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手臂穴位分布图及作用 外关穴清热解表
人体手臂穴位分布图及作用 外关穴清热解表
位置: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中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与内关穴相对取穴。
拔罐位置: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热病,头痛,腮腺炎,中耳炎,耳鸣,耳聋,高血压,牙痛,落枕,偏瘫,上肢痛等。
颈椎不好拔罐拔哪里
1.夹脊穴位置:
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夹脊穴的准确位置位于背部,从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
2.夹脊穴取穴方法:
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当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3.夹脊穴功效:
按摩夹脊穴缓解治疗心肺疾病、胃肠疾病、坐骨神经痛、腰痛等。
1.大椎穴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大椎穴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大椎穴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1.肩井穴位置:
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2.肩井穴取穴方法:
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间连线之中点处。或以手并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
3.肩井穴功效:
疏导水液。肩井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作用。
1.天宗穴位置:
天宗穴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属小肠经。
2.天宗穴取穴方法:
前倾坐位或俯卧位,在肩胛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的等分线上,当上、中1/3交点处。或肩胛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连一直线,与第4胸椎棘突下间平齐处,与膈俞、肩贞成三角形处是穴。
3.天宗穴功效:
天宗穴有生发阳气,舒筋活络,理气消肿,行气宽胸的作用。
1.曲池穴位置: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
2.曲池穴取穴方法:
屈肘90度,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
3.曲池穴功效:
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1.手三里位置:
手三里穴在人体的前臂,标准定位是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2.手三里取穴方法:
我们取穴手三里的时候先要让手臂屈起,找到曲池穴,然后沿着曲池穴和阳溪穴的连线往下移动两寸(即三横指)就是手三里的所在之地。此处按压的时候会有疼痛感。
3.手三里功效:
手三里穴是人体手阳明大肠经的重要腧穴,具有很好的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清肠利腑的功效。
1.外关穴位置:
外关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
2.外关穴取穴方法:
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桡骨之间 ,与内关穴相对取穴。
3.外关穴功效:
联络气血,补阳益气。外关穴有疏表解热,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作用。
阿是穴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临床上医生根据按压式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予以临时认定。
怀孕风寒感冒吃什么药 孕妇风寒感冒可推拿穴位缓解
位置: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迎香穴善通鼻窍,风寒感冒经常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按揉此处可得到缓解。
位置: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按摩刺激合谷穴可以起到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的作用,拿捏此处可以缓解风寒感冒头痛、发热等不适症状。
位置: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常用腧穴之一,风寒感冒时通过按揉曲池穴、谷穴、外关穴,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痛作用,主治感冒发热等症。
乳腺增生拔罐方法图
1.肩井穴位置:
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2.肩井穴取穴方法:
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间连线之中点处。或以手并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
3.肩井穴功效:
疏导水液。肩井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作用。
1.天宗穴位置:
天宗穴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属小肠经。
2.天宗穴取穴方法:
前倾坐位或俯卧位,在肩胛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的等分线上,当上、中1/3交点处。或肩胛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连一直线,与第4胸椎棘突下间平齐处,与膈俞、肩贞成三角形处是穴。
3.天宗穴功效:
天宗穴有生发阳气,舒筋活络,理气消肿,行气宽胸的作用。
1.肝俞穴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肝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肝俞穴功效:
散发肝脏之热。肝俞穴有清利肝胆、宁神明目、补血消瘀、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
1.库房穴位置:
库房穴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2.库房穴取穴方法:
库房位于胸部,当第一肋间隙,旁开前正中线4寸处。正坐或仰卧取之。
3.库房穴功效:
库房穴有理气宽胸,清热化痰,降逆平喘的作用。
1.膻中穴位置:
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2.膻中穴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3.膻中穴功效:
募集心包经气血。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作用。
1.乳根穴位置:
乳根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2.乳根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男性在乳头下1肋,即乳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相交处取穴;女性在乳房根部弧线中点处取穴。
3.乳根穴功效:
乳根穴有通乳化瘀,宣肺利气,降逆定喘、消痈催乳,燥化脾湿的作用。
1.期门穴位置:
期门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期门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先定第四肋间隙的乳中穴,并于其下二肋(第六肋间)处取穴。对于女性患者则应以锁骨中线的第六肋间隙处定取。
3.期门穴功效:
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期门穴有疏肝、和胃、利胁、健脾疏肝、理气活血的作用。
1.外关穴位置:
外关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
2.外关穴取穴方法:
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桡骨之间,与内关穴相对取穴。
3.外关穴功效:
联络气血,补阳益气。外关穴有疏表解热,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作用。
1.阳陵泉位置:
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2.阳陵泉取穴方法:
患者应侧卧或仰卧,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3.阳陵泉功效:
降浊除湿,阳陵泉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舒肝利胆、强健腰膝的作用。
1.丰隆穴位置:
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处。
2.丰隆穴取穴方法:
首先找到小腿外侧的膝眼和外踝,然后找到这两个位置连线的中点,该点与颈骨前缘外侧1.5寸平齐的位置就是丰隆穴所在。
3.丰隆穴功效:
丰隆穴具有消胃胀、祛痰湿、减肥的作用。
1.膺窗穴位置:
膺窗穴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2.膺窗穴取穴方法:
膺窗位于胸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处。正坐或仰卧取之。
3.膺窗穴功效:
膺窗有宽胸理气、消痈止痛,止咳宁嗽,消肿清热作用。
刮痧对眼睛有影响吗 眼部疾病治疗刮痧穴位
外关穴:刮痧这个穴位有通经活络,清热解表的的功效,适宜于治疗目赤肿痛,热病,头痛等症状。
丝竹空穴:刮拭这个穴位可以起到祛风镇惊,清头明目的功效,适宜于治疗目眩,目赤肿痛,眼睑跳动等眼疾。
承泣穴:刮拭这个穴位可以明目止泪,清热散风。适宜于治疗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跳动,视神经炎,白内障,口眼㖞斜等症。
四白穴:刮拭四白穴可以明目祛风,通经活络,适宜于治疗青光眼,近视,目赤痛痒,角膜炎,口眼㖞斜等症。
半夜小孩发烧家里没药怎么办 按摩外关穴
功效: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经常按摩外关穴,能够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缓解治疗耳鸣、头痛等症状。
外关穴位置:伏掌取穴,外关穴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2寸(两横指)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以会酸胀为主。
用毫同时针刺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等3个穴,是最好的降体温方法。
人体手臂穴位分布图及作用 大陵穴清热宁心
位置:在前臂掌侧,腕横纹的中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拔罐功效:清热宁心,宽胸和胃,通经活血。
主治病症:心痛,心悸,癫狂,疮疡,胃痛,呕吐,手腕麻痛,胸肋胀痛。
嘴巴上火艾灸哪里
嘴巴上火一般是由于体内火气过大、机能活动亢进所引起的阳盛阴衰,所以需要艾灸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的穴位,可用于治疗脏腑郁热、痈肿疮毒、热病高热等各种里热证。
比如常见的清心热穴小海穴、曲泽穴,清肺热穴尺泽穴、鱼际穴,清肠胃热穴曲池穴,清肝胆热穴阳陵泉穴、太冲穴,清三焦热穴外关穴等。
三伏贴贴哪里缓解颈椎病
1.位置:
椎穴是人体穴位之一,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2.取穴方法:
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1.位置:
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2.取穴方法: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3.功效:
疏导水液。肩井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作用。
1.位置:
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强筋骨,清邪热。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
1.位置:
外关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
2.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
3.功效:
联络气血,补阳益气。外关穴有疏表解热,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作用。
1.位置:
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在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幅,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用手按就痛之处)。
2.取穴方法:
侧腕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曲池(肘横纹)下2寸处取穴。按之肉起兑肉之端。取穴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侧腕,伸直前臂,曲肘的取穴姿势。
3.功效:
润化脾燥,生发脾气
人体手臂穴位分布图及作用 手三里润化脾燥
位置: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取穴。
拔罐功效:润滑脾燥,生发脾气。
主治病症:齿痛,喉肿,手腕筋肉疼痛,精神性阳痿等。
吹空调后发烧吃什么食物好 按摩退烧
功效:大椎穴可治,感冒、肩背痛、头疼、咳嗽、气喘。也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不管患了风寒感冒,还是因为其它病变造成的高烧不退,按摩这个穴位,就可快速退烧。按摩大椎穴还可以间接补充人体的肾中之阳,增强抵抗力。
大椎穴位置: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食指缓缓用力按压大椎穴,持续数秒,再慢慢放手,反覆操作10~15次。
功效:十宣穴多用于急救,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按摩十宣穴具有缓解中暑、昏迷、休克、高血压、手指麻木等作用。
十香穴位置:十宣穴位于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
按摩方法: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反覆重掐,以有酸痛感为主,至十宣穴变红变热。刺激总时间每次以不超过3~5分钟为宜。
功效: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主要具有散风止痒、清热消肿、疏通经络之功效。按摩曲池穴能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
曲池穴位置:位于胳膊肘横纹的尽头凹陷的地方。
按摩方法:以指腹按压或敲打1~3分钟,每日次数不限。
功效:合谷穴俗称〝虎口〞,为大肠经的原穴,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住的地方。按摩合谷穴最大的功效就是预防感冒,可以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增加身体抵抗力。
谷合穴位置: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
按摩方法:将另一只手的拇指第一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即是合谷穴。每次按压100下,每天3次,按压至有酸麻感。
功效: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经常按摩外关穴,能够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缓解治疗耳鸣、头痛等症状。
外关穴位置:伏掌取穴,外关穴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2寸(两横指)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以会酸胀为主。
用毫同时针刺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等3个穴,是最好的降体温方法。
外关的准确位置是在哪里
外关的准确位置
科学定位:在前臂后区,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快速取穴法:
1.抬臂,从腕背横纹中点直上量约2横指处,在前臂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与内关相对,用力按压有酸胀感。
2.正坐或仰卧,俯掌,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手腕横纹上2寸处,与正面内关相对。
外关穴为三焦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阳经主外,维护人的体表,按摩外关能有效调动阳维脉的功能,等于通过外关将火调向体表,所以本穴是解表退热要穴,也是小儿退烧的常用腧穴;不少上班族因压力大,长时间劳累,水分补给不足,久坐导致气血循环不畅,以至于诱发目赤肿痛,牙痛,痤疮等上火症状时,通过按摩穴也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
按摩外关的方法
1.右手拇指,食指二指按在内关,外关穴位处,正反各旋揉36次,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旋揉右手臂。
2.用拇指按揉外关穴,按摩的时候以有酸麻感为度,3-5分钟即可。
3.治疗偏头痛的时候,先用手指找到痛点,边揉边推,力道由轻到重,持续3-5分钟后,再按揉疼痛侧的外关穴3-5分钟,可以有效缓解不适。
人体手臂穴位分布图及作用 神门穴通经活络
位置: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拔罐功效:宁心安神,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失眠,健忘,痴呆,癫痫,心痛,心悸,惊悸。
冬天怕冷中医教你按摩这几个穴位
足三里
老话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刺激足三里有着抗疲劳、增加血红蛋白等功效,还能疏肝理气,通经止痛,强身定神。
取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手法:以拇指或食指端部按压双侧足三里穴。指端附着皮肤不动,由轻渐重,连续均匀地用力按压。
三阴交
女人要抗衰老,就要气血畅通,才能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而三阴交就是抗衰老的神奇穴位,所以要保持年轻,常按按这个穴位吧。
取穴:在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3寸处。
手法:用力按揉两腿的三阴交穴各1-3分钟左右。
太冲穴
有人把“太冲穴”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因为它能清肝泻火,舒肝解郁,调经和血,疏肝理气,是治疗肝病的特效穴。
取穴:在脚背上,位于大足趾与第二个足趾之间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是足厥阴肝经上穴位。
手法:在按摩穴位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
血海
血海穴是女人补血的大穴。中医上有“补气找气海、补血找血海”之说,所以常按摩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的功效。如果女孩的月经量过多或者不足,都可以通过血海穴来调理。
取穴:大腿内侧,膝关节内上方约2寸,屈膝时肌肉隆起处。
手法:双手拇指放在双腿血海穴上,其余四指自然放松,轻轻罩住膝盖,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用力点按10秒钟,再按揉2-3分钟。
曲池
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密切关联,对曲池穴进行刺激能清热利湿、祛风解表、调和营卫,还能促进排毒从而减压。
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时,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头外0.5寸的位置。
手法:以拇指尖按摩另一臂的曲池穴,两手交换按摩1-2分钟。
外关
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按摩此穴能疏通臂部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还能消除小臂麻木肿胀的感觉,使小臂变得纤细。
取穴:小臂背侧,手腕向上两寸,两个骨头中间的夹缝里。
手法:食指按压,用力均匀,持续1-3分钟,有酸重感。
合谷
止痛止血的急救要穴,女生经期时,按摩合谷穴,达到有酸麻、重胀感时疗效就能起到止痛作用。另外,对合谷穴进行刺激还可以疏风清热、通络、润面泽颜。
取穴: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取穴时,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在拇指尖下取穴。
手法:将一手拇指立起,用指尖用力按对侧手的合谷穴,持续1分钟,此时会感觉到明显的酸胀或酸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