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医辨证治疗肝腹水的七种证型

中医辨证治疗肝腹水的七种证型

(一)气滞湿阻:

气滞湿阻型肝腹水症状: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腹部青筋暴露,两胁胀痛,食欲不振,食后作胀,肢体困倦,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除湿。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川芎、厚朴、苍术、泽泻、茯苓、大腹皮、肉桂。

(二)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型肝腹水症状: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肿块刺痛,面色黎黑,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手掌赤痕,口干渴,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大便色黑,唇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利水消胀。

方药:调营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元胡、莪术、三棱、大黄、瞿麦、茯苓、大腹皮、桑皮、枳壳、红花。

(三)湿热蕴结:

湿热蕴结型肝腹水症状:腹大坚满,脘腹撑急胀痛,烦热口苦,渴而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尖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芩、黄连、厚朴、枳壳、陈皮、半夏、猪苓、茯苓、泽泻、茵陈、大黄、栀子。

(四)寒湿困脾:

寒湿困脾型肝腹水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治则:温中化湿。

方药:实脾饮加减:茯苓、白术、厚朴、大腹皮、木香、附子、干姜、青皮、枳壳。

(五)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型肝腹水症状:腹部胀大,入暮益甚,控之不坚,兼有面色晦滞,畏寒肢冷,身体疲倦,尿少便溏或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车前子、猪苓、黄芪。

(六)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型肝腹水症状: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口燥心烦,手足心热,尿少黄短,大便干,或见齿鼻衄血。舌质红降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治则: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川楝子、当归、川芎、赤芍、元胡、桃仁、红花、鳖甲。

(七)七气血两虚型:

气血两虚型肝腹水症状:头晕心悸,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两胁隐痛,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虚弱。

治则:补益气血

方药:补血益气复肝汤:太子参、黄芪、何首乌、云苓、炒白术、当归、阿胶、丹参、郁金、木香、连翘、桑椹。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

伤食型:伤食型腹泻有腹胀腹疼、泄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状、口臭、不思食等症状,治宜去积消食,主要采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

风寒型:风寒型腹泻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气少、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治宜祛寒化湿,主要采用芳香化湿药品,以疏风散寒化湿,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型:常见症状有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常用加味葛根芩连汤。

脾虚型: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泄,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常反复发作。治宜健脾止泻,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止泻药品,以健脾理气化湿,常用加味参苓白术散。

中医痛经辨证分五种证型

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剧烈疼痛、腰酸、甚至恶心、呕吐的现象,它是妇女的常见病。痛经总会给女性带来许多烦恼,严重的会直接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1、中医痛经辨证分五种证型: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

2、西医痛经诊断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1)原发性痛经,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青春期少女或已生育的年轻妇女。

(2)继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者,经妇科检查、B型超声显像、腹腔镜等技术检查有盆腔炎、子宫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病变致痛经。

3、根据痛经程度可分为3度:

(1)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服止痛药。

(2)中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用止痛措施疼痛暂缓。

(3)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宁,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

患了肝腹水能活多久

其实肝腹水患者可以活多久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临床上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肝腹水患者的生命周期。

1、患上肝腹水,首先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肝腹水是肝硬化晚期的典型并发症,一旦出现肝腹水往往代表肝硬化步入了晚期。患了肝腹水能活多久主要看患者身体情况和治疗措施,大多数早发现早治疗的肝腹水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使肝腹水消退,身体达到基本康复,此类患者可以活很久。但是,如果出现肝腹水后仍然不积极治疗,或者治疗方法不恰当,就有可能使病情迅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2、事实证明多数经过专业治疗的肝腹水能活很久,肝腹水治好后只要注意生活细节,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遵循医嘱,防止肝腹水的复发,出院后肝腹水患者可以活很久,并且有着较好的生活质量。少数人因服药时间过短,停药后又喝大酒、受大累或生大气,不注意休息,导致病情复发而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3、目前肝硬化腹水治疗西医没有疗效确切的药物,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却有着独特的优势。顽固性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臌胀”范畴,是肝硬化的晚期表现,其发病因素除公认的引起早期肝硬化腹水的主要原因外,多种并发症诱发或加重了肝硬化腹水的产生与发展。此时仅用大量西药利尿剂往往无效,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成药,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取得明显效果。

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偏方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主要以消化酶类、维生素类、微量元素的补充来满足机体对能量物质的需求。

目前,比较一致地认为微量元素的缺乏可引起厌食症,故多采用锌剂治疗含锌量低的厌食症,而对含锌量正常的厌食症患儿暂无特异性治疗。

况且锌剂只能改善症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长期使用锌剂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单纯补锌也会影响铜、钙、铁的吸收,造成机体内部各微量元素不平衡。

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有中药辨证治疗、专方专药治疗、针炙推拿治疗、外治贴敷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认为本病分四种证型:脾失健运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气虚型,脾虚肝旺型。

四种证型在症状方面有所侧重,要由有专业知识的中医生辨证施治。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法,如针刺四缝穴,捏脊治疗,穴位注射或敷贴穴位等,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肝火旺的中医辨证治疗

出处 《丹溪心法》

来由:唐容川云:“病左胁痛,及呕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 《血证论》吴鹤皋云:“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 《医方考》)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肝位于右而行气于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则生化正常。有清热止泻,缓急止痛之效。戊为胃土,己为脾土,本方善于泄肝,使木不克土,戊己自安,故以命名。

组成:本方由姜黄连、吴茱萸二味药物组成

用于肝经火旺所致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

名称 咯血方

出处 《丹溪心法》

来由:咯血一证,原因甚多,肝火灼肺即其因之一。本方用青黛、山栀泻肝凉血;瓜蒌仁、海蛤粉清肺化痰;再加诃子敛肺止咳。诸药同用,可泻肝火以凉血,清肺热以止咳,共奏清肝宁肺之功,使火不犯肺,则肺气肃降,痰饮得化,咳嫩宁息,咯血自止。故名“咯血方”。

组成:本方由青黛、瓜蒌仁、山栀、诃子、海蛤粉五种药物组成

用于用于肝火灼肺所致之咳嗽痰中带血,痰质浓稠,咯吐不爽,心烦口渴,颊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数等症。有清热化痰,止咳止血之功。

出处 《兰室秘藏》

来由:本方为治头风之常用方,尤适于风湿热上攻于头,长期不愈者。头风,指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者。方隅云:“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 《医林绳墨》)“清空”,这里指头部,头为诸阳经之会,清空之府。本方作用于清空部位,专治头风。其服法是:每次用少许药末,茶水调为膏状,抹在口中,再用白开水冲下,组成 本方由川芎、柴胡、黄芩、黄连、防风、羌活、炙甘草诸药组成

用于风湿热邪上壅头目所致之偏正头痛,年久不愈者。有清泻肝火,祛风止痛之功。

名称 痛泻要方

出处 《医方考》

来由:肝脾不和之腹痛泄泻,称为「痛泻」。吴琨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宜,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医方考》)本方药仅四味,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陈皮辛能利气止痛。可疏

肝健脾,理气和中,补中寓疏,标本兼顾,能泻肝木而补脾土,调气机以止痛泻,洵为治疗痛泻的重要方剂,故命名曰「痛泻要方」。

组成:本方由白术、芍药、陈皮、防风四味药物组成

用于肝郁脾虚所致之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止,舌苔薄白,脉弦而缓等症。有疏肝补脾之功。

出处 《小儿药证直诀》

来由:肝主东方,属木色青,「泻青」,即泻肝也。 《删补名医方论》云:“肝木主春,乃阳生发动之始,万物生化之源,不可伤也。本方重用苦寒之品,以清泻肝火为主,又佐升散之品,以散郁火,寓升于降,是升降同用之法,可使泻肝而不伤肝气,升散而不助火势,相得而益彰,故为泻肝之善法”。汪昂云:“本方一泻(肝火)一散(肝风)一补(肝血),同为平肝之剂,故曰‘泻青’”。

组成:本方由当归、龙脑、川芎、生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组成蜜丸,煎竹叶汤同砂糖化下

用于肝火郁结所致之目赤肿痛,易惊多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者。有清泻肝火之功。

中医辨证治疗酒精肝

一、气滞血瘀

症状:胁下属块,且疼痛不舒,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面暗色黑,头颈胸部朱纹赤缕,唇色紫褐,大使色黑,脉细涩或芤 相当于酒精性肝硬化并发腹水和(或)出血。

方药:隔下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桃仁10g,五灵脂、穿山甲各15g,地鳖虫12g,丹参、白茅根、大腹皮各20g,茯苓、白术各30g。若胀满过甚,加积实、厚朴、槟榔以行气除胀;胁下胀痛较甚者,加金铃子散以疏肝行气止痛;积块较大,硬痛不移,拒按明显,大便色黑者,加鳖甲、蒲黄、蜇虫以加强化瘀软坚之功;水气胀满,小便不利者,加桑白皮、葶苈子、大腹皮以行气化水。

二、湿热蕴结

症状:身目小便俱黄,发热口渴不欲饮,口苦,恶心呕吐,食后作胀,嗳气不爽。或腹部胀满,或胁下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或塘垢,舌质红,苔厚腻或兼灰黑,脉弦或弦数。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30g,板子、云苓各15g,大黄、车前草、厚朴各10g。热甚苔黄厚者,加黄柏、黄苓、板蓝根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湿热并重者,上方合连朴饮、甘露清毒丹加减;恶心呕吐者,加陈皮、竹茹降逆止呕;脘腹胀问者,加积实、木香、大腹皮以行气导滞。因脾气虚者,合香砂六君子丸;右胁疼痛较甚者,加柴胡、黄羊、郁金、玄胡、川楝子以疏肝行气止痛;刺痛者加地鳖虫、士不留行、穿山甲以活血化瘀;若兼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加减。

三、胆热瘀积

症状:黄疸胁痛,高热烦躁,口干口苦,胃纳呆滞,恶心呕吐,腹满胀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糙,脉弦滑数。

方药:加味温胆汤加减。柴胡、黄芩、姜半夏、枳实、大黄各10g,银花、连翘各15g,蒲公英、茵陈各20g,丹参、金钱草各30g。若胁痛较甚者,加川楝子、玄胡、郁金、虎杖,疏肝行气,开郁通络;高热烦躁,口干口苦较甚者,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若痰火壅实、大便秘结,加竹沥、姜汁、南星以祛痰泻火通腑。

中医辨证治疗5种类型腹泻

1、伤食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伤食泻临床表现:腹胀腹痛,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呈黄绿色稀薄液状,夹有食物残渣或奶瓣,可有少许粘液,嗳气酸馊,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睡卧不安,舌苔薄黄或垢腻。

治以消食化滞,和中止泻。

方选保和丸加减,药用焦山楂、六神曲、法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炒麦芽、莱菔子。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若以伤乳为主者,重用炒麦芽、炒谷芽、砂仁(后下);伤于肉食积者,重用焦山楂;伤于面食积者,重用莱菔子;伤于谷食积者,重用神曲;病情较重者,加鸡内金、莪术。

大便多水者,加泽泻、车前子(包煎);兼有呕吐者,加藿香、生姜汁;脾胃本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者,加白术、生谷芽、薏苡仁。

2、风寒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风寒泻临床表现:腹部胀痛,喜温喜按,泻下泡沫状稀便,色淡黄,无味,肠鸣漉漉,口渴但不喜饮,或有恶寒、发热,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苏叶、白芷、腹皮、厚朴、陈皮、半夏、生姜、茯苓、苍术。水煎,日1剂,分3次服。

小便短少者,加泽泻、猪苓、车前子(包煎);腰腹部痛剧、肠鸣者,加煨姜、砂仁(后下)、草豆蔻。

3、湿热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湿热泻临床表现:腹泻急迫,便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夹有粘液,肛门灼红,腹痛阵作,烦闹不安,口渴喜饮,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

治以清热利湿,和中止渴。

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药用葛根、黄芩、黄连、车前子(包煎)、苍术、木香。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若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先煎)、寒水石(先煎);小便色赤而短者,加六一散;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呕吐频繁者,加藿香、半夏、竹茹。

若舌苔厚腻,渴不欲饮,泻下稀薄如蛋花汤样,淡黄不臭,发热不高,恶心欲呕者,宜芳香化浊,燥脾渗湿,忌用苦寒之品,以免湿蕴难化,用藿香正气散合五苓散加减。

4.脾胃虚弱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脾胃虚弱泻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

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粘冻,加黄连、马齿苋。

5、脾肾阳虚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脾肾阳虚泻临床表现:久泻不止,缠绵不愈,大便清稀,无味,下利清谷,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腹软喜按,精神萎靡,或有睡时露睛,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补脾温肾,调中止泻。

方选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药用熟附子、炮姜、五味子、米壳、吴茱萸、党参、白术、补骨脂、肉豆蔻。水煎,日1剂,分3次服。

如久泻不止,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脱肛者,加黄芪、炙升麻。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脚气

湿脚气

湿脚气为脚气病之一。指脚膝浮肿之脚气病。水湿之邪感受于下,经络不得宣通而致病。证见足胫肿、麻木而重,腿膝软弱,小便不利,脉濡缓,苔白腻;或有在胫前生臁疮者。

通治法:治宜宣壅逐湿为大法,用鸡鸣散加减,或选用除湿汤、槟榔散、加味二妙丸加减。湿热偏胜者,证见口渴溺赤,脉濡数、苔黄腻,治以宣通清利化湿法,用防己饮加减。

湿脚气的辨证分治

湿脚气当以清热利湿、温阳散寒、解毒杀虫、止痒止痛为治则。常见有三证:湿热脚气、寒湿脚气、淤血寒毒。

1、湿热脚气证:主要症状表现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流黄水,或红肿溃烂蜕皮,甚至脚趾肿胀,舌红,苔黄,脉沉或无变化。其治当清热燥湿,温化止痒。可选用苦参矾石汤,既可内服又可外洗。

2、寒湿脚气证:主要症状表现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黄水,或麻木冷痛,或溃烂蜕皮,手足不温,甚至脚趾肿胀,舌淡,苔白,脉沉。病变证机是寒湿浸淫,肆虐肌肤营卫,导致肌肤既不得气血所荣又被寒湿所肆虐,以此而变生为寒湿脚气病理病证。其治当散寒除湿,温化止痒。可选用鸡鸣散,本方既可内服又可外用。

3、淤血寒毒证:主要症状表现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疼痛,或浸淫流脓血水,脚趾颜色暗紫,或痒痛,或溃烂蜕皮,甚至脚趾肿胀,舌质暗,苔薄,脉沉。病变证机是淤血内阻,淤血与寒毒相结而浸淫肆虐,以此而变生为淤血寒毒病理病证。其治当活血化瘀,散寒解毒。可选用桂苓乌头汤,本方既可内服又可外用。

中医将面瘫分为4种证型辨证论治

1、风痰阻络

证见:突然口眼歪斜,舌淡苔白。

治法:祛风化痰止痉,方用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水煎取汁口服。注意方中白附子、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本方适用于痰热及阴虚者,肝阳上亢者忌用,另孕妇慎用。

2、气血两虚

证见:神疲乏力,容易感冒,气短汗出,纳差便溏,苔薄,脉细软等。

治法:益气扶正,养血通络,方用益气养血汤:党参、黄芪、鸡血藤、熟地、白术、茯苓、当归、川芎、赤芍、桂枝、姜黄、黄精、防风、细辛、甘草,水煎取汁口服。

3、痰湿阻络

证见:头身困重,咯痰黄白,纳呆胸痞,苔腻,脉滑。

治法:化湿祛痰,健脾通络,方用化痰汤:丹参、瓜蒌、鸡血藤、茯苓、地龙、胆南星、白附子、天竺黄、半夏、陈皮、白术、泽泻、红花、僵蚕、全蝎、甘草,水煎取汁口服。

4、肝风内动

证见:面赤眩晕,急躁易怒,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息风,滋阴清热,方用天麻钩藤汤:钩藤、代赭石、磁石、珍珠母、生地、夏枯草、天麻、胆草、黄芩、苦参、丹皮、地龙、水蛭、蝉蜕、全蝎、琥珀、甘草,水煎取汁口服。

肝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肝病的中医治疗:

【辨证】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

【治法】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

【组成】

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用法】

方1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

方2胶囊用汤药或温开水送服均可。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汤药、胶囊均6日一个疗程。

血瘀证是什么意思

血淤是指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血淤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血淤证可见于很多种疾病。一般来说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

相关推荐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脂肪肝需辨证施治,主要的证候及治疗方法包括: (1)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胸脘不舒,时太息,恶心纳呆,腹胀乏力,大便不畅,舌质淡红、苔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2)痰湿内阻:右胁隐痛,脘腹胀满,恶心欲吐,痰涎壅盛,头困身重,舌胖大、苔白腻,脉象弦滑。治法:化痰拈湿,理气和中。 (3)气虚血淤:胁下刺痛,腹部胀满,气短乏力,神疲肢倦,红缕血痣。舌质淡紫、边有淤魔,脉象细涩无力。治法:健脾益气,疏肝化淤。

中度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中度脂肪肝如下: 大柴胡汤加减 组方:柴胡,黄芩,芍药,法半夏,枳实,大黄,大枣,姜,海藻等; 功效与主治:以柴胡,芍药疏肝行气,法半夏,海藻化湿软坚,散郁结之痰湿,枳实,黄芩,大黄泄热消积,大枣生姜调中合理,作为佐药,本方有疏肝行气,化痰消积功用; 用法:水煎服,1天1剂,1天2次。 补中益气汤加味 组方: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等; 功效与主治:方中黄芪补气益肺固表;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和中;陈皮疏肝理气,柴胡,升麻助党参、黄芪以升举阳气,更有利于健脾没适用于肝脾气

远离肝腹水的7大治疗误区

肝腹水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肝病,对人们的危害非常大,对肝腹水患者来说,一定要积极的到医院接受治疗,有些患者由于不了解病情,很轻易陷入治疗误区之中。那么肝腹水治疗误区有哪些?下面是肝病医院专家的具体解答。 1、诊断不明确,忽视辨证论治 有些慢性肝病患者,已经是早期肝硬化了,但还没有引起重视。只知道得了肝炎,却不知道是哪型肝炎,病情发展到什么阶段,是否已发展成肝硬化。在用药方面不能因人而异,不能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辨证用药,因此延误了病情。 2、用药太多太滥 肝腹水时期,病程长,治疗难度,很多患者在治疗中,容易发生

中医辨证治疗奶水不足

女性处于哺乳期,乳房很容易发炎。按摩必须注意手法,如果手法不准确或者手劲太大,都可能会导致腺管堵塞加重,严重的可能会引发炎症。 除此之外,哺乳妈妈平时也要注意乳房卫生。边哺乳边工作的妈妈不要因为工作,耽误了正常的挤奶时间。一般来讲,两到三个小时应该挤一次,否则易产生炎症。 产妇缺乳主要有两种发病机理 中医认为,产妇缺乳主要有两种发病机理:气血虚弱、肝郁气滞。 气血虚弱型缺乳 气血虚弱型缺乳多由产时或产后出血过多,或素体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引起。乳汁由气血化生,血不足,乳汁化生无源,则表现为奶少或全无,乳汁清

治疗肝腹水要多少钱

治疗肝腹水要多少钱不能一概而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一般来说,肝腹水治疗费用会因肝腹水的程度、有无并发症、治疗地域、治疗方案、药物费用收取情况不同有所差异,因此,肝腹水治疗费用不能由单一因素决定,需要及早发现、正规治疗,少走弯路,费用自然会相应减少。 治疗肝腹水要多少钱因人、因病、因治而异,也就是说,肝腹患者的不同体质、病情发展程度、治疗方案等因素不同,肝腹水治疗费用也就各不相同。一旦盲目治疗,不仅延误治疗时机,还会导致病情恶化,同时大大增加肝腹水治疗费用,因此,肝腹水治疗费用不能以具体数据来解答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酒精肝

中医的方法是许多人都非常认可的,因为相对于西医来说我们对中医的信任度还是相对高一点。不过不管是什么疾病,中医还是西医只要是可以正确的辩证出是什么类型的疾病就可以去治疗了。那么中医是如何辨证治疗酒精肝? 中医认为,酒精性肝病的主要病机在于内湿为患,中医属“胁痛”、“积聚”、“痞满”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酒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成痰,痰郁日久化热,痰湿阻滞,气机不畅,瘀血内停,阻滞脉络。 中医治疗根据临床表现,中医辨证论治可分为以下几型: 湿热蕴结型:患者肝功能多不正常,临床已发展为脂肪性肝炎

肝癌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肝气郁结型肝癌:患者症见右胁部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食少纳呆,时有腹泻,右胁下肿块,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宜疏肝健脾、理气活血为主。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川芎、杭芍、陈皮、青皮、香附、郁金、八月扎、苡米、砂仁、玫瑰花、谷芽、甘草。 气滞血瘀型肝癌:患者症见胁下痞块巨大,胁痛引背,拒按、入夜更甚,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倦怠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沉细或弦涩。 治则:宜行气活血、化瘀消积为主。 方药:复元活血汤化裁:柴胡、当归、桃仁、穿山甲、三棱、术、元胡、水蛭、土元、丹参、郁金、

中医辨证治疗鸡眼

一、辨证选方 分析:鸡眼多因患处皮肤长期挤压或摩擦而致,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血流不畅,外感毒邪,内外相搏,外溢肌肤,故见蚕豆大小的淡黄色角质增生,患处皮损至圆锥状嵌入皮下,质坚硬,摩擦疼痛,舌尖红,苔腻,脉弦涩,属气血瘀滞所致。 治法:养血润肤,化瘀解毒,佐以行气通络。 方药: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加减。当归20g,赤白芍各10g,生地20g,鸡血藤30g,胡麻仁10g,女贞子15g,生黄芪15g,苦参 10g,白鲜皮10g,地丁20g,连翘30g,香附20g,木贼20g,甘草10g。煎服法:上药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酒精肝

中医认为,酒精性肝病的主要病机在于内湿为患,中医属“胁痛”、“积聚”、“痞满”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酒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成痰,痰郁日久化热,痰湿阻滞,气机不畅,瘀血内停,阻滞脉络。 中医治疗根据临床表现,中医辨证论治可分为以下几型: 湿热蕴结型:患者肝功能多不正常,临床已发展为脂肪性肝炎或肝硬化阶段,症见尿少尿闭,纳呆食少,恶心呕吐,胸闷腹胀,口中尿臭,头痛,发热,咽干,烦躁,严重者可神昏谵语,苔黄腻,脉滑数。 肝郁脾虚型:患者肝功能多正常或轻度异常,临床症状有或无,或感胁肋胀痛。以胸

中医辨证论治七类阳痿

心脾虚损型阳痿:患者症见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精神不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痿黄,舌淡苔白,脉细弱。究其病因主要因思虑忧郁,损伤心脾,或大病久病之后,阴阳虚弱,气血难复,均可致宗筋失养而至阳事不举。治宜补益心脾,药用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杏仁、远志、桂圆肉、当归等。 气血瘀阻型阳痿:多因动脉硬化、糖尿病,或阴部外伤、久病血瘀所致。患者症见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伴有性欲淡漠,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沉涩。治宜行气活血,通脉振阳,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