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儿童听力障碍的病因
导致儿童听力障碍的病因
一、产前致听力障碍因素
产前即儿童出生之前。这一时期,特别是妊娠的前十二周,是胎儿听觉器官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外界的不良刺激特别敏感。除内耳发育畸形外,母患感染性疾病、用药、放射线的影响及患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疾病,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胎儿胚胎期听力障碍,属于先天性非遗传性听力障碍。
二、产期致听力障碍因素
在胎儿娩出的过程中,生活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许多环节处理不当容易导致听力损伤。一般将产时及产后几天内发生的听力障碍归为产期先天非遗传性听力障碍,原因可包括新生儿缺氧、产伤、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等。
三、产后致听力障碍因素
小儿出生后,以及在以后的生长过程中,机体直接面对复杂的环境,接触有害刺激的机会也相应增加,造成听力障碍的原因也更加复杂。
早产儿听力筛查未通过怎么办
未通过筛查的新生儿为可以听力障碍群体,必须在出生42天内接受复筛,如仍未通过则应转至专门的听力诊断结构,在3个月内完成诊断性听力学检测和评估,并在6个月内确诊并治疗。
● 通过初次筛查的新生儿则按照儿童耳及听力保健技术规范,进行周期性耳及听力的保健到6岁。
大多数儿童听力筛查NHS方法是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障碍,这两种方法是非常有用的。目前很多医院开展了听力筛查结合耳聋基因检测,联合对听力疾病进行筛查。
儿童听力筛查NHS意义
在于可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宝宝的听力损伤,最大限度减少听力损失对宝宝的不良影响。例如:早期发现、早期有效干预先天性听力障碍,康复率可达90%以上。
对于确诊听力障碍的宝宝,治疗的方法包括:语声放大、药物、手术、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和言语康复训练等。应根据具体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伤听力
有一种中耳炎,不流脓,耳不痛,却是导致儿童早期听力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儿童听力隐形杀手。
有一种中耳炎,不流脓,耳不痛,却是导致儿童早期听力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儿童听力隐形杀手。王某10岁听力消失应该是分泌性中耳炎所致。生活中约有80%的儿童得过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又名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等。这种中耳炎是儿童的重要致聋原因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大约有80%的儿童都得过分泌性中耳炎,多数在6个月至4岁时发病。不过,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分泌性中耳炎为自限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率。
沈蓓说,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有鼻—鼻窦炎、腺样体肥大两种。特别是反复发作的鼻—鼻窦炎可引起腺样体肥大,而肥大的腺样体又阻碍了鼻腔的引流,进一步加重了鼻—鼻窦炎,二者又共同影响咽鼓管的通气功能,致使中耳鼓室不能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流,逐渐形成负压,并进一步引起鼓室黏膜充血、渗出,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虽然有一部分分泌性中耳炎可以不治而愈,但是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长期不治疗,最后导致鼓室内黏膜、肌肉、听骨链等纤维化、粘连,就会进一步损害听力。
分泌性中耳炎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有些较大的儿童可能会告诉家长,耳朵闷,有嗡嗡声,感觉听力轻微下降。一些孩子自己不会说这些症状,而把电视的音量调得很高;或听不清别人跟他说话;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因为听不到老师讲课,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一些婴幼儿对周围的声音反应迟钝,比如没有将头转向声源、语言发育延迟等。家长发现儿童特别是经常有鼻塞症状的儿童出现以上情况应考虑到中耳炎的可能,要到医院排查。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并结合耳镜等检查手段,大部分患儿可以得到诊断。
如何知道婴儿听力障碍
如何知道婴儿听力障碍呢?很多的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存在着听力的障碍,但是家长却察觉不良,因为婴儿不会说话,而且什么都不懂,所以这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很多的婴儿听力障碍都是因为不能够被察觉,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的,所以大家要知道如何才能够察觉婴儿听力障碍。
人的感官中,听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和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时代,听觉更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必要环节。研究证明,6个月到3岁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此期间的听力障碍将直接影响儿童的言语发育,严重者可致聋哑。由于儿童不能明确地表达或不懂表达,因此常常错过了最佳的治疗和言语学习时期,而影响一生。那么,如何在平时的生活中观察儿童的听力发育、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呢?您可以留意孩子以下的一些危险信号:
1.呼之不应或反应下降
不同时期的婴幼儿对声音的反应也有所不同,比如惊跳、眨眼、头或身体转向声源等,如果发现孩子对声音无反应或反应下降;若在与孩子交谈时,孩子经常问“什么”或“你再说一遍”,表现出没有听清的状态,或常要求对方提高音量时,应引起足够重视。
2.说话晚或吐词不清
大部分孩子的言语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新生儿1个月能哭,4个月可大声发笑,咿呀作语,5~6个月发出单调的音节,7~8个月以后可听见别人说话并模仿发声,9~10个月的孩子能懂几个较复杂的词义,如“再见”等,11~12个月的孩子能说出其中单音节词,1岁半能正确说出一些有意义的词如“饭”“袜袜”,2岁时见不同的人会区别称呼,如“阿姨”“叔叔”,3岁时会说短的歌谣,4岁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愿望。如果发现孩子明显的言语发育迟缓或吐词不清,家长不应偏信“贵人语迟”。除关心孩子智力发育和发音器官外,同时需注意孩子听力问题。
3.经常无故跌倒
3岁以下小儿不懂表达其眩晕的主观感受,如果您发现孩子常常无故跌倒,就需引起注意。在排除小脑肿瘤等疾病后,需请耳鼻喉医生协助诊治。内耳畸形、梅尼埃病等多种疾病可引起听力下降伴眩晕。
4.经常说“耳朵嗡嗡响”
“耳朵响”在医学上称为耳鸣。当孩子告诉您他的耳朵响,您应该注意了。往往很大一部分耳鸣患者都伴有或多或少的听力下降。而中耳炎、耳毒性药物中毒等很多原因可引起耳鸣,不容忽视。
还有,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听人讲话时喜欢盯着对方嘴巴看,看电视喜欢把音量调得很高,上课时回答问题经常答非所问,成绩下降等,这些都是听力障碍的危险信号。
当然,尽管家长十分关注,仍然会遗漏部分听力损失的患儿,特别是轻中度聋及单侧耳聋的患儿。因此,按期的听力筛查对早期发现儿童听力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各位家长引起重视。
婴儿听力障碍是要引起家长的关注的,一般情况下,婴儿听力障碍是很难被发现的,出现一些异常的情况,家长也是不知道的,所以就会导致很多严重的问题,所以大家需要知道婴儿听力障碍的一些症状,及时发现婴儿听力障碍。
治老年耳聋有什么办法
听觉系统中传音、感音及其听觉传导通路中的听神经和各级中枢发生病变,引起听功能障碍,产生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统称为耳聋。一般认为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在26dB以上时称之为听力减退或听力障碍。根据听力减退的程度不同,又称之为重听、听力障碍、听力减退、听力下降等
耳聋的病因复杂,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其中化脓性中耳炎是传导性耳聋中最主要的致聋疾病。近年来,分泌性中耳炎成为儿童听力减退的主要原因。按病变部位及性质耳聋可分为四类:即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混合性聋和中枢性聋老年性聋多因血管硬化、骨质增生,使供血不足,发生退行病变,导致听力减退。早期积极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是防治传导性聋的重要措施。鼓室成形术对提高传导性聋的听力有一定效果,全人工听骨和部分人工听骨的应用,使传导性聋鼓室成形术的听力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随着人工听觉植入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来植入式听觉装置骨锚式助听器和振动声桥的应用为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选择。
吃错药可能造成听力障碍
据介绍,我国听力障碍患者每年达2000多万人,其中新生儿发病率占千分之三。以往耳聋的病因中,主要是先天性内耳畸形、药物性耳聋和遗传性基因突变致聋。最新临床发现,不明原因耳聋中,药物性耳聋占了其中大多数,尤其儿童治感冒乱用抗生素药、用药过量致耳聋的比例已上升为首位。
小儿慎用抗生素
专家指出,儿童机体免疫系统处于发育成熟阶段,特别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小儿1至3岁刚脱离母体营养保护,特别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当孩子发高热,许多家长就希望赶快注射庆大霉素、链霉素、新霉素等退烧、抗菌药。殊不知,这些氨基糖柑类抗生素药含有致耳毒性,对儿童的听力损害很大,药量过多会导致耳聋,终生无法恢复听力。
此外,一些小儿对药物过敏,即使按正常剂量使用这类抗生素药也会产生耳毒性。近来新推出的卡那霉素虽然比庆大霉素等药毒性降低许多,但仍有耳毒性病例发生,小儿还是应该避免使用。
专家建议,儿童感冒等尽量避免使用氨基糖柑类抗生素药。最新发现,一些毒性强的如抗肿瘤药等对儿童听力也会造成严重损害。使用哪种药物必须严格遵照医生嘱咐。即使需要使用抗生素药,也须根据小儿体重、药物使用安全剂量,经精确计算确定服用量。在服药期全过程,还须密切观察小儿反应,一旦发现患儿对声音反应能力差,立即要停止服药,及时就诊。
简单方法测听力
临床上,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发生药物性或急性中耳炎,造成听力障碍。0至6岁儿童期发病率最高,成为小儿常见的致耳聋原因。当感冒后出现耳鸣、耳闷胀感、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应警惕听力受损,须及时进行听力筛查。专家介绍,家长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在家自我检测小儿的听力:0—2岁的婴幼儿,已有对声音的自动反应,父母可以在孩子的身边发出响声,辨别他的转向、定位,或依据跟着大人复述语言的功能,检测孩子的听力;3—6岁儿童如果还是语言发音差、讲话不清,尤其是看电视老是要把声音开大,就要怀疑听力受损,须及时就诊。
儿童听力障碍的治疗误区
儿童听力障碍的治疗误区
误区一:只做筛查不管监测。
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已在我国许多地方开展,但这种物理检查手段只能测出孩子当时是否有听力异常的可能,不能给出孩子是否属于耳聋高危人群的提示。比如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的孩子,只要使用了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就很容易导致耳聋。除遗传因素外,药物中毒、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都可能在后天给孩子带来听力障碍。
建议:除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外,新生儿的耳聋基因检测也是对听力保健的重要一环,只需医院采集孩子的足跟血送至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基因检测即可。若结果异常,就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并定期监测。
此外,家长还应做到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做健康保健,并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变化。一般,3个月婴儿就会对强声音有反应,半岁前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9个月时能主动向声源处转脸,不晚于1周岁会有言语意识,家长对此应有所重视,测试孩子听力的时候,一定要避开孩子除听觉之外的其他感觉,如视觉、触觉等动作。一旦怀疑异常,应尽早到医院做听觉功能检查,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误区二:耳病只让耳科看。
“你说我家孩子耳朵有毛病,干嘛还让我们看神经科大夫”,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过程中,一些耳聋患儿家长对看病的流程提出了质疑。张杰主任解释说,耳病不只需要耳科专家治疗,比如一些听力障碍儿童表现出来的智力异常可能还跟脑部发育有关,需要相关科室配合检查,以明确治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多学科协作治疗,受益的是患者”,张杰主任举例说,以北京儿童医院人工耳蜗植入流程为例,手术前后,还需要除系统化听力学、耳科学专家之外的小儿神经科、麻醉科、影像及护理人员的联合参与,这样的团队协作,既保障了手术的成功开展,又能对手术疗效做出更准确的预估和评估。
“在国外,一个优秀的人工耳蜗治疗团队,还包括一名言语康复师和一位社会工作者”,张杰主任说,手术之后的言语康复训练和听力障碍儿童融入社会的能力都对治疗效果影响很大,可以说“一个都不能少”。
误区三:人工耳蜗,植入就是痊愈。
人工耳蜗是目前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儿童进行听力重建的有效方法,然而,其动辄几十万的设备费让不少家长望而却步,那些抄了家底给孩子做完手术的家长则对疗效满怀期望,以为只要植入了便是痊愈了,孩子就能像正常人一样听到声音、开口说话了。对此,张杰主任提醒,家长应对该手术疗效有科学的认知。
人工耳蜗引入我国已有近20年,大量耳聋患者通过这一手术开启了声音的世界。一些家长,正是看到了太多康复效果明显的案例,便对人工耳蜗植入术有了过高的期望。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都可以获得相同的术后效果,手术的疗效与患者自身条件、人工耳蜗的性能、手术状况、以及术后康复训练等密切相关。为了达到良好的听觉及言语康复效果,术后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同时还应该定期对康复训练效果进行评估,适当调整,以达到最大化的康复效果。
最可怕误区:佩戴助听设备很丢人。
“你会觉得近视是残疾吗?会向一个戴眼镜的人投去异样的眼光吗?肯定不会,那你为什么会觉得佩戴助听设备很丢人呢?”在门诊上,张杰主任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切症状表明孩子非常适宜佩戴助听设备,家里经济也没有问题,可家长就是不能接受在孩子耳朵上加点东西,宁可孩子以后真的又聋又哑,至少别人看不出异常来,也不愿意因为佩戴助听设备而在第一眼就被人歧视。
从言语发育的角度讲,人工耳蜗植入越早越好,而且安装助听设备就好比给耳朵配了副眼镜,一点都不丢人,反而会大大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借此呼吁社会,向对待近视眼一样对待耳聋患者,他们没有残疾,不过是听力差了一点,就像你的视力不太好一样。
脑智力低下原因
1、脑部受伤。脑部受伤所导致的儿童智力障碍,则可能是脑部受到损伤(例如:车祸),或是受到外在事物的刺激导致的。
2、遗传因素。据有关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导致重度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像一般父母患有侏儒症的子女一样,其子女在智力方面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
3、孕期感染。孕期感染也是导致儿童智力障碍又一主要致病因素,且尤以妊娠前三个月的感染影响最大;再者孕期营养不良是宫内胎儿生长迟滞的主要原因之一。
4、病毒感染。这种导致儿童智力障碍的感染,包括患脑膜炎、脑炎、颅外伤、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脑病,内分泌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癫痫等。
手机是不是与耳聋的发生有很大关系
耳机及手机对听力的损伤:我国青少年喜用mp3、mp4,人们也习惯于应用手机。其实,人们应用耳机时往往没有意识到其音量的巨大,耳机的音量对耳部的冲击与损伤是明显的,长年应用耳机可能会导致听力的损伤。手机的辐射对耳部的损伤也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劣质的机型,在耳科门诊,常常能遇到因手机所致的听力下降、耳鸣、耳痛、耳聋的病例。因而,我们建议人们应避免过度地使用耳机及手机。
耳毒性药物所致的听力损伤:在非洲,由于疟疾及抗疟药物套宁、氯奎的泛用,儿童听力损失的状况惊人,在非洲的耳鼻咽喉科门诊,常有耳聋患儿因严重的听力损伤而就诊,这一点,应引起联合国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及发达国家,因氨基甙类药物及其它耳聋性药物所致的听力损伤也时有发生。因为药物耳毒性机制的特殊,即使在停用药物后,有些病例的听力损伤仍可呈进行性发展,又加上耳毒性药物应用的早期,其听力损伤的症状隐蔽,家长难以早期发现,因而,儿童应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
生活行为及全身慢性疾病对听力的损伤:最典型的生活行为而导致听力下降是抽烟与喝酒,长年的烟、酒刺激无疑会对听力产生较大的损伤,而平常所言的老年性耳聋的过早发生,也常常与此相关。此外,高血压、血管硬化、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全身疾病也是产生微血管病变,进而产生耳聋的常见原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爱自己的身体是防止耳聋的基础。
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障碍:新生儿及婴幼儿耳聋是基因结构异常及胎儿发育异常所致,它可导致儿童心理,智力及言语功能障碍。听力学家对此提出早期干预的概念,所谓早期干预,即听力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矫治及早期教育。国家卫生部已把新生儿听力筛选作为法定项目予以实施。因而,每个新生儿都应在医院及相关部门进行听力筛选。
导致儿童听力下降的四大因素
一、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听觉,这个阶段不宜接受较大声音刺激,过大刺激可造成听觉损伤,给孩子洗澡、洗头时注意别让污水灌进耳道,以预防外耳及中耳炎的发生。
应该注意正确喂奶和喂水姿势,即把婴儿抱起来,取半卧位姿势,如果母奶过于充足,压力太大,可以使婴儿头稍低,这样可避免呛奶或吞咽不及时误入到耳咽管造成急性中耳炎。
二、在引起听力下降的各种原因中,中耳炎算是最多见的了。例如急性中耳炎通常都是由耳咽管感染的,通常在伤风感冒时,鼻腔粘膜发炎,活跃的细菌就会从鼻咽部的耳咽管开口直接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粘膜发炎,在儿童时期,这种情况尤为多见。
由于成人耳咽管细窄,弯曲且长,而婴幼儿则相反,耳咽管短相对较粗,且呈水平方向,故鼻腔和鼻咽部细菌很容易侵入,以致造成急性中耳炎甚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而影响听力。
另外还有一种非化脓性中耳炎叫作分泌性中耳炎,目前也是一种日趋常见的疾病。
一般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它的特点是中耳腔内积有液体,这种病目前多数人认为与耳咽管功能障碍、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得这种病的孩子有的在感冒后突然出现。
有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常以耳闷、听力减退为主要表现,少数儿童自述有轻微耳痛,在儿童多表现为听话迟钝,误听或注意力不集中。
把电视机音量开的很大,学习成绩下降等,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被家长忽视,造成儿童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或伴随终身。
三、中耳还常常受到"左邻右舍"的威胁,如鼻和咽部的疾病,包括鼻窦炎、扁桃体炎、增殖腺炎等,常会并发中耳炎,所以为了保护中耳的健康,还必须注意矫治这一类疾病。
临床上有很多这样的病例,在摘除患儿肥大的、反复发作的扁桃体后,不仅感冒的机会少了,而且原来反复发作的中耳炎也痊愈了。
四、许多药物对耳朵来讲,具有强烈的毒性,长期使用或一次大量使用,或病儿对这种药高度敏感都可引起听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