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的死亡率高是为什么
丙型肝炎的死亡率高是为什么
我国丙肝流行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报告的丙肝发病人数约12万,是2003年的6倍。目前丙肝死亡率在全球所有疾病中排在第十位,在中国,丙肝死亡率排在第五位。丙肝一直以来也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足够重视,是临床漏报率最高的法定传染病。
丙肝的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丙肝尚无疫苗,不能够事先预防。
2、八成丙肝无症状,病情呈隐匿性发展,不利于病情的及早发现。
3、潜伏期可长达15至20年,肝脏持续遭受慢性损害,易转化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4、 90%丙肝患者未能正规治疗,贻误了病情,加速了病情恶化的速度。
通过以上对于为什么丙肝死亡率高的介绍,大家对于其原因应该也有一个清楚地了解了吧。丙肝的危害很大,所以大家在生活中必须要做好丙肝的预防工作。
肝病诱发的5个因素
1、饮用水受到污染,肝癌高发区表明,饮用污染严重的沟、塘水者肝癌死亡率高于饮用井水者,饮用深井水者肝癌死亡率最低。
2、微量元素,当前在微量元素与肝癌关系的研究发现,肝癌死亡率与环境中硒含量呈负相关,与居民血硒水平呈负相关,动物试验表明硒能阻断毒素诱发大鼠和鸭子发生肝癌。
3、酒精中毒,酒精中毒可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在酒精性肝炎或肝硬变时,枯否氏细胞减少,可增加肝细胞癌变的发生,因此酒精是致使肝病的一大因素。
4、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比较多见的肝癌的病因之一。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与肝癌有密切关系。肝癌病例HBsAg阳性率可高达81。82%。据报道,在HBV阳性的肝癌患者中可见HBV基因整合到肝癌细胞DNA中,因此将HBV视为肝癌发病的重要因素。
5、肝硬化:肝硬变与肝癌之间有密切关系。据统计,一般需七年左右肝硬变可发展为肝癌。其中以坏死后性肝硬变为最多,肝炎后肝硬变次之,门脉性肝硬变最少。
新生儿肺炎死亡率高吗
新生儿的抵抗能力比较弱,尤其是对于贫血,佝偻病,体弱儿,营养不良或者是在身体上存在有先天性的畸形的婴儿来说,在患有肺炎以后病情会更重,恢复的也相对缓慢。
新生儿肺炎识别难度大。因为新生儿的胸廓发育相对不健全,呼吸肌软弱无力,因此无力咳嗽。而且,新生儿患肺炎时,不像大一些的孩子那样出现明显的咳嗽、发烧、气喘等症状,甚至体温下降,有时只表现出吸吮差、容易呛奶、哭声较轻或不哭,嘴里像螃蟹似的吐泡沫等,很多父母往往会误认为是感冒或其他问题。但抱患儿去医院时,却经常会被医生发现病情已发展得很危险了,所以死亡率较高。
新生儿患肺炎时,很多时候在肺部也听不到特有的湿罗音,除非拍X光片才能明确诊断,给诊断带来很大麻烦。
因此,只要是当新生儿出现有偶尔的咳嗽,或者是精神不是很好,经常呛奶,嘴里无意中吐泡沫,不哭闹等的疾病症状时,就及时带去医院进行检查就诊,是新生儿肺炎的,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有效的治疗,一般是不会对新生儿的生命造成太大影响的,治疗期间还应该加强饮食的调理。专家指出在新生儿患有肺炎的时候,他的胸部会有一定的凹陷,这个时候需要及时去专业的医院进行治疗。
丙肝的检测方法和特点
丙肝是一种危害性相对比较大的疾病,死亡率,发病率高。了解丙肝的特点,对于丙肝的治疗与预防都有所帮助,了解丙肝的检测方法,会给丙肝患者的治疗带来帮助,那么丙肝的特点是什么?丙肝的检测方法又有哪些呢?
(1)丙肝起病较甲型、戊型肝炎隐匿,HCVRNA阳性和/或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增高者,是慢性化的特征。慢性化比例为50%-70%,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高于HBV感染。由丙肝到肝细胞癌一般需20年以上。
(2)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丙肝病毒携带者。
(3)30-39岁为高发病年龄。静脉吸毒、多次输血、血液透析者丙肝发病率高。
(4)丙肝临床表现与乙肝相似,但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更易慢性化。黄疸发生率低及ALT较乙肝为低,肝外表现也不多见。
(5)丙肝易与乙肝发生同时或重叠感染。这是由于乙、丙型肝炎有共同的传播途径,或慢性乙肝患者免疫功能下降。
丙肝的检测方法
(1)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检测
这是最基础的免疫学检测,也是比较便宜的一种。但是该方法无法说明感染是新发的(处于急性期)还是长期的(慢性的),仰或已经治愈了。抗体检测有时候会有“假阴性”(本来受到感染,但没检测出来)和“假阳性”(本来没有受到感染,但抗体却是阳性)的存在,因而应该根据病情和结合其他检测综合判定。
(2)丙型肝炎病毒检查
这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检查血液中是否有病毒的存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结果比较客观,但价格也较贵。它不仅仅可以知道是否有丙肝病毒,还可以测定病毒的含量,从而提供病情和治疗效果的依据。
通过文中的介绍,大家对于丙肝的特点及检测方法应该都有一个清楚简单地了解了吧。丙肝的危害很大,严重时可导致患者走向死亡,防治工作对于避免受丙肝伤害是很重要的,丙肝病人更应该去及时地治疗。
婴儿患咽喉炎死亡率高
1.注意好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及饭后刷牙,还需纠正张口呼吸的不良习惯。注意在寒冷或风沙的天气出门时戴好口罩,防止冷空气对咽部的刺激,避免空气中的粉尘对口腔污染。
2.适量参加体育活动,增加体质与抗病能力,减少烟酒刺激,但不可单纯依靠药物。
3.避免用嗓过度或大声喊叫,注意休息,减少操劳,适当锻炼身体。有全身性疾病者应积极治疗。若鼻咽部、口腔有疾病存在更要及时治疗。
4.金银花、野菊花、生干草、玄参、麦门冬、胖大海等,用保温杯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不定时引用。市场上出售的药物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青果经常含在口中,慢嚼徐咽其汁;梨连皮切片,加青果三枚煎服,对咽炎均有一定的疗效。
5.时常饮用清凉润喉饮料和进食水果,如甘蔗、梨、荸荠、石榴等,每天早晨用盐水漱口,还可生吃萝卜或用萝卜做菜吃。
6.保持居室内空气湿润清洁,室内不吸烟,不把有刺激气味的物品放在室内。用暖气取暖时应注意室内不要太干燥,可使用加湿器,或者在睡前放在暖气上块湿毛巾,以保持空气湿润。
什么是丙肝(HCV)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与肝炎患者进行性接触有什么后果呢
根据接触的肝炎类型不同可表现为:
①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通过肠道传播的,性接触不会引起性伴侣的感染。据报告,在男性同性恋人群中,甲型肝炎的患病率增加了4~10倍,追溯调查发现这些病人几乎都有口-肛接触史,接触次数越多,愈易感染。另外,甲型肝炎病人的唾液被证明是有传染性的,夫妻间性生活时的唾液交换就有可能感染对方。
②乙型肝炎:在乙型肝炎病人的月经血、阴道分泌物、精液中均检出HBsAg与HBV-DNA,乙型肝炎已列入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感染率达15.0%~38%,其中女配偶感染率高于男配偶。动物实验用HBsAg阳性精液感染黑猩猩已获成功。夫妻间除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外,精液的传染性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精液在女配偶的阴道与宫腔内存留时间较长,她们暴露于具有感染性精液时间远较暴露于具有感染性血液的时间长。乙型肝炎的性传播也表现在男性同性恋,且男性同性恋者乙肝病毒的传染性较强。
③丙型肝炎:日本人对夫妇一方感染了丙肝病毒后,对其配偶检查抗-HCV及HCV-RNA,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这与结婚时间有关,婚龄越长,感染率越高。美国资料证明有2个以上异性伴侣者的丙型肝炎发病率较对照组高11倍,有性或家庭内接触史的对方,丙型肝炎发病率较对照组高6倍,说明存在有性接触传播。但有报告说性接触不是丙型肝炎常见的传播途径,国内有报告对几十对丙型肝炎病人的配偶进行抗-HCV、HCV-RNA检测,仅见1例HCV-RNA阳性。认为国人的性接触多在夫妇间进行,如一方患病就立即住院隔离,性接触传播的机会就很少,男性同性恋人群中丙型肝炎的发生率较高。
④丁型肝炎:性接触也是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之一,包括同性恋、异性恋。尽管目前还缺乏对丁型肝炎病人的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检出丁肝抗原或丁肝病毒核糖核酸的报告,但发现丁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感染率高。还发现在HBsAg阳性的娼妓中,丁肝病毒的阳性率也较高,在有过性接触的嫖客中丁肝病毒阳性率与性接触频率成正比。此外,同性恋者丁型肝炎感染率高也已被证实。
⑤戊型肝炎:同性恋者HEV感染率高,提示HEV可能经性传播。
面色发暗不一定就是肝硬化
当然也不可疑神疑鬼的,看见面色发黑就说是肝病面容,因为其他生活因素也会导致面色发暗等现象,如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等。还有其他疾病导致的血氧含量降低造成的,比如说肺炎,高海拔地区,心力衰竭,气喘,肺心病,便秘,腹痛腹泻都可以引起,还有肾病也常引起面色发黑,以及过度疲倦了也会引起。还有人天生皮肤就黑,切不可指着黑人说是肝病面容,闹出笑话。
肝炎肝硬化指的什么意思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发现引起肝炎的病毒越来越多,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而肝炎后肝硬化主要指的是开始是肝炎的情况,后面转变为肝硬化的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1. 甲型肝炎 一般发病急,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多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流行传播。近几年来,有向大龄组推移的趋势。多在冬春季流行。病毒传播方式主要是从口腔消化道进入肝脏。因其病程短,恢复快,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故也不会转变成肝硬化。
2. 乙型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传播而引起。此种病毒可在病人体内长期存在,其中30%可发展成慢性肝炎,并可转变成肝硬化。大多数病人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到出现肝硬化的临床症状最短的5~10年,最长20~40年。它是转变成肝硬化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肝炎。
3. 丙型肝炎 传播方式、传染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目前认为:输血后引起的肝炎中80%~90%属丙型肝炎。此型肝炎也可转变发展为肝硬化。
4.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有两种方式:
1)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混合感染)。在急性的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的人群中,约有5%的病历可发生慢性肝炎或转变成肝硬化。
2)重叠感染了丁型肝炎病毒。慢性进行性丁型肝炎,既为慢性丁型肝炎恶化或无症状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演变为进行性活动性肝炎。重叠感染发展为慢性肝炎者占80%~90.9%,大部分转变成肝硬化。
5. 戊型肝炎 潜伏期为2~9周,较乙型肝炎为短,较甲型肝炎为长。一成人发病为多。本型肝炎死亡率较高,特别是孕妇,可达10%~40%。戊型肝炎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转变成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