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如何分级
心衰如何分级
关于心衰的分级,目前多数是根据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的心衰分级方式。根据心衰产生的症状,可分为四级。
1、心衰一级
心衰一级也就是心衰前阶段,这一类人群是患有心脏疾病或者是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最终可能累及心脏的疾病,属于心衰的高位发病人群。一般来说,体力活动暂不受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不会引起过度的疲劳。
2、心衰二级
这一阶段的病人已经有心衰的症状出现,他们的体力活动会受到轻度的限制,一般来说,休息的时候会觉得很舒服,但是一般的活动就会觉得呼吸困难、心悸、心绞痛、疲劳等。
3、心衰三级
这一阶段属于临床心衰阶段,这一阶段的病人体力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休息的时候感觉舒适,但是一般很轻的体力活动就会感到心悸、心绞痛、呼吸困难等。
4、心衰四级
这一阶段是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这一阶段的病人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休息的时候也会感觉到心绞痛等症状,一旦活动就会加重。
心衰的分级
1、心功能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病人有心脏病。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的疲劳。
2、心衰Ⅱ级:病人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感觉舒适,但一般的体力活动会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3、心衰Ⅲ级:病人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常感舒适,但此一般为轻的体力活动就会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4、心衰Ⅳ级:病人有心脏病,体力活动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进行任何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
心力衰竭的检查诊断
1.慢性心力衰竭
(1)心电图 :可发现既往心肌梗死、左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信息。
(2)胸部X光片 :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肺水肿及原有肺部疾病信息。
(3)超声心动图:
1)诊断心包、心肌或瓣膜疾病。
2)区别舒张功能不全和收缩功能不全。
3)定量或定性房室内径、心脏几何形状、室壁厚度、室壁运动,以及心包、瓣膜和血管结构;定量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程度,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量(LVEDV,LVESV)。
4)估测肺动脉压。
5)为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
(4)心衰标志物:B型利钠肽(BNP)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是心力衰竭患者的标志物,经治疗症状改善后该值可以下降。
2.急性心力衰竭
(1)心电图:常可提示原发疾病。
(2)X线检查:可显示肺淤血和肺水肿。
(3)超声心动图:可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瓣膜状况、是否存在心包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室壁运动失调、左室射血分数(LVEF)。
(4)动脉血气分析:监测动脉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如电解质、肾功能、血糖、白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
(6)心衰标志物:诊断心衰的公认的客观指标为B型利钠肽(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浓度增高。
(7)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心肌受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标志物是心肌肌钙蛋白T或I(CTnT或CTnI)。
心力衰竭的诊断要点
1.慢性心力衰竭
根据患者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心血管病的病史,有休息或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的临床症状,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肺部罗音、胸腔积液、颈静脉压力增高、外周水肿、肝脏肿大的体征,有心腔扩大、第三心音、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异常、利钠肽(BNP/NT-proBNP)水平升高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有收缩性心力衰竭或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特征,可作出诊断。
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常以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表示:Ⅰ级为日常活动无心衰症状,Ⅱ级为日常活动出现心衰症状(乏力、呼吸困难),Ⅲ级为低于日常活动出现心衰症状,Ⅳ级为在休息时出现心衰症状。
2.急性心力衰竭
根据基础心血管疾病、诱因、临床表现以及各种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和BNP/NT-proBNP),可作出急性心衰的诊断,并做临床评估包括病情的分级、严重程度和预后。
急性左心衰竭是由肺淤血所致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均以Ⅰ级病情最轻,逐渐加重,Ⅳ级为最重。
急性右心衰竭常见病因为右心室梗死和急性大块肺栓塞。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如突发的呼吸困难、低血压、颈静脉怒张等症状,结合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心衰需要避免诱因
临床上按照心力衰竭的发展进程将心衰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急性心衰是短时间内,有时甚至是数小时或者数分钟之内,因为心脏负担急剧加重或心脏突发严重器质性损害而引发的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由于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室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逐渐减弱,导致心排血量逐渐不能维持正常,出现心力衰竭。治疗慢性心衰,不仅要利尿、扩血管、强心以治标,更重要的是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减少心室重构以治本,目前已经有如芪苈强心胶囊等中成药可以实现这些治疗目标。
心衰的预防尤为重要,据相关资料统计,约有半数以上的心衰患者发作时有诱发因素,所以让患者了解主要的诱发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了解了诱因才能尽量避免心衰的发生,减少心衰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那心衰都有哪些诱因呢?
首先,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诱因就是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患者有肺瘀血更容易发生感染,肺部感染时,发热、窦性心动过速、咳嗽都会加重心脏负担,且毒素会直接损害心肌;
第二,过重的体力劳动或者是情绪激动以及环境变化如寒冷、酷热、潮湿等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第三,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均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排血量减低,从而导致心力衰竭;
第四,心肌缺血,任何原因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均可促使心力衰竭的发生,尤其是心肌梗死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分级原来是这样分的
1、心衰一级
心衰一级也就是心衰前阶段,这一类人群是患有心脏疾病或者是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最终可能累及心脏的疾病,属于心衰的高位发病人群。一般来说,体力活动暂不受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不会引起过度的疲劳。
2、心衰二级
这一阶段的病人已经有心衰的症状出现,他们的体力活动会受到轻度的限制,一般来说,休息的时候会觉得很舒服,但是一般的活动就会觉得呼吸困难、心悸、心绞痛、疲劳等。
3、心衰三级
这一阶段属于临床心衰阶段,这一阶段的病人体力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休息的时候感觉舒适,但是一般很轻的体力活动就会感到心悸、心绞痛、呼吸困难等。
4、心衰四级
这一阶段是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这一阶段的病人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休息的时候也会感觉到心绞痛等症状,一旦活动就会加重。
心力衰竭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应与下面的症状进行相鉴别:
1.新生儿心力衰竭 新生儿心力衰竭(心衰)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病情发展迅速,临床表现不典型,与年长儿表现也有很大不同,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较难及时诊断,而贻误病情,因此必须提高对心衰的认识和警惕,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
2.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病变轻重不等,从明显的肾动脉狭窄至临床上查不出来的肾动脉小支病变。狭窄
3.端坐呼吸 是指患者为了减轻呼吸困难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的状态。这是心衰更为严重的表现,出现端坐呼吸提示心力衰竭已有明显肺淤血。
一、心功能的判定和分级
(一)心功能的分级
心脏功能分级对劳动力鉴定及治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NYHA分级法1964年纽约心脏学会(NYHA)根据诱发心力衰竭症状(疲乏、心悸、气短或心绞痛)所需的活动量将心功能分为l-4级,这一标准在临床上至今仍广泛应用。其分级方法为:
心功能一级(心功能代偿期)无症状,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心功能二级(一度心功能不全)较重体力活动则有症状,体力活动稍受限制。
心功能三级(二度心功能不全)轻微体力活动即有明显症状。休息后稍减轻,体力活动大受限制。
心功能四级(三度心功能不全)即使在安静休息状态下亦有明显症状,体力活动完全受限。
1994年美国心脏学会对NYHA的标准进行了补充,即在原1-4级心功能中,根据心电图、心血管造影等客观检查结果将每级心功能划分为A、B、C、D四个亚级,如果客观检查无异常为A级,较轻异常为B级,中度异常为C级,重度异常为D级。然而必需认识到此种分级主观性强,仅仅反映血流动力学的症状变化,不适用于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和右心衰竭。
2、运动耐量测定①大多采用活动平板或踏车分级运动试验,以症状限制极量或心率限制次级量强度为运动终点。应用心电图、核素心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或连续测定终末气体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衡量患者对运动负荷的反应。②观察指标:运动总时间,运动做功量[可以代谢当量(MET)衡量,IMET是静息状态下耗氧量,相当于 3.5ml min -1kg]运动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高程度,运动时最大氧摄人量(VO2 max)和无氧代谢阈(AT)运动总时间必须结合采用的运动方案换算成MET才能反映运动耐量,但在采用相同方案时,可用于治疗前后运动量的对比。③评定标准:正常值:运动作功量6-10 MEIS,运动时 LVEF增高>5%,运动时最大氧摄人量>20ml min -1kg,AT>14ml min -1kg。按VO2max和AT降低程度,Weber将心功能分为A、B、C、D四级,见表5一3一1。
如何诊断心力衰竭呢
1.根据基础心血管疾病、诱因、临床表现以及各种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和BNP/NT-proBNP),可作出急性心衰的诊断,并做临床评估包括病情的分级、严重程度和预后。
急性左心衰竭是由肺瘀血所致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均以Ⅰ级病情最轻,逐渐加重,Ⅳ级为最重。
急性右心衰竭常见病因为右心室梗死和急性大块肺栓塞。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如突发的呼吸困难、低血压、颈静脉怒张等症状,结合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2.重点随访
每3~6个月一次。增加心电图、生化检查、BNP/NT-proBNP检测,必要时做胸部X线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3.患者教育
(1)让患者了解心衰的基本知识,能识别反映心衰加重的一些临床表现。
(2)掌握调整基本药物的方法:①水肿再现或加重、尿量减少或体重明显增加2~3kg,利尿剂应增加剂量;②清晨静息心率应在55~60次/分,如≥65次/分可适当增加β受体阻滞剂的用量;③血压降低者,暂时不增加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的剂量。(3)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等应激状态、各种感染、不擅自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抗心律失常药等。
4.出现下列情况,立即就诊
心衰加重、血压不稳定、心率和心律明显改变。
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常规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工作能力下降,即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心衰的发病机制复杂,基本机理为心肌收缩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引起心衰的病因很多,小儿时期心衰以1岁以内发病率最高,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引起者最多见,其次有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其诱因常为支气管肺炎,重度贫血,电解质紊乱和缺氧等。
一、心衰的分类
1、按心衰发生的急缓分为: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
2、按心衰发生的部位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
3、按血流动力学改变分为:低排血量心衰,高排血量心衰;
4、按心脏功能分为:收缩功能衰竭,舒张功能衰竭。
二、心衰的分度
据临床表现,心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分4级:心衰分3度
i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
ii级: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但中等体力活动时即出现症状。亦称i度心衰;
iii级:活动明显受限,活动稍多即出现明显症状,亦称ii度心衰;
iv级:任何活动均有症状,在休息时也有症状,亦称iii度心衰。
婴儿的心功能分级:
i级:无症状,吸乳和活动与正常儿无异;
ii级:在乳儿吸乳时,可有轻度呼吸急促或多汗,较大婴儿活动时有异常的呼吸困难,但生长发育正常;
iii级:吸乳和活动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喂哺时间延长,生长发育因心衰而落后;
iv级:休息时也有症状,呼吸急促,有三凹,呻吟和多汗。
三、心衰诊断标准
1、具备以下4项考虑心衰:
1)呼吸急促:婴儿>60次/分,幼儿>50次/分,儿童>40次/分;
2)心动过速:婴儿〉160次/分,幼儿>150次/分,儿童>140次/分;
3)心脏扩大:体检、x线或超声心动图证实;
4)烦躁,喂哺困难,体重增加,尿少,水肿,多汗,紫绀,呛咳,阵发性呼吸困难(2项以上)
2、具备以上4项加以下1项或以上2项加以下2项,可确诊心衰
1)肝脾肿大:婴幼儿肝脏在右肋下≥3cm,儿童>1cm,进行性肝脏肿大或伴触痛更有意义;
2)肺水肿;
3)奔马律。
3、严重心衰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四、治疗
1、 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2)减轻心脏负荷
3)改善心脏功能(收缩及舒张功能)
4)保护衰竭心脏
2、一般治疗
1)休息:取平卧或半卧位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尽力避免患儿烦躁,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剂;
2)饮食:给予易消化和富有营养的食物,少量多餐,限制钠盐入量;
3)限制液量:每日控制在60-80ml/kg, 于24小时内均匀补充;
4)吸氧;
5)病因治疗。
心衰如何分级
什么是心衰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心衰如何分级
关于心衰的分级,目前多数是根据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的心衰分级方式。根据心衰产生的症状,可分为四级。
1、心衰一级
心衰一级也就是心衰前阶段,这一类人群是患有心脏疾病或者是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最终可能累及心脏的疾病,属于心衰的高位发病人群。一般来说,体力活动暂不受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不会引起过度的疲劳。
2、心衰二级
这一阶段的病人已经有心衰的症状出现,他们的体力活动会受到轻度的限制,一般来说,休息的时候会觉得很舒服,但是一般的活动就会觉得呼吸困难、心悸、心绞痛、疲劳等。
3、心衰三级
这一阶段属于临床心衰阶段,这一阶段的病人体力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休息的时候感觉舒适,但是一般很轻的体力活动就会感到心悸、心绞痛、呼吸困难等。
4、心衰四级
这一阶段是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这一阶段的病人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休息的时候也会感觉到心绞痛等症状,一旦活动就会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