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爬就学走会影响孩子心智
不会爬就学走会影响孩子心智
年轻的爸爸妈妈可能会觉得这样子是代表宝宝长得快,长得好。实际上,不会爬就会走的孩子长大后会比较容易出现心智问题。
宝宝运动能力发展顺序:
先会爬再学走
人的脑神经系统是人所有活动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拥有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目标是传递信号和发布命令。
但刚出生的宝宝脑指挥中心是不会指挥的,经过1年的工夫(即在婴儿时期),宝宝通过眼看、耳听、皮肤触、舌头味觉、鼻嗅等过程(医学上称感觉统合过程),脑中的各种信号路径就建立和发达起来,这其中伴随着宝宝的运动能力的顺序发展,从3个月把头抬起来,5个月时会爬了,6~7个月孩子会坐了,9个月孩子站起来,1岁会迈步行走,宝宝的运动发展直接影响感觉统合过程。
缺乏爬行经历易患感觉统合失调症
宝宝如果爬行少或爬行练习不足或没有经历爬行,将引起对称性颈紧张反射的动作不成熟,表现为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不自觉地对抗,就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如视觉和听觉不协调、视觉和动作不协调、听觉和动作不协调等。
光脚走路对宝宝更有益
在幼儿期家长可能还看不出危害,但当孩子上学后,危害就逐渐表现出来了。缺乏爬行经历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固执、容易有侵略性,有挫折感、难适应学习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干一件事情,不能长时间坐着,身体动来动去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和社会交往能力。那时家长就会着急了,感到孩子脑子挺聪明,可是怎么学习能力这样差,老在学校闯祸呢。
可见,智力和心智不是一回事,感觉统合失调症就是心智方面异常了。当然,并不是所有不会爬就会走的孩子都将影响心智,只不过出现不同程度心智异常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对于错过爬行期的孩子,家长不必紧张,也不能消极等待,应该积极尽早补上爬行环节(即进行运动性心智训练)。预防感觉统合失调发生,这才是明智之举。
宝宝多大能听懂大人说话 注意事项
宝宝在胎里就已经能听到大人的声音,8、9个月已经开始明白大人的一些信息。信息不单只是言语,更多时候是口气、脸部表情、肢体语言,都会影响孩子心智的健全成长。做父母者,应尊重小孩,哪怕是8个月的婴儿,因为熟话说的好,3岁定终身,他的成长有赖于你的启蒙家教。
宝宝学步五大误区要牢记
宝宝学步五大误区之一:学步车
尽量不用学步车,因为学步车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特别强,它不是去发育大脑如何指挥他的四肢,比如他的下肢和胳膊、头、颈、身体,整个部位如何协调的运动,而是依赖学步车,而且学步车下面还有四个轮子,想去哪就去哪儿。因为有一部分是应该靠自己肌肉的力量去走路、跑步的,学步车也不能说一点用也没有,可是我们不能指望它发挥很大作用,所以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但是意味着要在宝宝学步之前要有足够的训练,比如爬行训练要足够,爬行训练之前抬头、翻身、抓握的训练都要足够,他学走路的时候就水到渠成了。
老师提示:学步车会助长孩子的依赖性
宝宝学步五大误区之二:太早学走路
俗话说三翻、六坐然后八爬,一岁的时候会走路,如果过早的训练走路就会剥夺前面的那些时间,这个时候要通过他稳不稳来判断,如果他自己站起来走的挺稳不怎么摔跟头,说明他平衡能力已经发展足够了。如果他站起来摔一跟头,站起来摔一跟头,宝宝还是练习走路太早,说明他的腿部发育还没有足够,如果学走路过早会形成罗圈腿。
老师提示:过早学走路会造成宝宝罗圈腿
宝宝学步五大误区之三:不爬先走路
如果爬行不足会影响小孩的本体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身体、四肢的感觉,这感觉会影响小孩写作业的速度,还有些作业的自觉性,还有上课的注意力的集中。
老师提示:爬行不足会影响宝宝的本体感
宝宝学步五大误区之四:学走路要穿鞋
其实小孩学走路的时候一开始时在家里爬然后站起来,还是光脚或者穿袜子的更多一些。然后逐渐到了一岁左右有穿软底鞋,就像过去给小孩穿的布鞋,不必要给小孩穿硬底的凉鞋或者皮鞋,最好还是软底的布鞋。如果地板不是很凉的话最好能让宝宝赤脚学走路。
老师提示:宝宝学步时最好不要穿硬底鞋
宝宝学步五大误区之五:过度保护
从心里学的角度来对孩子进行训练的时候不是替孩子着想,而是启发孩子原动力。如果孩子能坐着不走,能躺着不坐,那他怎么上学呢,那不可以。这时候要激发起他的愿望,孩子要有能力才能有愿望,如果浑身肌无力怎么能有愿望呢,所以肌肉有力是来自于他的动力和需要,当孩子的视野非常的丰富多彩,引发起他那种该求知欲和那种要去的欲望。所以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过度保护首先是帮他做事情,其次是抱着他太多了,还有就是永远不放心,另外就是限制活动范围。走路会影响到孩子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他将来对环境的适应和学习能力。过度保护就是限制孩子能力的发展。
最容易得近视的8种孩子 学走路早的孩子
孩子学走路太早,不旦会影响脊椎的发育,对视力发育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孩子出生后视力发育尚不健全,多让孩子练习爬行,对视力的发育十分有利。相反,过早学走路的孩子会因为看不清较远处的景物,而努力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来注视,这会让孩子的眼睛产生疲劳,易损伤视力。
驱虫多久做一次 驱虫药危害有哪些
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长要注意不能给孩子乱服用驱虫药,如果担心孩子体内有虫,最好到医院做详细检查,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尽量选择毒副作用小的驱虫药,盲目用药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滥用驱虫药会加重孩子肝脏负担,甚至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因此家长要注意不能盲目给孩子乱用驱虫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合理的降价,并且用药期间要多喝些白开水,减少驱虫药的毒副作用。
乱用驱虫药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因此家长要注意避免给孩子乱用药,药物具有毒副作用,药物不仅影响孩子的健康,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因此家长要注意不能乱给孩子用药。
走路早的孩子聪明吗 孩子走路早好是晚好
不能单纯地说早走好还是晚走好。
如果宝宝的身材比较轻盈灵巧,那么早些走路不会对宝宝有多大影响。而如果宝宝还没有达到走路的月龄,但爸妈希望宝宝早走路的心情又比较迫切,很早就训练宝宝学步,那对宝宝的腿、脚发育是不利的。不要让孩子太早就学走了,最好1岁之后再学走路,要顺着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想走时,再让孩子练习。
不会爬就学走影响宝宝心智
有的宝宝可能爬得不是很好或根本还没学习爬行,就已经开始学习站立走路了。上海市人口与发展中心在母婴健康社区进行的调研中显示,不会爬就会走的幼儿比例高达24.4%(61/250)。年轻的爸爸妈妈可能会觉得这样子是代表宝宝长得快,长得好。实际上,不会爬就会走的孩子长大后会比较容易出现心智问题。
先会爬再学走 人的脑神经系统是人所有活动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拥有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目标是传递信号和发布命令。但刚出生的宝宝脑指挥中心是不会指挥的,经过1年的工夫(即在婴儿时期),宝宝通过眼看、耳听、皮肤触、舌头味觉、鼻嗅等过程(医学上称感觉统合过程),脑中的各种信号路径就建立和发达起来,这其中伴随着宝宝的运动能力的顺序发展,从3个月把头抬起来,5个月时会爬了,6~7个月孩子会坐了,9个月孩子站起来,1岁会迈步行走,宝宝的运动发展直接影响感觉统合过程。
缺乏爬行经历易患感觉统合失调症 宝宝如果爬行少或爬行练习不足或没有经历爬行,将引起对称性颈紧张反射的动作不成熟,表现为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不自觉地对抗,就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如视觉和听觉不协调、视觉和动作不协调、听觉和动作不协调等。 在幼儿期家长可能还看不出危害,但当孩子上学后,危害就逐渐表现出来了。缺乏爬行经历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固执、容易有侵略性,有挫折感、难适应学习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干一件事情,不能长时间坐着,身体动来动去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和社会交往能力。
那时家长就会着急了,感到孩子脑子挺聪明,可是怎么学习能力这样差,老在学校闯祸呢。 可见,智力和心智不是一回事,感觉统合失调症就是心智方面异常了。当然,并不是所有不会爬就会走的孩子都将影响心智,只不过出现不同程度心智异常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对于错过爬行期的孩子,家长不必紧张,也不能消极等待,应该积极尽早补上爬行环节(即进行运动性心智训练)。预防感觉统合失调发生,这才是明智之举。
新手爸妈不看会后悔 心里障碍
影响孩子长个不止有外部因素,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在孩子身体没有疾病,却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的情况下,家长要考虑是不是孩子的心理是不是出现问题。例如:孩子听到恐怖故事,或者家长经常当着孩子面前吵架等,这些都有可能对孩子的心智造成不负面的影响。从而打破生长激素分泌的日常速率。
孩子患慢性鼻窦炎也会影响长个吗
慢性鼻窦炎可影响孩子长个和学习
其实,这和“头疼医脚”的道理是一样,头疼只是其他疾病引起的,不是病根,只有找到病根并治疗,才能改善症状。同理,孩子不长个,并伴有上述症状的,其根源很可能就是鼻窦炎。
儿科医生表示,鼻窦炎对身体的危害很大,特别是慢性鼻窦炎,它可引起头疼,头晕脑胀,失眠健忘,记忆力减退,容易发脾气,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困倦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等。
鼻窦炎本身都会影响孩子的心脏,造成心律不齐,孩子心律不齐或者心率快就会造成马虎好动,爱管闲事。另外,孩子的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分泌,孩子有慢性鼻窦炎,睡觉不老实乱翻滚,影响孩子的睡眠。还有孩子心率快会造成的入睡困难,都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所以孩子的个子就会生长缓慢。
学步车的利弊 学步车的坏处
学步车使宝宝的行动自由被大大限制,学习滚、爬的机会减少了。有了学步车,宝宝可以在家里移动自如,对滚、爬失去兴趣和练习,孩子运动的发育受到一定的影响。学习行走时需要眼、手、足协调,是需要花”力气“来练习的,但依靠学步车的宝宝缺乏真正的锻炼,自然不利于孩子学站练走。
宝宝坐在学步车里可以快速移动,速度可达1米/秒,而宝宝既不擅移动,也不知危险,很容易从楼梯上翻下或因地面不平而翻倒,宝宝的头很容易受伤。此外,由于宝宝能快速进入危险地带,如利器、火炉、热水、有毒物品存放处等,令家长猝不及防,因此,受伤事件时有发生,包括手指夹伤、擦伤、划伤、烫伤和意外中毒等。
婴儿长期依赖学步车,容易出现发育异常,增加”X“型、”O“型腿的发生率。宝宝的骨骼中含胶质多、钙质少,骨骼柔软,而学步车的滑动速度过快,宝宝不得不两腿蹬地用力向前走,时间长了,容易使腿部骨骼变弯形成罗圈腿。而有的学步车高度不合理,宝宝个子小,坐垫过高,脚不能完全着地,只能用脚尖触地滑行,久而久之,形成踮脚走路的不良姿势。
学步车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婴儿通过接触、抓握、敲敲打打、扔等学习认识物体,自由地探索有助于孩子智能的发展,学步车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活动,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研究显示:使用学步车的孩子智力发育测试方面的分数低于没有使用过学步车的孩子。
一般来说宝宝几个月会走路正常呢
1、婴儿从卧到坐、从爬到立要12个月左右,不满周岁的宝宝骨骼和肌肉发育不健全,过早站立行走,会使宝宝足部负荷过重,而会对宝宝的脚造成损伤,严重的影响脚的形成并出现扁平足。因此专家建议爸爸妈妈们等宝宝满周岁再让宝宝练习走路,在孩子的骨骼还没有发育完全的时候让孩子过早的行走会影响孩子的肢体发育。
2、宝宝10-11个月时,可以练习宝宝站立的能力,这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父母在放手能宝宝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孩子肢体不协调可解决
孩子为什么会动作协调性不好:
1、家长对孩子的运动能力不够重视。
一般情况下,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孩子智力方面的成长发育,比如,能够认识多少汉字,会写多少拼音,会做多少数学题等,认为这才是以后成才的关键,殊不知,运动能力不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和性格养成。
2、从小练习爬行少会影响动作协调性。
从小对爬行练习的少,还没等爬好家长就着急让孩子练习走路,导致小脑发育的不够好,孩子长大一些以后,孩子是身体动作协调性会受到一定影响。家长要摆脱误区,不是孩子走的越早就越聪明。
如何安排宝宝爬行训练
3个月
这一时期,宝宝已经开始学着转头了,颈部肌肉更加强韧,更具协调能力,所以我们的趴趴训练正式开始!可以把宝宝放在铺于地板上的毯子上,每天训练5—10分钟。
4个月
宝宝会支撑着胸部离开地面,靠着肘部,抬起头,甚至胳膊也能离开地面,拱起背部,练习踢脚。当宝宝在地面上又踢又动的时候,难免会突然间身子倾斜,翻过身去,训练时一定要保护好宝宝的安全。
5—6个月
宝宝开始腹部向下练习转圈,能用小手去抓够前面或侧面的东西,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延长训练时间。
小编总结:没学爬就学走本身就不合常理。此外,爬行的好处会陪伴孩子的一生。不仅包括肢体上的协调能力,还包括促进大脑发育。父母们切忌怕脏不让孩子爬,建议父母们还可以为小宝宝制定一些爬行训练,促进宝宝在爬行中更健康的成长发育。
学步车的六大危害
罪行一:让宝宝走路爱依赖
案例回放:有学者做过试验,有一个5个月大的宝宝小雨,在一批同龄出生的婴儿中,明显显示出比其他孩子优异的直腰坐稳能力,大运动能力属于他的强项。奇怪的是,1岁以后小雨再次接受区老师测试时,却发现他的爬行、走路能力竟然落后同批孩子一个月。
原来,小雨的母亲认为孩子坐得早学步也会更快,急于求成地给小雨买来学步车,将小雨“困”在四面包围的学步车之内学走步,孩子因为腰部、胯部均被保护得无需用力并且错过了1周岁前的爬行期,导致出现“不用则废”的功能减弱。
专家分析:学步车将婴儿固定在其内,使婴儿失去了大运动锻炼的机会。大运动锻炼包括爬、站立、弯腰、行走等,能加强身体各部位运动的协调性。因为学步是需要力气的,而坐在学步车里的孩子需要活动时,可以借助车轮毫不费力地滑行,缺乏真正的自主锻炼。
罪行二:致宝宝骨骼畸形
案例回放:佳佳6个多月时,妈妈为她选购了一辆漂亮的学步车。一坐上学步车,佳佳就在车内独自玩挂在车上的玩具,很乖。但让妈妈百思不解的是,整天呆在学步车里的佳佳,学会走路却比别人家的孩子晚,3岁了走路还不稳,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佳佳患了扁平足和罗圈腿。
专家分析:婴儿长期用学步车,会出现发育异常:两膝盖内侧突出膨大,两小腿向外撤,两膝关节靠拢时踝关节不能并拢,看上去像“X”形;有的两条小腿向外弯曲,两踝关节关拢时(立正姿势),膝关节不能靠拢而呈“O”形,也就是所谓的“罗圈腿”。宝宝的骨骼中含胶质多、钙质少,骨骼柔软,而学步车的滑动速度过快,宝宝不得不两腿蹬地用力向前走,时间长了,容易使腿部骨骼变弯形成罗圈腿。
罪行三:宝宝“学会”欠脚走路
案例回放:张女士的儿子七八个月了,因为有婆婆的细心照顾,张女士休完产假很快便上班了。婆婆很喜欢孙子,看到邻居家的孩子用学步车蹒跚学步,她也到商店给孙子买了一辆。开始的时候张女士看见宝宝在车里玩得咿咿呀呀,便放下对学步车的顾虑,没注意到宝宝走路渐渐喜欢踮起脚尖走,而且离开学步车后走路经常摔跤……
专家分析:宝宝发育有自身的规律,与神经、肌肉发育的成熟程度及视力发育密切相关。俗话说:“7滚8爬周会走”,而很多妈妈早早地给小宝宝准备了学步车,宝宝才能坐稳就坐上学步车,妈妈认为这样自己既可以做家务,又可以让婴儿学习走路。过早或过多或使用学步车不当,违背婴儿生长规律人为“助走”,会对婴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如才满7个月的小宝宝就坐学步车,因个子小,坐垫过高,脚不能完全着地,只能用脚尖触地滑行。久而久之,宝宝就形成前脚掌触地的欠脚走路姿势。
罪行四:可怕的意外事故
案例回放:今年3月,北京市一名9个月大的男婴在学步车内行走时,不慎从二楼跌下当场死亡。当天下午1点多,北京市中山门某小区二楼居住的一名年轻母亲准备带着9个月大的孩子下楼去晒晒太阳,出门后,孩子的母亲把孩子放在了婴儿学步车内,回身去锁门。没想到孩子的腿太软,在婴儿学步车内一冲,连人带车从楼道口摔了下去。
专家分析:有很多爸爸妈妈使用学步车是因为他们觉得学步车可以保证婴儿的安全,而统计结果却动摇了人们对学步车的信心,根据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统计:每年约有8800名15个月以下的婴幼儿由于使用学步车而受伤。
学步车赋予原本不擅移动、不知危险的婴儿以快速运动的能力。坐在学步车中宝贝每秒的移动距离可达1米,孩子的头部所占比重大、较重,又暴露在车身架的外面,缺乏安全保护,一旦从楼梯上翻下或因地面不平而翻倒,宝贝的头部很容易受伤。此外,由于孩子能够快速进入危险地带(包括利器、火炉、热水、有毒物品存放处等),令妈妈猝不及防,因此受伤事件时有发生,包括手指夹伤、擦伤、划伤、烫伤和意外中毒。
专家分析:婴儿一岁前学习爬行,对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婴儿整天呆在学步车中,就会错过一岁前的爬行学习期,容易罹患感觉统合失调综合征,表现为好动、任性、脾气暴躁、不易与人沟通等,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阅读跳行等。
罪行六:影响孩子智力发育
案例回放:研究显示:使用学步车的孩子智力发育测验方面的分数低于没有使用过学步车的孩子。
专家分析:孩子是通过接触、抓握、敲敲打打、扔等学习认识物体,自由的探索有助于孩子智能的发展,学步车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活动,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影响了孩子智力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