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不只是心理疾病其原因究竟有哪些
抑郁不只是心理疾病其原因究竟有哪些
“抑郁症是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心境障碍。如果突然对周围的事物丧失兴趣,无愉快感,并且反复出现睡眠问题,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患了抑郁症。”专家说,如果仅将抑郁症当作一种心理疾病还不够,它还有生理基础。虽然至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其中,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心理学上则与病前性格特征有关,如抑郁气质。不过,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抑郁基因被发现
2007年末,一位在朋友眼中大大咧咧、走在事业巅峰的深圳作家李兰妮,出了一本书,叫《旷野无人——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她开篇提到,有一天,医生告诉她,得了抑郁症,她没心没肺地笑了:我得抑郁症?我有什么可抑郁的,我这种人要是有抑郁症,全省人民大概都该有吧。她将它作为笑话说给朋友听,大家也同样付之一笑。这是2003年的事情。
然而,在饱受抑郁症折磨五年后,她久病成医,将自己抗击抑郁症与癌症的过程写出一本书。在书中,她也提到,“抑郁症至少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心理的,一是生理的,譬如我的情况就是生理性抑郁,这种病例与性格坚强乐观与否无关。心理类型的患者可以通过心理干预、精神抚慰等缓解和控制;生理类型的患者则必须吃药,必须要有精神科医生介入,否则病情会一步步加重,终至无可救药”。
科学家们也一直努力寻找抑郁症与基因的关系。2014年2月,牛津大学的一位遗传学家乔纳森·弗林特吃惊地发现人类某些基因序列与抑郁症有关。
2015年7月,英国《自然》杂志16日公开的遗传学论文上,乔纳森·弗林特与中国和英国的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确定了两个和重度抑郁症高度相关的遗传变异。在论文中,研究团队报道了两个重度抑郁症的基因标志。这一发现将给寻找治疗抑郁症药物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也能开发更准确的诊断抑郁症的重要工具。
生理、心理的相互影响
人体的生理状态会引起抑郁症,抑郁症也同样会作用于身体。2012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来自杜克大学关于抑郁症研究的文章。文章称,科学家发现,从细胞层面上看,长期有心理压力、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容易较早患上往往出现在年纪较大的人身上的严重生理疾病,比如中风、痴呆、心脏病和糖尿病。而且,有严重心理压力和抑郁症的人身上还会发生人体衰老时才会发生的染色体变化。
在20年前最初探究加速衰老现象时,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年纪较大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的脑扫描显示,与没有患抑郁症的人相比,其脑容量与年龄有关的下降要快得多。这种加速衰老的根源来自染色体末端上的端粒,它在衰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越老,端粒越短,端粒缩短还与患病和死亡风险加大有关。
而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弗朗西斯科分校开展的几项研究都发现,端粒长度变短与抑郁症、童年创伤等情况有关。沃尔科维茨说,研究人员调查了43名长期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平均年龄约为30岁的成年人和47名作为对照的健康人士,发现前者的端粒长度较短,相当于加速衰老了大约4.5岁。
这一被称为“加速衰老”的现象使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压力和抑郁不仅是一种心理疾病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情绪或许只是最明显的症状。
治疗手段身心双管齐下
目前,医学界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多样,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针灸治疗等。对于轻度抑郁,推荐使用心理治疗;中重度抑郁应以药物治疗为基础,配合其他治疗方式。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可达60%~80%,并且有助于预防复发。
但相关数据显示,仅有10%的抑郁症患者会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还有患者轻信错误观念,认为药物有依赖性或很强的毒副作用而不敢使用,或者不按医生的要求正规、系统地使用,造成病情延误或疗效不佳,甚至反复发作。”医师提到,使用药物治疗抑郁症,早期、足剂量、足疗程用药十分重要。
甚至,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寻找靶向药物。来自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就发现在脑细胞中增加一种信号分子的水平可以改变大脑对外界应激的应答情况,这一发现为治疗抑郁症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在靶向目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脑细胞中cAMP水平上升对于应激诱导的小鼠行为具有一个很好的改善作用。之前有研究发现患有重度抑郁症的人其cAMP信号途径常发生损伤,而一些慢性的抗抑郁治疗方法也常常通过开启这套信号系统达到治疗目的。
“面对问题,我们不要恐惧与逃避,正确地解决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抑郁自然会远离你。”
春季心理疾病高发需及时调整
春天给人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到处鸟语花香,到处满眼翠绿,让人赏心悦目。可是这样大好的季节,却会让很多人忧虑,所以,专家告诉我们春季要警惕心理病。因为春季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时期。
春季是阳气上升的时节,也是肝火旺盛的时节,加上现在的都市人每天都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和生活压力,因此,非常容易情绪出现波动,很容易发脾气,也非常容易导致有压抑感或者孤独感,可能会出现心情不好、做什么事情提不起精神,晚上也会失眠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如果不及时的进行调理,就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而现在心理疾病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其原因很多,过大的压力和生活习惯的不好以及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都会导致对自我的认知出现了问题,导致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行为。
为何白领是抑郁症高发人群
抑郁症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心理疾病。“白领”人群的生活品质,的确比一般工薪阶层要高,但他们却承受着许多其他的压力,尤其是心理压力更大。处于职能层的人需要领悟上司的意图去实现下达的指标,处于决策层的人需要承担开拓的风险,总而言之,他们的工作、生活都有着自己特有的内容和规律,日子并不轻松。著名心理学家雷萨鲁斯指出在心理问题中抑郁是最为常见的,这就像是身体感冒一样,抑郁被大家称作为“心理感冒”。
很多患有抑郁的人会感到情绪低落和消沉,常伴有失眠现象,有时醒来后就再也睡不着,胡思乱想直到天明。专家指出生活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是重大生活事件,另一面是不断的小麻烦。两者的交替出现及叠加的压力,将成为构成身心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白领”人群来说,注重心理健康就显得很重要了。
那么大家是如何治疗抑郁症的呢?有很多抑郁症患者不敢正视抑郁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抑郁的理解,他们把抑郁症当做是一种无法治疗,无法礼遇的疾病。其实并非如此,平时最常见的是抑郁状态。尤其对于“白领”人群来说,更容易在平时的工作压力之下,产生抑郁情绪,这时很正常的。而通常大家不听到抑郁便与严重的精神病联系起来,最终导致抑郁症患者变得孤独和自封,他们把环境、自己和将来都看得一无是处,有的人甚至冒出了厌世的念头。
为什么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便秘
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其中之一已在上一题中说明。另外,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用于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药物,本身就存在便秘等副作用。
“失眠抑郁症”就是“精神分裂症”吗
精神分裂是一种精神病了,而抑郁症是心理疾病。 简单的说精神分裂比抑郁症严重的多,根本是不同的病症。
厌食症是心理疾病吗
是一种精神疾病,但是和身体也是有关系的,不只是心里身体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得了厌食症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的话,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对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都会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患者厌食,导致身体的各种机能下降,容易受到外界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
产后抑郁症患者用吃药吗
产后抑郁症患者一定要积极进行治疗,很多人甚至一些医生都认为产后抑郁只是心理疾病,只需要心理治疗就行。实际上,产后抑郁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浓度已经失调,从而出现情绪障碍,仅仅通过个人或社会心理干预有时很难调整,要用药物治疗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产后抑郁症患者用吃药吗?“失眠、早醒、身体有各种不舒服,但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经常闷闷不乐发脾气,想事情都往不好方面去想,初步可以识别有产后抑郁。产妇要有这方面意识,及时就医。不要把产后抑郁症跟精神病画等号,它跟治疗伤风感冒一样很简单,通过心理咨询,必要时采取合适的药物治疗,预后通常是很好的。”龚梅恩说。
治疗产后抑郁要多注意心理保健
1.治疗产后抑郁症要从放松心情做起,放松情绪,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简单家务和锻炼,别老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或者烦心的事情上。
2.治疗产后抑郁要多注意心理保健,积极沟通,学会寻求丈夫、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享受被亲人照顾的亲情。
3.想要治疗产后抑郁症,一定要有个好的睡眠,保证睡眠时间充足,让身体尽量保持在最佳状态。
以上是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用吃药吗这个问题的简述,看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专家指出,产后抑郁症治疗用不用吃药要看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可以具体针对自身情况详细咨询一下专家医生。
暴食症是心理疾病吗
1、暴食症又叫“神经性贪食症”,是指反复发生无法自控的多食、暴食行为。暴食症患者会对暴食肥胖而感到恐惧,常采取进食后催吐、导泻的极端方式进行应对。
2、心理学上认为暴食症的实质是一种心理问题,患者意识到暴食症对自身造成的影响,却无法控制,从而引起郁郁、焦虑、负罪感等负面情绪。
3、同时害怕自己的怪癖被其他人所知,极大地限制了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这种难以摆脱的心理问题如果不正确认识并及时治疗,很可能会直接毁掉一个人。
什么是心理障碍与精神障碍
1、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某种刺激在特定环境下造成的,属于暂时不正常、暂时性的心里异常状态。由于患者的心理,生理、性格生活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心里素质差,不适应原因,人人都会遇到过。
2、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是一种疾病,是个一系列问题的统称,这个是属于心理学方面的名词,如果我们简述某人出现心理问题,那只是一种笼统抽象的概念和说法。
3、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一种疾病,主要分为:精神分裂症、精神恐惧症、重症抑郁症、躁狂抑郁,双重人格倾向严重等。这些的表现比较明显。而且大部分是认知、行为怪异和意志、心智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4、所谓的神经衰弱,多数是指是精神官能症。神经衰弱属于精神障碍类疾病,是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了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但神经衰弱是不会变成精神病的。
神经衰弱多数是是神经官能症,心理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二者无内在联系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疾病。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