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自我按摩手法
胃肠病自我按摩手法
患有慢性胃肠病,如溃疡病、慢性胃炎、胃下垂、习惯性便秘等病症,从中医保健的观点,均可以用自我按摩来进行治疗。自我按摩方法如下:
1、按摩揉腹。
患者早上起床前和晚上临睡前,采用坐位或仰卧在床上(天冷时可在被窝里进行),用一只手围绕肚脐旋以揉摩,然后用另一只手方向相反地揉摩各50~100 次左右,揉摩时要适当用力。
2.按摩点按。
用一手的拇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指头在腹部任何一点缀缓用力向下点按,按时要达到不能再按的深度,然后慢慢抬起,算做1 次。一个点可点按3~5 次,可在腹部任何一点进行点按,但最好由腹部上方向下点按,也可由患者自定路线按照顺序向下点按。
点按腹部如能持之以恒,疗效一般都较为显著,不仅可治胃肠病,而且还有助于平时的入睡和健身
点按时,被按部位的内脏器官中的血液被挤出,缓缓抬起时被挤出的血液又流回,如此反复进出流动,自然可以祛病健身。
按摩和点按腹部时,因促进了肠胃的蠕动,常有打嗝、放屁等反应。但炮腹时不宜练此功。有急性炎症、肿瘤、出血或高烧等症状时,也不宜练此功。
按摩揉腹和点按的次数,可依病情增减。
按摩哪里有助于消化 按摩章门穴调脾胃助消化
章门穴属于足厥阴肝经,八会穴之脏会,统治五脏疾病,按摩该穴位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之功效,主治消化不良,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泄泻,久痢不止等病症。
按摩取穴:位于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揉按章门穴100-2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晚上按摩百会的好处 百会穴的常用按摩方法
百会穴一穴多用,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但疾病不同,按摩手法也不一样。
低血压的按摩手法:每天用双手掌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3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可以治疗低血压。
失眠的按摩手法:入睡前用中指或食指的指腹百会穴,每一秒按摩一次,放松大脑,默数按摩的次数,可以逐渐入睡。
头痛的按摩手法:头顶疼痛,感觉头晕脑胀的时候,按摩百会穴2分钟,能起到提神并缓解头痛的作用。
消化不好怎么按摩
按摩章门穴调脾胃助消化
章门穴属于足厥阴肝经,八会穴之脏会,统治五脏疾病,按摩该穴位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之功效,主治消化不良,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泄泻,久痢不止等病症。
按摩取穴:位于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揉按章门穴100-2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按摩大都穴增强消化能力
大都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要穴,荥主身热,此穴有泻热止痛,健脾和中的作用,要增强消化能力,每天可以对大都穴进行按摩。两脚的穴位都要按,按摩10分钟左右,以感到酸痛为度。按摩该穴位对胃炎,胃痉挛,腹胀腹痛,急慢性肠炎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按摩取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甲垂直按摩,每次1-3分钟,每天坚持按摩,能健胃消胀。
按摩足三里穴健脾和胃助消化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是胃经的合穴,所谓“合穴”就是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而合穴治脏腑疾患,最善于治疗腹部疾病,按摩足三里能补能泻,可寒可热,不仅能健脾和胃,益气生血,疏通经络,消积化滞,帮助消化,对消化系统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按摩取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按摩手法:每天闲暇之余,用大拇指或中指在足三里穴处按压,每次5-10分钟,每分钟15-20次,按压力度以有针刺样的酸胀,发热感为宜,长期坚持,可以使脾胃功能得到改善。
按摩商丘穴改善脾胃功能
商丘穴属足太阴脾经,为脾经之经血,脾主精微,水湿的运化,刺激本穴具有健脾化湿,通调张伟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消化不好,胃炎,肠炎,便秘,腹痛,腹胀,腹泻等症。
按摩取穴:位于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按摩手法:拇指按于商丘穴,其余四指附于足背,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颈椎病按摩手法
推法
手法:用指、掌、肘部等着力,
推法 在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运动,称为推法。操作时指、掌、肘等要紧贴体表,缓慢运动,力量均匀、渗透。
作用:具有消积导滞、解痉镇痛、消瘀散结、通经理筋的功能,可提高肌肉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
拿法
手法: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
拿法 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和穴位上进行一紧一松的捏提,称为拿法。力量应由轻而重,连续而有节奏,缓和而连贯,接触点在指腹而不应在指尖,腕部放松。
作用:拿法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缓解痉挛、消除肌肉酸胀和精神疲劳的作用,在颈椎按摩中应用较多。
按摩对颈椎病有用吗 颈椎病按摩手法
1.将左手或右手上举放置于颈后,拇指放置于同侧颈外侧,其余四指放在颈肌对策,双手用力对合,将颈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颈部向下拿捏,共拿捏20-30次。
2.稍低头,双手用力向前上方提拔颈部10-20次。
3.用中指或食指指端按于头顶最高处正中的百会穴,力度由轻到重按揉20-30次。
4.双手拇指分别放在额头两侧的太阳穴处,其余四指分开,放在两侧头部,双手同时用力按揉20-30次。
5.将两手拇指指腹 放在两侧风池穴处,由轻渐重点压,然后用揉法做顺时针方向轻柔,直至穴位局部感觉酸胀舒适为度,共按揉20-30次。
6.用一手拇指和其他4指拿揉对策肩井穴,由轻而重的边拿边提捏肌肉,同时按揉肩井穴,拿捏次数和时间以肩,颈肌肉放松为度。
7.请他人用中指,也可以自己借助工具在患侧天宗穴上用力按揉2分钟,以肩背有酸胀感,上肢有发软无力感为度。
8.四指并拢放于大椎穴,用力反复按摩20-30次。以局部发热为佳。
9.双手五指微屈分别放在头顶两侧,稍加压力从前发际沿头顶至脑后做“梳头”状动作20-30次。
5步神奇按摩法 轻松去掉法令纹
去除法令纹的按摩手法step1
将食指弯曲,第2关节和手指宽的面抵住嘴角下面(法令线延长位置)。
去除法令纹的按摩手法step2
好像是括住嘴唇一样向上提升手指,沿着法令线一直移动至鼻头两侧。
去除法令纹的按摩手法step3
一直将食指提升到鼻头两侧,使用第2关节沿着鼻头突起上下擦拭。
去除法令纹的按摩手法step4
手指继续往上到内眼角,并强力按压3--5秒。
去除法令纹的按摩手法step5
左手拖住左下巴,右手推右侧脸,将右侧脸颊的肌肉往眼角位置推压持续3—5秒,然后减轻力度,水平向外移动;然后换一边。
按摩手法解酒肠胃不适
在中医里面认为,经常做穴位按摩,可以帮助健胃消食、化积滞等胃部养生。足三里、下脘、四缝等这几个穴位就是肠胃问题的关键穴位。
足三里穴
脾胃是后天之本,足三里就是人体里的一株灵芝仙草,用好它,几乎包治百病。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对消化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比如腹泻了按摩它可以止泻,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我们中医里有句话叫“肚腹三里留”,大致意思就是胃肠消化方面的问题,用足三里里就能治好。养胃护胃,扎针的方法效果好,按摩、刮痧等其他方法效果也一样。
四缝穴
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后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就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下脘穴
下脘穴这个穴位是在腹部,它离胃非常近。在我们中医里面有个原则,叫“临近选穴”,就是在有问题的器官周围找穴位,这边有点就近原则的意思。
用上面这几个穴位再加上上巨虚、下巨虚和委中,治疗泄泻效果很好。上巨虚属于大肠经,下巨虚属于小肠经,两个穴位合用,止泻功能很好。委中是治疗腹泻的特效穴位。腹泻的时候只按摩上巨虚、下巨虚和委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5种按摩手法养肠胃
初春气候依旧寒冷干燥,人体的皮肤受气候影响也会出现问题。比如有不少人发现,除了皮肤瘙痒,有时候还会起泡,挤破之后就会流出一些透明的液体。
专家介绍,冬季皮肤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湿疹。除了天气寒冷这一个因素容易导致该病症之外,过敏体质的人群也容易患上此病。湿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湿疹的根源是胃肠道系统的不完善,某些过敏性体质的人吃进去的过敏原易透过较薄的肠壁进入血液中,由于皮下毛细血管最丰富,所以湿疹就立刻表现在皮肤上。胃肠道疾病患者也易患湿疹。避免湿疹除了回避过敏原,更要完善胃肠道系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过敏病症的一种,幼儿湿疹的发病也与肠道系统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湿疹在6到12个月的婴儿中发病率为75.7%,多由肠道过敏导致消化系统紊乱诱发。湿疹患儿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健康婴儿,而大肠杆菌的数量则明显增加。
中医同样认为湿疹与脾胃相关。中医角度来讲,湿疹频发是由于人体脏腑滋生“血毒”,再作用于肌肤表层而生,而在这个特殊时节,最易滋生血毒的则是“脾胃”,所以调节脾胃,抑制血毒生成是中成药成功“除湿”的关键。胃主“受纳”,负责提炼食物的精华及水分,而脾主“运化”,每天为身体各机体搬运水分及精华,两者缺一不可。加上饮食失节、嗜酒或食辛辣的发物等刺激,伤及脾胃,导致脾胃失调,水分、湿气全部滞留在人体内,“血毒”由此暴发而产生湿疹。
因此,要防治湿疹,需要调理肠道和脾胃。注意饮食清淡,尽量不吃油腻、辛辣的食物,而要多吃补胃健脾、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绿豆、薏米、西瓜、水芹等,有利于祛湿清热,改善湿疹症状。湿疹宝宝饮食原则是注意健脾利湿,多用茯苓、薏米、莲子等煮水或做药膳,促进宝宝胃肠道功能恢复。
同时,当宝宝得了湿疹,按摩调理脾胃也很有效。
摩腹(肚脐周围):用指腹或全掌,顺时针抚摩宝宝腹部3-5分钟;
按揉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旁开一横指):用拇指指腹,顺时针轻揉穴位30-50次;
按揉丰隆(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揉30-50次;
按揉涌泉穴(在脚底,前1/3的凹陷处):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揉30-50次;
捏脊:用两手手指交替从腰骶部沿着脊柱或脊柱两侧一直捏到脊肩交界处5-7遍。
按揉时手法不宜太重,以小儿舒适为主。若皮肤有溃疡,不宜按摩。
按摩哪里有助于消化 按摩足三里穴健脾和胃助消化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是胃经的合穴,所谓“合穴”就是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而合穴治脏腑疾患,最善于治疗腹部疾病,按摩足三里能补能泻,可寒可热,不仅能健脾和胃,益气生血,疏通经络,消积化滞,帮助消化,对消化系统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按摩取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按摩手法:每天闲暇之余,用大拇指或中指在足三里穴处按压,每次5-10分钟,每分钟15-20次,按压力度以有针刺样的酸胀,发热感为宜,长期坚持,可以使脾胃功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