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糖尿病人越来越多
为什么中国的糖尿病人越来越多
造成糖尿病人数急剧上升的原因很多:
1、糖尿病有家族遗传性。
2、生活条件改善,糖分的摄取增加。
3、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饮食水平提高,但运动少。
4、糖尿病检测手段提升,以前医学条件不足,很多人可能患上糖尿病却不自知。
糖尿病是否嫌贫爱富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全球有两亿八千五百万人患有糖尿病,中国约有四千万糖尿病患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二。IDF说,全世界每年有四百万人即平均每分钟就有七个人死于糖尿病,六至八成的糖尿病患者会并发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发达国家少有富人罹患糖尿病,因为那里的富人很注重锻炼健身和合理饮食,而低收入人群却因为经常食用汉堡包等肉类食品,患上该病者较多。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生活富裕导致饮食习惯的改变,使糖尿病患者多为有钱人。
糖尿病需要进行长期的控制和治疗,然而中国糖尿病患者疾病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致使中国每年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王卫庆也认为,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和管理,中国的一些糖尿病患者根据自觉症状用药,结果导致血糖控制不佳,从而引发并发症。
患者教育和饮食、治疗等一样,是糖尿病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社会各界应加强该病的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从而控制这一疾病的进展,并使患者自信生活。
中国60%患者不知已患病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糖尿病地图》(第七版)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20~79岁的人中约有4.15亿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18亿人潜藏有很高的糖尿病患病风险。
而相比较而言,中国糖尿病患者数较2013年增加了1,120万,达1.096亿,仍旧居于全球首位。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4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将达1.507亿。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中国儿童也面临着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据调查,我国11~17岁的青少年中,就有超过4/5的人缺乏运动,儿童超重肥胖率快速增长。数据统计,1985年,中国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为3%,到2010年,约有1/10的女孩和1/5的男孩超重和肥胖。
此外,中国男性患糖尿病比例也在不断地增加。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表示,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20多年中呈现了爆炸式增长,1980年,中国男性的患病率还不到5%,而如今,这一患病比例已超过10%,主要原因在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但可惜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全球报告》显示,在中国有60%的患者不知已经患有糖尿病。要知道,每个人通过健康饮食和增加运动量,都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因此,只有早期进行血糖筛查,及早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管住嘴,迈开腿,才能阻挡这一“大糖盛世”。
糖尿病足发生率
随着糖尿病的病人越来越多,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目前中国的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为5.7%,这个值低于世界平均值,糖尿病足主要见于有十年以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常常是因为血糖控制不佳、护理不到位而导致,而糖尿病足也是非外伤性导致截瘫的三大原因之一,因此糖尿病足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截肢。
糖尿病趋于年轻化
目前,我国还有4亿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即血糖正常但容易得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但没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数约1.5亿,每天增加1.5万糖友,每小时就增加500人,每分钟增加10人。
这不仅意味着如此多的糖尿病患者和准糖尿病患者,将面临一系列并发症的困扰。而且,糖尿病治疗本身及并发症防治意味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有统计显示,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发症总患病率达73.2%,其中神经性病变最高,为60.3%,其次还有眼部疾病、肾脏疾病、高血压、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下肢血管病变等。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也不可小觑。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至2015年中国由于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5577亿美元。
更让人心痛的是,糖尿病悄悄盯上了年轻人,而且此趋势愈演愈烈。上世纪90年代以前,到内分泌科就诊糖尿病的患者基本上都是老人,而现在内分泌科确诊的糖尿病人有近1/3是低于40岁的年轻人。“年轻人患糖尿病,不仅和基因有关,更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空军总医院副主任医师、全军临床营养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东莉建议,家里有患者糖尿病的人,自身一定要注意预防,规律生活、健康饮食、加强运动都是预防的好办法。
韩国糖尿病食疗不再是饥饿疗法
治疗糖尿病,调整饮食是关键。“近几年,很多韩国人都在通过食疗来防控糖尿病,结果韩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下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食疗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重要作用”,韩国糖尿病协会理事洪相俊分享了韩国糖尿病食疗的成效。
然而,在中国,很多糖尿病人片面的将糖尿病食疗理解为“饥饿疗法”。 卫生部北京医院营养科原主任王璐分享了身边人对糖尿病人的认识误区,很多人认为糖尿病人吃得越少越有利于控制血糖,每天只吃粗粮不吃细粮,只吃青菜不吃肉类,只挑所谓的“无糖”食物。其实,这样的饮食习惯,很容易导致人体营养不良。
糖尿病发病率高不高
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带领的研究团队在2010年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跟踪了近几年的中国糖尿病发病趋势,并对近10万人进行了长期随访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百分之十一点六,约1.139亿人。新数据进一步说明了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东亚病夫”的噩梦似乎再次降临。
令人震惊: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超百分之十一
据了解,本次研究是我国首次应用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百分之六点五),在全国范围内完成的2型糖尿病调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刊物《美国医学会杂志》。
本次研究随访了98658名成年人,并由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实验室统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为百分之十二点一,女性为百分之十一;城市居民患病率为百分之十四点三,农村居民为百分之十点三。
按照之前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估计,现在全球共有超过3亿的糖尿病患者,新发布的中国糖尿病发病率数据意味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糖尿病人来自中国。而这一数字与2007年相比短短3年中国就增加了2200万名糖尿病人,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总和。
密切关注:中国成年人一半是糖尿病后备军
此外,本次研究还显示,中国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IGT)患病率为百分之五十点一。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具体说就是餐后血糖在7.8mmol/L到11.1mmol/L之间(即糖耐量减弱),或空腹血糖在6.1mmol/L到7.0mmol/L之间(即空腹血糖受损)的状态。
研究人员还发现,中国人在身体质量指数(BMI)远低于美国人的情况下出现这种代谢疾病。这意味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和身体活动减少,导致与肥胖相关疾病提前出现。现在,有百分之四十的18-29岁的青年人为糖尿病潜在人群,这些人罹患中风、心脏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增加。
中国大约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没有进行足够的血糖控制。宁光教授表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属于亚洲最高的国家之一,绝对数是全世界最大。“社会发展太快,胚胎和童年营养不良、后期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相结合,造成糖尿病加速蔓延。”
肺结核心包炎的并发症是什么
糖尿病:其代谢异常导致抵抗力下降,以及代谢产物有利于结核菌生长是易感染易发生结核病的基础。
中国糖尿病并发结核病者达19.3%-24.1%,是普通人群的4-8倍,且有增高趋势。80年代中国结核病并发糖尿病者占1.4%,与普通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1.2%相近。但十多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二者的并发率甚至已增加一倍以上。
哮喘:有人发现肺结核者较健康人组并发哮喘者高5倍。
广泛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以来,肺结核管道播散的并发症,如喉、肠结核已很少见。肺内空洞及干酪样病变靠近胸膜部位破溃时,可引起结核性脓气胸。渗出性胸膜炎的胸水,如未及时治疗,亦可逐渐干酪化甚至变为脓性,成为结核性脓胸。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或一侧肺毁损,并发肺气肿、肺大疱,可引起自发性气胸,亦可导致慢性源性心脏病,甚至心肺功能衰竭。肺结核病灶反复进展及纤维化,致使肺内支气管正常结构遭受破坏,可引起继发性支气管扩张,常反复咯血。
原发性感染时结核菌随血行分布,潜伏在其他器官,一旦人体免疫力极度减弱,可产生该器官的结核病,常见的有淋巴结、脑膜、骨器官结核等。
血糖控不好会折寿
获得与普通人群相同的寿命,是广大糖友的愿望。然而遗憾的是,和血糖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平均早逝10年。这个结论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光伟及其研究团队得出的。
这项研究结论是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中日医院的潘孝仁教授(已故)所开创的“大庆糖尿病研究”的延续。大庆糖尿病研究在全球都鼎鼎有名,在世界糖尿病研究 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国际上誉为糖尿病预防领域中“里程碑式”的研究。大庆研究得出结论,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6年的生活方式 干预(主要包括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其对糖尿病的预防作用在主动干预结束后还可延续14年之久。生活方式干预作用如此长期持久,不仅可降低糖尿病发病 率,还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及相关死亡。
李光伟教授及团队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常年追踪调查发现,无论是男性或女性,糖尿病患者比血糖正常人群的寿命都要缩短10年甚至更多。在长达23年的调研期 间,随访对象中的630例糖尿病患者近六成已经去世,而519名血糖正常者的死亡人数仅为两成。这个差距可谓相当显著。而在已去世的糖友中,有将近五成死 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死因是脑卒中(俗称中风)。可见,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敌人就是心脑血管疾病。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糖尿病人群中脑卒中导致的 死亡率相当高,与心脏病所造成的死亡率者几乎相同,而西方人群绝大多数死于心脏病。这点需要引起国人的特别注意。中国糖友的主要死因还包括肾功能衰竭、感 染和高血糖相关并发症等。
以上结论皆由中国率先得出,对世界各国的糖尿病管理都有很大指导意义。大庆研究的成功,使中国在全球糖尿病预防领域处于领跑地位。
大庆研究带给人们不少启示。对糖尿病来说,“防”远比“治”更重要。如果体检发现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是必不可少的。糖尿病前期人 群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若是任其发展,几乎无一例外都要发展为糖尿病。这个人群中,20年间视力受损、几至失明者达16%,心脑血管并发症者达 44%。而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这批后备军中的大半都可以将糖尿病扼杀在摇篮里。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友,也需要早期治疗,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糖友是心脑血管 疾病的高发人群,还可能合并眼病、肾病等多种并发症,然而学会正确的生活管理,这些可怕并发症的发生大多可以推迟十余年,甚至终生不发病。尤其是我国糖友 中较高发的脑卒中,生活方式干预也可将其显著减少。
李光伟教授认为,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国家角度,糖尿病的预防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糖友个人(包括糖尿病前期患者)来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终生受益。长 期坚持饮食控制和恰当的运动,预防糖尿病或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显著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大力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全 民积极开展预防糖尿病的宣教活动,能大大减轻糖尿病治疗造成的沉重社会负担,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从30年前的不足1%,增长到了如今的10%。只有从预防做起,我们才能最终打赢这场对抗糖尿病的战争。
全国慢性肾脏病现状令人担忧
中国的CKD患者约有1.195亿。一项横断面、全国性的中国成人代表性样本调查显示,不同地区间的CKD患病率差异较大,总患病率为10.8%。尽管中国CKD的估计患病率与美国(13.0%)和挪威(10.2%)等发达国家相近,但却存在病因学上的差异。
据对透析患者进行登记的一个国家级系统——中国肾脏数据系统——数据显示,肾小球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SRD,57.4%)的最常见病因,其次为糖尿病肾病(16.4%)、高血压性肾损害(10.5%)和囊性肾脏病(3.5%)。这些数据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不同,导致这些国家ESRD的主要病因是糖尿病肾病(图1)。但值得注意的是,已有报告显示,中国肾脏病的流行病学正发生着转变。在中国老年患者中,导致CKD的主要病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压,而非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此外,鉴于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长,中国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有可能将继续增长。实际上,在香港和台湾等中国比较发达的地区,糖尿病肾病如今已分别占ESRD病例的46.2%和43.2%。
中国大多数大型医院的肾内科均常规进行肾活检,为流行病学数据提供组织学证据。根据这些数据,61.7%~68.6%的肾活检样本证实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45.3%~54.3%,其他病因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1.1%~25.6%)、膜性肾病(9.9%~15.0%)、微小病变(10.9%)和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7.75%)。
糖尿病发病率高不高
糖尿病发病率高不高?中国是糖尿病大国,在糖尿病人口绝对数上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之冠,按照2010年的发布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是百分之九点七,这一数据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然而,虽然近几年中国群众健康意识有所增强,但糖尿病患者人数快速增加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带领的研究团队在2010年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跟踪了近几年的中国糖尿病发病趋势,并对近10万人进行了长期随访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百分之十一点六,约1.139亿人。新数据进一步说明了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东亚病夫”的噩梦似乎再次降临。
令人震惊: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超百分之十一
据了解,本次研究是我国首次应用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百分之六点五),在全国范围内完成的2型糖尿病调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刊物《美国医学会杂志》。
本次研究随访了98658名成年人,并由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实验室统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为百分之十二点一,女性为百分之十一;城市居民患病率为百分之十四点三,农村居民为百分之十点三。
按照之前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估计,现在全球共有超过3亿的糖尿病患者,新发布的中国糖尿病发病率数据意味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糖尿病人来自中国。而这一数字与2007年相比短短3年中国就增加了2200万名糖尿病人,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总和。
密切关注:中国成年人一半是糖尿病后备军
此外,本次研究还显示,中国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IGT)患病率为百分之五十点一。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具体说就是餐后血糖在7.8mmol/L到11.1mmol/L之间(即糖耐量减弱),或空腹血糖在6.1mmol/L到7.0mmol/L之间(即空腹血糖受损)的状态。
研究人员还发现,中国人在身体质量指数(BMI)远低于美国人的情况下出现这种代谢疾病。这意味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和身体活动减少,导致与肥胖相关疾病提前出现。现在,有百分之四十的18-29岁的青年人为糖尿病潜在人群,这些人罹患中风、心脏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增加。
中国大约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没有进行足够的血糖控制。宁光教授表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属于亚洲最高的国家之一,绝对数是全世界最大。“社会发展太快,胚胎和童年营养不良、后期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相结合,造成糖尿病加速蔓延。”
糖尿病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对眼球的危害
糖尿病患者很多都会有明显的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不清,眼前总像是有黑影或黑点在飞动。这是糖尿病引起的眼底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表现。到后期,视力下降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失明。在美国,糖尿病是20岁以上病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另外,糖尿病还能引起青光眼及其他眼病。
合理饮食远离糖尿病并发症
据《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7月10日报道,在我国,北方地区的糖尿病患者比南方地区更容易发生糖尿病足病,且发病年龄轻,糖尿病病程长,足病病情重。适当改变北方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效控制血糖、血脂,从而防止糖尿病人外周及大血管的病变,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
此研究报告刊登于《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第26期,题为“中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糖尿病足病危险因素分析”,第一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零六医院王玉珍医师。
糖尿病人长期代谢异常会导致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由此引发足部出现溃疡、间歇性跛行等,我们称为糖尿病足,严重者需要截肢,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这一并发症的特点是:发生率较高(糖尿病程达10年以上的,40%会有患糖尿病足的风险);所需医疗费用高并可致残、致死。美国每年用于糖尿病人的费用约1000亿美金,而其中50%用于糖尿病足,美国因糖尿病足病截肢的患者,其平均住院天数为12天,超过了同期美国心肌梗死(6.9天)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9.9天)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我国的调查资料也显示,我国糖尿病足病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6天,平均住院费用为1.5万元人民币,与同期糖尿病人因其他原因入院的费用相比,高出26%。全世界每30秒就有一只脚因糖尿病而被截去。可见糖尿病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及社会都造成巨大的负担,是糖尿病患者应重点防治的并发症,因此,2005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为“糖尿病与足部护理”。
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足病学组组织了北京、武汉、哈尔滨、天津、广州、长春、南京、石家庄、长沙、汕头等7个省2个直辖市14所三级甲医院糖尿病专科合作,首次进行了关于中国糖尿病足患病特点地区差异的多中心调查。
研究者对2004年门诊和住院的糖尿病足及周围血管病变患者进行调查,共有634例患者入选,按照长期居住地,以长江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地区,其中,北方地区349例、南方地区285例。结果显示,北方地区患者年龄轻,足病发病年龄早、病情重,局部溃疡更为严重;经济水平低(人均月收入低于 1000元者达50%以上);北方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糖类脂类代谢指标控制比南方地区差;并发冠心病及视网膜病变的比率高于南方;北方地区糖尿病足病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高于南方地区;从足溃疡的治疗结果看,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治愈率分别为19.1%和10.3%,截肢率分别为2.6%和 9.7%,说明北方糖尿病足患者的愈后明显差于南方。
以上结果可能与北方人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如北方气候较冷,饮食高糖、高脂较多,膳食纤维相对较少,喜烟酒等有关;同时,也与经济收入低,从而生活条件差、就医不足,难以即保证营养、又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饮食有关。这些最终势必导致北方地区患者长期血糖、血脂等控制差,从而导致糖尿病足病情重、愈后差,由此投入费用也就相应增高。
国外已有研究发现,糖尿病足病的发生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疆域辽阔,但国内尚无关于糖尿病足病地区差异的大规模、多中心调查,此次研究填补了这项空白。这项研究成果提示,在糖尿病足的防治中,北方地区的糖尿病患者经济水平低,长期血糖、血脂等控制差,需要特别关注,这样才能有效地在全国范围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患Ⅱ型糖尿病的孩子多吗
在日本学龄儿童中,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比1型糖尿病高6倍,且Ⅱ型糖 尿病的发病率在最近20年内上升了 30倍,这与饮食变化和肥胖者增多有 关。虽然我们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数字统计,但是由于我们中国基数大,Ⅱ型糖尿病孩子的绝对值不会少。早在2007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就是 “儿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这值得我们家长注意。
血糖控不好会折寿
这项研究结论是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中日医院的潘孝仁教授(已故)所开创的“大庆糖尿病研究”的延续。大庆糖尿病研究在全球都鼎鼎有名,在世界糖尿病研究 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国际上誉为糖尿病预防领域中“里程碑式”的研究。大庆研究得出结论,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6年的生活方式 干预(主要包括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其对糖尿病的预防作用在主动干预结束后还可延续14年之久。生活方式干预作用如此长期持久,不仅可降低糖尿病发病 率,还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及相关死亡。
李光伟教授及团队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常年追踪调查发现,无论是男性或女性,糖尿病患者比血糖正常人群的寿命都要缩短10年甚至更多。在长达23年的调研期 间,随访对象中的630例糖尿病患者近六成已经去世,而519名血糖正常者的死亡人数仅为两成。这个差距可谓相当显著。而在已去世的糖友中,有将近五成死 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死因是脑卒中(俗称中风)。可见,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敌人就是心脑血管疾病。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糖尿病人群中脑卒中导致的 死亡率相当高,与心脏病所造成的死亡率者几乎相同,而西方人群绝大多数死于心脏病。这点需要引起国人的特别注意。中国糖友的主要死因还包括肾功能衰竭、感 染和高血糖相关并发症等。
以上结论皆由中国率先得出,对世界各国的糖尿病管理都有很大指导意义。大庆研究的成功,使中国在全球糖尿病预防领域处于领跑地位。
大庆研究带给人们不少启示。对糖尿病来说,“防”远比“治”更重要。如果体检发现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是必不可少的。糖尿病前期人 群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若是任其发展,几乎无一例外都要发展为糖尿病。这个人群中,20年间视力受损、几至失明者达16%,心脑血管并发症者达 44%。而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这批后备军中的大半都可以将糖尿病扼杀在摇篮里。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友,也需要早期治疗,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糖友是心脑血管 疾病的高发人群,还可能合并眼病、肾病等多种并发症,然而学会正确的生活管理,这些可怕并发症的发生大多可以推迟十余年,甚至终生不发病。尤其是我国糖友 中较高发的脑卒中,生活方式干预也可将其显著减少。
李光伟教授认为,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国家角度,糖尿病的预防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糖友个人(包括糖尿病前期患者)来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终生受益。长 期坚持饮食控制和恰当的运动,预防糖尿病或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显著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大力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全 民积极开展预防糖尿病的宣教活动,能大大减轻糖尿病治疗造成的沉重社会负担,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从30年前的不足1%,增长到了如今的10%。只有从预防做起,我们才能最终打赢这场对抗糖尿病的战争。
眼底病不及时治会失明
最常见的眼底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据悉,目前全国有糖尿病人约9300万人,约每10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的并发症多样,糖尿病引起的眼底病变(尤其是视网膜病变)而致盲很常见。吕林教授介绍,临床上接收到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大都视力下降得厉害,甚至已经丧失视力。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患者往往容易忽视,直至出现视力严重下降才去医院就诊时,大多已处于病变的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
现状:病人越来越多,大部分是晚期
“20多年前,我刚到眼底病科工作时,见得比较多的主要是视网膜脱落(简称网脱)病人,但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的就诊病人占到科室的60%。”吕林教授如是说。他介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在眼内视网膜组织中发生的渗漏性、闭塞性和增殖性的微血管病变,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可惜至今仍有很多糖尿病人根本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