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都是上的什么火
上火都是上的什么火
肝火、心火、胃火、肺火、肾火——
“上火了!”这是岭南地区人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吃多了“热气”食物,通宵熬夜、加班休息不足、酒喝多了……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容易导致身体“上火”。
多数人上火了只懂得一味喝凉茶,吃清热药物。却很少关注,上火了,上的究竟是什么火?在中医理论中,体内的“火”还有肝火、心火、胃火、肺火、肾火之分。要治体内的这把火,就得对症,才能正确下药。
两把火:真火和假火
“在八纲辨证中,上火属于寒热辨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健科主任陈瑞芳告诉新快报记者,这是最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之一,上火与内热有关。
这里的“火”又可以分为真火和假火。所谓真火,也是真热,通常因为阳气过盛、虚阳上亢引起的,容易出现咽干、口苦、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等典型的症状。假火是虚热的表现,常见五心(手心、脚心、心脏)烦热、口腔溃疡等表症。
真火和虚热常常是一起出现的,症状上会有一定的重叠性,因此,难以光凭表面症状来判断。中医门诊还会结合舌象、脉象、病程等,才能对疾病进行判断。例如真热者常常舌红,苔黄、厚、腻,脉象宏大,滑而数;虚火者通常舌体瘦小,舌红少苔,脉细数。
火从哪里来?体质是根源
中医与西医不一样,很多概念没有对应实体脏器上的解剖学损伤,“火”也是这样一样概念。那火究竟从何而来呢?
陈瑞芳表示,中医又有一个“六气”的经典理论,分为风、寒、暑、湿、燥、火。身体阴阳平衡被打破,六气受损就会转化为“六淫”,出现“邪气”。而“六气皆从火化”,这些病邪都有可能以火的形式表现出来。
导致身体出现邪气的关键是体质,也是火的根源。例如同样吃燥热的东西,阴虚体质者容易上火,而其他体质未必得病。阴虚者只有达到身体阴阳平衡,才不容易上火。
火还与季节有关。比如春季与肝相应,容易肝火旺,夏季心火旺常见,秋季多肺热等。例如肝气郁结的人群,在春季特别容易出现肝火。另外,火还与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相关,出现胃火时,年轻人和小孩容易出现真火,而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假火。
“五种火”食疗方法不同
中医有“五种火”
陈瑞芳表示,上火时,要根据火所在的不同位置,实火还是虚火进行对症下药。除了发病时使用降火药物,容易上火的人群平常可以多食用养阴食物。例如太子参炖瘦肉、西洋参茶等,都是性质较为平和,多数人使用的滋阴药膳。
【肝火】多为实火,可用夏枯草菊花茶降火。
【心火】多为实火,可用灯芯草、柿饼、淡竹叶煮水下火。
【胃火】实火者可多食石膏(豆腐)下火;虚火者可用石斛、沙参、麦冬煲汤养阴。
【肺热】实火者可用枇杷叶、桑叶煮水,吃杏仁;虚火者可适当实用沙参、麦冬、百合等。
【肾火】可服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经典药方。
“我们通常说的上火,可以细分为五种。”陈瑞芳说:肝火、心火、胃火、肺火和肾火,与五脏六腑相应。
【肝火】春季多见,常表现为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胁肋胀痛、眼痛等。多为实火,虚火相对较少。
【心火】夏季多见,常表现为五心烦热、舌尖疼痛、心烦气躁、心慌心悸、睡眠不好、小便黄赤等。
【胃火】实热者容易表现为消谷善饥(容易饿),口臭,大便臭秽、干结;虚热者容易表现为饥不欲食(肚子饿但不想吃),没胃口。
【肺热】秋季多见,常表现为咽喉疼痛、口眼干燥、咳嗽、咳痰。实热者咳声重浊,痰黄稠;虚热者声低气怯,痰少或无痰。
【肾火】常表现为遗精、梦遗,腰膝酸痛。
易上火?比起降火,养阴更重要
许多人一上火,就会跑到凉茶铺喝凉茶,甚至容易上火的人群会将喝凉茶作为“预防”上火的方式,这是不正确的。
陈瑞芳说,人的身体具有一定的阴阳平衡调节能力,特别是年轻人,身体调节能力好。出现上火了,可以通过多喝水,喝淡盐水,多吃蔬菜水果等凉性食物,帮助身体降火排毒,让“邪有出路”。上火仍旧不退,再考虑药物帮助。而身体虚弱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调节能力差,一旦上火,最好寻求药物帮忙。
“不建议所有人一上火就吃药,也不建议一直不吃药。”陈瑞芳说,体内的火烧得太久太旺,容易损伤阴液,会出现或加重阴虚。阴虚者又容易上火,形成恶性循环。很多阴虚体质一直未能改善者,与没能正确地降火有关。
另外,要提醒的是,有时降火的方式不是一味清热,更要注重养阴。岭南地区阴虚体质的人群多,可以在上火的头1-2天,适当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后期则注重出养阴的药物。容易上火的人群,没上火时不应当吃清热的食物为预防,为应当注重滋阴药膳,才能真正达到预防上火的目的。
阴虚的症状有哪些表现 上火就是阴虚吗
不一定。
大部分的上火症状都是由于阴虚导致的,但并不是绝对的,像阳虚也可能会引发上火症状出现,阳气不足常表现为“虚阳上越”。患者可以通过怕冷或怕热来判断体质情况,如阴虚者怕热、阳虚者怕冷,即阴虚者易盗汗、燥热,阳虚者常畏寒、四肢发冷。但不管是哪种原因所引起的上火,都需要及时调理。
上火的误区
1、很多妈妈认为只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就能“灭火”
由于儿童的“上火”问题从未被作为炎症和病症被年轻妈妈们正确对待,因此,凉开水、水果和蔬菜常用作“以水祛火”。事实上,凉开水、水果和蔬菜只对消化和饮食紊乱造成的旺盛胃火具有效力,对于心火过旺、肝火过旺和脾火过旺的问题便会束手无策。
2、只有夏秋两季的气候才容易导致“上火”
大多数成年人容易在夏秋两季“火气冲天”,因此年轻妈妈会认为只在容易“上火”的季节才有必要为孩子实施“灭火”。事实上,儿童的脏腑和肌肤娇嫩,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一年四季之中所有温差变化较显著的时候都有可能为孩子的“上火”造成隐患。
春天,孩子容易因为细菌入侵和温差变化而“上火”;在夏季,水分的大量流失是造成人体“上火”的重要原因;秋季昼夜温差尤其明显,空气干燥,孩子一受凉就“上火”;冬季孩子抵抗力降到最低,“上火”更是防不胜防。
3、只要注意饮食,宝宝就会防“火”于未“燃”
饮食不正常导致的消化不良和积食只是儿童“上火”的原因之一,它同“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机体”以及“外部环境扰乱导致孩子体内水分流失过多”共同构成了孩子身体的三大“火源”。因此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儿童机体引起发热,以及气温变化引起脱水内热等也会使人体产生“内火”。
4、儿童腹泻肯定是着凉了
大部分年轻妈妈发现孩子腹泻,第一反应大都是孩子肠胃着凉了,却忽视了有可能是“上火”引发的症状之一。 之所以“上火”也能引起腹泻,我们需要从“火源”本身的性质来了解。燥热之“火”和湿热之“火”构成了人体之“火”的两大类别,而腹泻主要是由于“湿热之火”扰乱排泄系统所致,孩子身体内热,同时由于湿气作用不能使内热排解畅通,导致内“火”愈旺。因此,在“祛火”的时候,不要一味单攻“燥火”,扑灭“湿热之火”同样重要。
对于小儿上火的认识误区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都关注的,很多父母也是都关注孩子上火问题的,有的父母对孩子上火认识有误区,下面就介绍一下小儿上火的认识误区。
误区1:只有夏秋两季的气候才容易导致“上火”
大多数成年人容易在夏秋两季“火气冲天”,因此年轻妈妈会认为只在容易“上火”的季节才有必要为孩子实施“灭火”。事实上,儿童的脏腑和肌肤娇嫩,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一年四季之中所有温差变化较显著的时候都有可能为孩子的“上火”造成隐患。
春天,孩子容易因为细菌入侵和温差变化而“上火”;在夏季,水分的大量流失是造成人体“上火”的重要原因;秋季昼夜温差尤其明显,空气干燥,孩子一受凉就“上火”;冬季孩子抵抗力降到最低,“上火”更是防不胜防。
误区2:只要注意饮食,宝宝就会防“火”于未“燃”
饮食不正常导致的消化不良和积食只是儿童“上火”的原因之一,它同“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机体”以及“外部环境扰乱导致孩子体内水分流失过多”共同构成了孩子身体的三大“火源”。因此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儿童机体引起发热,以及气温变化引起脱水内热等也会使人体产生“内火”。
误区3:儿童腹泻肯定是着凉了
大部分年轻妈妈发现孩子腹泻,第一反应大都是孩子肠胃着凉了,却忽视了有可能是“上火”引发的症状之一。
之所以“上火”也能引起腹泻,我们需要从“火源”本身的性质来了解。燥热之“火”和湿热之“火”构成了人体之“火”的两大类别,而腹泻主要是由于“湿热之火”扰乱排泄系统所致,孩子身体内热,同时由于湿气作用不能使内热排解畅通,导致内“火”愈旺。因此,在“祛火”的时候,不要一味单攻“燥火”,扑灭“湿热之火”同样重要。
误区4:只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就能“灭火”
由于儿童的“上火”问题从未被作为炎症和病症被年轻妈妈们正确对待,因此,凉开水、水果和蔬菜常用作“以水祛火”。事实上,凉开水、水果和蔬菜只对消化和饮食紊乱造成的旺盛胃火具有效力,对于心火过旺、肝火过旺和脾火过旺的问题便会束手无策。
以上就是对小儿上火的认识误区的介绍,现在应该是有了解了吧,一定不要忽视了对孩子的健康护理,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孩子上火4个错误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0-6岁的儿童特别容易变得烦躁、嘴唇干裂、嗓子干涩、便秘、体热,没有经验的年轻妈妈通常不会对这些由于“上火”而引发的症状表现出足够的重视,根本原因在于她们对“上火”现象尚缺乏正确认识,对“上火"是一种炎症疾病”的观点不以为然,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也导致在儿童“上火”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疏漏。
错误1:只有夏秋两季的气候才容易导致“上火”
大多数成年人容易在夏秋两季“火气冲天”,因此年轻妈妈会认为只在容易“上火”的季节才有必要为孩子实施“灭火”。事实上,儿童的脏腑和肌肤娇嫩,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一年四季之中所有温差变化较显著的时候都有可能为孩子的“上火”造成隐患。
春天,孩子容易因为细菌入侵和温差变化而“上火”;在夏季,水分的大量流失是造成人体“上火”的重要原因;秋季昼夜温差尤其明显,空气干燥,孩子一受凉就“上火”;冬季孩子抵抗力降到最低,“上火”更是防不胜防。
错误2:只要注意饮食,宝宝就会防“火”于未“燃”
饮食不正常导致的消化不良和积食只是儿童“上火”的原因之一,它同“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机体”以及“外部环境扰乱导致孩子体内水分流失过多”共同构成了孩子身体的三大“火源”。因此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儿童机体引起发热,以及气温变化引起脱水内热等也会使人体产生“内火”。
错误3:儿童腹泻肯定是着凉了
大部分年轻妈妈发现孩子腹泻,第一反应大都是孩子肠胃着凉了,却忽视了有可能是“上火”引发的症状之一。
之所以“上火”也能引起腹泻,我们需要从“火源”本身的性质来了解。燥热之“火”和湿热之“火”构成了人体之“火”的两大类别,而腹泻主要是由于“湿热之火”扰乱排泄系统所致,孩子身体内热,同时由于湿气作用不能使内热排解畅通,导致内“火”愈旺。因此,在“祛火”的时候,不要一味单攻“燥火”,扑灭“湿热之火”同样重要。
错误4:只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就能“灭火”
由于儿童的“上火”问题从未被作为炎症和病症被年轻妈妈们正确对待,因此,凉开水、水果和蔬菜常用作“以水祛火”。事实上,凉开水、水果和蔬菜只对消化和饮食紊乱造成的旺盛胃火具有效力,对于心火过旺、肝火过旺和脾火过旺的问题便会束手无策。
一天吃了60多颗小蓝莓没事吧 蓝莓的功效与作用是清热还是上火
食用蓝莓具有清热的功效。
清热、上火都是中医概念,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蓝莓性质偏寒凉,食用蓝莓可以增加身体中的寒凉之气,可以缓解燥热之气,如果平时有内热上火症状的话,适量的吃一些蓝莓还可以起到降低火气的作用,可以帮助身体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来。
喝什么去心火呢
“火”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一是机体内存在的能推动生命机能而看不见的“火”, 由于阴阳失调,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状。 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统分“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为有关治疗提供了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两点:一是选用中药,而不盲目投用西药。因前者是调理全身以治本,后者却只能针对症状治其标。二是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见“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
小便刺痛都是上火吗
可能有一些男性朋友在小便的时候会发生刺痛的现象,这给工作带来了很多不方便,同时有些男性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以为自己是上火了,于是就没有多大的在意,造成更严重的病症,那么小便刺痛都是上火吗?
小便刺痛都是上火吗?患者在小便时, 会有尿道热热不舒服的感觉。大部分是泌尿系统受到感染, 像是膀胱、尿道、肾脏发炎连带引起尿道发炎所造成的。有部份是因为磷酸盐结晶太多,造成小便混浊,结晶排出时,尿道会有烧灼感。少部份是因经尿道做检查所引发,譬如: 膀胱镜、经尿道做摄护腺手术、拔导尿管、做耻骨上的膀胱造廔将尿引出,或很久没有小便等而引起的小便疼痛。
像这类型的病患,验尿是必做的检查。看尿液中是否有白血球、浓细胞或结晶物等东西。要是有白血球、浓细胞的存在,则表示是泌尿系统发炎了,有可能是细菌、淋病( 淋菌 )、披衣菌( 非淋病性的尿道炎)所引起的尿道发炎。
别以为小便疼痛病小,就轻视它。我们要知道许多的重大疾病,都是从小毛病开始的。人体的构造是相当精密, 当有些外来细菌入侵或本身有病变时,身体就会有些症状来警告你。
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现在您对小便刺痛都是上火吗?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及时到正规男科医院进行咨询。
热带水果不是都上火
现在热带水果已经成为寻常老百姓家的“常客”,不过不少人存有误解,因为榴莲、荔枝、椰子是偏热的,吃多了易上火,所以好像热带水果吃了都会上火。实际上,有很多热带水果是偏寒的。人们要根据体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热带水果。
就常见的热带水果来说,偏热的有:椰子、荔枝、榴莲、桂圆、杨梅、木瓜、红毛丹等;偏寒的有:香蕉、甘蔗、火龙果、柚子、枇杷、芒果、杨桃、凤梨、山竹等;而橄榄、柠檬、青梅则性味平和,不寒不热。当我们分清了热带水果的寒热性之后,再选择热带水果心里就有底了。
如果您平时经常容易出现便秘、口腔溃疡、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舌质红、舌苔黄等"上火"的症状,就要少吃荔枝,少喝椰汁。如果您平时经常表现为怕冷、怕风、小便清冷、手脚发凉、舌质淡、舌苔白等症状,无论山竹、火龙果等寒性水果的味道多麽诱人,都要抵制住诱惑。
此外,女性生理期、新产妇、风寒感冒者、老年人和婴幼儿均应少食或不食寒性的热带水果。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热带水果比较怕冷,不宜放在冰箱中冷藏,最好放在避光、阴凉的地方,如果一定要放入冰箱,应置于温度较高的蔬果槽中,保存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天。
宝宝上火 6大对策教你轻松应对
在日常生活中,0-6岁的儿童特别容易变得烦躁、嘴唇干裂、嗓子干涩、大便不畅、胃口不好、睡不香,这些症状说明您家的宝宝上火了,而这些症状又是如何伤害着您的宝宝的呢?
小儿上火的认识误区
误区1:只有夏秋两季的气候才容易导致上火
大多数成年人容易在夏秋两季“火气冲天”,因此年轻妈妈会认为只在容易“上火”的季节才有必要为孩子实施“灭火”。事实上,儿童的脏腑和肌肤娇嫩,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一年四季之中所有温差变化较显著的时候都有可能为孩子的“上火”造成隐患。
春天,孩子容易因为细菌入侵和温差变化而“上火”;在夏季,水分的大量流失是造成人体“上火”的重要原因;秋季昼夜温差尤其明显,空气干燥,孩子一受凉就“上火”;冬季孩子抵抗力降到最低,“上火”更是防不胜防。
误区2:只要注意饮食,宝宝就会防“火”于未“燃”
饮食不正常导致的消化不良和积食只是宝宝上火的原因之一,它同“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机体”以及“外部环境扰乱导致孩子体内水分流失过多”共同构成了孩子身体的三大“火源”。因此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儿童机体引起发热,以及气温变化引起脱水内热等也会使人体产生“内火”。
误区3:儿童腹泻肯定是着凉了
大部分年轻妈妈发现孩子腹泻,第一反应大都是孩子肠胃着凉了,却忽视了有可能是“上火”引发的症状之一。
之所以宝宝上火也能引起腹泻,我们需要从“火源”本身的性质来了解。燥热之“火”和湿热之“火”构成了人体之“火”的两大类别,而腹泻主要是由于“湿热之火”扰乱排泄系统所致,孩子身体内热,同时由于湿气作用不能使内热排解畅通,导致内“火”愈旺。因此,在“祛火”的时候,不要一味单攻“燥火”,扑灭“湿热之火”同样重要。
误区4:只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就能“灭火”
由于宝宝上火的问题从未被作为炎症和病症被年轻妈妈们正确对待,因此,凉开水、水果和蔬菜常用作“以水祛火”。事实上,凉开水、水果和蔬菜只对消化和饮食紊乱造成的旺盛胃火具有效力,对于心火过旺、肝火过旺和脾火过旺的问题便会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