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间质肉瘤有哪些症状
子宫间质肉瘤有哪些症状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症状
1、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增多、阴道排液、贫血,下腹痛等。
2、子宫增大,早期的盆腔检查所见与子宫壁间肌瘤相似。
3、从宫颈口或阴道内发现软脆、易出血的息肉样肿物。
4、肿物破溃合并感染,可有极臭的阴道分泌物。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鉴别诊断
1.子宫内膜息肉
常为多发,有蒂,且较细,体积较小。
2.子宫黏膜下肌瘤
可由宫腔脱出至阴道,生长快,血流信号丰富,有低阻频谱,部分患者血清CA125可升高。
3.差分化子宫内腺癌
癌细胞呈梭形、网形,呈巢状或片状。
网状纤维染色可见网状纤维围绕癌巢。
免疫组化:角蛋白Keratin(+),EMA(+),癌胚抗原CEA(+),波形蛋白Vimentin(-)。
4.平滑肌肉瘤
瘤细胞形态大小可多样性,排列紊乱,浸润性生长。
核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大于10个/10HPF
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SMA(+),Desllin(+),角蛋白Keratin(-)。
Masson三色瘤细胞呈红色,MaIlory磷钨酸苏木素染色可见胞浆中有纵行肌丝。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检查
1、镜检
(1)子宫内膜腺体分散、减少,甚至腺体完全消失。
(2)瘤细胞均匀密集,呈梭形、圆形或多角形,核大,少见瘤巨细胞,核分裂象多,胞浆多少不定,在少见情况下颇似蜕膜样细胞,可出现腺样分化。
(3)肉瘤细胞异型性不一,异形性小,瘤细胞浸润性生长及核分裂象是诊断肉瘤的主要依据。瘤细胞异型性大时,可出现畸形核、巨核及多核,做嗜银染色时,每个瘤细胞均在嗜银纤维内。
(4)瘤细胞胞浆像早期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2、术前诊刮
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有一定价值,但其息肉样病变基底部宽,诊刮有一定的局限性。
3、肿瘤标志物检查
(1)彩色多普勒测定:检测子宫及肿物的血流信号及血流阻力。低阻血流者,要高度怀疑子宫肉瘤。
(2)B超检查:子宫明显增大,瘤体边界不规则,与肌层分界不清,其回声为均匀的低回声,或呈网格状蜂窝样强弱不均回声,类似葡萄胎。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治疗
1、手术治疗
对于已经诊断为子宫肉瘤的患者,应该考虑给予及时的手术治疗。
(1)低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肿瘤为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分泌的性激素可能刺激隐匿的肿瘤生长。且易向宫旁及附件、宫颈浸润。应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不宜保留卵巢。即使发生广泛转移,仍应将病灶尽可能切净。肺转移患者行肺叶切除术。
(2)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后易复发。对晚期患者,可做姑息性手术,以缓解症状,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
2、化疗
(1)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用以顺铂(DDP)或异环磷酰胺每3周1次为主的方案。
(2)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用IAP方案(异环磷酰胺+ADM+顺铂)。
3、放疗
适应证:术后有残存病灶者、Ⅰ期以上患者、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1)术后体外照射:需根据术后残瘤及转移灶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术后体外照射的设野与术后预防性盆腔照射大致相同。当病变范围超出盆腔范围时,可再在上腹部增设一野,照射野面积根据病变范围划定,对肝、肾部位需要挡铅遮盖。如肺部转移灶范围较小时,可以对肺部转移灶设野行体外照射。
(2)腔内放射:术前采用遥控后装腔内放疗。
4、孕激素类药物治疗
适应证: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
注意事项:应长期应用,一般主张1年以上。
常用药物:
(1)醋酸甲地孕酮。口服,长期维持。
(2)甲羟孕酮。口服,长期维持。
(3)己酸羟孕酮。肌注,或改上述口服药长期维持。
对孕激素受体阴性者,先应用他莫昔芬,增加肿瘤对孕激素类药物的敏感性,然后再应用甲羟孕酮(MPA)或MA。
子宫内膜瘤严重吗
子宫内膜瘤严重吗?
要回答子宫内膜瘤严重吗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从它的原始定义上从头剖析,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底子宫内膜瘤是怎么样的一种病症。子宫内膜瘤在临床上又被称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主要是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一种肿瘤,并且有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两种。
而在面对子宫内膜瘤严重吗这个问题上,事实上由于每一个患者发病后的临床特征不同,并且其病情发展的轻重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是很难定义到底子宫内膜瘤严不严重这个问题。但是一般来说低度子宫内膜瘤治愈率比较高,因此其严重程度较高度子宫内膜瘤来说相对较轻。另外低度子宫内膜瘤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并且有不复发、不转移的可能性。
那子宫内膜瘤有没有治愈的可能呢?
目前来说手术治疗是治疗子宫内膜瘤的首要治疗方法,对于低度子宫内膜瘤患者而言可以将全子宫以及双附件进行切除,尽可能地将病灶切除干净以保住患者的性命;但是对于高度恶性子宫内膜瘤患者而言,采取手术治疗只能够暂时延缓症状,在手术后具有易复发、易转移等诸多问题。
子宫间质肉瘤有什么临床表现
1.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增多和阴道排液、贫血,下腹痛等。2.体征 可于宫颈口或阴道内发现软脆、易出血的息肉样肿物,如肿物破溃合并感染,可有极臭的阴道分泌物,也常合并贫血,子宫增大,盆腔肿物。3.盆腔检查 子宫有不同程度增大,早期的盆腔检查所见与子宫壁间肌瘤相似,当肿瘤发展时,可见宫颈口息肉样或菜花样脱出物。有资料显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常见的症状有阴道流血(69.6%),压迫症状(39.1%),下腹包块(30.4%),阴道排液(17.4%),下腹胀痛(17.4%)。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有哪些症状
一、症状
1、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增多、阴道排液、贫血,下腹痛等。
2、子宫增大,早期的盆腔检查所见与子宫壁间肌瘤相似。
3、从宫颈口或阴道内发现软脆、易出血的息肉样肿物。
4、肿物破溃合并感染,可有极臭的阴道分泌物。
二、分类
即根据临床及病理特点分为三型:
1、子宫内膜间质结节
2、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1)大体形态:
①2种大体形态:
A.肿瘤形成息肉状或结节,自宫内膜突向宫腔或突至宫颈口外。体积比一般息肉大,蒂宽,质软脆,表面光滑或破溃。
B.肿瘤似平滑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常浸润子宫肌层,呈结节状或弥漫性生长,与子宫肌层之间界限不清。
②肿瘤切面质地柔软、均匀,似生鱼肉状,组织水肿,可见囊性变区。偶伴出血、坏死,可见暗红、棕褐或灰黄色区域。
③宫旁组织或子宫外盆腔内可见似蚯蚓状淋巴管内肿瘤,质如橡皮。
(2)镜下特征:
①核分裂相少,核分裂象≤5~10个/10HPFs,通常少于3/10HPFs。
②瘤细胞像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大小一致,卵圆形或小梭形。
③肿瘤内血管较多,肿瘤沿扩张的血管淋巴管生长,呈舌状浸润周围平滑肌组织。
④具有广泛的间质透明变性。
⑤部分肿瘤含Call-Exner小体样结构,部分肿瘤含上皮样分化区,形成子宫内膜样腺体、小管、细胞巢及条索。
成分较多,形成卵巢性索样成分(ovarian sex cord-like):呈波形蛋白(vimentin)、结蛋白(desmin)、肌动蛋白(actin)阳性。
⑥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可阳性,DNA倍体多为二倍体。
3、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1)大体形态:
肿瘤体积更大,出血坏死更明显。
有的病灶类似子宫内膜癌和子宫中胚叶混合瘤。
缺乏蚯蚓状淋巴管内肿瘤的特征。
(2)镜下特征:
①核分裂相多,核分裂象≥10个/10HPFs,常超过20~30个/10HPFs,平均25/10HPFs,最多可达78/10HPFs。
②瘤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大小不一,可排列成上皮样细胞巢、索和片状,异型性明显,可找到瘤巨细胞。
③肿瘤瘤沿淋巴窦或血窦生长或侵入肌层。
④恶性程度高、生长快,常有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3)诊断要点:
①核分裂>10个/10HPF。
②肿瘤呈浸润性生长。
③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
④常扩展至宫外或远处转移。
三、诊断
1、诊断宫颈息肉、子宫内膜息肉及黏膜下肌瘤时,盆腔检查见宫颈口有息肉样突出物,应警惕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可能性。
2、肿瘤形成息肉状或结节自宫内膜突向宫腔或突至宫颈口外,肿瘤体积比一般息肉大,蒂宽,质软脆。肌层内肿瘤呈结节或弥漫性分布,但界限不清,不易完整剔除。肿瘤切面呈鱼肉样,可有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起源于子宫颈内膜的间质细胞,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多数来自子宫内膜间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只是沿扩张的淋巴管或血管生长,其仍起源于内膜的间质细胞。
二、发病机制
1.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1)大体形态:
①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有2种大体形态:
A.肿瘤形成息肉状或结节,自宫内膜突向宫腔或突至宫颈口外,肿瘤体积比一般息肉大,蒂宽,质软脆,表面光滑或破溃而继发感染。
B.肿瘤似平滑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常浸润子宫肌层,呈结节状或弥漫性生长,与子宫肌层之间界限不清。
②肿瘤切面质地柔软,均匀,似生鱼肉状,组织水肿,伴出血,坏死时,则可见暗红,棕褐或灰黄色区域;亦可见囊性变区,但出血,坏死不如高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多见。
③宫旁组织或子宫外盆腔内可见似蚯蚓状淋巴管内肿瘤,质如橡皮,富有弹性,此为低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常见的特征。
(2)镜下特征(图1):
①瘤细胞像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大小一致,卵圆形或小梭形。
②核分裂象≤5~10个/10HPFs。
③肿瘤内血管较多,肿瘤沿扩张的血管淋巴管生长,呈舌状浸润周围平滑肌组织。
④具有广泛的间质透明变性。
⑤部分肿瘤含Call-Exner小体样结构,部分肿瘤含上皮样分化区,形成子宫内膜样腺体,小管,细胞巢及条索,如果这些成分较多,则形成卵巢性索样成分(ovarian sex cord-like),这种成分呈vimentin,desmin,actin阳性,说明其为肌样分化成分,而非上皮成分。
⑥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可阳性,DNA倍体多为二倍体。
2.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1)大体形态:
与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相似,但肿瘤体积更大,出血坏死更明显,有的病灶类似子宫内膜癌和子宫中胚叶混合瘤,缺乏蚯蚓状淋巴管内肿瘤的特征。
(2)镜下特征(图2):
①瘤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大小不一,异型性明显,可找到瘤巨细胞。
②核分裂象≥10个/10HPFs,常超过20~30个/10HPFs。
③瘤细胞可排列成上皮样细胞巢,索和片状。
④瘤细胞可沿淋巴窦或血窦生长或侵入肌层。
高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恶性程度高,生长快,常有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可有肉眼侵犯肌层。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起源于子宫颈内膜的间质细胞。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多数来自子宫内膜间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只是沿扩张的淋巴管或血管生长,其仍起源于内膜的间质细胞。
(二)发病机制
1.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1)大体形态:
①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有2种大体形态:
A.肿瘤形成息肉状或结节,自宫内膜突向宫腔或突至宫颈口外,肿瘤体积比一般息肉大,蒂宽,质软脆,表面光滑或破溃而继发感染。
B.肿瘤似平滑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常浸润子宫肌层,呈结节状或弥漫性生长,与子宫肌层之间界限不清。
②肿瘤切面质地柔软、均匀,似生鱼肉状,组织水肿,伴出血、坏死时,则可见暗红、棕褐或灰黄色区域;亦可见囊性变区。但出血、坏死不如高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多见。
③宫旁组织或子宫外盆腔内可见似蚯蚓状淋巴管内肿瘤,质如橡皮,富有弹性,此为低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常见的特征。
(2)镜下特征(图1):
①瘤细胞像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大小一致,卵圆形或小梭形。
②核分裂象≤5~10个/10HPFs。
③肿瘤内血管较多,肿瘤沿扩张的血管淋巴管生长,呈舌状浸润周围平滑肌组织。
④具有广泛的间质透明变性。
⑤部分肿瘤含Call-Exner小体样结构,部分肿瘤含上皮样分化区,形成子宫内膜样腺体、小管、细胞巢及条索,如果这些成分较多,则形成卵巢性索样成分(ovarian sex cord-like),这种成分呈vimentin、desmin、actin阳性,说明其为肌样分化成分,而非上皮成分。
⑥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可阳性,DNA倍体多为二倍体。
2.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1)大体形态:与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相似,但肿瘤体积更大,出血坏死更明显,有的病灶类似子宫内膜癌和子宫中胚叶混合瘤,缺乏蚯蚓状淋巴管内肿瘤的特征。
(2)镜下特征(图2):
①瘤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大小不一,异型性明显,可找到瘤巨细胞。
②核分裂象≥10个/10HPFs,常超过20~30个/10HPFs。
③瘤细胞可排列成上皮样细胞巢、索和片状。
④瘤细胞可沿淋巴窦或血窦生长或侵入肌层。
高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恶性程度高、生长快,常有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可有肉眼侵犯肌层。
子宫平滑肌肉瘤复发怎么办
子宫平滑肌肉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占子宫恶性肿瘤的2%~5%,起源于子宫间质、子宫内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大约在20%~40%左右。胚胎细胞残留、雌激素的长期刺激都是其重要诱因,诱发疾病后,典型的临床症状有阴道流血、腹部有外形不规则、质地偏软的包块、腹部胀痛或隐痛、阴道分泌物增多且发出恶臭,下肢水肿等。子宫平滑肌肉瘤复发怎么办?
一、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子宫平滑肌肉瘤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原则为在保留卵巢的基础上全切除子宫和双侧附件。若肿瘤累及淋巴结,为根治疾病,要一并切除淋巴结。
(1)子宫平滑肌肉瘤:治疗此病唯一方法是手术治疗法,手术标准术式为切除子宫和切除双侧附件。若病情恶化,子宫外有病变,则要根据实际情况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2)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雌激素具有刺激肿瘤生长的作用,可加重疾病,为根治疾病,不仅要控制雌激素,而且要控制肿瘤转移,控制肿瘤转移的方法是行手术消灭肿瘤细胞。消灭肿瘤细胞的方法还有全切除子宫和双侧附件。
(3)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容易发生转移,恶性程度高,可行盆腔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治疗。治疗后,肿瘤容易复发,可服用药物控制病情,防止肿瘤生长。
(4)子宫腺肉瘤:其发病率较低,发病早期若疾病治疗治愈率高,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法,术式为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此类肿瘤容易复发,若肿瘤在盆腔、腹腔复发,病人要再次做手术治疗。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用药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手术范围同子宫平滑肌肉瘤。
(1) 低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的恶性程度虽然较低,但手术范围仍应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对年轻患者也不宜保留卵巢。因肿瘤易向宫旁及附件浸润,宫颈受侵也不少见,复发率也高,且为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如保留卵巢,其分泌的性激素可能刺激隐匿的肿瘤生长。因此,不宜缩小手术范围。有人认为,对于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即使发生广泛转移,仍应将病灶尽可能切净,肺转移患者行肺叶切除术,术后行放疗和化疗,预后良好。
(2)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后易复发,再次手术效果不好,因此,对晚期患者,可做姑息性手术,以缓解症状,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
2. 放疗 许多作者认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对放射线较为敏感,放疗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及子宫混合性中胚叶肉瘤的疗效比平滑肌肉瘤为好。有学者认为手术辅以放疗能提高子宫肉瘤的疗效,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尤为明显,混合性中胚叶肉瘤次之,而对低度恶性的平滑肌肉瘤,放疗则无助于改善预后。国外报道,手术加放疗和单纯手术进行比较,前者能降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盆腔和远处复发,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
有报道子宫肉瘤治疗后随访5年者15例,其中存活6例,6例中有4例进行了包括放疗的综合治疗措施。Koss报道,7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手术后辅以放疗者,其中5例肿瘤消失,1例无瘤存活17年以上。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后辅助放疗的适应证有:Ⅰ期以上患者;术后有残存病灶者;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术后体外照射:需根据术后残瘤及转移灶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术后体外照射的设野与术后预防性盆腔照射大致相同,如盆腔中心部位有肉瘤残存,全盆腔照射肿瘤量可提高到40Gy,中央挡铅四野照射仍为15Gy,如盆壁肿块较大,在完成全盆及四野照射之后可再缩野照射10~15Gy,如证实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可另外设野,照射剂量为45~55Gy,每周8.5Gy,4~6周内完成。当病变范围超出盆腔范围时,可再在上腹部增设一野,照射野面积根据病变范围划定,对肝、肾部位需要挡铅遮盖。如肺部转移灶范围较小时,可以对肺部转移灶设野行体外照射。
腔内放射:如术前明确诊断为子宫肉瘤,尤其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时,可术前采用遥控后装腔内放疗,其剂量仍以子宫颈癌腔内放疗的参考点(A)点为准,最好能使子宫得到均匀分布的剂量。A点的剂量以15~20Gy为宜。
术后阴道残端有肉瘤残存时,在体外全盆腔照射之后,可与盆腔四野照射同时补充腔内放射,剂量参考点为黏膜下0.3cm,可给予总量24~30Gy,分3~5次完成,间隔为4~7天,对术前误诊为良性疾病而施行子宫次全切除者,仍可利用颈管进行腔内放射。
3. 化疗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后或复发后化疗,预后良好,化疗多用以顺铂(DDP)或异环磷酰胺(IFO 1.5g/m2,1次/d,5天,每3周1次)为主的方案;而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化疗效果较差,有用IAP方案(异环磷酰胺+ADM+顺铂)治疗有效的报道。
IAP方案:异环磷酰胺(IFO) 4g/m2,静滴(用美司钠0.8g/m2,0,4,8h 静注)
ADM 30~40mg/m2,静滴
或表柔比星(EPI)-ADM 40~60mg/m2,静滴
顺铂(DDP)75mg/m2,静滴/腹腔注射
1天化疗,每3周重复1次。
4.孕激素类药物治疗 低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及一部分高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为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多阳性,对于受体阳性患者,孕激素类药物有较好的反应。
Piver 等应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低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复发13例,有效率46.0%,病情稳定46.0%,其中持续有效达5年以上者4例,4年以上者3例,仅1例无效。其他学者也有类似报道,多数复发病人经孕激素治疗获无瘤或带瘤长期生存。但孕激素治疗缺乏长期疗效,往往于停药后中瘤又复发,不过经再次用药仍可有效。因此,应长期应用。
孕激素的常用剂量和用法如下:
(1)甲羟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MPA):200mg口服,1次/d,长期维持。
(2) 醋酸甲地孕酮(megestrol acetate):160mg口服,1次/d,长期维持。
(3)己酸羟孕酮(17α-hy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500mg肌注,1次/d,1月后改为500mg,每周2次,维持,或改上述口服药长期维持。
。
诊断子宫肉瘤的方法有哪几种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应疑有子宫肉瘤的可能。对于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和多数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分段刮宫是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刮出物送病理检查可确诊。因子宫肉瘤组织复杂,刮出组织太少易误诊为腺癌。有时取材不当仅刮出坏死组织可以误诊或漏诊。若肉瘤位于肌层内,尚未侵犯子宫内膜,单靠刮宫无法诊断。B型超声及CT等检查可协助诊断,但最后诊断必须根据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手术切除的子宫肌瘤标本也应逐个详细检查,有可疑时即作冰冻切片以确诊。子宫肉瘤易转移至肺部,故应常规行肺部x线摄片。
术中剖视标本:子宫肉瘤术前诊刮确诊较少,术中剖视若发现肌瘤与肌层界限不清,旋涡状结构消失,呈生鱼肉样,组织糟脆则应送快速冰冻切片,但仍依靠术后石蜡病理确诊。
B超检查:可以显示子宫肿瘤内部结构、边缘情况以及低阻血流信号等。
术前诊刮:对子宫肉瘤诊断率低,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及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子宫肉瘤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1.病史
(1)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症状无特异性,与一般女性生殖系肿瘤症状类似,因此术前诊断很难。有子宫肌瘤病史,子宫增大迅速,尤其是绝经后不仅未缩小,反而不断增大,绝经期前后或幼女不规则阴道流血伴子宫增大,既往曾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子宫突然增大,伴异常阴道流血;或伴腹痛等症状,应考虑子宫肉瘤的可能性。
(2)子宫增大,宫口有息肉样、分叶状坏死物应考虑有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及恶性苗勒管混合瘤的可能。
2.体征
(1)盆腹腔包块,或有腹水、腹痛和腰痛。
(2)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常难与子宫肌瘤区别,肿块可硬可软,表面可不平或呈结节样。
(3)晚期可转移至盆腹腔各脏器,并伴血性腹水。
3.辅助检查
(1)B超检查可以显示子宫肿瘤内部结构、边缘情况以及低阻血流信号等。
(2)术前诊刮对子宫平滑肌肉瘤诊断率低,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及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3)术中剖视标本子宫平滑肌肉瘤术前诊刮确诊较少,术中剖视若发现肌瘤与肌层界限不清,旋涡状结构消失,呈生鱼肉样,组织糟脆则应送快速冰冻切片,但仍依靠术后石蜡病理确诊。
鉴别诊断
1.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妇科检查,或手术时被偶然发现。子宫肌瘤的主要症状可有月经改变(月经量增多,周期缩短或经期延长等,亦可有不规则出血)、疼痛(一般无,但子宫肌瘤发生红色变性或带蒂肌瘤发生扭转及黏膜下肌瘤刺激子宫发生痉挛性收缩时,可引起急性腹痛)、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发生尿频、排尿障碍、尿潴留等。子宫肌瘤压迫输尿管时可导致肾盂积水。子宫后壁肌瘤可挤压直肠,引起大便困难)、阴道分泌物增多、不孕症、贫血(长期月经量多可导致继发性贫血)等。
2.其他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与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鉴别,以及与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恶性潜能未定型平滑肌瘤等鉴别,最终依靠石蜡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子宫间质肉瘤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1.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大体形态:
①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有2种大体形态:
A.肿瘤形成息肉状或结节,自宫内膜突向宫腔或突至宫颈口外,肿瘤体积比一般息肉大,蒂宽,质软脆,表面光滑或破溃而继发感染。
B.肿瘤似平滑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常浸润子宫肌层,呈结节状或弥漫性生长,与子宫肌层之间界限不清。
②肿瘤切面质地柔软、均匀,似生鱼肉状,组织水肿,伴出血、坏死时,则可见暗红、棕褐或灰黄色区域;亦可见囊性变区。但出血、坏死不如高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多见。
③宫旁组织或子宫外盆腔内可见似蚯蚓状淋巴管内肿瘤,质如橡皮,富有弹性,此为低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常见的特征。
2.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大体形态:与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相似,但肿瘤体积更大,出血坏死更明显,有的病灶类似子宫内膜癌和子宫中胚叶混合瘤,缺乏蚯蚓状淋巴管内肿瘤的特征。
子宫间质肉瘤有几种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对于已经诊断为子宫肉瘤的患者,应该考虑给予及时的手术治疗。(1)低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手术范围: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不宜保留卵巢。即使发生广泛转移,仍应将病灶尽可能切净。肺转移患者行肺叶切除术。(2)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后易复发。对晚期患者,可做姑息性手术,以缓解症状,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2.化疗(1)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用以顺铂(DDP)或异环磷酰胺每3周1次为主的方案。(2)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用IAP方案(异环磷酰胺+ADM+顺铂)。3.放疗适应证:术后有残存病灶者、Ⅰ期以上患者、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术后体外照射需根据术后残瘤及转移灶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术后体外照射的设野与术后预防性盆腔照射大致相同。如:盆腔中心部位有肉瘤残存:全盆腔照射肿瘤量提高到40Gy,中央挡铅四野照射仍为15Gy。盆壁肿块较大:在完成全盆及四野照射之后可再缩野照射10~15Gy。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另外设野,照射剂量为45~55Gy,每周8.5Gy,4~6周内完成。当病变范围超出盆腔范围时,可再在上腹部增设一野,照射野面积根据病变范围划定,对肝、肾部位需要挡铅遮盖。如肺部转移灶范围较小时,可以对肺部转移灶设野行体外照射。(2)腔内放射术前采用遥控后装腔内放疗。剂量:以子宫颈癌腔内放疗的参考点(A点)为准,以15~20Gy为宜,最好能使子宫得到均匀分布的剂量。术后阴道残端有肉瘤残存时,在体外全盆腔照射之后,可与盆腔四野照射同时补充腔内放射,剂量参考点为黏膜下0.3cm,可给予总量24~30Gy,分3~5次完成,间隔为4~7天,4.孕激素类药物治疗适应证: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注意事项:应长期应用,一般主张1年以上。常用药物:(1)醋酸甲地孕酮口服,长期维持。(2)甲羟孕酮口服,长期维持。(3)己酸羟孕酮肌注,或改上述口服药长期维持。对孕激素受体阴性者,先应用他莫昔芬,增加肿瘤对孕激素类药物的敏感性,然后再应用甲羟孕酮(MPA)或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