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猪可传播戊型肝炎

猪可传播戊型肝炎

不久前,山东省青岛市发现戊型肝炎发病率较往年同期上升,一些区、市还出现了暴发点。经检查发现,大多数病人进食了不洁食物,其中包括一些被猪肝、猪大肠等动物内脏污染的食物。

猪与戊型肝炎有什么关系

戊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甲型肝炎一样,主要是病从口入。戊型肝炎也可通过水源或食物引起大流行。

在这次青岛市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中,青岛市疾控中心发现,病人大多是因为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了不洁食物而发病。其中许多病人是接触或食用了猪肝、猪大肠等动物内脏。这说明一些戊型肝炎病人是被猪传染上的。那么,猪与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知道,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人。除此之外,甲肝病毒也可在毛蚶等贝类生物体内存活3个月以上,人们可通过食用这些贝类生物感染甲肝。那么,戊型肝炎在流行的间歇期病毒存在于何处呢?此前,在印度和我国新疆戊型肝炎的暴发流行中,似乎找不到与甲型肝炎一样食用贝类生物的证据。于是,科学家们想到了家畜。为了寻找戊型肝炎的源头,我国研究人员对家畜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研究人员采集了上百头猪、牛和上百只羊、鸡的血清,检测了戊型肝炎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结果发现,猪血清中抗体和病毒核酸的阳性率最高,而且猪体内的戊型肝炎病毒核苷酸序列与人戊型肝炎病毒非常相似。

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戊型肝炎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猪可能是戊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因此,青岛市这次戊型肝炎流行很可能源于猪。

戊型肝炎喜欢“欺侮”老年人和孕妇

戊型肝炎在成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其中有不少老年患者。我国戊型肝炎患者的年龄多在35~82岁,平均年龄为47岁,戊型肝炎死亡患者平均年龄为62岁。这说明老年人感染了戊型肝炎后病情较重。在印度,患急性肝炎的孕妇中约有80%为戊型肝炎感染。妊娠合并戊型肝炎危害相当严重。有报告显示,妊娠早、中、晚期戊型肝炎病死率分别达到1.5%、8.5%和21%。妊娠戊型肝炎重症病例高达25%~30%。产妇往往在分娩或流产后病情立即恶化,或分娩前一天急剧恶化,迅速发生肝性脑病,产后出血也较多,死胎率亦高。

戊肝病人需要隔离多久

同样主要经消化道传播,而戊型肝炎较甲型肝炎病情更重、病死率更高。对此类传染病患者究竟需要作多长时间的隔离?作为国家重大科研攻关课题之一的戊型肝炎研究已经得出结论。该课题组负责人庄辉教授日前透露,戊型肝炎病人的粪便排毒主要发生在疾病的急性期早期,其隔离期应定为病后4周。

戊型肝炎病人粪便排毒规律研究是国家重大攻关课题戊型肝炎系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原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系)庄辉教授领导、多单位参加的课题组,近年对我国17个城市302例急性戊型肝炎病人的粪便和血清进行检测,以观察其粪便排毒规律。结果表明,患者粪便和血清戊型肝炎病毒RNA阳性检出率,于发病1周内均在70%以上;于发病后第4周,仅个别病人血清中检出戊型肝炎病毒RNA,但粪便检测戊型肝炎病毒RNA,未能检出阳性。此外,该课题组还进行了动物实验。科研人员用戊型肝炎

病毒实验感染猕猴,并连续检测感染后的猕猴系列粪便和血清标本,结果其粪便和血清中戊型肝炎病毒RNA的检出率与戊型肝炎病人相普遍。

研究人员分析指出,在被检测的戊型肝炎患者中,粪便排毒和病毒血症主要在发病4周内,由此可以确定患者的传染性主要发生于此期。因此,其隔离期定为病后4周为妥。

肝炎会传染吗

专家指出,病毒性肝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且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肝炎病毒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病毒,肝炎病毒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血液,体液,唾液,精液中,具有广泛的传染性。

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自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4周内的粪便具有传染性,而以发病前5天至发病后1周最强,潜伏后期及发病早期的血液中亦存在病毒。唾液,胆汁及十指肠液亦均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的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汗、唾液、泪乳汁、阴道分泌物等)中。急性患者自发病前2~3个月即开始具有传染性,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HBsAg(+)的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中凡伴有HBeAg(+),或抗-HbcIgM(+),或DNA聚合酶活性升高或血清中HBVDNA(+)者均具有传染性。病毒性肝炎会不会传染?

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体液中。

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是HDV的保毒宿主和主要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及亚临床型患者。以潜伏末期和发病初期粪便的传染性最高。

肝炎之所以严重是由于它扰乱了肝脏的许多功能.其中包括产生胆汁帮助消化、调节血液化学成分、清除血液中潜在毒物的作用.由于肝炎可能被误诊为流感,或者由于一些病人没有任何症状,致使许多肝炎病例没能被诊断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而逐渐恶化。

常见的肝炎传染途径有一下几方面:

一、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进行传播

二、乙肝、丙肝、丁肝等传播途径是一样的,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1.母婴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中国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2.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

3.医源性传播: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

4.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感染的可能。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5.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

因此,为了避免肝炎病毒的传播,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个人卫生,在公共场所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卫生,不让病毒有可乘之机。还需要从饮食各个方面去预防,饮食方面要注意卫生,在公共饭堂用餐时筷子和碗要用热水冲洗。

肝炎的早期症状

肝炎疾病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我们来一一分析了解。

甲型肝炎是一种消化道传播的肝炎,其特点是起病急,起病前多有发热、全身无力、消化道症状明显、食欲下降、恶心、腻油、可伴有腹泻,继之出现尿黄、皮肤巩膜黄染、呕吐、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常见症状有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肝脏门管区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增生。

乙型肝炎患者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人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炎症,消耗增加,已摄人的物质因肝功能受损,不能充分代谢,满足机体的需要。第三个方面可能是乙肝引起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影响休息和睡眠,失眠、多梦等都可能与此有关。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目前吸毒者共用注射器而多见,丙型肝炎的潜伏期(输血后)30—83天,平均52.1天。患者可无症状地发展数年。慢性丙肝患者常有轻重不一的乏力,有时可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其次可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患者常自诉右上腹有沉重感。其他一些症状包括恶心和关节痛,黄疸很少发生。值得注意的是症状的有无或其严重程度与肝脏病变的发展不成正比。

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主要是输血和血制品,日常生活接触也有可能被传染。戊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比较不常见的肝炎,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戊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戊型肝炎病毒经口感染。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油、呕吐、恶心、腹泻、乏力、易疲倦、肝区疼痛、尿黄等。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知多少

(1)甲型肝炎: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而水和食物特别是水生贝类的污染可引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

(2)乙型肝炎:体液传播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或血液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预防接种、药物注射和针刺、性接触等方式传播。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途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方式引起的HBV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HBV感染的l/3。

(3)丙型肝炎:输血是HC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丙型肝炎占输血后肝炎的90%.而非经输血获得的HCV感染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包括性接触及注射等方式传播,HCV也可通过母婴传播。

(4)戊型肝炎:粪-口传播也是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特别是饮用水污染可引起戊型肝炎暴发流行。

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

戊肝,即戊型病毒性肝炎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但其传染性较甲肝为低,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无慢性化,预后良好。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呢?我们邀请专家来分析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问题。

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呢?专家介绍:戊型肝炎的流行特点有如下所述几个方面。

1、分流行性与散发性两种,以流行性为主,多由水源被污染所致。

2、流行性戊型肝炎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雨季。

3、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大型暴发或流行。

4、主要为青壮年发病,儿童和老年发病相对较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5、流行性戊肝孕妇的病死率高,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下降有关。

6、发病与卫生水平明显相关。

7、本病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和中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而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未发现本病流行,因此本病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8、临床表现类似甲肝,不发展成慢性,病情多说较重,病死率2.5%。

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而水和食物特别是水生贝类的污染可引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

2、乙型肝炎:体液传播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或血液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预防接种、药物注射和针刺、性接触等方式传播。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途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方式引起的HBV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HBV感染的l/3。

3、丙型肝炎:输血是HC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丙型肝炎占输血后肝炎的90%.而非经输血获得的HCV感染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包括性接触及注射等方式传播,HCV也可通过母婴传播。

4、丁型肝炎: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

5、戊型肝炎:粪-口传播也是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特别是饮用水污染可引起戊型肝炎暴发流行。

戊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戊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一、戊肝的传播途径之基本上经粪-口渠道传播:多因为水源被粪便污染所导致的,爆发或流行是此病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发病高峰多于雨季或者洪水后,其流行规模视水源污染程度而异。可呈多种传播方式:

①日常生活接触的传播:通过被污染的手和用具,或直接与口接触传播;

②水传播:水源被粪便污染所致

③食物污染:带有hev的粪便污染食物,特别是未煮熟就吃了的蔬菜或壳类水产品;

④媒介的传播:苍蝇和蟑螂可充当传染媒介,使食物受到污染。

二、戊肝的传播途径之平时生活接触传播:戊肝发病以1户1例比较多,印度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报告依次为88.3%和78.1%,两代发病率只不过0.8%-14.3%,暗示其传染性较甲肝为低。

三、戊肝的传播途径之输血渠道:有人对德国西南方地区百例有输血史的急性病人进行了血清学检查,找到7例戊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阳性。这7例除在病发前有输血史外,至少还有另一种肝炎病毒传染的血清学标志,但都没去不发达国家旅游,也未找到戊肝的其他因素。提示输血中有传播戊肝的可能性。在动物实验中,传染动物的途径并非通过口服,而是单纯选用静脉内注射含戊肝病毒粪便悬浮液的方法。后果使5只实验动物全部感染成功,表明通过静脉输入含戊肝病毒血液或血浆,也会使受血者发生hev感染。

四、戊肝的传播途径之经胃肠道外的传播途径:戊型肝炎的病毒血症的持续时间较短,所以,经血或注射的方式传播的可能性很小。一般不经性传播。母婴之间也没有传播的报道。但戊型肝炎孕妇常发生流产和宫内死胎。

五、戊肝的传播途径之垂直传播:戊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感染母亲传染胎儿,如戊型肝炎孕妇常发生流产和宫内死股。不但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胎儿和围产期病死率很高,非暴发性成型肝炎的流产和宫内死胎的发生率也很高,约12.4%,推测均由于戊肝病毒宫内感染所致。

什么是妊娠病毒性肝炎

并不是所有病毒引起的肝炎都叫病毒性肝炎,比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假白喉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都能引起肝炎,但不称为病毒性肝炎。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指的是肝炎病毒——我们熟知的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这5种类型的肝炎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包括甲型和戊型,主要经粪-口传播,常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但不会变成慢性。同时,感染甲肝病毒后可获得持久的特异性免疫力,防止再次感染甲肝。其中甲型以儿童发病为主,戊型则主要侵犯青壮年;孕妇患上甲型肝炎的病死率不高,但戊型孕妇的病死率很高。另一类是经血液传播的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注射、皮肤破损、性接触等途径传播。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能被传染,多为散发,较易演变为慢性。这5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肝炎在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是对于孕妇的远期影响以及胎婴儿的危害却有很大差异。除上述5种肝炎外,还有10% ~20%患者的病原不明,称为非甲-非戊型肝炎。比如一种称为庚型肝炎病毒的病毒,流行较为严重,主要经血传播,可能与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具有共...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渠道是什么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血制品以及使用污 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②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人羊 水、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③ 生活上的密切接触;④性接触传播。此外,尚有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的可能性。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以输血及血制品 传播为主,但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炎多见。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戊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 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病毒性肝炎严格来说是一类疾病,而不是一种疾病,它包括五种类型,分别是甲型、乙型、丙型、戊型、丁型,而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一般通过粪口传播,也就是使用了甲肝或戊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或者食物而发病,而乙肝、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体液或者性接触传播。

如何预防肝炎传染

五种肝炎中,甲、戊型肝炎由消化道传播,是夏季预防重点,同时,要防止过量饮酒导致酒精性肝炎。

甲肝戊肝由消化道传播

病毒性肝炎是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流行面广的传染性疾病。甲、戊型肝炎由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水、食物进行传播。乙、丙、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日常的生活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夏季,市民外出就餐的频率增加,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感染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除了坚持饭前便后洗手外,还要注意用流动的水洗手及洗餐具,不要到不符卫生条件的、无证的饮食摊店就餐,聚餐时可实行分餐制或公筷制。要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防止粪便和生活污水污染食物,应尽可能避免吃可能已被污染的水、新鲜水果、蔬菜以及贝类食品。甲型肝炎还可接种疫苗。

同时,要防止过量饮酒,盛夏季节不少人酷爱啤酒,以为啤酒对肝脏伤害小,其实不然,无论白酒还是啤酒,其所包含的酒精都会增加肝脏负担,长期大量饮酒很容易患酒精性肝炎。

相关推荐

急性肝炎痊愈会否传染

急性肝炎痊愈会否传染呢?北京京军肝病医院专家指出,急性肝炎引是由于感染肝炎病毒而引起的肝脏疾病,病程不超过6个月。在我国,最常见的急性肝炎是急性乙型肝炎。在急性肝炎期,一般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很强。 急性肝炎毕竟是血液传染疾病,如果身上没有伤口、皮肤黏膜破损,病毒无法进入血液,就不会造成传染。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 (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HAV和HEV以粪-

急性肝炎应该如何预防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需要注意隔离,甲型和戊型肝炎应加强个人卫生,粪便管理等。乙、丙、丁型肝炎应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易感人群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进行主动免疫;还使用人血清或胎盘球蛋白防止甲型肝炎,在意外被含有乙肝患者体液的注射器针刺后,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来预防乙型肝炎感染。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病毒感染(40%): 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较复杂,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疾病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由HAV和HEV感染引起,HAV/HE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并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早期肝脏的炎症主要有HEV直接致细胞病变,而在病毒清除期肝细胞的病变主要由HEV诱导的免疫反应引起。 传播途径(20%): 一

病毒肝炎的种类

1、甲型病毒性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是一种消化道传播的肝炎,通常是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传播的,其特点是起病急,起病前多有发热、全身无力、消化道症状明显、食欲下降、恶心、腻油、伴有腹泻,继之出现尿黄、皮肤巩膜黄染、呕吐、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这就是急性黄疸性肝炎,也有一部分不出现黄疸称为急性无黄疸性肝炎,本型预后良好,一般不引起肝脏慢性病变。 2、乙型病毒性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除血液传播为其主要传播途径外,密切接触,饮食亦为其传播途径,

肝炎的传播

传播途径较多血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生殖细胞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性接触为主)吸血昆虫(蚊子臭虫等)传播应说明体液传播包括唾液、泪液、汗液、乳汁、精液、内分泌液、血液这些都属于人体的体液只要体液就含有乙肝病毒就具有传染性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很少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②母婴垂

病毒性肝炎种类多

1、甲型肝炎:HAV主要通过污染手、水、食物和食具等经口感染,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大部分为隐性感染。甲型肝炎的预防,重点在于搞好水和粪便的管理、饮食和个人卫生。对于流行季节和高危人群,接种甲型肝炎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 2、乙型肝炎:HBV传播较为复杂,通过血液、精液、月经和阴道分泌物等传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3种:围产期的母婴传播、经输血和医源性传播以及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对乙型肝炎的预防,目前采取以接种乙肝疫苗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成效显著。对于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意外受

肝损伤的病因

1、病毒感染 有一部分的患者是由于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比较复杂,流行面比较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目前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近年又发现有己型肝炎和庚型肝炎。 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为急性肝炎,为粪-口途径传播,即通常所说的“病从口入”。 2、药物或化学毒物 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引起肝脏损伤,发生药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 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取决于药物或化学毒物的服用或接触剂量的时间,以及个体素质差异。 长期服用或反复接触药物和化学毒物,导致慢性肝炎,甚至肝硬

戊型肝炎病毒是如何感染的

戊型肝炎病毒在亚洲、非洲和美洲都有流行,在欧洲也有相似疾病的报道。病毒感染人群主要是20-40岁年龄组人群,儿童和老年人发病率较低。一般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中孕妇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孕妇病死率高达17%-33%。戊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源是处于潜伏期和急性期的病毒感染者。病毒潜伏期为15-75天,平均为36天。感染病毒的患者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两类。临床型包括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和爆发性肝炎。。成人以临床型为主,儿童以亚临床型为主。 病毒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传播,具体传播途径有:经水传播、日常

肝炎病毒是什么

人类肝炎病毒主要有 5 种,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除此之外,大概还有 10%-20%的病毒性肝炎抓不到病原体,统称为非甲~戊型肝炎。这些病毒虽然都能够引起类似的临床表现,但「各归各家,各有各妈」,它们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传播途径以及致病特点都不尽相同。

病毒性肝炎到底是什么病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种年龄均发病。甲型肝炎感染后机体产生较稳固的免疫力,在本病的高发地区,成年人血中普遍存在甲型肝炎抗体,发病者以儿童居多。乙型肝炎在高发地区新感染者及急性发病者主要为儿童,成人患者则多为慢性迁延型及慢性活动型肝炎;在低发地区,由于易感者较多,发生流行或暴发。丙型肝炎的发病以成人多见,常与输血与血制品,药瘾注射,血液透析等有关。丁型肝炎的易感者为HBsAg阳性的急、慢性肝炎及或先症状携带者。戊型肝炎各年龄普遍易感,感染后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重叠感染先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