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心病中特殊情况的诊断
小儿先心病中特殊情况的诊断
1.X线检查诊断小儿先心病
①冠状动脉-右心及肺动脉瘘是小儿先心病中的特殊情况,血流动力学上属心底部左向右分流。X线表现按其分流量的大小,肺血可呈不同程度增多,一般为轻~中度增多,心脏增大以左室为主,常伴左房或右室增大,主动脉升弓部常较膨凸。少量分流者可属正常范围。
②冠状动脉-左侧心腔瘘,则无肺血增多征象。冠状动脉-左室瘘,在血流动力学上相当于主动脉瓣反流。分流量较大者心脏多呈“主动脉”型,左心室中至高度增大,主动脉升弓部膨凸,心脏搏动增强,呈“陷落脉”。
③小儿先心病中的某些病例迂曲扩张的冠状动脉(尤其右侧),可构成心影边缘或形成向外的异常膨凸。少数病例瘤样扩张的冠状动脉可见钙化。
2.超声心动图检查二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清楚地显示扩张的冠状动脉,并追踪冠状动脉的走向,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发现瘘口的所在部位,所以二维超声心动图与彩色多普勒相结合,能准确地诊断小儿先心病的特殊情况。
3.心电图检查小儿先心病特殊情况时,分流量较大者可见左室高电压、左室肥厚及双室肥厚。瘘口在右心室者,有右心室肥大。分流入右心房者,常有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瘘虽然有潜在性心肌缺血,但在心电图中有ST、T改变者并不多见。
4.心导管检查瘘口所在的分流的心腔血氧含量增加。特别在右心系统者,可发现右心房、右心室或肺动脉血氧含量增加,表示有分流存在和所在的水平。同时可测出其分流量的大小。并可测肺动脉压力有否升高。
5.心血管造影检查升主动脉造影应属首选,粗大的冠状动脉瘘则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的主要征象:
①受累冠状动脉多明显迂曲扩张或呈瘤样扩张形成梭囊状动脉瘤。与心腔或大血管相通的瘘口,一般为一个,该处呈瘤样扩张,少数可见两个或以上的多瘘口。
②某些冠状动脉瘘冠脉尤其分支不扩张或轻度迂曲扩张,末端借多发的微小血管网与心腔连通。
宝宝有心脏杂音不一定是先心病
一般来说,按病情轻重不同,先心病会不同程度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降低抵抗力,而且,一部分先心病患儿的病情是随年龄发展的,如不及时治疗,随着肺动脉压力增高或心脏增大,到了晚期便会失去治疗机会。资料表明,先心病患儿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到1岁时有一半死亡,到2岁时有2/3死亡。
出现心脏杂音不等于确诊先心病
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体征是心脏杂音,如果得知小儿的心脏出现杂音,相信会让很多家长心生恐惧。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不仅仅听心脏杂音,还必须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方能确定诊断,必要时还需进一步做心血管造影以确诊。
在新生儿时期有半数以上孩子的心脏都有柔和的杂音,但以后确诊有心脏病的(3个月以后)只占1/7,因此,家长不必听见小儿出现心脏杂音就过度惊慌。
心脏杂音的两种类型
心脏杂音是指正常心音之外持续时间较长的声音。小儿心脏杂音不一定都是病!小儿的心脏杂音有两种情况,一是生理性杂音,二是病理性杂音。
小儿先心病的诊断方法
小儿先心病是先天性畸形中非常多见的疾病,随着小儿先心病诊断方法与手术技术的发展,当今多数的小儿先心病都能够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满意的手术治疗效果,预后较前有明显的改观。小儿先心病轻者没有症状,往往会在查体时才被发现,然而病情严重者会在剧烈活动后发生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等现象。
首先应先考虑有无心脏病临床上出现发绀、充血性心力衰竭及粗糙响亮Ⅲ级以上心脏杂音伴震颤等表现的均高度提示心脏疾患的存在。发绀出现在新生儿期尤应注意与呼吸道、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及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发绀相鉴别。前两种发绀的发生多因肺部换气不足所致,故吸入100%氧气后发绀可减轻。血红蛋白异 常如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则可通过分光光度比色检查或静脉注射亚甲蓝后发绀缓解而确诊。
应与后天性心脏病鉴别下列几种情况提示先心病的可能。
(1)自幼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活动后气促史及生长发育落后。出生后或婴儿期即已出现响亮的心脏杂音。
(2)体格检查中发现持续发绀伴杵状指趾。心脏杂音以胸骨旁左缘最响,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减弱或分裂。
(3)心电图示心室肥大及有收缩期或舒张期负荷过重征象等。
(4)X线显示肺充血或肺缺血、主动脉结扩张或缩小、肺动脉段突出或凹陷等。
顺序分段诊断方法是在明确有先心病后,参照van Praagh提出的顺序分段诊断方法可对先心病进行诊断。完整的先天性心脏病顺序分段诊断包括心房、心室及大动脉3个节段的位置异常的判断及房室间、心室大动脉间两个连接异常的判断以及心脏位置及合并畸形的诊断等。
绝大部分正常人的右侧胸、腹腔器官在右侧,左侧器官在左侧。解剖右心房在右侧,解剖左心房在左侧,称为心房正常位。一般情况下,胸腹腔脏器位置与心房位置有较高一致性,可以根据X线胸片上肝脏及胃泡位置确定心房位置正常或反位,如肝脏及胃泡在正常位置提示心房正位,反之亦然。内脏异位时大多数肝脏为居于中间呈水平位,少数仍可呈正常位置或反位。
孕期前三月防小儿先心病的关键
孕期头三个月是胎儿心脏形成的关键时期,若此时感染流感、风疹、腮腺炎等病毒,接触x射线、同位素、放射性元素等放射性物质,或服用致畸药物,过度饮酒或缺乏某些营养素等,就有可能影响胎儿心脏发育,导致先心病。
救治:越早手术效果越好
其实,小儿先心病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治之症,先心病患儿都有机会通过手术恢复健康。安琪教授指出,“心脏外科发展到今天,已达到很高水准。几乎所有的先心病,只要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都能得到良好的手术治疗。”
“先心病总的治疗原则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绝大多数先心病患儿经及时、有效治疗都能痊愈,完全能和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和生活。”先心病手术量国内居首。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先心病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我国每年有超过150000病人进行心脏手术。其中,先心病手术高居首位,占总体的60%~65%。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约为0.7%,60%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紫绀性先心病中法洛氏四联症占50%以上。目前,先心病治疗的外科手术手段主要有早期手术、杂交手术、经右侧开胸小切口、体外循环不停跳手术、胸腔镜手术等。
据小儿心血管病专家介绍,要预防和减少先心病的发生几率,孕期的妇女,特别是妊娠三个月以内的孕妇生活状况至关重要。在此期间,孕妇要防止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尤其是预防感冒等多种传染病发生;有合理饮食和运动锻炼,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同时,妊娠期间的孕妇切忌乱服药。有些孕妇认为感冒或发烧是小病,便自己去药店买一些药服用,这样做会有一些潜在的危害影响腹中胎儿。高龄产妇妊娠也存在一些危险,因为有些遗传因素会影响胎儿的基因和染色体,从而增加新生儿患先心病的几率。
要最大限度减少先心病发生,安琪教授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6点:认真对待婚检,对有糖尿病、癫痫等疾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怀孕时间;女方怀孕前应适当增加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孕前及孕期,夫妻双方都应戒烟、戒酒;长期接触放射线或接受放射线治疗者,要在脱离放射线至少半年后再考虑妊娠;经常接触各种农药、化学药物的妇女应加强防护;不用或少用四环素、磺胺和激素等有可能致畸的药物,且不用含激素的化妆品;妊娠早期注意预防感冒、风疹等疾病;孕期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服用。
1944~1958年是先心病手术的起步阶段,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首任院长吴英恺院士于1944年做了第一例动脉导管未闭的结扎术,接着1945年在上海完成第一例Blalock分流手术,1958年苏鸿熙教授完成第一例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心外科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85年,小儿先心病的研究由简单的疾病向复杂的病种过渡,由大儿向小儿和婴儿过渡。80年代,全国16个省市103个心脏病中心联合成立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新技术、新知识的普及教育,把中国小儿心脏外科提升到了新台阶,1981年在北京召开的心血管外科国际研讨会上,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也促进了中国小儿心脏外科的发展。
小儿心肌炎切勿与心肌损伤混淆
小儿心肌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该疾病的症状表现有很多,如多汗、苍白、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精神不振等,不仅给患儿的身体造成严重侵害,同时给患儿的家庭也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该疾病的症状时,还需及时带孩子就医诊治。此外,小儿心肌炎切勿与心肌损伤混淆,以免误诊误治,对病情不利。以下是相关内容介绍。
小儿心肌炎患者,往往先出现感冒症状,如发烧、咳嗽、咽痛、流涕、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些还有关节痛、肌肉痛。慢慢地这些症状逐渐好转或消失,而心脏异常的征象开始出现:心跳加快或明显减慢,或者出现停搏,不规则。小儿心肌炎宝宝的精神萎靡、脸色苍白、无力、多汗,食欲不振或反复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或诉说头痛、头晕、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或疼痛。严重者还可见到脸面浮肿、不能平卧、气促等心脏功能不全的表现。
所谓心肌损伤是指心肌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心电图正常,临床上够不到诊断小儿心肌炎的标准而做出的临时性诊断,并非一种单独的疾病,往往伴随有其他疾病,随着原有疾病的痊愈,多数会在10天左右痊愈,不像小儿心肌炎需要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治疗,所以家长也不必为此过分担心。
心肌损伤并不等同于小儿心肌炎。其实把两者分开并不难,心肌损伤往往没有临床症状,仅是因为其他疾病查心肌酶被发现,可经短期的营养心肌治疗而治愈;小儿心肌炎则除心肌酶增高外往往有心电图的异常如早搏等,还会有心脏扩大甚至心功能不全,往往有乏力、胸闷、胸痛等不适,心肌酶很难在短期内恢复正常,常常反反复复,需要较长时间的营养心肌等治疗才能治愈。
以上就是关于“警惕 小儿心肌炎切勿与心肌损伤混淆”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对大家的了解有帮助。小儿心肌炎给患儿造成的危害性比较大,该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对于其预后是很关键,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该疾病的症状时,还需及时带孩子就医诊治。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不能只凭心脏杂音确定,因杂音分生理性杂音(功能性),指心脏无病损的杂音;另一种为器质性杂音,说明心脏有损害的杂音。尤其新 生儿时期半数以上都有柔和的杂音,但以后确诊有心脏病的(3个月以后)只占1/7。7~12岁儿童约30~40%心脏有杂音,青春期以后就会逐渐消失了。 所以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必须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调光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方能确定诊断,必要时(手术前)还需进一步做心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 等等。
可以引起胎儿心脏发育障碍的因素很多。母亲怀孕第2周胎儿心血管系统开始发育,心脏由一个直管道逐渐发育成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如果在这段时期遇到一些不良刺激,就可能障碍胎儿心脏的正常发育,导致心脏畸形。
如果在母亲怀孕早期(2个月内)患流行性感冒、风疹、腮腺炎、柯萨奇病毒感染等疾病,就可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导致心脏畸形。母亲服用镇静剂、四环素 类药、抗癌药或母亲患糖尿病、高血钙以及其它慢性疾病引起宫内缺氧,并与放射性物质接触等都可使小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因此母孕期必须避免这些不利因素的发 生。
小儿先心病怎样诊断检查
1、心电图检查:
能反映出小儿先心病患者的心脏位置、心房、心室有无肥厚及心脏传导系统的情况。
2、X线检查:
可有肺纹理增加或减少、心脏增大。但是肺纹理正常,心脏大小正常,并不能排除小儿先心病。
3、超声检查:
对心脏各腔室和血管大小进行定量测定, 用以诊断心脏解剖上的异常及其严重程度,是目前最常用的小儿先心病的诊断方法之一。
4、心脏导管检查:
是小儿先心病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决定手术前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通过导管检查,了解心腔及大血管不同部位的血氧含量和压力变化,明确有无分流及分流的部位。
5、心血管造影:
通过导管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而 又需考虑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作心血管造影。将含碘造影剂通过心导管在机械的高压下,迅速地注入心脏或大血管,同时进行连续快速摄片,或拍摄电影,观察造影 剂所示心房、心室及大血管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有无异常通道或狭窄、闭锁不全等。
6、色素稀释曲线测定:
将各种染料(如伊文思蓝、美蓝等),通过心导管注入循环系统的不同部位,然后测定指示剂在动脉或静脉血中稀释过程形成的浓度曲线变化,根据此曲线的变化可判断分流的方向和位置,进一步计算出心排血量和肺血容量等。
7、多拍螺旋CT:
目前常用的有非创伤性的多拍螺旋CT有助于诊断小儿先心病。根据以上的病史、体检及特殊检查得出的阳性体征,加以综合分析判断,以明确小儿先心病的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对宝宝的危害
谈预防怀孕头三月远离化学物品,慎防病毒感染
先心病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引起胎儿心脏发育畸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明确的是女性在怀孕最初三个月如果遭遇病毒感染,胎儿发生心脏血管畸形的危险因素就会大大提高。风疹病毒是目前最为明确引起胎儿先心病的主要因素,因此,吴钟凯主任建议女性在怀孕最初三个月尽量避免病毒感染。专家指出,一般来说,在怀孕5-6个月的时候,经B超筛查胎儿的先心病。宝宝出生以后,根据病史、体征、胸部X线片和心电图检查,对常见的先心病一般可以作出诊断。
不经为干预半数先心病孩子活不到3岁
在健康人群眼里,先天性心脏病或许是“短命”的代名词。事实上确实如此,一些复杂的先心病,如果不经过人为干预,大部分患儿活不到3岁,其死亡率极高。在新生儿出生缺陷中,发病率最高的就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影响新生儿期和儿童期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广东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先心病患病率大概为千分之六至八,广东又是人口大省,粗略统计下来,广东省每年出生的先心病患儿就有1万多人。
大多数先心病病情较轻,手术能根治
“先天性心脏病复杂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先心病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等,这四种几乎占了所有先心病的80%以上。”吴钟凯教授在接受家庭医生在线采访时指出,由于先心病患儿在胎儿时期心脏和大血管发育异常导致先天性血管系统畸形,与同龄孩子相比,他们身体虚弱,容易出现反复感冒。随着小儿心脏外科的飞速发展,不仅常见的先心病可以得到准确的诊断,而且大多数可以得到彻底根治。
拒绝矫枉过正,小儿先心病手术并非越早越好
“原则上小儿先心病及早手术治疗效果越好,”吴钟凯教授指出,小儿先心病并不是不治之症,大部分先心病患儿都能通过手术有效治疗和痊愈,能完全和正常人一样学习和生活。然而,目前在孩子是否及早手术的问题上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情况,一种是希望“等孩子大一些再做”,结果一拖拖到五六岁,孩子病情越来越严重,也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期。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家长认为手术越早越好,希望孩子一出生后就急着进行手术治疗干预。
小儿心肌病的诊断及检查
1、心电图。常有以下几种改变:①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导联(I、II、aVF、V5)ST段下移或抬高,T波低平、双向或倒臵,具有动态改变且持续4天以上;②QRS低电压;③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阻滞、束支传导阻滞;④各种类型的频发早搏,以室性早搏最常见,也可见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扑动、房性颤动等;⑤窦性心动过缓。
2、病原学检查。有条件的医院可行病原学检查,寻找病毒感染的依据,早期可从咽拭子、粪便、血液、心包液中分离出病毒,但需结合血清抗体测定才有意义,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或病程早期血中特异性IgM抗体滴度在1:128以上均有诊断意义。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病毒核 酸探针原位杂交法自血液中查到病毒核酸可作为某一型病毒存在的依据。
3、动态心电图。有明显心律失常如频发早搏、传导阻滞者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观察早搏次数、心率次数、传导阻滞类型及发生时间等,以指导治疗。
4、超声心动图。轻者可无异常,异常者常表现为心脏扩大(早期常表现为左房扩大)、心肌动度减低,可合并心包积液(心包内液性暗区深度超过2mm) 。
小儿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如下:
1、无明确的病毒性心肌炎史。
2、排除其它已明原因的心脏病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可能。
3、多见于3岁以上的小儿,部分病儿可有阳性家族史。
4、下列各项至少一项阳性:
(1)昏厥史同时心脏大。
(2)心脏大。
(3)充血性心力衰竭无其它原因可查。
(4)体或肺静脉栓塞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
(5)ECG有ST—T变化或各种心律失常无其它原因解释。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危害
我国先心病发病率高达0.8%,按病情轻重不同先心病会不同程度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降低抵抗力,病情严重的孩子生命受到威胁。
我国仅仅只有2成先心病患者能够接受治疗,这些孩子不经治疗大约有一半会在3岁之内死亡,目前先心病是全世界新生儿出生缺陷中致死致畸第一位疾病。
一些复杂的先心病,如果不经过人为干预,大部分患儿活不到3岁其死亡率极高。在新生儿出生缺陷中,发病率最高的就是先天性心脏病。
怀孕头三月感染病菌是引起先心病主要原因谈原因取消强制婚检与先心病发病率上升无明确关系
要时时注意宝宝的身体健康
尽管广东是地贫大省,但是近几年来广东0—5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已达5.4‰,取代了地中海贫血发病率高居全省出生缺陷的首位。先心病发病率上升是否与取消强制婚检有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主任吴钟凯在接受家庭医生在线采访时表示,目前没有一项数据表明先心病发病率上升与强制婚检有关。事实上,妇女怀孕的头3个月是胎儿器官的形成期,孕妇要特别注意保健,他呼吁准妈妈们应该加强围孕期的检查。
谈预防怀孕头三月远离化学物品,慎防病毒感染
先心病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引起胎儿心脏发育畸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明确的是女性在怀孕最初三个月如果遭遇病毒感染,胎儿发生心脏血管畸形的危险因素就会大大提高。风疹病毒是目前最为明确引起胎儿先心病的主要因素,因此,吴钟凯主任建议女性在怀孕最初三个月尽量避免病毒感染。专家指出,一般来说,在怀孕5-6个月的时候,经B超筛查胎儿的先心病。宝宝出生以后,根据病史、体征、胸部X线片和心电图检查,对常见的先心病一般可以作出诊断。
不经为干预半数先心病孩子活不到3岁
在健康人群眼里,先天性心脏病或许是“短命”的代名词。事实上确实如此,一些复杂的先心病,如果不经过人为干预,大部分患儿活不到3岁,其死亡率极高。在新生儿出生缺陷中,发病率最高的就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影响新生儿期和儿童期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广东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先心病患病率大概为千分之六至八,广东又是人口大省,粗略统计下来,广东省每年出生的先心病患儿就有1万多人。
大多数先心病病情较轻,手术能根治
“先天性心脏病复杂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先心病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等,这四种几乎占了所有先心病的80%以上。”吴钟凯教授在接受家庭医生在线采访时指出,由于先心病患儿在胎儿时期心脏和大血管发育异常导致先天性血管系统畸形,与同龄孩子相比,他们身体虚弱,容易出现反复感冒。随着小儿心脏外科的飞速发展,不仅常见的先心病可以得到准确的诊断,而且大多数可以得到彻底根治。
拒绝矫枉过正,小儿先心病手术并非越早越好
“原则上小儿先心病及早手术治疗效果越好,”吴钟凯教授指出,小儿先心病并不是不治之症,大部分先心病患儿都能通过手术有效治疗和痊愈,能完全和正常人一样学习和生活。然而,目前在孩子是否及早手术的问题上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情况,一种是希望“等孩子大一些再做”,结果一拖拖到五六岁,孩子病情越来越严重,也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期。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家长认为手术越早越好,希望孩子一出生后就急着进行手术治疗干预。
小儿先心病幼儿的预防很重要
预防小儿先心病首先就是要预防病毒感染。现在孕妇一般年龄较大,加上工作忙碌,事业有压力,人本身的抵抗力弱,就容易造成感冒,这种病毒感染本身就会引起胎儿心脏畸形。孕妇因感冒等症状去医院检查,X光、透视等检查使胎儿无形中接触射线,也容易造成小儿先心病,而且现在的药物中有60%~70%可能导致胎儿心脏畸形。其次是预防饮食影响造成胎儿小儿先心病。很多孕妇怀孕时有早孕反应,胃口不好,就喜欢吃一些成品的食物(如罐头等),而这些食品中含有的防腐剂、色素等化学物质往往有致畸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人工饲养的禽蛋等也含有大量激素,还有很多孕妇容易偏食,造成营养不均衡,这些都容易对胎儿心脏造成致畸作用。
小儿先心病可能由外界环境造成。随着现在社会发展,我们生活的大气环境却污染愈来愈重,加上电脑、手机的普及,孕妇整天对着这些现代化的仪器,也容易造成胎儿心脏致畸,还有一些从事特殊工作,与化工产品、射线等经常打交道的,也容易造成胎儿心脏畸形。
由于不明确先心病的成因,因此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做好以下方面能减少小儿先心病的发生。
首先,某些子宫内的病毒感染所致先天畸形多伴先心病,如风疹病毒综合征。因此妊娠期尤其妊娠早期预防病毒感染是重要措施。妊娠期服用某些药物可导致心脏畸形。
第二,糖尿病、癫痫等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结婚、怀孕时间。女同志应在妊娠前适当增加营养,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抗病能力。
第三,长期接触放射线或接受放射线治疗者要在脱离放射线半年后再妊娠。
第四,经常接触各种农药、化学药物的妇女应加强防护措施,不用或少用四环素、磺胺、苯丙胺、孕酮类、雌激素类、抗惊厥(如何治疗惊厥)药和激素类药物,不用含激素的化妆品。
第五,母亲酗酒,婴儿可患酒精中毒综合征,常伴发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法洛氏四联症等,因此夫妻双方都应戒烟戒酒。
此外,如果父母曾患先心病,或曾有患小儿先心病的子女,再妊娠时提倡做胎儿超声心动图,以利于早期检出患先心病的胎儿,若为复杂或难治性先心病可考虑早期引产。
引起小儿先心病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小儿先心病的原因很多,可能和母亲怀孕期间的健康和营养状况有关,母亲在怀孕的最初3个月内患病毒感染,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等,可能影响胎儿的心脏和大血管的发育,形成先天性心脏病或同时合并有其他方面的畸形。母亲怀孕期间患有内分泌疾病;接受放射线的照射或其他药物、毒物的作用,也可能引起胎儿心血管的畸形。另外,高原地区缺氧的环境、家族、遗传因素等,也可能是发生的原因。
引起小儿心脏发育畸形的根本原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但归纳起来肯定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一、胎儿心脏某部分发育到较低的阶段即停止,或由于发育的过程中发生了轴转的错误,如大血管易位。
二、小儿出生后,仍长期留存一部分胎儿期所需要的特殊心血管通路,如动脉导管未闭等。
三、母亲的疾病往往影响胎儿发育,母亲在妊娠最初3个月内被病毒感染,尤其是风疹病毒,则小儿易发生心脏畸形。
四、母亲在怀孕期间吃了某些药物,也可以导致胎儿心脏畸形。
五、某些可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因素。
小儿先心病的检查诊断有哪些
不管是对于小儿先心病患儿还是正常人而言,心脏和大血管都是纵隔内的主要器官,由于与周围肺组织形成良好的天然对比,平片可以清楚地显示小儿先心病患儿的心脏和大血管的轮廓、位置和大小,并能显示肺内血管的粗细及走行,也能了解小儿先心病患儿心脏与腹部内脏的关系。由于其他辅助检查的发展,使胸部X线检查的作用已明显减少,但仍在小儿先心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位置。
心胸比例仍是目前粗估心脏大小的方法,正常C/T(心胸比例)应≤50%.如增大应考虑有小儿先心病可能,需进一步检查。心影外形是另一重要所见,如肺动脉段园隆、右心扩大,常见于房间隔缺损或肺动脉瓣狭窄。如肺动脉段园隆,左心扩大,常见于室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一些特殊心脏外形如“雪人征”,多为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靴形心”多见于法乐氏四联症及肺动脉闭锁,“斜卵形心”是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特征等。
小儿先心病患儿心脏的位置是左位、右位、还是中间位,是根据心尖指向左侧、右侧还是中间决定的,分别称为左位心、右位心及中位心。正常心脏位置应主体在左侧胸腔,心尖指向左侧,如果打开胸腔应该首先看到的是位于前面的右心房、右心室,翻过来才能看到后面的左心房、左心室。心尖指向右侧或中间肯定是异常的。但如果心尖指向左侧,左心房、左心室在前面,右心房、右心室在后面,也是不正常的,多伴有完全性内脏转位或不同程度的内脏异位,此时称左旋心,或称单发左位心。心脏位置在右侧,亦有镜面右位心及右旋心之分,镜面右位心指心脏虽在右侧,但右心房、右心室与正常心脏一样在前面,但与正常心脏不同的是右心房、右心室位于左心房、左心室的左面,如同正常心脏在镜子里照出的一样,同时合并内脏转位,故得其名。右旋心是整个心脏向右后旋转180°,心尖指向右侧,右心房、右心室仍在左心的右侧,只是转到了心脏的后面位置,此时不合并内脏转位,故又称单发右位心,但心脏“右位”的程度一般不如镜面右位心。所谓中位心,系指心尖居中,室间隔几成矢状位左右心室并列,心房和心室的位置正常或转位,前者可由肝和胃泡的关系间接推断,这是一种罕见的小儿先心病的心脏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