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父母经常打骂孩子会有什么后果

父母经常打骂孩子会有什么后果

一般父母打骂孩子,一种是希望孩子成才,而从侧面我自己认为那就是他们懦弱,他们自己在社会中受了委屈,自己有不敢说出来,就只想到欺负自己身边的人弱小的人,就像阿q一样,疯狂得发泄自己的懦弱,自卑。 并且这种父母内心非常幼稚,他们就像个孩子,小屁孩。

一遇到什么问题只知道乱骂,像泼妇一样,不知道冷静下来解决问题,办法总是比问题多的。他们自卑,害怕。懦弱。为什么孩子学习不好啊。有什么方法啊。其实问题根本就一点都不严重,有些孩子到了一个年龄段自然而然都会学的,同时这种打出来的孩子内心极其的畸形,要么留恋上网,逃避现实,要么犯罪或又去欺负别人来发泄自己内心的狠,而这一切很大部分都是父母造成的。他们的童年是黑暗的灰色的。充满着暴力恐惧。这种孩子往往内心都很极端,比如说我当年有次被人抢了,我就揣了一把刀在身上。下次要是谁还敢抢我,我就捅了他,要死起死。反正我也不想活了。现在想想都感觉后怕。

总之一般这种孩子一遇到问题就容易焦躁,比如学习上,很难冷静下来,这都是跟他们父母学的,哎可怜啊,我就是从小就被我妈折磨,又打又骂,语言极其的下流,无论我是对是错。一生气就打我,我到现在内心都恨他,看到什么歌颂母爱的文章,我总是表情失神,不知道该说什么,我看到她我就烦。一看到跟他性格差不多的女人,我就极度厌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们不过就是给我生命。你养育了我教育了我我很感激。我自然也会报答你。可当你一次又一次伤害我后。并且不知悔改时,那当你再次伤害我时。我会反击,维护我自己的人权,你骂我我要骂回来。你打我我不让你打。明明有时就是父母不对。这些别人还要为父母说情,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万事没决对,比如有些父亲强暴自己的女儿。这是爱啊?放你妈的狗屁。凭什么我要原谅你,如果你父亲强暴了你。把你当性女,我看那时候你还要去报答他不。因此我们既要做到感恩又要学会自己,记住你是为你自己而活,不是为了别人。为别人而活的人是可悲的,懦弱的,你要勇敢,说出真理。要勇敢,不要懦弱、

父母打骂孩子的原因

父母打骂孩子的原因

1、传统教养观念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辈的相处上,但在亲子关系中却十分欠缺。

2、自我情绪管理不佳

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来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家长多半会打骂上前。

3、熟悉的成长经验

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所以有些家长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因此,当他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4、寻求快速便捷的方法

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

父母打骂孩子的危害

1、躯体不适: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比如,孩子突然发热,患感冒(由于惊吓引起的更常见)。有的孩子会呕吐,诉说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2、遗弃感:一些父母在打骂恐吓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有个3岁的孩子见了奶奶后,紧依着不离开,奶奶问:“怎么了,干吗不让奶奶干事?”孩子哭兮兮地说:“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捡来的。”奶奶说:“胡说!怎么是捡的?”孩子竟然说:“小红的妈妈不打小红,说她是亲宝宝,妈妈打我,说不要我了。”

3、恐惧感: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表情。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对3岁前的孩子而言,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恐吓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4、自暴自弃:别看是3岁前的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5、逆反心理强: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服的,这种不服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达出来。

6、暴力性: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会模仿家长打他那样去打别人,父母打他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说谎行为: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由于怕挨打,他们会渐渐不敢对父母说实话,或者找理由来摆脱挨打,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

8、仇恨心理: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对父母的依恋性很强,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施暴,孩子渐渐就会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日后可发展为仇恨父母。

父母不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吸收教育

知识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建议爸爸妈妈们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专家建议,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6、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10、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孩子胆小怕事自卑怎么办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

是父母一言一行长期影响之下的果子.

首先,不应该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因为问题肯定在于父母.

1,要反省自己,平时对孩子是不是太严厉,犯一点儿错误就打骂.打骂孩子只能说明父母的极度无能,用话说不听,就动手打,连个动物都不如.打骂下成长的孩子,会出现极度自卑,或跟父母一样暴力,所以,养育孩子就不能骂,更不能打.

2,反省自己,是不是对孩子约束太多.比如,孩子高兴跑了起来,父母就劝说孩子,别跑,容易摔倒...之类的.出于保护孩子但却抹杀了孩子的用最直接的方式感触世界/生活.

3,反省自己,是不是给孩子的鼓励太少.与孩子情感交流的少.适当跟孩子肢体接触,表达爱.适当的鼓励,会有超乎想象的能量,和心想事成一个道理.你说孩子行,孩子就是可以,你说孩子笨,他就会越来越笨.并不是说孩子真的是笨,而是被父母说的,兼顾在孩子潜意识里,孩子想着,我就是笨,我妈都说我笨,我就是笨.你的一句撒气似的责骂,导致了孩子严重的自我否定,想象多可怕.不是,有那样一个故事.有一颗小树苗,天天被周围的人说:你就是长不成一颗大树,就是不行...后来,这棵小树苗枯萎,死了...所以,可见鼓励,对于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鼓励也得有个度,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王,骄傲也不行...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

父母打骂孩子的原因

传统教养观念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辈的相处上,但在亲子关系中却十分欠缺。

自我情绪管理不佳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来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家长多半会打骂上前。

熟悉的成长经验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所以有些家长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因此,当他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

​父母打孩子容易产生五大危害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自卑

家长打骂孩子之后,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听从了家长的“教导”,实际上,他的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脾气暴躁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以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撒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久而久之,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开始说谎欺骗家长,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皮肉之苦。可是孩子说的谎话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性格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时间长了,孩子一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5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固执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不但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无声的反抗,你要往东,他偏要往西,故意让家长生气。还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有的孩子则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打骂孩子不是父母的权利

镜头四

小红是个不到6岁的小女孩,却要背着弟弟到处玩。弟弟比她小两岁,个子几乎和小红一般高,所以小红背起来很吃力。在家里,小红经常被弟弟欺负,妈妈也把所有的好吃的留给弟弟,她的爸爸更是不喜欢小红,小本生意赔了,就打小红出气。小红本该上幼儿园了,可家里不肯出钱给她交学费。

这是典型的由于性别歧视引发的儿童暴力。基于性别的暴力是施暴者仅因对方的性别原因而对其施加一系列暴力的行为。产生性别暴力的根源是社会对不同性别群体所赋予的角色以及对不同性别群体所持有的期望存在差距。目前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农村,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比较严重,重男轻女现象普遍存在。有不少家长虐待女童,甚至剥夺了女童受教育的权力。应该指出的是,性别是社会构成因素,因而“同等”适用于女孩和男孩。此外,在儿童问题上,性别范畴还必须将主要看护人也包括在内,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孩子的母亲。在另一个虐待女童案例中, 28岁的张某趁家中无人之际,在家中用被子将正在熟睡的4岁亲生女儿捂死在床上,随后自己服食了20多粒镇静药准备自杀,并留下一封给她丈夫的遗书。 遗书写道:我想不开自杀了,你痛苦的话和我一起去吧!死了什么都不用烦了,用酒送安眠药不会难吃的,对不起你……张某的丈夫下班回家后在一楼桌面上发现了张某留下的遗书和用塑料袋装的安眠药,看完遗书后立即冲上二楼房间,发现张某和女儿双双躺在床上纹丝不动,立即大声喊叫。张某随后慢慢醒转了过来,而此时其女儿已没有了心跳,身体也僵硬冰凉,他们赶紧打电话报警。民警赶到现场后立即通知救护车。张某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其女儿却已回天乏力。当被问及杀害亲生女儿并自杀的原因时,张某说自己生的是女儿,生不出儿子,对不起丈夫;女儿长大了没有用,还是早死了好。

如果在这里仅仅指责张某愚蠢是不公平的,社会上的性别观念,人们的价值取向给了她无形的压力,她对自己的孩子下毒手的原因只有一个:是女孩!性别成了不幸的女孩受害的唯一因由。所以,从儿童暴力原因的形成来看,由性别问题引发的暴力受害者不仅限于儿童,他们的主要监护人,特别是母亲也应该受到关注和保护。

镜头五

小奇和爸爸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当他们都喜欢的晚会结束,冲突就开始了:爸爸想看球赛转播,小奇想看动画片。小奇跳下沙发把遥控器抢在手里,立即把频道调到他熟悉的少儿节目上。爸爸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儿子的挑战,一伸手就把遥控器夺过来,随即把频道换到了他想看的体育节目。小奇哭了。爸爸被吵得不耐烦,同时觉得小奇用哭声抗议应该受到教训,所以站起来一边踢小奇一边把他拉进洗手间关起来,嘴里还骂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小奇的妈妈也附和着说“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个案例中的虐童事件比较有“中国特色”,属于旧式传统观念造成的儿童暴力。与国外相比较,在我们国家,儿童受暴力伤害的另一大原因是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的家长对子女的虐待。虐待儿童的情况国外也有,但在中国相对更严重些。除了施虐者患有精神疾病外,精神正常的家长虐待他们的孩子,跟我们国家长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和民族素质有很大关系。从全社会传统心理来看: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个至高的生存准则,那就是人们经常听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由于一代又一代人在这个被普遍信奉的准则里被潜移默化,上辈家长,尤其是孩子的父亲为了维护自己的家长权威体罚孩子的做法会被“遗传”给下一代的家长,如此代代相传,恶性循环。父亲不满意,就可以打孩子,也不一定是因为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有时候孩子受体罚和虐待甚至什么理由也不需要,只要是孩子的父亲甚至是名义上的父亲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举起家长权威的大棒。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父亲甚至是母亲往往对孩子的态度由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决定,可以对自己的孩子随意打骂,甚至可以决定是否让孩子吃饭、受教育。

即使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有时也难免受到家长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引发的虐待。虐待的方式也许不表现为殴打和辱骂,家长强制命令孩子接受他们非本愿的事物其实也属于儿童暴力。需要提醒的是,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他们与家长在人格方面是平等的,父母只是监护、保护他们成长的人。打骂孩子不是父母的权利,抚养孩子才是父母的义务。

打骂孩子的常见原因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打骂孩子时,许多家长的回答都是“不听管教”。其实当父母在打骂孩子的时候,总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逼自己这样去做,却很少去寻求其他的方式来教导孩子。

其实,不管用什么管教方式来对待孩子,其责任都要由父母来担起,而不是孩子。正是因为家长不愿意花心思去寻找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才会有打骂的草率表现。一般来说,家长之所以要打骂孩子,主要有以下4大原因。

1、传统教养观念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辈的相处上,但在亲子关系中却十分欠缺。

2、自我情绪管理不佳

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来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家长多半会打骂上前。

3、熟悉的成长经验

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所以有些家长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因此,当他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4、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很少有父母天生就会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育儿高手。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如果您从小就没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体验,现在又很难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孩子,那么请参考一下专家提出的10个方法。

父母有权打骂孩子吗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就该打,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再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打骂,别人管不着。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我们国家,家庭成员之间,其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未成年子女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父母和监护人不得虐待和遗弃未成年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既然法律都倡导家长要循循善诱、耐心教导,那打骂教育还是不可取的。

孩子患上焦虑症会有哪些表现

一,让孩子心理压力大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如果经常是一副焦虑的面孔,会带给孩子心理压力。因为父母一旦焦虑,家庭氛围就紧张,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要么是教训的口吻要么就会着急训斥,有的父母还可能说出伤害孩子的话或者打骂孩子,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出现逆反情绪和行为。

二,让孩子心态变得不稳,脾气变坏

父母的焦虑呈现给孩子的是一种负面情绪,这种负面强化会让孩子变得心态不稳,脾气变得急躁。比如有的父母看见孩子的一些行为或过错,总容易上火,动不动就训斥或者责骂,孩子就会不知不觉习得这种负面行为。

三,让孩子缺乏自信

父母的焦虑会带给孩子心理负担,也会让孩子脾气变坏,孩子受挫时也会以这种焦虑的情绪对待。焦虑的情绪只会让他们陷入负面暗示的恶性循环,从而办不好事情,越是办不好事情就越是焦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得孩子在做人做事的时候缺乏自信。

四,增加孩子出错的机会

父母的焦虑由于强化了孩子的负面情绪,从而抑制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会让孩子因为父母焦虑的影子盘旋在脑海而在做事的时候分心,从而增加了孩子在工作生活中的出错机会。所以说,父母的焦虑实际上会让孩子不平安。

五,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变得自闭

父母的焦虑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他们(虽然父母不这么认为,但行为效果却是这样),小一点的孩子会变得和父母疏远,从而缺乏安全感,总是爱哭爱任性;大了的孩子会选择远离父母,由于觉得父母都不爱他们,从而让他们在社会中不愿意相信其他人,更加缺乏安全感,变得自闭。

打孩子也是一门学问

妈妈还说:“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后悔,生怕打孩子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

【分析】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相关推荐

孩子情商高父母如何做才好

心理学近年来的研究指出,在预测一个人未来的幸福感、快乐度以及工作成就上,情商能力远比智商能力效得多。那么,怎么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呢?方法很多,但家长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做起,也就是“冷静说话”。 第一,在压力之下保持冷静,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说话。示范给孩子看,面临压力的时候,可以波澜不惊。当孩子没考好,家长就如临大敌:“这下完了,孩子考砸了……”此时,孩子对事情的诠释,常父母亲的情绪反应所影响:“考得这么差,就要世界末日了。”所以,父母最好心平气和跟孩子说,“考试就是对自己学习的检查,对自己汇报就可以了

家庭教育父母能不能打孩子

不打派主张:打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关于体罚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简要概括,如下几点: 1、影响亲子感情 ·打孩子导致孩子父母; ·使亲子感情疏远,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尤其是做错了事后,都不敢跟父母讲。 2、养成暴力倾向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打骂行为中,学得暴力和攻击的手段。 3、伤害自尊心 孩子虽小,但自尊心。大人打他,是对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个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挨打时,他觉得很没面子。 4、造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10个妙招应对家中的淘气宝宝

十个巧招 降服家里的淘气包 打骂孩子的常见原因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打骂孩子时,许多家长的回答都是“不听管教”。其实当父母打骂孩子的时候,总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逼自己这样去做,却很少去寻求其他的方式来教导孩子。 其实,不管用什么管教方式来对待孩子,其责任都要由父母来担起,而不是孩子。正是因为家长不愿意花心思去寻找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才打骂的草率表现。 一般来说,家长之所以要打骂孩子,主要以下4大原因。 1、传统教养观念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

孩子骂人说脏话怎么办

一、妈妈的疑惑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孩子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大量信息,也正因为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妈妈都很疑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容易变得满口脏话爱骂人呢? 1、孩子看《熊出没》后,学了里面的口头禅 经调查发现,孩子因为接收到动画片里面的信息,容易模仿里面的行为而变得爱骂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都十分好奇,喜欢模仿一下大人、电视人物的行为,甚至他们不明白某一个动作的意义,就是觉得模仿起来很好玩。 现在的信息发达,孩子通过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接触到

两岁宝宝的教育

为人父母不应该打小孩--教育第一部 说教为主 为人父母不应该打小孩 因为: 被打的小孩智商降低 在一项针对一岁至四岁的幼儿,长达四年的研究里,新汉普夏大学的史卓斯博士发现,每周遭到父母亲殴打三次以上的小孩,再长期追踪研究结束时,每位小孩的智商平均降低两分,至於那些从未被父母亲打过的孩子,他们的智商则是平均增加了三分. 史卓斯认为,当父母亲愿意跟小孩耐心的讲理,而不是一味以殴打的手段管教孩子时,可以刺激孩子的认知能力.史卓斯同时发现,长期遭到双亲殴打的孩子,往往出现焦躁不安的倾向,长此以往,小孩开始出

二胎家庭该如何养好两个孩子

孩子,如何养?不要了老二,就让老大独睡 记忆中,我似乎没父母一起睡觉的经历,当然刚出生的时候肯定是,但很遗憾,那时候我还没记忆。 小时候,我最羡慕弟弟可以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尤其让我不能忍受的是,每天晚上他们在床上打滚、躲猫猫,欢声笑语洒遍了整个屋子,而我,只能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忍受着嫉妒的折磨,默默地流泪。 一次,我实在太想上父母的床了,我使了个小心眼:故意尿在床上。我本来以为,我把床尿湿了,他们把我抱到他们床上的。结果却是,我被打了屁股,接着独自在换了床单的床上继续哭泣。 考上研究生那年

家长打骂教育孩子的危害

孩子在3-6岁这个阶段最活泼好动,也经常犯错,爱调皮捣蛋。很多人在发现处理孩子的事情上控制不住打骂孩子,暂时可能孩子顺从了我们,但心灵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她家儿子我见过,点内向孤僻。一什么不如意,情绪波动很大。研究表示,打着长大的孩子,智商比其他的孩子要稍微差些,这与平时大脑神经刺激受损可能也关系的。所以,光靠打去教育孩子并不是好办法。 家长一般打孩子,情绪都比较激动。面对小温馨的任性,调皮时,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捏小温馨的耳朵,打她的小手。希望她能听话,不要和我唱反调。昨天晚上我生病,小

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表现 生活提示

父母觉得孩子患上遗尿症,非常羞辱,于是就用打骂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毛病,其实这不仅对治疗无效,还造成孩子的自卑情绪或抑郁心理。 父母对患儿应给予高度关心和爱护,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晚饭后禁止孩子饮水,睡前排尿,夜间可以唤醒患儿让其起床排尿。

父母怎样取代打骂的教育方式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反省,更不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些极端的孩子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这应该是一种社的进步。 [支招] 虽然体罚孩子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不得不打的时候,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出现的情形。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效的作用呢? 1、尽量控制自己不

永远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

美国的一项教育研究报告表明,体罚孩子使孩子的行为更加不规矩,这种父母自己造成的恶果并非在几个星期或几 过去的研究已将体罚同孩子们身上日益增强的攻击性联系在一起。这项新的研究报告的作者说,他们已经找到证明这种因果关系的最力的证据。 研究结果表明:当父母试图用体罚手段来达到减少孩子反社行为的目的时,其远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份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社学家默里·斯特劳斯说,这项研究表明,体罚“效果适得其反,它令父母自食苦果,并使事情变得更糟”。 斯特劳斯的研究小组分析了1988-1990年间对全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