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容易得大肠癌 患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什么人容易得大肠癌 患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患者由于大肠长期受慢性炎症的刺激而恶变成癌。因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这个疾病,不仅要积极治疗争取尽快治愈,而且对于长期经久不愈者或反复复发的病例,可能要考虑进行外科手术切除这个“定时炸弹”。
哪些人是大肠癌易发人群
1、饮食因素: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动物蛋白、食物中亚硝胺及其衍生物含量高;摄入酒精;油炸食品;维生素A、C、E及微量元素硒缺乏等。在大肠癌发病中饮食因素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2、大肠的某些良性病变: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家族性结肠腺瘤病、血吸虫病、大肠息肉等。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超过10年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数倍;大肠息肉患者发生大肠癌的相对危险度是无息肉者的22倍。
3、遗传因素:据估计约20%的大肠癌病人中遗传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大肠癌。
4、职业因素与卫生习惯:缺少体力活动可增加患结肠癌的危险性。但一般不认为大肠癌是一种职业病。
什么能引起导致的肠癌
研究表明,饮食、环境、遗传、种族等因素都与大肠癌的发病有关。而饮食因素、环境因素更为重要。以日本为例,20世纪50年代,日本和中国相同,属于大肠癌发病率较低的国家。随着战后经济恢复、发展的同时,日本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日益上升。据日本癌症协会统计,1947-1978年,大肠癌的死亡率大约增加了2倍,而其他各种癌症如肺癌仅上升60%,胃癌和子宫颈癌分别下降30%和60%。
分析其原因,第一,是脂肪饮食增加、纤维素饮食减少所致。我国近年来城市中大肠癌发病率增加,也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第二,环境和大肠癌的关系很密切。环境因素主要有:土壤中缺硒;血吸虫病的影响,在我国,血吸虫病高发区同样也是大肠癌的高发区;吸烟容易引起大肠癌。第三,就是遗传因素。约10%的大肠癌与遗传因素有关,所以,对于确诊为家族性结肠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及散发性遗传性大肠癌的患者的后代,要密切追踪随访。同时,也不能忽视大肠的一些称为息肉的良性肿瘤。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也有较大的机会患上大肠癌。
综上所述,有以下各种情况之一者均应看作是大肠癌的高发人群:大肠癌高发区的成人,如我国的大城市及东南沿海一带;大肠腺瘤患者,有多发性家族性腺瘤病的家族成员;以前患过大肠癌的患者;血吸虫病患者;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癌症家庭综合征的成员;盆腔接受过放射治疗者(有人报告盆腔放疗后1020年易患直肠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人认为,患此病者发生大肠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10倍。
直肠癌的致病因素
直肠慢性炎症引起:
直肠慢性炎症是直肠癌的一大病因,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直肠腺瘤癌变:
直肠腺瘤癌变是引发直肠癌的直接原因。
饮食与致癌物质:
饮食与致癌物质在直肠癌变中也占有一定比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 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域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 解产物以及由于低纤维素饮食状态下,肠蠕动减慢,肠道的毒素吸收增加等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引起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又称Lynch综合征。具体表现为:
(1) 家庭成员中有三人以上患有结直肠癌,其中两人以上为同一代。
(2) 至少相近的两代人均有发病。
(3) 其中至少有一人是在50岁以前诊断为结直肠癌。
肠癌没治愈能生小孩么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它的早期症状主要是大便习惯的改变,即便秘、腹泻。粪便表面常有少量血液和粘液附着。随病情发展,便血逐渐增多,并有里急后重感。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呈进行性加重。那么肠癌没治愈能生小孩么?这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结肠癌患者如果现在正在治疗期间最好不要怀孕的,治疗期间的用药以及放化疗会影响胎儿健康的,至少要治疗停止一年后没有复发的前提下,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怀孕情况的。
一般情况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当延迟怀孕,直到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达1年以上才考虑怀孕。如果未被有效控制或被控制不到到一年就怀孕,那么,在妊娠期内或分娩后早期都有可能引起病情加重。资料表明,大约1/3的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和2/3的溃疡性结肠炎患病孕妇在妊娠期病情加重,大约百分之十的患病孕妇可能发生自发性流产而中止妊娠。在怀孕期出现急性溃疡性结肠炎,一般多见于妊娠头3个月内;分娩期及其产后期病情常呈中度或极度严重;病死率高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八十。
怎么会得直肠癌
1、结直肠慢性炎症:专家称,结直肠慢性炎症是导致直肠癌发生的一个常见因素,酸性体质造成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2、结肠息肉:据了解,结肠息肉也有可能发展成为直肠癌,需要引起注意,及时治疗,结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根据息肉的组织学结构腺瘤性息肉可分为绒毛状息肉和管状息肉;根据结肠息肉的多少及其遗传性,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单发、多发和家族遗传性息肉病。
3、遗传因素:直肠癌这种疾病也是会遗传的,大概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直肠癌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者是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引起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治疗结肠炎并预防癌变
有关资料表明,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大肠癌的发生率占大肠炎型为6.3%,左降结肠炎型为1.0%。得病同发病期限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发病10年后癌变率为0%-5%,20年为8%-23%,30年为30%-40%。因此,根治溃疡性结肠炎是预防大肠癌的关键。
以结肠粘膜广泛溃疡为特征的结肠炎症,称为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累及直肠或远端结肠,也可侵犯全部结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的人较多见。
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是主要的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其他胃肠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临床上分为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其中以慢性复发型最为多见。急性暴发型少见,但起病急、病情重,表现为水样便、高热、心动过速、衰竭、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结肠穿孔,不及时治疗可以造成死亡。
对有较长时间的反复腹泻、腹痛、大便带脓血粘液病史,全身健康情况较差的病人,应考虑有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但应做下列检查后,方能确诊。
1、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症状较轻或在缓解期的病人,肠粘膜缺乏光泽,粘膜苍白,有少数颗粒,轻擦患处,即可渗血,这是活动性结肠炎的重要体征。如没有这种体征,则为静止期。活动性结肠炎可见粘膜充血、水肿,并有脓性分泌物,用棉签轻擦患处,即可出血,或不擦也可出血;粘膜上有黄绿色粘液,擦去可见小溃疡,粘膜完全破坏,在溃疡底可见粘膜下层和肌层。病情严重者,可见形状不同、大小不等的假性息肉,或见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等。
2、X线钡剂灌肠检查:初期,只见结肠痉挛;以后结肠外形变平,肠腔变小,结肠袋消失,粘膜形状紊乱,结肠蠕动增加,排空快。晚期肠管变短变硬,可成铅管状结肠,有假性息肉改变。如溃疡深入粘膜下层,则肠管外形不规则,边缘呈锯齿状;也有的急性病人,结肠可以正常。如有结肠扩张,是将要穿孔的重要征兆,应引起注意。
溃疡性结肠炎有时与阿米巴、血吸虫病相似。通过在粪便中找到病原菌等方法,可帮助鉴别。同时要注意,溃疡性结肠炎有与结肠癌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另外,要与慢性细菌性痢疾、结肠过敏、肠结核、局限性结肠炎相鉴别。
据最近资料证实:溃疡性结肠炎随着病程及类型的演进,癌变病例不断增加,且均为分化低、预后差的晚期癌。有关资料表明,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大肠癌的发生率占大肠炎型为6.3%,左降结肠炎型为1.0%。得病同发病期限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发病10年后癌变率为0%-5%,20年为8%-23%,30年为 30%-40%。因此,根治溃疡性结肠炎是预防大肠癌的关键。
一、节饮食,适寒温,减少发病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结肠炎及大肠癌的发病率也不断增高,且以年龄在40岁左右的青壮年为多,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讲究饮食结构,注意天气变化很重要。
一般而言,清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严格忌酒,主食粗细粮搭配,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环节。
高温和高寒环境均会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对消化系统而言,大便秘结或排便功能紊乱为其主要表现,而这常是溃疡性结肠炎产生的根本原因。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或高寒环境,注意四时气候的变化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面。
二、早治疗,勤复查,防患于未然
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后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谨防其癌变。患溃疡性结肠炎者应坚持中西药物治疗,常做免疫学大便潜血检查,或更准确地测定粪便中退变加速因子(DAF),以防止病情发展。世界医学组织普遍认为,对于全大肠炎型溃疡性结肠炎,及早采取全大肠切除术是较理想的预防癌变的措施。
三、调情志,养生性,警惕体质变化
情绪调节对于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及大肠癌也很重要。紧张、劳累、愤怒、气恼等不良情绪常是胃肠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言,节奏缓慢的工作,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很重要。
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外,对于30岁以上有排便功能紊乱、黏液性血便、原因不明的贫血、消瘦、腹部包块或肿块者,应高度警惕大肠癌,必须做X线钡剂灌肠、乙状结肠镜、大便潜血检查(免疫法)等,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此外,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以促进消化、循环等功能的良性发展,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也不失为防治溃疡性结肠炎、预防其癌变的“灵丹妙药”。
导致直肠癌原因有什么
1、饮食结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域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解产物以及由于低纤维素饮食状态下,肠蠕动减慢,肠道的毒素吸收增加等因素有关。
2、结肠息肉:结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根据息肉的组织学结构腺瘤性息肉可分为绒毛状息肉和管状息肉;根据结肠息肉的多少及其遗传性,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单发、多发和家族遗传性息肉病。
3、结直肠慢性炎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4、遗传因素: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引起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又称Lynch综合征。具体表现为:
(1) 家庭成员中有三人以上患有结直肠癌,其中两人以上为同一代;
(2) 至少相近的两代人均有发病;
(3) 其中至少有一人是在50岁以前诊断为结直肠癌。
直肠癌并发症
1.直肠慢性炎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2.直肠腺瘤癌变
3.饮食与致癌物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域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解产物以及由于低纤维素饮食状态下,肠蠕动减慢,肠道的毒素吸收增加等因素有关。
4.遗传因素: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引起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又称Lynch综合征。具体表现为:
(1) 家庭成员中有三人以上患有结直肠癌,其中两人以上为同一代;
(2) 至少相近的两代人均有发病;
(3) 其中至少有一人是在50岁以前诊断为结直肠癌。
直肠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过于精细、运动少等等等原因都造成了直肠癌发病率的不断升高。
直肠慢性炎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直肠腺瘤癌变:直肠腺瘤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
饮食与致癌物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域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解产物以及由于低纤维素饮食状态下,肠蠕动减慢,肠道的毒素吸收增加等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造成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又称Lynch综合征。
导致大肠癌的原因 大肠的某些良性病变
大肠发生某些良性病变,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家族性结肠腺瘤病、血吸虫病、大肠息肉等。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超过10年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数倍,这是因为肠道内的反复炎症,对肠道粘膜细胞是一种慢性刺激,这种刺激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粘膜细胞的生长失去控制,发生恶变。有大肠息肉的患者也一样,其发生大肠癌的相对危险度是无息肉者的22倍,因为息肉本身虽然是良性的,但是息肉可能会恶变。
直肠癌的发病原因都有哪些
1.直肠慢性炎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2.饮食与致癌物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域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解产物以及由于低纤维素饮食状态下,肠蠕动减慢,肠道的毒素吸收增加等因素有关。
3.遗传因素: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引起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直肠癌的患者要重视疾病,但是也不要过于担心疾病,只要患者能够积极的面对疾病,选择专业的治疗方法,治疗的效果就是不错的。直肠癌不是一种绝症,患者一定要树立坚定的治愈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