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房颤诱发中风
防房颤诱发中风
据调查,在确诊为房颤的中风患者中,仍有多达7成在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中风,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此前临床医生会让患者服用抗凝药物,殊不知,抗凝是把双刃剑,它虽可以预防血栓,但也可以发生大出血,长久服用抗凝药物,脑出血的概率高达2.5%。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800万房颤患者。房颤与老年患者就像孪生兄妹一样,80岁时,10%的患者会发生房颤,到了90岁,40%的患者会发生房颤。虽然房颤与高龄密切相关,但年轻高血压患者如果不按时服药控制好血压,也容易发生房颤,他接诊的最年轻的因房颤导致中风的患者只有28岁。 “这些人因为年轻惧怕使用降压药,导致血压没有得到很好控制,高血压五年以上如果没有药物控制,就会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如果10年高血压病史,患者就会出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房颤对健康的危害非常大,会造成脑中风、心力衰竭、反复晕倒等严重的并发症。由于房颤时常伴有不规则的快速的心脏跳动,患者多有明显心慌、心悸、气急和无力、运动能力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更可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目前,中国有800万房颤患者,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对这一病并不太了解。
专家建议,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有房颤家族史的患者,包括肥胖和鼾症(夜间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患者,都应该坚持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心电图。如果有心慌不适时更应就近检查心电图,如果症状发作频繁还可以选择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一般都能通过这些常规检查确诊房颤。一旦有胸闷、心悸不适的症状还是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正规的检查和治疗。
2004年,欧洲的研究小组报告纳豆激酶具有预防旅客血栓症,即所谓经济舱综合征的功效。旅客血栓症是乘坐飞机等旅行时,长时间坐在座位上,血液循环受阻、血液黏度上升,导致静脉血管出现血栓。经常食用纳豆激酶可周期性增加血浆中的纤溶活性,对中老年人心肌梗塞、脑梗塞、脑卒中(俗称“中风”)三大疾病,有着神奇的预防、治疗和加速康复的功效。
佳莱福纳豆银杏胶囊每100g中含1800mg的总黄酮,采用日本进口的纳豆激酶,在纳豆激酶中加入银杏叶提取物,不仅能令纳豆激酶的活性彻底激发,而且银杏叶中也含有天然活性黄酮及苦内酯等与人体健康有益的多种成分,服用佳莱福纳豆银杏胶囊比单独服用纳豆激酶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诱发中风的常见原因
众所周知,中风会给患者们的健康构成威胁。尤其是中风急性发作的时候,更是需要小心应对。其实诱发中风的原因有很多,不知道您是否了解呢。接下来,小编就来和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诱发中风的常见原因。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3、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4、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5、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上面这些便是专家们对于导致通风原因的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于通风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做好通风的预防措施,避免以上这些原因的出现,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哪些人容易诱发中风
1、一时性脑缺血发作者。简称小中风:常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四肢麻木等症状。这是一种24小时内可以恢复的最轻的中风,若不及时治疗,一年内差不多有50%发展为缺血性中风。
2、衰老与动脉硬化患者。
3、有中风家族史的人。因为中风有一定的遗传性。
4、高血压患者。据统计,80%以上的中风患者患有高血压病。
5、糖尿病患者。1/3中风患者有糖尿病史。
6、心脏病患者。主要是冠心病患者。
7、性格急躁者。这类人易冲动,常使脑血管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增加了引发脑中风的危险性。
8、肥胖者,嗜烟、酗酒者。
9、高血脂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者,有血管异常病变者(如脑血管畸形)和脑血流图有异常改变者。
10、胆固醇水平过低者。胆固醇水平过低脑动脉壁脆性增加,易于破裂出血。
高血压肾病有哪些并发症
肾功能不全
高血压可导致肾病,肾病又会加重高血压。高血压与肾脏病的联系非常紧密。高血压可以导致肾病,肾病也会引起高血压。
对策:降压护肾,从确诊为高血压的第一天起。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去医院检查尿常规(尿蛋白)和肾功能(血肌酐),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尽早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而言,护肾的关键在于降压。普通高血压患者,没有心、脑、肾器官损害,也没有除高血压外的其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等),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肾病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心衰
一半心衰归因于高血压,90%的心衰患者有高血压史。高血压与心力衰竭的关系非常密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群中40%~50%的心力衰竭归因于高血压。
对策:积极控制血压,有效减少心衰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临床研究证明,降压治疗能逆转左心室肥厚,减少约50%心力衰竭的发生。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积极控制血压水平是预防和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的重要途径。
房颤
一半以上的房颤与高血压有关,房颤是导致中风和心衰的重要原因。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中国是房颤大国,男性多于女性。房颤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造成中风、下肢动脉栓塞等;二是心房以每分钟300~600次的速度快速颤动,影响了心脏的正常舒缩功能,容易导致心功能不全。
高血压与房颤的关系尤为密切。研究显示:一半以上的房颤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压不仅会显著增加发生房颤的风险,还会显著增加房颤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策:降压是预防房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有效手段。
房颤引发的中风更可怕
房颤常见于哪些人群呢?王景峰介绍,冠心病、高血压、心率衰竭、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等都是高危人群,甲亢患者也有部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发生率是递增的,等到七八十岁,即使没有任何心脏病,房颤发生率也在10%甚至以上。
房颤引发的中风
有“三高”
房颤的主要症状有心悸、眩晕、晕厥、气促等,但也有一些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房颤本身的症状虽轻,但可能导致可怕的中风。当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心房中的血液无法完全泵出,会淤滞在心房内,逐渐凝结成块形成血栓,如果血栓随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就很容易堵住血管,阻断脑部供血,导致中风发生。
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更可怕。这是因为相较于血管内的空间,心房内更“宽敞”。若心房中有凝结成块的血栓,其个头更大,极易堵塞人体中较大的血管。这就导致了房颤引发的中风有“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所以,得了房颤一定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最大限度减少中风发生的风险及可能带来的伤害。
抗凝药可预防房颤中风
“预防房颤导致的中风需要使用抗凝血的药物(简称抗凝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 王景峰介绍,“这与预防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不同。”高血压患者通常会使用抗血小板凝结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阿司匹林对预防由房颤导致的中风疗效不理想。但据调查,在确诊为房颤的中风患者中,仍有多达七成在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中风,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有些患者仍然发生了中风。
过去几十年中,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但华法林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存在较多的药物和药物、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患者需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非常不便,导致依从性很差,因而临床上华法林的使用率很低。2013年首个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国内上市,为房颤患者预防中风带来了新选择,这种药克服了华法林的局限性,服用方便,无需频繁监测,患者更容易坚持治疗,同时其疗效和安全性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
患者无不适
也须坚持抗凝治疗
许多房颤患者不理解为什么平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还需要每天服用抗凝药。实际上房颤患者的中风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而与房颤症状轻重无关。一旦发现房颤,就必须终身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评判个人的中风危险因素,如果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房颤,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药,不可随意停药、掉以轻心,以免让中风有机可乘。
用药物预防房颤效果怎么样
房颤的药物预防方式:
因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所以采用一些药物如地高辛、倍他乐克等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使心室率维持在60至70次每分钟的理想标准,可使患者憋气、心慌症状消失。服用抗凝血药如华法令或阿司匹林等防止左心耳内血栓形成,预防脑中风等危险地发生。
同时,在进行房颤预防的时候要注意:房颤一旦发生,由于电重构规律,即便除去病因,房颤仍然会发生。因此一切引起房颤的病因应在房颤发生之前给予去除才能真正做到预防房颤。 LIFE试验发现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钾、缬沙坦等可以减少新发房颤的发生,已发生过房颤复律后可巩固维持窦性心律,这类药提供一个很好的房颤预防的方法。
四种药物诱发中风
解热镇痛药
人在感冒发烧时,常用此类药物,特别是高热病人往往用阿斯匹林、扑热息痛等退热。这些药物均是通过大量散热而使体温下降,继而使人大量出汗,失去水分,尤其是伴有呕吐、腹泻的中老年人,发汗后致使机体缺水严重,造成血液浓缩,粘滞性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因此,中老年人发烧时,最好不服此类药物,而以物理降温为好。非用不可时,待大量出汗之后,应及时通过饮用糖盐水或静脉滴补液等方法补充水分,切不可大意。
降压药
有些中老年人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便大量服用降压药物,甚至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以求达到快速治愈的目的。其实这种做法很危险,因为人体血液和血压必须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体检前已长期习惯于在高血压下维持脑部血液灌流的中老年人,如果在很短时间内通过大量服药使血压骤然下降,将会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脑部供血不足,血流缓慢,血液易于凝聚,很容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因此,使用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切不可操之过急,应合理用药,使血压逐渐下降至理想水平。
促凝血药物
中老年人发生出血性疾病时,常应用止血敏、安络血等促凝血的药物止血。这些药物虽然有止血作用,但过量使用可促使血栓形成,尤其是脑动脉硬化、血脂偏高的中老年人,血液更易于凝固形成血栓,进而发生脑卒中。因此,有血栓形成倾向性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禁用此类药物。
利尿药
速尿、双氢克尿塞等利尿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水肿,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出。若中老年人使用剂量过大,尿液排出增多,易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血液浓缩,可导致脑血管栓塞。中老年人应慎用。其它如镇静催眠药,服用不当也可引起血压下降,形成脑血栓;滋补强体药如人参等,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长期服用时,有发生脑血管破裂,造成脑溢血的可能,切不可滥用。
吃感冒药后诱发中风
常吃的感冒药能让人中风失忆?这可是真的,别小看感冒药,吃不对也能变成毒药。
吃感冒药喝水少诱发中风:记者了解到,一位爹爹连吃三天感冒药后,竟然不认得自己的老伴了。
原来75岁的沈爹爹3天前,他感冒发烧,在家口服感冒药后晚上出了一身汗,第二天起床感觉好多了。但家人发觉,沈爹爹行动变得缓慢,家人以为他生病后精神差,也没在意。沈爹爹连着又吃了两天感冒药,第三天家人发觉不对劲,老人突然失忆了:老伴叫他吃饭,他反问:“你是谁?怎么在我家?”家人赶忙把他送往医院就诊。接诊医生初步诊断,沈爹爹为急性中风。经过磁共振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老人脑分水岭梗死,造成认知障碍,导致失忆。
沈爹爹吃药后大量出汗导致脱水,脱水导致血液浓缩,堵塞血管引发中风。其实在神经内科这样的老年患者还不少,还有些老年病人因夏天腹泻脱水,导致中风。邵卫提醒,夏天天热,老年人感冒发烧吃感冒药应该预防脱水,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液。
重复服感冒药致肝损:荣荣4岁,三天前在家出现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的症状,家人就去药店给他买了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服用,每日三次,谁知第三天荣荣出现了发热症状,体温高达39度,家长又急忙给他服用了美林,荣荣却出现反复发热、精神差、恶心、呕吐的症状。家人将他送往医院就诊,经血液化验检查,发现荣荣的转氨酶高达675(正常值在0-40之间)。
许多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儿童感冒药都是非处方药,如氨酚烷胺颗粒、氨酚黄那敏颗粒、999感冒灵颗粒等,这些药都含有退热成分,家长可自行从零售药店买到,自己判断给儿童使用,在发热期同时与“泰诺、美林”等退热药重复使用,这样很容易因退热成分叠加而发生过量导致患儿病情加重。
高血压服用感冒药血压飙升:家住汉阳的刘太婆最近几天血压没来由得突然升高。经武汉普爱医院医生的问诊,才发现是因为吃了感冒药。前几周刘太婆刚住院调整了高血压用药,出院以来一直都遵从医嘱吃药,血压也很稳定,可最近几天总是突然飙升。不解的刘太婆来到医院咨询医生,医生了解情况后判断刘太婆是吃了一盒叫药酚麻美敏片的感冒药,才导致血压升高。
“酚麻美敏片的感冒药中有一种成份为伪麻黄碱,这种药通常被用作鼻粘膜减充血剂,它能减缓组织充血、水肿、由感冒或过敏引起的鼻塞等症状”,医生介绍,“但是,它收缩血管的作用也会带来血压升高”。
医生建议,现在市场上较多感冒药都含有伪麻黄碱成份,高血压患者使用感冒药时,请咨询医生慎重选用,并随时注意观测血压,一旦有不适应立即停药到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