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简介
副伤寒简介
一、发病原因
副伤寒的病原体有三种:①副伤寒甲的病原体为副伤寒甲杆菌,或称副伤寒甲沙门菌;②副伤寒乙的病原体为副伤寒乙杆菌,或称副伤寒乙沙门菌;③副伤寒丙的病原体为副伤寒丙杆菌,或称副伤寒丙沙门菌。以上三种杆菌分别属于沙门菌属中A,B,C三群,均可按噬菌体分型方法进行分型。各种副伤寒杆菌均有“O”和“H”抗原,其中副伤寒丙杆菌还兼有“Vi”抗原。在自然条件下,副伤寒杆菌一般只能感染人类。
二、发病机制
副伤寒甲、乙的病理变化大致与伤寒相同,但胃肠炎型患者的肠道病变显著而广泛,且多侵及结肠。副伤寒丙的肠道病变不显著,肠壁可无溃疡形成,但体内其他脏器常有局限性化脓病变,可见于关节、软骨、胸膜、心包等处。
02副伤寒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肠出血
多出现于病程第2~3周,可见大便潜血阳性至大量血便。少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脉快,可由大便潜血试验证实;大量出血时热度骤降,脉搏细速,体温与脉搏呈现交叉现象,大便呈柏油样便或果酱样便,并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
2、肠穿孔
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多因饮食不当、饱餐或食用多渣难消化、易胀气食物所致,也可因滥用泻药、高压灌肠等使肠道压力增高诱发。表现为突然右下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呃逆、出冷汗、脉搏细速、体温暂时下降等,但不久体温又迅速上升,并出现腹膜炎征象,腹壁紧张,出现压痛与反跳痛,腹胀气,肝浊音界消失等,Χ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白细胞计数升高。
3、中毒性肝炎
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肝脾肿大。
菊花泡脚的功效与作用 预防感冒
菊花泡脚具有预防感冒的作用。
菊花中的有效成分和芳香物质对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以防止因为伤感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导致的感冒情况,因此可以预防感冒。
唑酮是痢特灵吗
通过说明书阅读我们知道,呋喃唑酮片作为典型的西药制剂,主要成分是呋喃唑酮。呋喃唑酮为杀菌剂,具有较广的抗菌谱, 最敏感菌为大肠杆菌,炭疽杆菌,副伤寒杆,痢疾杆菌,肺炎杆菌,伤寒杆菌对之亦敏感,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细菌性痢疾,肠炎、霍乱,也可以用于伤寒、副伤寒、贾第鞭毛虫病、滴虫病等。因其成分,呋喃唑酮片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细菌性痢疾,肠炎、霍乱,也可以用于伤寒、副伤寒、贾第鞭毛虫病、滴虫病等,与制酸剂等药物合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所致的胃窦炎。
呋喃唑酮片别名就是痢特灵的,两者指代的就是同一种药品。
伤寒沙门氏菌怎么回事
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已发现的近一千种(或菌株)。按其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组。其中与人体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杆菌和肠炎杆菌等。除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和副伤寒乙杆菌引起人类的疾病外,大多数仅能目引起家畜、鼠类和禽类等动物的疾病,但有时也可污染人类的食物而引起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在水中不易繁殖,但可生存2-3周,冰箱中可生存3-4个月,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沙门氏菌最适繁殖温度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因此,低温储存食品是一项重要预防措施。
以上就是关于伤寒沙门氏菌的相关内容,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沙门氏菌是具有繁殖性的,只是在水中不容易繁殖,如果沙门氏菌污染了人们的食物,会引起食物中毒,所以大家平时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卫生,食物有剩,存放在冰箱中可以使用保鲜膜。
伤寒与副伤寒有哪些症状
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一)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75%~90%),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本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二)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1.高热高热持续不退,多数(50%~75%)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20%~73%)或有时出现重脉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一,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5.脾肿大病程第6天开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触及腺肿大(60%~80%),质软或伴压痛,少数患者肝脏亦可肿大(30%~40%),质软或伴压痛,重者出现黄疸,肝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
6.皮疹病程7~13天,部分患者(20%~40%)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为数在12个以下,分批出现,主要分布于胸,腹,也可见于背部及四肢,多在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也不少见,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三)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肿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四)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其它临床类型
除上述典型伤寒外,根据发病年龄,人体免疫状态,致病菌的毒力与数量,病程初期不规则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有无加杂症等因素,伤寒又可分为下列各种类型。
(一)轻型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内痊愈,多见于发病前曾接受伤寒菌苗注射或发病初期已应用过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在儿童病例中亦非少见,由于病情轻,症状不典型,易致漏诊或误诊。
(二)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有畏寒,高热,腹痛,腹泻,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肝炎,肠麻痹,休克等表现,常有显著皮疹,也可并发DIC。
(三)迁延型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发热持续不退,可达45~60天之久,伴有慢性血吸虫病的伤寒患者常属此型。
伤寒合并血吸虫病时,起病多急,发热常为弛张型或间歇型,肝脾肿大较著,嗜酸粒细胞在发热期及极期显著减少或消失,热退后回升,常超过正常值,热程可迁延1~2月。
(四)小儿伤寒一般年龄越大,临床表现越似于成人,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
学龄期儿童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多属轻型,常急性起病,有持续发热,食欲不振,腹痛,便秘,表情淡漠,嗜睡,烦躁鼻衄,舌苔厚,腹胀及肝脾肿大等,而缓脉及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不减少,病程较短,有时仅2~3周即自然痊愈,由于肠道病变轻,故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也较少。
婴幼儿伤寒常不典型,病程亦轻重,起病急,伴有呕吐,惊厥,不规则高热,脉快,腹胀,腹泻等,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增多,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颇为常见。
(五)老年伤寒体温多不高,症状多不典型,虚弱现象明显;易并发支气管肺炎与心功能不全,常有持续的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不易,病死率较高。
复发与再燃:症状消失后1~2周,临床表现与初次发作相似,血培养阳转为复发,复发的症状较轻,病程较短,与胆囊或网状内皮系统中潜伏的病菌大量繁殖,再度侵入血循环有关;疗程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见,偶可复发2~3次,再燃是指病程中,体温于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又重升高,5~7天后方正常,血培养常阳性,机理与初发相似。
伤寒与副伤寒病因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本病分布我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本病的病原是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组),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周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中一般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2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且可繁殖,能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持续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加热至60℃经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在3%石炭酸中5分钟即被杀死,消毒饮水余氯达0.2~0.4mg/L可迅速致死。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此菌在菌体裂解时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以少量内毒素注射于人或家兔静脉内,可引起寒战,发热,不适和白细胞减少,这些现象和伤寒病人的表现极相类似,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但这些并非保护性抗体,由于“O”及“H”抗原性较强,故常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辅助临床诊断,亦可用以制做伤寒菌苗供预防接种,“Vi”抗原见于新分离(特别是从病人血液分离)的菌株,能干扰血清中的杀菌效能和吞噬功能,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但抗原性不强,所产生的“Vi”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较低且为时甚短;当病原菌从人体中清除后,“Vi”抗体滴度迅速下降,“Vi”抗体的检出虽对本病的诊断无多大帮助,但却有助于发现带菌者,含有“Vi”抗原的伤寒杆菌可被特异的噬菌体裂解,利用“Vi”Ⅱ型噬菌体可将伤寒杆菌分为约100个噬菌体型,对追踪传染源有帮助。
副伤寒的预防
预防副伤寒要注意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还可采用药物预防等方法:
1.不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牡蛎、蛏子等海产品。
2.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4.凡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5.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病人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
6.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两次,服用3—5天。
7.应急接种,对疫情爆发地区及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2]
关于伤寒和副伤寒的小知识
1、什么是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由伤寒或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多发于夏、秋季。儿童和青壮年发病较多。甲型副伤寒可以通过生活用水、食物、苍蝇、蟑螂接触等传播引起流行。其中通过水源传播的机会最大,是目前最重要的传播途径。该病菌可以随着病人或健康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生存能力很强,可在江、河、湖、塘水中存活1—3周,在粪坑或厕所中存活1—2个月,而且非常耐寒,在冰冻的环境可存活几个月或更久。
伤寒和副伤寒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中,发病后第2—4周由于持续排菌,所以传染性最强。恢复期及恢复后仍可继续由粪便排出细菌。细菌通过水源、海产品、瓜果、蔬菜、食具或苍蝇、蟑螂感染健康人。
2、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
开始有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症状,食欲不好,头痛等,发热,5—6日体温可达40℃,持续不退,表情淡漠,前胸和腹部上可有红色疹,肝脾肿大,有轻度压痛,重时可有肠出血、肠穿孔、心肌炎等合并症。有合并症者死亡率高。
副伤寒治疗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
伤寒虽有特效抗菌药物治疗,但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尤以护理及饮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1)隔离与休息:患者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检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发热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退热后2~3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热后1周左右可逐步增加活动量。
(2)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改换体位,以防褥疮及肺部感染。每天早晨及每次饮食后清洁口腔以防口腔感染及化脓性腮腺炎,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表现、大便性状等变化。
(3)饮食:应给予热量高、营养充分、易消化的饮食。供给必要的维生素,以补充发热期的消耗,促进恢复。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退热后,食欲增加时,可逐渐进稀饭、软饭,忌吃坚硬多渣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一般退热后2周左右才恢复正常饮食。应鼓励病人多进水分,摄入液量约2000~3000ml/d(包括饮食在内),如因病重不能进食者可由静脉输液补充。
(4)激素:有明显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疗药物配合下使用激素。口服泼尼松5mg,3次/d或4次/d,或用地塞米松2~4mg,1次/d,静脉缓慢滴注;疗程以不超过3天为宜。对显著鼓肠或腹泻的患者,激素的使用宜慎重,以免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
(5)高热:适当应用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或头部放置冰袋,不宜滥用退热药,以免虚脱。
(6)兴奋狂躁:可适量应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等。
(7)便秘:用开塞露塞肛或生理盐水低压灌肠,禁用泻剂。
(8)腹泻:调节饮食,宜少糖少脂肪,可对症处理。不用鸦片制剂,以免减低肠蠕动而引起鼓肠。
(9)腹胀:饮食中宜减少牛奶及糖类。可用松节油腹部热敷及肛管排气,但禁用溴新斯的明类药。
病原治疗
许多药物对伤寒病原治疗有效。自从1948年氯霉素应用于伤寒的病原治疗后,患者的预后大为改观,病死率明显下降。多年来,氯霉素的疗效确切,见效迅速,使用方便,价格适宜,曾被视为首选药物普遍使用。另一方面,氯霉素治疗伤寒也陆续出现诸如复发率上升、骨髓抑制、退热时间延长,以及伤寒杆菌对氯霉素产生耐药性等问题,使人们对伤寒病原治疗的首选药物重新进行认真的评估。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有报道伤寒杆菌对氯霉素产生耐药性。1972年墨西哥首次出现耐氯霉素伤伤寒的暴发流行,随后逐渐波及亚洲地区。我国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在南方的一些省市,陆续出现耐氯霉素伤伤寒的局部流行,发展速度相当快。许多地方流行的伤寒杆菌株呈多重耐药,不但对氯霉素耐药,而且对磺胺药物、卡那霉素、氨苄西林等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耐药株伤寒的临床特点是病情较重、热程较长、并发症多、复发或再燃率较高,病死率也较高。目前推荐应用的抗菌药物主要是喹诺酮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1)喹诺酮类:合成的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氟沙氟沙星(ofloxacin)、诺氟沙星等,对伤寒杆菌(包括耐氯霉素株)有强大抗菌作用。胆汁中其浓度也较高,能口服或注射。临床疗效亦较满意,复发率较低,病后带菌者少。尤其对多重耐药菌株所致伤寒者的治疗,应列为首选药物。儿童慎用,孕妇不宜。氧氟沙氟沙氟沙星的用法,成人剂量为200mg/次,3次/d,口服,体温正常后继续服用10天至2周。不能口服者,可用静脉给药,200~400mg/d,好转后改为口服。亦可用环丙沙星,静脉给药250~500mg/d,或250mg,3次/d,口服。成人诺氟沙星400mg/次,3次/d或4次/d,口服。体温正常后继续服用10天至2周。一般用药5天左右热退至正常。前者疗效稍优于后者。不良反应轻,可有胃肠不适、失眠等,一般不影响治疗。
(2)头孢菌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有抗伤寒杆菌作用,尤其是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组织与体液以及胆汁中的药物浓度高,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良好,可以作为一种治疗药物选择。一般剂量为2~4g/d,分2次或3次静脉注射,疗程大约2周。通常用药5~7天左右退热。由于需要静脉给药,价格高,不作首选药物。
(3)氯霉素:敏感的菌株用药后数小时菌血症便可被控制,2~3天内自觉症状改善,5天左右体温可回复正常。成人1.5~2g/d,分3次或4次口服,退热后减半,再连用10~14天,总疗程为2~3周。必要时最初可用静脉滴注给药,病情改善后改为口服。停药过早易致复发,复发时氯霉素治疗仍然可能有效。不良反应 最为常见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减少,若白细胞数减少至2×109/L,应暂停药。偶尔可发生红细胞系统抑制,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等,应立即停药。伴有G6PD缺陷的患者,有可能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血象变化,一般每3~5天复查1次为宜。
(4) 磺胺甲噁甲噁唑/甲氧苄苄苄啶(复方磺胺甲噁甲噁甲噁唑):成人剂量为3片/次,2次/d,退热后改为2片/次,续用7~10天,总疗程2周左右。对非耐药菌株感染有一定疗效,本药价廉,可以作为非耐药株伤寒杆菌所致伤寒治疗中的一种选择。磺胺过敏、肝肾功能不良、贫血、粒细胞减少、孕妇等均不宜应用。副作用以恶心、呕吐及皮疹为较常见。
(5)阿莫西林(amoxicillin):成人2~4g/d,分次口服,疗程为2~3周,对非耐药菌株感染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