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上早教班怎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宝宝上早教班怎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其实最好的效果,是要课堂跟父母的教导相结合的。
上课的意义在于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了解一些育儿知识,包括饮食、健康和开发智力等;帮助家长及时把握宝宝的敏感期,协助宝宝一起感受新事物;让家长懂得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强调亲子互动,使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游戏,掌握一些教育的方法与技能等。
0-3岁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更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因此,父母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积极地参与到宝宝的课堂学习中来。而且在陪孩子上课时,最好爸爸和妈妈两个人都去,这样孩子会更有自信、更早建立起安全环境,进而更快地融入集体,对于将来的学习成长和集体活动都有好处。
下课回去后,家长也要给宝宝复习训练,因为,宝宝的课上时间毕竟有限,如果家长不给宝宝做家庭延伸学习,下周上课又是其他的新内容了,这样学过的内容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容易忘得一干二净。
家庭婴儿早教重在开发智力
早教对宝宝的智力开发是很大作用的,幼儿早期教育专家研究得出,幼儿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大脑开发,智力开发,有很大的作用。
想要更好地开展早期教育,爸妈首先要具备一定科学育儿的能力,学习一定的早教知识,早教班因为在专业上的优势,的确可以提供适合宝宝年龄发展的课程,而且可作为爸妈学习早教知识的补充手段,爸妈可以学习将早教班的内容和方法延伸到家里。对于那些不知道该如何和宝宝互动,不知道如何展开教养的爸妈来说,通过参加早教班的课程,是能够给予爸妈一定的启发和指导的。
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经研究表明,幼儿早教在0-6岁是最好的年龄阶段,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
早教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早教从几岁开最好呢
早教也是现在很多的人都很关注的,现在也是有很多的人都在关注的,对于早教也是都重视的,那么早教从几岁开最好呢?
数家长选择在宝宝1岁多时上早教,1岁内的家长通常认为孩子太小,没什么必要。其实,家长要搞清楚两个概念:早教和上早教中心。
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应是从宝宝一出生就开始的,融入家庭日常照料与养育之中。上早教中心,其实反映的是家长的需求,年轻父母发现自己的宝宝不如别人发展得好了,或在教养宝宝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自己搞不定,才想到要上早教中心,找专业人士指点。
早教权威专家指出:宝宝在6个月前,父母只要凭借天生的母爱或父爱就可以照料好他们,几乎不需要特别的学习;宝宝在七八个月前看不出有太大差别。但此后至2岁的教养便决定了宝宝在两岁时的发展状况,发展好坏一目了然。
1岁以上宝宝的家长发现宝宝不如别人聪明善交往,或自己教养经验不足,这才找到早教中心寻求帮助,这样的行为未免有点“后知后觉”。事实证明,有差别之后的补偿性教育,往往不如促进发展的早期教育容易取得效果。根据父母育儿现状与需求的实践研究,建议家长在宝宝8个月前就可以到专业早教中心接受专业指导。
以上就是对早教从几岁开最好呢的介绍,现在应该有了解了吧,一定不要忽视了对宝宝的早教的注意,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孩子说话晚其实责任在家长
1、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孩子多说话,多模仿。比如,让孩子坐在腿上,妈妈指着苹果发音,让孩子摸妈妈的嘴唇和鼻子,然后说“苹果”。孩子说对了,就给些小奖励。
2、对孩子的要求要延迟满足,尽量让他说出来,再把东西给他。
3、把孩子说话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如“宝宝接球”;每天穿衣服时说“宝宝伸胳膊”、“脚丫出来了吗”,以便孩子把脚丫、胳膊、腿联系起来。
4、创造与小朋友社交的环境。大小差不多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既快乐,又能在交流中相互学习。
5、可给孩子上早教班,系统地开发、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
一岁宝宝有必要上早教班吗
早教,宝宝早期教育
客观地讲,不一定非得上早教班,但早教非常有必要。早教的含义是早期教育,而不是早教班的意思。
宝宝为了能够通过母体狭窄的产道,在大脑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的额情况下就来到了这个世界,出生后,宝宝的大脑神经还在继续发育,神经网络一直不停地生长、断裂、重组,把用得上的留下,用不上的去除。有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用进废退”。可见后天通过对宝宝大脑神经进行良性刺激,有利于宝宝大脑的完全发育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的健全。
宝宝早期教育分年龄
宝宝在一岁半左右的时候,整个感知系统还非常的原始,在这个阶段,只要家长们采取良性教育,比如通过给宝宝看色彩丰富的图画、陪伴宝宝玩耍、跟宝宝说话等,都能很有效地刺激宝宝的大脑发育,而不是固定的把宝宝放在某个固定的空间里。一岁以前,主要是刺激宝宝各个感官以及体能的发展,如通过看图画,促进宝宝视觉发育和阅读的能力;通过跟宝宝说话、讲故事等互动方式,促进宝宝的听觉及意识的集中,有助于宝宝集中注意力;通过让宝宝抚摸实物、爬行等,促进宝宝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能力等。
孩子的早教不等于提前进行学校教育
什么是早教
早教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早教不等于将学校教育提前
杨淼老师介绍说,在西方国家,0-3岁的孩子教育是由社区免费提供的,但是在中国,0-3岁是空白地带,这是为什么早教行业如何兴旺的原因——
因为家长需要帮助。而早教(0-6岁)和正式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学校教育是知识的传达,而0-6岁是作为一个人基本能力的训练,也就是未来接受知识、掌握整合知识、运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的专业的训练才能让人所有的潜能都被挖掘出来。0-6岁不是将学校教育提前,而是通过更开放、更自由的方式,多种游戏使孩子的智力、身体技能、情绪控制、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综合发展。为什么上学后孩子的学习水平差异很大?恰恰说明0-6岁得到的训练不同,造成了孩子的能力差异。
孩子6岁前尽量不要进行大量知识性学习
我们常说在什么年龄就做什么年龄的事情,0-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注重发展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具备了学习知识的能力,自然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会很容易。而过早的进行知识性的学习,会占据孩子更多的锻炼能力的机会和时间,不利于孩子培养能力,所以学龄前儿童尽量不要大量的进行知识性的学习,除非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如数字、汉字等特别敏感,可适当的进行引导,不建议定量学习。
早教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开发
早教对于孩子来说从出生就开始了,但对于父母来说宝宝出生前就应该有初步的学习和意识了。早期教育应该从提升孩子综合能力出发,根据孩子的阶段发展特点,设定适合于宝宝互动的活动和游戏 ,0-6岁婴幼儿的潜能开发应该包括: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音乐、视觉、合作等等。为什么跨国婚姻的孩子能够同时掌握两种语言,因为从出生即接受到两种语言的刺激,同理,所有的能力都需要从出生开始给予正确的环境和刺激。如果没有充分的训练,未来上学、生活、工作都有可能出现障碍,如:情绪发展不良、注意力不集中、社交能力差等方面。人生没有起跑线,不存在输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明明白白的去教育孩子,而不是凭着直觉、传统、“老人说”等等,因为成长是一次性的,不可逆,没有后悔的机会。
孩子一定要上早教班吗
杨淼老师说,早教班是否有必要根据家长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家长是否有科学的教学理念、是否知道每个阶段应该给孩子哪些训练、是否具有科学的带养方式、能否给孩子适合的环境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等。
早教理念在国外已经超过30年的历史,早教的意义和价值已在医学界、教育界、心理界称为不争的事实。早教应从哪天开始?多早都不算早,但是要用对方法做对事;是否需要去早教机构,如果您很好的掌握了关于0-6岁的理念、方法,并且生活环境里有大量的训练设备,您就不需要早教机构,但是仍然需要对孩子进行早教;早教的效果不是马上就能够显现的,未来孩子长大了,自然会看到效果,应该多采访一下经过2-3年早教之后的孩子家长,幼儿园的老师,看看他们的观点 是什么。
在家给孩子做早教是非常必要的
有的家长给孩子报了早教班,于是觉得在家就不用再做早教活动了。杨淼老师强调,在家给孩子做早教是非常必要的,孩子的学习特点是需要不断的重 复,才能达到效果,所以我们提倡并注重在家也要给孩子做早教课上的活动,比如抚触,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触觉能力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再比如爬行阶段的宝宝,父母要让孩子至少爬行500小时等。另一方面,家长们要注意,在家中生活中的点滴也都是进行早期教育的很好机会,比如良好习惯的养成、宝宝情绪发展等。
该不该让围着纸尿裤的宝宝上早教班
面对婆婆“是不是吃饱撑的”质疑,余女士言之凿凿:朋友的、同学的、同事的,甚至一个小区的孩子都在上,我们怎么能输在起跑线?再有,据说早教班的毕业证甚至已经成了一些重点幼儿园遴选入院孩子要求的附件之一。
这家调查机构在2007年做的儿童生活与消费状况研究显示,目前北京城区0~6岁儿童参加早教班(幼儿园之外)的占约1/5,婴幼儿(3岁以下儿童)参加早教班的比例为14%。据统计,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岁以下儿童约有65万人,也就是说北京市早教市场约有13万消费者的规模。
另一个数据是,1998年,北京出现了第一家专门的早教中心,到了2002年,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就有早教机构100多家。
数万元上个早教班已不新鲜
和学校开学的步调几乎一致,春节过后,不少早教班开始进入大规模的春季招生阶段,无孔不入的招生信息已经塞满了余女士的手机和邮箱,什么小小博士班、莫扎特班、右脑开发班,还有国外来的蒙氏班。班的功能也不一样,有的侧重智商、有的开发情商,甚至还要发展余女士没有听说过的“胆商”。
大部分的早教班都有体验课,抱着绝不输在起跑线的想法,余女士费心考察了几家早教机构,有说着英语的洋机构,也有中西合璧的早教班,还有考虑到交通成本在自己家附近找的一家保姆公司开办的早教班。
全部从国外移植过来的那些洋早教班大多深入在一些高档社区,上课的环境也不错,装修得很温馨,更重要的是老师一口流利的外语,手里有若干写着英文的证书,还声称自己不仅受训于国外某某著名机构,而且有多少小时的实践经验。
一切都好,音乐、情绪、大动作、精细动作,每个新名词都让余女士很受用,老师热情奔放的上课模式让儿子乐得开花。
就是太贵,50分钟左右的一堂课花费在300元左右,以每周一次的标准算,一年的学费就得1万多元,算一算,差不多相当于10年前余女士上大学全部的学费。可据说就是这个价钱的班也常常爆满,营销人员提醒余女士,不抓紧,周末班就报不上了。而事实上但凡在名气大一些的早教班,余女士都被告知要报名就得赶快。
最糟糕的一次体验是在一家保姆公司的早教班,3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拥挤着10多个孩子和差不多双倍数量的家长,在此起彼伏的哭闹声中,一名年轻的老师声嘶力竭地叫喊着让家长帮助孩子玩几个简单的手指游戏,或是摇晃一下手中的玩具。
孩子的年龄跨度从五六个月到两三岁,小的孩子根本还不能理解老师说的是什么,大的孩子已经把玩具摔得四分五裂,45分钟的课还没上完,余女士赶紧带着哭成泪人的儿子逃走了。可就这样也得80元一堂课。
走了不少早教班后,余女士的体会是,虽然大家叫的名字不一样,但稍微规范一点的早教班其实上课的内容大同小异。比如7个月孩子的早教班包括的内容无非是为孩子学爬做准备的大动作训练,或者学会认知一些物品,听听儿歌,训练孩子使用拇指、食指抓捏大小不等的物体等等。
差别就在有的公司可能管理得好一些,上课的环境好一些,孩子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规模,还有就是一些大公司的老师素质要相对好一些。
北京艾索市场咨询公司总经理李露凌提供了这样的数据,北京市早教市场花费水平参差不齐,每月花费不到200元的市场占1/3强,200~1000元之间的约有1/5,每月1000元以上的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家长在早教方面的投入,一方面与早教机构的品牌和早教类型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所参加早教班的上课频率有关。
婴儿时训练得超常,上学时也可能恢复平常
“如果孩子出生后3天对他施行教育,那么父母的教育就晚了3天”。曾求学于美国的李露凌说,在西方流行这样一种“早期银行论”,指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就好像往他们的神经银行里储蓄,积蓄越多,将来受益越大。
这些理论近年来已经得到国内年轻父母的关注。李露凌说,据他们的调查,目前带孩子去早教班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特征,一般居住在大中城市,或者有较高的学历,他们普遍拥有稳定的工作环境、较高的家庭收入、至少父母一方有充裕的空闲时间。他们多处于信息链的顶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需求,近年来这个市场发展很快,李露凌说,自从他们为这块市场提供咨询服务后,每天都有不少希望进入市场的投资者来咨询。
父母们所热捧的早教班是否真能给他们带来孩子赢在起点的收益?首儿健高门诊儿童早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专家说,她所接触的父母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给予很高的关注,而且总希望投入就有回报。而在她看来早教并不需要披上花里胡哨的外衣,早教就是父母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适合的成长环境。家长应该正确认识早教和早教班。
专家解释说,“丰富”的概念就是父母给孩子认识世界足够的刺激,包括情感的、认知的、体能的。科学研究已经摸索出孩子在成长阶段表现出的各种特性,早教中的儿歌、游戏都是专家根据这些成长特性编排出来刺激孩子潜能开发的手段。
专家说,为了达到这些刺激,家长可以在家里自己做,也可以借助一些社会力量,比如各种的早教班。
但在如何认识早教这个问题上,专家提醒年轻的父母,不要以为给孩子上了早教班就等于赢在起点。她手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孩子在3岁以前,父母很重视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在智力测查中孩子能得到高分,可是在上小学以后,孩子的超常性没有了,甚至还出现很多问题。对于孩子教育来说,在某一时段取得的成绩永远都是过去式。所以尽管早教可能会让父母在某一天有惊喜,但只要一停下来,前面的关注和投入就归零了,孩子的教育必须是可持续的。
再有,专家说,近年来,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孩子早期教育不等于只是简单的智力和潜能的开发,更关键的是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有的孩子可能在爬、走、开口说话,甚至认字、数数方面都能早于常人,可是性格却由于父母的娇惯出现自私,或者社会交往障碍等问题。
专家指出,孩子在一个集体中能够得到一定的约束,能得到或许比在家里更丰富的感官刺激。
早教更重要的是教育家长。她说,很多家长把孩子送来,总希望带回去一个超常儿,其实早教机构应该教会的是家长如何开发孩子的潜能。
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早教对刺激孩子能力开发是有效果的,但每周一次的早教课程是不可能培养出超常儿的。早教班与其说是培养孩子,更不如说是培养家长,这样一个环境就是给家长上一堂实践课而已。
早教管理出现真空
家长对早教认识的误区,早教市场的鱼龙混杂,早已被业界所关注。
首儿健高门诊儿童早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专家说,她认为目前早教领域最大的问题应该是政府在指导早教方面出现了真空。在国外,孩子的智力开发或是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和喂养一样被普遍重视的,对家长这方面的指导来自一些医疗机构或是公益的组织,但目前在我国,如果不是大城市的父母,不是有钱有闲的父母,他们能去哪里获得这样的知识呢?
专家说,她一直认为基层的医疗机构应该担当起这样的职能,但很遗憾的是目前社区医院这样基层的医疗机构脚步还只停留在为孩子打预防针的层面,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功能一样。
据介绍,目前有极少数医院的儿童保健科设立了早期教育的咨询门诊,但都人满为患,很难有针对性地解答家长在早期教育方面的困惑。
而对市场人士来说,他们也觉得政府在规范市场方面也是缺位的。东方爱婴的总经理贾军说,研发能力薄弱和专业人员缺乏本来应该是目前制约这个市场发展的短腿,可是由于需求的旺盛,导致这个行业盲目扩张的势头。究竟什么样的机构有资格开办早教班,究竟什么样的人员能够担当起老师的职责,政府部门目前都没有答案。
本来每家早教机构都应该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但由于市场发展过快,这个行业“拿来主义”盛行,贾军说,他们投入巨资从国外引进开发的教程每次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其他机构拷贝复制。
宝宝早教要弄清5件事否则事半功倍
1.动机——为什么要让孩子上早教?
请问问自己你带孩子上早教的动机是什么?是学知识?例如,小小年纪就认识几百个字?那他读小学中学学什么,他的上课等于是浪费时间。是学才艺?例如,舞蹈,声乐,钢琴,画画,写字?那么在你不确定孩子对什么有兴趣之前请不要妄下定论。
其实,上早教需要摆正心态。你带孩子上早教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懂得怎样引导和了解孩子,在于给宝宝一个快乐玩耍的环境,在于系统地养成一些习惯和创造接触同龄宝宝的机会。
2.事实——孩子的特点天赋秉性是什么?
自认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然,大部分父母是不能够理性的看待自己的宝宝的。就算是了解,也可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所以,多用心、用方法去寻找孩子的兴趣和潜力,也许还能为你选择早教班带来一定的参考。孩子并不知道学什么东西将来有何用处,所以孩子究竟该学些什么主要靠家长的选择。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量力而行。
3.目标——我想在一段时间后看到孩子怎样的改变?
有的家长说,感觉宝宝上了早教课,也没什么改变没什么进步。其实宝宝的学习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1岁以下的小宝宝,接触的东西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不可能上了课立即就有效果。而且,因为早教课更注重潜能的培养和开发,所以早教效果短时期内难以发现。一定需要坚持和有方法。
家长不能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过分关注孩子是否有所进步。另外,也需要有心理准备,那就是:早期教育是有效的,但不等于所有的早教课程都是有效的。因为有很多的早教中心,其实是在以幼教的方式在做早教,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知识和技能,其实这些知识和技能只要潜能开发的好,三岁以后学都不晚。
4.计划——我们能学到什么,为孩子做些什么?
早教课的意义在于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了解一些育儿知识,包括饮食、健康和开发智力等等;帮助家长及时把握宝宝的敏感期,协助宝宝一起感受新事物;让家长懂得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强调亲子互动,使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游戏,掌握一些教育的方法与技能,等等。回到家中,将这些方法和理念贯彻下去,持之以恒,是在家长踏入早教圈之前要明确的一点。
5.态度——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到早教机构上课这件事?
早教课只是领进门,真正有用的功夫是在课下,每天都要和孩子实践。不要对早教机构的期望太高,不要在乎宝宝学会多少技能,上早教课的目的是把老师的正确方法及理念学过来。对于天生爱学习的孩子,上课是一种享受和快乐;对于顽皮好动的孩子,上课就需要家长做好引导工作,如果孩子不愿意,就不要勉强,引导孩子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参与进去,有体验就有学习,没有表达不代表没有吸收。不要跟风,不要攀比,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体,更不能复制,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要发现孩子本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