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痛经的中医认识

痛经的中医认识

痛经是妇科疾病当中常见的一个多发病,它的病因很多,病机很复杂,这个病多半发生在年轻女性,特别是原发性闭经。一般都是少女月经来了以后,就开始痛经,它表现为经期或者是月经前月经后出现周期性的下腹部疼痛,如果是痛的比较剧烈,甚至可以晕厥,有些女性还会伴随全身的症状,比如头痛,胃痛,还有呕吐,甚至腹泻,肛门坠痛,以上这些一般都叫痛经。

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痛经,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首先,不通的原因:第一,中医强调气血运行,如果气血不通,女性就容易伤肝,容易情绪刺激,那么肝气郁结,就会气滞血瘀,气血就会运行不畅通,不畅通就会引起痛经。例如女性家里出了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吵架以后,就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通,就造成了痛经;第二,寒凝侵袭,如果下雨天淋了雨,或者受寒感冒了就会痛经。这是因为血遇到热才会沸腾,它就运行畅通,如果遇到寒它就凝滞,它就运行的很慢。张教授举例为证,下雪天到外面跑一趟,血就会有一些凝滞,脸色为青紫的,如果在火炉旁边烤火,脸就是红的,血液循环会很快。不荣则痛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月经出现后,由于气血不够,不能荣养这个冲脉、任脉、子宫,就是没有荣养气血,运行就会不畅通。就是大病久病以后,或者产后倒流血,它的血亏了,血不够了,所以它就营养不了子宫,冲脉,任脉,所以来月经的时候就疼痛,这种痛多半是在月经完了以后痛;第二,如果平时流产次数太多,多产,房劳,伤了肾精,精液不够,肾精不够,血也亏了,那胞宫里边就空虚,冲脉、任脉就没有营养,所以就会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分两步:第一步,行气活血止痛,不管是寒痛,气滞痛或者是别的痛,都是运行不畅通,所以都要行气活血止痛,目的就是减轻患者的疼痛,第二步,就是辨证论治,什么原因引起的,就叫辨证论治,找它的原因,来辨证论治,慢慢的治。(编辑:何佳敏)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从中医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肝脏主疏泄,肝脏藏血,如果这些功能不行了,我们的肝就逐步逐步走上了肝癌。最后走上衰竭,和我们的心衰,肾衰其实道理一样。越来越多患者会选择中医中药的方法来治疗肝癌,在我国中医治疗肝癌颇受欢迎,那么我们中医博大精深,是否古代就有了肝癌的研究呢?

中国古代,大概也是有肝癌的。当然,还没有从出土的尸体中发现过肝癌。

至于肝癌常见的其他症状,像黄疸、腹水,中医书中也早有描述。黄疸都归于“黄疸门”中,腹水则称为鼓胀。

从中医古籍中,可以发现一些类似有癌征候的描述。在中医最早的一些书籍中,描述一种叫“息贲”的病,它的征候是:“在右胁下,覆大如杯”。还有一处叫“肥气”的病,也是“在胁下,若覆杯”。很可能都是描写肝区的肿块。

中医历代的书籍中,还有一些医案,也很像肝癌。大约在元代,十三世纪时,有一位名医叫罗天益,他治疗过一位病人。“病积”,也就是有腹部肿块的意思。症候是“脐左连胁如覆杯”,有一个较大的腹块。“腹胀如鼓,有青络脉,喘不能卧”,指出腹水很多,已经不能睡平,腹壁可见明显的静脉。“自利完谷”,腹泻得厉害。“日晡潮热、夜有盗汗”,很像肿瘤热。肝癌的肿瘤热,常见的就是下午发热,夜间大汗出。

再举一个例子。清代雍正、乾隆时一位医生,叫陈士铎,他记载了一个病例。病情是“胁痛之极,手按痛处不可忍”,还有“两胁胀满”、“发寒、发热”。他称这种病叫“肝痛”,认为是“肝叶生疮”。当然,都没有病理,那时候也不会有。事实上,原发性肝癌没有经过探查而要有病理证实,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的事。尽管没有病理,但症候是像的。更重要的是,治疗这类病的一些原则,确实还在目前的临床上应用。

上面所举罗天益的一个例子,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治疗原则,叫做“养正积自除”。这是在金元时代,他们那个学派所提出的一个观点和治则。

多数肝癌病人,确实就是“虚中有积”。也就是身体脏器虚损,而又有“积”――癌肿。癌病人的虚,在其初起和中晚期,以脾虚为主。因此健脾治疗,在肝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脾虚,所以有胃口不好、消化不良、腹泻便溏。脾虚会引起“气滞”,而有腹胀、胁痛等。脾虚气滞又会引起“湿”、“热”,而有肿瘤热、黄疸之类。也会有“血瘀”,而有肝区疼痛,手不可按的情况,已是相当后期了。治疗就是根据这些病机变化。以健脾为主,同时再配合理气,或者化湿、清热等药物。

治疗肿瘤,中医有很多治则。而治疗肝癌,“养正积自除”是最主要的一个治则。为什么呢?可以再引一段罗天益的话:“养正积自除,犹之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今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而且《内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满实中有积气,大毒之剂尚不可过,况虚中有积者乎?”

小编提醒肝癌患者不要紧张,不要有压力,首先我们要从心态上来藐视它,到正规的医院去接受正规的治疗,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生活中的细节,这样有利于病情的好转。相信会有治好的一天。

中医对沙眼的认识

中医将沙眼分为肝肾亏损型、气血两亏型和风邪外袭型,前者表现为流泪清稀,视物模糊,伴头痛、耳鸣或腰酸不适;气血两亏型常见流泪,长时间看东西伴有面色不佳,易忘事,疲乏无力,或见于产后妇女;风邪外袭型表现为平时两眼干涩不适,有风时眼泪增多,伴有头痛。对肝肾两亏损型可选用明目地黄丸、杞菊花地黄丸等,1丸/次,2次/日;外敷拨云眼膏、风火眼膏、马应龙八宝眼膏等。对气血两亏型可服十全大补丸(煎膏)和人参养荣丸(颗粒、片、煎膏、酒),1丸/次,2次/日。对风邪外袭型可服明目上清片,14片/次,2次/日。

中医对颈椎压迫神经性头痛的认识

1.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发为头痛。外邪中以风邪为主,因风为阳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但“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常挟寒、湿、热邪上袭。

2.情志郁怒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

3.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水津,聚而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清窍为痰湿所蒙;或痰阻脑脉,痰瘀痹阻,气血不畅,均可致脑失清阳、精血之充,脉络失养而痛。如丹溪所言“头痛多主于痰”。饮食伤脾,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不足以充营脑海,亦为头痛之病因病机。

4.内伤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不愈,产后、失血之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可致头痛。此外,外伤跌扑,或久病人络则络行不畅,血瘀气滞,脉络失养而易致头痛。

中医如何认识甲亢

甲亢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多食、消瘦、怕热、多汗、心悸、手抖、易怒、突眼、甲状腺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基础代谢率增高,血中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吸131碘率增高等。该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更多见于青年及中年女性,女性甲亢病人是男性的4~6倍。

发生甲亢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由以下四种情况造成的:一是甲状腺自身发生病变肿大,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如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甲状腺长有结节的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二是甲状腺炎或甲状腺肿瘤导致甲状腺细胞被破坏,甲状腺激素释放进入血液;三是过多地服用了含碘的药物或食物引起的碘甲亢,或过多服用了甲状腺激素引发甲亢;四是继发性甲亢,主要见于头部垂体瘤,导致垂体前叶分泌过多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过度刺激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占80%~90%,其次是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各种甲状腺炎。

痛经中医处方

方1 理气活血方

当归12克、桃仁9克、郁金9克、莪术6克、乳香9克、没药9克、川芎6克、附香12克、乌药12克、延胡索12克、柴胡6克、枳壳12克、失笑散30克(包煎)。月经来潮前开始服药,至经行后第二天停药,每个月经周期用药5剂为一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疗效观察:用理气活血方治疗痛经104例,其中年龄最小15岁,最大46岁。病程短者1年以内,长者8年。治愈75例,显效23例,有效率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

处方来源:摘自杂志 江苏中医 1997,18(8)

方2 调肝止痛汤

醋炒柴胡、酒炒赤芍、白芍、当归、川芎、炒枳壳、制香附、延胡索,郁金、五灵脂、蒲公英各10克,炙甘草6克。每日一剂。煎服两次。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疗效观察:用调肝止痛汤治疗痛经180例,其中已婚79例,未婚101例,年龄最小16岁,年龄最大40岁,痊愈135例,好转36例,无效9例。

处方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5,14(4)

方3 痛经汤

柴胡6~10克、白芍10~15克、蒲黄10克、无灵脂10克、丹参10~15克、香附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甘草3克。经前一周服汤药,平时亦可服丸药,如乌鸡白凤丸等,配合治疗,效果更佳。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疗效观察:治疗痛经30例,其中原发性痛经24例,继发性痛经6例,总有效率为86%。

中医对尿崩症认识

中医学虽无“尿崩症”之命名,但是古代医学典籍《外台秘要》引《古今尿验》中有类似此症的记载:“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皮甘者,皆是消渴病也。”《诸病源侯论》说:“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寒,不能约水故也。”临证中,此类病人多无“尿甘”之征象,只是饮多、溲多。因此,认为此病乃是属于下焦虚寒,膀胱不能制约,肾关门不利之尿崩症。

《内经》指出“肾为胃之关”,脾阳有赖肾阳之熏蒸而腐水谷。故患者多神疲畏寒,主要为精血不衰虚,阳气不得温养之故。肾阳虚弱,下焦虚惫,肾之摄纳不固,约束无权而见小便频繁,饮多溲多。形体衰弱、头晕腰酸、两足无力为肾气疲惫,外不能充盈肌肤,内不能输步气血,舌质多淡、脉沉细,尺脉尤甚,均为肾气虚弱之症。《仁斋直指方》云“下焦虚寒,不能温制水液,则苗出不紧”。此病乃属肾阳虚衰,下脚虚寒。

所以,在治疗终以《景岳全书》中的“巩堤丸”治疗。因为本药丸中以大量的温肾固涩药,治肾阳虚衰关门不利之症颇为合拍。因此,在采用原方的基础上加以山药、党参以补原方不足,加以益气健脾之功。脾气健旺,命门火足,肾气充盈,膀胱自藏,小水的制,故堤围既固,洪水无以泛滥成灾。

尿崩症一烦渴狂饮、尿频量多为主要特征,病程久者可伴体形消瘦、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皮肤干燥、毛发枯黄、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耳鸣耳聋、腰膝酸痛、肢体麻木、心悸怔仲、大便秘结或五心烦热,男子阳痿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甚者神昏谵语、昏睡不醒等临床表现。辨证当分为阴虚燥热,但应区别孰轻孰重,治疗总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固肾缩尿为为法,若阴伤及阳者,鉴于益气温阳。

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健脾补肾、补气生津、滋阴助阳、益气固涩。

痛经中医治疗

(1) 气滞血淤: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坐卧不宁,月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平时烦躁易怒,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黯或舌边有淤斑淤点,脉弦或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淤止痛。方药:枳壳、元胡、乌药、制香附、当归、川芎、红花、丹皮、炒五灵脂各,O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调经姐妹丸。

2)寒凝血淤: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痛减,拒按,经量少,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畏寒肢冷,舌质紫黯或有淤斑淤点、苔白滑,脉沉弦或沉紧。治法: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方药:炒小茴香、干姜、肉桂、川芎、生蒲黄(包)、五灵脂、元胡、制没药各10克,当归、赤芍各15克。

经期小腹胀的注意事项

妇女在每次经期前或经期后,出现小腹胀痛,甚者感到恶心、呕吐、无法正常作息,在中医称为痛经。中医认为,月经来潮,冲、任、气、血变化急剧,血海由满而盈,由盈而溢,由溢而虚,此时若体质上有寒热虚实偏盛,就易受外邪侵入,加上器质性的因素干扰,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失於濡养,形成不荣而痛。

自月经初潮起,就应学习、了解一些卫生常识,对月经来潮这一生理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恐惧及紧张心理,可预防原发性痛经产生或提高痛阈减轻疼痛程度。注意经期及性生活卫生,防止经、产期间上行感染,积极预防和治疗可能引起经血潴留的疾病。

经期应注意保暖,忌寒、凉、生、冷刺激,防止寒邪侵袭;注意休息、减少疲劳,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应尽量控制剧烈的情绪波动,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平时要防止房劳过度,经期绝对禁止性生活。

经期要注意饮食调理,经前和经期忌食生冷寒凉之品,以免寒凝血瘀而痛经加重;月经量多者,不宜食用辛辣香燥之物,以免热迫血行,出血更甚。而且注意别滥用药,应根据痛经的原因,辨证施治。

痛经的中医认识

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痛经,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首先,不通的原因:第一,中医强调气血运行,如果气血不通,女性就容易伤肝,容易情绪刺激,那么肝气郁结,就会气滞血瘀,气血就会运行不畅通,不畅通就会引起痛经。例如女性家里出了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吵架以后,就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通,就造成了痛经;第二,寒凝侵袭,如果下雨天淋了雨,或者受寒感冒了就会痛经。这是因为血遇到热才会沸腾,它就运行畅通,如果遇到寒它就凝滞,它就运行的很慢。张教授举例为证,下雪天到外面跑一趟,血就会有一些凝滞,脸色为青紫的,如果在火炉旁边烤火,脸就是红的,血液循环会很快。不荣则痛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月经出现后,由于气血不够,不能荣养这个冲脉、任脉、子宫,就是没有荣养气血,运行就会不畅通。就是大病久病以后,或者产后倒流血,它的血亏了,血不够了,所以它就营养不了子宫,冲脉,任脉,所以来月经的时候就疼痛,这种痛多半是在月经完了以后痛;第二,如果平时流产次数太多,多产,房劳,伤了肾精,精液不够,肾精不够,血也亏了,那胞宫里边就空虚,冲脉、任脉就没有营养,所以就会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分两步:第一步,行气活血止痛,不管是寒痛,气滞痛或者是别的痛,都是运行不畅通,所以都要行气活血止痛,目的就是减轻患者的疼痛,第二步,就是辨证论治,什么原因引起的,就叫辨证论治,找它的原因,来辨证论治,慢慢的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认识

类风湿关节炎这个病名本身是西医的,所以说在中医里面,没有这样一个病名。那么在我们古籍所记载的,原来记载的痹证、历节还有尪痹,这类的病跟我们现代医学所说的类风湿关节炎是非常相似的。中华中医药学会,我们全国的学术组织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西医的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叫做尪痹。所谓尪痹的特点就是来自于《伤寒杂病论》里面所说的“身体尪羸,脚肿如脱”,也就是指这个关节的肿大变形,肌肉萎缩。

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作尪痹,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中医讲的痹证,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一级病名,只要有躯干或者肢体包括四肢,包括背部、颈部出现的以疼痛为主,伴有的酸楚症状,麻木,灼热,屈伸不利就可以属于痹证。那么大家也知道,能够出现这样一些表现的病非常非常多,所以作为一级病名在临床非常广泛,比如说最常见的像老百姓所说的骨质增生,也就是我们学术界说的骨关节炎,这就很多见了,还有骨质疏松对不对,也会出现这些症状,还有一些软组织风湿症,比如说网球肘,腕管综合征等等,颈椎病它都会出现这样的表现,这都属于我们的中医的痹病方面,具体到类风湿关节炎,这是痹病里面的一个有特定义殊的一个类型痹证,所以我们叫做尪痹。

类风湿关节炎在发病年龄上来说,这个病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从我们讲的最小的从两岁多的小孩,最多的到80多岁的老人才开始得病,都有。当然在高发年龄是在20—50岁之间,育龄期,就是说具备生育能力这个阶段,是个高发年龄。那么到了60岁以后,他又有个小的高峰。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临床上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症状特点。总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第一是对称性的关节肿胀疼痛,还有压痛。晨僵,而且多发生于小关节,就是手,还有双足足趾小关节。

那么,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有哪些呢?概括而言,中医讲病因,是在一定的体质虚弱的基础上,外界的风寒热、风湿热趁虚而入,留驻经络关节,而导致气血不通所致。这里面的分型大概分为:第一湿热阻络,第二寒湿阻络,第三寒热错杂,第四相对在我们科还有一些其他的大的医院里面,还有一个叫做毒热瘀痹,就是湿热成毒,因素程度不同,那么还有一个主要就是肝肾亏损,痰瘀阻络,大概分型就是这几个型。所以说在中医对这个病的治疗,我们说大概也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最基础的就是辨证论治。那么中医治疗除了这些辨证论治的措施以外,也会有一些个人的经验特色。

总体来说,早期发现,坚持长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还是可以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这个类风湿关节炎目前特别是近20年以来,大家的研究进展,只要掌握了它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样的方法,其实大部分病人控制的非常好非常理想。我们现在有一些病人经过这样的正规的治疗以后,可以停药甚至最长的可以8—10年都已经不发作,这样的比例可以达到30%了,所以说这个病,有的说是不死的癌症,那我认为这个病其实有一部分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中医对淋巴瘤的认识

淋巴瘤是现在社会上比较常见的肿瘤,一说是肿瘤,大家都害怕,有人甚至认为肿瘤就意味着死亡,实则不然。肿瘤也有良恶之分,良性肿瘤对人体的危害不大。恶性肿瘤只要是发现及时,治疗的及时也是没有生命危险的,淋巴瘤也是一样。那么淋巴瘤在中医和西医的认识是怎么样的呢?

中医是如何认识淋巴瘤的?

在祖国医学古籍中类似淋巴瘤病症的记载很多,如恶核、失荣、石疽、痰核等。其临床表现都与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瘤相似。淋巴瘤疾病初期,肿块皮色不变,无痛无 痒,中医认为这些病症属于阴疽范畴,多为寒痰凝滞或气郁痰结所致。随着疾病的发展,淋巴瘤病人还可出现血燥毒热、肝肾阴虚、气血双亏等证。因此,中医认为 淋巴瘤的发生与脏腑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等病机有关,病人的证型具有虚实夹杂的特点,临床上须根据具体病情辩证施治。

在西医上什么是淋巴瘤?

淋 巴瘤是指人体淋巴网状组织内正在发育中的或成熟的正常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网状细胞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病态新生物,医学上叫 做原发于淋巴系统的恶性实体瘤。人体淋巴组织具有免疫功能。因此,根据现代医学定义也可以把淋巴瘤看作是免疫系统的恶性实体瘤,简称淋巴瘤。其发病原因至 今尚未阐明。由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非常丰富,淋巴瘤病人的首发症状常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可为多发或单发。但淋巴结以外的任何部位如 脾脏、胃肠道等也可以成为淋巴瘤首发的部位。首发于淋巴结以外部位的淋巴瘤被称为结外淋巴瘤。如淋巴瘤累及骨髓或瘤细胞进入外周血则称为淋巴瘤伴有骨髓侵 犯或合并白血病。由于淋巴瘤为肿瘤性增生,其恶性程度和病程可因肿瘤的组织学特点而有很大差别,但其临床表现都很相似

通过上文的解释,大家知道了淋巴瘤在中医和西医上的表述是不一样的。中医认为淋巴瘤是脏腑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等病机引起的,而西医认为淋巴瘤与放射线、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因素引起的。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淋巴瘤都要及时的治疗,这是一致的。

大肠的中医认识

解剖学位置

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接肛门。大肠的上端称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的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大肠亦是一个官腔性器官,呈回环迭积之状,主要有传化糟粕与主津的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过肛门有节制的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道之官”之称。

2.大肠主津 :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是所谓的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机能失常

大肠传导糟粕机能失常,则出现排便异常,常见的有大便秘结或者泄泻。若有湿热郁结大肠,大肠传导机能失常,还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病症。

大肠主津机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病症,若是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者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中医怎么认识肥胖的

一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如食欲亢进,过食肥甘,湿浊积聚体内,化为膏脂,湿浊化热,胃热滞脾,形成肥胖,但长期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致脾虚不运,甚至脾病及肾,导致脾肾两虚,从而由实证转为虚证;而脾虚日久,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或土壅木郁,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脾病及肾,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可致水湿内停,泛溢于肌肤,阻滞于经络,使肥胖加重,从而由虚证转为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二是各种病理产物之间也可发生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痰湿内停日久,阻滞气血运行,可致气滞或血瘀。而气滞,痰湿、瘀血日久,常可化热,而成郁热,痰热、湿热、瘀热。

三是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它病。《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肥胖与消瘅等病证有关,极度肥胖者,

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

相关推荐

中医怎样认识地中海贫血

中医没有海洋性贫血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中“虚劳”、“积聚”、“疳证”、“童子劳”等范畴。海洋性贫血大多婴幼儿时即发病,表现为贫血、虚弱、腹内结块、发育迟滞等。多因禀赋不足,肾气虚弱引起。肾为先天之本,先天肾精不充,则生化无源。“小儿之劳,得于母胎”。可见“童子劳”与父母关系密切,肾不充盛同时也影响后天脾胃功能和生长发育。 1、禀赋不足 父母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或因年幼早婚,精气未充,或因年老得子,精已衰败,或父母本身禀赋有缺,子女必然先天不足,胎婴形体瘦弱,体重不足,气息微弱,血少色白,发

中医对气管癌的认识

中医无肺癌之名。但在中医学文献中,类似肺癌症候的记载习少。有人认为,秦汉时代的《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肉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肩髓内消,……”乃是描写晚期肺癌所出现的疲倦、乏力、消瘦、贫血、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而《难经》所说:“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入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其叶肺中积症,应该指肺癌。在中医咳嗽、胸痛、咯血、肺痿、痞癖等症中,显然也包含了一部分肺癌的症状。因此这些病症的治疗经验可供肺癌的证治借鉴。 可能由于本病

中医对眼疲劳的认识

人在正常情况下,眼眶内的泪水会形成一层膜,覆盖在角膜和结膜的表面,称为泪膜。人每次眨眼之后,都能形成一层泪膜,可以保持眼睛湿润和舒服,因此不易产生眼干、疲劳等症状。但如果长期盯着一个目标(如用电脑、看书),持续时间太长,眨眼反射比较少,不能及时形成泪膜,就会导致眼表面干燥,引起眼疲劳。 现代中医学对眼疲劳的病因病机的研究,多以传统病机结合历代眼科古籍进行论述,也有人从大量病例资料中进行分析,或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进行探索。其主要原因为肝肾不足,精血耗损而不能上荣;脾虚气弱,目失所养;劳瞻蝎视而暗耗精血,心血亏

中医学对肛痿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肛瘘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外感六淫之邪所致 如《河间六书》云:“盖以风、热、燥、火、湿邪所致,故令肛门肿满,结如梅核,甚至乃变而为瘘也。”《本草纲目》云:“漏属虚与湿热。”均明确认识到肛瘘与风、热、燥、火、湿邪侵袭人体有关。 2、饮食肥甘厚味,恣酒,忧思,便秘,房劳过度 《千金方》云:“肛门主肺,肺热应肛门,热则闭塞,大行不通,肿缩生疮”。《丹溪心法》曰:“人唯坐卧湿地,醉饱房劳,生冷停寒,酒面积热,以致荣血失道,渗入大肠,此肠内脏毒之所由作也。”而《外科正宗》云:“夫脏毒者,醇酒厚

倒经是怎么回事 中医对倒经的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女性月经期间,体内气血汇聚冲脉,血海盛实,冲气旺盛。如果平时情志不畅,肝经郁而化火;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或日常嗜食辛辣燥热性的食物,导致胃中伏火上攻等,均可导致出现热迫血妄行,进而子宫以外的地方出现规律性的出血现象。

女性痛经中医护理方法

1、当归红花瘦肉汤治疗月经不调 原料:猪瘦肉250克,当归12克,红花10克,红枣4枚。 用法:将猪瘦肉洗净,切片;把当归、红花、红枣(去核)洗净。把全部用料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小时后端出,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养血活血,调经止痛,适用于血虚淤滞的月经不调,其主要症状有经前腹痛、经行量少、腰酸腿痛、面色苍白、心悸眩晕、时有血块,或月经渐少甚至闭经等。 2、当归羊肉汤治月经不调 原料:羊肉250克,当归30克,生姜10克。 用法:将羊肉切块与当归、生姜放在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炖烂熟,加入调料,

中医是如何认识肥胖的

中医认为肥胖与下列因素有关:一为先天禀赋,即遗传因素;二为嗜食肥甘厚味,即饮食超过人体需求量;三为久卧少动,使体能消耗明显降低,致营养过剩,使脂肪充于肌肉而致肥胖;四脏腑功能失调,脾气虚或肝肾阴虚,聚湿生痰浊而致肥胖。 中医根据成因把肥胖分为以下几类: 1. 腹型肥胖:因肝气过剩引起,多伴有便秘及高血压倾向。 2. 虚胖:因肾功能太强或太弱引起,多伴有月经不调、手脚冰凉等症状。 3. 脂肪型肥胖:因血气过盛引起,容易引发心脏病。 4. 病态肥胖:因血气不足,脾脏阳气太盛引起,产后肥胖、激素性肥胖属于此类。

中医对痛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

1、脾虚为本,湿浊为标: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本病。 2、外邪侵袭: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久则可致气血亏损,血热致瘀,络道阻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 3、素体阳盛,脏腑蕴毒:脏腑积热是形成毒邪攻入骨节的先决条件,积热日久,热郁为毒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4、湿热浊毒,留注关节:湿热浊毒,根于脾胃,留滞经脉,壅闭经络,流注关节,若正虚邪恋,湿毒不去,循经窜络,附于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所以湿热浊毒是形成痛风石的主要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包括全面的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标准、分型治疗、专方治疗、老中医经验等,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用药规律等。 支气管哮喘(下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胸闷咳嗽,大多呈典型呼吸性困难伴哮鸣音为临床特征的常见慢性病。本病多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体内多种因子激发下发病。但其确切病因,迄今还未完全弄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根治的方法和药物。 在中医学中,本病归属于哮喘或哮病。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记载,如《素问 ·通评虚实论》云:“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描述了小儿哮

中医是如何认识皮肤癌的

皮肤癌在中医学上有很多种称谓,如“反花疮”、“石疔”、“石疽”、“乳疳”等。中医学对皮肤癌的认识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该书是公元610年隋朝的巢元方编着的,书中详尽地记载了“反花疮”的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中皮肤鳞状细胞癌极其类似;另外一本医学典籍《外科真诠》中记载的“乳疳”一病,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中皮肤原位癌中的乳房Paget病类似。 中医学认为本病虽然征候多样复杂,但究其病因无外乎内外,内为脏腑功能失调,外为六淫之邪入侵,内外之邪交结日久,内耗阴血,夺精灼液,以致肝血枯燥,难荣于外,肺气失养,皮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