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到底胖好还是瘦好
老年人到底胖好还是瘦好
老年人胖点好?
不少人会有这个观点,老人家胖点好,说明营养充足,有精神,相应的抵抗力好,小病小疾的能扛过去。
瘦点就不好?
既然胖点好,那么瘦点就不好?肯定不是的,对于老年人来说,还会强调:千金难买老年瘦。可见,还有很多老年人想着瘦点才好呢?毕竟瘦,谐音“寿”,让自己高寿,何乐而不为?
瘦一点的老年人,说肥胖老人易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脑血管疾病。
由此可见,瘦一点、胖一点的人,说出的话,似乎都有道理。想要健康,单单从胖瘦分析,是不够的,还要从多方面考究。
BMI很重要
其实,想要身体健康,对老年人来说,看重的不是胖瘦,而是BMI,这个指数能考察一个人健康,在18.5—25之间,同时,浮动不超过10%。
BMI看出体重、升高的指数,对了解腰围、体型非常好,能更加全面的反映老年人健康,对防病、控制身材有帮助。
关注点,应该是生活习惯
小编提出一点,对老年人来说,不要在乎胖瘦,关注点,应在生活习惯上。
首先,就饮食来说,要更加注重优质蛋白的摄入,重油、重盐食物,要少吃。
其次,蛋白质的摄入,与肌肉有关,保证优质蛋白,例如,瘦肉、鱼肉、鸡蛋、豆制品,都要吃一点。
另外,摄入碳水化合物,更好的促进健康。
最后,不要刻意的减肥,老年人不要减肥,减肥错误,对健康影响更大。
怎样才算高血脂
在我们拿到的血脂测定报告单上,通常会显示四项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上文提到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上任何一个指标超过了正常值,都属于高血脂。
由于形成血栓的“核心”正是胆固醇,所以在对高血脂的判定、诊断、治疗过程中,总胆固醇值是四个指标中最具有指示意义,也是最受关注的一个。
甘油三酯水平上升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变不大,但会使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几率。
至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很多市民都会对这两个又长又拗口的专业名词非常困惑。对此,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主任赵冬说:“可以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理解为‘坏’胆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理解为‘好’胆固醇。”
“坏”胆固醇升高危害最大,它的颗粒小而密,特别容易透过血管上皮细胞“钻”进血管壁形成沉积,导致动脉逐渐狭窄甚至阻塞,与心肌梗塞发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在高血脂治疗中,首先要控制的指标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相反,体内的“好”胆固醇水平高,对于身体是有益的,而且可以帮助降低“坏”胆固醇在体内的水平,不过,“好”胆固醇只能够在体内自行生成,目前促进体内成生“好”胆固醇的药物还在研发中,不过运动加适量的红酒可以促进体内“好”胆固醇的生成。
高血脂常见误区释疑:
“我这么瘦,怎么可能有高血脂?”
专家:高血脂与基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有关,与肥胖并没有直接、绝对关系。周教授介绍,过往病例中也有体重较轻的严重高血脂患者。
“去年才验过血脂正常,不用再检查了。”
专家:血脂水平曾经正常,不等于永远正常,年龄增长的危险因素不可忽视。血脂升高会在不知不觉中危害人的身体,当发现危险信号时往往为时已晚。市民应该关心、重视自己的身体,不要硬顶硬撑到无法坚持才看医生。
“ 是药三分毒,高血脂只要通过饮食调节和锻炼就能控制,无须吃药。”
老来瘦就是老来寿?老年人胖好还是瘦好? 太胖当然也不好
因为肥胖和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往往密切相关,对很多中老年朋友的健康造成不小的影响。
体质指数(BMI)常用来作为一个人是否肥胖的参考。用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到的结果应该在 18.5~25 之间。
除此之前,还要结合腰围、体型、血压血糖血脂的水平,来综合评估是否肥胖。体重控制不单纯为了形体优美,更多的在于健康。
不要以为胖了就不会有「少肌症」,有着明显松弛的「蝙蝠袖」手臂,腰腹肥胖的「苹果型」身子,这样的体型往往意味着不仅肌肉减少,同时脂肪也大量增加。中老年人患少肌症肥胖的,男性为 35.1%,女性高达 48.1%。研究发现,少肌症肥胖人群,患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远高于「单纯肥胖」及「单纯少肌症」。
1、50 岁以后的绝经女性,受激素变化的影响,少肌症和骨质疏松症都格外需要被重视。
2、65 岁以上老年人少肌症的发生,与年轻时营养及运动状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可以试一下下面这 5 种简单的自测方法。
1. 看体重,没有刻意减重,体重每年下降 5% 时,需要注意。
2. 看速度,按照日常步行速度行走 4 米,如果步速 ≤ 0.8 米/秒,所用时间 ≥ 5 秒时,需要注意一下。
3. 看姿势,坐在约 43 厘米高、无扶手的椅子上,后背挺直,双手环抱于胸前,自行起立,然后坐下,再起立再坐下,30 秒内坐起次数 < 14 次,需要注意。如果日常生活中,从地面或沙发坐起时困难,总需要依靠手或外力支撑才能够站起,也要留意。
4. 看力量,使用简易握力器,如果男性握力 < 30 千克、女性握力 < 20 千克,需要考虑握力下降。
5. 看肌肉,臀大肌变得扁平、小腿的腿围减少、上臂有明显的皮肤松弛下垂俗称「蝙蝠袖」,都是肌肉流失的表现。
少肌症初期可能并没有任何症状,不过老人经常感觉疲劳、乏力。如果有上述多个表现,还需要去医院进行骨骼肌量的准确测量,进行确诊。
加强运动以及注重营养。
1. 加强运动,以抗阻运动为基础的运动(如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等),能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增加日常身体活动量,每周至少 3 天,每天进行累计 40~60 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其中抗阻运动 20~30 分钟。坚持 3~18 个月的综合运动,就可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功能。
2. 注重营养,除了少盐少油低糖外,还要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牛奶中的乳清蛋白,以及鱼虾蟹肉、鸡鸭禽肉、猪牛羊畜肉以及蛋类等动物性食物中,都是优质蛋白质,富含亮氨酸等支链氨基酸,有益于防治少肌症。建议每天吃够一到二两的肉类,再喝上一杯奶。在控制总脂肪摄入量的前提下,应增加深海鱼油、海产品等富含 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鼓励增加深色蔬菜和水果以及豆类等富含抗氧化营养素食物的摄入。适当补充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类胡萝卜素、硒的膳食补充剂。
总之,老年人不要超重,也要注意防止肌肉流失。不要觉得都上了年纪还关注体型,是「矫情」,这其实是对健康状况的重视。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一味追求老来瘦,也不要太多肉,健健康康,生活质量才有保障,才能长寿。
这六种食物帮你快速解除食物中毒
1、食物中毒后吃“猪血”好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猪血有利肠通便、清除肠垢之功效。现代医学证实,猪血中的血浆蛋白被人体内的胃酸分解后,能产生一种解毒、清肠的分解物,这种物质能与侵入人体内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生化反应,然后从消化道排出体外。
2、食物中毒后吃“绿豆”好
祖国医学认为,绿豆性味甘寒,解金石、砒霜、草木诸毒。对重金属、农药中毒以及其它各种食物中毒均有防治作用。加速有毒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化向外排泄,绿豆汤是最好的解毒水剂。因此,经常接触铅、砷、镉、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者,在日常饮食中尤其应多吃些绿豆汤、绿豆粥、绿豆芽。
3、食物中毒后吃“海带”好
中医认为海带性寒、味咸,功能软坚散结、清热利水、去脂降压。现代医学认为海带中的褐藻酸能减馒放射性元素锶被肠道吸收,并能排出体外,因而海带有预防白血病(血癌)的作用,对进入体内的镉也有排泄作用。
4、食物中毒后吃“无花果”好
无花果为水果中之佳品,富含有机酸和多种酶,具有清热润肠、助消化、保肝解毒功效。近年来发现,无花果对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氯化氢及苯等有毒物质有一定的抗御能力。
5、食物中毒后吃“茶叶”好
茶叶的解毒作用,早在《神能农本草》中就有记载。现代医学认为,茶叶具有加快体内有毒物质排泄的作用,这与其所含茶多酚、多糖和维生素C的综合作用是分不开的。
6、食物中毒后吃“胡萝卜”好
胡萝卜也是有效的解毒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食后能增加人体维生素A,而且含有大量的果胶,这种物质与汞结合,能有效地降低血液中汞离子的浓度,加速体内汞离子的徘排除,故有驱汞作用。
配料表只有生牛乳的牛奶好吗
好。
生牛乳一般是指奶牛分娩3天之内的乳汁,或者是挤出不久的乳汁,没有经过任何的杀菌、过滤等加工的原生奶,而市面大家能买到的纯牛奶,脱脂牛奶,全脂牛奶,都是对生牛乳进行二次加工过的,生牛乳不能直接饮用,要煮热了才能喝,因为生牛乳中是含有细菌的,直接饮用对健康不利。
生牛乳富含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生长因子及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能有效抵抗病毒、提高免疫力、促进脑细胞生长、牙齿、骨骼发育等,非常适合成长期青少年、老年人、孕妇饮用,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的饮品。
做什么运动有利于子宫脱垂的恢复
首先,我们要做的准备那就是,我们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要穿着宽松,方便运动的衣服。再准备一个垫子。
好。现在,让我们以瑜伽的基本站姿站到垫子上面,瑜伽的基本站姿,双腿并拢,收紧我们的臀肌、腹肌,胸膛上提,双肩后展下沉,双手自然的放于身体的两侧,眼睛看向前方,自然的呼吸。好,现在让我们把双脚分开,略比肩宽,脚尖指向正前方,呼气,屈双膝下蹲,尽量让我们的大腿与地面平行,保持脊柱的立直,保持自然的呼吸。吸气,上身立直。
好,让我们再来一次,呼气,屈双膝下蹲,让我们的脊柱立直,大腿与地面平行,这次要比上一次的幅度大一些。保持自然的呼吸。这个动作可以很好的减少我们大腿的脂肪,帮助子宫复位,利于子宫脱垂的恢复。
注意事项:在练习这个动作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保持的时间问题上面,要记住,每一次的下蹲都要比上一次坚持的时间长一些。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还要注意到我们的呼吸,保持自然的呼吸。
右侧后背痛出不来气经常:未治疗: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好
为什么有人喝水也会胖
答案就是基因。不久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新的研究成果:调控肥胖(主要是脂肪燃烧)的基因是IRX3 和IRX5。这两个基因能直接调节人体的“产热机制”,从而决定过多摄入的热量去向——消耗还是存储。每个人都有这两个基因,该研究有三个重要的新发现:
首先,组成这两个基因的众多核苷酸中,只要有一个核苷酸的差异就能决定“胖”或“瘦”。如果基因中含有胞嘧啶,就是胖基因,含有胸腺嘧啶,那就是瘦基因。科学家可以任意切换这两个基因中的任何一个核苷酸来人工定向干扰,制成“胖”或是“瘦”基因,从而得到胖或瘦的小鼠模型。换言之,含有胸腺嘧啶的瘦基因小鼠可以不忌口而不发胖,而含有胞嘧啶胖基因的小鼠“喂水”都长胖。
第二,在人体脂肪细胞的实验中发现,这两个基因直接作用于成人的“白色”脂肪细胞内的产热机制,以决定体内脂肪细胞的大小、多少和肥胖的程度。而早先的研究认为产热机制只存在于人类婴儿期或小鼠的“褐色”脂肪细胞,成人体内几乎没有褐色脂肪细胞。这就澄清了一种误导,认为一旦肥胖形成或白色细胞大量堆积后就很难消除。或者煞费苦心在“白与褐”之间的转换中做文章,结果当然都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