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孕早期实时观测体温变化

孕早期实时观测体温变化

为了更好地观察身体情况,判断身体是否出现异常,孕妇最好每天测量一次基础体温,并记录成基础体温检测表,一旦出现异常可以尽早发现,及早处理。

Q:什么时候测体温最准?

A:测体温是什么时间都能测,但是只有在早上刚睡醒,没有进行任何活动时,测出的温度才是最准的。因为孕妈在活动的时候,体力的消耗或者补充,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引起体温的变化,测出的体温也就必然存在误差。

Q:测体温应该怎么测?

A:孕妈们每天晚上入睡前,先把体温计甩好放在旁边,早上醒来之后,立刻把温度计放在舌头下含5分钟,然后把测出的结果记下来。

Q:测量体温要注意什么?

A:首先,测量的时间应该尽量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减小误差;其次,测量的部位也应该一致,因为每个部位测出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如正常人体温度,腋温是36—37℃,口腔温度会比腋温高出0.2—0.4℃,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出0.3—0.5摄氏度。

排卵期出血要检查什么 排卵期出血要做哪些检查

1.B超检查:排除可引起异常出血的器质性疾病,如宫颈息肉、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等;

2.基础体温:即BBT,是判断排卵期出血简单有效的方法。每天早上起床后什么事情都不做,先测体温,记录下来。正常体温变化呈双向型,随月经周期而变动,在卵泡期内体温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0.3~0.6℃。如果体温升高时发生出血了,那么很可能就是排卵期出血了;

3.B超监测排卵同时配合激素测定可明确诊断,但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

怀孕初期体温变化原因

怀孕初期症状之一就是体温升高,基础体温大约在37℃左右,且体温升高的情况会持续至孕中期。这主要是由于激素变化所造成的。

一般来说女性的基础体温会随生理期变化而变化,女性在月经来潮前后,身体在雌激素的作用下体温会维持在36.5℃左右,然后体温逐渐下降,在排卵期体温将至最低;排卵后或受孕后,由于受到孕激素影响,体温会升高0.3-0.5℃。下次月经来或来的前一天体温又降至正常。

怀孕初期体温升高是因为卵巢排卵后,卵泡形成黄体,分泌孕激素,而孕激素能使体温升高。如果卵子受精怀孕,则黄体继续分泌孕激素,所以体温便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女性在怀孕之后体温一直是稳定的。如果体温出现变化,也会维持在36.9℃--37.2℃的范围内。如果体温出现忽高忽低,则有可能是黄体不足的提示。黄体不足易导致流产或者不孕。当出现体温变化幅度大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对于有流产经历的孕妇来说,更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若在怀孕初期,孕妇出现异常体温升高,且感到不舒服,应怀疑为发热,建议最好到医院做检查,及时治疗。

健康自测 体温变化看健康

每日的体温变化不超过1℃,基本能稳定在36.5℃左右,体温变化幅度超过1℃为不正常。

怀孕初期体温测量方法

怀孕初期女性体温升高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为了更好地观察身体情况,判断身体是否出现异常,孕妇最好每天测量一次基础体温,并记录成基础体温检测表,一旦出现异常可以尽早发现,及早处理。

怀孕初期体温测量方法:

每晚睡前将体温表水银柱甩至36 ℃以下,第二天清晨清醒后,不讲话、不活动,取体温表放于舌下,测口腔温度5分钟,每天测体温时间最好固定不变,将测得结果逐日记录在基础体温单上,并连成曲线。

孕妇可以根据自己的体温变化判断身体情况,一旦发现体温异常,则需要及早进行处理。

生孩子后身体变化 体温变化

宝宝出生后,产妇体温一般都是正常的,但如果产程过长或是过度疲劳,体温可能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C,次日多能恢复正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产后3到4天,乳房充盈,可能由低热,但也不超过38°C,于24小时内自行恢复。

排卵期体温变化须知

怎样用体温测排卵

专用的基础体温计在36℃~37℃之间,每隔0.05度就有一个刻度,可么测量出极微小的体温变化。女性在排卵周期的体温会略随生理变化而起波动,不过差距甚微,仅有0.55度。这差距是一般家用体温计是无法测量出来的,所以要准确测量就必须选购一只专用的基础体温计才行。一般我们的测量时间是在早晨初醒时,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处于最安静放松的状态,体温在这个时候也是最稳定的。所以初醒时不要在被子里活动身体,把体温计拿出来测量5分钟,然后再记录,这时我们所测得的便是最正确的基础体温。不过也不是一定要是早晨起床的时候记录才是基础体温,如果有人早上5:00上床,11:00点半起床,那么当她醒过来时所测的体温也是基础体温。记录基础体温不像人体体温,必须要每天都有耐心去做,若是有特殊原因二遗漏一两天也是无所谓的,但不能没特殊原因却疏于测量,断断续续的测量基础体温是没办法推测出准却的排卵日的。

排卵期体温多少正常

排卵期的体温是多少呢?月经周期规律,每周期为28--30天,排卵一般在下次月经前的14天左右,在排卵前5天和排卵后4天之间的10天内为排卵期,也是易孕期。月经周期中,排卵以前的基础体温常较低,正常每日清晨起床前的体温(即基础体温)在37度以下,约在36.4--36.6度左右。排卵时体温稍下降,排卵后体温平均上升0.5度左右,一直维持到月经来潮前才开始下降,再恢复到原来的体温水平。

排卵期体温的变化

1、正常排卵,低温期与高温期明显

女性没有怀孕,周期正常,首先是低温期。排卵后,受孕酮影响,温度升高。黄体期后,黄体萎缩,停止分泌孕酮,孕酮减少,不再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体温恢复到低温期。在此同时,月经也到来了。

2、无排卵,持续低温

女性卵巢功能异常,发育不良,无排卵,也没黄体形成,也就没有孕酮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基础体温不会升高,体温持续低温。

3、黄体素浓度不够,体温上升过慢

若基础体温缓慢上升,超过3天,还没有达到36.9度以上,多属于“爬坡式”基础体温,也是因为黄体功能产生的缓慢、及黄体不足的表现。

4、黄体不足,高温持续时间不足

在高温期间体温高低不平,悬殊比较大,多是“马鞍式”体温,也是黄体功能不足的表现。

5、黄体功能不良,体温缓慢下降

高温不足12天,多是黄体功能维持时间不足,往往是黄体功能低下的表现之一。

排卵期计算法

推算法

对于月经周期正常的

女性排卵是受脑下垂体和卵巢的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而呈现周期性变化,两者的周期长短是一致的,都是每个月1个周期,而排卵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女性的月经周期有长有短,但排卵日与下次月经开始之间的间隔时间比较固定,一般在14天左右。那么根据排卵和月经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可以按月经周期来推算排卵期。

也是安全期避孕法的理论根据,因为在月经周期里除了月经期和排卵期,其余的时间均为安全期。

例如,以月经周期为30天为例来算,这次月经来潮的第1天在9月29日,那么下次月经来潮是在10月29日(9月29日加30天),再从10月29日减去14天,则10月15日就是排卵日。排卵日及其前5天和后4天,也就是从10月10-19日这十天为排卵期。

用这种方法推算排卵期,首先要知道月经周期的长短,也就是说要有很正常或是有规律的月经周期,才能推算出下次月经来潮的开始日期进而才能算出排卵期,所以只能适用于月经周期一向正常的女性。如果要是的月经周期无规律或者不正常则无法推算出下次月经来潮的日期,故也无法推算到排卵日和排卵期。

对于月经不正常的话

排卵期计算公式为: 排卵期第一天=最短一次月经周期天数减去18天;

排卵期最后一天=最长一次月经周期天数减去11天。

例如月经期最短为28天,最长为37天,需将最短的规律期减去18(28-18=10)以及将最长的规律期减去11(37-11=26),所以在月经潮后的第10天至26天都属于排卵期。

正确的掌握排卵期,对于年轻女性来说很重要:想怀孕的,在排卵期的第一天开始,保持两天做爱一次的频率,如无特殊情况,一般会怀孕的。而不想怀孕的女性,则需要错过这几天过性生活,这时候,排卵期就会被称为另外一个名词:危险期。

宫颈粘液法

月经干净后宫颈粘液常稠厚而量少,甚至没有粘液称“干燥期”,提示非排卵期。月经周期中期随着内分必的改变,粘液增多而稀薄,阴道的分泌物增多称“湿润期”。

接近排卵期粘液变的清亮,滑润而富有弹性,如同鸡蛋清状,拉丝度高,不易拉断,出现这种粘液的最后一天±48小时之间是排卵日,因此,在出现阴部湿润感时即排卵期,也称“易孕期”。计划受孕应选择在排卵期前的“湿润期”。

用排卵试纸自测

排卵试纸是通过检测黄体生成激素(LH)的峰值水平,来预知是否排卵的。女性排卵前24~48小时内,尿液中的黄体生成激素(LH)会出现高峰值,用排卵试纸自测,结果就会显示为阳性。

具体测试方法,一般在排卵试纸包装上都有说明(须严格按照说明做,才能尽量减少误差)。与早孕试纸不同的是,不可使用晨尿,并尽量采用每天同一时刻的尿样,收集尿液前2小时应减少水分摄入,因稀释了的尿样也会妨碍LH峰值的检测。

那么对于月经周期比较规律,则应该在经期前14天(也就是预计的排卵时间),在这个时间的前三天加后三天,连续六天测定;要是月经不规律或者不正常,则一般在月经干净后第三天开始测。直到试纸上两条杠一样深或第二条杠比第一条杠还深,就说明将在24~48小时内排卵,其他测试结果可参考说明书的图示。

需要提醒的是这是标准的排卵发生时的生理现象。试纸虽然使用方便,但由于制作过程、自测者本身等原因,准确率大概只有75%。另外,测试结果也并不是简单的“有”或“无”。

有些人可能连续强阳几天,这样既有可能发生排卵(一般发生在最后一天的强阳以后),也有可能根本就没有排卵。

点滴出血观测法

卵泡从卵巢中排出时,会把卵巢壁撕破,引起局部出血。通常,这一点点血很快就在腹腔内被吸收了。但也有少数女性,出血量比较多,血液就会经过输卵管、子宫、阴道流到体外,在内裤上出现点滴样的血迹,有的女性把它称为“小月经”,医学上称之为“排卵期出血”。

B超监测法

通过B超检查,有经验的医生会看到卵泡从小到大排出来的过程。这个方法应该是最准确的。

白带观察法

在一个月经周期中,白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多数时候,白带比较干、比较稠,也比较少。而在两次月经中间的那一天,白带又清、又亮、又多,像鸡蛋清,更像感冒时的清水样鼻涕,这天就是排卵期。这是由于排卵时产生了较高浓度的雌激素,作用于宫颈口的柱状上皮细胞,使它们分泌大量白带。

基础体温法

每天清早醒来,在没有任何活动时立即测体温,这种体温被称为“基础体温”。把每天测得的基础体温标在方格纸上,排卵期规律的女性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排卵期前两周左右基础体温往往低于36.5摄氏度,而排卵期后两周左右基础体温往往高于36.5摄氏度。

即一个月中,出现基础体温前低后高的双向曲线,这个双向曲线开始变高的那天就是排卵期。由于两个卵巢交替排卵,所以一般要至少测定三个月,才能真正了解双侧卵巢的排卵情况。

乳头触痛法

女性们有一个体会,就是有时候乳头显得非常敏感。在洗澡、换内衣等乳头受到碰擦、挤压时会感到疼痛。这是因为乳头和乳腺管对雌激素很敏感,在排卵期产生的雌激素的作用下,乳头变大、变红、颜色变深,感觉变得很敏感,同时乳腺导管会变粗、变大、变长,把乳头往外顶。

宝宝发烧手脚冰凉怎么办

1、体温上升期:建议末梢保暖。当宝宝手脚冰冷,而腋下、额部、口腔等部位灼热时,应怀疑是发热,此时可以喂温水,给宝宝穿上袜子,或者热水泡脚,改善末梢循环,做好末梢保暖。这一时期不会持续太久,它提示宝宝体温正在上升,通常1~2小时会发生高热,家长应注意监测体温变化。

2、持续高热期:建议全身散热。此时宝宝感觉很热,可冰敷头部,温水擦浴或洗浴,喝足水。当体温超过38.5度,可口服儿童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如果宝宝精神好,即使发热,也不需马上使用退热药物,因为发热可限制病原体生长、繁殖,也是一种对抗感染的有益机制。

3、退热期:多饮水。此时宝宝出汗多,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严重不适,多饮水,及时补充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避免患儿出现脱水、循环障碍或电解质紊乱。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家长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退热,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惊厥药物。

​从体温变化看排卵期

一般来说,排卵期只要一开始排卵,女性的基础体温便会上升。排卵的那一天就是体温从低温段升为高温段的那一天,刚好在那个转折点上。

正常排卵女性的基础体温,从月经来潮日至排卵日,低温期约持续两周;从排卵日至下一个月经来潮日为高温期,体温升高0.3-0.5℃,也持续两周。排卵一般发生在体温上升前或上升过程中。

卵子自卵巢排出后在输卵管的内能生存1-2天,以等待受精;男子的精子在女子的生殖道内可维持2-3天受精能力,故在卵子排出的前后几天里性交容易受孕。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将排卵日的前5天和后4天,连同排卵日在内共10天称为排卵期。

应对小儿发热要按不同阶段进行相应处理

体温上升期

当宝宝手脚冰冷,而腋下、额部、口腔等部位灼热时,应怀疑是发热。建议“末梢保暖”,可以喂温水,给宝宝穿上袜子,或者热水泡脚,改善末梢循环。这一时期不会持续太久,它提示宝宝体温正在上升,通常1~2小时会发生高热,家长应注意监测体温变化。

持续高热期

建议“全身散热”。宝宝感觉很热,可冰敷头部,温水擦浴或洗浴,喝足水。当体温超过38.5度,可口服儿童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美国儿科学会发布的指南称,发热可限制病原体生长、繁殖,是一种对抗感染的有益机制,建议临床医生和家长不必急于使发热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而应着眼于怎样使患儿感到舒适。如果宝宝精神好,即使发热,也不需马上使用退热药物。

退热期

宝宝出汗多,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严重不适,多饮水,及时补充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避免患儿出现脱水、循环障碍或电解质紊乱。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家长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退热,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惊厥药物。

相关推荐

急性支气管炎的护理

(一)护理诊断 1.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痰液黏稠、气道分泌物堆积有关。 2.体温升高 与支气管炎症有关。 (二)护理措施 1.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减少活动,摄入充足的水分和营养。 2.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经常变换体位,头胸部稍抬高,保持呼吸通畅和以利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3.室内湿度宜在60%左右,有利于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及稀释分泌物,并定时作雾化吸入。 4.哮喘性支气管炎的患儿,应注意观察有无缺氧的症状,必要时给予吸氧。应用茶碱类药物时,因其吸收和排泄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临床反应,以免过

腮腺炎患者护理常规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护理常规: 1.实行呼吸道隔离。在门诊就诊或输液时应在单独的隔离间进行,以免交叉感染。 2.保证休息,防止过度疲劳。 3.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忌酸、辣、硬而干燥的食物。 4.保持口腔清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用温盐水漱口或多饮水。 5.注意观察患儿有无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嗜睡或惊厥等表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6.监测体温变化,发热时执行发热的护理常规。 7.患儿离开后病室进行终末处理。

如何查看体温表及体温的正常值

首先我们体温的常用检测方法有腋温、肛温、口温三种方法,下面就为大家进行介绍。 腋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三种里面最常用的方法,即将体温表内的水银柱甩至最低,水银端夹于腋窝之间,避免脱落,检测10分钟左右后取出观察温度变化,注意及其消瘦人群或者手臂有伤不能夹紧的人群不要使用此方法测体温。(腋温范围值:36.3—37.2)。 肛温:测量时同上将水银柱甩至最低,问其是否需要上厕所,避免在测温过程中中断测量,将体温表水银端置于肛门内,测量3分钟左右,取出体温表,观察温度变化,注意直肠手术及腹泻者不宜测量。(肛温正常

小儿腹泻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有哪些

常见护理诊断 1.腹泻与喂养不当、感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2.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量不足有关。 3.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大便次数增多刺激臀部皮肤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营养有关等。 护理措施 1.严格消毒隔离,按肠道传染病隔离。 2.严密观察病情:监测体温变化、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低血钾表现、判断脱水程度、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做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

排卵测体温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基础体温来测量的,基础体温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的睡眠后醒来,尚未进行任何活动之前所测量到的体温。正常育龄女性的基础体温与月经周期一样,呈周期性变化。这种体温变化与排卵有关。在正常情况下,女性在排卵前的基础体温较低,排卵后升高。 把每天测量到的基础体温记录在一张体温记录单上,并连成曲线,就可以看出月经前半期体温较低,月经后半期体温上升,这种前低后高的体温曲线称为双相型体温曲线,表示卵巢有排卵,而且排卵一般发生在体温上升前或由低向高上升的过程中。如果能配合日历法及宫颈粘液观察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1.严格消毒隔离,按肠道传染病隔离。 2.严密观察病情:监测体温变化、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低血钾表现、判断脱水程度、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做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合理安排饮食:一般在补充累积损失阶段可暂禁食4~6小时(母乳喂养者除外),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少量多餐。 4.臀部护理:勤换尿布,勤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头晕恶心想吐四肢无力是不是中暑

头晕恶心想吐四肢无力是不是中暑呢 中暑有先兆表现,为头痛、头晕、出汗多、口干渴、四肢酸困无力、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因此头晕恶心想吐四肢无力就是中暑的症状。 什么叫中暑 中暑即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发生有人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人员抬放至通风阴凉处,浇凉水以降低昏迷者的体温,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

排卵期出血的症状 体温变化

排卵期前后体温略有变化,由于黄体素的分泌,使体温在排卵后略有升高。在排卵后的半个月,尤其是每天下午,会感到自己有些微热。 另有,不少女性在排卵期会出现乳房胀或乳头痛,乳房的表现也可能一直持续到下次月经来潮前夕。

​透过体温了解女性月经周期

排卵前主要为卵泡的生长、成熟,此时以分泌雌激素为主。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而黄体能产生两种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而孕激素能刺激体温中枢,使体温略为上升,正常妇女在排卵后体温可升高0.3-0.5摄氏度。 人们通过检查基础体温可测出体温变化,方法是在较长时间睡眠6—15小时以上,醒来,尚未进行任何活动之前,由自己测得的体温,起床后将所测体温记录于基础体温单上,逐日进行,画成曲线, 学人智库《透过体温了解女性月经周期》()。 正常曲线是排卵前稍低,排卵期最低;而排卵后由于孕激素的致热作用,体温高于卵泡期。因

腮腺炎该如何护理

1.实行呼吸道隔离。在门诊就诊或输液时应在单独的隔离间进行,以免交叉感染。 2.保证休息,防止过度疲劳。 3.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忌酸、辣、硬而干燥的食物。 4.保持口腔清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用温盐水漱口或多饮水。 5.注意观察患儿有无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嗜睡或惊厥等表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6.监测体温变化,发热时执行发热的护理常规。 7.患儿离开后病室进行终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