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什么是寒湿困脾证

什么是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困脾证是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本证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或痛,腹痛便溏,口腻纳呆,甚则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或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缓弱或沉细。

齿痕舌一定是湿气重吗 湿热和寒湿会同时存在吗

是有可能会的。

从中医的角度上来看,如果人体内的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的话那么就会出现湿热郁胃、寒湿困脾的现象,而且如果寒湿过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话,那么此时也会郁结化热,转为湿热。

此时在人体内就会出现湿热和寒湿同时存在的现象,在中医里面一般会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寒热错杂,但是通常情况下不会存在于同一个脏腑。

什么是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困脾证是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本证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因阴寒偏盛,水湿不化,水泛肌肤,则肢体浮肿;未伤津液,则口淡不渴;水湿阻遏,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短少。因此,《东医宝鉴》:“水肿由脾虚湿胜,凝闭渗道,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而肿,皮薄而光,手按成举手即满是也。”寒湿困脾证所致水肿,若因坐卧湿地,远行涉水,或冒雨露而行,则水湿内侵,壅滞脾胃,影响三焦决渎、膀胱气化而致的水肿,多为阳水;若因脾阳不足,气不化水,健运失职,水湿内停中焦,泛滥肌肤所致的水肿,多为阴水。前者肿势逐渐蔓延全身,后者肿势以腰以下,足跗部水肿为多见,且常易累及肾阳,而成脾肾阳气俱衰的证候。寒湿下渗,带脉不固,故带下清稀量多。湿困中焦,脾胃运化水谷功能障碍,则精微不布,气血化生乏源,不能上荣肌肤,故面色黄晦。即“寒湿内生,色必滞暗,变黄变黑,皆沉晦不明”(《医原》)。若寒湿壅阻中焦,阻滞肝胆气机,胆汁不循常道,泛于肌肤、白睛,下流膀胱而发为黄疸,以寒湿为主,称为阴黄。故《临证指南医案》云:“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黄之黄疸表现为白睛、肌肤、颜面发黄,其色晦暗如烟熏。舌质胖有齿痕,为水湿上浸,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湿困气机,故脉来怠缓。

阳虚体质会导致腹泻吗

阳虚体质的人比较胃寒怕冷,尤其是背部和腹部最容易受凉,而且阳虚体质人的四肢总是处在寒冷的状态之中。

阳虚体质者体内阳气虚微,寒邪极易侵入身体,并对脾胃造成损伤,导致阳虚体质的人频繁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腹胀、胃痛等情况,特别是在冬季,这种身体现象会非常明显。

首先应先分清自己的腹泻是哪种类型,一般将腹泻导致原由分为寒湿困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这些原由都是与阳虚有着极大的关联,但是治疗的起来又稍不同。

寒湿困脾导致的腹泻,其症状是排泄物较为清稀,有时候甚至呈水样,并伴有腹痛肠鸡,食欲不佳。治疗办法是散寒化湿。

为什么会湿困脾阳嗜睡

寒湿困脾的病理特征是脾阳不振和湿邪内盛。可因素体脾阳不振,加之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使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滞而为水湿。内生的水湿又困阻脾阳,形成恶性循环。亦可因冒雨涉水,或居处潮湿,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而形成。

1.寒湿困脾又湿阻

治疗时应根据“脾虚”与“温阻”的主次处方。湿阻初起,湿困中焦,以除湿为主。因为寒湿困脾,易伤脾阳,当选用温热药助阳以燥湿,除选用苦温燥湿的药物之外,还要配合温运脾阳的药物,如干姜、附子等。湿为阴邪,其性黏滞,病程较长,治疗应坚持不懈,即使临床症状消失,仍需服用调理、健壮脾胃之剂,如香砂六君子汤之类,以免留湿未尽,继而复发。

2.内湿发病,主要是脾运失键

其治疗方法,一方面是杜绝或减少湿邪的来源与产生,另一方面是扩湿邪的出路。因此认为,健脾宣肺是一个关键。药物中苍木、麻黄最为理想。当苍术、麻黄等量使用,则有发大汗的作用;苍术倍于麻黄,则有发小汗的作用;苍术量叁倍于麻黄时,则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苍术四倍于麻黄时,则无发汗之作用,而有明显的化湿作用。

舌苔厚白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舌苔厚白腻该怎么办

痰湿引起的舌苔厚白大便不成形应以健脾祛湿化痰为主,然后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症状进行相关重要的选择配伍为好。

寒湿困脾证的治疗,应以温中化湿为治则,再在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通过具体症状来选择中药进行相关配伍。

针对脾虚夹积症,治则应以健脾助运,消补兼施为主,最好在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通过具体症状来选择中药进行相关配伍。

姜水泡澡的禁忌 湿气重的人可以用姜水洗澡吗

视情况而定。

生姜入肺、脾、胃经,有温中止呕的功效,对于寒湿重的人群,用生姜是较为合适的,由于寒湿困脾,导致水湿运化不足,多余的水分停在脾胃就造成脾胃虚寒,停在肺造成咯白痰增多,用生姜洗澡对寒湿体质人群有一定的去湿气作用,但是单用生姜作用并不能起到完全祛湿的效果,湿热体质的人群也不建议用生水姜泡澡。

脾气虚的症状

脾气虚在气虚证基础上,以运化功能减退为突出是本证的特点。表现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腹泻。

脾气下陷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或气虚下陷”,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表现除上述气虚症状外,尚有气陷症状。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小腹坠胀,便意频数,经久大便溏泻,肛门重坠,甚则脱肛,子宫脱垂,小便混浊如米泔等均是中气虚甚不能固摄而下陷的表现。

脾不统血。脾不统血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兼见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皮下出血),齿衄,鼻衄等出血症状。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本无严格划分,二证表现基本相同。若从理论上说,气不摄血的出血是全身性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肌衄等均可能是气不摄血所致,其所指范围较广;而脾不统血主要是指脾气虚所致的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与崩漏,可以认为脾不统血是气不摄血的一部分。

脾阳虚脾阳虚,往往胃阳也虚,故亦称脾胃虚寒证。本证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尚有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稀溏,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寒象。脾阳虚=脾气虚+里寒。

寒湿困脾。本证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所表现的证候。湿邪困脾有寒象者属之,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口粘乏味,不思饮食,泛恶欲吐,腹痛溏泻,头身困重,面色黄晦,妇女可见带下绵绵,舌淡苔白腻,脉濡缓。寒湿困脾与脾阳虚都有脾失健运、寒象及湿阻表现,但前者是寒湿外侵,湿为因,中阳受阻,病程短,属实证;后者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湿为果,病程长,属虚证或本虚标实证。

寒湿困脾的中药方剂有哪些

1、苏砂平胃散

不分剂次,总以不呕为度。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各家论述:平胃散一方原为满闷呕泄设,盖以阴气不积胸中不得满闷,寒不侵胃不呕,湿不困脾不泄,故方中有苍术、厚朴、橘红、生姜之辛温,以消阴邪;甘草、大枣之甘平,以益脾胃,合为辛甘通阳之剂,使阳复则阴消,而满闷自除,呕泄自止。兹寒湿伏邪发喘于膜原,而为胸中不乐,头微眩,四末微麻,小便不通,下利清水,嗢嗢欲呕,较之满闷呕泄,虽异派而同源,故就原方加紫苏、砂仁。

2、苍术丸

小茴香(炒)各30克厚朴90克(姜汁炒)真茅山苍术240克(米泔浸一宿,切,炒)破故纸(酒浸一日,晒干,稍香)120克制法:上药研末,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祛寒化湿,健脾止泻。主寒湿困脾,泄泻久不愈者。用法用量:空腹时用清汤送下70~80丸。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苍术丸:处方:制苍术2斤,神曲1斤。

寒湿困脾证的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寒湿困脾的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生姜粥:粳米50克、生姜5片捣烂同煮,粥将熟时放入葱,宜温服。

2、仙术汤:将苍术500克、茴香60克、炙甘草60克、干红枣500克(去核焙干),共研细末,加面粉500克、盐120克共拌匀炒热,晨起开水冲服50克,每日一次。

3、茯苓粉粥:白米30克,先煮沸后放入去核红枣7个,粥煮好后再加茯苓粉30克,搅匀熟透加糖少许。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鉴别

寒湿困脾证:脘腹胀闷痞满疼痛,口淡乏味,肢体沉重困顿,食欲不振,呕恶欲吐,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口不渴,或妇女白带量多质稀,面色黄晦,或白睛、肌肤、颜面发黄,其色晦暗如烟熏,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以寒湿内盛和脾运失健为临床特征。

湿热蕴脾证:脘腹胀满痞闷,不思饮食,恶心欲吐,头身困重,大便溏薄,小便短黄,或白睛、肌肤、颜面俱黄,色泽黄亮如橘子。甚则起病急重,黄色如金,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及出血诸症。口苦,厌油腻,肌肤瘙痒,或浮肿,皮肤发亮紧绷,或不发热或身热不扬,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以湿热内蕴和脾运化功能失调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均由湿邪为患,故具备脘腹痞闷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头身困重,大便溏薄,黄疸,苔腻,脉濡的共同症状。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均由于水湿内停,阻遏中焦,壅遏气机,脾阳被困,进而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气机升降失常而致一系列消化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脾与胃同居中焦,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与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得,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运输功能,若湿邪外侵,常易困脾,同气相求,而成湿壅中焦之变。脾阳虚或肾阳不足,温运气化水液功能失调,常致内湿停聚,损伤脾胃之气,健运失职,致脘腹痞闷胀满。湿困脾胃,胃不受纳则不思饮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湿邪困遏脾胃,脾气不运,水湿不化,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则大便溏薄。脾主身之肌肉,四肢为脾之外候,湿邪困脾,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不布,湿邪困遏肌表经络,阳气阻滞不能外达,则头身困重。湿邪阻遏中焦,脾胃邪实,反侮其不胜之肝胆,湿邪浸淫,肝胆失于疏泄,胆液被阻,不循常道,则外达肌肤,上溢白睛,不注膀胱而作黄疸。湿邪困遏阳气,阻压脉道,则苔腻,脉濡。

寒湿困脾证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或痛,腹痛便溏,口腻纳呆,甚则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或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缓弱或沉细。

寒湿困脾的病理特征是脾阳不振和湿邪内盛。可因素体脾阳不振,加之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使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滞而为水湿。内生的水湿又困阻脾阳,形成恶性循环。亦可因冒雨涉水,或居处潮湿,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而形成。寒湿困脾证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饮食减少或不思饮食,口中黏腻,大便溏泄,头重如裹,肢体困倦沉重,面色晦黄,或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妇女白带增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见腹胀便溏;寒湿困阻,清阳不展,故见头身困重,面色晦黄;寒湿困遏阳气,水湿失于温化,泛溢肌表,故尿少肢肿。

怎样判断脾虚

脾胃是否健康,可以通过一些身体表现来判断。脾胃的问题,最常见的有虚实两种表现,可以分为脾气亏虚型、痰湿困脾型,分别会有不同的身体表现。

脾气亏虚型表现为:

面色淡白、萎黄;

身体容易出现疲劳感;

大便溏薄,腹部怕冷,一受凉就腹泻;

胃口不佳,食欲差;

舌头淡胖,边上有齿痕,舌苔白;

脉象虚弱缓慢。

痰湿困脾型表现为:

体形偏胖;

容易疲劳,身体有种很沉重的感觉,头重如裹;

舌胖大,苔白而厚腻;

胃脘部痞满胀闷,特别是食后出现胃部胀满的感觉;

大便不爽,有解不干净的感觉,并且大便不成形。

另外,痰湿困脾型还有寒湿蕴脾、湿热中阻之分。

针灸治疗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此外尚与肝、肾有密切关系。不论是肠腑本身的原因还是由于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均可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由于“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泄泻的病机主要在子脾胃的功能障碍,脾虚湿盛是其关键。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湿盛则濡泻”。常因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多反复发作。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清稀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多伴有腹痛、肠鸣等症状。中医分为六大症型:1、寒湿困脾 2、 肠腑湿热 3、食滞胃肠 4、 肝郁气滞 6、脾气虚弱 6、肾阳亏虚(五更泻)。西医检查: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可见脓细胞、致病菌等。纤维结肠镜及钡剂灌肠可见结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癌变、息肉等病变。

治则: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者健脾益肾、温化寒湿,针灸并用,虚补实泻;肝郁气滞、食滞胃肠、肠腑湿热者行气化滞、通调腑气,只针不灸,泻法。

选穴:神阙 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三阴交

配穴:寒湿困脾加脾俞、阴陵泉健脾化湿;肠腑湿热加合谷、下巨虚清利湿热;饮食停滞加中脘、建里消食导滞;肝郁气滞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脾气亏虚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脾气下陷加百会升阳举陷;肾阳亏虚加肾俞、命门、关元温肾固本。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神阙穴用隔盐灸或隔姜灸;寒湿困脾、脾气亏虚者可施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肾阳亏虚者可用隔附子饼灸。急性泄泻每日治疗1~2次,慢性泄泻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相关推荐

妇科病白带多如何

妇科病白带多如何好?女性妇科病中常见的就月经失调,白带过多,主要还与内分泌的失调有关。女性白带过多,代表着很多妇科病症状有可能到来。例如脾虚、寒湿困脾,都会令白带量增多或异常。所以,这类女性可以常用白扁豆花煮大米粥喝。因为白扁豆花有健脾和胃的作用。 妇科病白带多如何好? 白带增多一种症状,说明阴道排增加,正常阴道排出的分泌物来自子宫内膜腺体,子宫颈腺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等。白带增多不一定患病,但多数由妇科各种疾病引起。 说起扁豆,大家肯定不陌生,但白扁豆花,大家都注意过吗?它也可入药的—

中药治小儿肾病的服用方法

现在小儿肾病综合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治疗方面中医中药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但你了解中药的服用方法吗?如果你的服法错误,这可能会造成很大伤害。 1.雷公藤多甙片1~1.5mg/(kg・d),分3次口服,可用于肾病各期,各型。 2.强肾片每片0.3g,每次2~3片 ,每日3次,用于阴阳俱虚,肾气不化,不能固摄之水肿。 3.滋补肝肾丸每次3g,每日3次,用于肾病恢复期之肝肾阴虚证。 4.肾炎水肿片每次2片,每日2~3次,适用于肾病之寒湿困脾证。 5.尿毒清冲剂每次3~9g,每日2~3次,用于肾病肾功能不全尿毒

腹泻艾灸哪个部位图 寒湿困脾型腹泻艾灸

症状:粪便清稀如水样,色白无臭,腹痛肠鸣,畏寒食少,伴随鼻塞头重,肢体酸痛,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迟。 施灸方法: 宜选用足阳明胃经穴,背俞穴进行治疗。 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活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施灸穴位:大肠俞,足三里,中脘,神阙(可隔盐灸)。

腹泻拔罐拔哪里 腹泻辩证论治

1.寒湿困脾:腹泻因感受寒湿而发,大便清稀如水样,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得热则舒,恶寒食少,苔白滑,脉濡缓。 2.肠腑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大便黄褐臭秽,肛门灼热,发热,腹痛拒按,泻后痛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食滞胃肠:暴饮暴食后腹满胀痛,拒按,泻后痛减,大便臭如败卵,纳呆,嗳腐吞酸,苔垢或厚腻,脉滑。 4.肝郁气滞:泄泻,腹痛,肠鸣每因情志不畅而发,舌红,苔薄白,脉弦。 5.脾气虚弱: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饮食则便次增多,腹部隐痛喜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若病久不愈,脾虚

大人止泻最快的办法 按摩法

取穴位置:位于骶部,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按摩方法:患者仰卧,按摩者用食指点揉小肠俞穴2分钟左右。 功效:主治小肠病,有清热利湿,通调二便的功效,可用于缓解各类腹痛、腹泻症状。 (1)按揉中脘穴 操作:用手掌大小鱼际处以打圈的方式按揉患者中脘穴,先按顺时针方向按揉5分钟,再逆时针按揉5分钟。 (2)按揉天枢穴、大巨穴 操作:用指尖按揉腹部的天枢穴、大巨穴,患者感到舒畅后,双手指尖缓慢地加力,每穴各按揉5分钟。 (3)揉按水分穴 操作: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用手臂的力度揉按水分穴1 ~ 3

寒湿怎么形成的

湿困肌表时,则头昏沉重,如有物裹,周身酸困,四肢沉重; 湿困经络则引起阳气不通而致关节沉重、疼痛、肿胀、麻木; 湿阻胸胁则胸闷不舒;湿困脾胃则胃脘痞闷、食欲不佳、呕恶、腹泻、大便黏腻; 湿困下焦则小便短涩、淋沥不爽; 被湿所困者大多都不喜欢饮水和吃水果。 露脚踝、露膝盖、露脐、露肩、露背,这五露当下年轻人十分推崇的穿衣方法。 当然,气温较高的夏季露一露无可厚非的,但入冬之后仍不注重保暖,则容易给寒湿以可乘之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的于宁博士说,不注意保暖会导致气血凝滞,引起关节炎,

中医可以治好胰腺癌吗

中医治疗胰腺癌之肝胆湿热证:清利肝胆湿热。茵陈蒿汤加减。茵陈18g,栀于9g,大黄(后下)6g,黄连9g,黄柏6g,黄苓6g等,疼痛较甚加延胡索、青皮理气止痛,腹胀较甚加木香、大腹皮行气除满。胰腺癌患者发热甚者加知母、黄柏滋阴清热,黄疸较甚加栀子、车前子(包煎)清热利湿。 中医治疗胰腺癌之瘀血内阻证:化瘀消积。膈下逐瘀汤加减。丹参30g,牡丹皮9g,桃仁10g,红花9g,莪术15g,三棱15g,八月札30g,岩柏30g,木香15g,穿山甲12g,白花蛇舌草30g等。腹痛较甚加延胡索、徐长卿理气止痛。胰腺癌

湿热泄泻有哪些症状

湿热腹泻会伴有泄泻清稀、肠鸣腹痛,脘闷少食,还会伴有头痛发热、困倦乏力、小便短少,舌苔白腻等等,而导致这些的原因因为寒湿困脾,脾失健运,气机受阻。 湿热腹泻还可能因为湿热内盛导致的,一般会有大便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等症状。 如果湿热泄泻因为食积腹中导致的话,还会有泻下臭秽粘腻,同时会夹杂不消化食物残渣、腹痛到不能按,但泻后疼痛就会减少,舌苔也会比较厚腻、脉滑数。

婴儿腹泻推拿手法图解 婴儿腹泻的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寒湿所侵,湿困脾阳,脾失健运,饥饱无度,脾胃受伤,运化失职,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成腹泻。 2.内伤乳食:乳食不当,或过食生冷,油腻,或饥饱无度,脾胃受伤,运化失司,不能腐熟水谷而成腹泻。 3.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迁延不愈,而致脾胃虚弱,水谷不化,水湿滞留,而成腹泻。

脾湿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脾湿可分为寒湿和湿热.其中寒湿困脾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口腻纳呆,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而湿热蕴脾指湿热内蕴,脾湿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 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粘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发痒,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