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羊骨功能主治

羊骨功能主治

补肾,强筋骨。治虚劳羸瘦,腰膝无力,筋骨挛痛,白浊,淋痛,久泻,久粒

①《别录》:"主虚劳,寒中,羸瘦。"

②《千金·食治》:"头骨:主小儿惊痫。"

③《唐本草》:"头骨:疗风眩,瘦疾。"

④《日用本草》:"胫骨:治牙齿疏活、疼痛。"

⑤《饮膳正要》:"尾骨:益肾明目,补下焦虚冷。"

⑥《纲目》:"脊骨:补肾虚,通督脉,治腰痛下粒""胫骨:主脾弱,肾虚不能摄精,白浊。除湿热,健腰脚,固牙齿,去皯蹭,治误吞铜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煅存性入丸、散。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宜 忌】

《千金·食治》:"宿有热者不可食。"

薄荷的功能主治

⒈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该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头痛、发热、微恶风寒者,常配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等同用,如银翘散。

⒉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该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多配合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 ,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蚕、荆芥、防风等同用。

⒊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该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蝉蜕、荆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汤;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苦参、白鲜皮、防风等同用,取其祛风透疹止痒之效。

⒋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该品兼入肝经,能疏肝解郁,常配合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芍药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1、腹中虚痛。用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

2、骨痛。用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后研细,装入布袋放在酒三升中泡五天。每次饮酒三合,一天三次。

3、脚气肿痛。用芍药六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白开水送下。

4、消渴。用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一日服三次。有特效。

5、鼻血不止。用芍药研细,每服两匙,水送下。

6、鼻血、咯血。用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共研细,新水冲服一茶匙。血止为限。

7、崩中下血(小腹痛)。用芍药一两(炒黄)、柏圳六两(微炒)。每服二两,加水一升,煮成六合。又方:将上方中的两味药,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8、月经不停。用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

9、赤白带长期不愈。用白芍药三两、干姜半两,锉碎黄,捣成末。每服二匙,空心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芍药炒黑,研为末,酒送服。

10、刀伤。用白芍药一两,熬黄,研细。每服二钱,酒或米汤送下。同时可用药末敷伤处。

11、木舌肿满。用赤芍药、甘草煎水热漱。

12、鱼骨鲠喉。用白芍药嚼细咽汁。

天麻功能主治

天麻-中药材天麻润而不燥,主入肝经,长于平肝息风,凡天麻肝风内动、头目眩晕之症,不论虚实,均为要药。

1.平肝息风。天麻质润多液,能养血息风,可治疗血虚肝风内动的头痛、眩晕,亦可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破伤风。

2.祛风止痛。用于风痰引起的眩晕、偏正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天麻适合用于内风所致的头晕。内风引起头痛的三种类型:一、肝阳上亢型,表现症状:头痛头晕同时出现;二、痰浊中阻,表现症状:经常感觉头偏沉;三、肾虚病人,表现症状:头痛头晕同时伴有记忆力减退的症状。天麻对感冒引起的头痛头晕不合适。

天麻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轻度收缩脑血管,增加冠状血管流量;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

香附的功能主治

理气解郁,止痛调经。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

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

③《医学启源》:"快气。"

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

⑤《汤液本草》:"治崩漏。"

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

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山楂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

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治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烷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

①陶弘景:"煮汁洗漆疮。"

②《唐本草》:"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

③《本草图经》:"治痢疾及腰疼。"

④《履巉岩本草》:"能消食。"

⑤《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⑥《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

⑦《本草蒙筌》:"行结气,疗颓疝。"

⑧宁原《食鉴本草》:"化血块,气块,活血。"

⑨《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⑩《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

⑾《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玄参的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主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

榛蘑的功能主治

祛风活络,强筋

干榛蘑 壮骨。用于腰腿疼痛,佝偻病,癫痫。

榛蘑是白蘑科食用真菌。野生榛蘑是中国东北特有的山珍之一,是极少数不能人工培育的食用菌之一。

榛蘑味道虽非常鲜美,但却因为新鲜的榛蘑保鲜期很短,而干品的卖相不好看而未真正的打开中国市场,多半出口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榛蘑炖小鸡就是东北人招待贵客的不可缺少的传统佳肴, 榛蘑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经常食用可加强肌体免疫力、益智开心、益气不饥、延年轻身等作用。

小豆功能主治

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①《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②《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③《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劲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④《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⑤《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⑥《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⑦《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⑧《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⑨《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或入散剂。外用:生研调敷。

【宜 忌】

①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②《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③《随息居饮食谱》:"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相关推荐

决明的功能主治

肝,明目,利水,通便。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 ①《本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②《别录》:"疗唇口青。" ③《药性论》:"利五脏,除肝家热。" ④《日华子本草》:"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熁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衄;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 ⑤《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⑥《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擦癣癞。" ⑦《医林纂要》:"泻邪水。" ⑧《湖南药物志):"明目,利尿。治昏眩

脐带的功能主治

益肾,纳气,治虚劳羸弱,气血不足,肾虚喘咳。 ①《本草拾遗》:"主疟,烧为灰,饮下之。" ②《纲目》:"解胎毒。敷脐疮。" ③《本草汇言》:"补肾命,解胎毒,化痘毒。" ④《本草通玄》:"充养血气。" ⑤《饮片新参》:"治虚劳,纳肾气,定喘咳,敛汗。"

人参的功能主治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桔梗的功能主治

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癥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

牛耳枫功能主治

枫蓼肠胃康颗粒的主要成分为牛耳枫、辣蓼,牛耳枫的枝叶可供入药,中药名为牛耳枫枝叶,味辛、苦,性凉,有毒,具清热解毒、舒筋活血、祛风止痛、解毒消肿、理气健脾、除湿化滞等功效,主治疮疡肿毒、风湿骨痛、跌打损伤及毒蛇咬伤等,而辣蓼的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杀虫止痒。 枫蓼肠胃康颗粒属于中成药,处方药范畴,具有理气健胃,除湿化滞的功效,用于中运不健、气滞湿困而致的急性胃肠炎及其所引起的腹胀、腹痛和腹泻等消化不良症,服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枫蓼肠胃康颗粒可抑制

蚬壳的功能主治

化痰,去湿。治反胃吐食,胃痛吞酸,痰喘咳嗽,湿疮、溃疡。 ①陶弘景:"止痢。" ②《唐本草》:"治阴疮。" ③《本草拾遗》:"烧灰饮服,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 ④《日华子本草》:"疗失精反胃。" ⑤《纲目》:"化痰止呕,治吞酸心痛及暴咳。烧灰涂一切湿疮,与蚌粉同功。" ⑥《医林纂要》:"除血热,敛虚汗。"

白矾的功能主治

消痰,燥湿,止泻,止血,解毒,杀虫。治癫痫,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黄疸,黄肿,胃、十二指肠溃疡,子宫脱垂,白带,泻痢,衄血,口舌生疮,疮痔疥癣,水、火、虫伤。 1.《纲目》: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 2.《本草经疏》:矾石,味酸气寒而无毒,其性燥急收涩,解毒除热坠浊。盖寒热泄痢,皆湿热所为,妇人白沃,多由虚脱,涩以止脱故也。阴蚀恶疮,亦缘湿火,目痛多由风热。除固热

肉桂的功能主治

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癥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①《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②《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 ③《药性论》:"主治:几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痈

芦根的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痈。并解河豚鱼毒。 ①《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②《药性论》:"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 ③《唐本草》:"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 ④《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⑤《日用本草》:"解河豚鱼毒。" ⑥《本草蒙筌》:"解酒毒、鱼蟹中毒。" ⑦《本草原始》:"治干呕霍乱。" ⑧《玉楸药解》:"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憹。" ⑨

紫草的功能主治

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治温热斑疹,湿热黄疸,紫癜,吐、衄、尿血,淋浊,热结便秘,烧伤,湿疹,丹毒,痈疡。 ①《本经》:"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 ②《别录》:"疗腹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齄。" ③《药性论》:"治恶疮、瘑癣。" ④《本草图经》:"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 ⑤《纲目》:"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 ⑥《医林纂要》:"补心,舒肝,散瘀,活血。" ⑦《吉林中草药》:"治便秘,尿血。" ⑧《陕西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