳6月10日专电据《千山晚报》报道:对于许多女性来说,最具有威胁性的疾病莫过于乳腺癌。看到媒体上的相关报道以及身边熟人患了乳腺癌的实例,一些女性总是显得惴惴不安,谈癌色变。有关专家认为,为了消除女性相关心理负担,正确了解乳腺疾病及相关知识是必须的,这样才能走出认知误区,快乐生活。

鞍山市妇儿医院乳腺科主任姜国伟介绍说,乳腺癌大多数发生在中老年女性身上,年轻女性不必惶惶不安,对乳腺癌的恐惧可造成内分泌系统改变,反而增加患病的几率。另外,要知道乳腺癌与乳腺疾病是两回事,并非所有的乳房异常都会致癌,最常见的是良性疾病,其转化成乳腺癌的几率只有2%-4%,大多数可治愈。

姜国伟主任还提醒,不要对某些药物或治疗仪器过于信赖,要知道任何治疗都会有副作用,而且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和仪器治疗可预防乳腺癌的发生。现在,乳腺癌及良性肿瘤真正的病因仍不清楚,有效的预防措施尚未找到,所以早期发现乳腺癌非常重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治愈乳腺癌,每年定期进行检查是首选的预防措施。

姜主任还提示说,基因不是判决书,虽然乳腺癌与基因遗传有关,但是否会患乳癌取决于乳腺癌的基因后天因素,良好的生活习惯、心态以及适当的体育锻炼,可降低乳癌的发生几率。而且,即使患了乳腺疾病,不一定需要将乳腺全部切除,即使是乳腺癌,如能早期发现亦可行保持乳房的根治术而达到治愈,因此一旦女性患有乳腺疾病,不必过于恐惧。

乳腺癌的十二种认识误区需注意

1、乳腺癌是不会遗传的,实际上乳腺癌约有10%来自遗传。

2、绝经之后就不会患乳腺癌了。实际上妇女在绝经后仍有患乳腺癌的可能。

3、乳腺癌是女性第一癌症杀手。乳腺癌并不是导致女性死亡人数最多的癌症,但它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4、小女孩不可能患乳腺癌。目前,国内儿童普遍出现性早熟,因此乳腺癌发病也开始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5、男性不会得乳腺癌。其实凡有乳腺组织的部位都可能发生乳腺癌,男性也有乳腺导管上皮组织,也可能癌变。

6、生育子女和人工哺乳的女性不利于预防乳腺癌。实际上生育和哺乳,会促进乳房的自我调节,增强乳房的免疫能力。

7、乳腺癌治疗等于切除乳房。乳腺癌治疗方式多样,超过一半的患者可以接受保乳治疗,即使需要切除乳腺,也不一定需要全部切除乳房。

8、乳腺癌与饮食和生活习惯无关。医学专家认为,乳腺癌的产生,与人体对热量的摄入直接相关。建议女性少吃油腻食品,特别是尽量少进食动物脂肪,保持正常体重。

9、服用避孕药可以导致乳腺癌。大量的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药不会增加妇女患乳腺癌的可能性,但是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应该注意危险性的轻微提高。

10、乳腺癌患者在治愈之后,就不必担心再次患病了。虽然早期乳腺癌在治愈5年后进入稳定期,复发可能性不大,但不能排除新发乳腺癌。

11、使用止汗剂可以导致乳腺癌。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使用止汗剂或者减少腋下汗腺分泌可以导致乳腺癌发病率提高。这种说法可能源自于人们对解剖知识的缺乏,或者出自某些不健康的怀疑论者之口。

12、 乳房自检是最有效的早期诊断方式。乳房X光检查,尤其是新近的钼靶照相检查是最可信赖的乳腺癌早期诊断手段。手指可以感知1.5厘米大小的肿块,而X光可以发现小于0.5厘米的肿块,并判断它的性质。对于乳房自检,不能夸大它的功效。

乳腺增生和乳腺癌之间关系

乳腺增生发病率近几年呈现一种上升状态,很多女性都是通过一般常规检查发现。由于对乳腺癌认识不够,对于乳腺增生和乳腺癌之间关系认识不够,很多人一旦被诊为乳腺增生都会误认为患了乳腺癌,从此便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甚至不能正常工作。

专家提醒广大女性患者,一定要正确认识乳腺增生症,绝不要把它与癌症相等同。如今女性朋友对于乳腺增生和乳腺癌之间关系存在两大误区。

一是潜意识夸大乳腺增生症危险性,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二是对乳腺增生症认识不足,持漠视态度,这样不易发现癌变前出现的一些征象,对早期治疗极为不利。

故,专家认为,临床医生,一旦确诊病人为乳腺增生,除了一般常规治疗之外,应该对病人进行乳腺增生和乳腺癌之间关系的详细讲解,给予心理辅助治疗。

专家说,作为乳腺增生常识问题,乳腺增生和乳腺癌都是因为女性不注意乳房的保养才引起的,若是女性患有乳腺增生,可以选择一般的常规治疗便可取得好的疗效,积极治疗乳腺增生就能够很好的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隆胸会不会诱发乳腺癌

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随着乳腺癌患者的逐渐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此病,对于乳腺癌的认识,人们经常会陷入以下八大认识误区,现为大家一一介绍。

误区一: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才有患癌可能。

事实:在已确诊为乳腺癌的女性中,70%的女性没有明显的致病风险因素。但如果一级亲属中(包括母亲、姐妹或女儿)有人患乳腺癌,那么此人患乳腺癌的风险将增加一倍。父母的家族病史对女性有同等重要的影响。

误区二:穿胸罩将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事实:不少人指出胸罩会压迫乳房的淋巴系统,导致毒素积累而诱发乳腺癌,这一说法已经广泛证实为不科学的。

误区三:隆胸手术可能导致乳腺癌。

事实:女性隆胸并不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但这些女性有必要在体检时增加对乳房的X光检查 。

误区四:乳房小的女性患癌几率小。

事实:乳房大小与患乳腺癌没有关系。乳房特别大只可能意味着不易接受检查,和患癌几率并无关系。

误区五:如果自身患病几率大,就只能等待发病征兆的出现。

事实:女性可以积极主动地降低乳腺癌的风险,如保持体重,避免肥胖;保持规律运动;减少或杜绝酒精的摄入;定期检查乳房健康;戒烟等。

误区六:乳腺癌总以肿块的形式出现。

事实:肿块可能预示着乳腺癌,但是患病征兆不止于此:乳房或乳头疼痛 、乳房肿胀、 皮肤 过敏或凹陷、乳头向内收缩等。

误区七:大多数乳房肿块都会癌变。

事实:约80%的乳房肿块都是由良性变异、囊肿或其他情况导致的。但无论如何,医生建议在乳房发生肿块时都应尽早接受检查。

误区八:切除乳房就不得乳腺癌。

事实:乳房切除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癌几率,但不能完全避免。有时可能在疤痕处开始患病,或者原有的癌细胞扩散。

乳腺增生认识误区

错误一:乳腺增生症是肿瘤

乳腺增生症是由于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而形成的,故又称之为"乳腺结构不良",它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很大关系。正常情况下,在每一个月经周期里,乳腺导管上皮和小叶间纤维组织都要经历增生和复原的组织改变过程。在某些诱发因素的刺激下,机体雌激素水平可能会出现相对或绝对升高,由此引起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和纤维组织在经前的增殖超出正常范围,进而导致原本应该复原的增生组织得不到复原或复原不完全,久而久之,积少成多便形成了结节或肿块。病理研究证实在这些结节或肿块中主要是细胞和纤维组织在数量上有所增多,而并没有发生细胞遗传学方面的改变,其生物学特性也与正常细胞差不多。因此,乳腺增生症与肿瘤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大可不必为此烦恼。

错误二:乳房疼痛越厉害,乳腺增生越严重

乳房疼痛是乳腺增生症最常见的症状,典型的疼痛通常有与月经相一致的周期性特征,也就是说疼痛差不多于月经前一周出现,月经干净后减轻或消失。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可以耐受的轻微胀痛或刺痛,疼痛剧烈并有时可以放射到腋下及颈肩部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专家认为,乳房疼痛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乳腺组织中理化刺激的强度和个体对疼痛的耐受性有关,与乳腺增生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平行,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青春期的乳痛症即单纯乳腺增生症以周期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客观上乳腺增生的病理改变并不明显;而有明显病理变化的乳腺腺病和乳腺囊性增生者因病史较长机体有了适应性转变后反而可能没有明显的主观不适。因此,“乳房疼痛越厉害,乳腺增生越严重。”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而以此作为乳腺增生症是否需要诊治的依据更是危险的。

错误三: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关系密切

关于乳腺增生症是否癌变的研究在医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有明确的关系。由于制作乳腺增生症的动物模型非常困难,更能说明问题的动物实验无从着手,所以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乳腺癌病人既往病史的历史性回顾和对乳腺增生症病人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面。结果发现,约有2%-3%的乳腺增生症可能发生癌变,而乳腺囊性增生症病人发生乳腺癌的机会要比同年龄组的非囊性增生症女性大3-5倍,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说“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关系密切”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一般认为,乳腺增生症只是诱发乳腺癌的多种危险因素之一。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当伴有被视为癌前病变的上皮不典型增生时,乳腺增生症演变为乳腺癌的几率则大大的增加了,应该高度警惕。

关于乳腺癌认识的4个误区

1、乳腺癌是女性的专利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这并不是说男性就一定不会患乳腺癌,研究表明,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约为(0.85~1.30)/10万。由于男性乳房脂肪组织少,癌细胞容易侵犯皮下淋巴网络,导致男性乳腺癌的病死率较女性高的多,所以男性也同样要关注乳房的变化。

2、长期服用避孕药可以导致乳腺癌

这种说法不确切,相关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药不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但是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可能会增加其患病的风险。现代的口服避孕药中激素含量较低,具有避孕、调理月经周期、降低女性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总之还是利大于弊的。

3、患了乳腺癌就等于宣判死亡

早期发现尚未发生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高达80%,而且积极手术治疗后还可以保证较高质量的生活,随着乳腺癌治疗手段的发展,只要尽早地发现并坚持治疗,乳腺癌不等于生命的终结。

4、患了乳腺癌就会失去乳房

乳腺癌治疗方式多样,超过一半的患者可以接受保乳治疗,现在有很多可以保全乳房外观的手术手段,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削减患者的心理压力。

乳腺癌的认识误区是什么

【手术+化疗≠根治乳腺癌】很多患者认为癌症病灶切除后可安享一生,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愚昧的,任何癌症都有复发的可能,潜在癌细胞可能在治疗中隐藏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发作,因此,手术+化疗+定期筛查=健康人生!【乳腺增生≠乳腺癌】女性都知道在经期前后乳房会有包块出现,也有许多女性明白,乳腺增生分为病理性和生理型,一般来说乳腺增生毋须治疗,但很多女性不知道少数严重的乳腺增生是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由于乳腺增生的普遍性,很多女性并没有把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相互连接,其实乳腺增生约有10%可能转变为乳腺癌,这主要是由于女性对乳腺增生的忽视导致,乳腺疾病无论大小,及时就医是关键。【乳腺钙化≠乳腺癌】乳腺增生钙化、结节其实已经算是是乳腺癌的前兆了,只是转化为癌症的机率较小而已,但即便如此多数女性还把这两种情况停留在简单的乳腺增生上,这其实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既然有可能发生癌变,就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切莫真的等到癌变了才开始进行治疗,那可能已经为时已晚。乳腺癌在表现症状上其实是很明显的,若我们能够在平常的生活中多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情况,定期的去医院做一下全身的检查,这种疾病就不会成为漏网之鱼。另外,我们还要告知你,乳腺癌的治疗,切忌要心情烦躁。

治疗乳腺癌的误区

乳腺癌是一种癌症,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不仅仅只会出现在女性身上,男性同样会得乳腺癌。这种疾病最好能够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现乳腺癌要进行系统正规的治疗,在治疗乳腺癌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误区,下面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乳腺癌的治疗误区:

1、大多数乳房包块都可能是癌变。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其实约8成的女性乳房肿块为良性囊肿;

2、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为1/8,并且乳腺癌危险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研究发现,女性各年龄段患乳腺癌几率为:30多岁时大约为1/235;85岁时会增至1/8;

3、乳房较小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更小。这个说法也不准确,大乳房在检查时的确麻烦,易漏诊;

4、乳房切除后不会再患乳腺癌。乳房切除之后,乳腺癌复发率会降低91%,但有些患者的疤痕处依然会出现乳腺癌复发;

5、乳房囊肿的女性患上乳腺癌风险更大。纤维囊性乳房并不是乳腺癌。不过乳房出现囊肿要及时上医院检查,以排除乳腺癌危险。

以上就是关于乳腺癌的治疗误区,大家一定要认真的认识乳腺癌并且避免进入治疗的误区,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更快的帮助病情痊愈。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一定要选对。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快乐。

男人也会得乳腺癌

男性也有乳腺 更容易扩散

性也有乳腺,只不过男性乳腺癌的发生概率很低,只是女性乳腺癌发生率的1%左右。由于男性乳腺体积小和淋巴管短,癌细胞更容易扩散。更糟糕的是,这种病很容易被忽视。几乎每年都会遇到几例男性乳腺癌的患者。

油炸食品、烟酒导致癌变

/>专家表示,以往十二三岁小女孩才出现乳腺早发育,但现在十八九岁的小男孩也会出现乳腺提早发育。爱吃油炸食品、饮食中胆固醇等摄入过高,尤其是长期酗酒者、肝功能障碍导致肝脏分泌对雌激素灭活的影响,以及乱服营养保健品等,都可能导致雄激素下降、雌激素上升等,导致癌变。如果对男性乳腺发育不重视,不及时干预或治疗,长此以往不仅可能影响生活质量,如果增生严重,还可能出现局部病变,甚至癌变等。

时刻谨记:三大注意信号

中国生物抗癌网专家提醒,胸部发育好的男性,中年后体检时应该增加一项乳腺检测,如果发现腺体特别丰富,最好做手术切除,以免发生癌变。

此外,男士应注意以下乳腺癌信号:

2结块和肿胀感。男性乳腺癌的主要症状是乳房内肿块常发生在乳晕周围,质地较硬,边界不清,表面往往不光滑,活动度较差。

3乳房皮肤凹陷,乳头内陷,偶尔伴有乳头溢血。疼痛有时候不会很明显,但如果发现乳头出现回缩,且累及皮肤,都应该提高警惕。

4淋巴结肿大。乳腺肿瘤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转移,所以如果发现腋下淋巴结长时间肿大也要特别小心。

END

远离误区 正确认识乳腺癌

关于乳腺癌我们有很多误区,其中,男人不会得乳腺癌就是其中一例。还有很多其他误区,阻碍着我们真正认识乳腺癌。比如,女性喝酒不会得乳腺癌?避孕药会诱发乳腺癌?乳腺癌就必须切除乳房?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乳腺癌,这些误区都必须排除。

乳腺癌常见的9个认识误区

体重与乳癌风险无关。这是错误的,肥胖、超重会加大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特别是绝经后,或到了晚年体重飙升时。

喝咖啡更易患上乳腺癌。事实上,一项曾发表在《乳腺癌研究》杂志上的研究称,每天喝两杯咖啡,可降低乳腺癌危险。

乳房小,不易得乳腺癌。乳房大小与患乳腺癌的风险无关,即使是男性也会患上乳腺癌。无论什么罩杯的女性,都应学会自查,进行常规筛查等。

母亲比父亲的遗传风险更大。这也是不对的。不管是母亲还是父亲患上乳腺癌,都会加大子女的乳腺癌风险。

用止汗剂加大乳腺癌风险。由于止汗剂中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它们可能会影响雌激素,“止汗剂会加大女性乳腺癌风险”的说法曾广为留传。不过,美国癌症协会表示,这是个谣言,研究表明它与乳腺癌患病风险之间没有相关性。

多数乳腺肿块是恶性的。实际上,约80%的乳腺肿块不是恶性病变,如囊肿。如果检查发现乳房有变化,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时复查。

隆乳术会加大乳腺癌风险。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做过隆乳术的女性患上乳腺癌的风险,并不会高过带A罩杯的女孩,建议必要时做X射线检查。

X射线加大乳癌风险。X光照射过程中的确存在辐射,但量极小,所以风险很低。X射线筛查对发现早期乳腺癌很有帮助,美国癌症协会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应每1~2年接受一次筛查。

老流产乳癌风险高。流产确实会扰乱激素的分泌周期,尽管乳腺癌与激素水平之间存在关联,但目前的很多研究表明,流产和乳腺癌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关推荐

走出腹膜癌的认识误区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人说,谁谁患了晚期癌症了,医生打开肚子直接就缝上了,已经没治了。这在过去可能是事实,因为过去对腹腔广泛转移的肿瘤病人,普遍主张姑息治疗,即便手术也没有多少把握,患者饱受病痛折磨,生存期仅仅几个月。然而医学发展到今天,这种所谓晚期癌症已经有了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首先来认识一下腹膜癌。大部分腹膜癌为转移癌,一般哪些肿瘤患者容易发展成腹膜癌呢?通常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腹膜假黏液瘤、腹膜恶性间皮瘤、原发性腹膜癌等腹盆腔恶性肿瘤局域性进展易形成腹膜表面肿瘤,我们称之为腹膜癌病(peritone

乳腺癌的化疗护理应重视心理护理

一,心理护理。帮助乳腺癌患者正确认识乳腺癌。患者受社会上癌症等于死亡的错误认识的影响。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错误地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得了癌症就等于是被判了死刑或死缓,这种对癌症的恐惧主要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而由于化疗可能引起呕吐、脱发、局部皮肤坏死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大多数病人错误地认为化疗药物是一种毒药,这种恐惧主要来自于对化疗药物的不了解、化疗知识的缺乏及对化疗后自我形象的担心。 二,帮助乳腺癌患者正确认识乳腺癌的治疗,告知她们乳腺癌是综合性的治疗。患者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而焦虑主要来源于知识缺乏。由于大多

前列腺炎治疗认识误区

误区一:前列腺炎都有传染性临床上绝大多数慢性前列腺炎是查不出致病菌的,这一类型不具有传染性。一般情况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以过夫妻性生活,只是不可过于频繁而已。 误区二:治疗须使用抗生素慢性前列腺炎有一大部分是属于无菌性的,是由一些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采用抗生素来治疗,自然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倒是少吃肉类、多吃豆类和蔬菜对保护前列腺有很大的好处。 误区三:前列腺炎跟增生是一回事经常有患者将这两者混为一谈,而且还有不少患者担心慢性前列腺炎会直接引起前列腺增生症。其实,这两种疾病性质完全不同,病因、病理各异,不存

​专家解读关于乳腺癌的五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我又没到更年期,乳腺癌和我怎么也搭不上边!” 许多年纪轻的女同胞认为乳腺癌是中老年妇女的“专利”,所以平时并不关心乳房健康。然而我国例行体检和抽样调查发现: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的趋势,20~30岁的年轻女性中,约有50%的人患有乳腺增生。虽然乳腺增生并不是乳腺癌,但如果任其进一步发展,就极有可能癌变。 误区二:“我家没有人得过乳腺癌,我以后肯定也不会得!” 近期的研究表明:尽管没有家族史,不及时防治仍有可能患上乳腺癌。刘薇主任说,家族病史并不是乳腺癌的主要病因,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

包皮包茎有哪三大误区

包皮包茎常见认识误区一、婴幼儿包茎会自然治疗。大多数3-4岁的孩子会由于生殖器官发育、生殖器官的生理反应,会出现包皮自然翻转,很多男性都表示自己包皮永远都是健康的,其实这是误区是错误的,临床中确实有的儿童包皮口非常狭窄,甚至到了青春期之后仍无法自然翻转,因此一旦出现不能自然翻转,建议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诊断。 包皮包茎常见认识误区二、男性包皮过长是正常的:很多男性觉得自己性生活正常没有问题,就会觉得包皮过长属于正常现象,只要到了成年后青春期之后,就是会自然翻露的,其实这也是对于包皮包茎这个疾病存在的误区

风湿的认识误区都有哪些呢

1.未经医生诊断,自己乱吃药,导致各种不良后果。这也是风湿病的认识误区。 2.早期不在乎,认为自己会好。有的人早期只有一个手指、足趾或腰、背、髋关节疼痛,但却不在乎,等到病重了才去医院,结果容易失去最佳治疗时机。这是风湿病的认识误区之一。 3.为图省钱或方便,看街头小广告到非正规诊疗机构吃所谓的“祖传秘方”。由于不知道“秘方”中含有的药物成分,吃药后症状看似缓解了,病人就认为有“疗效”,其实往往会掩盖病情。 4.“见好就收”,治疗不彻底也是风湿病的认识误区。有的病人治疗效果很好,但是一见病痛减轻,就停止治

普遍存在的颈椎病的认识误区

一、颈椎病的认识误区:脖子和肩部感到酸痛就认为是颈椎病。 大部分脖子和肩部的酸痛还是因为肌肉疲劳所致,真正的颈椎病大多带有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双脚有踩棉感等症状,因此不要把脖子和肩膀的酸痛简单等同于颈椎病。 二、有些年轻人转头时颈椎经常发出响声,就认为自己得了颈椎病。 转头时之所以脖子会发出“咔咔”的响声,主要是因为颈部的韧带和骨骼发生摩擦所致,颈椎病的认识误区就是这个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颈椎病。事实上,颈椎病仍然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年轻人患病的比率不高,但年轻时不良生活习惯和长期伏案工作确实会增加将来患

卵巢癌的4大认识误区

卵巢癌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由于很多女性朋友对此病不甚了解,所以在认识上很容易陷入误区: 卵巢癌早期无症状 卵巢处于盆腔内,卵巢癌发生后也可表现出其他症状,只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开始侵犯其他器官时,人们才会发现,但此时已经进入到中期或晚期。所以早期并非无症状。 更年期和绝经期女性发病率较高 卵巢癌可发生任何年龄,更年期与绝经期的女性最为常见,并不能笼统的这样理解。因为不同类型的卵巢癌年龄分布也不同,如卵巢上皮癌40岁以后迅速增加,高峰年龄为50-60岁,到70岁以后逐渐下降,性索间质肿瘤类似卵巢上皮癌,随年

卵巢癌的常见认识误区

1、卵巢癌不能早发现: 实际上,定期体检,包括常规妇科检查、血液CA-125化验、腹部B超检查,均可发现早期卵巢癌变,尤其对常见卵巢病变,可以很容易在早期发现并治疗,能够阻止病情的恶化,成为卵巢癌。 2、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 当女性出现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时,她们很难察觉到这是卵巢癌,因为卵巢癌的症状也有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很难被引起重视。 3、化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过量且不规范的化疗会损伤患者体质,增加肿瘤细胞耐药性,反而给治疗造成很大障碍。而且无论是诱导化疗还是巩固化疗,其疗

人们对鸡眼的认知误区

鸡眼的经常性发生,让很多患者都不清楚自己鸡眼发生的病因,而且很多时候还将鸡眼与其他眼科疾病相混淆,存在着很多鸡眼的认识误区,下面我们就看下鸡眼的认识误区有哪些,大家一定不要有对鸡眼认识上的错误。 鸡眼认识误区 初起,胞睑微痒痛,近睑弦部皮肤微红肿,继之形成局限性硬结,并有压痛,硬结与皮肤相连。若病变发生于靠小眦部者,红肿锨痛较剧,并可引起小眦部白睛赤肿。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及有压痛,甚至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本病轻者可于数日内自行消散,重者3—5日后,于睑弦近睫毛处出现黄白色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