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伤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伤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潜伏期10天左右,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小时,而水源性暴发流行时间可长达30天。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2.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3.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大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4.恢复期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魔芋食用注意事项

魔芋虽好,但它有毒,不能生吃

最好购买经过加工的魔芋制品,例如魔芋豆腐、魔芋面条等,其经过减毒处理,食用安全。

另外,魔芋性寒,有风寒感冒症状者应慎食,有皮肤病的人也要少吃。由于魔芋的膳食纤维含量丰富,胃肠道不容易消化吸收,故胃肠功能不佳、消化不良的人,每次食用不宜过多。膳食纤维摄入过多会干扰维生素、矿物质的吸收,所以,不能把魔芋当饭吃,应适可而止,魔芋制品每日食用50克-100克是合适的。

魔芋的食用禁忌

1.生魔芋有毒,必须煎煮3小时以上才可食用。

2.消化不良的人,每次食量不宜过多。

3.有皮肤病的人少食

4、魔芋性寒,有伤寒感冒症状的应少食用。

魔芋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吃魔芋的注意事项

1、生魔芋有毒,必须煎煮3小时以上才可食用。

2、魔芋膳食纤维丰富,消化不良的人,每次食量不宜过多。

3、有皮肤病的人少食。

4、魔芋性寒,有伤寒感冒症状的应少食用。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有何含义

此承上条而言证之轻者,以互发其义 而酌其治也。伤寒荣病,有热不已,伏于荣中, 其血不随经妄行致则必随经下畜膀胱。少腹 者,膀胱之室也,故少腹满。若小便不利,则为 病在卫分,有停水也;今小便反利,则为病在荣 分,有瘀血也,法当下之,宜以抵当汤。小其制 为丸,缓缓下之,不可过用抵当汤也。

魔芋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魔芋的食用禁忌

1、魔芋有毒,不可以生吃,需要研磨加工,煮熟3小时以上才能食用。

2、魔芋是发物,有皮疹等皮肤病的人不宜食用。

3、魔芋性寒,有伤寒感冒的人应少食。

肠伤寒有哪些危害

肠伤寒也叫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主要经水及食物传播。病人及带菌者从大小便中排菌,恢复期的病人排菌可持续约2~6周,少数病人排菌可达1年以上,对健康人是很大的威胁。若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同饮一源之水或同食一源之食的人有可能发生爆发流行,不分年龄大小均可发病,若母亲患伤寒也可通过接触传染给新生儿。2岁以下患病较少,夏秋两季发病多。

伤寒杆菌由口进入消化道,侵犯小肠粘膜的淋巴组织,在淋巴结内繁殖增多,再进入血液引起发烧、困倦、头痛、全身不适及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此时称菌血症期,如做血培养,可见伤寒杆菌生长。细菌随血流带到各个脏器,但主要病变在肠道。发病第1周,小肠壁的淋巴结皆肿胀,第二、第三周,在肿胀的基础上,局部坏死、结痂,结痂脱落即形成溃疡,溃疡达到一定深度、大小,可以引起出血和穿孔。

肠出血为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成人病例并发者较小儿多,小儿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出血时间大都见于病程第2~3周,有腹泻时出血机会增多。于出血前一日可出现脉搏增快、病人常办腹痛,出血量从潜血到大量不等。血量过多的病人面色苍白、气急、脉快、血压下降,出现休克。

发生肠穿孔时病情危重,多发生在病程第3周,年龄越小,并发肠穿孔者越少。穿孔前多有腹痛、呕吐、高度腹胀或肠出血。穿孔时腹部剧痛,右下腹有触痛和肌紧张。病人一般情况急剧恶化,体温下降,又迅速上升,脉搏增快,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如不紧急正确处理,可有生命危险,所以,万一患了肠伤寒,要在病程第3周预防和肠穿孔这两个危险的并发症。

猪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泄热止渴

猪苓汤中的滑石性寒,有清热泄热之功效,猪苓、茯苓利水通道,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也提到:“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本草纲目》云:“猪苓淡渗,气升雨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药性论》也记载说:“(猪苓)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

菊花泡脚的功效与作用

1、菊花泡脚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对肝火旺盛导致的口干、火旺、目涩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因此可以清热降火。

2、菊花泡脚具有预防感冒的作用。

菊花中的有效成分和芳香物质对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以防止因为伤感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导致的感冒情况,因此可以预防感冒。

3、菊花泡脚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菊花煮出的水中含有菊碱等成分,可以作用于毛细血管,具有增强毛细血管弹性的作用,可以缓解血压。并且泡脚本身具有具有缓解高血压的情况,因此用菊花泡脚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地方性斑疹伤寒有哪些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皮疹较稀少,病死率低。潜伏期一般5~15天。

(一)发热起病亦多急骤,体温多在39℃左右,可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伴发冷、明显头痛、全身疼痛及结膜充血。热程一般9~14d,发热多逐渐消退。

(二)皮疹约50%~80%病人有皮疹,但近年国内有报告出现皮疹者少于10%。支疹出现时间及特点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皮疹数目较少,且多为充血性,出血性皮疹极少见。

(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常较轻。烦躁不安、谵妄、昏睡及意识障碍等少见。

(四)其他约50%病人脾轻度肿大,肝肿大少见。心肌很少受累,故循环系统症状少见。并发症少见。

患了伤寒、副伤寒有哪些表现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副伤寒丙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我国法定为乙类传染病。伤寒、副伤寒细菌经口进人肠腔,侵入肠壁淋巴进人淋巴系统,再进人血流引起菌血症、出血、坏死并形成溃疡。伤寒潜伏期为1~ 2周,发病缓慢,体温上升,有持续性高热、无力、皮疹、肝脾肿大,中性颗粒细胞减少等中毒症状,典型病例可出现玫瑰瘆,病程为3 ~ 4周,有的病愈后继续排菌3周~3个月,主要合并症为肠出血与肠穿孔。副伤寒与伤寒临床不易区别,副伤寒症状较轻,病程短,1~ 3周即愈。丙型副伤寒可引起食物中毒,病后均可获得较强的细胞免疫。

伤寒有效的小偏方

1,西瓜汁:

[原料]西瓜1个(约1 200 g),最好用白皮、白瓤、白籽的三白西瓜。

[制法]取西瓜瓤,然后去耔,用洁净纱布包好后绞出汁液即可。

[功效]止渴生精,清热利暑。用于伤寒、副伤寒早期的病症。

[服法]将汁代茶饮用。

2,西瓜番茄汁:

[原料]西瓜1个(约l 000 g),番茄500 g。

[制法]西瓜取出瓤去掉籽,用洁净纱布包扎后绞出汁液,待用。番茄用开水冲洗剥皮,去籽,也用洁净纱布包扎绞出汁液即可。

[功效]清热利暑,祛热除烦。用于伤寒引起的病症。

[服法]将两汁合并混合,代茶饮用,每日数次。

3,芦根荸荠液:

[原料]鲜芦根50 g,梨子50 g,荸荠50 g,鲜藕50 g,鲜麦冬20 g。

[制法]将芦根洗净,梨子削皮去核,荸荠去皮。鲜藕去节洗净,然后将这些药物食料切成细末,用洁净纱布包扎绞汁即可。

[功效]清热除烦,利湿消肿,生精止渴。用于发热,头痛,全身无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

[服法]随意饮用汁液,每日数次。

4,橘皮汤:

[原料]干橘皮或鲜桔皮50 g,白糖适量。

[制法]将橘皮洗净切成细末放入锅内,加入大约橘皮质量l/2的白糖,添水浸过橘皮,加热煮沸后,再用微火煮,至余液将干时。将橘皮盛出放在盘中待冷,再投入大约橘皮质量1/2的白糖,拌匀即可。

[功效]清热利暑,理气止痛。用于发热,腹胀,恶心呕吐,食欲缺乏。

[服法]2次/d,早、晚各1次。

流行性斑疹伤寒有怎样的发病特点

传染源病人是本病的唯一和主要传染源。病人自潜伏 期末1 -2日到热退后数日均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体虱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体虱吸吮人血 时在皮肤上排泄含有病原体的粪便,此时病原体通过抓痕或穿刺 进入体内,造成感染。易感人群各年龄组对本病都具有高度易感性。一次得 病后有相当持久的免疫力。该病的流行在冬春季多见。

伤寒与副伤寒有哪些症状

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一)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75%~90%),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本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二)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1.高热高热持续不退,多数(50%~75%)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20%~73%)或有时出现重脉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一,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5.脾肿大病程第6天开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触及腺肿大(60%~80%),质软或伴压痛,少数患者肝脏亦可肿大(30%~40%),质软或伴压痛,重者出现黄疸,肝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

6.皮疹病程7~13天,部分患者(20%~40%)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为数在12个以下,分批出现,主要分布于胸,腹,也可见于背部及四肢,多在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也不少见,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三)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肿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四)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其它临床类型

除上述典型伤寒外,根据发病年龄,人体免疫状态,致病菌的毒力与数量,病程初期不规则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有无加杂症等因素,伤寒又可分为下列各种类型。

(一)轻型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内痊愈,多见于发病前曾接受伤寒菌苗注射或发病初期已应用过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在儿童病例中亦非少见,由于病情轻,症状不典型,易致漏诊或误诊。

(二)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有畏寒,高热,腹痛,腹泻,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肝炎,肠麻痹,休克等表现,常有显著皮疹,也可并发DIC。

(三)迁延型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发热持续不退,可达45~60天之久,伴有慢性血吸虫病的伤寒患者常属此型。

伤寒合并血吸虫病时,起病多急,发热常为弛张型或间歇型,肝脾肿大较著,嗜酸粒细胞在发热期及极期显著减少或消失,热退后回升,常超过正常值,热程可迁延1~2月。

(四)小儿伤寒一般年龄越大,临床表现越似于成人,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

学龄期儿童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多属轻型,常急性起病,有持续发热,食欲不振,腹痛,便秘,表情淡漠,嗜睡,烦躁鼻衄,舌苔厚,腹胀及肝脾肿大等,而缓脉及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不减少,病程较短,有时仅2~3周即自然痊愈,由于肠道病变轻,故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也较少。

婴幼儿伤寒常不典型,病程亦轻重,起病急,伴有呕吐,惊厥,不规则高热,脉快,腹胀,腹泻等,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增多,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颇为常见。

(五)老年伤寒体温多不高,症状多不典型,虚弱现象明显;易并发支气管肺炎与心功能不全,常有持续的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不易,病死率较高。

复发与再燃:症状消失后1~2周,临床表现与初次发作相似,血培养阳转为复发,复发的症状较轻,病程较短,与胆囊或网状内皮系统中潜伏的病菌大量繁殖,再度侵入血循环有关;疗程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见,偶可复发2~3次,再燃是指病程中,体温于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又重升高,5~7天后方正常,血培养常阳性,机理与初发相似。

怎么预防坐骨神经痛 防止或延缓退行性变的发生

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坐骨神经痛的发病均与静、老、伤、寒有关。静,指少动。老,指退变,是该病的主要内因。所以,要防止该病的发生,就必须从年轻时代起坚持体育锻炼,防止或延缓退行性变的发生。

魔芋有没有毒 魔芋的不适宜人群

魔芋性寒,有伤寒感冒,腹泻腹痛,肠胃不适的人不宜过量食用;魔芋是发物,有皮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的人宜少食。

相关推荐

伤寒的症状

一、伤寒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减少,并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消失为特征,但单核细胞相对增多。 绝大多数的伤害病者,其肥达氏的反应是阳性的,而肥达氏反应应该在伤寒发病的一周以后检查,这样对于伤寒的诊断才更具意义。 伤寒杆菌培养阳性是确诊伤寒的依据,一般是用血培养,也可用骨髓培养或尿、粪便培养。 二、症状 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潜伏期为5~21天。潜伏期长短与感染菌量关。 三、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标准 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

虚脱是什么意思 虚脱是什么

虚脱是指由于循环障碍而体液的大量丧失或心脏病和发生在像霍乱、伤寒、肺炎等疾病的晚期时引起的极端疲惫和身体衰弱的状态。由于循环障碍而体液的大量丧失或心脏病和发生在像霍乱、伤寒、肺炎等疾病的晚期时引起的极端疲惫和身体衰弱的状态;生命功能的极度衰竭或减退。因大量失血、失水等原因而造成心脏和血液循环衰竭,生命垂危的现象。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1、病原治疗:选用适当抗菌素。 (1)对非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啶酸和其他辅助药物。 (2)对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3)对妊娠合并伤寒,小儿伤寒,血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辩青霉素、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4)对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援等综合治疗。 (5)对慢性带菌者:应选用效抗

为什么伤寒

伤寒是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本病分布中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副伤寒本病的病原是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组),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周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中一般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2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且可繁殖,能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持续数月,但对光

治疗斑疹伤寒的药物什么

斑疹伤寒这种疾病在目前的社会中发病率还是很高的,但是我们对于了解斑疹伤寒这种疾病也需要我们做好患者的护理,这是因为对于这种疾病患者在发病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为此需要我们考虑到治疗和护理。 (1)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erythromycin)、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克拉霉素(克拉红霉素)等,对斑疹伤寒良好疗效。红霉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1.2g/d,儿童25~30mg/(kg?d),每天分3次或4次服用,或分2次或3次静脉滴注。罗红霉素的常

怎样预防伤寒和副伤寒

怎样预防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病人和带菌者的大小便中带伤寒杆菌,通过水以及食物、手、苍蝇等经口传染给健康人。 预防伤寒、副伤寒应做到: 1、个人卫生 特别是经常保持双手清洁,如厕后、煮食前、食饭前和接触过生食物后应洗手; 伤口必须贴上防水胶布; 打喷嚏及咳嗽时须掩盖口鼻; 若腹泻和呕吐等的肠胃不适,请暂时不要下厨,并延医治理; 煮食时应穿清洁的外衣或围裙。 2、食物卫生 选购新鲜的肉类和蔬菜; 切勿光顾流动熟食小贩及无牌食肆; 不要购买没

伤寒与副伤寒护理

一、副伤寒患者宜食 1、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饮食应给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 2、伤寒患者刚要痊愈时,饭量会大增,这时要忍耐,以免病又复发,应该少食多餐,且选较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进食,如鸡蛋拌匀放在碗里蒸,牛奶、肉汤、肉松均可,青菜、水果、油炸物要忌食,水果要榨汁食用。 3、以冬瓜燥汤喝,要记住高热末退时,绝对禁食粥,要待热度退后三天,始可进粥。 4、多食用可增加免疫功能的食物,如香菇、蘑菇、木耳、银耳等。 二、副伤寒患者忌食 1、不要

魔芋的食用禁忌

魔芋含丰富的纤维素和微量元素,还具16种氨基酸,并且脂肪和热量都很低,是不可多得的营养减肥食品。魔芋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在肠胃中会吸水变得膨胀起来,从而增加饱腹感;还会在肠胃中变为胶质状态,阻止脂肪的吸收。 魔芋的食用禁忌: 1.生魔芋毒,必须煎煮3小时以上才可食用。 2.消化不良的人,每次食量不宜过多。 3.皮肤病的人少食。 4.魔芋性寒,伤寒感冒症状的应少食用。

伤寒和副伤寒的区别

专家表示,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病理变化大致与伤寒相同。主要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此病变镜检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内可见吞噬了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虽然临床两者表现相似,但还是可以明显通过症状区分出来的。

伤寒简介

一、发病原因 副伤寒的病原体三种:①副伤寒甲的病原体为副伤寒甲杆菌,或称副伤寒甲沙门菌;②副伤寒乙的病原体为副伤寒乙杆菌,或称副伤寒乙沙门菌;③副伤寒丙的病原体为副伤寒丙杆菌,或称副伤寒丙沙门菌。以上三种杆菌分别属于沙门菌属中A,B,C三群,均可按噬菌体分型方法进行分型。各种副伤寒杆菌均“O”和“H”抗原,其中副伤寒丙杆菌还兼“Vi”抗原。在自然条件下,副伤寒杆菌一般只能感染人类。 二、发病机制 副伤寒甲、乙的病理变化大致与伤寒相同,但胃肠炎型患者的肠道病变显著而广泛,且多侵及结肠。副伤寒丙的肠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