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出血和血肿的区别

脑出血和血肿的区别

血肿是因脑子里有淤血造成血液不流畅,及时治疗对患者危害较小。而脑出血是因大脑血管有破裂造成的血液不经过血管而流入大脑,重者死亡,轻者中风或瘫痪!

脑出血是脑部血管突然发生破裂造成的疾病。表面血管出血,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或动静脉畸形导致;老年人多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导致的脑实质出血,或者是脑部的血管发生淀粉样变性;脑部中间有一个空的腔隙,当血液到达腔隙里,会造成脑室出血。

脑血肿是外伤性颅内血肿形成后,其严重性在于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导致脑疝;早期及时处理,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按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等、血肿常与原发性脑损伤相伴发生,也可在没有明显原发性脑损伤情况下单独发生。

高血压与脑出血的关系

高血压这种疾病非常的危险,它好像一个定时炸弹,血压的忽高忽低,都很容易引起脑出血疾病的发生,因此,有高血压患者,必须做好有关脑出血的预防工作,下面和大家分享文章就是,高血压引起脑出血的原因介绍。

高血压虽然无法直接对人的生命安全作出影响,但是高血压引起的一些并发症可能就会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脑出血就是其中的一类。而高血压又是怎样引起脑出血的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高血压引起脑出血的原因。

高血压可能会引起全身各器官血管的病变。脑血管在长期的高压下会发生退行性变和动脉硬化,以此来适应高血压。其中脑小动脉管壁增厚,对抗高压,防止脑微循环灌注压升高。这些变化在脑底的穿通动脉表现最为突出。

高血压脑出血80%在幕上,20%在幕下。大脑半球的出血,以基底核和视丘最常见,其次为脑干和小脑。脑出血后血肿会沿着白质纤维方向扩展,出血后早期神经组织所受的影响,主要是以受压、分离及移位为主。壳核出血多是豆纹动脉出血导致的,其中以外侧豆纹动脉出血为常见,出血后血肿多向外囊方向发展;内侧豆纹动脉出血后,往往会向内囊方向扩延。

豆状核出血,血肿往往较大,使大脑半球体积增大,该侧大脑半球肿胀,脑回扁平,脑沟狭窄,病侧会有扣带回疝入大脑镰下,和海马钩回疝入小脑幕的切迹。海马钩回疝会造成脑干,和同侧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受压,同时中脑及脑桥的正中,小动脉由于移位而断裂,引起中脑及脑桥出血。

脑干出血最常见于脑桥,往往自中间向两侧扩大,或向上侵入中脑,亦常破入第四脑室。小脑出血多源于齿状核,主要是小脑上动脉出血,小脑后下动脉和小脑前动脉也可能会是出血的来源;小脑半球出血后,可以跨越中线危及对侧,并侵入第四脑室,扩展到小脑脚者也不少见。

通过专家讲了一些有关,高血压引起脑出血的原因介绍相关知识以后,我们知道了血压高很容易引起这种疾病,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吃芹菜,因为芹菜具有降压的作用,另外平时多测量血压,如果血压高时,我们已经抓紧时间治疗。

脑出血的分类

脑出血的分类决定了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对患者的治疗、康复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分类方法较多,诊断疾病的时候需要考虑各种分类方法,明确疾病的性质。脑出血根据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急性和亚急性,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型。临床上多根据出血部位分类,介绍如下:

(1)基底节区出血: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豆纹动脉的破裂出血血肿即位于基底节。基底节出血又可以细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

①壳核出血:基底节区的壳核是较为常见的出血部位,约占50%~60%,主要有豆纹动脉外侧在破裂引起,出血后可突破至内囊,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和血肿量有关,中大量出血时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内囊受损的引起的对侧偏瘫,还可有双眼向病灶一侧凝视,偏身感觉障碍等。出血量大时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压迫脑组织产生短时间内昏迷、呼吸心跳受影响,甚至出现短时间内死亡,出血量小时仅表现为肢体症状,临床上较为多见。

②丘脑出血:相对壳核出血发生率较低,主要由于丘脑穿支动脉或者丘脑膝状体动脉破裂导致,丘脑出血的特点除与壳核出血类似的症状如偏身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可出现精神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有情绪低落、淡漠等,还可出现痴呆、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出血量较大亦可短时间内危急生命。由于位置靠近第三脑室,丘脑出血症状容易反复,还易出现持续性顽固高热等症状。

③尾状核头出血:较为少见,出血量常不大,多破入脑室,出现急性脑积水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等,一般不出现典型的肢体偏瘫症状,临床表现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类似。

(2)脑叶出血:发生率较少,约占脑出血的5%~10%,一般合并有颅内血管畸形、血液病、烟雾病等患者常见,血肿常见于一个脑叶内,有时也会累计两个闹叶,临床上以顶叶最为常见,因为出血位置较为表浅,血肿一般较大,根据不同的部位以及出血量,临床表现较为多见复杂,可有肢体偏袒、癫痫发作、失语、头痛、尿失禁、视野缺损等等。

高血压脑出血后容易产生什么症状

对于患有慢性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平时积极的进行将压治疗,将血压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不仅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还能有助于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但是,在其脑出血发病后的急性期,过分积极的进行降压治疗必须慎重,可能这一措施并不一定对患者有利。

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是自发性脑出血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自发性脑出血的转归和预后与脑出血发病后最初的几天的状态,比如血肿的位置、血肿的体积、血肿周边的水肿程度,以及出血后,血肿是否有增大即是否发生再出血等情况密切相关。在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的急性期,有许多高血压病人常常表现出血压上升。前期的研究发现,脑出血后,约有1/3患者有再出血的发生,进一步分析这些再出血的病人,表明再出血大都发生在疾病早期的24小时内。

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脑出血后的24小时内,中等程度的血压升高并不影响出血后的血肿大小。在本部分的研究中,我们不仅比较了两种大鼠脑出血后各部位脑组织的含水量,还运用M成像技术,对两种大鼠的相同体积出血量的血肿的演变和脑肿胀的情况进行系列随访研究,并在同一时间对两种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状况作了评估。

广告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包含了多种机制参与。从脑水肿的类型上讲,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尤其是早期,主要是血管源性的水肿。当脑出血发生后,凝血过程被激活,由于静水压效应作用和红细胞聚集、血块收缩,导致血浆成分被从血块中挤入周边的脑组织,形成脑水肿。

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血压高低差异对脑出血后脑损伤、脑水肿以及神经功能的损害与恢复的病理机制,作了一定程度的深入研究。证实了在脑出血后,脑内参与铁代谢的某些蛋白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这一结果可能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在脑出血后外在的神经功能变化的不同,为我们临床治疗脑出血后的高血压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高血压脑出血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高血压病可导致全身各器官血管的病理性改变。脑血管在长期的高压之下发生退行性变和动脉硬化,以适应高血压。其中脑小动脉管壁增厚,对抗高压,防止脑微循环灌注压升高。这些变化在脑底的穿通动脉表现尤为严重。

二、发病机制

高血压脑出血80%在幕上,20%在幕下。大脑半球的出血以基底核和视丘最常见,其次为脑干和小脑。脑出血后血肿多沿白质纤维方向扩展,出血后早期神经组织所受的影响主要是以受压、分离及移位为主。壳核出血多系豆纹动脉出血所致,其中以外侧豆纹动脉出血为常见,出血后血肿多向外囊方向发展;内侧豆纹动脉出血后往往向内囊方向扩延。豆状核出血,血肿往往较大,使大脑半球体积增大,该侧大脑半球肿胀,脑回扁平,脑沟狭窄,病侧尚有扣带回疝入大脑镰下及海马钩回疝入小脑幕切迹。海马钩回疝造成脑干及同侧大脑后动脉和动眼神经受压,同时中脑及脑桥的正中旁小动脉由于移位而断裂,引起中脑及脑桥出血。有时血肿从大脑半球向下内侧发展破入视丘及中脑。血肿也可破坏尾状核而进入侧脑室,再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聚集于小脑腹侧的中部和外侧孔附近以及基底部的蛛网膜下腔。若出血在小脑半球则该半球增大,往往压迫脑干,亦容易破入蛛网膜下腔。丘脑出血多因大脑后动脉深支——丘脑膝状体动脉及丘脑穿通动脉破裂出血,出血后血液可向内囊及脑室侵入。丘脑出血血液侵入脑室的发生率可高达40%~70%。

脑干出血最常见于脑桥,往往自中间向两侧扩大,或向上侵入中脑,亦常破入第四脑室。小脑出血多源于齿状核,主要是小脑上动脉出血,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动脉也可是出血来源;小脑半球出血后,可跨越中线累及对侧并侵入第四脑室,扩展到小脑脚者也不少见。

通常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20~30min即可形成血肿,出血逐渐停止;出血后6~7h,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血清渗出及脑水肿,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继发性改变不断加重,甚至发生恶性循环。因此,血肿造成的不可逆性脑实质损害多在出血后6h左右。

显微镜下观察,可将脑出血分为三期:

1.出血期

可见大片出血。红细胞多完整,出血灶边缘往往出现软化的脑组织,神经细胞消失或呈局部缺血改变,星形细胞亦有树突破坏现象。常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充血及管壁肿胀,有时管壁破坏而有点状出血。有一点应值得注意,患者CT检查所见的高密度区外存在一圈低密度区,与肿瘤周围低密度区不同,不是水肿而是软化坏死组织。因脑出血多为动脉破裂,短期内血肿大到相当的体积,对周围脑组织压力很高,故很易造成脑组织坏死软化。

2.吸收期

出血后24~36h即可出现胶质细胞增生,尤其是小胶质细胞及部分来自血管外膜的细胞形成格子细胞。除吞噬脂质外,少数格子细胞存积含铁血黄素,常聚集成片或于血肿周围。星形胶质细胞亦有增生及肥胖变性。

3.恢复期

血液及受损组织逐渐被清除后,缺损部分由胶质细胞、胶质纤维及胶原纤维代替,形成瘢痕。出血较小者可完全修复,若出血较大常遗留囊腔。这与软化结局相同,惟一特点是血红蛋白代谢产物长久残存于瘢痕组织中,使该组织呈现棕黄色。

CT检查是不是脑出血的唯一诊断方法

CT检查是不是脑出血的唯一诊断方法?专家介绍CT不是诊断脑出血的唯一方法。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如脑室大量积血可见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张,一周后血肿周围可见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变为低密度或囊性变,CT动态观察可发现进展型脑出血。

除了CT检查外脑出血还有以下检查方法:

MRI检查

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脑出血,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并可根据血肿信号的动态变化(受血肿内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判断出血时间,①超急性期(0~2h):血肿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与脑梗死不易区别;②急性期(2~48h):为T1等信号,T2低信号;③亚急性期(3天~3周):T1,T2均呈高信号;④慢性期(>3周):呈Tl低信号,T2高信号。

心电图检查

脑出血患者因为脑心综合征或心脏本身就有疾病,可有心脏功能和血管功能的改变:①传导阻滞:如P-R间期延长,结性心律或房室分离,②心律失常: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③缺血性改变:S-T段延长,下降,T波改变,④假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等。

动态血压检测

急性脑出血发病1周内血压明显升高,高于正常参照值,也高于发病前的血压水平,提示高血压与脑出血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同时,血压波动以及低血压状态在脑出血的发病中占有一定比例,血压波动既可以导致血压升高,同时也可以作为高血压的后果,无论短期或长期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其靶器官如大脑的损害严重程度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均显著增高,血压波动常与血压升高伴存,出现血压骤降或骤升,此时患者往往伴有较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头晕,头痛,晕厥,胸闷,心慌等。

脑溢血的分类

(1)基底节区出血: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豆纹动脉的破裂出血血肿即位于基底节。基底节出血又可以细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

①壳核出血:基底节区的壳核是较为常见的出血部位,约占50%~60%,主要有豆纹动脉外侧在破裂引起,出血后可突破至内囊,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和血肿量有关,中大量出血时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内囊受损的引起的对侧偏瘫,还可有双眼向病灶一侧凝视,偏身感觉障碍等。出血量大时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压迫脑组织产生短时间内昏迷、呼吸心跳受影响,甚至出现短时间内死亡,出血量小时仅表现为肢体症状,临床上较为多见。

②丘脑出血:相对壳核出血发生率较低,主要由于丘脑穿支动脉或者丘脑膝状体动脉破裂导致,丘脑出血的特点除与壳核出血类似的症状如偏身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可出现精神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有情绪低落、淡漠等,还可出现痴呆、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出血量较大亦可短时间内危急生命。由于位置靠近第三脑室,丘脑出血症状容易反复,还易出现持续性顽固高热等症状。

③尾状核头出血:较为少见,出血量常不大,多破入脑室,出现急性脑积水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等,一般不出现典型的肢体偏瘫症状,临床表现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类似。

(2)脑叶出血:发生率较少,约占脑出血的5%~10%,一般合并有颅内血管畸形、血液病、烟雾病等患者常见,血肿常见于一个脑叶内,有时也会累计两个闹叶,临床上以顶叶最为常见,因为出血位置较为表浅,血肿一般较大,根据不同的部位以及出血量,临床表现较为多见复杂,可有肢体偏袒、癫痫发作、失语、头痛、尿失禁、视野缺损等等。

(3)脑桥出血:脑桥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脑桥是较为重要的生命中枢,这种类型的出血病情相当危重,大于5ml的出血即可出现昏迷、四肢瘫痪、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出现急性应激性溃疡,出现中枢性顽固高热等,多数病人在发病后不久就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常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脑桥出血因极为凶险,治疗率及治愈率均较低,是属于一种危重的脑出血。

(4)小脑出血:小脑位于后颅窝,出血大于10ml即有手术指针。小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左右,发病后可出现小脑功能受损表现:眩晕、共济失调,患者可出现频繁呕吐、后枕部剧烈疼痛,一般不会出现肢体偏瘫症状,小脑出血量较大时刻出现脑桥受压影响呼吸功能。小脑蚓部(双侧小脑半球中央部位)出血后血肿可压迫四脑室影响脑脊液循环,短时间内出现急性脑积水,必要时需要手术治疗。

(5)脑室出血:原发性脑室出血较为少见,多见周围部位出血破入脑室。原发性脑室出血症状较为明显,如突发头痛、呕吐、颈强直等,大量出血可很快进入昏迷症状。

根据出血后的临床表现,神经外科临床上将脑出血分为五级,作为手术指征参考:

I级:清醒或者嗜睡,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或者失语;

II级:嗜睡或朦胧,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或失语;

III级:浅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

IV级:昏迷,伴偏瘫,等大或不等大;

V级:深昏迷,去脑强直或者四肢软瘫,瞳孔单侧或双侧散大。

脑出血的分类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 脑出血的分类决定了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对患者的治疗、康复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分类方法较多,诊断疾病的时候需要考虑各种分类方法,明确疾病的性质。脑出血根据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急性和亚急性,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型。临床上多根据出血部位分类,介绍如下:

(1)基底节区出血: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豆纹动脉的破裂出血血肿即位于基底节。基底节出血又可以细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

①壳核出血:基底节区的壳核是较为常见的出血部位,约占50%~60%,主要有豆纹动脉外侧在破裂引起,出血后可突破至内囊,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和血肿量有关,中大量出血时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内囊受损的引起的对侧偏瘫,还可有双眼向病灶一侧凝视,偏身感觉障碍等。出血量大时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压迫脑组织产生短时间内昏迷、呼吸心跳受影响,甚至出现短时间内死亡,出血量小时仅表现为肢体症状,临床上较为多见。

②丘脑出血:相对壳核出血发生率较低,主要由于丘脑穿支动脉或者丘脑膝状体动脉破裂导致,丘脑出血的特点除与壳核出血类似的症状如偏身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可出现精神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有情绪低落、淡漠等,还可出现痴呆、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出血量较大亦可短时间内危急生命。由于位置靠近第三脑室,丘脑出血症状容易反复,还易出现持续性顽固高热等症状。

③尾状核头出血:较为少见,出血量常不大,多破入脑室,出现急性脑积水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等,一般不出现典型的肢体偏瘫症状,临床表现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类似。

(2)脑叶出血:发生率较少,约占脑出血的5%~10%,一般合并有颅内血管畸形、血液病、烟雾病等患者常见,血肿常见于一个脑叶内,有时也会累计两个闹叶,临床上以顶叶最为常见,因为出血位置较为表浅,血肿一般较大,根据不同的部位以及出血量,临床表现较为多见复杂,可有肢体偏袒、癫痫发作、失语、头痛、尿失禁、视野缺损等等。

(3)脑桥出血:脑桥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脑桥是较为重要的生命中枢,这种类型的出血病情相当危重,大于5ml的出血即可出现昏迷、四肢瘫痪、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出现急性应激性溃疡,出现中枢性顽固高热等,多数病人在发病后不久就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常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脑桥出血因极为凶险,治疗率及治愈率均较低,是属于一种危重的脑出血。

(4)小脑出血:小脑位于后颅窝,出血大于10ml即有手术指针。小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左右,发病后可出现小脑功能受损表现:眩晕、共济失调,患者可出现频繁呕吐、后枕部剧烈疼痛,一般不会出现肢体偏瘫症状,小脑出血量较大时刻出现脑桥受压影响呼吸功能。小脑蚓部(双侧小脑半球中央部位)出血后血肿可压迫四脑室影响脑脊液循环,短时间内出现急性脑积水,必要时需要手术治疗。

(5)脑室出血:原发性脑室出血较为少见,多见周围部位出血破入脑室。原发性脑室出血症状较为明显,如突发头痛、呕吐、颈强直等,大量出血可很快进入昏迷症状。

根据出血后的临床表现,神经外科临床上将脑出血分为五级,作为手术指征参考:

I级:清醒或者嗜睡,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或者失语;

II级:嗜睡或朦胧,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或失语;

III级:浅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

IV级:昏迷,伴偏瘫,等大或不等大;

V级:深昏迷,去脑强直或者四肢软瘫,瞳孔单侧或双侧散大。

小孩颅内出血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ICH时可有贫血,血沉加快,周围血白细胞数增加,如为白血病所致时可见幼稚细胞。任何原因所致的脑出血,均可出现一过性蛋白尿、糖尿及高血糖等变化。

(2)脑脊液检查 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如发现均匀血性脑脊液,除外穿刺损伤即可明确诊断。在新生儿尚可借助脑脊液内有无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而予以区别,若有则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性脑脊液可持续1周左右,离心后上清液的黄染逐渐加重。另有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多增多,糖正常或稍低。但如有严重颅内高压表现,或临床怀疑其他部位的ICH,则应暂缓腰穿检查,以免诱发脑疝。

(3)硬膜下穿刺检查 适用于幕上硬膜下出血的诊断,对新生儿和前囟门尚未闭合的婴幼儿在前囟的侧角进行硬膜下穿刺即可确诊。若有硬膜下血肿可流出含有大量蛋白质的、红色或黄色或水样液体。为明确硬膜下血肿是否为双侧性,对前囟门的两侧均应穿刺。对新生儿穿刺后流出0.5ml以上的液体即有诊断意义。

(4)病因学检查 应结合病史与临床表现进行相应检查,如血象、凝血功能、骨髓穿刺等,以鉴别出血原因。

2.其他辅助检查

(1)颅脑CT 是确诊ICH的首选检查,可精确判断出血部位、范围,并可估计出血量及查见出血后的脑积水。

(2)颅脑B超 适用于前囟未闭的婴幼儿。对ICH的诊断率较高,可以随时了解血肿及脑室大小的变化。

(3)磁共振血管成像或脑血管造影 是明确出血原因和病变部位最可靠的方法。尤其是脑血管造影即可确定诊断,还可进行介入治疗。

(4)脑电图 脑出血时行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出血侧有局限性慢波灶,但无特异性。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治疗措施:内科治疗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治疗原则基本上同单纯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样。传统的内科治疗措施为镇静、止血、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及防治并发症、改善脑功能等。

腰穿对于严重颅内高压者禁止施行,以免诱发脑疝。但是,对于颅内压已正常,尤其是原发性脑室内出血病人,可慎重地反复腰穿缓慢放液,每次1~7ml为宜,以减少脑脊液中的血液成分,缓解症状,避免因血液吸收引起的高热反应和蛛网膜颗粒阻塞而发生迟发性交通性脑积水。

2.外科治疗 由于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约93%的病人属于继发性脑室内出血,而且脑出血血块期作为占位性病变,以及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形成,存在着颅内高压和脑受压、脑疝的威胁,内科治疗措施不尽满意。因此,自发性脑室内出血作为自发性脑出血的一种严重类型,外科治疗更值得探讨。

(1)手术方法与适应证:手术方法大致可分为直接手术(穿刺血肿吸除及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及脑室穿刺脑脊液引流术。

①直接手术:对于脑实质内血肿较大而脑室内血肿较小的继发性脑室内出血,或有脑疝症状以及脑室穿刺脑脊液引流术未能奏效者,反复CT扫描血肿逐渐增大以及脑血管造影时发现造影剂外溢者,均应考虑直接手术清除血肿。直接手术的病死率一般为33.75%,这主要是由于做手术的病人多为危重病人所致,并非手术效果不好。

脑溢血病因有哪些

脑溢血ICH病例中大约60%是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所致,约30%由动脉瘤或动-静脉血管畸形破裂所致,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红细胞增多症和镰状细胞病等)、脑淀粉样血管病变、抗凝或溶栓治疗等。

一次高血压性脑出血通常在30分钟内停止,致命性脑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动态颅脑CT监测发现脑出血有稳定型和活动型两种,后者的血肿形态往往不规则,密度不均一,发病后3小时内血肿迅速扩大;前者的血肿与之相反,保持相对稳定,血肿体积扩大不明显。多发性脑出现多见于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和脑肿瘤等患者。

脑出血血块吸收过程

脑出血后3-4个小时,血肿的高密度就达到高峰,随着我们血肿内的血红蛋白的分解,密度逐渐的降低,小血肿约在三周左右变为等密度,大血肿需四到六周,血肿周围仍可见环形增强,我们CT要动态监测发现稳定型的一个血肿形态规则、密度均一,活动型的一个血肿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一般出血2-3个月血肿吸收,可逐渐形成卒中囊。


相关推荐

脑出血形成的六大原因

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主要的病因。脑出血的发生是在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内穿通动脉上可形成许多微动脉瘤,主要分布在大脑基底节的豆纹动脉、桥脑、大脑白质和小脑。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可能破裂而出血;或由于长期高血压对脑实质内穿通动脉管壁中的内膜发生玻璃样变性或纤维样坏死,在血压或血流急剧变化时容易破裂出血。 脑血管淀粉样变CAA 异常的淀粉样物质选择性地沉积于脑皮质及软脑膜的中小动静脉的中膜和外膜,年龄愈大愈好发。由于脑皮质和软脑膜易发生脑血管淀粉样变,故该病变所致的脑出血总发生于脑叶。CT

脑益血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脑出血治疗的第一步就是观察是否降压。因为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一个常见病因之一。如血压不超过26.7/14.7kpa(200/110mmhg)一般不需要采取降压措施。如需降压,则需注意:血压急骤下降显然不利于脑血液循环的自动调节,甚至加重脑缺血,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频度增加,所以应缓慢地降低血压,不宜过猛,一般选用中成药降压片,2片,每日3次。 2、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这是脑出血治疗重要的一步。50%甘油盐水,按1g/kg口服,每4小时一次,或可首次给服100ml,以后60ml一次,每日4次;或10%甘

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血压飙升是引起脑出血的常见诱因,尤其在气温波动较大时,不少高血压患者会出现了爆血管的意外事件。 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海东介绍,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病人总数的60%~80%,病人的死亡率非常高。患者出现脑出血的时候,血管破裂的一瞬间血液就涌出来,血肿不仅压迫局部脑组织,而且还会加重周围脑组织和血管的损害。而血肿引起的颅内压升高,脑组织受压移位发生脑疝,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清除血肿是救治脑出血患者的关键所在。 来自广州黄埔的李先生,与同事聚餐喝了不少酒,晚上睡觉时感

脑出血患者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

(1)头颅CT检查: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发病后即可显示边界清楚的新鲜血肿,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如脑室大量积血可见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张,1周后血肿周围可见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变为低密度或囊性变,CT动态观察可发现脑出血的病理演变过程,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时第一时间指导临床治疗。目前头颅CT已成为较为广泛的检查方法。 (2)MRI检查: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

脑溢血手术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最终目的是清除血肿,减轻脑组织受压,尽最大努力保证神经功能,减少或防止脑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 1.手术适应症:目前认为,患者无意识障碍时多无需手术;有明显意识障碍、脑疝尚不明是,外科治疗明显优于内科;深昏迷患者、双瞳扩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治疗方法均不理想。目前手术适应症主要参考一下几点考虑:大脑出血量大于30ml,小脑出血量大于10ml;患者出血后意识障碍情况,I级一般不需手术,V级病情出于晚期也无法手术,II级~IV级需要手术治疗,II级患者若一般情况可,也可首选内科

脑出血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引起脑出血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血液病、脑外伤、抗凝或溶血栓治疗、淀粉样血管病等引起的脑出血。根据病因分类如下。 1.根据血管病理 常见有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脑动静脉畸形(avm)、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脑膜动静脉畸形、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等。 2.根据血流动力学 有高血压和偏头痛。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其他 颅内肿瘤

冬季是脑出血高发期

冬季是脑出血的高发季节,你知道人们在冬季该如何预防脑出血吗?哪些方法能够帮助人们保护大脑健康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一些预防脑出血的方法,还在等什么,下面赶紧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脑出血的原因 1. 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主要的病因。脑出血的发生是在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内穿通动脉上可形成许多微动脉瘤,主要分布在大脑基底节的豆纹动脉、桥脑、大脑白质和小脑。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可能破裂而出血。或由于长期高血压对脑实质内穿通动脉管壁中的内膜发生玻璃样变性或纤维样坏死,在血压或血流急剧

为什么突然脑溢血?

1. 高血压病:高血压是脑出血最主要的病因。脑出血的发生是在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内穿通动脉上可形成许多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可能破裂而出血。或由于长期高血压对脑实质内穿通动脉管壁中的内膜发生玻璃样变性或纤维样坏死,在血压或血流急剧变化时容易破裂出血。 2. 脑血管淀粉样变(CAA): 又称“嗜刚果红血管病变”,异常的淀粉样物质选择性地沉积于脑皮质及软脑膜的中小动静脉的中膜和外膜,年龄愈大愈好发。 3.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 它们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但也有出血后破入脑实质内

得了脑出血后的治疗办法是什么

1、脑出血治疗的第一步就是观察是否降压。因为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一个常见病因之一。如血压不超过26.7/14.7kpa(200/110mmhg)一般不需要采取降压措施。如需降压,则需注意:血压急骤下降显然不利于脑血液循环的自动调节,甚至加重脑缺血,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频度增加,所以应缓慢地降低血压,不宜过猛,一般选用中成药珍菊降压片,2片,每日3次。 2、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这是脑出血治疗重要的一步。50%甘油盐水,按1g/kg口服,每4小时一次,或可首次给服100ml,以后60ml一次,每日4次;或10

脑出血哪个部位出血最严重呢

1、脑出血哪个部位出血最严重 壳核(内囊)出血是脑出血及常见部位,约占50%-75%.其特征为,血肿对侧出现“三偏综合症”,即偏瘫(中枢性面瘫、舌瘫与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看。偏瘫多见,偏身感觉障碍次之;半数左右病人双眼球向出血例凝视,优势半球出血可出现运动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辅侧半球血肿可出现偏瘫失认(否认肢体瘫痪)。 2、脑出血的其他部位 2.1、桥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80%-10%,其特征为:突然头痛、头晕、呕吐。一侧出血可表现为眼球向血肿对侧凝视,血肿同侧外展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对侧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