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列症原因
精神分列症原因
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组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它是多因素的疾病。尽管目前对其病因的认识尚不很明确,但个体心理的易感素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已被大家所共识。无论是易感素质还是外部不良因素都可能通过内在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同患者其发病的因素可能以某一方面较为重要。[1]
1 神经生物学因素
①神经生化研究显示,患者存在有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异常,主要涉及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中枢多巴胺水平增高,功能亢进,传统抗精神病药均为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的阻滞剂。中枢5-羟色胺水平异常,新型抗精神病药除了对多巴胺受体有拮抗作用外,还对5-羟色胺受体有拮抗作用。中枢谷氨酸水平低下,功能不足。
②神经解剖和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患者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存在脑组织萎缩,脑室扩大和沟回增宽。
③母孕期病毒感染,围产期并发症,幼年的不良应激和躯体疾病,与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有关,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有一定影响。
2 遗传学因素
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了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易感基因位。目前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多基因遗传,发病是由若干基因的叠加作用所致。
3 社会心理学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经济状况、病前性格等社会心理学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可能起到了诱发和促进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末完全阐明,目前可以确定的一些影响因素,对疾病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较公认的观点是,易感素质和外部不良因素通过内在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一)先天性遗传。临床遗传学研究证明,虽然六成患者是没有家庭史的,但是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胎儿时期受感染。有学者指出,母亲在怀孕初期感染病毒可能使胎儿的大脑神经细胞错位,胎儿娩出并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症的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三)内分泌失衡。该病多在青春期前后性成熟期发病,部分患者在分娩后急性起病。
(四)社会心理原因。这是最为常见的精神分裂征产生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生多是在幼年至成年生活中的困难遭遇所造成的。
(五)脑结构异常。有研究证实,脑部额叶和颞叶是和思考、记忆、情绪及判断有关。患者的这些组织都较常人小。
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先天性遗传
临床遗传学研究证明,虽然六成患者是没有家庭史的,但是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胎儿时期受感染
有学者指出,母亲在怀孕初期感染病毒可能使胎儿的大脑神经细胞错位,胎儿娩出并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症的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内分泌失衡
该病多在青春期前后性成熟期发病,部分患者在分娩后急性起病。
社会心理原因
这是最为常见的精神分裂征产生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生多是在幼年至成年生活中的困难遭遇所造成的。
脑结构异常
有研究证实,脑部额叶和颞叶是和思考、记忆、情绪及判断有关。患者的这些组织都较常人小。
精神刺激
刺激性生活事件在疾病发生中究竟起了些什么作用,有的学者认为刺激性生活事件触发具备精神病患病素质者的症状并使其出现得更为明朗。
体质因素
精神分裂症病因与体质、神经类型有很大关联。临床发现精神分裂症多发生于内向型、弱而不均衡型或弱型+艺术型,或瘦长型,这就是所谓的分裂性气质。
怎样判断是否有精神分裂1、情绪低沉,悲观厌世,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往往自我贬低、自我谴责、自卑、多疑、忧伤、焦虑、话少、反应迟钝。
2、精神萎靡,自诉头痛头昏,失眠心烦。谈话时往往前言不搭后语,有头无尾,支离破碎,或欲言不止,或百问不答,或喜欢使用自己创造的新词、新字、使人费解。
3、轻度精神分裂症患者想入非非,遐想终日。妄想内容多离奇古怪、荒诞无稽,如无中生有地认为饭菜内有人放了毒药,或放为别人咳嗽、吐痰、搔头等都是要对他采取行动的某种"特别信号";有的认为自己被别人爱上了,常与对方纠缠不休;有的感到自己的思想、行为、身体受到电波、仪器的控制等等。
4、整日叫喊不停,独自对空说话,甚至语不成句,情绪与言语内容常不相协调,如说有人要伤害他,但面部表现却很高兴;或为了一点点小事而勃然大怒。
5、日常生活及行为逐渐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迟到早退,甚至无故旷工旷课,生话懒散,不讲卫生,不修边幅,无故骂人,行动粗搓。
6、感情淡漠对各种事情兴趣减退,漠不关心,表情淡 漠,或出现紧张恐惧表情。与人交谈时不注意倾听或很少间 答,情绪多变,可因小事痛哭流泪或勃然大怒,或无故高兴。
7、性格改变表现为敏感多疑,孤僻任性,沉默少语,不讲卫生,粗暴无礼,自私傲慢,偷窃欺骗。或奢侈浪费讲究吃穿技至放荡不羁。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措施药物疗法
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治疗妄想症主要依靠药物,但对不同类型的妄想症,应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抗精神病药是其中一类首选药物。如果患者不配合治疗,可考虑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效针剂。如果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包括出现精神病后的抑郁,便可使用抗抑郁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分为西药和中药两种,一般来说,要想使妄想症完全康复需要中药和西药配合使用才可以,而且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的配合。中药为:张玑晴神、银杏叶提取物等;西药有奥氮平、氯氮平、氨磺必利、利培酮、舒必利等。西药的长处在于能够快速见效,而中药的长处在于能够修复受损脑神经使患者从根本上痊愈。
心理疗法
1、对理智和兴趣没完全丧失的患者采用心理治疗的文娱疗法,让其参加感兴趣的文艺娱乐活动;爱好音乐的用音乐疗法,让其听合适的音乐;爱好交流的就多交流。体育疗法,爱好运动的就让其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作业疗法,爱好劳动就使其让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作业。通过这些方面,引导患者的妄想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这对改善患者的病态症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大有益处。
2、对理智和兴趣完全丧失的患者采用镇定和压制类的药,使其不致恶化,再慢慢的取尝试用什么药或手段来恢复患者的一些理智和兴趣。
3、如果认为饭里有毒而拒食时,不能让患者单独进食,应带患者去餐厅,与其他人进食同样的饭,也可以让患者自己挑,或是让别人先吃一口,再让患者吃,解除患者的顾虑当家属被涉及时切忌做过多解释,应尽量减少接触,并注意安全;
4、一定要注意不要为稳定患者的情绪迎合患者的妄想有的人为了稳定患者的情绪,承认自己对患者的迫害,并承认错误,这样并无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而且加重和巩固的患者的妄想;
5、鼓励患者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可根据妄想状态患者的爱好和特长,鼓励其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以分散注意力,减轻妄想;
6、安全护理患者在妄想支配下,有时可发生自杀、自伤、伤人、毁物或外走行为,家属要加强观察,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7、家属不要在爱患者面前低声交谈,以免引起患者猜疑强化患者妄想内容当家中其他人被涉及妄想怀疑对象时,应及时将其分开,并避免再次接触,防止意外发生,保护其他人的安全。
8、靠本能的潜意识(本能)来修复左右脑。
老年患有精神分列症能治好吗
老年精神分裂症,我们要尽量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现老年人的精神出现波动或异常,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步骤/方法:
1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有很多,每个人的患病原因和患病的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对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病情的轻重来判断。首先,是要去正规的医院就医。
2在医院就医后,根据医生的判断和各项目的检查,确定自己的病情,然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一般有口服药物,外部治疗,心理疏导治疗,还有手术治疗,等等,具体的还是要看个人情况来定。
3如果你身边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或者你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那么首先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且积极就医,配合医生的治疗,争取早日治愈,并且要按时服药,保持病情的稳定和身体健康。
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1.遗传因素
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证明,精神分裂症属于多基因遗传的复杂性疾病,其遗传度为60%~80%。因此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最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
2.神经因素
(1)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主要来源于精神药理方面的研究。拟精神病药物苯丙胺能使正常人引起与急性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的症状。
(2)谷氨酸生化假说:在临床方面,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PCP(phencyclidine,苯环己哌啶)、Ketamine和其他NMDA受体拮抗剂在人类可引起一过性精神症状,出现幻觉和妄想,使BPRS评分上升,亦能引起阴性症状。推测NMDA受体功能障碍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
(3)多巴胺系统和谷氨酸系统功能不平衡假说:对谷氨酸神经递质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排除对DA以及其他系统功能的作用。M.Carlsson(1990)指出:大脑皮质控制感觉输入和警觉水平的功能,是通过包括了纹状体、丘脑、中脑网状结构的反馈系统完成的。刺激DA机制可增加感觉输入和警觉水平;而皮质纹状体谷氨酸系统则起抑制作用。故作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于皮质下DA功能系统和谷氨酸功能系统的不平衡所致。
3.环境中的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在病因中起重要作用外,环境中的心理应激和躯体疾病的影响,一直是本病病因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许多材料说明,精神分裂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但迄今为止还未能发现能决定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因素。
4.神经发育研究
多年来对精神分裂症有着这样的假设,即该病是由于成年早期发生了脑部的病理学改变。这一假说得到Kraepelin的早老性痴呆概念和疾病临床衰退病程的支持。从这一概念设想,大多数的患者在其成年早期发生疾病之前,脑部是相对正常的,而由疾病引起任何脑部的病理改变,会因疾病的进展而变得更明显。这一概念模式与多数已知的发生于成人脑功能障碍相符合,包括代谢性或感染性脑病(遗传性或散发性的)及退行性疾病。
5.大脑病理和脑结构的变化以及神经发育异常假说
由于新技术的应用,CT、MRI以及组织病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在临床病例选择上重视诊断标准和对照组,发现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异常并不罕见。
精神分列疾病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体质因素:精神分列症的病因与体质、神经类型有很大关联。临床发现精神分列症多发生于内向型、弱而不均衡型或弱型+艺术型,或瘦长型,这就是所谓的分列性气质。另一个导致精神分列症的重要因素是病前个性特征,包括孤僻、敏感、害羞、好幻想、逻辑性思维差等。这些个性特征导致的精神分列症人数占精神分列症患者总数的一半多。此外,在母孕期受到病毒感染的胎儿,其成年后发生精神分列的几率比正常的明显偏高;患有某些躯体疾病和代谢障碍也可以引起大脑功能紊乱。
2、生理原因:多巴胺假说,是最被广泛接受的精神分列症的病因假说。抗......
精神分列临床上的症状有哪些
1、性格变化:是否出现与人疏远或寡言少语或脾气暴躁,不能自制。 2、精神活动是否变得迟钝,沉湎于脱离现实的幻想,或无目的漫游,生活懒散。 3、部分患者表现出类似神经官能症症状:工作缺乏热情,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伴有头痛头昏、失眠、全身不适、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等非典型症状,症状不间断数周到数年。 1)联想分列:明显的思维松弛,逻辑倒错,或病理性象征思维,如讲话缺乏中心内容,对事物叙述不中肯,使人感不易理解,将无关的几个词并凑起来...
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1、遗传因素
精神分裂症具有遗传性,家族中有精神病遗传史的人的患病率较高。研究显示,父母同患精神分裂症,其子女患精神分裂症的危险性为40%左右,父母其中一人患精神分裂症,其子女的患病率为7%-17%。
2、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中受到突发性或刺激性事件如父母离异、亲人死亡、升学未成、经济压力等社会生活事件诱发精神分裂症者较为常见,而且心理社会因素对于病程的延续及预后也有重要的影响。
3、病前性格特征
若性格偏异或性格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低于正常人,尤其是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碍,那么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增加发病的危险性。
4、生物化学因素
①神经生化研究显示,患者存在有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异常,主要涉及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
②神经解剖和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患者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存在脑组织萎缩,脑室扩大和沟回增宽。
③母孕期病毒感染,围产期并发症,幼年的不良应激和躯体疾病,与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有关,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有一定影响。
5、环境因素
研究认为,生活在贫困阶层的人群生活条件很差,接受治疗不及时,再加上易与家人发生冲突,引起反复住院,最终造成疾病迁延不愈,从而增加了患精神分裂的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