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与生甘草
炙甘草与生甘草
生甘草和甘草当然是有一定区别的,甘草不但具有治疗脘腹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帮助祛痰止动,清热解毒,而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能够起到通阳复脉的补气的效果。
1、炙甘草与生甘草
甘草不但具有主治脘腹的作用,而且还能够有效的祛痰止咳和清热解毒。
处方中写甘草,生草指生甘草。为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偏于清热解毒。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偏于润肺和中。
2、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炙甘草熬的汤不仅可以益气滋阴,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治疗通阳复脉的功效。另外还有明显的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作用。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草梢、甘草梢、生草梢均为甘草根的末梢或细根,洗净,切小段入药者。偏于清热利尿。
炙甘草经常被用于制作成炙甘草汤,这是一种以炙甘草为主要成分所熬制的汤,对人体的好处非常多。
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曰:炙甘草汤“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组成。
3、炙甘草的功效
一、补阴为主,如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指出本方以“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之滋阴一路也。”清.田宗汉《医寄优阴论》也认为本方是“滋阴之祖方”。
二、补血为主,如以清.唐容川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 “补血之大剂”。
三、气血双补,如以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代表,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气血双补。“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生甘草和炙甘草的区别
生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从两者的功能主治来看,炙甘草的药效变得缓和了,功能也少了一些。主要是生甘草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四肢挛急、痈肿疮毒等功效,而炙甘草没有了,或者说是这些功能变得很弱了。
在秋季一般选择生甘草,因为秋天与五脏中的肺相对应,秋天天高气爽,气候干燥,尤其是喜欢吸烟的朋友这时候更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肺,所以选择生甘草的祛痰止咳的功能,兼顾补脾和胃的功效,使得甘草的功效发挥的更好。而在其他季节,大都选择炙甘草,因为炙甘草的性能更加平和,而主要的是利用补脾和胃的功效,并兼顾益气的功效。
甘草和炙甘草的区别
甘草有很多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国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各地都有生产。
生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其功能和主治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偏于润肺和中。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临床用量特大,出口量大。除药用之外,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点添加剂,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
另外,介绍一下著名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是以炙甘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组成。
适应症:心脏瓣膜症、心律不整、心内膜炎、贫血、交感神经紧张症、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但是,总的看来本方主要是偏补,补阴气血,并有调和阴阳的作用。在生脉饮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精华所在。作为一种中药汤剂,现代应用也可作为家庭汤料使用, 即将药性过强的人参改为党参或太子参小量即可。其适应的症状,除了用于治疗心脏方面引起的症状以外,民间用法更主要的是对提高人体机能、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症状和复发有着很好的疗效。如日常工作中过度劳累,偶尔出现上楼梯不久就喘气、干咳、自觉心跳、脉象乱(时快时慢,即心律不齐。)等情况时,可以酌量使用。
甘草乃百草之王,诸药之君,用量用法虽然卑微,其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它在整个药方中其实起到最大作用是调和诸药,能解各种药方中骏烈药物的毒性,譬如有些治疗顽虐恶疾的药方不得不使用带毒药物,而有甘草相伴则诸事无优,平稳过渡了。
甘草泡水喝用生的还是炙的
因人而异。
生甘草和炙甘草在治疗效果上有所差异,建议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以及疾病类型来进行选择。
其中炙甘草是生甘草加入炼熟的蜂蜜烘制后制成的,相对来说性质会更加温和一些,一般在需要组温阳方剂时就会使用到炙甘草;而生甘草则没有炙甘草的温性作用,对人体来说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产后黄褐斑吃什么才好
犀角升麻汤:水牛角60克,升麻、羌活、防风、生地黄各12克,白附子、白芷、川穹、红花、黄芩、当归、知母各10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服2次。
柴胡桂枝汤:柴胡、当归、白芍、半夏、黄芩、桂枝各9克,薏苡仁30克,甘草、生姜各6克,大枣5枚。水煎取汁,每日1剂,服2次。
六味地黄汤:熟地黄、山药各15克,山茱萸、丹皮、茯苓、当归、丹参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汁,每日1剂,服2次。
雀斑汤:丹参、鸡血藤、浮萍各30克,红花、川穹、荆芥穗、生甘草各10克,生地黄20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服2次。
疏肝活血汤:柴胡、薄荷、黄芩、栀子、归尾、赤芍、红花、莪术、陈皮各9克,甘草、川穹各6克。水煎取汁,每日一剂,服2次。
逍遥散:制香附、郁金、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各10克,柴胡、月季花、陈皮、炙甘草各6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服2次。
什么泡水喝养肝护肝 甘草
甘草是豆科植物,以根和根状茎入药,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
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主治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物、食物中毒;缓和药物烈性、毒性。
炙甘草与生甘草的区别
炙甘草是由生甘草用蜜烘制而成的,它与生甘草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炙甘草又名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偏于润肺和中。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临床用量特大,出口量大。除药用之外,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点添加剂,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
生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主要用于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甘草泡水可以治疗胃病吗 去湿气用生甘草还是灸甘草
灸甘草。
生甘草和炙甘草的区别是炙甘草是生甘草用蜜烘制后制成的,炙甘草比生甘草多了温性作用。
使用炙甘草、干姜、附子共同来温阳救逆;而生甘草没有炙甘草的温性作用,其可以用来清热解毒,因此人体去湿气主要是用灸甘草。
小孩喝甘草水的禁忌 生甘草与灸甘草的区别
主要有以下区别:
生甘草和灸甘草最好的区别就是炮制方法不同,生甘草指药用植物甘草的根和根茎的干品,而炙甘草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
两者药性是不一样的,灸甘草会比生甘草温和一些,因此需要组成温阳方剂时应选用炙甘草,像四逆汤用了炙甘草、干姜、附子共同来温阳救逆,而生甘草没有炙甘草的温性作用,可以用来清热解毒。
甘草和炙甘草的区别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甘草是一种补益类中草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lOOcm,直径0.6~3.5cm。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阳光充沛,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早在二千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药之上乘。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国老”,即帝师之称。甘草之用法,往往在药方的最后写上,却其实是在君臣佐使中各种药方的君药,即主药,起到最主要的作用。
甘草有很多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国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各地都有生产。
生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其功能和主治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偏于润肺和中。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临床用量特大,出口量大。除药用之外,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点添加剂,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
另外,介绍一下著名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是以炙甘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组成。
适应症:心脏瓣膜症、心律不整、心内膜炎、贫血、交感神经紧张症、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但是,总的看来本方主要是偏补,补阴气血,并有调和阴阳的作用。在生脉饮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精华所在。作为一种中药汤剂,现代应用也可作为家庭汤料使用,即将药性过强的人参改为党参或太子参小量即可。其适应的症状,除了用于治疗心脏方面引起的症状以外,民间用法更主要的是对提高人体机能、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症状和复发有着很好的疗效。如日常工作中过度劳累,偶尔出现上楼梯不久就喘气、干咳、自觉心跳、脉象乱(时快时慢,即心律不齐。)等情况时,可以酌量使用。
甘草乃百草之王,诸药之君,用量用法虽然卑微,其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它在整个药方中其实起到最大作用是调和诸药,能解各种药方中骏烈药物的毒性,譬如有些治疗顽虐恶疾的药方不得不使用带毒药物,而有甘草相伴则诸事无优,平稳过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