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的病因
胆囊结石的病因
性别因素(15%):
近年来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性别比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方面,胆囊的胆色素结石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降低胆流,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动力,使胆汁淤滞有关。
肥胖因素(10%):
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肥胖人更易患胆囊结石的原因在于其体内的胆固醇合成量绝对增加,或者比较胆汁酸和磷脂相对增加,使胆固醇过饱和。
生育因素(7%):
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这种观点已经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所证明,妊娠易发生结石的原因有:①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②妊娠期的胆囊排空滞缓,B超显示,孕妇空腹时,胆囊体积增大,收缩后残留体积增大,胆囊收缩速率减小,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发病的地区差异 (5%):
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别,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人胆石病患病率高,而非洲的许多地方胆石病罕见;我国以北京,上海,西北和华北地区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国家和地区间的胆石类型亦不同,在瑞典,德国等国家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而英国则碳酸钙结石比其他国家发病率高。
饮食因素(10%):
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精制食物,高胆固醇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为精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我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胆囊结石发病已占胆石病的主要地位,且以胆固醇结石为主。
胆结石有哪些症状
约60%的胆囊结石病人无明显临床表现,于查体或行上腹部其他手术而被发现。当结石嵌顿引起胆囊管梗阻时,常表现为右上腹胀闷不适,类似胃炎症状,但服用治疗胃炎药物无效,病人多厌油腻食物;有的病人于夜间卧床变换体位时,结石堵塞于胆囊管处暂时梗阻而发生右上腹和上腹疼痛,因此部分胆囊结石病人常有夜间腹痛。
胆囊结石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有急性发作病史的胆囊结石,一般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不难做出诊断;但若无急性发作史,诊断则主要依靠辅助检查。诊断要点如下:
1.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胆囊积液或胆绞痛,而皮肤黏膜无黄染或黄疸轻。
2.反复多年发作胆囊炎而无黄疸
此次发作伴有黄疸,应考虑胆囊结石伴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3.超声发现胆囊内有结石
胆囊肿大、积液,壁增厚或萎缩;口服胆囊造影证实胆囊内结石。超声诊断正确率可达95%以上。
4.Mirizzi综合征
部分病人的胆囊管和肝总管并行一段后再汇入胆总管,如有胆囊颈或胆囊管的结石嵌顿,胆总管可因结石压迫及炎症水肿造成部分梗阻或狭窄,因而导致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病人有右上腹疼痛、发热及黄疸。超声及剖腹探查可确定诊断。
胆结石病因
一、不可逆因素:
1、发病年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如果在儿童期发病,多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
2、发病性别差异: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女性胆囊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发,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可以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收缩、致使胆汁淤滞有关。
3、发病与基因、家族史 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明显,提示遗传因素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二、可逆因素:
1、发病与妊娠的关系: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由于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而妊娠期的胆囊排空缓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及饮食结构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2、发病与肥胖的关系: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
3、发病与饮食因素: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低纤维、高热卡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为这类食物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我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胆囊结石发病已占胆石病的主要地位,且以胆固醇结石为主。
4、其他因素:某些药物可以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但如果用药时间短,结石可以消失;快速体重丧失(>1.5kg/wk),例如不合理的减肥方法,可以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升高的;还有一些特殊疾病,例如甲状旁腺疾病导致的钙磷代谢异常等等也可以引起胆囊结石的发病。
按照结石的化学成分可以把胆囊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结石三类。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都是以胆固醇结石为主的混合型结石。而胆囊结石的具体形成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考虑与脂类代谢、胆固醇过饱和、成核过程异常、胆囊功能异常、细菌和基因片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胆囊结石如何预防
1.胆石病预防的提出和概念 胆结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胆石类型在大城市和农村富裕地区已经转向胆固醇结石。尽管外科手术能有效治疗胆囊结石病,又有新发展的腹腔镜手术和许多非手术方法供胆石病治疗作选择,然而胆石病仍然是医学和社会上的大问题。胆囊结石病症状反复发作,有并发急性胆囊炎、胆囊积脓、胰腺炎、胆囊癌的危险;手术治疗有可能损伤胆道;胆石病还有一定的死亡率。美国为治疗胆石病每年要花费50亿美元的医疗费用(表1)。我国12亿人口按5%计算有6000万患者等待治疗,且每年还不断有新的胆囊结石患者出现。因此解决胆囊结石病的惟一方法是预防。
1987年,在美国召开了首次世界性预防胆石病会议,提出了胆石病三级预防概念,即初级预防,防止胆石形成;二级预防,防止无症状胆石转化为症状胆石;三级预防,防止非手术疗法后胆石复发。最近,Hofmann再次强调了胆囊结石的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提出四级预防胆固醇胆石病,即预防胆石形成;预防出现胆石症状; 预防治疗后复发和预防胆石并发症。强调重点是初级预防,并针对初级预防进行了一系列预测胆石病高危人群的研究。
2、预后
手术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很少见,手术死亡率在50岁以下的病人中约0.1%,在50岁以上者为0.5%。手术死亡常见于术前被认为是危险较大的病人。约95%的病例,手术后症状可得到缓解。
胆囊结石不能吃什么
胆囊结石不能吃什么?生活里你注意到了吗,患胆囊结石很多东西都是不能吃的呢。
⑴.患胆囊结石应该少吃油腻的东西,胆汁通常能帮助消化脂肪,当我们吃了油腻的东西之后,有时会促进胆汁分泌,胆囊偏小,这种情况是已经患有胆囊结石,胆囊变小会导致胆囊结石向胆囊颈倾移,患胆囊结石是就是嵌在胆囊颈部的,导致胆绞痛、急性胆囊炎发作,中国结石病防治中心提醒胆囊结石患者应少吃油腻食物,胆囊结石也不能完全控制的,以免出现脂肪酸缺乏等情况。
⑵.患胆囊结石就不宜多喝牛奶,牛奶中含的蛋白质绝大部分都是不易消化的酪蛋白,牛奶的脂肪球,特容易被消化的食物,其肠道还有一定的刺激副作用,而且,牛奶里的脂肪消化需要胆汁来辅助,所以饮用牛奶也能重胆囊负担恶化,使病情加重等等。
⑶.辛辣刺激的食物,忌油腻、这些都是胆结石患者的,胆囊炎、胆结石多属湿热所致,油腻、辛辣刺激可以助湿生热的,如:辣椒油、咖喱粉、花椒粉等。
这种情况因此,大多数是建议胆结石患者可以多食用这类水果。
怎么会的胆囊结石 其他因素
胆囊结石的发病亦与肝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胃肠外营养、手术创伤和应用某些药物有关。如肝硬化患者胆石病的发病率为无肝硬化的3倍,而糖尿病患者胆石病的发病率是无糖尿病患者的2倍。
胆囊结石成分主要以胆固醇为主,而胆囊结石的形成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考虑与脂类代谢、成核时间、胆囊运动功能、细菌基因片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6mm的胆结石要做手术吗
胆囊结石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有50%的胆囊结石病人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绞痛和急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 化不良症状。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性 胆囊炎。所以右侧乳房下面骨头按压疼与胆囊结石可能是有关系的。建议饮食上要清淡,少吃辛 辣的食物,戒烟、戒酒,注意休息。
胆囊结石一般护理
胆囊结石护理
1.胆石病预防的提出和概念
胆结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胆石类型在大城市和农村富裕地区已经转向胆固醇结石。尽管外科手术能有效治疗胆囊结石病,又有新发展的腹腔镜手术和许多非手术方法供胆石病治疗作选择,然而胆石病仍然是医学和社会上的大问题。胆囊结石病症状反复发作,有并发急性胆囊炎、胆囊积脓、胰腺炎、胆囊癌的危险;手术治疗有可能损伤胆道;胆石病还有一定的死亡率。美国为治疗胆石病每年要花费50亿美元的医疗费用。我国12亿人口按5%计算有6000万患者等待治疗,且每年还不断有新的胆囊结石患者出现。因此解决胆囊结石病的惟一方法是预防。
1987年,在美国召开了首次世界性预防胆石病会议,提出了胆石病三级预防概念,即初级预防,防止胆石形成;二级预防,防止无症状胆石转化为症状胆石;三级预防,防止非手术疗法后胆石复发。最近,Hofmann再次强调了胆囊结石的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提出四级预防胆固醇胆石病,即预防胆石形成;预防出现胆石症状;预防治疗后复发和预防胆石并发症。强调重点是初级预防,并针对初级预防进行了一系列预测胆石病高危人群的研究。
2、预后
手术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很少见,手术死亡率在50岁以下的病人中约0.1%,在50岁以上者为0.5%。手术死亡常见于术前被认为是危险较大的病人。约95%的病例,手术后症状可得到缓解。
哪些是引起胆囊癌病因
胆囊癌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告则高达54.3%~100%。癌肿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还有人提出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病人的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的汇合连接处存在畸形有关,因有此畸形以致胰液进入胆管内,使胆汁内的胰液浓度提高,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粘膜变化生,最后发生癌变。
胆囊癌患者伴胆石病者占60%~90%,胆石病患者中患胆囊癌者占3%~14%,因此一般认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病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有关。胆汁郁积、胆固醇代谢失常、炎症性肠病、遗传因素、性激素、X线照射、胆汁内的致癌因子、良性肿瘤恶变等也都被假设为胆囊癌的发病因素,但均无可靠的证据。目前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哪些是引起胆囊癌病因?以上做了具体的介绍,肿瘤专家说对于有胆囊炎病史的患者来说,要及时进行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那么很容易导致胆囊癌的发生。
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术是胆囊结石治疗的最佳选择。胆囊结石反复发作,引起临床症状;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处的胆囊结石可导致急性胆囊炎或胆囊坏疽穿孔;慢性胆囊炎可使胆囊萎缩,胆囊无功能,长期炎症刺激还可导致胆察癌;结石充满胆囊,虽无明显临床症状,实际上胆囊已无功能。上述情况均应视为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胆囊切除术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2.胆囊结石的其他疗法
①溶石治疗:针对胆囊胆固醇结石采用和熊脱氧胆酸、溶石。灌注溶石治疗:经肝胆囊置管灌注辛酸甘油单脂、甲基叔丁醚及复方溶石刘等。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此方法首先用于治疗泌尿泵结石,后来被移用治疗胆结石。胆结石成分不同于肾结石,疗效不佳。应该强调胆囊结石病人的胆汁届成石性胆汁,其胆囊也届病理性胆裹,因此企图保留胆囊的各种治疗方法都缺乏理论基础,其共同的缺点是结石的复发率和再生率很高,应用前途明显受限。经皮胆裹碎石溶石及胆囊闭腔术:经皮穿刺胆囊插入胆银行碎石取石有一定疗效,但并发症较多。
又有人提出在碎石取石基础上用微波电极热凝胆囊管,再注入硬化剂破坏胆囊易膜,使胆囊腔闭合,从功能上切除胆囊。本方法复杂、繁琐、危险性大、效果不肯定,无使用和发展前途。
3.无症状性胆囊结石的处理
少数病人患胆囊结石,但从无临床症状,偶然在体检中发现胆囊结石。部分病人无急仕发作,只有轻微症状,如饱胀、暖气、消化不良等。由于胆囊结石病人随时可能发生胆绞痛、急件胆囊炎甚至胆要坏疽等并发症,又由于胆囊结石与胆痰癌密切柜关,因此无症状性胆囊结石应定期随访观察,必要时做择期手术。
导致胆囊结石病发的六大原因
导致胆囊结石病发的六大原因
病因一、经常不吃早餐。
这是因为空腹时间长了,胆汁分泌减少,胆汁成分发生改变,使胆固醇达到饱和,很容易在胆囊中沉淀,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胆囊结石。
病因二、饮食不卫生。
可能会把蛔虫带入体内,进入胆道,引起胆道阻塞,虫卵又可能成为晶核,时间长了就造成胆囊结石。
病因三、饮水少。
饮水少也会可能是引发胆囊结石的病因之一。事实上预防很多结石都需要多饮水。多饮水似乎是结石辅助治疗的通用方式。
病因四、长期高脂饮食或者低脂饮食。
大量脂肪摄入后可导致血液和胆汁中胆固醇升高,破坏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若同时伴有胆汁瘀积、胆盐或卵磷脂沉积,就极易产生胆囊结石。
病因五、妊娠期胆囊排空滞缓。
妊娠期的女性由于雌性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或是妊娠期胆囊排空滞缓,产后体重等有关。都会产生胆囊结石。
病因六、并发症。
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症可以继发胆结石,其他胆囊结石的发病亦与一些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肝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胃肠外营养、手术创伤和应用某些药物有关。会产生胆囊结石。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关于导致胆囊结石病发的六大原因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胆囊结石症状要早发现,及早防范早治疗。胆囊结石拖得久了,可引发胆囊炎,胆囊穿孔,乃至胆囊癌,对患者危害极大。因此,患者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胆管结石的病理病因
不可逆因素
发病年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如果在儿童期发病
多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
发病性别差异: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女性胆囊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发,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可以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收缩、致使胆汁淤滞有关。
发病与基因、家族史 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明显,提示遗传因素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可逆因素
发病与妊娠的关系 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由于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而妊娠期的胆囊排空缓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及饮食结构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发病与肥胖的关系 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
发病与饮食因素 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低纤维、高热卡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为这类食物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我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胆囊结石发病已占胆石病的主要地位,且以胆固醇结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