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对胃炎有效果吗 胃热炽盛所致胃炎艾灸部位
艾灸对胃炎有效果吗 胃热炽盛所致胃炎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心烦口苦,舌红苔黄。
艾灸取穴:足三里,内关,中皖,下脘,梁门,内庭。
功效:清胃泻热,和胃止痛。
教你看准艾灸穴位
了解艾灸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常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慢性虚寒性疾病有特效。艾灸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艾灸因其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养固脱、升阳举陷的作用,广泛地运用于疾病的治疗和家庭的保健。爱美的女士更通过艾灸来达到调整身体健康状态来延缓衰老、美容的目的。
艾灸可以分为“艾”和“灸”两个字。“艾”指的是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条。艾性温,其味芳香,善通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灸”指的是灸法。灸法是运用艾绒或者其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熏熨,通过温热刺激及药物的作用,经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
艾灸的适应症:
寒凝血滞经脉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如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痛经、经闭、面瘫、腹痛等;风寒外袭之表证(如感冒);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腹泻等;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等;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脱肛、阴挺、崩漏等。
胃炎艾灸的位置图 瘀阻胃络所致胃炎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或见吐血,黑便,舌紫暗。
艾灸取穴:足三里,内关,中皖,膈俞,三阴交。
功效:理气活血,和胃止痛。
女人秋天要暖养艾灸扶阳效果佳
1、暖子宫,艾灸腰腹
腰腹部是女人非常重要的部位,也是最怕冷的部位。腰腹部积聚了女性的生殖器官子宫和盆腔,所以首当其冲就是暖子宫。在艾灸中,背部的命门穴是艾灸的主要穴位,这个穴位中藏有命门之火,是人的先天之火,只有命门之火旺盛,肾脏温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暖子宫穴位:命门、八髎、关元和归来。
艾灸方法:找到上述这四个穴位,肢体穴位艾灸15到20分钟;躯干穴位艾灸30到40分钟。每隔一天艾灸一次。
2、暖肠胃,艾灸胃脘
在中医学中,脾胃被称为仓廪之宫,是人体后天之本。可见其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了。在所有的穴位中,中脘穴是温胃的常用穴,它的效果最好,是去胃寒的首选。
暖肠胃穴位:胃俞、中脘、神阙和足三里。
艾灸方法:找到上述四个穴位,每个穴位艾灸15到20分钟,其中主要艾灸中脘穴。每隔一天艾灸一次。
以上就是艾灸“暖养”的关键穴位介绍,如果你也时常感觉体虚,不妨试试艾灸一下,对身体很有帮助的。
除了艾灸之外,还可以借助几个方法进行“暖养”,来看看下面的小贴士吧。
暖全身,要泡脚
俗话说的好:“寒从足下生”。要想彻底摆脱体内寒气,还得从足部下手。除了做好足部保暖工作以外,泡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据说,我们的足部,仅脚踝以下就有33个穴位,占全身穴位的10%。所以,睡前泡泡脚,是温补阳气的最佳选择。
艾灸对肠胃有好处吗
调理肠胃应该选择以下穴位进行艾灸:艾灸胃俞-和胃健脾助消化
胃俞是胃的背俞穴,是胃在背部的反应点,艾灸胃俞,能和胃健脾,理中降逆,调整胃功能,防止胃功能的偏盛偏衰,维护胃的正常受纳与通降,从而保证消化吸收的顺利进行。
取穴: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艾灸方法:正坐或俯卧位,由施灸者将艾条拿在手,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感受温热为度,每次灸5-8分钟,自行灸治时,可以选用艾灸盒辅助灸。
艾灸丰隆-化痰湿除肥胖
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艾灸丰隆能调和胃气,使胃的通降功能保持旺盛,同时还能清化痰湿,使痰湿能尽快被运化出体外。
取穴: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处。
艾灸方法:正坐屈腿,可略微将小腿偏往一侧,手拿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丰隆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人体能耐受为度,每次灸5-15分。
艾灸养老穴-增强小肠功能促消化
养老穴是小肠经的郄穴,艾灸该穴位能通过刺激小肠经对小肠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增强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让食物消化更有效率。
取穴: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头的桡侧缘上,与尺骨小头最高点平齐的骨缝中即是养老穴。
艾灸方法:举起上前臂,一手拿点燃的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另一手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艾灸10-20分钟。
艾灸大肠俞-促进肠道蠕动
大肠俞是大肠的背俞穴,是大肠在背部的反应点,大肠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艾灸大肠俞能给大肠注入温煦的活力,使大肠功能保持正常,水湿之气能顺利气化入膀胱,从而经膀胱排出体外。
取穴: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艾灸方法:俯卧位,施灸者手拿点燃的艾条,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15-20分钟,以皮肤有灼热感为度,亦可用艾灸盒自己温灸。
艾灸合谷穴-补充大肠经气血
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艾灸合谷穴可以补充大肠经气血,气血充足则大肠传导功能正常,肠道便能保持通畅,毒素将会被及时排出体外。
取穴: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只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指腹贴在虎口皮肤上,拇指尖处即是该穴;虎口与第一,第二掌骨结合连线的中点,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艾灸方法:举起或平台上臂,另一手手拿点燃的艾条熏灸合谷穴,距离皮肤2-3厘米,灸5-20分钟。
艾灸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一、艾灸的适宜人群
通常来说,少年、青年、老年,男性、女性、甚至刚出生的婴幼儿都可以艾灸,只要是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就可以,或者是要治疗因受到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
具体来讲,可有以下几种人群:
1.压力大、孤独、抑郁、心烦气躁、失眠、头疼、眩晕、脑力早衰、耳目失灵、易疲劳、长期在冷气室工作的亚健康人群,尤其是内分泌紊乱及更年期综合症者。
2.长期施灸可改善气血循环,疏通经络,驱寒祛湿,排除毒素,增强新陈代谢,全面调理肥胖、面色枯黄,皮肤松弛、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3.风湿、类风湿、产后风、宫寒导致不孕及颈肩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等寒症人群。
4.防治心脑血管、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糖、胆囊炎,胆结石等人群。能够让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糖人群症状改善,指标逐步恢复正常。
5.男性:酒精肝、脂肪肝、阳痿、早泄、疝气、不育症前列腺肥大增生、小便不利、前列腺炎等慢性炎症,艾灸具有抗菌及抗病毒、平喘、镇咳及祛痰、止血抗凝血,镇静等作用。
6.女性:阴痒、阴痛、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带下病等妇科炎症及生殖器疱疹;痛经、闭经、症瘕包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症。
7.肠胃:胃肠功能紊乱,胃寒胃痛,胃酸过多,胃下垂,胃胀,便秘,泻痢。
8.儿童:易感冒、厌食、多动症、盗汗、吃过多寒凉食物伤寒脾胃的儿童。长灸身柱穴还有益于儿童生长发育,增智长高,长做眼窍灸可预防近视眼。
二、哪些人不适合艾灸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下面,我们就具体去了解一下:
1.阴虚体质,阴虚体质的阴精不足,人容易火旺,睡眠差,不宜艾灸。
2.热性体质(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3.面部或身体上的痤疮、急性湿疹、身发高热、局部皮肤破损的不能使用。
4.女性在怀孕和经期不能使用艾灸。
5.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忌灸。
6.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7.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8.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9.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10.平日容易有皮肤过敏者,宜先少量试用,观察其反应,如有痒、肿、红、痛等现象时应禁用。
11.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三、艾灸的注意事项
艾灸前的注意事项
1.艾灸前关小门窗,房间不可痛风。这是因为艾灸时不能吹风,特别注意夏天艾灸时不可开空调。
2.饭后不可马上艾灸,通常饭后一小时后才可艾灸。
3.艾灸前务必确定接受艾灸者是否存在不能接受艾灸的情况,确定其可以接受艾灸后,才可准备施灸,不能盲目艾灸。
艾灸期间的注意事项
1.艾灸时不可过饱或过饥,同时要保持心情平缓,不可大喜大悲大怒。
2.如果艾灸过程中穴位表面出现湿气,不必惊慌,是体内寒气通过穴位排出,说明艾灸起作用了。
3.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以免艾灸位置不准或伤及皮肉。
4.对于养生保健灸,要长期坚持,偶尔灸不能收到预期效果。
5.艾灸时要注意体位自然舒适,穴位准确有效,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6.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落火,若用艾条灸,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7.因施灸时需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因此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8.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弄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9.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10.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11.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12.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3.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后的注意事项
1.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洗澡或用冷水洗手,因为艾灸后全身毛孔打开,易受寒凉。
2.艾灸后要适当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水温可以稍高,同时一定不要喝冷水甚至冰水。
3.艾灸后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可稍作休息。
四、艾灸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
1.艾灸治疗感冒
【疾病概述】感冒又称伤风,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为鼻塞、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艾灸穴位】大椎、风池、合谷、膻中。
【艾灸方法】
1.取清艾条一支,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点燃,温和灸大椎、风池、合谷三穴,每一个穴位约5分钟。
2.取卧位,暴露胸部膻中穴。以上等艾绒,制作成底面直径2厘米、高位锥状艾炷,放在附子饼上,置于膻中穴上点燃,待艾炷燃及一半时点燃另一炷备用,每次灸3炷,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宜。
3.每日艾灸1次,直到痊愈。
2.艾灸治疗咳喘
【疾病概述】咳嗽是肺部疾病的主要症状,哮喘多见于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病。中医认为,肺和肾共同参与人的呼吸活动,“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气之根”,咳喘的发生主要与肺肾有关。
【艾灸穴位】天突、肺俞、列缺、关元。
【艾灸方法】
1.取俯卧位,灸肺俞,再取仰卧位灸天突、关元、列缺。
2.用艾绒做成底面直径1厘米,高1.5-2厘米的圆锥状艾炷,在肺俞、天突、关元穴行隔姜灸,每穴灸5炷。
3.在列缺穴用艾条行雀啄灸,每次大约10分钟;
4.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艾灸治疗慢性咽炎
【疾病概述】慢性咽炎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反应,慢性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
【艾灸穴位】涌泉。
【艾灸方法】
1.取仰卧位,暴露足心涌泉穴。
2.将清艾条点燃,对准穴位施行温和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宜,灸30分钟。
3.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至症状消失为止。
4.针灸治疗冠心病
【疾病概述】心悸、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胸阳不振,心脉痹阻为实;气血阴阳亏虚,心脉失养为虚,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艾灸穴位】膻中,内关,至阳。
【艾灸方法】
1.取卧位,暴露操作部位。
2.用1克艾绒做成底部直径为2厘米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直接无疤痕灸,至患者感觉灼热而不能忍受时更换新的艾炷。每穴灸5炷,约30分钟。
3.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2个疗程。
5.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疾病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脘腹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困倦乏力,形体瘦弱,饮食无味或食积不下。
【艾灸穴位】中脘,神阙
【艾灸方法】
1.取仰卧位,在中脘和神厥穴各切厚约2分许的生姜1片,在中心处回针穿刺数孔,上置大艾炷点燃,直到局部皮肤潮红,胃脘部无胀闷感为度。
2.每日一次。
胃炎艾灸的位置图 胃炎艾灸的位置
中皖: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内关: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建里: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梁门: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天枢:前正中线旁开2寸,平齐。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太冲:在足背侧,第一趾骨间隙的后方凹陷中。
寒邪所致胃炎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
艾灸取穴:中皖,内关,足三里,胃俞,关元穴。
功效:散寒止痛。
湿气重艾灸哪些部位
湿气重可以艾灸以下一些穴位:
曲池穴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
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解溪穴
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取穴: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
手法: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足三里
足三里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取穴: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
手法: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艾灸对脾胃有什么好处
人体消化液减少,机械性消化功能减弱的时候,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脾胃虚弱,出现胃胀痛,食欲差,便溏,疲倦乏力等症状。通过艾灸刺激相关穴位,可以行气活血,达到健脾养胃的效果。艾灸胃俞和胃健脾助消化
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艾灸方法:正坐或俯伏位,由施灸者将艾条拿在手,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感受温热为度,每次灸5-8分钟,自行灸治时,可以选用艾灸盒辅助灸。
艾灸好处:胃俞是胃的背俞穴,是胃在背部的反应点,艾灸胃俞能和胃健脾,理中降逆,调整胃功能,防止胃功能的偏盛偏衰,维护胃的正常受纳与通降,从而保证消化吸收的顺利进行。
艾灸足三里提高消化酶活性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在外膝眼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四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一横指,该处即是。
艾灸方法:正坐屈膝,手拿点燃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足三里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以温热为度,每次灸5-10分钟。
艾灸好处: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艾灸刺激足三里,可使肠胃蠕动有力且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性,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艾灸丰隆化痰湿除肥胖
丰隆在小腿的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艾灸方法:正坐屈腿,可略微将小腿偏往一侧,手拿点燃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丰隆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人体能耐受为度,每次灸5-15分钟。
艾灸好处: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艾灸丰隆能调和胃气,使胃的通降功能保持旺盛,同时还能清化痰湿,使肥胖的始作俑者-痰湿能尽快被运化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