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拔罐位置示意图
高血脂拔罐位置示意图
1.肺俞穴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的背俞穴。
2.肺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肺俞穴功效:
散发肺脏之热。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
1.厥阴俞穴位置:
厥阴俞穴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包的背俞穴。
2.厥阴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厥阴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
3.厥阴俞穴功效:
外泄心包之热。厥阴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宽胸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
1.心俞穴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脊柱区,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的背俞穴。
2.心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心俞穴功效:
散发心室之热。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作用。
1.督俞穴位置:
督俞穴位于背部脊柱区,第六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
2.督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灵台(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督俞穴功效:
补阳益气,督俞穴有宽胸利膈、调肠和胃,理气止痛,强心通脉的作用。
1.曲池穴位置: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
2.曲池穴取穴方法:
屈肘90度,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
3.曲池穴功效:
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1.合谷位置: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2.合谷取穴方法:
拇、食指并拢,于最高点取之。
3.合谷功效:
合谷有疏风解表、清泄肺气、通降肠胃作用。
1.郄门穴位置:
郄门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手厥阴心包经的郄穴。
2.郄门穴取穴方法:
仰掌,微屈腕,在腕横纹上5寸,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3.郄门穴功效:
疏导水湿,宁心安神、清营凉血作用。
1.间使穴位置:
间使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
2.间使穴取穴方法:
间使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3.间使穴功效:
散热生气、宽胸和胃,清心安神,截疟,间使穴有养心宁神、和胃祛痰作用。
1.内关穴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内关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或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3.内关穴功效:
内关穴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和胃,和胃和逆,理气镇痛作用。
1.通里穴位置:
通里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
2.通里穴取穴方法:
通里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3.通里穴功效:
通里有清心安神、通利喉舌、清热安神,通经活络作用。
1.足三里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足三里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足三里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1.三阴交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太冲穴位置:
太冲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2.太冲穴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
3.太冲穴功效:
太冲穴有熄肝风,清头目,理下焦,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作用。
1.公孙穴位置: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2.公孙穴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足大趾内侧后方,距太白l寸处取穴;或沿太白向后推至一凹陷,即为本穴。
3.公孙穴功效:
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主要作用是调理脾胃,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主穴之一,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腹胀、泄泻、水肿等均可治之。
手臂拔罐位置示意图 列缺穴宣肺理气
位置: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绕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拔罐功效:宣肺理气,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喎斜。
早泄拔罐位置示意图
1.命门穴位置:
命门穴在腰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
2.命门穴取穴方法:
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3.命门穴功效:
接续督脉气血,命门穴有补肾壮阳、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作用。
1.肾俞穴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肾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肾俞穴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关元穴
1.关元穴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关元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关元穴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1.中极穴位置:
中极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中极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具体找法如下: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中极穴。
3.中极穴功效:
中极穴有益肾兴阳,通经止带,助气化,调胞宫,利湿热作用。
1.足三里穴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足三里穴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足三里穴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1.三阴交穴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穴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穴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太溪穴位置:
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
2.太溪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3.太溪穴功效:
清热生气,太溪穴有益肾、清热、安神、健腰、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作用。
肝经拔罐位置示意图 拔罐养肝要注意什么
拔罐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感染;拔罐前最好进行消毒;拔罐时应避免吹风,且拔罐后不宜马上洗澡,因为拔罐后,人体的毛孔是张开的,如果接触到冷水或是冷风等,身体会再次吸入湿气,对健康不利。
手臂拔罐位置示意图 曲池穴祛风止痒
位置: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取穴。
拔罐功效:通经活络,祛风止痒,养颜美容。
主治病症:上肢红肿热痛,麻木,肌肉萎缩,面神经麻痹,面生痤疮,高血压,皮肤瘙痒,高热,肠炎,痢疾,荨麻疹等。
腹部拔罐位置示意图 中极穴补益肝肾
定位:下腹部正中线,在脐下4寸,仰卧取穴。
功效:补益肝肾,调经止带。
主治:遗尿,小便淋漓不尽或失禁,尿闭,遗精,阳萎,早泄,疝气,肾炎,水肿,膀胱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子宫脱垂。
压痛拔罐位置示意图
位置:
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取穴。
取穴方法:
侧坐,在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功效:
消肿止痛,安神利窍,聪耳通络。
位置:
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
取穴方法:
上下牙关咬紧时,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按之凹陷处即是。
功效:
颊车穴有疏风通络、利节消肿、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等作用。
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取穴方法:
正坐或俯伏,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功效:
壮阳益气,风池穴有醒脑开窍、疏风清热、明目益聪、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作用。
位置:
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位置:
大杼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方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位于人体的背部,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
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强筋骨,清邪热,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
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的背俞穴。
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以便于相应穴位疗法的顺利进行,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位置: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穴方法:
拇、食指并拢,于最高点取之。
功效:
合谷穴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的作用。
位置:
在足的次趾与中趾之间,脚趾缝尽处的陷凹中。
取穴方法:
正坐,在足背2、3趾的趾蹼正中略后一些(约半横指)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功效:
清胃泻火、理气止痛、消肿止痛、理气和血。
位置:
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方法:
患者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功效:
生风化火。行间穴有疏肝泄热,舒利胸胁,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作用。
早泄拔罐位置示意图 早泄生活护理
1.解除精神紧张,清心寡欲,节制房事。
2.掌握性生活规律,如果身体处于疲劳状态,不要进行性生活。
3.发生早泄次数较多的人,最好暂时停止一段性生活。
4.如果发生了早泄,女方要更加亲切地关怀和体贴男方,帮助男方消除心理上的恐惧。
拔罐12个位置示意图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取定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位置: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功效:益气壮阳。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功效: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
位置: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功效:散热生气。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位置: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
位置: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固脱。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等。
位置: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
位置:其位于脐下三寸处。
功效: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
肝经拔罐位置示意图 拔罐拔哪些部位养肝
太冲穴:疏肝解郁,调气理血,化湿通经。主治:头痛目眩,小便不利,月经不调,胁腹满痛。
行间穴:养肝明目,调营活血,泻热通经。主治月经过多,闭经,失眠,遗尿,膝肿,下肢内侧痛等。
三阴交穴:疏肝理气,滋阴补肾,健脾利湿,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主治腹痛,腹胀,腹泻,便溏,肠鸣。
太冲穴:太冲穴是气血调度纵贯,在这个穴位拔罐可以帮助舒畅气机,改善肝气郁结。
阳陵泉:阳陵泉是胆经上的穴位,在这个穴位拔罐能舒筋活络,有助胆气生发,而肝和胆互为表里,因为同时也能增强肝脏生理功能。
腹部拔罐位置示意图 关元穴培补元气
定位:下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仰卧取穴。
功效:补益肝肾,培补元气,调理肠道。
主治:遗尿,小便淋漓不尽或失禁,尿闭,肾炎,蛋白尿,水肿,遗精,阳萎,早泄,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盆腔炎,带下,子宫脱垂,不孕症,肠炎,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神经衰弱,中风,瘫痪,体虚衰弱等。
消化性溃疡拔罐位置示意图
1.肩井穴位置:
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2.肩井穴取穴方法:
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间连线之中点处。或以手并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
3.肩井穴功效:
疏导水液。肩井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作用。
1.脾俞穴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脾俞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脾俞穴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1.胃俞穴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的背俞穴。
2.胃俞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以便于相应穴位疗法的顺利进行,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3.胃俞穴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1.膻中穴位置:
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2.膻中穴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3.膻中穴功效:
募集心包经气血。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作用。
1.中脘穴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中脘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3.中脘穴功效: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1.天枢穴位置:
天枢穴在腹中部,距脐中旁开2寸,属胃经。
2.天枢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3.天枢穴功效:
天枢穴有调中和胃,理气健脾,疏调肠腑、理气化滞、和营调经的作用。
1.章门穴位置:
章门穴位于侧腹部,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际,侧卧,举臂取之。
2.章门穴取穴方法:
章门穴位简便定位:于侧腹部,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际。侧卧,举臂取之。
3.章门穴功效:
降浊固土,章门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的作用。
1.手三里位置:
手三里穴在人体的前臂,标准定位是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2.手三里取穴方法:
我们取穴手三里的时候先要让手臂屈起,找到曲池穴,然后沿着曲池穴和阳溪穴的连线往下移动两寸(即三横指)就是手三里的所在之地。此处按压的时候会有疼痛感。
3.手三里功效:
手三里穴是人体手阳明大肠经的重要腧穴,具有很好的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清肠利腑的功效。
1.内关穴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内关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或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3.内关穴功效:
内关穴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和胃,和胃和逆,理气镇痛作用。
1.合谷穴位置: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2.合谷穴取穴方法:
拇、食指并拢,于最高点取之。
3.合谷穴功效:
合谷有疏风解表、清泄肺气、通降肠胃作用。
1.足三里穴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足三里穴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足三里穴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