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警惕的致癌物
应该警惕的致癌物
IARC将971个因素分为5个级别
说起致癌物研究,就要提一下IARC这个组织。IARC全称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中文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这个机构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汇总和研究各种不同物质和癌症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该领域最具有权威的机构了。
当公众怀疑某种因素(物质、饮食、环境等等)可能致癌,就会有一群科学家鞍前马后的去研究。而IARC会对所有研究结果进行评估,看证据是否充分,进而进行致癌性的分级。折腾了几十年,IARC一共研究了971个因素,分成5个级别:
1类: 对人类有确认的致癌性
2A类: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
2B类:可能对人类有致癌性
3类: 尚不能确定其是否对人类致癌
4类: 很可能对人类无致癌作用
排除某种物质的致癌性几乎不可能
在这971个因素里,最终被确认“很可能对人类无致癌作用的”只有1个:己内酰胺。而接近80%的项目结论,都是“尚不确定”(504个),或者“有可能”(300个)。确认有致癌性的只有114个,很有可能的有69个。这加起来183个项目是我们最需要注意的。
公众往往会逼问科学家:“到底会没会致癌啊,会还是不会,一句话!”而科学家听这句话的感受,会比皮肤科医生被咨询“我会不会秃顶啊,到底会不会啊”还要郁闷:毕竟秃顶的可能性还要大于致癌N倍。确认有致癌性是相对简单的,但是去排除某种物质的致癌性就跟确认某个人未来是否秃顶一样——几乎不可能。最好的结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任何有效证据证明会致癌(秃),但还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
了解了这种无奈的心态,我们在看分级列表的时候就能更明确的了解到底致癌风险有多高。此外,很多事情没有致癌性或者致癌性低,但不代表无毒或者不危险,比如闯红灯,请不要混淆这两个概念。
“尚不确定”类
在IARC第3类“尚不确定”的名单中,大家总会担心的包括这些:二甲苯类(包括我们最熟悉的PX)、苏丹红、三聚氰胺、糖精、静电场(如高压线和变电站)、染发、油墨。而评价这些物质的致癌性则可以和同级别中国人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一种东西衡量:茶。
“可能有致癌性”类
而在IARC的2B类“可能有致癌性”,则有平时更容易让人担心的:手机辐射、而同类别的还有其他一些平时会上新闻的:氯仿、敌敌畏DDT、汽车尾气排放、评估这些因素的致癌可能,可以跟同级别我们更常见的对比:最出名的是:咖啡。其次是蕨菜、各种腌菜、这种致癌可能性还等同于你是干洗店员工、消防员、纺织女工或者印刷工人。
油炸食品和亚硝酸盐很可能致癌,但是也还没有下定论。
“很可能致癌”类
在IARC的2A类“很可能致癌”类里面的69个,则需要我们更认真的对待了,其中包括无机铅化合物、高温油炸食品、亚硝酸盐、紫外线UVA/UVB/UV,还有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比如在室内烧木柴取暖或者成为一个美发师。
油炸食品和亚硝酸盐很可能致癌,但是也还没有下定论。
“肯定致癌”类
IARC的1类“肯定致癌”的部分,则是我们肯定要认真回避的,其中有我们最了解的比如:抽烟、二手烟、饮酒、X光、核辐射、甲醛、苯、二噁英(特指其中毒性最强的2,3,7,8-四氯二苯并二噁英)、发霉食物中的黄曲霉素。
其实在1类里面还有一些是我们总会接触,但是很少有人用来吓唬你的,比如在家里面烧煤炉子。这些是你可以合情合理还科学的吓唬别人的。当然限于篇幅,我们只能简单地介绍。
1,晒太阳,这是我们自己最喜欢用的常备吓唬武器,无论是日常室外的太阳辐射,还是美容院的日晒床,都肯定是致癌因素;
2,石棉,细小的石棉纤维被吸入人体后,经过几十年潜伏期就会诱发肺癌等问题,虽然现在全球范围内已经禁止绝大部分的石棉用品。但是有些我们还需要注意些特点场合:比如老房子的拆迁和翻新,墙体内保温的石棉则很容易被翻出来。
3,砷和化合物,砷化合物中最有名的就是砒霜了,此外,另外一种含砷化合物雄黄则是会出现在诸如药酒或者中药里面。在部分地下砷含量很高的地区,居民可能通过饮水、食物和空气摄入过多砷。
4,含马兜铃成分的中药,“马兜铃事件”是当代中药史上最著名的一件丑闻。十几年前,不同国家都发现大量病例,证明含马兜铃类中药关木通的中成药会引发尿毒症之后,其他国家都发布了禁用警告,只有溺爱孩子的中国药监局还跟同仁堂一起慢悠悠的打太极,几年之后才开始跟进。此役之后,中药在国际上的形象一落千丈,并且直接创造出一个叫做“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中药肾病”的新词出来。
过了这么多年,即便IARC和美国FDA都认定马兜铃属的药物具有致癌性,我们目前常用的几十款中成药中,马兜铃仍然是赫然在目的一种成分。很多厂家的感冒止咳中成药中仍然含有马兜铃属植物,比如复方蛇胆川贝散,喘息灵胶囊,京制咳嗽痰喘丸等等。如果爸爸妈妈们没有药监局那么爱国,在用药前应该先看一下成分。
5,EB病毒,就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亲吻病”。EB病毒几乎人人都会得,所以成年人基本都有EB病毒抗体,但是其中一部分人体内还是会继续携带EB病毒,这部分人的鼻窦癌患病几率会高一点。
6,一些其他疾病也会容易引发癌症,比如幽门杆菌、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此外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请注意有个“状”字),这种主要靠OOXX传播病毒可以导致一系列癌症问题。美国人民有1/4感染了HPV,中国没有统计应该好些有限吧。
7,口服短效避孕药,这类药物会导致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略微提升,但又会降低患其他癌症,诸如卵巢癌的几率,可谓喜忧参半;
8,含石棉的滑石粉,因为滑石的矿层很多时候和石棉临近,因此在开采出的滑石中可能出现石棉,而石棉的问题上面刚说完。不过目前给宝宝用的爽身粉里面已经严格限定了石棉含量,家长如果还担心,可以选择玉米淀粉之类的爽身粉产品;
9,槟榔,南方一些省份,尤其台湾人民,很多喜欢吃槟榔的,以至于促进了不少周边特色产业的兴旺。不过槟榔,不管是否加工过,都是一类致癌物;
10,中国咸鱼,是的,没看错,这条叫Salted fish (Chinese-style)。咸鱼因为含有大量亚硝酸盐等致癌物,因此也是一类致癌性。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针对5000人的调研显示,爱吃咸鱼的人患鼻窦癌会是不吃的2.3倍。鼻窦癌又叫做“广东癌”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广东人民太爱吃咸鱼了。该研究还显示,很多家小朋友刚断奶就开始吃咸鱼,而这样的小朋友长大患鼻窦癌的比例更高。
致癌物有哪些,哪些食品是致癌物 致癌物有哪些分类?
这个大家族有100多名成员,名声在外的有:
黄曲霉毒素、苯并芘、亚硝胺、香烟、槟榔、X射线、酒精和酒精饮料等。
有丙烯酰胺、黄曲霉毒素M1、铅、4-甲基咪唑等。
比如蕨菜、氯仿、汽油、硝基苯、DDT(杀虫剂)等。
比如汞、皮革加工、苏丹红、三聚氰胺、二氧化硫(放鞭炮)、印刷油墨(报纸)等。
目前,只有一种物质——己内酰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能幸免于难。
以下这些食物会增加罹患胃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的风险。
市售的经过盐腌、腌渍、烟熏、发酵等方法来改善风味和延长保存期的肉制品,都属于加工肉。
包括培根、火腿(肠)、热狗、灌肠、咸肉、腊肉、熏肉、腌牛肉、肉干以及肉罐头、肉酱等,以及餐馆、路边烧烤摆的呈粉红色的肉。
尤其是腥味明显的海产干货,其中隐藏的致癌物可能更多。
所以,水产干货要选择腥味小、储存干燥、存放时间短的,且买回家后需放在低温环境密封储存,尽早吃掉。
蔬菜中本就含硝酸盐,腌制时可能会被还原成亚硝酸盐。
通常来说,白菜等叶菜类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要高于萝卜等根茎类蔬菜。
隔夜菜会滋生细菌,若当天吃不完,最好做熟后提前分开,趁热放入热水烫过的保鲜盒中密封放好,放进冰箱冷藏。
肉在高温炭火烧烤中,脂肪会高温分解或聚合产生有害物,如致癌物苯并芘。
对于酷爱烤肉的人,要控制进食数量及次数,并且注意,烤肉要避免在明火上直接烤制,同时多吃新鲜的蔬果。
煎、炸这两种烹调方法,会使食物接触的温度达几百摄氏度以上,不仅会破坏较多的维生素,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质和脂肪高温变性,可能生成苯并芘、杂环胺等致癌物质。
警惕坚果里隐藏的致癌物质
1、霉变导致的致癌危险
很多坚果容易受到霉菌的侵染,如:花生,腰果。其对人的健康危 害风险最高的是黄曲霉引发的霉变。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的代谢产物,最重要和毒性最大的是黄曲霉毒素Bl,其半数致死量仅为0。36毫克/公斤体重,属特 剧毒的毒物范围。它的毒性比氰化钾大10倍,比砒霜大68倍。
黄曲霉毒素引发的急性中毒,主要是损害肝脏,诱导发生肝炎、肝硬变、肝坏死等。临床表现有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及肝区触痛等;严重者出现水肿、昏迷,以至抽搐而死。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研究发现黄曲霉毒素能诱使动物发生肝癌,也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癌症。
2、油脂酸败导致的健康危害。
由于大部分坚果都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类成分一方面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同时也容易发生氧化酸败的问题。这种变质很容易辨别,一般人都能通过细闻或是品尝发现果仁酸败(吃到嘴里一股哈喇味)的现象,从而能够正确选择食用、避免危害。
3、滥用化学处理防变质
熟制的坚果果仁在贮存过程中容易发生脂肪酸的酸败问题,而使产品失去商品价值。因此,厂家一般都要采取一些措施控制坚果的酸败变质问题。化学抗氧化剂的应用十分普遍,违规违法使用这类化学添加物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一些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本身也有一定的致癌性。消费者很难识别滥用化学抗氧化剂问题,只能依靠监管部门的认真监管,在选择上尽量选择一些大厂家的制品。
13个信号帮你发现癌症
一、“肿块、硬结或硬变”
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颈部、乳房、腋窝和腹股沟处。那些迅速增大、持续不消的肿胀最是危险。及早就医,可以有效发现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疾病。触摸腹部时,宜深压以感觉内脏,一旦触摸到硬块,就要高度怀疑是胃、肝、胰等部位的癌肿。
二、疼痛癌症遗传吗?与遗传有关的几种癌症
尤其是右腹部疼痛、中上腹疼痛、关节疼痛、阴囊疼痛,可能是肝癌、胃癌、胰腺癌、骨癌和睾丸癌的信号。
三、持续不愈的伤口、溃疡,要考虑皮肤癌的可能
慢性口腔溃疡应注意随访,警惕口腔癌。慢性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要警惕胃癌。
四、不明原因的发热
是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肝癌、肺癌、肾癌的常见症状。
五、持续性声音嘶哑
表示喉部声带有病,不仅喉癌会引起,甲状腺癌、肺癌和食管癌等也可能引起。
六、持续性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消瘦
又找不出明确原因者,高度怀疑消化系统肿瘤的可能。
七、非外伤性出血是癌症的常见信号,应引起重视。
八、吞咽困难
多次饮食发噎或吞咽不适,进食时胸口有闷胀、灼痛、异物感或有不断加重的吞咽不顺,要警惕发生食管癌的可能。
九、大便习惯改变
大便次数改变,粪便形状改变,如外形变细、带脓、血、粘液,或便秘、稀便,要警惕结肠癌和直肠癌。黑色粪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引起,常见于胃癌或胃溃疡。
十、白斑
口腔粘膜、女性外阴或男性阴茎龟头上出现白斑,而且迅速扩大、有灼痒不适,则应注意该处癌变。
十一、疣(赘瘤)或黑痣发生明显变化
突然的增大或有破溃、出血、灼痒、疼痛及原有的毛发脱落,应警惕病死率颇高的黑色素瘤。
十二、原因不明的疲乏、虚弱和体重减轻
需提高警惕。如胃癌、胰腺癌、食管癌、肝癌、淋巴瘤等都可能出现这些症状。
十三、骨关节变化
无明显外力作用所致的大腿和手臂处的大骨骨折,应警惕骨骼恶性肿瘤。青少年肘或膝关节疼痛、肿胀,小心白血病。
致癌物有哪些 第4类致癌物
第4类致癌物就是对人体可能没有致癌性的物质。也就是指在相关研究中没有充足证据证明其具有致癌性。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中只有“己内酰胺”一种。
警惕牙龈癌导致口腔癌
警惕牙龈癌导致口腔癌,牙龈癌会导致口腔癌,您听说过吗?不知道吧!我们还是来跟随牙科专家来了解一下吧!
牙龈癌多为高分化的鳞状细胞癌,以溃疡型为最多见。下牙龈较上牙龈多发,肿瘤生长缓慢,男性多于女性,临床可表现为溃疡或乳头状突起。牙龈癌发病仅次于舌癌居第二位或第三位。占口腔癌的19.3%, 牙龈癌在唇癌、口腔癌中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已从最高32.06%下降至22.48%, 甚至20% 以内。
在临床上,牙龈癌是的发病还是比较少见的,这是一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牙龈溃疡;拔牙后伤口不愈;肿块;牙松动;痛疼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以癌最广泛,在癌瘤中又以鳞状癌肿瘤细胞癌为最多见,在国内,口腔颌面部鳞癌多产生于40-60岁之间,男人多于妇科,以牙龈癌、舌癌、颊癌、腭癌和上颌窦癌广泛,口腔癌在国内长江以北,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5-5.6%,长江以南为1.75-5.18%。在印度其在全身恶性肿瘤中高达40%以上,按照病理病因分化程度,鳞癌通常可分为ⅲ级:ⅰ级分化程度高,恶性程度低;ⅲ级分化差,恶性程度高;未分化癌的恶性程度最高,牙龈癌在国内产生率较高,其在恶性肿瘤构成比中居首位,多为分化较高的鳞状癌肿瘤细胞癌。
早期肿瘤侵犯牙槽突及颌骨,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局都伴有疼痛。上颌牙龈癌可侵入上颌窦;下颌牙龈癌可侵及口底及颏部,向后侵及磨牙后区及咽部时,可引起张口困难。临床注意检查区域淋巴结的个数、大小和质地。下颌牙龈癌一般转移途径,颌下及颏下淋巴结;上颌牙龈癌则转移到患侧颌下及颈深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以确定肿瘤性质。
牙龈癌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溃疡型或外生型,其中以溃疡型为多见。起始多源于牙间乳头及龈缘区。溃疡呈表浅、淡红,以后可出现增生。由于黏骨膜与牙槽突附丽甚紧,较易早期侵犯牙槽突骨膜及骨质,进而出现牙松动,并可发生脱落。x线片可出现恶性肿瘤的破坏特征——虫蚀状况部分规则吸收。
牙龈癌常发生继发感染,肿瘤伴以坏死组织,触之至出血。体积过大时可出现面部肿胀,侵润皮肤。牙龈癌侵犯骨质后,常出现下颌下淋巴结转移,后期则颈深上群淋巴结受累。
蛀牙竟致牙龈癌
专家指出,他们在临床上发现,得牙龈癌的大部分患者均有佩戴不合适牙托的经历。不适合的假牙托由于无法完全与牙龈吻合,突出来的边角就会一直刺激牙龈,不仅会引起疼痛,而且还会引起慢性炎症,从而诱发成癌变。
有蛀牙要及时处理
口腔是人进食必经的通道,但往往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就会诱发癌症。比如说抽烟容易引发唇癌;喜欢嚼槟榔、烟叶的人容易得颊癌;经常饮酒、吃辣的人容易得上腭癌。现代很多年轻人都有蛀牙,但没几个人知道,很多时候诱发舌癌的竟是一颗小小蛀牙的牙根。专家提醒,千万不要对口腔内的蛀牙掉以轻心,哪怕是一颗蛀牙也应该到医院做相应处理,要不将其拔除,要不就通过填磨的方法使其变得光滑,避免对舌头产生不良的刺激。
防口腔癌半年做次检查
预防口腔癌关键要注意自身口腔健康的维护:当有不正的牙齿或假牙,对周围组织有所摩擦时,应该请牙医师矫正;饮食要正常,食物营养要均衡,最好能戒烟限酒;经常漱口刷牙,保持口腔卫生,每3-6个月到口腔科做一次检查;口腔内发现有任何肿块赘肉、脱皮落屑或是颜色变化,超过两星期而未好转,应尽早就医。
警惕尖锐湿疣易致癌
1、尖锐湿疣显性感染;
2、临床感染;
3、隐性(潜伏)感染。
男性好发于阴茎龟头、冠状沟、系带;同性恋者发生于肛门、直肠;女性好发于阴唇、阴蒂、宫颈、阴道和肛门。其亚临床感染通常指临床上肉眼不能辨认的病变,表现可为:
1、微小乳头无蒡疣;
2、微小乳头状隆起;
3、外观正常的环状病损。亚临床感染病损用3%--5%醋酸液局部外涂或湿敷5--10分钟,感染区可发白,即所谓“醋酸白现象”。
本病容易复发,因此,选择一个有效、确切的治疗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非系统的治疗方法是以去除局部外生性疣为主,这样的治疗方法复发率高。专业的治疗原则是:
1、检查有无并发其他性传播疾病;
2、检查性伴侣是否患有尖锐湿疣;
3、生殖器部位涂3%--5%醋酸检查是否有亚临床感染;
4、排除恶变;
5、全身抗病毒治疗;
6、不要采用毒性大的药物或遗留瘢痕的方法治疗。
致癌物质有哪些 第3类致癌物
第3类致癌物是指目前尚不能分类的致癌物。所谓尚不能分类的致癌物,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指动物实验、人群研究的致癌证据都不充分;另外一种是指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研究则明确无致癌作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此类致癌物质有咖啡因、二甲苯、糖精、安定、静电磁场、有机铅化合物等等。
警惕药物可致胎儿畸形
92%的孕妇至少用过一种以上的药物,而65%的孕妇曾自行购药服用。孕妇应特别注意妊娠期用药,若随意用药或导致流产、早产或胎儿畸形。
据介绍,药物的影响主要与用药时胎龄、药物的性质、剂量、疗程长短胎盘的内在因素及胎儿遗传素质有关。然而,有些孕妇却由于用药时缺乏基本知识和专业指导,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比如,一些药物会直接使子宫兴奋,如麦角新碱、催产素、垂体后叶素等,这些药物可引起子宫收缩,容易导致流产或早产,所以必须慎用。同时,有些中草药或者中成药有泻下、理气或活血化淤的作用,同样应慎用或禁用,如大黄、番泻叶、枳壳、枳实、大戟、红花、三棱、桃仁、附子、麝香、鸡血藤膏、沉香化气丸、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祛风舒筋丸、伤湿止痛膏、小活络丸、活血止痛膏等药物都要警惕使用。
而另一类药物会引起胎儿畸形。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已证实有150种药物及化学物质对人有致畸作用,应该警惕使用。这些化学物质包括阿司匹林、醋氨酚、苯妥英钠、扑痛酮、苯巴比妥等,从第3周开始到前3个月内,人类胚胎对致畸药物比较敏感,如果在此期间不同阶段服用了致畸药物,会影响相应阶段胎儿器官的分化,导致畸胎。
妊娠期用药需谨慎。不过,一些药物其治疗疾病的效果超过了药物的危害,临床上仍然会使用。因此,是否使用还是听从医生指导,权衡取舍。对于影响不明的药物,还是尽量避免使用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