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和最不好的四句话
最好的和最不好的四句话
有这样4句话,对他有帮助
1. “你来决定……”
如果你要让孩子来做什么事情,或者你想阻止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说这样的话——“你来决定吧,……”给他一个清晰的认识:我自己决定了我的行为,同时对我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你的孩子正和他的伙伴在家里疯闹,你可以对他们说:“这样大声会影响到邻居的休息,那么你们来决定吧,是安静一点儿呢还是到外面去玩儿?”如果他们已经选择出去玩儿了,但5分钟后他们还在屋里大喊大叫,你就可以接著说:“你们刚才已经答应了到外面去玩儿了不是吗?”这样做,既可以教会孩子明白选择就意味著承担后果,而且也可以使父母避免总是充当一个约束他们的坏警察的角色。你选择了,并且对它负责,这就是真正的自由。
2. “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的这种行为。”
教导和约束,对于孩子来说总是必要的。但你一定要把他不好的行为和他这个人分开——这会使你和他都懂得,不好的行为并不意味著做这件事的人就是“坏人”。在你管教他的同时告诉他:“我为你指出什么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正是出于我爱你,尽管我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是我爱你!”这样同样能够给你自己一个提醒,你的目的是纠正和引导孩子的幼稚和无知,让他变得更加可爱和优秀,而不是仅仅为了教训或惩罚。同时,这也能够使你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更能保持平静平和,而不至于表现出低质量的、起不到榜样作用的咆哮。
3. “你要知道,不同的人会有自己不同的需求。”
当你的孩子又在重复那句“这不公平!”的时候,你需要做的不是呵斥或忽视他,而是要耐心地让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事实上,每个人并不是一定都会得到同等的待遇的,在这种状况下,“公平”真实的含义其实是“每个人在他需要这个东西的时候得到它”。于是,如果你买了什么礼物给亲戚的孩子,你不要再买一份给自己的孩子,以示“公平”或“安慰”。试想如果别的孩子生病了,你的孩子是不是也要一起吃药呢?
4. “告诉我,你心里真实的想法!”
当你的孩子在被激怒的时候,很可能会破口而出那些难听的话来:“你这混蛋!”或者“我讨厌你!”因为这是他们在情绪激烈的时候所能想到(或者说模仿到)的最“狠”最解气的话。但你作为父母,你需要帮助你的孩子更深一些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究竟是什么激怒了他,让他感到愤怒(或者是不安、委屈等等),帮他分析整个事实。比如在他自己暂时厘不清头绪时,你可以给他一些帮助:“你不高兴是不是因为娜娜跟别人说了你告诉她的小秘密?”根据事实,帮孩子掌握自己的情感,教导他在这种时刻应该怎么想,让自己能平和,能和他人处理好关系。这样,将来在没有家长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也能学著克制和缓解自己的情绪了。
有这样四句话,最好不要说
1. “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或者一个4岁的孩子拒绝在公共汽车上老老实实地坐著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儿。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体,父母会十分满意和高兴,但当你要求他“合理”时,你实际上是在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行为的原因之前,就说出了这样带有责备性质的话。这时,你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孩子带给你的影响(让你尴尬或者难堪)。真正地去关心他的感受,理解他并给他以足够的体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呆在这里很烦闷?或者他饿了?
2. “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
和孩子开玩笑,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开发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诸如“你又忘记了拧紧瓶盖,你是不是没脑子啊!”这样的“玩笑”,却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受伤或者气馁。尽管有些父母想,这样嘲笑一下孩子,也许会对他将来承受更多人际关系的复杂会有帮助——他会因为有过这样的“训练”而变得“坚强”!这是错误的。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务是爱他、支持他、帮助他、教导他,而不是应该把这种装腔作势的“挫折训练”隐藏在“玩笑”里。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觉得他很蠢很没用,那就请你不要那么说。
3. “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某孩子一样啊!“
这种把孩子与别人比较的方式,最直接能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孩子自己觉得像个二等公民,同时加剧他与其他人的对立情绪。也许父母是想通过这种比较让孩子能更听话或者更努力地学习,但它除了会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说他不行,他就会越觉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弱点。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发扬或改进,才是正确之道。
4. “别跑!你会摔跟头的!”
也许父母自己认为自己的关心和提醒简直是无微不至了,可你的这种警示其实在告诉他“我已经遇见了你会摔跟头的”——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沮丧,他越努力(想做得更好)越会遭遇失败(“跑了就会摔跟头”)!其实你可以叮嘱他“把鞋带系好了再出去玩儿”,这时你谈论的是他的鞋子,是装备的准备,而不是孩子的“无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发生什么事情,孩子往往越会忽视你的提醒,因为他觉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教好孩子的几句话
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世界中学生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有多高,孩子就能走多远有多高
腰疼怎么办 运动注意事项
小贴士:护腰记住四句话
有些人一弯腰一低头,腰就扭了。最好的办法是弯腰的同时要屈膝。
比如总喜欢用右手或右肩,长期让一侧承受压力,会导致腰部受力不均,肌肉很容易拉伤。用力的时候,左右两侧要轮番用力,比如背双肩包,或左右手轮换。
运动导致腰受伤的患者非常常见,一个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没有做好热身。运动前一定要热身,比如站立扭扭腰,弯腰压腿,增强神经系统反应能力。
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也很容易伤腰。很多人上班久坐,或喜欢躺在床上或沙发上玩手机、看书。时间久了,容易导致椎间盘突出。久坐人群一定要站起来活动。
男性出轨最不该说的三句谎话
第一句:我和她只是普通朋友。男人这句话是想告诉老婆,他和那个女人只是逢场作戏,并非她所担心的那种关系,可瞬间掩饰自己的紧张情绪。女人并不反对老公交往异性朋友,只是外面的诱惑太多,能坐怀不乱的男人太少,盯得紧是担心老公失足落水。男人面对老婆突如其来的质问,这句谎话可张口就来,根本不用思索,但确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既便老婆情愿相信不是那种关系,也是为了顾全大局或自我安慰。因此,男人犯了错不要自作聪明,应该立即善后迷途知返,不然哪天被抓了现行,再想获得原谅就难了。
第二句:我和她没有做那种事。男人这句话是想让老婆相信,她所听到或看到的都不是事实,他和那个女人并没有越轨行为,能短暂起到安慰老婆情绪的作用。有道是无风不起浪,男人这句话连鬼都不会相信。女人既然质疑男人跟某个女人的关系,说明她已掌握了某些蛛丝马迹,不当面揭穿是想给老公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机会。虽然男人这句谎话只是想抵赖,但却辜负了老婆的良苦用心,等于是给脸不要脸,逼着老婆去寻找出轨证据。因此,男人出轨暴露后,最好主动承认错误,知错即改或许比说谎抵赖更能获得谅解。
第三句:我和她绝不会再来往。男人这句话是想表达痛改前非的决心,用以挽回老婆对自己的信任,但却带有欺骗性质。婚外情并非想断就能断得了的特殊情感,遇上难缠的插足者更不容易了断,陷入婚外情无法自拔的大有人在。婚外情还像一剂药,出轨后容易上瘾,既便跟这个女人断了,也不等于以后不再偷腥,女人不会相信男人这样的承诺。因此,男人说这句话是不是缓兵之计,女人会通过监控男人行踪来证实,如果坐实是欺骗,将会招致严重后果。因此,男人若想掐断孽缘,借助老婆维权的配合或许能事半功倍。
夫妻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任,失去信任的婚姻随时会崩塌。男人寻花问柳本身就错,暴露后用谎言欺骗是错上加错。女人不是不允许男人犯错,只是怕他知错不改或一错再错,如果因为男人说谎破坏了信任基础,离婚姻悲剧也就不远了。男人出轨偷不来真情,也偷不来真爱,知冷知热的还是老婆。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花花草草也很诱人,不属于男人的最好不要去采摘。
理解是一缕精神阳光
请你思考
加入你是故事中的求助者,你不愿意得到怎样的待遇?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人在心中应该设身处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我们更值得同情的人。”理解在于沟通,能以同情心替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会很好地帮助你去理解他人,这样能化解很多矛盾,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如何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其实就是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曾绍有个心理学家为了了解婴儿为什么在人多的场合哭这个问题,他就蹲下来从婴儿的位置来看世界。他发现婴儿没有办法看到别人的脸,只能看到大家的腿。这时他才知道婴儿处在一个满是腿的世界,怎能不哭呢?
对于大家来说也是一样的。当家长或老师批评自己后,如果心里有气,不妨换一个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们,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样,就可以理解家长、老师对你的关心、爱护的态度:也可以调节自己不高兴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还可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从而改正错误。俗话说:“将心比心”,就是这样的。
一位智者曾经对一位少年说过四句话,对人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四句话分别是:
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
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二胎父母6句话最伤宝宝
“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
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
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会让大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弟妹则会仗着自己年纪小,认为别人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会不断犯错。
“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有时父母为避免孩子们争夺玩具,实行同一款玩具买两件,孩子就不会因为别人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间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纷争,父母便对她们说:“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实这种教导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借着互相分享玩具的时机,懂得体谅别人的需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而可以获得与别人分享的喜悦。
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意识到某些东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别人的,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楚河汉界”的观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
“哪个乖就爱哪个。”
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谁乖就爱睡”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
长此以往,孩子会为了讨好长辈和争取他们的爱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现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应以真诚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带着面具,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下。
“弟弟一个人呢,快去陪他玩玩。”
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令孩子反感。试想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话,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当然会感到扫兴。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却不理会自己,这样无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膜。
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只会令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变差。父母若经常要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她不过是我们家的佣人。”
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对孩子说:“她只是个保姆。”这样的话是极富阶级观念的,让孩子意识到她是佣人,我们雇她工作,我们就有权不尊重她!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尊重保姆曾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试想这样的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犯了错,父母却怪保姆没照看好,这只会令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导,甚至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懂得承担责任。
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责备保姆,这会纵容犯错的孩子重蹈覆辙。
“等客人走了再罚你!”
亲戚远道而来,孩子在别人面前撒娇,父母一时怒上心头,说出这样的话。一般来说,父母为免客人和自己尴尬,不便马上责骂孩子,准备等客人走了之后再说。可是由于父母和客人谈笑风生,把处罚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不过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却不立即处罚,等得太久,可能连孩子也忘了处罚的事。如果想取得惩罚的效果,让孩子知错能改,就要立即处理,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少。
施行奖惩,都该即时处理,才能获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惩罚,可能已把自己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另责罚的作用大大减少。
最伤孩子心的十句话
.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像..
孩子被对比,很可能增加他们本能的敌对情绪,甚至耿耿于怀。应该向孩子讲清楚你的具体要求。重点放在你希望他改变的不良行为上。
2.你滚吧,想去哪里去哪里
最后通牒式的话让孩子没法应对,他虽然不想离家出走,但更不想就此低头。任性的孩子可能会逞一回英雄,真的离家出走了。应明确指出孩子的错,即使在批评的时候,也应让他感到父母的慈爱和关切。
3.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被话刺伤的孩子只会心生叛逆,把事情弄得更糟。父母要和颜悦色,耐心讲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4. 你的妈妈/爸爸是个傻X(或类似否定另一方家庭成员)
也许她/他真的让你觉得不满意,但是你不能老是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更不能说给孩子听。因为如果老是听你这么说,孩子就会认为这样评价一位家庭成员是很正常的,这会影响他对父母的尊敬感,甚至会对未来他的人际产生恶劣影响。
5.你简直笨到家了
这话只能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有的因此产生自卑感,不求上进。家长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卓有成效的帮助,才是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掌握生活本领的根本方法。
6.妈妈求你了
教育最怕出现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软硬不吃,但千万别说妈妈求你了。说这话就意味着父母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心里更加篾视你。
7. 这就是你不听话的后果!
在你告诉孩子不要跑,结果他/她还是在跑而且摔倒了的时候,你可能会这么想。但是如果你这么和孩子说了,那就是白白浪费了一次告诉他/她一些道理的机会。
8. 有本事你就一直哭,我看你哭到什么时候?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感受到你不愿意再与他进行交流。无力和恐惧感会让他/她持续难过下去,而这已经和最初为了什么而哭无关。最好的方式是告诉孩子自己冷静一下,想一想这样真的好吗?
9. 你别弄,你弄不好;我帮你弄!
让他们自己刷牙、系鞋带、完成作业,只要交给他们,都能学得会。如果你老是帮他们做,结果就是所有的事情孩子都无法独立完成。
10. 还是XX时候的你更好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话没什么,但这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她觉得现在的自己不够好,而且还会不停的反思自己到底为什么变得不堪。
孩子最讨厌这十句话家长你们说过几句
[第一句]“笨蛋,没用的东西。”
告诉孩子:你不笨
是谁给孩子贴上了“笨蛋”的标签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成为“笨蛋”
在平常之中赏识你的孩子
翘起你的大拇指
一句简单的话,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第二句]“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听话“的孩子到底好不好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从自己
给孩子争辩的权力
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学会与孩子说话
当孩子与父母顶嘴时
沉默会更具震撼力
[第三句]“我说不行就不行。”
别耍“因为我是你爸爸”的威风
“一言堂”的后果
惧怕不等于信服
尊重孩子的选择
学会与孩子商量
听听孩子的建议
[第四句]“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没有力度的话不要说
别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停止空洞的说教
尊重是最好的办法
批评孩子时,注意不要伤着孩子
宽容孩子的“不务正业”
不要强迫孩子做他暂时不喜欢的事
[第五句]“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
物质奖励刺激孩子学习好不好
为孩子制定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能摸得到
怎样帮助孩子最有效
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因什么而可爱
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
别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
[第六句]“你可真行,竟做出这种事!”
只当“参谋”,不当“司令”
“早恋”不是洪水猛兽
“贼”的帽子扣不得
接纳孩子的缺点
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不要怕孩子吵架
[第七句]“你又做错了,真笨!”
允许孩子犯“错”
失败后孩子更需要肯定
你在给孩子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拯救一个人的灵魂比制裁肉体更有效
教育孩子是疏而不是堵
告诉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
[第八句]“一看你就没多大的出息,将来就捡破烂吧!”
摆正期望的天平
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做不到
做一位自信的父母
孩子需要赏识,渴望被肯定
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去锻炼
驱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阴影
[第九句]“都是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
教育孩子不应统一模式,要因材施教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不可随意涂抹
别让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
告诉孩子:成功不在于角色的大小
让孩子成为优秀的关键在哪
让孩子学会跟自己比赛
让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长
[第十句]“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了精神。”
孩子最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让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学习上
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让孩子适当地玩一玩电子游戏
不可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力
玩出孩子的自信心
两句话治好颈椎病
治好颈椎病第一句话:
你拍一,我拍一,一直拍到七十七
就是右手拍左肩,左手拍右肩,能伸多远伸多远,一直拍到七十七次。这个动作,如果是年轻人,从后面拍更好。老人从前面拍也行。这样做,血液马上流畅。
治好颈椎病第二句话:
深呼吸,下蹲起,10点10分去看戏
深呼吸,一种叫胸式呼吸,一种叫腹式呼吸。我们平时呼吸,每一次吸入呼出空气500毫升,一次深呼吸就有2500毫升~3000毫升。这个深呼吸,一次就有7~8次平时呼吸的量。更重要的不仅是氧气多了7~8倍,而且横膈膜一下降,胃、肝、脾、肠等得到温和按摩,改善肠胃功能,什么胆石癌。胆结石全没有了,还能保护内脏。
下蹲起就是站起来再下蹲,蹲下去再站起来,要做够5~10次,渐渐做够15~20次。 人在下蹲站起的时候,对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是最好的锻炼。 以后你突然一下站起来就没事了,头晕头疼脑袋发蒙也没有了。
什么是“10点10分”去看戏呢?
双臂向身体两侧伸开,和地面平行,类似钟表9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然后双臂同时向10点10分的位置抬起,再回落9点15分的位置。重复这个动作,连续做20~30次。腰肌、背肌、胸肌、颈部肌肉都得到锻炼。
什么是叫"去看戏"呢?小时候在农村,墙很矮,隔壁在演戏,你想看戏的话就得把脚踮起来,伸长脖子。保持这个姿势几秒钟,之后再反复去做,这样做以后肩部、上肘、颈部、脚部肌肉都能得到锻炼。
听说这位有颈椎病的博士做了一个月,基本告别计算机,打计算机做事脖子都很舒服,不愧是"牛人一句话治好颈椎病"。
影响宝宝一生的四句话
1. “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或者一个4岁的孩子拒绝在公共汽车上老老实实地坐着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儿。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体,父母会十分满意和高兴,但当你要求他“合理”时,你实际上是在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行为的原因之前,就说出了这样带有责备性质的话。这时,你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孩子带给你的影响(让你尴尬或者难堪)。真正地去关心他的感受,理解他并给他以足够的体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呆在这里很烦闷?或者他饿了?
2. “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
和孩子开玩笑,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开发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诸如“你又忘记了拧紧瓶盖,你是不是没脑子啊!”这样的“玩笑”,却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受伤或者气馁。尽管有些父母想,这样嘲笑一下孩子,也许会对他将来承受更多人际关系的复杂会有帮助——他会因为有过这样的“训练”而变得“坚强”!这是错误的。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务是爱他、支持他、帮助他、教导他,而不是应该把这种装腔作势的“挫折训练”隐藏在“玩笑”里。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觉得他很蠢很没用,那就请你不要那么说。
3. “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家孩子一样啊!”
这种把孩子与别人比较的方式,最直接能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孩子自己觉得像个二等公民,同时加剧他与其他人的对立情绪。也许父母是想通过这种比较让孩子能更听话或者更努力地学习,但它除了会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说他不行,他就会越觉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弱点。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发扬或改进,才是正确之道。
4. “别跑!你会摔跟头的!”
也许父母自己认为自己的关心和提醒简直是无微不至了,可你的这种警示其实在告诉他“我已经预见了你会摔跟头的”——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沮丧,他越努力(想做得更好)越会遭遇失败(“跑了就会摔跟头”)!其实你可以叮嘱他“把鞋带系好了再出去玩儿”,这时你谈论的是他的鞋子,是装备的准备,而不是孩子的“无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发生什么事情,孩子往往越会忽视你的提醒,因为他觉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