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按摩减少宝宝溢奶
中医按摩减少宝宝溢奶
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用拇指指尖轻按揉小儿足三里各100次。
推膻中
膻中穴位于小儿两乳头连线正中点。用拇指螺纹面自小儿膻中穴向下推至脐部100次。
推脾土
脾土位于小儿手拇指端骨掌面。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两手脾土部位轻柔地向指尖轻推各100次。
推胃经
胃经位于小儿拇指第一指骨掌面。用拇指螺纹面来回推小儿双手胃经各200次。
揉内关
内关穴位于小儿腕关节掌侧腕横纹上2同身寸两筋之间。用指尖按揉小儿双手内关穴各100次。
解决宝宝溢奶七大法则
宝宝溢奶的原因
新生儿胃容量小,刚出生后十余天每次只能容纳1—2两奶:食管发育比较松弛,胃又呈水平位,胃和食道联接的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较松弛,所以胃中的奶和水或奶块易反流。
而十二指肠和胃联接的幽门发育却比较好,极易痉挛,所以奶水不易进到十二指肠。由于胃的出口处紧而入口处松,所以,极易造成溢奶。
喂养不当,奶前哭闹,吸空奶瓶或喂奶时奶头内未充满奶汁,都可以造成大量吞气而引起溢奶。
喂奶后让宝宝立刻平卧或抱宝宝来回摇晃,奶后洗澡或换尿布动作强硬,这些体位变动也容易造成溢奶。
解决宝宝溢奶七大法则
虽然宝宝溢奶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也不能忽视,而是应该尽量避免溢奶的发生:
1.注意喂奶的姿势,母乳喂养时应让宝宝的嘴唇完全含住乳头和大部分乳晕,不要仅含住乳头,这样宝宝吸吮不易吞进空气:
2.人工喂养使用奶瓶时,奶瓶里的奶水应充满奶嘴,尽可能让宝宝吸吮时少吸进空气:
3.若宝宝吸吮奶水的速度太快,则每吸1 5—20口时将奶嘴移开,轻拍宝宝的背部以排除过多的空气,休息一会后再喝。
4.喂奶后将宝宝缓缓竖起抱住,头靠母亲肩部,轻轻拍宝宝背部,让哺乳时吸入的空气缓缓地排出。
5.喂奶后不要马上让宝宝躺下,而应抱起他走走,不要过多翻动宝宝。
6.按摩、抚触、洗澡、喂药等都应安排在喂奶前,以防喂奶后过多翻动引起宝宝溢奶。
7.易溢奶的宝宝睡姿以右侧卧位为宜,因为右侧卧位时胃的贲门口位置较高,幽门口的位置在下方,乳汁较易通过胃的幽门进入小肠,可防止溢奶。
宝宝溢奶和宝宝吐奶的区别
长期从事营养与健康教育的万钫老师提醒各位父母,溢奶也称“漾奶”,新生儿和2—3个月的小婴儿,往往会漾奶。“漾”字很形象,就象煮沸的牛奶从锅中“漾”出,不呈喷射状。
吐奶(呕吐)就不一样了,呕吐是疾病引起的一个症状,同时还会有别的症状,比如发烧、腹泻、血便等等。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要立即去医院诊冶:
1.吐奶并伴有发高烧、精神恍惚;
2.吐奶并伴有痉挛:
3.吐奶并伴有大量的血便:
4.每次吃奶后都会喷水似的吐奶:
5.因头部受到撞击而引起的呕吐:
6.吐奶不是由进食引起的:
7.持续呕吐、没有小便。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父母抽时间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1.宝宝发生吐奶是有规律的,比如一天一次或几次:
2.吃下的不多,吐出的很多,且有酸臭味或混有黄色胆汁:
3.吐出时像喷泉一样喷出,且气色不佳,体重不增加,有时伴随有水状便。
如何防止婴儿溢奶
有很多宝宝都有溢奶的现象,溢奶会使得宝宝吃奶的时候,奶吃的较少,而且会吸入不少空气,对宝宝身体没有任何好处的,那如何防止婴儿溢奶呢?
如何防止婴儿溢奶:
注意喂奶的姿势,母乳喂养时应让宝宝的嘴唇完全含住乳头和大部分乳晕,不要仅含住乳头,否则宝宝吸吮容易吞进空气,导致溢奶。
人工喂养使用奶瓶时,奶瓶里的奶水应充满奶嘴,尽可能让宝宝吸吮时少吸进空气。
若宝宝吸吮奶水的速度太快,则每吸15—20口时将奶嘴移开,轻拍宝宝的背部以排除过多的空气,休息一会后再喝。
喂奶后将宝宝缓缓竖起抱住,头靠母亲肩部,轻轻拍宝宝背部,让哺乳时吸入的空气缓缓地排出。
喂奶后不要马上让宝宝躺下,而应抱起他走走,不要过多翻动宝宝。
按摩、抚触、洗澡、喂药等都应安排在喂奶前,以防喂奶后过多翻动引起宝宝溢奶。
易溢奶的宝宝睡姿以右侧卧位为宜,因为右侧卧位时胃的贲门口位置较高,幽门口的位置在下方,乳汁较易通过胃的幽门进入小肠,可防止溢奶。
婴儿溢奶的预防
1、喂养要得当
专家认为,预防溢奶第一步要做到“喂养得当”,如果频繁给宝宝换奶粉、换环境和养育者的话,对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非常不利,会加重溢奶的情况。
2、注意拍嗝技巧
一般来说,宝宝吃完奶以后家长要及时拍嗝,每次喂奶后,妈妈要竖着抱起宝宝,轻轻拍打他的背部,帮助他把气体排出来,避免打嗝的时候出现溢奶的情况。此时应注意宝宝有没有打嗝,而不是拍拍就算了。
3、侧睡少吐奶
专家表示:“不建议整天抱着宝宝睡。”宝宝睡着后,往小床上放的时候动作要缓慢一点,另外最好用侧睡的方法,这样可以减少吐奶的机会。一般来说宝宝可以保持这样的侧睡姿势2—3个小时。如果家长担心宝宝的头型和压迫内脏的问题,可以在1小时后,给宝宝换个睡姿。
此外还应该备一块小毛巾,叠成三角形,从孩子一侧耳边搭到另一侧,这样就算宝宝溢奶,也不会弄脏枕头或流到耳朵。
3、每天一次泳,消化功能好
对于运动功能不发达的婴儿来说,能够坚持游泳是很有益处。
婴儿在水中可进行全身运动,水对于宝宝的身体还有温柔的按摩和抚触作用;此外,游泳对宝宝的消化能力发展也很有帮助,可减少溢奶情况的发生。所以专家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各位妈妈应多给宝宝游游泳。
预防宝宝溢奶喂养要得当
喂养要得当,拍嗝有技巧
专家认为,预防溢奶第一步要做到“喂养得当”,如果频繁给宝宝换奶粉、换环境和养育者的话,对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非常不利,会加重溢奶的情况。
一般来说,宝宝吃完奶以后父母要及时拍嗝,此时应注意宝宝有没有打嗝,而不是拍拍就算了。
侧睡少吐奶,保护小耳朵
专家表示:“不建议整天抱着宝宝睡。”宝宝睡着后,往小床上放的时候动作要缓慢一点,另外最好用侧睡的方法,这样可以减少吐奶的机会。一般来说宝宝可以保持这样的侧睡姿势2~3个小时。如果家长担心宝宝的头型和压迫内脏的问题,可以在1小时后,给宝宝换个睡姿。
此外还应该备一块小毛巾,叠成三角形,从孩子一侧耳边搭到另一侧,这样就算宝宝溢奶,也不会弄脏枕头或流到耳朵。保持宝宝耳朵的清洁很重要,因为宝宝耳蜗浅,比成人更容易患中耳炎。
每天一次泳,消化功能好
对于运动功能不发达的婴儿来说,能够坚持游泳是很有益处。
婴儿在水中可进行全身运动,水对于宝宝的身体还有温柔的按摩和抚触作用;此外,游泳对宝宝的消化能力发展也很有帮助,可减少溢奶情况的发生。所以专家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各位父母应多给宝宝游游泳。
婴儿拍嗝方法
1、直立抱在肩上
不论是站还是坐,妈妈都要将宝宝尽量直立抱在肩膀上,以手部及身体的力量将宝宝轻轻扣住,再以手掌轻拍在宝宝的上背部即可。
专家叮咛:
A)妈妈在自己肩上放置小毛巾,以防宝宝溢奶、吐奶。
B)在拍打嗝时,以一定的力量将宝宝固定抱住非常关注,但是要注意不能遮住宝宝的口鼻。
C)拍打和按摩可以交叉使用,在试过几次之后,如果宝宝还是没有打嗝,可将宝宝换到另一侧肩膀再继续拍。
2、端坐在大腿上
妈妈坐着,让宝宝朝向自己坐在大腿上,一只手撑在宝宝的头、下颚及家浜之间,另一只手轻拍宝宝的上背部即可。
专家叮咛:
1)准备好小毛巾,随时防止宝宝溢奶、吐奶。
2)拍打和按摩可以交叉使用,在试过几次之后,如果宝宝还是没有打嗝,可将宝宝换到另一条腿上继续拍。
3、侧趴在大腿上
妈妈坐好,双腿合拢,将宝宝横放,让其侧趴在腿上,宝宝头部略朝下。妈妈以一只手扶住宝宝下半身,另一只手轻拍宝宝上背部即可。
专家叮咛:
A)在妈妈大腿上放置小毛巾,以防宝宝溢奶、吐奶。
B)此姿势更适合年龄较小的宝宝,为了防止宝宝滑落,要适当用力把宝宝身体固定在妈妈大腿上。
解决宝宝溢奶七大法则
一、生理性溢奶
新生儿的消化道发育没有完善,胃在腹部的位置也与成人的不一样。新生儿的胃部在腹部呈现横位,胃底则是水平的状态,再加上小宝宝胃容量小,胃部的各层肌肉以及神经发育都没有成熟,这些都是导致宝宝容易发生溢奶的原因。新生儿和婴儿胃的贲门肌肉发育不如幽门肌肉完善,造成胃的出口紧而入口松,在宝宝喝完奶后平躺溢奶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一般而言,宝宝的生理性溢奶大多在5~6个月时逐渐减轻,到1岁或1岁半时则基本完全消失。
生理性消化道发育幼稚是导致宝宝溢奶的第一大原因。生理性溢奶的溢奶量少,溢奶后也不会发生精神不振、乏力、食欲差等情况。
二、喂养不当性溢奶
喂养不当是导致宝宝溢奶的第二大重要原因。喂养不当的情况有:
1、喂奶前宝宝哭泣厉害,吃奶过急吸入大量空气,奶嘴不合适导致奶液流速过大,当空气由胃内溢出时,将奶带出就会引起宝宝呕吐。
2、乳母乳头内陷,奶瓶空了宝宝继续吸允空气,喂奶的时候奶嘴内没有装满奶液。
三、病理性溢奶
宝宝发生各类疾病都有可能导致溢奶的情况发生。
1、先天性消化道发育不良,比如是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先天性幽门闭塞、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等。发生先天性消化道发育不良的时候,除了溢奶,宝宝还会有体重不增、消瘦、大便异常等症状;
2、婴儿胃食管反流导致宝宝溢奶。胃食管反流哪怕是在健康的宝宝身上也是会发生的。一旦婴儿出现食欲下降,体重不增或者降低,脾气急躁或哭闹严重,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见恶心、呼吸困难、咳嗽不停、呕吐等症状时,家长就要警惕宝宝有可能是患上胃食管反流症,需要立即就医检查。但这种疾病不常见,大约只有3%的婴儿会出现这种情况。
3、婴儿吸吮时间过长(正常情况下一次喂奶时间在15分钟以内,而如果妈妈母乳不足的话,宝宝吸允时间就会过长),婴儿吃奶太多,吸允无奶导致宝宝吸入过多的空气。
按摩减肥有效吗
很多减肥者通过中医按摩来辅助减肥。按摩减肥的效果是促动脂肪,使它经常处在柔软而容易燃烧的状态。例如,平常没有运动而积存在腰围的脂肪,反复做“按摩来促动”就会有不可思议的效果。按摩的种类很多,而且根据不同部位的肥胖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按摩方式。减肥按摩能够大量消耗和祛除血管壁的脂类物质,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液流量、改善微循环,不仅可减轻心脏负担,而且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故按摩减肥术既能达到减肥目的,又能增强体质,是肥胖者为早日摆脱痛苦,恢复健美身材而选用的一种好方法。按摩减肥期间配合饮用为不少美容院采用,可以帮助顾客达到加快减肥速度,调理身体的目的。
宝宝打嗝怎么办
如果宝宝是因为吃奶平放下时会打嗝,并有溢奶,可能是因为婴儿在吸奶的时候,需要很大力气吸而吸入了空气,造成宝宝胃中胀气;对于此种情况,宝宝父母可以在宝宝喝完奶后,使宝宝身体竖立,轻轻拍宝宝背部,让宝宝隔出气体再放平或是顺时针按摩腹部来帮助排气,可以预防宝宝打嗝和溢奶。
宝宝妈妈也可以尝试着少食多餐的喂奶方法或者喂食方法,即一天多次喂食,每次进食减少,改善宝宝的消化,减轻胃肠负担,或喂食后、抱起宝宝,轻轻拍背加强排气,或者进食后喂一点温开水。以小游戏动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或许可以有效改善宝宝打嗝症状。
有经验认为给宝宝吸吮一些糖水可以减轻打嗝,可能这个方法并不一定有效,但没有害,可以试一下。不过如果宝宝频繁持续的打嗝,同时伴随着食欲变差、体重变小或伴有哭闹或其他身体异常,就应该带宝宝到医院做更加详细的检查查找病因。
详解关于新生宝宝吐奶问题
如何分辨宝宝吐奶?
生理性吐奶:新生儿从出生到六个月之后,胃是呈水平位的,六个月以后随着慢慢发育,胃会转为立位,所以在横位的时候,孩子吃奶后,奶水到达十二指肠的速度是比较慢的,奶水停留在胃里面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很容易发生回奶。所以说所有的孩子都会吐奶,只是有的孩子会吐的多一些,有的孩子吐的少一些。一般吐奶的现象在3岁以后就会消失。
病理性吐奶:病理性吐奶的情况不多,主要见于食道喷门失迟缓、胃扭转、幽门狭窄,都会引起吐奶,这要经过相关检查才能确诊。
宝宝溢奶和吐奶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婴儿溢奶是在婴儿喝奶后马上平卧在床上奶水会从嘴角流出,宝宝溢奶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还有一个原因是宝宝受凉之后也会出现吐奶或者溢奶的情况。吐奶以及溢奶都是从宝宝嘴角流出奶汁,吐奶是宝宝胃里的食物不由自主的逆流到口腔外,新生儿喂养不当引起呕吐溢奶生活当中很常见的。
为了减少宝宝喝奶后吐奶溢奶的情况,建议在喂养的时候应当选择正确的姿势,喝奶后掌握好怎样给宝宝拍背,尽量在喝奶后宝宝保持侧卧位,避免溢奶或吐奶。
宝宝溢奶当心胃食管反流
宝宝溢奶是一种叫做“胃食管反流”的疾病,由于新生儿的食管下端的括约肌功能不全,无法有效 地阻挡胃内容物的反流,尤其是在喂奶后,胃内容量增多,压力增大,则更容易反流。因而,新生儿食后出现的溢奶,应该首先考虑是胃食管反流,也可进行胃食管的反流监测,以便确定食管反流的程度。
当心宝宝“胃食管反流” 宝宝溢奶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老人们说的“喂奶喂多了、消化不良”?其实不是。医生说,宝宝溢奶是一种叫做“胃食管反流”的疾病,由于新生儿的食管下端的括约肌功能不全,无法有效 地阻挡胃内容物的反流,尤其是在喂奶后,胃内容量增多,压力增大,则更容易反流。因而,新生儿食后出现的溢奶,应该首先考虑是胃食管反流,也可进行胃食管的反流监测,以便确定食管反流的程度。
当心宝宝“胃食管反流” 宝宝食管反流的发生率偏高,国内报道新生儿检出率高达60%以上,其中有20%会出现溢奶、吐奶或呕吐等症状。 虽然胃食管反流在婴幼儿期常被认为是生理性的,大部分患儿的症状可在12~18个月内消失,但如没有得到治疗,就可能引起许多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呼吸暂停、窒息以及营养不良、体重不增加和贫血等)。所以,对于小儿胃食管反流,还是应该早期认识并加以治疗。
对于溢奶频繁或伴有吐奶的婴幼儿,都应该选择体位、饮食和药物疗法: “体位治疗”是指当患儿睡眠时,适当抬高其头部,并使头部保持侧位; “饮食治疗”的要点是少量多餐,可增加喂奶次数,但每次不可喂得过饱(人工喂养儿可在牛奶中加入米糊,使奶汁粘稠); “药物治疗”则以胃动力药物为主,需要在儿科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如何预防宝宝溢奶
宝宝溢奶,又叫吐奶,是育儿生活中常见的事,但又是妈妈们的烦恼之一,宝宝长期溢奶对自身发育也造成不良影响,那预防宝宝溢奶有什么高招呢?看看专家怎么说。
新生宝宝溢奶的情况很多见,怎样预防宝宝溢奶呢?广州市海珠区妇幼保健院专家刘燕玲向新爸妈提出了如下建议:
喂养要得当,拍嗝有技巧
专家认为,预防溢奶第一步要做到“喂养得当”,如果频繁给宝宝换奶粉、换环境和养育者的话,对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非常不利,会加重溢奶的情况。 一般来说,宝宝吃完奶以后家长要及时拍嗝,此时应注意宝宝有没有打嗝,而不是拍拍就算了。
侧睡少吐奶,保护小耳朵
专家表示:“不建议整天抱着宝宝睡。”宝宝睡着后,往小床上放的时候动作要缓慢一点,另外最好用侧睡的方法,这样可以减少吐奶的机会。一般来说宝宝可以保持这样的侧睡姿势2~3个小时。如果家长担心宝宝的头型和压迫内脏的问题,可以在1小时后,给宝宝换个睡姿。
此外还应该备一块小毛巾,叠成三角形,从孩子一侧耳边搭到另一侧,这样就算宝宝溢奶,也不会弄脏枕头或流到耳朵。保持宝宝耳朵的清洁很重要,因为宝宝耳蜗浅,比成人更容易患中耳炎。
每天一次泳,消化功能好
对于运动功能不发达的婴儿来说,能够坚持游泳是很有益处。 婴儿在水中可进行全身运动,水对于宝宝的身体还有温柔的按摩和抚触作用;此外,游泳对宝宝的消化能力发展也很有帮助,可减少溢奶情况的发生。所以专家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各位妈妈应多给宝宝游游泳。
溢奶的按摩
说到宝宝溢奶,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因食管发育比较松弛,胃又呈水平位,胃和食道联接的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较松弛,所以在胃中的奶和水或奶块易反流。减少宝宝溢奶,除了在喂养过程中多注意外,中医教您几个按摩的方法帮助减少宝宝溢奶。
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用拇指指尖轻按揉小儿足三里各100次。
推膻中:
膻中穴位于小儿两乳头连线正中点。用拇指螺纹面自小儿膻中穴向下推至脐部100次。
推脾土:
脾土位于小儿手拇指端骨掌面。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两手脾土部位轻柔地向指尖轻推各100次。
推胃经:
胃经位于小儿拇指第一指骨掌面。用拇指螺纹面来回推小儿双手胃经各200次。
揉内关:
内关穴位于小儿腕关节掌侧腕横纹上2同身寸两筋之间。用指尖按揉小儿双手内关穴各100次。
宝宝溢奶和吐奶不是一回事
注意!溢奶跟吐奶不是一回事
要想正确对待和处理宝宝的吐奶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吐奶是怎么回事,而分清溢奶和吐奶是最先需要弄清的事情。但凡是有带娃经历的妈妈,都会把宝宝吐奶这件事情看得很淡,也会告知新手妈妈吐奶是正常的无须担心。实际上也确实如此,绝大多数宝宝的吐奶现象时正常的,这种吐奶更合理的名称应该是“溢奶”。
溢奶是指给婴儿喂奶后,无压力、无喷射性地从口边溢出或吐出少许奶汁,面色无改变,且吐后不啼哭,主要跟婴幼儿胃的生理特点有关,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胃容量小,食道末端的括约肌发育还不成熟,如果遇上喂养不当,如喂食量过度、喂养姿势不当、喂奶后过早翻动、逗乐等就会产生溢奶。
吐奶则是指喂奶后发生的一种较强烈的呕吐,宝宝可能会出现伸脖子或者张口等痛苦难受的表情,胃中食物被强有力地排出,有时是喷射性的,量较多,多因新生儿食管、胃、幽门等消化道不通畅,或者功能障碍(如贲门失弛缓、幽门痉挛等)所致,但也不全是病理性原因所致。
宝宝溢奶或轻度吐奶无需担心
当宝宝吐奶的时候,大多数的妈妈都会很心疼,主要心疼宝宝的健康状况,还有一点心疼自己辛苦产出的乳汁。一般来说,宝宝溢奶真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除了增加了清洗衣物的麻烦之外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坏处,宝宝溢奶的量也不会很多,大多数的乳汁其实还是被宝宝吃进去了的。
相比于溢奶,宝宝吐奶会让妈妈看起来更心疼,经常会有妈妈形容为“大口大口吐奶”或“像喷泉一样吐奶”。如果宝宝不是每天大量吐奶,只是偶发性的,那么大多数也属于生理性吐奶,原因跟溢奶一样跟胃的生理特点有关,当胃收缩时就可能会像气枪一样把一部分奶射到了食道。
纠正宝宝溢奶或吐奶务必做到三点
如果你的宝宝经常溢奶,就要注意纠正自己的喂养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溢奶。首先,不要一次喂得太多或太快,按照合理的量来喂食,不要让宝宝多吃,注意选择流量合适的奶嘴。其次,喂奶时应抬高宝宝的头部及上身,喂完奶后将孩子上身直立起来,脸靠在母亲的肩膀上,轻轻地抚拍后背,直到孩子打出奶嗝,再将孩子轻轻放下第三,宝宝喝完奶后不要马上逗弄、不要换尿布、洗澡等。
宝宝吐奶5种情况需要看医生
虽然大多数的宝宝溢奶或吐奶属于正常现象,无需过多担心,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的吐奶可能是身体存在其他问题或是对身体健康影响较大,需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下面5种情况需要注意:
1.宝宝体重明显下降,或是长期体重不增加。
2.吐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而且经常是喷射性吐奶。
3.吐出来的奶汁是绿色的,可能是含有胆汁。
4.吐奶的时候伴有肠痉挛(是由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
5.每次喂奶的时候宝宝都会噎住并且咳嗽。
缓解宝宝吐奶的几个小窍门
缓解宝宝吐奶的几个小窍门
1、拍嗝
宝宝喝完奶后,由于胃里下部是奶,上部是空气,会造成胃部压力,出现溢奶、吐奶现象。因此,应及时帮宝宝拍打嗝,让气体排出来。只要减小了胃里的压力,自然就能减轻吐奶、溢奶情况。
2、体位疗法
如果拍嗝有困难,那么就将宝宝直立抱起,让他趴在你的肩上至少30分钟,然后将枕头垫高,让宝宝右侧躺下,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胃部排空速度。
3、饮食疗法
增加喂奶次数,减少每次的喂奶量,做到少量多餐。喂奶后适当多抱一会儿宝宝,不要急于将他平放在婴儿床上,这样有助于减轻返流。不过,调得太稠的奶容易造成肠胃阻塞或腹泻哦。
4、药物治疗
如果吐奶、溢奶严重,请医生开一些刺激肠胃蠕动的药物来改善。不过,药物治疗是放在最后考虑的。
母乳喂养有哪些误区
1、奶不够吃
好多妈妈会很焦急地说自己的奶不够孩子吃,因为在孩子开始吃奶时能听到孩子的吞咽声,可是一会儿就听不到了,于是认为自己没奶了,孩子一停吸、哭闹便马上加喂奶粉了。喂奶粉后宝宝会睡很长时间,而在妈妈乳房再次充盈时不能很好地得到吸吮,使得妈妈因奶胀疼痛而来医院就诊。
2、过多地喝汤及高蛋白饮食
哺乳期母亲基础代谢率高、出汗多,需水量多于一般人,因此,母亲应适当增加汤水的摄入以满足口渴的需求。各种美味可口的汤水既帮助消化又可补充水分。但是,过多地摄入液体,则增加了尿量,反而使乳汁量减少了。这就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多喝营养汤类会增加奶量,很多人哺乳期每日三餐多喝汤,可是奶量不但没增多反而觉得奶还会越来越少的原因。哺乳期液体的摄入量并不影响奶量,要依据自身状况而定。
3、家人过度关注
一些年轻的妈妈没有做好担当母乳喂养宝宝的准备,加之工作、生活的压力,平日生活中会过多地依赖父母。父母过多的干预使得哺乳期妈妈处于缺乏责任感的被动状态。很多时候,在哺乳宝宝时会有家属在旁帮忙或指手画脚,这既干扰了妈妈哺乳宝宝的自我体验,又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哺乳时的良好心情,从而使得不能很好地掌握和适应正确的哺乳方法,还会因不良情绪导致奶量减少或不通畅。
4、误解按需哺乳
很多妈妈认为按需就是只有孩子饿了才给孩子哺乳。孩子睡着不醒,即使乳房奶很涨了也不叫孩子吸吮,同时又担心宝宝醒来没奶吃而舍不得挤掉多余的奶,致使长时间过度涨奶,疼痛加重而来医院就诊。有的妈妈是孩子每次只吃一侧,另一侧舍不得吸出而造成长时间涨奶,出现疼痛硬块而就诊。
5、不正确的按摩和热敷
有些妈妈请过催奶师不当按摩后局部肿痛加重。有的妈妈通过电脑或是旁人所说,奶胀肿痛热敷利于排奶和缓解疼痛,便错误地认为越热越好,使得热敷后局部红肿、疼痛加重而害怕疼痛排奶不畅就医,有的甚至出现局部烫伤而就诊。