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保健腹部按摩
肠胃保健腹部按摩
腹宜常按摩。腹为肠胃所属之处,腹部按摩实际上是胃肠按摩。胡摸腹是历代养生家一致提倡的保健方法之一,尤宜食后进行。摩腹还能治疗疾病和减肥。
揉脘腹。先以右手食指、中指、小指、无名指并拢按揉中脘处,或以右手大小鱼际按揉,做圆周方向旋转运动约20~30次,再以左手按揉20~30次。具有健脾和胃、助运化湿的功效。
摩挤轮。用左手掌心贴挤部,右手按左手手背,两手同时做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100~200次。具有温阳固脱、益精壮肾的功效。
疏肝胆。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按于左腹股沟处不动,右手顺时针方向揉腹部20~30次。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
擦少腹。两手小鱼际紧贴肚旁做向腹股沟方向的上下擦动;以发热为度,一般约20~40次。具有疏肝里气、补肾益精的功效。
推下中脘。两手四指并拢自上脘向下直推耻骨联合处做20~30次。具有消积除闷的功效。
摩腹。右掌心贴往腹部作顺时针方向摩腹20~30次,再以左掌心贴往腹部作反时针方向运动20~30次,如此反复交替4~5次。具有固本益寿、强健体魄的功效。
肠胃不好怎么调理
随着我们对于中医的深入了解,我们越来越发现中医的很多方法在养生保健上面有着非常神奇的功效,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这些中医的方法来为我们的健康服务,中医按摩目前是非常流行的一种保健方式,有一些肠胃不好的朋友很想知道应该怎样按摩才能让自己的肠胃功能恢复过来,一起看看下文的介绍。
肠胃不好怎么调理
按摩腹部方法一:
1、先用右手,五指并拢,以肚脐为中心,面积由小到大,手由轻到重、由慢到快,顺时针方向绕肚脐旋转摩腹100圈。
2、再改用左手反方向摩腹100圈,两手轮换交替摩腹15~20分钟,以肚皮发红,有热感为度。
注意:在按摩腹部之前最好先饮用一杯温开水。
按摩腹部方法二:
1、将两手移至上腹部,仍保持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手重叠摆放。
2、然后,两手同时用力从上腹部推至下腹部,共推腹40次。
注意:按摩知道腹部微微发热为佳。
按摩腹部方法三:
1、躺卧在床上,然后伸出两手分别放在同侧的腹部外侧。
2、然后开始用手掌的根部从胃部开始向下推到腹股沟,这个动作反复做30-50次。
注意:这个按摩方法要缓慢进行,身体内感觉到双手推动的气道。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中医按摩的神奇功效,我们可以采用中医按摩的方法来起到很好的保健养生功效,上文为大家介绍了肠胃按摩的方法,希望上文介绍的信息对大家是有帮助的。
腹部按摩作用
按摩腹部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胃肠蠕动功能,防止和消除便秘,对中年女性朋友尤其必要。
经常巧妙地按摩腹部,能有效地防止胃酸分泌过多,并能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按摩腹部还可以促进脂肪的吸收和转运,防止大腹便便,收到满意的减肥效果。经常按摩腹部,还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
睡觉前按摩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摩腹部能平息肝火,使人心平气和、血脉流通,可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
多多按摩腹部排肠毒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按摩腹部可以起到平衡人体气血的作用。教大家几个按摩腹部的方法。
每周一次拍腹排毒
在肚脐两边脂肪最丰厚的地方,或者摁上去有脂肪结块的地方,用双手手掌连续稍用力拍打10分钟,大多数人都能拍出红、紫、青、黑等不同颜色的痧,这就是内在寒湿火毒的瘀滞,拍完以后马上喝一杯温水,加速排毒,每周拍打一次,连续拍打几次以后会发现出现的痧斑逐渐减少,到最后基本上不会再出,这样便是起到祛病养生效果了。
每天揉腹至少36圈
小腹是寒气最爱聚集的地方,所以揉腹养生很关键。经常以手心的劳宫穴去按摩小腹至发热,可以养元补气,滋阴培阳,所以要养成揉小腹习惯,每天的早中晚各揉一次小腹,先逆时针,后顺时针,最低以36圈起,或36的倍数,揉的力度要适中。
每天两次敲天枢
天枢穴能通肠道、排宿便,很多人一敲便要跑厕所。肠道通,自然脂肪不会堆积,所以这么好的穴位一定要多去敲一敲,这个穴位在肚脐两旁,旁开三个手指的位置,每天至少两个时间段去敲打,五到十分钟,敲打至小腹发热为止,胃气盛,大肠通,自然脂肪能顺畅代谢。
经常按摩腹部,还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摩腹部,可帮助入睡,高血压、脑血管患者按摩腹部能平熄肝火,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腹部皮肤有化脓性感染或腹部有急性炎症不宜按摩。
中医按摩腹部养生保健法
经常对腹部进行按摩可以促进或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加速腹腔各脏器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增加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壁的吸收功能,进而使食物能被充分消化吸收,有益于人体健康。对胃肠道溃疡、便秘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按摩腹部能使腹腔血管床扩张,循环容积扩大,外周阻力随之下降,对降低血压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按摩方法简便易行,是特别适合中老年人保健养生的方法。
对按摩气功颇有研究的专家介绍了腹部按摩
三线按摩法的方法:
三线:
左胸至肚脐;心口至肚脐;右胸到肚脐。
手法:
站立或仰卧,全身放松,两只手首尾重叠贴于腹部,分别沿上述三条线缓缓下推。每条线连续做三次再按下一条线,直至腹部发热为好。
提醒:
动作要缓和,呼吸要自然,力度要适中,可以解开衣服也可以和衣按摩。
按摩前最好排空小便,进食过饱时不要马上进行,局部皮肤感染者、腹腔内急性炎症患者以及腹部肿瘤患者也不宜进行。
揉腹按摩保护脾胃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黄帝内经》就记载:“腹部按揉,养生一诀”。唐代名医孙思邈曾经写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方法是:选择夜间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净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微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5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揉50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明显的健身效果。
最佳排便时间是什么时候 按摩
1、腹部按摩,腹部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天枢穴和大巨穴,同时用中间三个手指指腹按摩腹部,用力到让腹部稍稍下陷的程度。此外顺时针按摩肚脐也能促进肠胃蠕动,促进排出宿便。
2、腰部按摩,躺下后,轻按左下腹髋骨的内侧,有胀塞感,这个位置就是大肠的乙状结肠的位置。两手交叠轻压乙状结肠部位,指尖向斜下方,往腿根部方向移动,每天睡觉前持续做这个动作,可以让大肠的运动更有节奏,排便更顺利。
宝宝厌食不吃饭怎么办 腹部按摩
宝宝厌食不吃饭可能是吃的过多,不消化积食所导致的,采用腹部按摩的方法可以促进肠胃蠕动,促进消化。
腹部按摩:用全掌在宝宝的整个腹部顺或逆时针按摩3~5分钟。
胃炎患者的足部按摩保健
胃炎自疗保健法要按反射区——太阳神经丛、肾上腺(消炎)、胃、十二指肠、胰脏、肝胆、胸部淋巴腺、上身淋巴腺、泌尿系统。加强按摩部位:肾上腺、十二指肠、胰脏、肝胆。
1.太阳神经丛
位于双脚脚底二三趾脚掌骨关节下方,肾脏上方,用手触摸时有一凹陷的感觉。按摩方向是由下往上下扣按摩。
2.肾上腺
在太阳神精丛下方的最深处,肾脏上方,用手触摸时有一小洞向下陷的感觉,肾上腺是脚底最深凹处,是一个比较难找的反射区。按摩时是找到凹陷的地方时,一压一放的方式按摩。
3.胃
在双脚大脚趾下方第一骨头下方的凹陷处。请注意左脚按摩方向是由外往内,右脚按摩方向是由内往外。
4.胰脏
在双脚脚底内侧胃的下方,触摸时有微凸颗粒的感觉。请注意左脚按摩方向是由外往内,右脚按摩方向是由内往外。
5.十二指肠
位于双脚脚底内侧胰脏下方与膀胱反射区上方,用手触摸时会有凹陷的感觉。请注意左脚按摩方向是由内往外,右脚按摩方向是由外往内。
6.肝胆
位于右脚脚底一半上方与三四趾脚掌关节下方是肝反射区。另用手触摸时有一长条凹陷的沟是胆的反射区。按摩方向是由上往下方向按摩。
7.胸部淋巴腺
是淋巴腺总开关,位于双脚脚背大拇趾与食趾之间凹陷处。按摩方向是由外侧往脚后跟方向推。淋巴腺中的淋巴液在人体中负责血管与血管连系,也能在肠内吸脂肪和运送脂肪,淋巴球更能吞噬细菌,增强抵抗力。
8.上身淋巴腺
位于脚背双脚内侧,踝关节上方,用手触摸时有一凹陷的感觉。按摩时要从外侧往内侧方向推。按摩上身淋巴腺对肚脐以上器官所有炎症均可达到消炎止痛效果。
腰部保健按摩程序
1.推按腰背肌法
(1)体位俯卧位,
术者取站立位。
(2)操作术者沉肩伸臂,将双手交叉横置于受术者脊柱两侧(左手横置于右侧,右手横置于左侧,掌心向内,手指向外伸直),同时向腰背两侧反方向用力推按,由上而下,逐步按顺序移动。反复推按2~5分钟。
(3)要领
1)推按时着力和缓连贯,双手用力均匀一致。
2)术者操作时身体前倾以增加力度。
2.双龙点肾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端(拇指伸直位)置于双侧肾俞穴,同时着力对点,并略向上斜点而合之,以连续对点三次为宜。
(3)要领
1)术时双手同时着力,戳点对合,由浅入深,不可乱点。
2)点按方向是由内略向上斜点,相对用力。
3.横摩腰骶法
(1)体位俯卧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术者以一手全掌着力于受术者左侧或右侧臀部的胞肓穴处,自胞肓经八谤穴横推到对侧的胞肓穴处止,反复横推3~5分钟。
(3)要领
1)术时全手掌紧贴腰骶部皮肤。
2)术时腰骶部有紧压感,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术后腰骶部有温热感。
腿部自我保健按摩
采用推摩、擦摩和揉捏3种自我保健按摩方法,对臀、腿、膝部进行科学、合理的按摩刺激,可促进肌肉活动,增进血流,改善营养和代谢。
臀部按摩
预备姿势:站立,重心位于右腿,左腿微微屈膝,左脚向侧后方伸展,脚尖踮地。
手法:左手掌从臀部皱襞向上至髌背作推摩(按摩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然后再以左掌心在臀肌位用力按压,并向同方位作擦摩。按摩时四指和拇指分开成钳状,以直线、圆形和螺旋形向前推动。
之后,用左手拇指和小指、无名指、中指轻微提拉臀肌作微力抖动的放松练习。
大腿部按摩
1.腿后区
预备姿势:坐位,右腿着地侧坐在凳上,左腿屈膝,脚尖踮地,左脚踵离地4~6厘米。
手法:先用左手小指侧缘,在大腿后侧从膝胭至皱襞作擦摩腿肌,再对该区肌群进行揉捏。揉捏时五指向上提拉肌束,作旋转扭动,手指和皮肤不可分离。
嗣后,用空拳对腿后区肌群作轻拍、抖动和放松练习。
2.腿前区
预备姿势:坐位,左腿置于床上,膝上放置直径10~12厘米柔软褥垫,右腿下垂于地面。
手法:对大腿前内侧部位从膝关节至髋关节,作直线和交叉式推摩。按摩时左右手拇指和食指内缘贴着大腿前内侧(左手虎口向后,右手反之),同时由膝向腿部滑移;交叉推摩改用左右手轮返交替,由下至上推移。大腿前外侧推摩手法类同。
之后,对大腿前外侧和内侧作揉捏按摩(手法与腿后区揉捏相同)。
3.腿部按摩放松练习(不用于大腿内侧肌群)。(1)叩击法:手掌伸直,放松,用小指指侧轻缓叩击肌群。(2)捶击法:手掌半握拳,用拳根轻轻捶击。(3)轻拍法:手指并拢,手掌屈凹拍击腿部,单、双手交替进行。
膝部按摩
预备姿势:坐位,左脚置于凳上,左膝微屈,右腿着地。两手掌心放在左膝关节上,两掌紧贴靠近,两拇指位于关节内侧。
手法:两手在左膝关节同时作圆形集中推摩,右手作顺时针绕环,左手按逆向环行。
推摩后,膝关节伸展,两手掌垫在膝关节下,用掌心进行擦摩。再在膝关节两侧进行圆形擦摩。
膝部按摩放松练习
两膝放松伸展,随即向前后作轻缓、有节奏的屈伸动作2~3组,每组8~10次,间歇5~10秒。
腹部自我保健按摩法
【取 穴】 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关元。
【操 作】腹部自我保健按摩法采用焦穴法、掌推上腹、摩全腹、摩小腹及双擦小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按摩。点穴法依次点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关元穴,点上脘、中脘、下脘穴时采取仰卧位,以右手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中指指间关节微屈,并与相邻的两指分开,以食、中、无名指分别着力于上脘、中脘、下脘的同一水平线上,呼气时颤点3穴6~9次,之后用中指指端在呼气时向下用力,点气海、关元、天枢穴6~9次;掌推上腹时,以一手掌根部置于剑突下,由上向下经胃脘部推至脐上10~15次;摩全腹则用手掌自左上腹开始,以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摩全腹各36次;摩小腹时双掌重叠,自左侧开始,以关元穴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摩小腹各36次;双擦少腹则用两手小鱼际由髂前上棘向耻骨联合方向同时擦下,以局部透热为度。
【功 效】 腹部自我保健按摩法具有补脾健胃,消食导滞,补益气血,理气止痛,通二便等作用,尤其对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最为明显,坚持应用对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温里散寒通便法
【取 穴】命门、肾俞、大肠俞、脾俞、气海、关元、大横、中脘、支沟。
【操 作】 患者取俯卧位,操作者立于患者一侧,用双手拇指点按命门、肾俞、大肠俞、脾俞穴各2分钟。之后患者取仰卧位,两腿屈曲,操作者立于患者一侧,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摩腹5分钟,再点按气海、关元、大横、中脘、支沟穴各2分钟。最后擦摩下腹部2~3分钟,以温里通便。
【功 效】 温里散寒通便法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适用于明寒积滞型便秘患者。
胸腹部自我按摩保健法
1.浴胸术摩擦胸。先用右手掌按在右乳上方,手指并拢向下,用力推至左侧腹股沟处;然后再用左手按在左乳上方,同样用力推至右侧腹股沟处,一左一右为一次,可擦10~20次。功能:运气开积,消食化痰。
2.胸部按揉术以一手中指面沿锁骨下肋骨间隙由内向外,由第1、2肋间,2、3肋间顺序而下,适当按摩,以酸胀为宜。功能:宽胸理气,宣肺平喘。
3.拿胸肌术一手拇指紧贴胸前,食、中两指紧贴腋下,相对用力提拿,一呼一吸,一提一拿,慢慢由里向外推之,约5次。功能:宽胸理气,除痹祛痛。
4.摩心前区术左手按在心前区,右手置左手背上,作顺时针方向摩动40~50次,然后再作逆时针方向摩动40~50次。功能:强心缓急,平心静气,对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供血,防治冠心病、高血压、胆心综合症等均有一定效果。
5.拍胸术以一手虚掌,五指张开,用掌拍击胸部(在拍击时切勿屏气),10次左右,两手交替操作。功能:畅通气机,安神镇惊,宣肺利气,止咳平喘。
6.揉脘腹术先以右手食指、中指、小指、无名指并拢按揉中脘部(心窝处),或以右手大小鱼际按揉,作圆周方向旋转运动约20~30次,再以左手按揉20~30次。功能:健脾和胃,助运化湿。可防治胃脘胀满、疼痛、腹泻、胃下垂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7.摩脐术用左手掌心贴脐部,右手按左手手背,两手同时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100~200次。功能:温阳固脱,益精壮元。用于防治过敏性结肠炎、脾虚泄泻、五更泄泻、遗尿、尿失禁、尿潴留、遗精滑泄、痔漏脱肛、月经不调等。
8.疏肝胆术左手食、中、无名、小指并拢按于左腹股沟处不动,右手顺时针方向揉腹部20~30次。功能:疏肝理气,调节冲任。对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肝胆失和的胃脘痛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9.擦少腹术两手小鱼际紧贴肚旁(天枢穴上下)作向腹股沟方向的上下擦动,以皮肤发热为度,一般约20~40次。功能:疏肝理气,补肾益精。对防治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阳痿早泄、大便秘结有一定的疗效。
10.推脘术两手四指并拢,自上脘向下直推至耻骨联合处,共20~30次。功能:消积除闷,对预防胸腹满闷或胁下痞胀有明显效果。
11.摩腹术古名梦失封金匮,右掌心贴住腹部作顺时针方向摩腹20~30次,再以左掌心贴住腹部作反时针方向运动20~30次,如此反复交替4~5次。功能:固本益寿,强健体魄。可防治胃脘胀满、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及慢性结肠炎等。
脑部保健按摩法
1.搓劳宫与大鱼际(拇指根骨上肌肉)二穴。即先将右手放在左手心上,拇食二指在左手拇指外边,其他三指按在劳宫穴上。稍加力度搓摩至手发热为度,然后以同法用左手搓右手。
2.干洗脸(搓迎香穴)。双手放在脸上,二中指按在穴位上(即鼻翼两侧凹陷处),从下向上搓至前额发际36次。以上两项可增强抗病能力和提高免疫力,并有调节血压(血压高能降压,血压低可增压)的功能,预防感冒效果最佳。
3.抹前额。双手掌放在前额上(先左手在下),从左太阳穴抹至右太阳穴25次,然后再换右手在下,从右向左抹25次,可促使大脑血液循环加快,既有降压作用,又可防治大脑动脉硬化。
4.搓耳根部。用双手食、中二指同时夹住两耳根部,从下向上稍用力搓摩36次,可防治高血压及耳动脉和脑动脉硬化、耳鸣。
5.揉太阳穴。用两手食、中二指按住两侧太阳穴,先顺时针按揉24次,再逆时针按揉24次。疏通经络,清脑明目,防治头痛、神经性头痛,并能预防中风发生。
6.搓降压沟(双耳后上方的斜沟)。用两手拇指的侧面,同时沿着降压沟向上斜搓40次,可促使血压下降。
7.按摩风池穴。用两手食、中和无名三指按在颈椎两侧凹陷处,从上向下搓摩81次,有防治失眠、颈椎痛、高血压、感冒、落枕之功效,并能预防中风。
8.挠头皮。两手五指分开抓挠头皮,先前后,再左右,最后旋转抓挠,直至头皮发热为度。也可用木制梳子梳头200~300次,从而刺激头部末梢神经,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加快,既能降血压又能防治脑动脉硬化。
9.旋转脚踝。两手掐住左脚脖抬起,顺时针旋转24次,逆时针旋转24次,然后换右脚,顺、逆方向各24次,降血压效力高。
10.搓涌泉穴。两手交替搓双脚涌泉穴各200次。最好每天晚睡前用40度左右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中间适量再加一次开水,让水温如初。双脚出浴擦干后,搓涌泉穴和全脚掌。可促使气血畅通,养肝明目,温补肾经,滋润肾水,并且有防治失眠、高血压的效果。
如何按摩保健头部
头部推拿保健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具有醒脑明目、止眩生发、镇静安神、增强记忆及防止脑老化的作用。并防治高血压等症。
方法:
①揉印堂、神庭。用食指或中指按揉两眉间正中印堂穴,次揉前发际正中上0.5寸神庭穴各1分钟。
②推前额。先用指自印堂向上推至神庭穴,再以前额正中线为中心,自印堂依次向上至前发际向两侧分推,各1分钟。
③按揉太阳。前额分推后,指止于太阳穴,作两侧同时按揉各1分钟。
④摩揉头侧。按揉太阳后,用食、中、环三指摩揉双侧颞部,先向上,绕至耳后,并按揉乳突1分钟。
⑤揉百会。用手指揉头顶正中百会穴(前正中线与折耳后两耳尖连续交叉点)1分钟。
⑥摩头。用三指沿头正中线,自前发际向后摩至后发际1分钟。
⑦揉枕骨。用三指揉枕骨下缘1分钟。⑧疏五经(梳头)。五指适当分开,沿督脉、膀胱经、少阳经共五条线,自前发际向后梳至后发际1分钟。
⑨揉风池。用双手拇指或食、中指同时按揉两侧风池穴1分钟。
⑩叩头。用两手十指尖,垂直向下叩击整个头部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