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遗传几率
糖尿病遗传几率
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
1、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性,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父母、兄妹、子女,很容易患糖尿病。
2、1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代亲属,指兄弟姐妹及子女,他们较一般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高10倍,但95%-97%可不发生糖尿病;另外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胰岛素释放减少者,也应预防1型糖尿病。
3.新生儿过瘦、过胖,将来都容易得糖尿病。
父亲患糖尿病后所生育的子女,先天畸形的危险并不增加;而母亲患糖尿病后妊娠、生育的子女,发生先天畸形的危险就要增加。但并不是说糖尿病妇女不能妊娠。在严格地监控下,大多数的糖尿病妇女都能有正常健康的孩子。
糖尿病遗传吗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的家属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父母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父母亲中只有一方有糖尿病,则子女得病的机会更少。也就是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情况下,患糖尿病的几率要相对来说高一些,从而说明糖尿病具有遗传性。
但是糖尿病本身并不会遗传,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患病体质。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糖尿病患者子女只是遗传了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也就是说,在某种环境中就有可能发病,而避免这种环境,就可能不发病。
所以建议大家饮食上注意低糖、低脂、低热量,主食控制在八成饱即可,多食用蔬菜,定期复查空腹和餐后的血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糖尿病遗传吗
糖尿病现在的发病率一直在增加,得这个病的人不仅仅是老年人,不少年轻人也患有此病,如今的社会,各种各样的病症是越来越多,好多人都得了糖尿病,那么糖尿病更是好多啊。那么,糖尿病会遗传吗?这就需要小编来告诉你们了,让你们好好了解一下糖尿病是如何到来的。那么,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好好介绍一下吧。
糖尿病遗传吗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的家属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父母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父母亲中只有一方有糖尿病,则子女得病的机会更少。也就是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情况下,患糖尿病的几率要相对来说高一些,从而说明糖尿病具有遗传性。
但是糖尿病本身并不会遗传,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患病体质。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糖尿病患者子女只是遗传了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也就是说,在某种环境中就有可能发病,而避免这种环境,就可能不发病。
所以建议大家饮食上注意低糖、低脂、低热量,主食控制在八成饱即可,多食用蔬菜,定期复查空腹和餐后的血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糖尿病隔代遗传吗
糖尿病不是遗传病 所以不存在隔代遗传问题。
但是,糖尿病有家族基因倾向,家族中可以有糖尿病发病聚集,所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概率相对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为高。
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而2型糖尿病则是一种遗传倾向性疾病,常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美国卫生和营养普查发现:约35%的2型糖尿病患者,报告其双亲中有1个或2个患有糖尿病; 先前无糖尿病,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符合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诊断标准的患者,分别有28%和27%报告其双亲1个或2个患有糖尿病;若用寿命表计算2型糖尿病累积患病率,假如全部活至80岁,其一级亲属将38%发生糖尿病,而非糖尿病一级亲属仅11%;若双亲均患糖尿病,则子代糖尿病患病率可达50%,可见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是发生糖尿病的最主要的高危人群。
1号糖尿病是否遗传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目前还无法根治,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生活。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也就是说1型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糖尿病遗传吗 让你了解糖尿病
如果孩子的爸爸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一直依赖胰岛素或者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确诊为糖尿病,那么遗传几率就是十七分之一。但如果是孩子的妈妈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生孩子的时候还不满25岁,遗传几率只是二十五分之一。如果妈妈是满25岁以后才生的孩子,遗传几率就会降低到一百分之一。然而,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1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将提高到四分之一。
除了与先天的遗传易感基因有关外,1型糖尿病的发病还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以及出生后婴儿期的喂养方式等。
防范措施
一些研究表明,一直给宝宝母乳喂养并且在他6个月以后才添加辅食可以略微降低1型糖尿病的患病几率。
为了预防I型糖尿病的发生,家长应为孩子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儿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不要暴饮暴食,少喝糖分多的甜饮料,少吃高热量的快餐食物,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早春、秋冬时节,要注意保暖防护,避免受到病毒的侵袭和化学毒性物质的刺激。患了感冒及各类炎症时,要积极科学地进行治疗。
结语:虽然目前糖尿病还不能完全治愈,但只要大家多多了解这个病是可以控制的,通过上述的讲解,大家应该知道了好多关于糖尿病遗传的相关知识了吧。其实糖尿病还是挺可怕的,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防着自己的血糖的升降,一定要好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希望小编的介绍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吧
糖尿病遗传吗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除了遗传易感性外,还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各种环境因素中,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过度肥胖的危险在于,你的体重越重,你就需要越多的胰岛素来维持你的血糖达到正常水平,你的胰岛素很可能会由于超负荷运作而变得失去功能。有一种向心性肥胖危险性更大,这是一种腰围与臀围的比例大于0.90的肥胖。因为这种肥胖是脂肪细胞体积的肥大,而不是脂肪细胞数量的增生,这种肥大的脂肪细胞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易发生胰岛素抵抗,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指征。
还有一种逐渐流行的都市化生活方式,将会把你推向糖尿病患者一列。比如饮食中的脂肪含量偏高,而碳水化合物(米、面等)和纤维(蔬菜、水果等)含量偏低,以及体力活动太少等等。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有些人出生时及婴儿期体重偏低,反映了生命早期的营养不良,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器官胰腺的发育而使胰岛素细胞体积较小,易发生糖尿病
银血病遗传几率是多大
根据临床所见,牛皮癣患者常有家族史,并有遗传倾向。国内外报道牛皮癣有家族史的约有10--20%,现在认为遗传是染色体体态基因遗传,主因还是活性氧,其它因素:季节、气候、环境、病毒、感染、精神创伤、内分泌紊乱免疫学异常等等都有一定的关系,都会导致激发牛皮癣病的发生。以上病因都属于牛皮癣的诱发因素。
牛皮癣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并不是完全遗传,单卵双生子女发生率较双卵双生的为高。有人报道,双亲正常,子女患本病占11.9%;双亲之一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为18.4%;双亲都患本病,其子女的发病率增高到70%,发病早而且病情严重。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有不完全外显,也可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银血病患者注意事项:
因该病病因复杂,患者除坚持正确的治疗外,还应避免对病情的不利刺激,这对预防复发和恢复痊愈也较为重要。患者应做到:
一,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
二,忌口适当,勿食辛辣鱼虾,海鲜等过敏腥发物。
三,洗浴时切忌水温过高或过低,一般以30—37度为宜。
四,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免受刺激,避免过度劳累。
五,治疗选药适中,切忌滥用细胞毒类和激素药,急性进展期应避免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物。
现在大家都已经了解银血病遗传几率有多大了,由于牛皮癣比较容易复发所以需要在正规医院的检查之后根据医生的指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好的生活习惯对治疗也是有帮助的。
糖尿病并发症的引起因素
Ⅰ型糖尿病遗传因素(15%):
Ⅰ型或Ⅱ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Ⅱ型糖尿病遗传因素(35%):
在Ⅱ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Ⅰ型糖尿病环境因素(20%):
Ⅰ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Ⅱ型糖尿病环境因素(30%):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Ⅱ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7种想躲也躲不过的遗传疾病
过敏症和哮喘
发病率最高的孩子是:父母患有哮喘或者对花生酱、花粉、尘埃等某一种物品过敏的孩子。如果父母中只有一个患有哮喘或者过敏症,孩子遗传的几率为30%~50%,但如果父母都患有哮喘或者过敏症,那么几率就会提高到80%。
预防措施:最新的研究显示,母乳喂养能够防止哮喘和过敏性皮疹的发生。如果有过敏症的家族遗传史,却没有母乳喂养宝宝,或者需要添加奶粉喂养,那么一定要为宝宝选择过敏原很少的配方奶粉。有过敏症家族史的孩子最好在1岁之前不吃奶制品,2岁之前不吃鸡蛋清,3岁之前不吃花生酱和海鲜品。另外,减少孩子与花粉和宠物的接触,也能降低患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几率。
高血压和高血脂
发病率最高的孩子是:父母患有某种心脏病的孩子。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患有高血压或者高血脂,孩子的患病几率是50%;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高血压或者高血脂,那么几率将提高到75%。
预防措施:给孩子做相关检查。专家建议:3岁和3岁以上的孩子应该进行常规血压检查;如果父母的血脂指标很高(指数超过180毫克/分升或者更高),或者父母、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当中有一个人曾被确诊为心脏病,那么最好在孩子5岁的时候,带他去做一次相关检查。高血压和高血脂与饮食很有关系,所以宝宝过了婴儿期后,应该确保孩子每天营养均衡,每天锻炼身体,避免过多脂肪的堆积。
耳朵发炎
发病率最高的孩子是:父母长期耳朵发炎的孩子。如果父母长期耳朵发炎,遗传给孩子的可能性为60%~70%。因为父母很有可能遗传给孩子脸型或者耳咽管的结构,因此得到这种遗传基因的孩子更容易患中耳炎。
预防措施:医生建议家里不能有人抽烟,给孩子母乳喂养最少3个月,少给孩子使用安抚奶嘴,尽量避免孩子感染流感,鼓励孩子多洗手。另外,值得父母注意的是,普通感冒不仅能够导致耳朵发炎,还会加重病情。不过不要太担心,通常孩子7岁以后,耳朵感染的现象就会自动逐渐减少。
肥胖症
发病率最高的孩子是:父母都是重度肥胖的孩子。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是肥胖症,孩子超重的可能性是40%;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肥胖症,那么可能性就会提高到70%。
预防措施:父母以身作则,孩子就会效仿他们健康的饮食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医生建议:限制孩子喝那些含糖分碳酸饮料;少吃甜点。孩子两岁以后,应该按时检查身体,这样才能及早发现孩子的体重是否存在问题。
皮肤癌
黑色素瘤是一种不常见却非常致命的皮肤癌。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黑色素瘤,孩子的患病几率是2%~3%;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黑色素瘤,那么几率就会提高到5%~8%;如果父母或者某个亲戚在50岁之前就被确诊患有黑色素瘤,那么孩子得病的几率将会更高。
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让孩子在太阳下直晒。80%导致癌症的皮肤损伤是发生在18岁以前的,因此,当孩子外出时,给孩子使用防晒油是必不可少的,防晒指数(SPF)为15或者更高。
糖尿病
孩子患糖尿病的几率,取决于父母所患糖尿病的类型。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1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将提高到1/4。2型糖尿病是一种与体重有关联的糖尿病,具有更高的遗传性。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为1/7~1/3;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有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就提高到1/2。
预防措施:一些研究表明,一直给宝宝母乳喂养并且在他6个月以后才添加辅食可以略微降低1型糖尿病的患病几率。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要确保孩子的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以免脂肪堆积,确保孩子的饮食营养丰富,多吃水果、蔬菜、全麦食品,以降低患病几率。
视力差
发病率最高的孩子是父母在儿童时期视力就有问题的孩子。如果父母都是从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戴近视眼镜,那么孩子出现近视的几率与常人相比要高出6倍还多。如果爸爸或者妈妈在比较小的时候就是弱视,那么孩子将来也是弱视的几率是常人的两倍。
预防措施:确保你的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做常规眼科检查。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有儿科医生的诊断就可以了,但对有眼科疾病家族史的孩子来说,必须要由眼科医生做检查。如果孩子是弱视,3岁以前就开始治疗的效果是最显著的,所以尽早做出诊断尤为重要。
鱼鳞癣真的会遗传吗
专家指出,鱼鳞病的遗传机率在70%到80%,只有彻底治愈才能预防遗传给孩子,但现在想要根治似乎很困难。该病如在没有治愈前结婚,对下一代很有可能会遗传,只有根治此病才能结婚,平时还要加强锻炼,对生活方面注意可多饮白开水,服用维生素A。
而针对遗传性鱼鳞病,会大大提高子代的遗传机率,所以,小孩子遗传的几率非常大。
根据遗传学的特点,
鱼鳞病生育有很大的遗传几率。如果男性是性联性鱼鳞病患者,最好能选择生男孩,这样就可以切断后代的遗传,以后的子女不会再受遗传之苦。如果女方家系中有性联性鱼鳞病的患者,建议在怀孕时到有关医学部门做产前咨询检测,发现如果是女孩基因携带者或者是男性基因异常者可以终止妊娠。性染色体只有一对,目前已研究得比较多,性联性的鱼鳞病基因异常也已基本定位清楚。
而如果鱼鳞病还没治好,现在已经怀孕了,要定期做好产前检查和产前预防措施,有异常情况应酌情增加复查次数。产前检查一般在6个月以内每月检查一次,7~8两个月每半月检查一次,9个月以后每周检查一次,直到孩子出生为止。如遇到特殊情况随时检查。平时注意身体的营养摄入,保持好的心情,不要随便用药,以免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
不过,还是提醒患者朋友,最好治好鱼鳞病后再怀孕,这样可以降低一些鱼鳞病遗传几率,平时还要加强锻炼,并了解一些鱼鳞病的遗传规律您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把鱼鳞病遗传几率降到最低。
糖尿病遗传
对糖尿病患者家族史的调查表明,糖尿病病人子女糖尿病患病率比非糖尿病家属高4至10倍。双亲之一为2型糖尿病患者,其子女发病风险率40%;双亲均为2 型糖尿病患者,子女发病风险率可达70%。多数2型糖尿病家系调查中见到家系传递中存在明显的母系效应。2型糖尿病患者的双亲,母亲方患者较父亲方患者多见,一般是1倍左右。可见,遗传在糖尿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因素。值得指出的是,糖尿病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很重要。遗传提供了糖尿病发病的易感性;只有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有糖尿病易感基因的患者,才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为什么说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的高危人群,不一定就是糖尿病患者呢?是因为父母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疾病的本身,而是遗传与可以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糖尿病的易感性。
糖尿病高危人群能否发展为糖尿病,关键在于有无诱发糖尿病导火索——即环境因素。糖尿病易感者,若避开发生糖尿病多种危险因素,是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的。糖尿病对人体的侵袭是隐蔽的,其在人体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渐进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糖尿病,要经历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损害、胰岛素衰竭3个阶段。早期,糖尿病高危人群自身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结果使人体对胰岛素需要量增加,胰岛B细胞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补偿,胰岛素抵抗越重,需要胰岛素越多,久之胰岛细胞长期疲劳,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甚至凋亡(即疲而衰之)。人体血糖就会升高,糖尿病因此就发生了。
糖尿病高危人群如何避免陷入这种恶性因果链条呢?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认真学习糖尿病防治的相关知识,用科学战胜糖尿病,掌握预防让自己不得糖尿病的主动权,做健康的主人。有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者,不注重自身保健,在糖尿病典型症状(多食、多饮、多尿、消瘦)在自身未出现之前,往往疏忽大意,总觉得自己离糖尿病很远,加之自己没有科学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离自己只有半步之遥时也浑然不觉,有一天自己成为糖尿病患者时,才后悔起来。也有一种糖尿病高危人群者,担心自己患上糖尿病,情绪沮丧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忧郁不已,认为糖尿病太可怕了,无法战胜它。其实对糖尿病正确的方法是,战略上藐视它,要有豁达大度的心情,战术上重视它,即要不断接受相关糖尿病知识的教育,积极采取系统科学的手段早期干预,糖尿病高危人群可以远离糖尿病。
二、糖尿病高危人群要避开发生糖尿病危险因素,这是远离糖尿病的重要方法。发生糖尿病危险因素包括上述的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方面。尤其是肥胖者,更容易患糖尿病。原因是:1.肥胖者组织细胞胰岛素受体减小,对胰岛素敏感性减弱,造成胰岛素相对不足。2.肥胖者脂肪过多,堆积于肝脏器官,使肝糖元贮存减小,血糖浓度升高。3.肥胖者易发生高血压、高脂血症,导致人体细胞代谢内环境和激素水平的变化,致使胰高血糖素、糖类皮质激素、髓质激素等升糖激素的增多,这都大大地增加胰岛素的需要量。久之,胰岛负担过重,诱发糖尿病。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做到四点:多学点、少吃点、勤动点、放松点,用科学的生活方式,阻击糖尿病的侵害。
三、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科学的、系统的、专业的医学干预,也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阻击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手段。1.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尽早进行糖尿病专业的、系统的检测,对自身胰岛功能测定(包括检测a细胞胰高血糖素、B细胞的胰岛素、D细胞的生长抑素、PP细胞的胰多肽)。高危人群每年要做一次糖耐量试验,具体方法是口服75克葡萄糖,测定口服2小时的血糖值,若空腹血糖大于6.1毫摩尔/升小于7.1毫摩尔/升,2小时血糖大于7.8毫摩尔/升,但小于11.1毫摩尔/升者,称之为糖耐量异常。糖尿病高危人群一旦确定为糖耐量异常,就说明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处理发生异常,提示已是糖尿病前期。这种情况下,就要到专业的、高水平的糖尿病专业机构,采取“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治疗方案”,使自己不发展成糖尿病。如测检中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就要积极采取科学的,体现国际先进水平的医学干预,尽早使病情得以控制,阻断、避免、防止糖尿病并发症产生,实现高质量的生活和达到长寿的目的。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早期医学干预是事半功倍的,科学的干预不仅可以阻断糖尿病的发生,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脑血管、心血管、高脂血症的危险指数,对人终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寿命延长发挥重要作用。
糖尿病的遗传概率
经医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表明,无论是I型还是Ⅱ型糖尿病都与遗传因素有关。很多研究结果都说明糖尿病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提示在成年后发生糖尿病的患者与遗传因素间的关系更密切。如果父母亲患有糖尿病的子女,其发生糖尿病的机会明显高于正常人,而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在增加;在对同卵孪生子的研究中也证明了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同卵孪生的二人具有同样的遗传因素,如果其中一人患糖尿病,而另一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极大,研究的结果表明在5年内同卵孪生的二人先后患糖尿病的发生率,幼年为50%,成年可高达90%以上。
目前虽然确认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对遗传基因的特点及其遗传方式还未完全阐明。值得强调的是父母亲双方均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并非100%的发生糖尿病,也就是说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基础”,但是具有遗传“基础”的人不一定发生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发生还需要有环境因素的存在,如肥胖、长期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感染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二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才能诱发糖尿病。缺少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发病,因此减少或消除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就可以减少或避免糖尿病的发生,所以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应控制饮食,避免肥胖,这是预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没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年龄超过40岁,也应控制体重的增长以防止糖尿病的发生。
1型糖尿病是否遗传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目前还无法根治,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生活。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也就是说1型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如果孩子的爸爸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一直依赖胰岛素或者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确诊为糖尿病,那么遗传几率就是十七分之一。但如果是孩子的妈妈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生孩子的时候还不满25岁,遗传几率只是二十五分之一。如果妈妈是满25岁以后才生的孩子,遗传几率就会降低到一百分之一。然而,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1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将提高到四分之一。
除了与先天的遗传易感基因有关外,1型糖尿病的发病还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以及出生后婴儿期的喂养方式等。
防范措施:
一些研究表明,一直给宝宝母乳喂养并且在他6个月以后才添加辅食可以略微降低1型糖尿病的患病几率。
为了预防I型糖尿病的发生,家长应为孩子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儿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不要暴饮暴食,少喝糖分多的甜饮料,少吃高热量的快餐食物,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早春、秋冬时节,要注意保暖防护,避免受到病毒的侵袭和化学毒性物质的刺激。患了感冒及各类炎症时,要积极科学地进行治疗。
患有糖尿病遗传吗
专家介绍:患者患有糖尿病之后,会通过基因传染给自己的子女,但是遗传因素并不是患病的最普遍因素,因为后天的身体状况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有些女性在怀孕前就患有糖尿病,或者是在怀孕期间患上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话,一般这种情况孩子患病的几率就会比较高,有可能会患上先天性糖尿病,其治疗难度就会更大!
患者患上糖尿病之后就会出现一系列身体不适,如浑身无力、饮食过多、尿频等症状,还有一些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还会引发其他的并发症,如视力下降、伤口不能愈合、肾功能不全,甚至是尿毒症等,患者应该及时接受药物治疗,但是要注意糖尿病的种类也有很多,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同一种药方治疗的,并且除了药物治疗之外,饮食的调理、运动强身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患有糖尿病遗传吗?如果患者属于先天性糖尿病的话,有可能就需要一生下来就要用药治疗了,并且患者应该注意按时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如果病情恶化的话,有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以免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发育及正常生活,尤其是对于患者同时引发了并发症的,更需要尽快控制病情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一定要特别注意,如果饮食不均衡,糖分摄取过多的话,患者甚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2型糖尿病是否遗传
2型糖尿病是一种与体重有关联的糖尿病,具有更高的遗传性。如果爸爸妈妈中有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在七分之一和十三分之一之间;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是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就提高到二分之一。事实上,对于这些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来说,只有当他也超重的时候才说明危险临近了。可如今,孩子肥胖的现象日益广泛,所以,患有2型糖尿病的孩子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这两种类型的糖尿病都存在引发心脏病、肾病、神经问题和视力衰退的危险。
防范措施:
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要确保孩子的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以免脂肪堆积,确保孩子的饮食营养丰富,多吃水果、蔬菜、全麦食品,多给孩子吃蔬菜油(橄榄油等)。这些合理的预防措施将会达到更大的效果。专家们建议,最好限制孩子食用细加工的淀粉类食品,比如土豆和精白面。如果孩子超重,并且有糖尿病家族史,最好在孩子10岁以后通过血液检查来断定他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
孕妇得了鱼鳞病要注意什么
首先孕妇要定期做好产前检查和产前预防措施,有异常情况应酌情增加复查次数。产前检查一般在6个月以内每月检查一次,7~8两个月每半月检查一次,9个月以后每周检查一次,直到孩子出生为止。如遇到特殊情况随时检查。
准妈妈(孕妇)们可洗澡后,在身体干燥部位涂抹甘油,保持皮肤的湿润;
如果孕妇鱼鳞病比较严重,用药的话一定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用药,以免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尽量看好鱼鳞病后再怀孕,这样可以降低一些鱼鳞病遗传几率,平时还要加强锻炼,并了解一些鱼鳞病的遗传规律您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把鱼鳞病遗传几率降到较低。
患有鱼鳞病的孕妇日常饮食要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能够缓解症状不宜吃鱼、海鲜、辣椒等生冷、油腻的食物。应多吃含维生素C、A、E的水果及蔬菜,如苹果、香蕉、西红柿、萝卜等。多吃一些滋补肝肾的食物。避免饮用各种酒类(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等,总之,要以清淡为主,要吃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