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①高蛋白、高油脂的饮食人群,容易患得结直肠肿瘤;
②有腺粒性息肉病史,或有结直肠癌家族病史;
③部分疾病,比如炎症性肠病,也认为是癌前病变;
此外肥胖、吸烟也是跟结直肠癌可能有一些关系。
经常吃洋快餐的人群,是否患直肠癌的几率会比较高呢
目前尚没有研究证明哪一类饮食会更容易导致结直肠癌。二三十年前东方、非洲国家的结直肠癌肿瘤的发病率都比较低,专家认为这可能是跟饮食结构有关系。在欧美国家人群常吃高油脂肉类洋快餐,而东方国家人群则是常吃水果蔬菜等纤维素食物,但相对来说,东方国家人群的发病率较少。由此,洋快餐可能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主张多吃纤维素类食物,保持多吃蔬菜、多吃水果、多吃粗粮的中国传统饮食习惯。
直肠癌的病因有什么
一、直肠慢性炎症: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二、直肠腺瘤癌变:
直肠癌发病原因之三。饮食与致癌物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域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解产物以及由于低纤维素饮食状态下,肠蠕动减慢,肠道的毒素吸收增加等因素有关。
三、遗传因素:
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引起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又称综合征。
饮食上如何防治肠癌
钙与维生素D 美国人发现,在接受太阳光照射特别是B族紫外线水平高的地区,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明显较低,研究已证实其与钙和维生素D的代谢密切相关。有人进一步发现每天饮食中摄入150国际单位以上维生素D的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只是摄入少量维生素D的人的一半;而每天摄入钙大约在1200毫克以上的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只相当于每天摄入少于625毫克钙的四分之一。所以科学家得出结论,钙的摄入量与结直肠癌的危险呈负相关,而维生素D有潜在的抗癌作用。
脂肪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结直肠癌高发国家的饮食以高脂肪为其特点,而低发病率的国家饮食中脂肪含量均较低。上海市的研究也发现,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与饮食中脂肪增加有关。深入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可以引起大便中胆酸代谢产物(去氧胆酸与石胆酸)、胆固醇代谢产物(类固醇与类固酮),以及细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都增加,这些或是致癌物或是促癌物,都可能导致结直肠癌。所以脂肪饮食过量,与结直肠癌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纤维素 非洲黑人居民直肠癌发病率很低。科家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与他们的饮食以玉米、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为主有密切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食物中纤维素缺乏可使大便量减少,肠道运动减慢,因此肠道内致癌物质的浓度增高,致癌物与肠道壁黏膜作用的时间延长,就容易发生结直肠癌。
腌制食品与葱蒜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都有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的作用,所以,饮食中如果长期缺乏这些维生素,就易患结直肠癌。我国学者还发现,常吃腌制食品者,结肠癌发病机会增加,可能与食品腌制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质有关。很多统计分析都发现,常食葱蒜类食物可以降低结肠癌发生,其抑癌机理可能与减小致癌物对结肠壁黏膜的损伤有关。另外,食物中缺乏微量元素如钼、硒等,结肠癌发病率也可能增加。
为什么会得直肠癌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道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分。
最近十多年来,从各方面的研究,证明酸性食品的摄入是癌症的元凶,癌症是酸性体质的代表。在食物方面,随着肉类、蛋白质、脂肪的摄取量越来越多,直肠癌的发病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直肠癌的致病因素一:直肠慢性炎症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
直肠癌的致病因素二:饮食与致癌物质
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解产物以及由于低纤维素饮食状态下,肠蠕动减慢,肠道的毒素吸收增加等因素有关。
直肠癌的致病因素三:遗传因素
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引起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具体表现为:
(1) 家庭成员中有三人以上患有结直肠癌,其中两人以上为同一代。
(2) 至少相近的两代人均有发病。
(3) 其中至少有一人是在50岁以前诊断为结直肠癌。
6个防癌体检不能省 腹部外科副主任蔡建强:结直肠癌筛查
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结直肠癌发病率已经上升到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肥胖、习惯性便秘、有家族性息肉的人群是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检查。现在,显微结直肠镜检查非常方便,可以在无痛状态下进行。如果发现早期息肉样病变,就要及时地在镜下切除,防止癌变。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早期胃癌的发生跟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如果在筛查中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定要积极治疗。
预防肠癌该怎么吃
从防癌角度怎样培养科学的饮食习惯呢?
首先,平衡饮食是避免各种营养物质缺乏的重要方法。偏食习惯是不可取的,尤其是现代节奏较快的社会,不能一味追求方便,而把饮食简单化,要有意识地摄入各种营养要素。
钙与维生素D有潜在的抗癌作用
钙与维生素D的代谢密切相关,有研究进一步发现每天饮食中摄入足够量的维生素D的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只是摄入少量维生素D的人的一半;而每天摄入钙大约在1200毫克以上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只相当于每天摄入少于625毫克钙人的四分之一。所以科学家得出结论,钙的摄入量与结直肠癌的危险呈负相关,而维生素D有潜在的抗癌作用。专家们建议,为有效预防结肠癌,男性钙的日摄入量1800毫克,女性1500毫克是一个合适的剂量。另外所有成人所摄入的维生素D应达到200国际单位(5微克/天)。
减少脂肪摄入量提倡低脂肪饮食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结直肠癌高发地区的饮食以高脂肪为其特点,而低发病率的地区饮食中脂肪含量均较低。深入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可以引起大便中胆酸代谢产物(去氧胆酸、石胆酸)、胆固醇代谢产物(类固醇与类固酮)以及细菌的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都增加,这些或是致癌物或是促癌物,都可能导致结直肠癌。所以脂肪饮食过量,与结直肠癌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鼓励多食用富含纤维素食物如新鲜蔬菜及水果
那些不爱吃蔬菜、水果和粗粮的人应注意调整自己的习惯。研究发现食物中纤维素缺乏可使大便量减少,肠道蠕动减慢,因此肠道内致癌物质的浓度增高,致癌物与肠道壁粘膜作用的时间延长,就容易发生结直肠癌。多食用魔芋、大豆及其制品、新鲜水果、藻类等;多食用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萝卜等绿叶蔬菜,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可刺激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从粪便当中带走致癌及有毒物质。每日应补充膳食纤维素35克以上。
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都有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的作用
饮食中如长期缺乏这些维生素,就有可能促进结直肠患癌的可能性。多吃水果,以补充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适量食用核桃、花生、奶制品、海产品等,以补充维生素E;可以吃一些具有抗肿瘤效果、增强免疫力的食物,注意摄取麦芽、鱼类、蘑菇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物。常吃腌制食品者,结直肠癌发病机会增加,可能与食品腌制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质有关。应尽量少吃腌制食品。常食葱蒜类食物可以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其抑癌机理可能是减小致癌物对肠壁粘膜的损伤有关。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的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关系非常密切,虽然结直肠癌的发生并非完全由饮食习惯决定,但毕竟不良饮食习惯可以大大促进人们发生这些癌的机会。中国人的健康教育,尤其是饮食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科学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应该能很大程度上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粘液脓血便怎么回事
人体常见的疾病有很多,对人体疾病改善上,药物是最佳选择,不过想要对疾病治疗效果更好,生活习惯也是要改善的,一些不良生活方式都是不能出现,否则对自身健康没有任何帮助,粘液脓血便是怎么回事呢,这类疾病产生原因比较多,治疗这类疾病也是要长时间进行。
粘液脓血便怎么回事:
黏液脓血便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道肿瘤中,黏液脓血便的发病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而位居第三。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达94万,每年近50万人死于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死亡居癌症死因第三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主任张忠涛教授介绍说,结直肠癌在我国也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万分之一上升到现在的万分之二至三,目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四位。
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越高,已居北京、上海癌症发病的第三位。结直肠癌发病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膳食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同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预计在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目前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是万分之五至六。
在对粘液脓血便怎么回事认识后,自身有这样情况的时候,要及时的进行改善,而且治疗粘液脓血便,也需要选择多种方式,药物、手术都是最佳选择,在缓解这样疾病上,都是有很好帮助,不过对手术使用,需要根据以上建议进行。
保护肠道 远离癌症
结直肠癌是当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全球有约120万名患者被确诊为结直肠癌,而有超过60万名患者直接或间接死于结直肠癌。其在各地区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这与所谓西方式生活有密切联系。男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此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比如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70岁。
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回顾
与肺癌不同,大部分的结直肠癌不只有一个风险因素。除了年龄和性别,还有很多的危险因素值得注意,如结直肠癌家族史、炎性肠病、吸烟、过量饮酒、食用大量的红色的加工肉类(主要是指加工的四条腿的动物肉)、肥胖以及糖尿病等。而这些风险因素中又以结直肠癌家族史和炎性肠病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最为密切。虽然其他的风险因素在理论上可以避免,但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更常见,并在结直肠癌发病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新的证据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梭杆菌属细菌及其他的一些潜在传染病原体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关。
最后,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与结直肠癌发病呈负相关。但其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结直肠癌的发病还与遗传密切相关。根据一项大型的双生子研究结果,34.35%的结直肠癌风险可归因于遗传因素。这个遗传因素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结直肠癌家族史以外,还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却发现越来越多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结直肠癌的关联并不大。荟萃分析表明,与结直肠癌相关的SNPs只占结直肠癌风险的很小比例,而且他们在与已知的环境风险因素相互作用时并不占主导地位。
直肠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过于精细、运动少等等等原因都造成了直肠癌发病率的不断升高。
直肠慢性炎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直肠腺瘤癌变:直肠腺瘤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
饮食与致癌物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域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解产物以及由于低纤维素饮食状态下,肠蠕动减慢,肠道的毒素吸收增加等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造成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又称Lynch综合征。
怎么避免得直肠癌
怎么避免得直肠癌?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我国每年直肠癌新发病例约为40万,死亡人数35万,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四位。怎么避免得直肠癌?
1、饮食调整
①减少能量摄入:能量摄入与结直肠癌发生有关。大部分的研究表明,总的能量摄入与结直肠癌危险性有关系,无论摄入的能量是蛋白质、脂肪还是碳水化合物。减少能量的摄入有可能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②减少脂肪与红肉摄入: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动物脂肪和肉类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高脂摄入者结直肠癌发生风险是低脂者的3.26倍。而肉类中摄入红肉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一个强的危险因素。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特别是尽量少吃煎烤后的棕色肉类,有助于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机会。
③增加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纤维素能增加粪便量,稀释结肠内的致癌剂,吸附胆汁酸盐,从而能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最高果蔬摄入者结直肠癌发生风险仅为最低者的一半。因此在平时的饮食,应该尽量多摄入蔬菜、水果、纤维素,合理饮食,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
④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有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A、C、E能使腺瘤患者的结肠上皮过度增生转化为正常,但目前资料并不支持用抗氧化维生素来预防结直肠癌。叶酸能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病,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另有研究发现,增加钙和镁的摄入可能能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但目前研究还不甚详细。
⑤膳食抗致癌原:膳食中的大蒜、洋葱、韭菜、葱中含有的硫醚;柑桔类含有的萜;葡萄、草莓、苹果中含有的植物酚以及胡萝卜、薯蓣类,西瓜中含有的胡萝卜素,都被认为是能够抑制突变,具有抗癌作用。尤其是大蒜,有研究表明,大蒜是具有最强保护作用而使人们免患远端结肠癌的蔬菜。
2、改变生活习惯
①运动: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体力活动过少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减肥和锻炼能起到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怎么避免得直肠癌?
②戒酒和戒烟
引起直肠癌的因素有哪些
1、直肠慢性炎症: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2、直肠腺瘤癌变:
直肠腺瘤癌变,发生直肠癌。
3、饮食与致癌物质: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域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解产物以及由于低纤维素饮食状态下,肠蠕动减慢,肠道的毒素吸收增加等因素有关。
4、遗传因素:
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引起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具体表现为:
(1)家庭成员中有三人以上患有结直肠癌,其中两人以上为同一代。
(2)有至少相近的两代人均有发病。
(3)其中至少有一人是在50岁以前诊断为结直肠癌。
5、饮食因素:
经研究证明,在导致直肠癌的各种因素中,以饮食因素最重要,直肠癌的发病率与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有正相关系。
6、遗传因素:
国内外均有"直肠癌家庭性"的报道,直肠癌患者血亲中死于本病者比一般人明显增高。
7、大肠腺瘤:
根据各个地区的尸检材料研究发现,大肠腺瘤的发病情况与直肠癌颇为一致。
8、慢性大肠炎症:
肠癌流行与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域呈正相关系,一般认为,由于血吸虫而导致肠道的炎性改变,其中一部分会发生癌变,引起直肠癌。
结直肠癌发病率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呈递增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数据惊人。20世纪90年代与70年代相比,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城市上升了32.0%,在农村上升了8.5%。结直肠癌目前已成为影响中国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然而,结直肠癌的总体治疗效果至今仍未尽人意,5年生存率仍然在60%左右徘徊。。
Ⅱ期结肠癌,有60%~70%的患者通过手术即可治愈,但15%~20%的患者术后即使接受化疗,仍然复发。Ⅲ期结肠癌中,手术可以治愈40%-50%的患者,但约有35%的患者术后尽管使用化疗仍会复发。
对于Ⅳ期即存在远处转移的结肠癌,患者往往接受氟尿嘧啶(5-FU)、铂类药物或靶向药物的治疗,但目前并不能预测哪些患者对这些费用昂贵的药物有效。仅有西妥昔单抗能够通过Kras基因测定来预测。
为何说结肠癌是种富贵病
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患者数也在增加。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城市或地区,在我国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最近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以上升至这些城市的第2位或者第3位,而且我国农村上升也较快,目前已居第5位。
从发病率角度看,本世纪最初十年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城市上升了31.95%,农村8.51%,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和我们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红肉摄入显著增加有密切的关系。另根据全国12个县市登记结直肠癌死亡率已居第4~5位。
就遗传学规律来看,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结直肠癌的好发部位不同,一般来说亚洲和拉丁美洲直肠癌发病率较高,占整个结直肠癌的70%左右,而欧洲和北美洲的结直肠还较多见,占结直肠癌的60%左右。大多数国家,结肠癌的男,女发病率的比例无明显差异。但是在直肠癌男性普遍多于女性,有的国家甚至超出女性1倍以上。因此说结肠癌是种富贵病。
排便习惯改变或是大肠癌早期症状
“大便便血,有可能是痔疮,也有可能是结直肠癌!排便习惯突然发生改变时也要特别注意!” 日常生活中,一些网友经常容易将便血与痔疮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肠癌的可能性,从而耽误治疗。
早发现治愈率可达九成
就在此前,由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辑成册的《2013-2014广州市肿瘤登记年报》作为第一个完整的广州市肿瘤流行病学数据,记载了广州全市十二个区(县级市)的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其中最新的肿瘤监测数据显示,广州结直肠癌的粗发病率为36.81/10万,每年广州市户籍居民中有约2700人新诊断为大肠癌,平均每天有7.5人;已超过肝癌并仅次于肺癌,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事实上,不仅仅是广州,每年全世界约有140万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现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3位,在西方部分发达地区位居第2位。每年全球死于结直肠癌的人数接近70万。随着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少动、吸烟、大量饮酒、过量摄入红肉或加工肉制品、水果蔬菜摄入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都相应地提高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而且在我国直肠癌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平均在45岁左右,其中很多是30~40岁的中青年,比西方国家提早12~18年。因此,一般情况下,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更容易患结直肠癌,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结直肠癌(大约1.5∶1)。
但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虽然在增高,如果能够早期发现,依然能够得到治愈。据统计,结直肠原位癌(极早期)5年生存率为94.1%,局部癌变为84.6%,如发生肝转移等,则5年生存率下降到5.7%。通过直肠指检和电子肠道镜检查,基本都能排查结直肠癌,其准确率在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